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设计规范方案
土壤监测实施方案范本
土壤监测实施方案范本一、背景。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为了加强对土壤环境的监测,保护土壤资源,制定土壤监测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目的。
1. 了解土壤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2. 掌握土壤污染程度,为土壤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3. 为土壤肥力评价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4. 为土壤环境管理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三、监测内容。
1. 土壤理化性质监测,包括土壤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2. 土壤污染监测,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3. 土壤微生物监测,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等;4. 土壤生态功能监测,包括土壤抗蚀性、保水保肥能力等;5. 土壤环境监测,包括土壤温度、湿度、通气性等。
四、监测方法。
1. 野外采样,根据土壤类型和用途,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深度,采用土壤钻孔或者土壤钻取器进行采样;2. 实验室分析,将采样回来的土壤样品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理化性质、微生物和污染物的分析;3. 数据处理,对实验室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土壤环境监测图谱和报告;4. 结果解读,根据监测结果,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监测周期。
1. 常规监测,每年进行一次,以了解土壤环境的基本情况;2. 重点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污染源进行定期监测。
六、监测保障。
1. 人员保障,配备专业的土壤监测人员,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2. 设备保障,配备先进的土壤监测设备和工具,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资金保障,确保监测经费的充足,保障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七、监测报告。
1. 撰写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编写监测报告;2. 报告发布,将监测报告提交相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八、监测效果。
1. 为土壤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 为土壤肥力评价和合理施肥提供数据支持;3. 为土壤环境管理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4.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土壤监测点实施方案
土壤监测点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土壤进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提出土壤监测点的实施方案,以确保土壤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监测点选址。
1. 根据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特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
监测点应覆盖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如农田、林地、草地等。
2. 考虑到土壤污染源的分布情况,选择可能受到污染影响的地区作为监测点,如工业园区周边、垃圾填埋场附近等。
3. 确保监测点位置的稳定性和代表性,避免受到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三、监测参数和频次。
1. 监测参数应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重金属含量等指标,根据土壤类型和监测目的可以适当添加其他指标。
2. 监测频次应根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污染源的情况确定,一般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便及时掌握土壤环境的变化情况。
四、监测方法和设备。
1. 采用标准的土壤采样方法,确保采样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 选择适当的土壤监测设备,如土壤采样器、土壤 pH 测定仪、土壤有机质测定仪等,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严格按照监测方法操作规程进行土壤监测,确保监测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五、数据处理和分析。
1.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录入和整理,建立完整的土壤监测数据库。
2.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土壤环境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3. 根据监测数据,评估土壤环境质量,及时发现土壤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六、监测报告和应用。
1. 撰写监测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提出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建议。
2. 将监测数据和报告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单位,为土壤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积极开展土壤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认识。
七、总结。
土壤监测是保护土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实施好土壤监测点的实施方案,对于保障土壤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调查技术规范
土壤调查技术规范本文介绍了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操作的技术规范,以达到无污染且具有代表性的目的。
组织准备方面,需要收集监测区域的各种资料,如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以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
同时,还需要了解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以及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相关性质资料、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法律法规、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气候资料、水文资料等。
现场查看是整理和利用调查信息的重要环节。
采样器具的准备包括工具类、器材类、文具类、安全防护用品等。
布点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简单随机、分块随机和系统随机。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等方式获得随机数。
分块随机布点根据监测区域内土壤类型的不同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系统随机布点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每个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更具代表性。
样品采集阶段包括前期采样、正式采样和补充采样。
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和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方案提供依据。
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
补充采样是指在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
最后,野外选点是采样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布点方法在监测区域内随机选取采样点进行采样。
为了符合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的要求,采样点应该选在被采土壤类型特征明显的地方,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的地点。
坡脚、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的地点不应设采样点。
