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型M1896式驳壳枪
惊天出世的天下第一枪

惊世唱绝天下枪世界著名枪械设计大师约翰·摩西·勃朗宁在其一生中,成功地设计了许多枪械。
他设计的轻武器手枪中,最为著名的有三种,既M1900型、M1910型、M1908型三种手枪。
在旧中国,勃朗宁手枪被称为“撸子”。
这三种手枪便被人们习惯地称为“枪牌撸子”、“马牌撸子”和“花口撸子”。
“一枪、二马、三花口”,天下手枪名牌都叫勃朗宁占全了。
枪械设计大师勃朗宁的作品,在世界战争史和世界枪械史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1914年,一个叫普林斯的年轻人在萨拉热窝刺杀了斐迪南大公,并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普林斯行刺时使用的M1900式手枪就是最为著名的“枪牌撸子”。
普林斯用他的惊天之举和“枪牌撸子”本身的优秀品质成了名满军界的天下第一枪。
1899年,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出世界上第一种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的手枪。
1900年,比利时赫斯塔尔公司生产制造该手枪并被比利时军队列为制式手枪,该枪全称勃朗宁M19007.65mm手枪。
该枪在解放前流入中国较多,这就是在我国被称为“枪牌撸子”的手枪。
“枪牌撸子”由枪管、套筒、握把和弹匣组成,发射7.65mm 半突缘式勃朗宁手枪弹。
枪管有6条膛线,导程约230mm。
套筒前端设有准星,后端有“V”形缺口照门。
套筒前部有平行的上下两孔,上孔容纳复进簧,下孔容纳枪管,击针等部件在套筒后部。
“枪牌撸子”的自动过程是击发后,火药燃气推动弹头向前,同时也推套筒向后,完成抽壳、抛壳等动作,并压缩复进簧。
套筒后坐到位后,复进簧伸张,套筒复进,将次发弹推人弹膛,击针尾端则被击发阻铁所阻停止前进,手枪呈待击状态。
勃朗宁M1900手枪由枪管、套筒、握把和弹匣组成,发射7.65mm 半突缘式勃朗宁手枪弹。
枪管有6条膛线,导程约230mm。
套筒前端设有准星,后端有“V”形缺口照门。
套筒前部有平行的上下两孔,上孔容纳复进簧,下孔容纳枪管,击针等部件在套筒后部。
M1900的自动过程是:击发后,火药燃气推动弹头向前,同时也推套筒向后,完成抽壳、抛壳等动作,并压缩复进簧。
手枪发展史

手枪2013042108 李家祥手枪是一种单兵便携武器,主要用于杀伤近距离内的有生目标。
手枪由于短小轻便,携带安全,能突然开火,一直被世界各国军队和警察,主要是指挥员、特种兵以及执法人员等大量使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枪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已经发展成为种类繁多的现代手枪家族,并且性能和威力都有大幅度提高。
因此,手枪的作用和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手枪是能单手握持发射的小型枪械。
多用于近战和自卫,一般有效杀伤距离约50米。
使用专用的手枪弹药。
主要分为左轮手枪、自动手枪、冲锋手枪、来福枪、机枪、和特种手枪几种。
目前,国外装备的手枪,从口径上看,大多是9毫米的口径,少量的是7.65毫米、7.62毫米、11.43毫米。
今后手枪的发展主要要求是重量轻、便于携行和操作、弹药在50米内有致命效果并能对付穿防弹衣的对手。
著名手枪各国人心中都有挥之不去引以为傲的手枪:美国人将M1911视为传奇;中国人则将毛瑟M1896(驳壳枪)作为英雄的象征;德国军人将卢格P08看做荣誉.而在全世界射击游戏爱好者眼中,沙漠之鹰是威力的终极体现。
历史发展早期的手枪──手枪的最早雏形在14世纪初或更早几乎同时诞生于中国和普鲁士(今德国境内)。
在中国,当时出现了一种小型的铜制火铳──手铳。
它口径一般为25毫米左右,长约30厘米。
使用时,先从铳口填入火药、引线,然后塞装一些细铁丸,射手单手持铳,另一手点燃引线,从铳口射铁丸和火焰杀伤敌人。
这可以看作是手枪的最早起源。
1331年,普鲁士的黑色骑兵就使用了一种短小的点火枪,骑兵把点火枪吊在脖子上,一手握枪靠在胸前,另一手拿点火绳引燃火药进行射击。
这是欧洲最早出现的手枪雏形。
14世纪中叶(不迟于1364年),意大利的几个城市都出现了成批制造的一种名为“希奥皮”的短枪,“希奥皮”(scioppi)一词源于拉丁文,词意即是手枪。
这种枪长仅给17厘米,因此许多人认为它是世界上第一种手枪。
15世纪,欧洲的手枪由点火枪改进为火绳枪。
IWB2010珍藏枪展示(Ⅱ)

