34一曲胡笳救孤城
著名的中国英雄人物故事_精选英雄人物事迹-5068儿童网
著名的中国英雄人物故事_精选英雄人物事迹 - 5068儿童网中国的英雄人物事迹在我国抵抗外敌的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著名的中国英雄人物故事,供大家参考。
英雄人物故事1投笔从戎的班超在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父子皆为名人、名将的有很多,其中东汉的班氏三父子——班彪、班固、班超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人物了。
班彪和班固在中国史学上的成就已是有口皆碑,而班超虽然没有继承父兄的衣钵,却在西域立功,同样被炎黄子孙铭记于心。
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前往都城洛陽任职校书郎。
班超和母亲也随同哥哥到了洛陽。
当时哥哥的薪水微薄,为了减轻负担,班超常常替官府抄写文书。
抄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需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但班超却将这份工作看作一种锻炼,不仅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还可以博览群书。
正是凭借这种惊人的意志,班超在书海中领略并学习到前人的谋略和智慧,为他以后立功西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班超在官府里抄书,实在是抄累了,就站起身来,把毛笔丢到一边,感叹道:“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在万里之外建功立业,扬大汉国威,报效国家。
”周围的人听了,讥笑他:“一个天天抄抄写写的书生,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还想万里封侯、加官晋爵?真是异想天开啊!”班超听了,不加理会。
他知道,只要自己心存志向,并付诸实践,就一定能成功。
恰逢朝廷出兵攻打匈奴,班超决定投笔从戎,去实现自己胸中的大志。
公元73年,班超跟随大将军窦固抗击匈奴。
在蒲类海一战中,班超独当一面,有勇有谋,带兵攻下了伊吾。
这一战,不仅让班超一举成名,也赢得了窦固的赏识。
窦固认为班超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派他和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目的是重新建立和西域各国的联系,联合起来抗击匈奴。
这是一个艰巨而又困难的任务,且不说通往西域的道路充满了重重险阻,还得时刻提防匈奴人。
可班固全然不顾,他满怀着一腔热血,只带了三十六人,便和郭恂一起上路了。
他们先来到鄯善国。
34.一曲胡笳救孤城(正)精编版
3.冷月、荒漠、山丘、孤城,这些景色在刘
中描写景
琨的眼里是怎样一片荒凉、孤寂的景象!让
和胡笳曲
我们配着音乐来读好这段文字。
的句子,体
过渡:是啊,晋阳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在敌
会刘琨当
我实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刘琨怎么能
时的心情,
不感到心急如焚呢?此时,刘琨将所有的情
感受描写
绪都化为了一声声长啸。
的重要性。
乡来到边塞驻守晋阳城。和士兵
们一样,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听
不到母亲的唠叨,听不到孩子的
牙牙学语,更听不到家人的欢声
笑语。在边塞的日日夜夜,是如 你的朗读,
此孤单,如此寂寞!
让我感受
3、面对边塞的孤城,他的心情 到他把这
十分忧虑、焦急。他想:匈奴兵 浓浓的思
把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援军也 念融入到
迟迟未到,眼看着城内的兵力在 乐曲中,把
个别读,齐读
现在,请你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一曲胡
笳能救一座孤城?
