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 内能 热传递教案 苏科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2内能 热传递教案
二、内能热传递教学创意设计(1)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内能的概念,我在教学中先复习了初二的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再采用类比法的方法建构新知识。
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
(2)在说明温度与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关系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墨水滴入温度不同的液体后扩散的速度不同”的实验,再让学生思考:“墨水的扩散速度不同说明了什么?”进而启发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思维的好动性,让他们自己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
(3)利用身边的点滴瓶和笔芯制作了教学教具,我们利用这个教具探究了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知道内能的影响因素是温度。
这个实验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又补充了实验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4)热传递是在小学科学中学过的内容,因此教材以“信息快递”的方式提供了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方向和结果,并没有涉及其他更多的内容。
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所示的三幅图,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和内能是如何变化的,再列举出日常生活中热传递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内能是如何转移的,最后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精心设计题目,拓展学生知识面。
做一做中的第3题1㎏ 0℃的冰熔化成1㎏ 0℃水内能将如何变化?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除了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温度有关外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2)知道一般情况下,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能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4)了解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新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2节 内能 热传递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第2节内能热传递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结合事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能正确使用“”热量”述语,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会用热传递改变方法内能解释生活中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
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
能正确使用“”热量”述语冷、热水、红墨水、多媒体材料运动的汽车具有动能,这个能量从何而来?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媒体讲解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猜一猜物体的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讨论交流探究(1)分别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
观察:哪杯水中墨水扩散快?分组探究实验讲解实验表明:温度高的扩散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就越激烈,它的动能就越大,物体的内能就增加。
理解、记忆猜一猜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有无关系?讨论交流解释说明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a.车胎内的气体;b.铁水;c.冰水多媒体讲解热传递: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到温度相等。
讲解a.金属勺在热汤中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b.食品在冰箱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c.在阳光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水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多媒体提问想一想:上述过程中物体的内能是如何转移的?讨论交流讲解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热传递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讨论交流讲解热量:1.定义: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
2.符号:Q3.单位:焦耳(J)4.公式: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为: Q吸=cm(t-t)物体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为:Q放=cm(t-t)其中: c-比热 m-质量t-末温t-初温理解、记忆多媒体例题:在20℃室温下,烧开一水壶5kg水,大约需吸收多少焦耳的热量?想一想实际需要的热量比计算量大的原因是什么?讨论交流回答多媒体讲解生活-物理-社会汽车中的散热设备多媒体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9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教案《内能热传递》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2 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一般情况下,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四、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运动的汽车具有动能,这个能量从何而来?内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汽油燃烧所产生的能量,与煤、天然气燃烧放热和物体摩擦发热一样,都是一种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内能。
下面我们来认识下内能。
(二)讲授新课1.内能(热能)【复习】一、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
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我们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分子动理论的三点基本内容: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观察比较】(1)运动着的足球有动能。
那么运动着的分子呢?【结论】运动着的分子也有动能。
(2)石块由于地球吸引而下落。
石块和地球互相吸引具有势能,互相吸引的分子也有势能吗?【结论】互相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3)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
同样通过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推斥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势能?【结论】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12.2内能 热传递
内能热传递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通过实例分析,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5、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形成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实验演示、讲解、讨论、思考、练习、启发等
四、教具准备:
玻璃杯、热水、汤勺、讲议
五、教学过程:。
12.2内能热传递—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12.2 内能热传递—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在设计这堂《内能热传递》的物理课,我深入考虑了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以情境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内能的概念,热传递的两种方式。
2. 重点:内能与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金属棒、火焰、光屏。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四、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我拿出一个热水杯和一个冷水杯,让学生感受温度的差异。
然后提问:“为什么热水杯的温度会传递给冷水杯,而冷水杯的温度不会传递给热水杯呢?”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金属棒在火焰加热下的温度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4. 课堂练习:我给出几个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五、活动重难点:1. 重难点:内能的概念,热传递的两种方式。
2. 突破方法: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能和热传递。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课堂上,学生对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有了基本理解,但在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以情境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境引入的设置:我选择了热水杯和冷水杯作为情境引入的道具,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温度的差异,引发他们对内能和热传递的好奇心。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2内能热传递(共2课时)》教案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2内能热传递(共2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2.2节,即内能和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
3. 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让学生掌握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
难点: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比热容计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冬天烤火取暖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讲解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例题讲解:运用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能、热传递、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5. 板书设计:内能、温度、质量、状态;热传递、方式、影响因素;热量、比热容、计算方法。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运用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2.2 内能 热传递 教案