IWB2010珍藏枪展示(Ⅱ)作者:何文龙来源:《轻兵器》 2010年第19期欧洲制7mm口径边针发火弹胡椒盒手枪边针发火弹是早期的一种定装枪弹,其特点是弹壳底部侧面带有一个击针。
由于这种枪弹与后来的边缘发火式枪弹及中心发火式枪弹相比,使用起来非常不便,因此在欧洲使用的时间很短,相应地,使用边针发火弹的手枪的生产也只持续了相当短的时间。
其中使用边针发火弹的胡椒盒手枪(枪管与弹膛呈一体式设计,因外形像胡椒盒而得名)生产数量更是极少,如今颇显珍贵。
图为使用7mm口径边针发火弹的胡椒盒手枪。
意大利伍贝尔德公司缩小型柯尔特转轮手枪意大利伍贝尔德公司在复制全尺寸老款枪械的同时,也推出其缩小型。
图示的这种缩小型柯尔特转轮手枪是伍贝尔德公司已退休的高级技工设计制作的,由于这些技术工人的年龄越来越大,现在已基本不再制作生产,因而收藏价值也就水涨船高。
美国莱依德公司弗兰德·纳克尔德斯塔No.2转轮手枪图示的弗兰德·纳克尔德斯塔No.2转轮手枪是由位于美国纽约州的莱依德公司制造的小型转轮手枪。
该枪外形非常小巧独特,没有枪管,转轮弹膛的前半部分作为枪管使用。
该枪采用击锤外露式单动发射机构,结构简单。
另外,该枪还有一个特点,即如果握住转轮弹膛部分,可以利用握把直接击打目标。
从这点可以判断,该枪当时主要是在治安并不完善的新建城市中使用。
比利时造史密斯-韦森No.3俄版转轮手枪沙皇俄国于1870年选用美国史密斯-韦森公司的No.3俄版转轮手枪为制式手枪。
由于史密斯-韦森公司的生产远不能满足俄国军队的需求,为此德国的路德韦克·罗拜公司也进行特许生产,即使这样仍不能满足需求,后来,比利时和西班牙也为沙皇俄国生产该枪。
但是比利时和西班牙并未从史密斯-韦森公司得到特许,属盗版生产。
图为比利时生产的史密斯-韦森No.3俄版转轮手枪。
浮士德握持式手枪图示的浮士德握持式手枪是最古老的火绳枪之一,是德国在14世纪左右生产的。
俗称“盒子炮”的毛瑟手枪,在德国不受待见,但在中国却很受青睐

俗称“盒子炮”的毛瑟手枪,在德国不受待见,但在中国却很受青睐毛瑟手枪经常在各类历史剧、或者抗战剧中出现,久而久之,认识它的人就越来越多。
只要看到这支枪,第一时间就能想到“盒子炮”、“匣子枪”和“驳壳枪”这些绰号。
毛瑟手枪虽然由德国制造,但在德国人眼中并不受待见,却在中国深受青睐。
那本期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熟悉的毛瑟手枪。
该枪最初叫做:菲德勒手枪,是由德国毛瑟工厂的菲德勒兄弟三人,利用业余时间所设计出来的产物,而并不是应要求所设计的制式武器。
该枪的雏形诞生在1895年,最初分为10发和6发两个原型枪。
原型枪的特征:第一,该枪的击锤外观类似于“马刺”的造型,第二,机匣顶部没有标尺,第三,握把部分采用塑胶护柄,并带有像蛇皮状的防滑纹理。
原型版枪管长度为140毫米,发射7.65x25毫米博查特手枪弹,采用固定式弹仓,弹药需从顶部填。
这支枪后来被毛瑟公司的老板所看中,在1895年为其申请了专利,并对该枪进一步完善,很快就推出了该枪的测试型。
但测试版只是将之前的“马刺”状击锤,改为了“海螺”状击锤。
还把塑胶握柄,改为了木质护柄,上面带有盘旋式的线条纹理,其余枪管尺寸、击锤和内部构造,都没有改变,其实它与原型枪的区别并不太大。
之后又经过一番改进,为其增加了100~1000范围的标尺。
并在机匣两侧增加了凹槽,既能减轻重量,也可增强外观的美感。
还将之前所使用的7.65x25毫米博查特手枪弹,改为了7.63x25毫米毛瑟手枪弹,不过该枪的内部构造没变,枪管也还保持140毫米的长度。
最终在1896年,该枪被正式定型为:毛瑟M1896型手枪,简称:毛瑟C96,随后开始面向世界,同时也被德国军队采用。
而之前的6发原型枪,也参照正式型号的标准,被改成毛瑟M1896紧凑型手枪。
到了1897年,又在毛瑟C96的原有基础之上,衍生出102和120毫米枪管两种型号,并也包括6发版和10发版。
从1896年定型,到1939年停产,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毛瑟M1896衍生出了9毫米型、长短管型、全自动型和弹匣供弹型。
短暂存在:M1888委员会步枪