刘琨以情动人,用乐曲激发起人们内心美好
的情感,这正是他能获胜的最重要的原因。 对着匈奴人吹胡笳曲,使匈奴人
无心恋战,便连夜撤兵,因此拯
救了晋阳城。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刘琨这样足智多谋的将领,有许多像一曲胡笳救孤城这样不战而 总结
胜的战役。其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与本课有异曲同工之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看。
5
……………………………………………………………最新资料推荐…………………………………………………
边回响着的是家乡的乐曲。此时的他们也思
绪万千。匈奴兵看着这荒凉的边塞景色,听
着这哀伤凄婉的胡笳曲,不由地思念起了远
在故乡的亲人。这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一曲胡笳救孤城》教案一、教材分析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乘风破浪”,本单元共分为三篇文章:《沂蒙山小学》、《平原游击队》和《一曲胡笳救孤城》。
其中,《一曲胡笳救孤城》是一篇叙事性文章,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对胡笳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勇敢、坚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危害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能够理解胡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3.能够根据课文理解文章背后的含义和主旨;4.能够感受到人民在战争中的坚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5.能够通过朗读和表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的背景、涵义和重点语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2.朗读法: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表演法:安排学生分组表演课文,体验胡笳救战、民族团结的精神;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课文的看法和感受,提高思维能力。
四、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放一些沙沙声或枪声,让学生感受一下战争的气氛。
然后,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胡笳吗?它和战争有什么关系?”2. 阅读教学1.教师讲解课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2.学生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学生分组表演,体验胡笳救战、民族团结的精神;4.小组讨论,交流课文的看法和感受,提高思维能力。
3. 拓展环节1.学生可以自己搜索一些与胡笳有关的信息,了解胡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了解更多关于战争的影响和对人民生活的危害。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战争对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的危害和影响。
同时,学生也能够了解胡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感受到人民在战争中的坚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通过朗读和表演,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的含义。
五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反思1 沪教版(2015秋)
沪教版语文五下《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反思《一曲胡笳救孤城》一课主要写了西晋末年,匈奴经常南下搔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名将刘琨被任命为并州刺史,驻守晋阳诚。
可是,匈奴五万骑兵把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使得晋阳城成为了一座孤城。
刘琨一声声长啸引起了敌兵兵营的骚动,启发他想到了四面楚歌,以一曲胡笳曲勾起匈奴思乡之情,退了敌兵。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哀伤凄婉、四面楚歌”等词语的意思。
这些词语的理解并不只是单纯的理解,可以说这些词语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
然后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在研读课文时,还将“凄厉、凄婉”进行比较;通过读有关典故知道“四面楚歌”的意思。
真正发挥词语的作用,而不是只为理解而理解。
《一曲胡笳救孤城》一课中,刘锟利用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一遍又一遍地吹奏,勾起了每一个匈奴士兵的思乡之情,动摇了他们的军心,以少胜多。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胡笳曲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写一写: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______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还像是年幼的孩子在想念陌生的父亲:“……”学生在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中纷纷表达出了匈奴士兵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理解这个历史故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文章情节发展线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所以,设计教案时,我紧扣课题,围绕“救”这个重点讲解,把文章的情节层层剥开。
鉴于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因此,这节课让学生带着一个总领的问题“为什么一曲胡笳曲能救了一座孤城?”,静思默读,结合关键词语感悟人物形象,再通过感情朗读加深印象,并从中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这是整篇文章的难点。