城镇、住宅、道路、沟渠、粪坑、坟墓附近等处人为干扰大,失去土壤的代表性,不宜设采样点。
采样点应该远离铁路、公路至少300米以上。
采样点应以剖面发育完整、层次较清楚、无侵入体为准,不在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土被破坏处设采样点。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程度(一般指突发和大量污染为主)。
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4、土壤背景值调查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资料收集1、自然环境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2、社会环境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3、历史情况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与相关标准背景值: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污染事故监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土壤质量监测:影响自然生态、植物正常生长、人体健康项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定必测(11项)、选择必测、选择项目----考试时必须写出是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四、采样点的布设:不均匀性,多点布设布设原则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监测面积较大,需要划分若干个采样单元,在不污染影响的地方选2、择对照采样单元,同单元的差别尽量缩小。
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在哪里布点,优先布设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覆盖不同土壤类型:1、大气污染型: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考虑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2、污灌型: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时间3、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对于污染较重—布点较密土壤污染发生原因,对于非污染区、同类土壤中布设一或几个对照采样单元采样点的布设:全面,依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采样点的数量可以不写)采样点布设方法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水灌溉。
土壤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土壤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发表时间:2020-12-29T14:39:20.783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0年19期作者:朱利权[导读] 对于土壤监测工作而言,要想获取的监测数据具有准确性、完整性以及精密性,那么就需要做好土壤监测全程序的质量保证以及质量控制工作朱利权湖南省株洲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湖南株洲 412000摘要:对于土壤监测工作而言,要想获取的监测数据具有准确性、完整性以及精密性,那么就需要做好土壤监测全程序的质量保证以及质量控制工作。
该工作包括有设备、人员、机构、样品采集、实验室质量控制分析以及审核数据等全部步骤。
关键词:土壤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土壤的环境质量主要指在自然环境中,土壤对环境污染物吸收、容纳、降解的综合能力。
基于此,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可以深入且详细的了解和评估土壤环境实际的状况。
如若想要保证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过程中,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完整性、可比性、代表性等目标,必须要采取良好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质量控制工作中,会涉及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整体过程,其中包括如分析测试、布点采样、数据评价、综合报告等,而这些都应进行良好的质量控制。
1 采样、制样质量控制1.1 布点方法及样品数量在实际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如需要进行样品数容量、采样布点工作,就需要秉持等量和随机的基本原则。
随机的布点方法可以分成3类,分别为分块、系统、简单三种随机方法。
在样品采集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3个不同的阶段顺序进行,具体为前期、正式、补充3个阶段的采样工作,如果需要采集样品的监测单元具有的面积较小,就可以直接进行采样工作,同时应该严格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7中规定的采样要求,进行样品布点工作,规范采样的数量。
1.2 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在样品采集质量控制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深入到现场,进行合理的踏勘,审查采样点设置,并且需要对采样时段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两者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合理性,并且需要按照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采样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含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剖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论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械,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别。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拥有好的代表性,一定防止全部主观要素,使构成整体的个体有相同的时机被选入样品,即构成样品的个体应该是随机地取自整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互相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该有相同的个体构成,不然样本大的个体所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构成的样品。
因此“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拥有相同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红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取能够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对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 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整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依据采集的资料,假如监测地区内的土壤有显然的几种种类,则可将区域分红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别较显然。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假如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成效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地区分红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区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类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假如地区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目1)由均方差和绝对误差计算样品数用以下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 N 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必定自由度下的 t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他研究或许从极差R(s2=( R/4)2)预计;D为可接受的绝对误差。
土壤检测实验室方案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配置方案
合作与交流效益