短暂存在:M1888委员会步枪作者:方丽来源:《轻兵器》 2015年第2期方丽M 1 8 8 8委员会步枪是德军装备的第一支采用无烟火药枪弹的步枪。
虽然该枪设计极具革命性意义,但仍有不小的缺陷,多次改进后仍难有突破,装备时间不长便被毛瑟9 8 步枪取代——由对手的创造而研制在1870~1871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德国人装备的M1871毛瑟步枪由于性能优势而大败法军。
之后德军并没有放弃对老对手法国的注意,尤其关注着法国的武器开发设计。
1886年,法国设计师勒贝尔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8mm无烟火药枪弹,并以该弹为蓝本,在结合曼利夏枪机机构及毛瑟枪机机构设计的基础上,研制出发射该新型枪弹的M1886勒贝尔步枪。
新型步枪和枪弹很快被法国军队采用,使M1886勒贝尔步枪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支采用无烟火药枪弹的军用步枪。
虽然M1886勒贝尔步枪极具创新性,并且杀伤力和弹道性能远超发射黑火药枪弹的步枪,但其在采用初期并没有得到太多国家的注意,而一直关注法国武器开发的德国却是一个例外。
在得知法军采用了新型步枪及枪弹后,德军认为这种新型无烟火药枪弹及步枪无论在射击精度和射程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如果德军不能很快装备类似的新型枪弹和步枪,将很容易被老对手法军所超越,甚至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劣势。
因此德军武器部急忙加快研制自己的无烟火药枪弹及配用的步枪,并立即成立步枪委员会,专门负责新枪的研制。
虽然德军的需求很急迫,但其在开发关键性的无烟火药时遇到了很大的瓶颈,开发出的多个产品均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新型枪弹和步枪的开发在延迟。
然而非常幸运的是,当时法国军队中有一名官员叛逃到德国,带来了德国迫切需要的M1886勒贝尔步枪及其配用的8mm枪弹样品。
德国化学家根据他所带来的8mm枪弹样品,分析出其使用的PB无烟火药的特性,并以其为基础,对该无烟火药进行仿制,仿制而成后命名为P99无烟火药。
有了这种新型无烟火药,武器设计师们就可以在其基础上设计枪弹及配用的步枪了。
盘点我朝仿制的洋枪们[31P]
![盘点我朝仿制的洋枪们[31P]](https://img.taocdn.com/s3/m/70dd27ecda38376baf1faedb.png)
盘点我朝仿制的洋枪们[31P]仿自苏联的枪械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配图了54式手枪:仿自TT3356式冲锋枪:仿自AK4756式半自动步枪:仿自SKS56式班用机枪:仿自RPD54式高射机枪:仿自DSHKM53式步骑枪:仿自莫辛纳甘80式通用机枪:仿自PKM79/85式狙击步枪:仿自SVD1.M1911北方工业仿制的M1911,还有9毫米和11.43两种口径2.MP5有CS/LS3和NR08两种,后者重庆特警闪电突击队曾有装备过3.M16/M4我朝仿制品名为CQ/CQ-A型自动步枪,出口到伊朗等国家,我国武警特战队员在出国参赛时也有使用4.M1 4保利和北方工业都有仿制5.米尼米轻机枪有CS/LM8和XY两种版本6.MAG通用机枪有CQ和XY两个版本7.M2HB8.M870雄鹰厂的仿制品,其实我国装备的97式霰弹枪也可以看做M870的仿制品上面这些凑起来都能弄个美式装备的蓝军了,下面是一些其他的仿制武器1.P226/P228分别对应NP22和NP34,据说有和CQ自动步枪一起出口伊朗2.CZ75仿制品叫NZ75,北方的产品3.PPK007的爱枪也被中国仿制过,定型为52式手枪,装备公安部队,后来被64所替代4.杰迪-玛蒂克冲锋枪芬兰的一款冲锋枪,中国的仿制品叫做411型冲锋枪,主要用于出口5.PW63原型是波兰的PW63型冲锋枪,我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缴获后仿制,命名为82式冲锋枪,据说主要装备公安部队50式冲锋枪,仿制于苏联PPSH41冲锋枪54式冲锋枪,仿制于苏联PPS43冲锋枪59式手枪,仿制于苏联马卡洛夫手枪53式轻机枪,仿制于苏联DPM轻机枪55式坦克机枪,仿制于苏联DTM坦克机枪58式连用机枪,仿制于苏联RP46连用机枪59式7.62mm坦克机枪,仿制于苏联郭留诺夫SGMT坦克机枪53式重机枪,仿制于苏联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57式重机枪,仿制于苏联郭留诺夫SGM重机枪56式四联14.5mm高射机枪,仿制于苏联ZPU-4四联14.5mm高射机枪58式双联14.5mm高射机枪,仿制于苏联ZPU-2双联14.5mm高射机枪我国还仿制过马卡洛夫手枪就是59式手枪。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战场武器和技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战场武器和技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非常激烈的战争,也是中国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一次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八国联军为了迅速占领北京,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战场武器和技术。
本文将围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战场武器和技术展开阐述,具体内容如下:一、重型武器八国联军为了占领北京,使用了大量的重型武器,包括大炮、迫击炮、机枪、火箭弹等。
其中,大炮是重型武器中的代表,八国联军的火炮来自许多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德国等。
这些大炮威力巨大,可以轻易地摧毁城墙和防御工事,给中国军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此外,八国联军还使用了先进的机枪,机枪是一种自动步枪,可以快速地连发子弹,能够很快地造成毁灭性的杀伤力,对中国军队造成了严重损失。
除了大炮和机枪外,八国联军还使用了迫击炮和火箭弹等重型武器,这些武器威力巨大,可以快速地摧毁中国军队的阵地,给中国军队造成极大的伤亡。
二、轻型武器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中的轻型武器主要有步枪、手枪、刺刀等。
这些武器在当时已属先进,尤其是八国联军使用的MauserM1896手枪,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手枪之一。
刺刀更是在近战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炮弹炮弹是战争中极为重要的武器之一,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了各种各样的炮弹,包括高爆炸弹、燃烧炸弹、毒气炸弹等。
这些炮弹的威力极大,能够摧毁中国军队的阵地,造成巨大的伤亡,是八国联军成功占领北京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通信技术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了先进的通信技术,这对八国联军的行动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八国联军使用了无线电通信技术,这种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传输,并可以在战斗中快速地传递指令,非常适合野战环境。
而当时的中国军队大多是依靠传令兵进行传递指令,并缺乏先进的通信技术。
五、铁路、汽车、飞机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中还使用了铁路、汽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这使得八国联军的行动更加迅速和灵活。
八国联军的铁路和汽车可以快速地运输士兵和物资,而八国联军使用的飞机可以进行侦察、轰炸等任务,对中国军队造成巨大的压力。
德军看不上的驳壳枪,却在中国受欢迎