因为故事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处理这两方面时,都设计了对关键词句的品读。
片言只语总关情(汪晴)
片言只语总关情——《一曲胡笳救孤城》教学片段及分析(五年级第二学期)周浦镇第二小学汪晴《一曲胡笳救孤城》讲述的是一场特殊的战争:西晋末年,匈奴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守城将领刘琨情急之中受到启发,向着匈奴兵营吹奏胡笳,勾起匈奴人的思乡之情,使他们无心应战,连夜撤兵。
教学本文时,在理解“晋阳城为什么成为一座孤城”之后,教学的重点将进入“刘琨是怎样以一曲胡笳解救晋阳城”的内容,而这两个语段中间描写的刘琨在深夜时分发出的“一声声凄厉的长啸”既是文本内容上的过渡,又是刘琨之所以能想到用胡笳曲救城的原因,理解了这“凄厉的长啸”,后面的内容将迎刃而解。
我的课堂教学中呈现了这样一个环节:片段描述:师引读:一天晚上,刘琨登上城楼巡察。
这时——(生读: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生读: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生读:凄厉的长啸,师板书:凄厉的)师:这一声声长啸为什么是凄厉的?在刘琨这一声声凄厉的长啸中究竟包含着他怎样的感情?(学生轻轻读着课文,思考片刻后交流。
)生:我从这一声声凄厉的长啸中感受到的是刘琨的着急,因为晋阳城被围得水泄不通,成了一座孤城,他作为守城的将领却没有好办法挽救这座城,因此他十分着急。
师:是啊,晋阳城被匈奴围得水泄不通,虽然刘琨指挥守军——(生读:沉着应战),占据有利地势——(生读: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生读:敌人的进攻),但是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眼看着城将不保,刘琨怎能不急!生:我从刘琨凄厉的长啸中感受到的是他的无奈。
城被围得水泄不通,眼看就要失守,刘琨却想不出办法来解决困境,只能等死,他当然很无奈,所以在这样的夜晚,他越想越难受,就发出了一声声凄厉的长啸。
师:无奈!晋阳城危在旦夕,身为守城将领,刘琨却无能为力!你来读一读这句话,把你感受到的无奈通过朗读传达给大家。
他是中山靖王之后,曾与祖逖闻鸡起舞,一曲胡笳退却匈奴五万骑兵
他是中山靖王之后,曾与祖逖闻鸡起舞,一曲胡笳退却匈奴五万骑兵展开全文东晋的军事家祖逖[tì]年轻时“闻鸡起舞”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欲保卫祖国的将领,祖逖又因率部北伐,数年间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使那位奴隶皇帝石勒建立的后赵不敢南侵,而名垂青史。
我们都知道祖逖“闻鸡起舞”,而实际上,祖逖年轻时还有一个好友,两人一起闻鸡起舞,并且,祖逖这位好友也是大有来头的,他就是中山靖王之后——刘琨。
刘琨(271年—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
刘琨和三国时期的刘备一样,都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刘琨工于诗赋,颇有文名。
晋惠帝时,因贾后(贾南风)擅权,其侄贾谧任秘书监时,招揽了一批文人出入其府邸,时人称这批人为“金谷二十四友”。
这批人里面不仅有美男子潘安,还有文学史上的数位名人——陆机、陆云、左思,还有那位因富而流名后世的石崇,刘琨也列在其中。
刘琨与祖逖一起担任司州主簿时,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刘琨和祖逖又都有着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远大理想。
一次半夜,祖逖听到鸡叫,便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
”意思是,这是老天在激励我们上进,于是,祖逖和刘琨便到屋外舞剑练武,并且坚持了下来,成为历史上一个很励志的故事。
西晋的“八王之乱”结束后,东海王司马越为了扩张势力,于306年派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
刘琨带领一千余人辗转离开首都洛阳,于307年(元嘉元年)春到达晋阳(今山西太原)。
当时的晋阳经历战乱,早已成为一座空城。
但又因晋阳靠近匈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刘琨因而在左右强敌环视的情况下安抚流民,发展生产,加强防御。
不到一年的时间,晋阳就成了晋朝在中原的少数几个存留抵抗胡人的势力之一。
刘琨不仅诗文出色,还精通音律,尤善吹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形似笛子)。
并且,刘琨还有一个“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故事。
说的是刘琨在镇守晋阳期间,有一次,匈奴人刘聪率领五万匈奴骑兵,围困晋阳。
《一曲胡笳救孤城》的评课
1、听了xxx老师的《一曲胡笳救孤城》,总觉得高老师的想象说话训练扎实到位。
这样的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课文语言文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高老师的教学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在文章的空白处、在虚拟的情境中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意境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
比说如:如果你是刘坤,你会想些什么?让学生想象匈奴的生活,又如:如果你是一个匈奴士兵,听到了这样的曲子,你会想到谁?还有,匈奴听到了这样的胡笳曲怎不思念家乡,他们看到了()听到了(),不由得小声哭泣起来。
从揣摩刘琨的心情至领略匈奴人的思乡之情,这些想象的训练对理解这个历史故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高老师很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从学生的自由练说、同桌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评价,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学生这些好习惯的养成,与老师平时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一曲胡笳救孤城课文原文.doc
以下内容为文章随机摘要,如需要更详细的内容,请下载完整文档,文档内有相应的图片介绍等[沪教版第十册课文]34一曲胡笳救孤城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晋怀帝任命名将刘琨为并州刺史,驻守晋阳城。