实验室与其他机构合作、举办学术会 议等产生的效益。
实验室建设投资回报分析
投资回报率
实验室建设投资与运行多年后所获得的总收 益的比率。
投资回收期
实验室建设投资后,需要多少年才能收回投 资成本。
敏感性分析
分析实验室建设投资中关键因素变化对投资 回报的影响程度。
设备故障处理与记录
对设备故障进行及时处理,并记录故障现象、处理过程和结果, 以便后续分析和改进。
实验室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度
人员培训计划
根据实验室工作需要和人员实际情况,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提高 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培训内容与方式
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安全、仪器设备操作、数据处理等方面,采 用理论授课、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
发布招标公告
通过公开媒体或专业网站发布招标公 告,邀请符合条件的投标人参与投标 。
编制招标文件
依据实验室设计方案,编制招标文件 ,明确招标范围、技术要求、投标文 件格式等关键内容。
评标与定标
组织专家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综合 考虑技术实力、价格因素等确定中标 单位。
实验室施工与验收
实验室施工
中标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和实验室 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包括土建施 工、装修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等
用于检测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苯系物、卤代烃等。
液相色谱仪
02
适用于分析土壤中极性、热不稳定和大分子有机污染物。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03
结合了色谱的分离能力和质谱的定性能力,可准确鉴定和定量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
其他辅助设备
1 2
土壤样品处理设备
环境监测方案
《离子型稀土矿山开采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标编制前环境监测方案(讨论稿一稿)为规范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管理,配合地方环保部门对离子型稀土矿山监督检查,现准备制定《离子型稀土矿山开采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标准,明确离子型稀土矿山企业水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排放限值,规范离子型稀土企业水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管理。
现结合矿山开采工艺及管理的要求,制定环境监测方案。
本次监测属于研究性监测,为制定制定《离子型稀土矿山开采污染物排放标准》提供充分参考依据。
依据水体的功能以及污染源的类型,确定水质监测项目。
环境水体的监测,对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开矿前的矿体污染源的监测,首先对基础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明确监测断面的布设、监测点的布设、采样时间、采样频次、样品采集与运输、样品的保存方法、样品的分析方法,依据水深和水宽定制采样点与数量,地下水采样井布设。
根据实际情况,现确定对地表水、地下水、河道底泥、矿区周边土壤、矿区矿体进行监测。
现场样品采集及运输保存参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采样方法进行采样。
1.地表水监测1.1监测点的设置(1)监测点布置原则依据稀土矿山资源分布、采矿证数量及大小、地形地质地貌条件、开采情况、流域走势等条件综合考虑选择在出矿区边界50-100米有代表性设置监测点,定好监测点坐标。
(2)监测点建设规格及保护设施考虑到监测时期较长,在监测点旁边立标识牌。
(3)监测点初步选定依据监测点布置原则,各资源县监测点初步选定如下:龙南9个、定南7个、信丰3个、安远6个、全南4个、寻乌3个。
背景断面每年监测一次,其他断面每月监测一次。
具体坐标见表1,位置见监测点布置图。
表1地表水监测点位分布表1.2监测项目为了掌握离子型稀土矿山生产对地表水的影响,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结合矿山具体情况,初步选择6个点对地表水进行pH、悬浮物、氟化物、硫酸根离子、化学需氧量、BOD、石油类、总磷、总氮、氨氮、总锌、总镉、总铅、总碑、总铭、六价铭、总铜、总镍、总汞、总镒、总铝、总铁、总钍、总铀、总钻、总锡、总镀、总锑、总银、总钡、总铝、总铊、总钒、总硒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全元素调查,结合检测结果,预计筛选出15个项目进行详细监测,为制定排放标准提供依据。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引言:水土保持是指人类在进行土地开发和利用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持土壤、水体和植被的稳定性和健康状态,以减少土地侵蚀、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空间。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就是为了指导工程师在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过程中,合理、科学地制订设计方案,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一、地理环境分析在进行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前,需要对项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详细分析。
包括土地类型、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征、降雨量、植被分布等。
基于地理环境分析的结果,可以确定工程要保护的区域范围和目标,以及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二、工程规模确定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目标,确定水土保持工程的规模。
包括工程面积、通量、植被覆盖率等。
工程规模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土地利用需求、工程成本和可行性等因素,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程结构设计根据地理环境和工程规模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工程结构设计方案。
可以采取的工程措施包括植被恢复与保护、坡面加固、沟道治理等。
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工程的稳定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以达到最佳的工程效果。
四、施工技术要求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技术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工程结构设计方案,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材料,并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以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需要进行监测和检验,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工程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五、维护管理要求水土保持工程的维护管理对于工程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工程完成后,应建立相应的维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权限,并制定相应的维护管理计划。
定期对工程进行巡查和维护,及时处理问题,确保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六、风险评估与应急措施在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风险评估包括对工程本身和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并建立应急预案。
在工程运行过程中,要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确保能够及时应对各类风险和灾害事件。
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制备及注意事项分析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136·2021年第06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1)06-0136-02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制备及注意事项分析周渊海,章程(苏州市张家港环境监测站,江苏苏州215600)摘要:土壤环境对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土壤资源安全性十分重要,当前中国农业种植阶段不断开发土壤资源,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通过概述农用地土壤监测内容和原则,围绕现场采样、制备阶段、注意事项3方面探究土壤环境监测要点,明确土壤污染预防工作内容,便于提出科学的防治手段,优化土壤环境。