德军看不上的驳壳枪,却在中国受欢迎在二战期间,我国抗日军民最常用的武器就是盒子炮了。
诸如肖飞、李向阳之类的英雄人物,都是盒子炮的忠实粉丝。
他们拿着这种传奇武器,走南闯北消灭无数日寇。
那么这款“漂洋过海”的武器,到底有什么独特魅力?为什么能在中国大受欢迎?盒子炮是我国抗日军民的叫法,它在德国有两个文雅的名字:毛瑟C96手枪和菲德勒手枪。
虽然名字听来文雅,但它棱角分明的枪身却显得非常笨拙,由于木质枪套非常巨大,这把枪看上去既不美观也不小巧。
按照生产商的计划,毛瑟C96手枪应该配备给警察部队和军官,但实际上,德国军官大多是贵族出身,对这款“丑陋”的手枪非常抵触,反倒是鲁格P8手枪成为了许多人的最爱。
正所谓墙里开花墙外香,中国的抗日军民却十分喜欢这款枪。
在华夏大地上,没有人在意毛瑟C96手枪外观如何,它粗犷的线条反而给人一种“大杀器”的感觉,再加上毛瑟C96手枪具备连发能力,安装弹夹后扣紧扳机,子弹便能喷涌而出,这让用不上自动火器的抗日军民异常兴奋。
在抗战初期,很多孤胆抗日英雄都使用毛瑟C96手枪打击日寇,让日寇闻风丧胆。
因为这款手枪威力大且隐蔽性强,很多军迷都叫它“游侠手枪”。
除了威力巨大和射速惊人外,毛瑟C96手枪还有一个特点——皮实耐用。
无论是在冀中平原的地道,还是在晋西北黄土高原,亦或是湖北深山老林或者东北的林海雪原,毛瑟C96手枪都能出色地完成主人交给它的任务,给予敌人最大杀伤。
而它的耐用一度让日寇都羡慕不已,很多日军甚至丢掉自己的南部十四式手枪,捡起毛瑟C96手枪用,足见这种武器是多么好用。
对缺少先进武器的抗日军民来说,毛瑟C96不仅仅是一款手枪,它更是战争岁月抗日军民的好帮手。
熟悉枪械理论的朋友都清楚,手枪之所以无法进行远距离射击,除了装药量不足外,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稳定性较差。
步枪配有枪托,可以保证开火时的稳定性,这样就能提高射击精度,但手枪因为没有枪托,所以射击时只能靠双手紧握保持稳定。
美西较量:M1896克拉格约根森卡宾枪VS西班牙毛瑟M1893步枪

美西较量:M1896克拉格约根森卡宾枪VS 西班牙毛瑟M1893步枪作者:丁丽,等来源:《轻兵器》 2013年第12期1898年,美国为了夺取西班牙殖民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以支持古巴独立为借口发动了美西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半年左右时间,不仅是美国向外界展示其强大的新兴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舞台,而且也成为各种新式武器、战术的测试场。
交战双方的美国军队和西班牙军队都使用了大量不同的武器,既有老式武器,也有当时最新式的武器,其中在LSAG U A S I M A S 战役中,美国的M1896克拉格-约根森卡宾枪和西班牙毛瑟M1893步枪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两款武器——昔日战场回首1898年7月24日,由南北战争中前南方军将领约瑟夫·维勒将军率领的美军第1志愿军骑兵队、第1正规骑兵队和第10正规骑兵队在靠近古巴第二大城市圣地亚哥的LSA GUASIMAS 地区与一支西班牙部队展开丛林战,史称LSAGUASIMAS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美军部队大约有1 300名官兵参战,除了装备4门野战炮和2挺加特林机枪外,美军骑兵使用的主要武器是M1896克拉格-约根森卡宾枪;而西班牙军队大约有1 500名步兵及炮兵参战,使用的主要武器是西班牙毛瑟M1893步枪。
最初时,在西班牙军队密集的火力下,美军渐渐不敌西班牙军队,甚至一度处于战败的边缘。
但后来西班牙军队出现重大决策失误,他们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按照战役开始前的计划向圣地亚哥撤军。
相反,维勒将军则命令军队追击,并对西班牙军队进行包围打击,结果居然反败为胜,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最终西班牙军队10人死亡、24人受伤,而美国军队16人死亡、54人受伤,双方的伤亡都不大。
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西班牙没有撤军而是继续顽强抵抗,那么这场战役的结果很可能就会改写。
美军骑兵武器:M1896克拉格-约根森卡宾枪虽然美军在这场战役中也使用了一些比较老式的长武器,但其使用的主要武器M1896克拉格-约根森卡宾枪是当时最新式的骑兵武器之一。
中国军队轻武器发展史

手枪:毛瑟M1896(驳壳枪)、勃朗宁M1903、大正十四年式(王八盒子)、独撅子(民间土手枪)、国产51式手枪、国产54式手枪、国产59式手枪、国产64式手枪、67式微声手枪、国产77式手枪、国产80式冲锋手枪、国产84式微型手枪、国产91式匕首枪、QSZ92式9毫米手枪、QSZ92式5.8毫米手枪、QSW06式5.8毫米微声手枪、QSB11式5.8毫米匕首枪、QSB11式5.8毫米手枪
步枪:三八式步枪、99式步枪、中正式步枪、汉阳造步枪、八一式马步枪、莫辛-纳甘步枪、Kar98k毛瑟步枪、捷克zh-29半自动步枪、M1903春田步枪、M1卡宾枪、勃朗宁自动步枪(FN M1930)。
56-1式半自动礼宾枪、53式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自动步枪、63式自动步枪、81式自动步枪、81-1式自动步枪、84式自动步枪、86式自动步枪、87式5.8毫米突击步枪、95式自动步枪(QBZ95-1)、99式自动步枪、03式自动步枪、
机枪:DP轻机枪、MG34通用机枪、布伦轻机枪、捷克式重机枪(ZB-37)、霍奇克斯M1914重机枪、马克沁M1910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ZB-26)、大正三年式重机枪、日本92式重机枪、民国24年式重机枪、勃朗宁重机枪、卅节式重机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96式轻机枪、99式轻机枪、92式重机枪。
53式重机枪、56式班用机枪、67式通用机枪、75式高射机枪、81式7.62轻机枪、QJY88式通用机枪、95式班用机枪。
冲锋枪:德制MP18冲锋枪、司登冲锋枪、PPSh-41冲锋枪、汤姆森冲锋枪、百式冲锋枪、M3式冲锋枪、50式冲锋枪、79式冲锋枪、64式冲锋枪、85式冲锋枪、JS9冲锋枪、05式冲锋枪、06式冲锋枪。
美国西部大开发时代老枪私藏品(上)