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当时晋阳城里守军不过两千,刘琨一面调集军队准备死守,一面派人出城求援。
匈奴骑兵几次攻城,刘琨指挥守军沉着应战,占据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
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
刘琨急得团团转。
一天晚上,刘琨登上城楼巡察。
这时,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这一下启发了刘琨,他想起了当年项羽的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想出了一个计谋。
刘琨忙叫人取来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朝匈奴兵营吹奏起来。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刘琨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将军,那边有人在哭。
”卫兵报告刘琨。
“注意劝静,严密防守。
”刘琨及时作了布置,然后回营房和众将商量对策。
第二天一早,卫兵赶来报告,说匈奴兵已经全部撤走了。
刘琨听了,好似卸下了千斤重担。
原来,昨夜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人的思乡之情,并很快感染了大部分将士。
他们士气低落,有人还结伙逃回去了。
匈奴首领眼看将士们已无心作战,就下令连夜撤兵,退回家乡去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1。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
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
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
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
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五年级语文下册 一曲胡笳救孤城课文简析 沪教版
34 一曲胡笳救孤城一、课文简析:《一曲胡笳救孤城》讲述了刘琨巧用胡笳智退匈奴骑兵的历史故事,赞颂了其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代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在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晋阳城,勇气可嘉,也为下文智退敌兵做了铺垫。
课文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
此战,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晋阳守兵不过两千,而匈奴骑兵则有5万之众。
在刘琨沉着指挥下,守城将士“利用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尽管如此,由于“援兵未到”,加上“城里兵力减弱,粮食在减少”,“孤城”晋阳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刘琨不能不“急得团团转”。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
刘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
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
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一曲胡笳救孤城》在写法上有如下特色:1 注重环境描写。
故事发生在北部边疆晋阳城,这里是边塞,有“冷月、荒漠、山丘……”,再加上五万匈奴骑兵围城,“孤城”这独特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作者也寓情于景,通过环境渲染守城之艰辛、破敌之艰难。
2 抓住典型事例写人。
刘琨以两千人马守住晋阳城,使五万匈奴骑兵主动撤走,这绝非一般的以弱敌强、以少胜多,可谓神奇,刘琨这一被历史尘封的英雄人物形象瞬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刘琨的智慧不但在其爱国,能够不畏强敌,勇守城池,更在于其有着深厚的音乐素养,从自己啸声在匈奴兵营引发骚动而想到“四面楚歌”的故事,从而计上心头,以一曲胡笳勾发匈奴骑兵思乡之情,促其自动退兵。
二、学习建议:·导入新课导入方法一:认识胡笳,导入新课:对胡笳,学生颇感陌生,教师出示胡笳图片及资料,再播放胡笳曲,既可以增进学生对胡笳的了解,又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情境中,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之后领悟胡笳退兵之妙埋下了伏笔。
一曲胡笳救孤城
34一曲胡笳救孤城(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教学目标:1、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成语“四面楚歌”的出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想象说话,感受名将刘琨在困境中的心境,对他“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智慧之举产生敬佩之情。
4、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推敲“孤城”、“凄厉”等词,感受孤城凄凉的情境、刘琨愁绪万千的心境。
2、一曲胡笳救孤城的计谋是怎样想出来的,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材分析:《一曲胡笳救孤城》是沪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记叙了一个历史故事,赞颂了刘琨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待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在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晋阳城,勇气可嘉,也为下文智退敌兵做了铺垫。
课文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刘琨“急得团团转”。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他发出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