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调整(3)、00C时,物体的内能为零吗?知识点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1.提出问题:(1)、物体的内能有大小吗?(2)、不同物体之间的内能的大小如何比较?(3)、同一个物体的内能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呢?2.(探究)内能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试一试:在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中各滴入一滴墨水,看一看,哪杯水中的墨水扩散得快?(2)实验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慢),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越剧烈,分子运动越剧烈,它的动能就越,所以,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的总和就增加,物体的内能就。
(3)比较下列各杯水内能的大小,并简要说明理由。
(a)(b)(c)(4)由此我们得到:内能的大小与和有关。
越高,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知识点3 热传递1、提出问题:看课本39页图12—17回答下面问题(1)、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勺的温度,内能。
(2)、食品放入电冰箱,食品温度,内能。
猜一猜:哪杯水中的墨水扩散快?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讨论总结:质量,状态等。
观察,思考,讨论。
说明:1、温度反映的是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2、质量反映的是物体内部分子的数目或单个分子的平均质量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调整(3)、在太阳的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它的内能。
在上述过程中物体的内能是如何转移的?2.思考:热传递是在温度(相同/不相同)的物体之间进行的,且能量从温度的转移向温度的。
热传递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4 热量:1、定义:.热量用符号表示2.热量的单位与能量的单位相同,也是3.由热量的定义可知:热量只有在过程中有意义.我们只能说物体多少热量,而不能说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三、师生总结:通过本节你学习了哪些新知识?生阅读自学后回答。
第十二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第十二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的第2节,主要涵盖了内能和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热传递的原理及其方式;3. 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4. 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能和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影响因素;2. 使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能够分析实际案例中的热传递现象;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难点: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实际案例中热传递现象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量计等);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冬季取暖为例,让学生思考取暖过程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影响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3. 原理讲解: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烧水、做饭等,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量在不同物体间的传递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内能和热传递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热传递的原理、方式;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内能和热传递的关系。
答案:内能是物体分子运动的能量,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生活中,例如烧水时,热量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从火焰传递给水,使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2. 题目:请简述热传递的原理及其三种方式。
答案:热传递的原理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分别是: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振动传递;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内能 热传递》教学教案
二、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背景和教学任务】本节教材是沪科版九年级的第十三章第一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设计理念】以我国在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认识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能简单的描述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以便日后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及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和方法的教学。
本节先通过“想想议议”引导学生思考推动汽车的能量是什么,引出内能、在通过对课本P40内容分析,让学生联想分子具有动能,也具有势能,在初步建立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再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叫做物体内能,在这里注意提醒学生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的运动,跟物体是否运动无关,而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
然后,通过“想想议议”和“探究”活动,了解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热传递。
九年级物理上册 12-2 内能 热传递教案 苏科版
12-2 内能热传递教案【教学目的】1、知道内能产生的原因及内能的定义;2、了解扩散的概念,知道影响扩散的因素;3、了解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教学难点】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教具】红墨水、清水、玻璃杯.【教学程序】〖引入新课〗什么是动能、势能、机械能?〖新授〗一、补充内容:⒈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⑴分子的大小:直径以10-10m(1Å)来量度.⑵讨论:1cm3的水中含有3.35×1022个水分子,则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多大?⒉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⑴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⑵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实验演示〕扩散现象可以发生气体之间、液体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固体之间以及气体与液体、液体与固体、固体与气体之间.扩散现象表明:①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②分子间存在着间隙.例:①打开一瓶香水,很快整个房间都闻到了香水的气味.②一升的水与一升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二升.⒊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实验演示:分子间有引力(用胶代纸粘错字).例:1、将杯中的水倒出后,杯中仍残留一部分水在杯壁(引力).将油滴入水中,油浮在水面上.2、一只筷子不易被拉伸,说明;一只筷子不易被压缩,说明;两块玻璃用再大的力将它们压在一起,很难将它们合在一起,这是因为.二、内能1、内能产生的原因:分子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分子动能);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势能).2、、内能的概念: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3、、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内能.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质量、状态例:比较1kg、20℃的水和1kg、90℃的水、1kg、20℃和3kg、20℃的水、1kg、0℃的水和1kg和0℃的冰的内能哪个大?〖小结〗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内能;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练习〗1、“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的诗句说明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2、下列现象中不是扩散现象的是()A、铁钉放久了会生锈B、放入杯中的糖使整杯水变甜了C、在无风的房间里打开一瓶香水,整个房间都香了D、滴入水中的红墨水使水变红3、为什么用粉笔写字,在黑板上留下字迹?为什么锡能焊接铜铁器件?4、在满满的一杯水中慢慢加入一匙糖,水不会溢出,这是因为____的缘故.5、带纸可以将写错的字“粘”掉,说明胶带纸与纸之间存在着________,使用时往往要用手指头将胶带纸压紧,这样做是为了使____,从而____.〖作业〗1、《物理补充习题》P23—24:基础题*教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江苏省九年级物理上册12.2.1内能热传递教案(新版)苏科版
宏观物 体和微观分子类比: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
分子由于作物规则运动而具有分子动能。
(2)弹簧由于(被拉伸、压缩)弹性形变而具有弹性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因为存在地球引力);
分子间由于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而具有分子势能。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 分子势能的总和。
1.一切物体 都具有内能
(活动)观察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现象:墨水在热水中扩散的快
分析: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
结论: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举例:日常生活中物体内能发生变化的事例
观察课本P39图1 2-18
3.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热传递:能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2、得出内能概念
3、内能概 念解析
四、热传递
①回力小汽车运动时具有的动能从何而来?