美国西部大开发时代老枪私藏品(上)作者:苏拉来源:《轻兵器》 2010年第14期口苏拉纽约州1885年采用的柯尔特M1 873单动陆军转轮手枪柯尔特M1873单动陆军转轮手枪不止被美国陆军采用,自纽约州于1885年为其国民警卫队配发该枪后,美国很多州的国民警卫队也都相继采用。
纽约州国民警卫队采用的产品与陆军采用的一样,转轮座左侧面前下方刻有“U .S.”的铭文。
但二者握把左侧面下方所刻的铭文有所不同,纽约州采用型号的铭文中“1885”代表其采用的年份。
柯尔特M1851海军转轮手枪M1851海军转轮手枪同样采用火帽击发方式,转轮弹膛容弹量为6发。
与当年美国M1860陆军转轮手枪采用0.44英寸口径不同,美国海军将制式手枪的手枪定为0.38英寸,因此海军转轮手枪要比陆军转轮手枪的外形稍小、质量较轻。
图示手枪的右侧为该枪的附件,右下方的零件为铸造弹丸用工具,右上方圆筒状的零件是火帽罐,用于盛装火帽。
柯尔特M1873单动陆军转轮手枪及其悬挂链柯尔特M18 73单动陆军转轮手枪发射黑火药枪弹,枪管长191mm。
当年,美国陆军中配发的柯尔特M1873单动陆军转轮手枪都配有图示的铜制悬挂链。
在不使用枪械时,将悬挂链杆状的一端插入枪管内,钩子状的另一端钩到扳机护圈上,再将悬挂链中间的圆环吊挂在墙上的挂钩上,即可方便保管枪械。
由于年代久远,现在这种悬挂链已经很难见到实物了。
柯尔特M1 848德拉格转轮手枪初期型柯尔特公司于1847年设计了面向军用的0.44英寸M1847惠特尼’沃克转轮手枪,但是由于该枪质量大、体积大而产量极少。
图中的M1848德拉格转轮手枪即是M1847惠特尼,沃克转轮手枪的小型化产品,于1848年开始生产。
其初期型转轮上的定位槽为椭圆形。
另外,该枪有很多变型产品,除了图示的采用方形扳机护圈的型号外,还有加装椭圆形扳机护圈的型号。
该初期型大约生产了7 000支。
柯尔特M1 848德拉格转轮手枪后期型与初期型相比,柯尔特M1848德拉格!轮手枪的后期型在外形上基本没有太大。
亲情 枪

Bergman 1987
这把自动手枪是指由德制M1896伯格曼自动手枪为基础设计的M1897 7.8mm自动手枪。
M1896伯格曼自动手枪是伯格曼公司自主创新的新枪型之一,该枪的自动方式为自由枪机式,属伯格曼独创,在枪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且十分稀少。
该手枪由德国著名枪械设计师及企业家西奥多?伯格曼主持研制,刘易斯?施梅塞尔负责设计。当时生产的M1896伯格曼自动手枪有3种型号,即口径为5mm的No.2 M1896伯格曼自动手枪、口径为6.5mm的No.3 M1896伯格曼自动手枪和口径为8mm的No.4 M1896伯格曼自动手枪。人们通常称它们为伯格曼2号、3号、4号手枪。这3种手枪除了口径和一些细微的差别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为了吸引具有购买潜力的军队,伯格曼和施梅塞尔设计出一种威力较大的枪弹,与用在毛瑟C96手枪上的7.63*25mm枪弹的尺寸和威力都差不多,命名为7.8mm伯格曼枪弹,以区别于毛瑟枪弹。两人还在原型枪的基础上制造出后膛闭锁式样的新枪型-M1897自动手枪,通常被称为No.5伯格曼。该枪有一个可横向移动的枪机,发射枪弹时,舱管和枪机同时后坐一段距离,直到枪机被推到右边时,枪管停止后坐。该枪同M1896一样,有一个滑动防尘盖。这两种枪的相似之处还包括发射系统和保险系统,此外安装皮套肩托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该枪的重大改变就是将M1896的两种供弹方式融合改进了一下,加了一个可拆卸盒式弹匣。不用弹匣时,可用弹夹直接供弹。卸下弹匣时,可将枪弹一发一发压入弹匣。
俄国同时发展一种新型子弹配合PM手枪,苏联已从欧战中领教过9mm子弹的威力,9mm子弹拥有比7.62mm子弹强的制止威力,所以用9mm为新枪囗 径,为了有别于北约的弹药规格,所以弹壳长度为18mm,比Parabellum子弹弹壳短lmm,此种9mmx18的子弹遂成为华约组织制式用弹。
温彻斯特早期经典步枪展示 M1895杠杆枪机式步枪