刘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
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
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也已经掌握不少理解词语的方法。
在课堂中,教师更应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方面下功夫。
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大多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
作为老师除了继续提供一些学习方法之外,还更应注意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上的层次性。
使学生个人、同桌、小组相结合,多种学习方式穿插运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因为这是一篇历史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能力、兴趣,做到让学生不仅能进入文本,更能从文本中感悟到人物的情感,进而从文本中感悟到主人公的品质。
一曲胡笳救孤城-刘琨-西晋-典故
四面楚歌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项羽的楚军被 刘邦带领的汉军重重包围,刘邦命人唱起 了楚歌。楚军听见四周传来他们家乡的楚 歌,军心动摇,战斗失败。最终项羽在乌 江边自刎。
悦耳动听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哀伤凄婉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 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 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 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水泄不通
悦耳动听
千古佳话 哀伤凄婉
水泄不通
悦耳动听
千古佳话 哀伤凄婉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 冷 月、荒漠、山丘、孤城 ……禁不住 荒 发出一声声长啸。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 荒漠、山丘、孤城,他想: , 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 冷 月、荒漠、山丘、孤城 ……禁不住 荒 发出一声声长啸。
在冷月照耀下一片寂静的荒漠中,只 听见晋阳城里传来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 么哀伤凄婉的一阵又一阵胡笳曲,匈奴士 兵们有的 。有的 , 有的 。
试着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概括 课文的主要内容。 西晋末年,匈奴(入侵孤立边陲的 晋阳城 ),刘琨受(“四面楚歌”故事 ) 启发,吹奏( 一曲胡笳 )勾起(匈奴人 的思乡情 ),致使(他们连夜撤兵), 从而(救了晋阳孤城)。Leabharlann 作业布置:(一)基础题
1.摘抄文中精炼的词语。 2.积累描写胡笳曲优美的句子。 (二)选作题 1、收集并阅读历史传说中以音乐打击敌人的 故事:如《四面楚歌》、《空城计》等。 2、将《一曲胡笳救孤城》这一故事复述给家 人听。
刘琨是西晋 末年一位政治家、 军事家、音乐家。 他精通音律,是 历史成语“闻鸡 起舞”的主人公 之一。
(jiā)
34 一曲胡笳救孤城
一曲胡笳救孤城
一曲胡笳救孤城引言《一曲胡笳救孤城》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吴承恩。
小说以北周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被流氓头子欺压的草根青年胡笳,通过才情出众的美女吴清月救治并掌握了救孤城的秘方,最终帮助草根百姓解救了被贵族剥削的故事。
主要情节故事发生在北周末年,这个时期贵族与草根的矛盾尖锐,贫富不均导致了社会问题的恶化。
胡笳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出身贫寒,但才情出众,擅长音乐和医术。
在他的家乡,草根们受到贵族的欺压和剥削。
胡笳决心要帮助他们,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局面。
胡笳偶遇了一位神秘的美女吴清月,她具有医术的天赋。
吴清月父亲是一名医生,他将自己学到的医术传授给了吴清月。
但是,吴清月父亲被贵族迫害致死,留下了一本医书。
这本医书具有神奇的疗效,但只有熟练掌握其中秘方的人才能有效使用。
胡笳决定向吴清月学习医术,以此来帮助自己的乡亲。
在学习医术的过程中,胡笳和吴清月渐渐产生了情感。
他们两人一同奔赴各地,拯救并治愈了许多贫苦百姓。
他们帮助流离失所的孤儿,治疗了贵族的病痛,为社会带来了许多希望与温暖。
主题《一曲胡笳救孤城》主要描绘了草根青年胡笳和美女吴清月的奋斗历程。
小说通过描写胡笳的努力和吴清月的智慧,展现了草根反抗贵族统治的斗争。
小说以情感为纽带,讲述了胡笳与吴清月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和正义的追求。
主题中突出的一点是医术的力量。
胡笳通过学习医术,向社会传播了医学知识,并利用医术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这体现了吴承恩对于知识教育和普及的重视,也传达了他对于人间真善美的向往。
反思与启示《一曲胡笳救孤城》通过描述胡笳和吴清月的故事,呼吁人们关注草根的命运,呼吁社会不再忽视底层人民的权益。
小说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思考,引导读者思考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议题。
正义、善良和努力为草根群体争取权益的精神也成为了小说中的重要价值观。
通过阅读《一曲胡笳救孤城》,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善良的呼唤,并激发了对于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思考。
爱国英雄人物的事迹(优秀9篇)
爱国英雄人物的事迹(优秀9篇)爱国人物事迹篇一一曲胡笳救孤城在中国历史上,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陷入重重包围的军队转危为安的人,屈指算来,仅有几个。