关键词: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现场采样;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X833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1.06.055新时期城市污水、化肥农药等排入土壤导致污染物数量大于土壤净化速度和承受容量,使其自然动态平衡受到不良影响,威胁土壤质量、产生污染。
同时,土壤污染相较于水体污染更加复杂、持久。
借助土壤环境监测可以了解土壤污染程度,详细分析内部污染物主要浓度,为后续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1农用地土壤监测概述1.1农用地土壤监测内容中国土壤监测领域发展时间较短,当前环境监测总站借助《中国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研究》强调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路线[1]。
相关标准包含《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
同时,在《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监测土壤环境特征污染物、质量标准项目,使污染场地、危险废物、固体废物指标满足要求。
将重度污染区域、基本农田、工业园区等作为风险区域,设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关键点位。
具体工作内容如下:管理人员需制订年度采样计划,当采样员在监测点位准备就绪后,观察其是否满足土壤采样标准,在特定范围内选择采样点。
注意位移距离不应大于50m,且在住宅、低洼积水区域、坡地、沟渠、道路等位置不可设置采样点。
环境监测技术—土壤污染监测(优质教案
环境监测技术—土壤污染监测(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环境监测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内容——土壤污染监测。
具体包括土壤污染类型、特点、监测方法以及防治措施等,重点讲解土壤污染监测实验操作流程及数据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解土壤污染类型、特点和危害;2. 掌握土壤污染监测基本原理和方法;3. 能够独立进行土壤污染监测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4. 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土壤污染监测实验操作流程及数据分析;重点:土壤污染类型、特点及其监测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土壤样品、试剂、仪器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土壤污染图片,让学生解土壤污染现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进行土壤污染监测。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土壤污染类型、特点、危害及监测方法,让学生对土壤污染监测有一个整体认识。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一道关于土壤污染监测例题,让学生解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
4. 实验操作演示(20分钟)演示土壤污染监测实验操作流程,包括采样、预处理、检测等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操作流程,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单填写。
6. 学生实验操作(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土壤污染监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7. 结果分析及讨论(1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土壤污染类型及特点2. 土壤污染监测方法3. 实验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土壤污染监测方案,包括采样、检测、数据分析等环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得到锻炼,但在实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规范、数据记录不准确等,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方面新闻和资讯,解土壤污染治理最新技术动态,提高他们环境保护意识。
最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采样规范
采样准备4.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4.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4.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4.4采样器具准备4.4.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4.4.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4.4.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4.4.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4.4.5采样用车辆4.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见表4-1。
监测频次原则上按表4-1执行,常规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降低监测频次,但不可低于5年一次,选测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提高监测频次。
土壤检测工作实施方案
土壤检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生产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健康。
因此,对土壤进行检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二、目的。
本实施方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土壤的质量,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生产的质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
三、实施步骤。
1.确定检测区域。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进行土壤检测的区域,包括农田、工业用地、城市绿地等。
2.采集土壤样品。
根据检测区域的不同,采集土壤样品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分区采样的方法,将同一区域内的土壤混合成一个样品。
采集土壤样品时需要注意避免污染,使用干净的容器和工具进行采集。
3.实验室分析。
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有机物质含量等。
实验室分析需要选择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解读。
根据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对土壤的质量进行评价,判断土壤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也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土壤改良方案,提高土壤的质量。
5.报告编制。
将实验室分析的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土壤的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改良措施等。
报告需要清晰、准确地反映土壤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可行的改良方案。
四、注意事项。
1.采集样品时要避免污染,使用干净的容器和工具进行采集;2.选择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土壤分析,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对实验室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解读,制定科学的改良方案;4.报告编制需要清晰、准确地反映土壤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可行的改良方案。
五、总结。
土壤检测工作是保障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生产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合理的步骤,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