温彻斯特早期经典步枪展示 M1895杠杆枪机式步枪作者:张敏杰,等来源:《轻兵器》 2009年第21期多种因素促其诞生M1895杠杆枪机式步枪是温彻斯特公司当时的又一力作,它的设计特点反映了当时武器设计的新水平。
首先是当时步枪已经开始采用盒式弹仓。
1877年,土耳其军队使用温彻斯特M1873步枪以少胜多击败了俄国军队。
此役之后,M1873步枪采用的筒式弹仓大受重视,许多步枪纷纷使用筒式弹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出了盒式弹仓。
M1895步枪正是受到这种影响而采用了盒式弹仓供弹。
其次,当时的步枪已经开始采用无烟火药枪弹。
1884年,法国工程师维阿耶首次成功研制出无烟火药。
这种火药燃烧时产生的火药燃气是黑火药的3倍,使弹头初速更快。
另外,其燃烧后基本没有烟尘和残渣,不但便于射手快速瞄准,也使枪械内部更加干净,从而提高了步枪的使用寿命。
无烟火药的使用还使得步枪的口径进一步减小。
M1895步枪的口径为0.405英寸,而M1873步枪的口径为0.44英寸。
另外,零部件加工工艺的提高也是M1895步枪取得成功的一大因素。
加工精密的闭锁零件使火药燃气很少泄漏,大大提高了步枪的射程。
‘-M1 873步枪血脉相连M1895步枪采用杠杆枪机式结构,其杠杆式枪机的基本原理与M1873步枪的相同,只是结构有所不同而已。
M1873步枪通过扳机护圈杠杆的前后旋转,带动肘节摆动,从而带动枪机前后运动。
而在M1895步枪上,扳机护圈杠杆与扳机座直接组成了肘节结构,其结构更为简单。
M1895步枪的扳机座尾端固定在机匣上,其前端与扳机护圈杠杆中部绞接在一起,而扳机护圈杠杆上部与枪机前端绞接在一起,当扳机护圈杠杆摆动时,通过其上部带动枪机前后运动。
另外,M1873步枪扳机护圈杠杆的旋转轴固定在机匣上,而M1895步枪的扳机护圈杠杆则没有固定的旋转轴,它的运动轨迹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旋转运动。
前推扳机护圈杠杆时,其尾端先向前下方摆动,拉扳机座前端向下,使肘节结构弯曲。
上海公安博物馆巡礼之三 上海公安博物馆馆藏品之自动手枪篇(一)

上海公安博物馆巡礼之三上海公安博物馆馆藏品之自动手枪篇(一)作者:王笑梦来源:《轻兵器》 2014年第21期王笑梦上海公安博物馆展出有国内外90余种自动手枪,除了建国后列装的51式、52式、54式、64式、77式、92式等国产制式手枪外,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各型卢格、毛瑟手枪,以及“一枪二马三花口”等撸子手枪。
此外,馆内还有法国、西班牙、捷克、奥地利等国一系列不常见的手枪。
由于枪支型号众多,自动手枪部分将分几期介绍,本文为第一篇——德国伯格曼自动手枪西奥多·伯格曼是德国19世纪末期著名的商人和实业家,与当时大多数西方实业家一样,伯格曼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自行车和汽车制造上,但真正有所成就的产品却是公司制造的各型伯格曼自动手枪、冲锋枪。
早在1 8 9 3年,伯格曼就生产出了实用型半自动手枪,与美国人博查特一样被誉为早期自动手枪的先驱者。
上海公安博物馆馆内收藏了2支伯格曼手枪,都属于非常珍贵的稀有型号。
其中一支为伯格曼M1897 7.8mm卡宾枪型手枪,又称伯格曼5号手枪,是伯格曼与著名枪械设计师路易斯·施迈瑟(著名的卢格P08手枪设计师雨果·施迈瑟的父亲)共同设计的。
该枪是在伯格曼4号/M1896自动手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面向军队用户。
该枪的特点是设有可横向移动的枪机,枪弹发射后,枪管和枪机同时后坐一段距离,直到枪机被推到右侧时枪管停止后坐。
该枪有两种供弹方式:弹匣或弹夹供弹。
9发容弹量的弹匣为可卸式,弹匣座和弹匣上有5个定位孔,成为该枪的外观标识。
没有弹匣时也可用弹夹供弹。
相比毛瑟C96手枪采用的7.63mm枪弹,该枪采用了威力更大的7.8mm伯格曼手枪弹。
馆中的这支M1 8 9 7卡宾枪型自动手枪酷似国人所熟识的驳壳枪造型,枪管长343mm,可在握把后驳接木质肩托,带防滑纹的硬质橡胶握把上有一个花体“B”字母的图案。
采用可调式准星与照门,照门上有“1、3、5、7、9、1 0 0 0”6个刻度值,分别表示100m、300m、500m、700m、900m和1 000m射程,实际上该枪有效射程有限。
标准型M1896式驳壳枪

标准型M1896式驳壳枪。
该枪型在德国一直生产到1930年。
枪身左侧后侧刻有毛瑟公司的商标。
没有一支枪能象驳壳枪那样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留下如此之深的痕迹。
在20世纪的前50年中,它一直活跃在中国的军事甚至是政治舞台上,在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在中国是那样普及,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曾一度作为手枪的代名词。
“名字”最多的手枪驳壳枪最早何时出现于中国,现已无从考证。
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十月革命后流亡中国的白俄最早将这种枪带入国内,当时军阀张宗昌、张作霖的白俄雇佣军中,很多人随身都携带一支驳壳枪。
但实际上在此之前,驳壳枪在国内就已经有使用。
早在1912年9月,北洋政府陆军部就与德商礼和洋行(Carlowitz & Co)签约,购买“自来得毛瑟手枪200杆”,连同500发子弹和全套附件,每把价值足银58两,证明在民国元年中国就出现了这种价格不菲的舶来品。
毛瑟公司为俄国订制的“Bolo”(Bolo是布尔什维克Bolsheviks的简称)驳壳枪。
该枪系在短管警用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曾有相当一部分随流亡中国的白俄进入中国,是最早进入中国的驳壳枪之一。
驳壳枪的名字总是和毛瑟联系在一起的,很多时候都把这种枪叫做“毛瑟手枪”。
尽管缺乏相关资料佐证,但一般认为它并不是毛瑟的发明,而是德国枪械师费德勒(Feederle)兄弟于1893年设计的,次年在德国奥本多夫的毛瑟兵工厂制成样枪,并先后在德、英、比、法等国获得专利(专利申请人是毛瑟),1897年初正式定型为M1896式手枪,又称C96式。
对外来事物一贯敏感的中国人,很快便接受了驳壳枪这种新式武器。
但在旧中国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对驳壳枪那一长串洋文名字却是无从“下口”,但中国人有自己的办法,他们根据各种驳壳枪之间的差异,分别给它们起上一个简短的绰号,既朗朗上口,又简单好记。
尽管欧洲人也曾把驳壳枪叫做“扫帚把”(Broom Handle),但比起中国人给它起的绰号来,无论是种类还是想象力的丰富程度,还都差得很远。
驳壳枪装弹图