而西晋时的刘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琨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将领、音乐家和文学家,也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西晋末年,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騷扰中原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刘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和好友祖逖一起,闻鸡起舞,发愤图强,希望能收复失地,还老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
公元307年,刘琨带领部下一千余人离开洛陽,历经艰难险阻来到晋陽(今山西太原)。
当时的晋陽由于战乱频仍,已是一座空城。
刘琨到了那里,安抚流民,加强城防,重视农业,发展生产。
很快,晋陽城恢复了活力,到处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匈奴骑兵再次兴兵南下,围攻晋陽城。
一夜之间,五万匈奴兵把晋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刘琨一看,大事不妙,一面赶紧修书一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出城去,请求救援;一面在城内严防死守,各个要塞都增加了兵力,以抵御匈奴人的进攻。
刘琨深知晋陽城的士兵根本不是匈奴大军的对手,便守城不出。
虽然匈奴人数次骂阵,刘琨都置若罔闻。
他希望以拖延时间的方式来等待援军。
恼羞成怒的匈奴人却等不了,他们数次攻城,但都被刘琨带领的守军顽强地击退。
匈奴人见久攻不下,索性就驻扎在晋陽城外,坐等刘琨弹尽粮绝,那时再攻城就不费吹灰之力。
刘琨在煎熬中又过了几天,援军还是未到。
已是深夜,刘琨还在四处巡查。
此时的他千钧重担在身,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登上城楼,看着一队队的巡逻士兵走过,心里稍感安心。
但凭楼远望,不远处就是匈奴骑兵的营地,虽然灯火通明,却寂静无声,显然,匈奴人已经睡去。
刘琨深知:现在晋陽城内,粮草仅能维持半月;原本守军才不过两千,匈奴人几次攻城,又损兵折将不少;援军迟迟未到……想到这里,刘琨忍不住一声长叹,抒发心中的抑郁之情。
突然,远处的。
匈奴营地里传来一阵騷乱,似乎被刘琨的长叹声惊醒。
看到这,刘琨灵机一动,想起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的四面楚歌所慑,不战自败的故事。
晋朝政治家刘琨的生平简介
晋朝政治家刘琨的生平简介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晋朝政治家刘琨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刘琨字越石,是中山国魏昌县人,汉朝的时候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祖父刘迈有经国济世之才,当过相国参军、散骑常侍。
父亲刘蕃,为人清高简约,性格恬淡,位至光禄大夫。
刘琨擅长诗词歌赋,在当时也是十分的有名气。
当时征虏将军石崇在河南金谷涧中有座别墅,别墅修筑的是十分的富丽堂皇。
他们还常常招致四方文人雅士,来别墅做诗词歌赋,大家互相鉴赏。
刘琨当时就参预其间,他的诗歌和文章被大家一直认为是很不错的作品。
贾谧在执掌朝政大权的时候,京城中的人没有一个不费尽心去奉承结交的。
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这些人,都贬低自己的文才撇下尊严去侍奉贾谧,刘琨兄弟也在奉承贾谧的人之中,号称“金谷二十四友”。
刘琨从小就胸怀大志,有纵横天下的才能,善于结交才能比自己强的人,但又喜欢说吹牛。
他和范阳祖逖是朋友,听说祖逖被朝廷任用了,就在给亲友的书信上写道:“我每天枕着武器等待天明,从小立志要剿灭叛贼,常常担心祖逖赶到了我前面。
”他这种昂扬的意气和自信就是这样。
有一次在晋阳的时候,刘琨曾被胡人的骑兵包围,困在城中无计可施。
等到晚上的时候琨就乘着月色登上城楼,不由的舒声清啸,城下敌人听到刘琨的啸声后,都觉得他很无助凄凉,对他长吁短叹。
半夜的时候刘琨又吹奏胡笳,敌人听到无不泪流满面,有思家的感觉。
天亮的时候又再次吹奏,敌军就撤走了。
刘琨诗词刘琨虽然诗词仅存三首,却与因《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的左思齐名。
刘琨善长文学,精通音律,有音乐癖,曾有“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典故。
刘琨他临死前的名句“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流传千古。
此句诗词出自《重赠卢谌》。
此诗歌采用以实带虚的手法,听着诗的口气是直抒胸臆,但暗中又有照应着“赠卢”,在吐露心扉的同时又有对友人的劝勉,责备自己劝说被人,句句双关。
中国的英雄人物事迹故事最新4篇
中国的英雄人物事迹故事最新4篇中华民族的精神很大一部分来自英雄人物的影响!分享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纪念他们所奉献的、所付出的,所创造的。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国的英雄人物事迹故事最新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中国英雄人物篇一老当益壮的马援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虽六十三岁高龄,却仍然驰骋战场,并立下赫赫战功,他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至今让人折服。
此人正是老当益壮、鼎鼎大名的伏波将军——马援。
马援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早逝,他从小就立志要闯荡出一番事业。
有一天,他对长兄马况说:“大哥,男儿志在四方,我想去边郡闯荡一番。
”马况一听,虽然有些担心,但还是非常支持他,并鼓励说:“援弟,你有宏远志向,日后必然会有所成就。
玉不琢,不成器。
现在你既然有这样的想法,就趁机磨炼下自己,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有了大哥的支持,马援更是信心满满。
然而就在马援准备妥当,即将出发的时候,大哥马况因病去世。
“长兄如父”,于是,马援暂时放弃了远行。
他要留下来,为大哥守孝。
一年之后,马援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家乡,开始了人生的旅程:他做过督邮,但因同情囚犯、私放犯人而获罪,不得不逃亡;他畜养过牛羊,因不断改进饲养方法,拥有马、牛、羊几千头;他处事果决,富有领导力,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归附他……正是经历了种种风霜,当初那个青涩少年,以乱世为磨砺场,将自己打磨得犹如一柄即将出鞘的宝剑。
马援所处的年代,正值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南陽的刘秀揭竿而起,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了东汉。