②马路上行驶料燃烧时和磨擦生热一样都会产生一种与热运动有关的能量—内能。
③什么是热运动?
分子动理论描述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④什么是分子动理论?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在热传递过程传递的究竟是何种形式的能量?
2.热传递的实质:内能的转移
3.热量Q: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的多少
在热传递过程中:
高温物体,_______热量,_______减 少,_______降低;
低温物体,_______热量,_______增加,_______升高;
4.热量 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2.2内能热传递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12.2 内能——热传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主要涉及第12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因素:内能的单位是焦耳,影响内能的因素有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3. 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4. 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5.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因素。
2. 掌握热传递的条件和实质,理解热传递与做功在改变内能上的异同。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热传递的实质。
2. 教学重点:内能的影响因素、热传递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讨论为什么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内能和热传递。
2. 知识讲解:(1) 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含义。
(2) 讲解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因素,让学生了解内能的计量方式和内能变化的原因。
(3) 讲解热传递的条件和实质,让学生明白热传递发生的原理。
(4) 讲解热传递与做功在改变内能上的异同,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过程和计算内能的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单位和影响因素:焦耳,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热传递:1. 条件:存在温度差。
2. 实质:能量的转移。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
2.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如何变化?3. 请举例说明热传递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入了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教案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公式:E = K + U,其中E为内能,K为动能,U为势能。
4. 热传递的定义: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5.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6. 热传递的公式:Q = mcΔT,其中Q为传递的热量,m为物体的质量,c为比热容,ΔT为温度变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掌握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公式,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热传递的实验现象和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运用,热传递的实验操作和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烧水时水温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变化背后的原因。
2. 概念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含义。
3. 实验演示:进行热传递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公式讲解:讲解热传递的公式及其应用,让学生理解热量传递的原理。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内能和热传递知识进行解答。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单位:焦耳(J)计算公式:E = K + U热传递定义: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公式:Q = mcΔT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用质量为0.2kg的铁块加热,加热后的铁块温度为100℃,比热容为0.46×10^3 J/(kg·℃),小明给铁块浇上冷水后,铁块的温度降到了50℃,求小明给铁块浇上冷水后铁块放出的热量。
九年级物理上册 12.2 内能 热传递教案 (新版)苏科版
二、内能热传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内能和温度地关系。
(2)知道一般情况下,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会用公式Q = cm△t计算热量。
2.方法与过程:(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2)根据比热的定义推导出计算热量的公式Q = cm△t,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体验用类比的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性。
(2)通过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和物体内能的转移——热传递以及热量的概念。
首先,联系八年级所学的分子热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采用类比的方法介绍内能的概念,通过一个小实验说明温度与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关系,进而分析说明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然后,结合实例说明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并进一步引申建立热量的概念。
教学重点:分子动能和物体动能,内能和机械能的异同;热量公式:Q = cm△t教学难点:认识内能及相关定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教学器材:弹簧、冷、热水、两个烧杯、墨水、滴管等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1、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势能,我们是如何判断的?结论:机械能的存在可以凭肉眼判断,即它是一种外部形式的能量。
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体,说明它具有能量,就像各种燃料燃烧时产生热一样,这种能量的存在,你可以凭肉眼看到吗?结论:一般凭肉眼是不能判断的,但可以通过其他感官发现,即是一种内部形式的能量。
二、新课学习:1、探究分子动能、势能与物体动能、势能的关系。
(1)阅读课文并讨论分子动能、势能与物体动能、势能之间的联系。
(2)归纳统一结论并完成填表:2、内能与机械能的关系:3、探究温度与内能的关系:(1)完成演示实验P41图12-20“墨水扩散”并分析内能的变化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内容
内能热传递
课题第一课时:内能热传递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4. 知道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教学
重点
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
教学
难点
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教具
学具
烧杯、清水、红墨水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
1.机械能分哪些?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内能
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1)演示实验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实验表明什么?
(教师作适当启发)。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
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学生回答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深入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适当的启发诱导。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1.热传递
问:热传递是怎么一回事?
板书热传递内容
2.观察39页图12—17,物体内能发生怎样的改变?是怎么改变的?
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3热量及其单位
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那部分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单位:焦耳(J)
练习:完成“随堂检测”。
小组讨论
交流总结
从“信息快递”获取热传递信
息。
学生总结
列举
课堂总结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
报
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