驳壳枪装弹图
驳壳枪,正式名称是德国毛瑟C96式速射手枪,俗称盒子炮,二十响,快慢机,大镜面,其木制枪盒可以插入枪柄成为枪托。
其实,驳壳枪并不都是二十响,也并不都是快慢机。
有6发装10发装半自动型,也有10发装20发装自动型。
半自动型的,使用固定弹匣,需要用弹夹把子弹压入弹匣。
如果没有弹夹,那就比较麻烦,一只手拉住枪机,一只手往里压弹。
自动型的,使用活动弹匣,装弹快速,在大拇指位置有个快慢机,可以半自动发射,也可以自动发射。
在抗日神剧中,所见绝大多数是10发装的,抗日英雄们只用单发,不用连发。
从下面两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区别。
这是10发装驳壳枪,枪机,击锤和保险都打开了。
无快慢机,只能单发。
这是20发装驳壳枪,枪机,击锤和保险都关闭着。
有快慢机,可以单发或连发。
贝格曼1896型手枪:19世纪末欧洲著名的德国设计师开发的半自动枪

贝格曼1896型手枪:19世纪末欧洲著名的德国设计师开发的半自动枪Bergmann 1896(贝格曼1896型)手枪是由德国设计师Louis Schmeisser(路易斯-施迈塞尔)设计的半自动手枪,由Theodor Bergmann(西奥多·伯格曼)的公司销售。
尽管与Mauser C96和Borchardt C-93手枪同时代,但Bergmann却未能获得同样的成功,尽管后来Bergmann自己设计了最早实用并成功的冲锋枪之一MP-18。
Louis Schmeisser(1848年2月5日—1917年3月23日)是欧洲最着名的武器设计师之一,是欧洲开发半自动手枪的先驱。
他的两个儿子Hugo Schmeisser(1884-1953)和Hans Schmeisser同样也成为了著名的武器设计师。
Theodor Bergmann(1850-1931)是德国Spessartdorf的酿酒师和旅店老板。
早年,他在当地一家炉灶制造厂工作,在这激发了他对金属加工业务的兴趣。
1879年,西奥多·伯格曼29岁时成为Gaggenau炼铁厂的合伙人。
1890年代早期,伯格曼离开了Gaggenau炼铁厂并在1893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施迈塞尔最初的设计于1893年获得专利。
最初第一个型号是1892/1893,它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并且只是一个原型。
之后才是1号手枪,也被称为1894型号。
虽然1894型号在初始设计时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但它也存在一些相当严重的缺陷,因此也没有大量生产。
Bergmann(贝格曼)手枪1892—1894年贝格曼手枪从1893年到1894年的主要变化是由延迟反冲系统到简单的直接反冲操作。
这种修改使枪的结构相对简单并降低了成本,但限制了手枪可用的弹药功率。
最初的原型是未编号的5毫米Bergmann No.1手枪(下图),该枪配有一个折叠式扳机。
后来在1894年送到瑞士测试的Bergmann No.1 aka型号是7.5毫米。
欣赏一支豪华镀金版的山西造“一六式”驳壳枪