希望本实施方案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确保土壤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农田土壤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农田土壤监测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农田土壤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障农田土壤的质量,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农田土壤监测项目显得尤为重要。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旨在通过对农田土壤进行全面监测,掌握农田土壤的基本情况和质量状况,为科学施肥、合理种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实现农田土壤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三、项目内容。
1. 土壤采样。
在农田土壤监测项目中,土壤采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采样时应选择不同地块、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采集,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采样点应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因素进行合理设置,采用标准土壤采样工具进行采样,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实验室分析。
采集到的土壤样品需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土壤微生物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污染情况。
实验室应具备完善的分析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处理。
通过实验室分析,得到了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需要进行整合和分析,形成完整的土壤质量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土壤养分状况、重金属含量、土壤酸碱度、微生物群落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用途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制定实施计划。
在项目实施前,应根据农田土壤的特点和监测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采样方案、实验室分析方案、数据处理方案等内容,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 采样和分析。
按照实施计划,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土壤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工作,保证采样的全面性和分析的准确性。
3. 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形成农田土壤质量报告,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和措施。
4. 结果应用。
将报告结果应用于农田管理、土壤修复和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种植,促进农田土壤的改良和保护。
土壤监测方案的制定
土壤监测方案的制定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因此,土壤监测成为了农田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土壤监测方案的制定是保障土壤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土壤监测方案的制定过程和要点。
目的和意义土壤监测旨在评估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为农田管理和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支持。
通过土壤监测,可以了解土壤成分、养分状况、土壤酸碱度、污染物含量等信息,为农田合理施肥、防治土壤污染等提供依据,有效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质量。
制定土壤监测方案的步骤1. 确定监测目标在制定土壤监测方案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监测的目标和范围。
这需要考虑到监测的具体目的,例如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还是科研研究。
同时也需要确定监测的范围,例如监测的土地面积和监测点的分布情况。
2. 制定监测指标和方法根据监测目标,确定需要监测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等)、土壤养分状况(如氮、磷、钾含量等)、土壤微生物活性等。
对于不同的指标,需要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如土壤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技术。
3. 确定监测频次和时间根据监测目标,确定监测的频次和时间。
监测频次可以根据农田管理的需要进行定期监测,也可以根据特定活动(如施肥、灌溉)的需要进行临时监测。
监测时间一般选择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农事活动后、或者季节性变化明显的时段。
4. 设计监测方案根据前面的确定,设计具体的监测方案。
包括确定监测点位和采样方法,制定采样计划和数据记录表格,并确定实验室分析的项目和方法。
同时要考虑到监测成本和实施的可行性,确保监测方案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5. 实施监测方案按照设计的监测方案进行实施。
包括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记录和整理监测数据。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土壤采样的操作规范,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6. 数据分析和评估对实施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监测结果,评估土壤质量的变化和演变趋势,发现问题和改进空间。
土壤监测规章制度
土壤监测规章制度
《土壤监测规章制度》
土壤是生物生存和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以及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为了保障土壤的质量和环境的健康,土壤监测规章制度应运而生。
土壤监测是对土壤环境进行综合、全面的监测调查,为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由于土壤环境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质量普遍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和规范土壤监测规章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土壤监测规章制度需要明确土壤监测的目的和原则。
目的是为了了解土壤环境的状况,为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土壤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原则是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实用性。
其次,需要规范土壤监测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通过制定规范的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再次,需要明确土壤监测的主体和责任。
相关职能部门要合理分工,加强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
最后,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数据管理和应用机制。
确保土壤监测数据的及时、准确、全面地被管理和应用。
总之,建立健全的土壤监测规章制度对于保障土壤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规范的监测和管理,才能真正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土壤环境的健康。
深圳市重点单位土壤自行监测培训
二、技术要点
• 2.6地下水建井 • 1.钻孔 • 2.井管制作 • 3.下管 • 4.下过滤材料(石英砂) • 5.下密封止水材料(膨润土和水泥) • 6.井台构筑(水泥) • 7.高程测定(井口高程、地面高程) • 8.成井后洗井(至少稳定8h后进行(HJ1019-2019))
三、样品采集
二、技术要点
• 2.3人员访谈 根据企业特征,设计专门的人员访谈记录 表,访谈对象为企业环保负责人、生产负 责人、当地环保主管部门人员或熟悉企业 所在地情况的第三方人员。一般不少于3份 访谈记录。
二、技术要点
• 2.4识别和记录 根据上述资料和现场勘查进行分析,识别 企业内部可能存在污染隐患的重点设施和 区域,并在平面图中标注。 为监测布点提供基础依据。