为开创一代盛世景象,刘秀广招贤良。
所谓识英雄重英雄,刘秀十分欣赏马援有勇有谋,马援也为遇到这样一位贤明的君主而感到庆幸。
当时的西州大将军隗嚣占据西州,称王称霸,对东汉存有二心。
光武帝率军征讨,马援看到周边势力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便堆米成山为光武帝演示战略部署,同时谋划分解各方抵抗势力的方法,果然将西州一平而定,天下从此安定许多。
评《一曲胡笳救孤城》
评《一曲胡笳救孤城》
《一曲胡笳救孤城》讲述的是西晋末年名将刘琨用胡笳曲勾起匈奴兵的思乡之情,不战而退的故事,赞扬了刘琨的聪明才智。
教学时,高教师深入而贴切地挖掘了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结合语言文字的领悟,关注了人物的情感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一处教学设计是:理解刘琨为什么会发出一声声长啸?教师首先抓住了“啸”字,通过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啸”的意思是:拉长声音叫。
大敌当前,他为什么大叫呢?学生通过仔细阅读1——3节,找到原因后,深挖刘琨复杂的的内心世界。
正是内心世界的五味陈杂,才让他面对着山丘、荒漠发出了一声声凄厉长啸。
此时,学生朗读描写刘琨表现的语句时,就已走进了刘琨的世界,感受特别深。
朗读指导能真正从挖掘文本内容情感出发,这样的朗读不需要老师过分多讲,学生也能有感而发,水到渠成了。
第二处教学设计:体会胡笳曲的哀婉动听,感悟吹曲时刘琨的复杂心情。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有关胡笳曲的句子及刘琨和匈奴兵营的反应和变化的语句,这是浅层次地感受刘琨的内心世界。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想象省略号省略的内容,随即出示说话练习,这样的练习设计及时到位,充分结合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讲,让学生有情可抒,课文的教学也达到了高潮阶段。
正如高老师总结的那样这堂课让学生揣摩了刘琨的心理活动,领略了匈奴人的思乡之情整堂课教师以说话训练为准绳,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张云。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一曲胡笳救孤城》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勇敢、智慧、团结等民族精神,培养其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4.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价值观。
2.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强调课文所传递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文的背诵和默写,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感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边疆文化和民族英雄事迹,拓宽知识视野。
4.布置开放性作业,如制作手抄报、表演课本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创设了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战场的氛围。这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如“胡笳”、“孤城”等,并了解其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基本鉴赏能力,学会品味古诗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口头表达。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课文中的胡笳是什么乐器?它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孤城为何能得以拯救?”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一曲胡笳救孤城
上海市民办童园实验小学盛春【教学目标】
1、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把课题补充具体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4、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不少成语都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精彩故事的缩影。
如我们曾经学过的完璧归赵、起死回生、卧薪尝胆。
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个成语。
(媒体出示词语:闻鸡起舞)
2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
3简介刘琨:他是西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了《胡笳五弄》。
4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讲述了一个与刘琨有关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一曲胡笳救孤城)
5读课题,认识胡笳乐器
(媒体出示胡笳图和文字资料:胡笳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也是匈奴人最喜欢的一种乐器。
它类似笛子。
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
6 一读课题,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曲胡笳怎么能救一座孤城” 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西晋末年,解开这个谜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并州刺史、边塞
3、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理解了吗?让我们做个小游戏,同学们来猜一猜好吗?
(1)这是个四字词语,经常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十分严密,好象连水都不能泄出。
(媒体出示词语:水泄不通)
(2)听两段乐曲声,能用文中的哪两个词来表示?
(媒体播放两段乐曲,出示词语并板书:悦耳动听、哀伤凄婉)
(3)世代流传的美谈。
(媒体出示词语:千古佳话)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在(西晋),主人公是(刘琨),选择性地用上这些词,加上自己的语言,把课题说说具体。
(媒体出示课题和词语:一曲胡笳救孤城
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
同学们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把课题说具体也不失为概括一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办法。
5、阅读史料
故事发生在西晋,这就是西晋的地图。
这块区域就是并州,这是晋阳城,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
这块就是匈奴活动的区域。
(媒体出示地图)
6、齐读第一小节
(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了解背景理解“孤城”
(1)从刚才的史料中我们知道“孤城”其实就是晋阳城。
“孤城”的“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读读第二小节找找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
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
)
(2)原来称晋阳城是“孤城”有这样几个原因:
(师生共同概括并板书: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
“孤城”的“孤”原来还带有“孤立无援”的意思。
(3)齐读第二小节
2、得到启发吹起胡笳
(1)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刘琨着急呢?让我们进入到那个使战争反败为胜的晚上。
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媒体出示图片:冷月荒漠图)
这番景色在刘琨的眼中可和你们不一样,是怎样的呢?读读课文,找找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
(2)同样是这些景物,为什么在刘琨眼中,月亮是“冷”的,沙漠是“荒”
(媒体出示:“冷”、“荒”变红)
(3)作者用的词虽然简单,但用意却十分深刻。
的确,连日来,援军未到、
食减少是始终牵挂在刘琨心头的烦恼。
这番景色其实就是刘琨的心情写照。
你想,刘
琨会想些什么呢?同学
的?
兵力减弱、粮面对这一切,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
他想: ()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
(4)冈財你们说的这些内容其实就是刘琨当时的想法。
让我们把刘琨的着急、忧愁、孤独融入到句子中,来读一读吧。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
声声长啸。
)
(5)个别读、朗读指导,给予点评、男生读、齐读。
(6)这是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刚才我们学过凄婉这个词,能不能说凄婉的长箫?比较句子(媒体出示句子:
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
那一声声凄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
(7)凄婉带有婉转,形容乐曲声。
而凄厉带有尖锐的意思。
指导朗读。
(8)没想到这情到浓时发出的一声声长啸惊醒了匈奴兵,也启发了刘琨,让他想起了当年项羽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想出了用“胡笳曲”救晋阳城的计谋。
3、理解救孤城的原因,感受胡笳曲的魅力
(1)让我们看看“四面楚歌”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媒体出示录象: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项羽的楚军被刘邦带领的汉军重重包围,刘邦命人唱起了楚歌。
楚军听见四周传来的他们家乡的楚歌,军心动摇,战斗失败。
最终项羽在乌江边自刎。
)(媒体出示句子:项羽的部下听到楚歌,想起了家乡和亲人,军心动摇,战斗失败。
)
(2)读读第7小节,你会马上明白一曲胡笳救一座孤城的原因,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板书:瓦解军心)
(3)胡笳曲怎么就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使匈奴人甘愿做逃兵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匈奴人原来的生活。
(媒体出示草原图片,老师解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匈奴人在草原上牧马放羊,树林里狩猎捕鱼,蒙古包里与亲人快乐地生活。
与朋友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而现在他们面对的是冷月、荒漠、山丘、孤城。
这样的对比是何等的强烈。
这时传来的胡笳曲会让匈奴人作何感想呢?设想一下,你就是那个匈奴士兵,离家已久,你听到了胡笳曲会作何感想呢?)(媒体出示说话练习)
悦耳动听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哀伤凄婉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4)指导朗读:
(媒体出示句子: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5)什么也抵挡不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对长期在外作战的士兵更是如此。
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不由得使我们想起这两句诗:
(媒体出示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四、课堂总结,复习巩固
1让我们再回到课文,读读描写刘琨的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琨呢?
2难怪诗人陆游会做出这番评价
(媒体出示诗句: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
五、课后拓展,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
*2拓展作业: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刘琨这样足智多谋的将领,有许多像一曲胡笳救孤城这样不战而胜的战役。
其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与本课有异曲同工之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看。
(媒体出示图片:空城计)
板书:悦耳动听
瓦解军心
援军未到
哀伤凄婉一曲胡笳救孤城兵力减弱
粮食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