• 3.1土壤样品采集 • 钻孔:土壤钻孔深度应达到初见水位以下2m,但不可穿透水层
底板。 • 采样深度:采样间隔不超过2m,至少采集3个不同深度的样品。
如地下水埋深<3m,至少采集2个样品。 • 采样视频: • 钻孔:拍摄钻孔过程中的一段视频。 • 采样:拍摄采样过程中的一段视频。 • 采样照片: • 1.钻孔(清晰分辨点位位置)、2.岩芯照片(摆放位置应尽量避
模、法人等); • (2)企业环保资料(环评、批复、三废监
测报告、已有土壤和地下水监测信息、平 面布置图、雨污管网图、危险废物转移 等); • (3)企业周边敏感目标和周边企业调查。
二、技术要点
• 2.2现场踏勘 (1)根据收集的资料,对企业和周边相邻企
业进行核实和确认,重点观察企业重点设 施(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危废储存区域、 化学品储存区域和使用车间、污水管网区 域、地上和地下储罐储槽等)有无泄漏的 痕迹。 (2)走访相邻企业和敏感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
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
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
1)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
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
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
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
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
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
反。
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
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
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
N=t2s2/D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
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
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 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 可取50%。
3.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 3 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农田采集混合样的样点数量见“6.2.2.2 混合样采集”。
建设项目采样点数量见“6.3 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
城市土壤采样点数量见“6.4 城市土壤采样”。
土壤污染事故采样点数量见“6.5 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
4.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
方案(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
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
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
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
三、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对于制备用具以及制备场所均有要求。
制备步骤分为风干、粗磨、细磨、分装等。
四、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除规定或推荐的标准方法外,还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
分析记录一般要设计成记录本格式,页码、内容齐全,用碳素墨水笔填写详实,字迹要清楚,需要更正时,应在错误数据(文字)上划一横线,在其上方写上正确内容,并在所划横线上加盖修改者名章或者签字以示负责。
分析记录也可以设计成活页,随分析报告流转和保存,便于复核审查。
分析记录也可以是电子版本式的输出物(打印件)或存有其信息的磁盘、光盘等。
记录测量数据,要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及分析仪器的示值确定,不得随意增添或删除。
五、结果表征
平行样的测定结果用平均数表示, 一组测定数据用Dixon 法、 Grubbs 法检验剔除离群值后以平均值报出;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结果以“未检出”报出,参加统计时按二分之一最低检出限计算。
土壤样品测定一般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含量较低的镉和汞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并注明检出限数值。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数据,一般只取一位有效数字,当测定数据很多时,可取两位有效数字。
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可超过方法检出限的最低位数。
关于监测报告:报告名称,实验室名称,报告编号,报告每页和总页数标识,采样地点名称,采样时间、分析时间,检测方法,监测依据,评价标准,监测数据,单项评价,总体结论,监测仪器编号,检出限(未检出时需列出),采样点示意图,采样(委托)者,分析者,报告编制、复核、审核和签发者及时间等内容。
六、资料统计与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
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
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
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
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
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
土壤由于
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
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
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
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
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
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
2.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
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 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在 x±2s,则该元素含量正常。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 xI>x+2s,则土壤已受该元素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土壤。
3.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CPI)包含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元素标准(附录B)尺度因素和价态效应综合影响。
其表达式:
CPI = X • (1+ RPE) + Y • DDMB /(Z • DDSB)
式中 CPI 为综合污染指数,X、Y 分别为测量值超过标准值和背景值的数目,RPE 为相对污染当量,DDMB 为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 为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Z 为用作标准元素的数目。
主要有下列计算过程:
(1)计算相对污染当量(RPE)
式中 N 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i 是测定元素 i 的浓度, Cis 是测定
元素i 的土壤标准值,n
为测定元素i 的氧化数。
对于变价元素,应考虑价态与毒性的关系,
在不同价态共存并同时用于评价时,应在计算中注意高低毒性价态的
相互转换,以体现由价态不同所构成的风险差异性。
(2)计算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MB)
式中 CiB 是元素i 的背景值,其余符号同上。
(3)计算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
式中,Z 为用于评价元素的个数,其余符号的意义同上。
(4)综合污染指数计算(CPI)
(5)评价
(6)污染表征
式中,X 是超过土壤标准的元素数目,a、 b、 c 等是超标污染元素的名称,N 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PI 为综合污染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