欣赏一支豪华镀金版的山西造“一六式”驳壳枪
民国时期,山西造大眼盒子本人已经在之前有过介绍,即下图这个:
该枪生产于1928年,这一年是民国十七年,故该枪被命名为“一七式”。
请看枪身上的“一七式”的商标。
因为该枪的口径11.43毫米(山西命名为11.25毫米),远超当时世界各国的驳壳枪的7.63毫米,口径大,故俗称“大眼盒子”。
这是该枪的右侧面图,枪身上刻印着“民国十八年晋造”字样。
实际上,山西太原兵工厂在此之前也还生产过7.63毫米标准口径的驳壳枪,即“一六式”驳壳枪,只是产量不大而已。
从网上搜索得到一组太原生产的镀金版“一六式”驳壳枪,发上来与各位分享。
来个特写:
枪身右侧打刻着“太原兵工厂民国十六年造”字样。
枪身左侧打刻着“自来得”字样,这是该枪在当年国内的俗称之一。
该枪采用“海螺”机锤,说明是仿制的德国毛瑟手枪的1899年之前的老版本。
有一个问题,即这枪到底是产于当年,还是今天的仿造,未知,留待有识者补正。
[新刊预告]大吉大利,罕见卡铁摆动式闭锁毛瑟手枪带你今晚“吃鸡”
![[新刊预告]大吉大利,罕见卡铁摆动式闭锁毛瑟手枪带你今晚“吃鸡”](https://img.taocdn.com/s3/m/423f2c7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5.png)
[新刊预告]大吉大利,罕见卡铁摆动式闭锁毛瑟手枪带你今晚“吃鸡”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核心内容提要提到德国毛瑟兵工厂,大部分读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最近各种“吃鸡”游戏中非常火爆的“毛瑟98K”步枪,或者是在中国赫赫有名的“盒子炮”、“快慢机”——毛瑟M1896手枪。
实际上,毛瑟兵工厂还有许多枪械产品,其中有些并不为世人所熟知,甚至非常罕见,如本文介绍的卡铁摆动式闭锁毛瑟手枪——毛瑟C06-08手枪。
毛瑟C06-08手枪右视图毛瑟C06-08手枪左视图毛瑟C06-08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
枪管与上机匣固联在一起,枪机位于上机匣中,采用击针平移式击发方式。
开闭锁依靠两个闭锁卡铁和机匣底部的开闭锁槽实现。
毛瑟M1915步枪开锁状态,与C06-08手枪非常相似毛瑟M1915步枪闭锁状态,与C06-08手枪非常相似毛瑟M1915步枪的闭锁片和开闭锁槽,与C06-08手枪非常相似毛瑟C06-08式手枪的击发机构为击针平移式击发机构,发射机构为半自动发射机构,闭锁方式为卡铁摆动式。
关于毛瑟C06-08手枪的资料很少,对其半自动动作,即单发动作此前几乎没有相关描述,相关资料只有几张其半剖原理图。
但是根据原理图判断,其单发动作过程可进行解析(详见即将发行的《轻兵器》2019年第12期)。
毛瑟C06-08手枪采用可拆卸盒式弹匣供弹,从现有实物来看,其弹匣有10发和20发两种,弹匣卡笋位于扳机护圈前部,弹匣座后方,右手射手可以很方便地在持枪时使用食指按压弹匣卡笋释放弹匣。
毛瑟C06-08手枪还设计有空仓挂机机构,而且其空仓挂机机构非常巧妙,有两重空仓挂机功能。
除了有传统的空仓挂机杆外,弹匣托弹板上也设有空仓挂机凸起。
在插入弹匣后可以解脱空仓挂机,这样就省去了释放枪机的一个步骤。
弹匣托弹板上设有空仓挂机凸起保险位于发射状态(左)和保险状态(右)毛瑟C06-08手枪的保险机构采用了强制制动式保险,通过保险杆控制内部的保险挂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型M1896式驳壳枪。
该枪型在德国一直生产到1930年。
枪身左侧后侧刻有毛瑟公司的商标。
没有一支枪能象驳壳枪那样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留下如此之深的痕迹。
在20世纪的前50年中,它一直活跃在中国的军事甚至是政治舞台上,在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在中国是那样普及,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曾一度作为手枪的代名词。
“名字”最多的手枪驳壳枪最早何时出现于中国,现已无从考证。
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十月革命后流亡中国的白俄最早将这种枪带入国内,当时军阀张宗昌、张作霖的白俄雇佣军中,很多人随身都携带一支驳壳枪。
但实际上在此之前,驳壳枪在国内就已经有使用。
早在1912年9月,北洋政府陆军部就与德商礼和洋行(Carlowitz & Co)签约,购买“自来得毛瑟手枪200杆”,连同500发子弹和全套附件,每把价值足银58两,证明在民国元年中国就出现了这种价格不菲的舶来品。
毛瑟公司为俄国订制的“Bolo”(Bolo是布尔什维克Bolsheviks的简称)驳壳枪。
该枪系在短管警用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曾有相当一部分随流亡中国的白俄进入中国,是最早进入中国的驳壳枪之一。
驳壳枪的名字总是和毛瑟联系在一起的,很多时候都把这种枪叫做“毛瑟手枪”。
尽管缺乏相关资料佐证,但一般认为它并不是毛瑟的发明,而是德国枪械师费德勒(Feederle)兄弟于1893年设计的,次年在德国奥本多夫的毛瑟兵工厂制成样枪,并先后在德、英、比、法等国获得专利(专利申请人是毛瑟),1897年初正式定型为M1896式手枪,又称C96式。
对外来事物一贯敏感的中国人,很快便接受了驳壳枪这种新式武器。
但在旧中国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对驳壳枪那一长串洋文名字却是无从“下口”,但中国人有自己的办法,他们根据各种驳壳枪之间的差异,分别给它们起上一个简短的绰号,既朗朗上口,又简单好记。
尽管欧洲人也曾把驳壳枪叫做“扫帚把”(Broom Handle),但比起中国人给它起的绰号来,无论是种类还是想象力的丰富程度,还都差得很远。
这些绰号广为流传,以致于在很多场合人们只使用这些俗称。
驳壳枪和盒子炮的名称均是由装枪的木制枪套而来。
图中这支带有国民政府兵工署标志的驳壳枪是专为出口美国市场而用旧有零件拼装而成,口径已改为9mm,木制枪套则是重新制作的。
外国人把驳壳枪称为“扫帚把”,多半是指它附带的木制枪套的形状,当它倒接到握把后端的时候,看起来确实有点象扫帚,这也是这种武器在中国最大众化的称呼——“盒子炮”、“匣子枪”中“盒子”和“匣子”的来历。
对于最常见的7.63mm口径的驳壳枪来说,其弹头初速可达到425米/秒,这在当时的各种手枪算是比较高的,是老式铅头左轮弹的近两倍,弹头飞到1000米外还有杀伤力,因此往往在“盒子”后面又加上一个“炮”字来形容其威力巨大。
而“驳壳枪”的名字来历也与音译有关,其得名也是因为那个木制枪套,“驳壳”(早年曾译做“卜壳”)正是英文中“盒子”(box)的音译。
另一种说法是,驳壳枪表面比较平滑,就象是造铁驳船用的钢板一样,故称其为“驳壳”。
国内仿制的驳壳枪,枪身右侧后部刻有“自来得手枪”字样及太极图标记。
驳壳枪在旧中国最“官方化”的称呼当属“自来得”,当时包括政府文件和兵工资料在内的许多正式场合都使用这个名称。
“自来得”的“得”并非是德国的“德”,但这个名称的确来源于德语,是德文“自动装填”(Selbstlade)的音译,“来得”即lade,相当于英语的load,指子弹上膛之意。
“自来得”的口碑如此响亮,所以当时国内有的厂家专门在其产品一侧刻上这几个汉字。
驳壳枪本身的种类就很多,加上各种变型和仿制品那就更加复杂了。
德国毛瑟原厂生产的就有5种,分别是M1898、M1912、M1916、M1930和M1932。
其中M1898和M1916的口径为9mm,后者多是由7.63mm口径改造而来的,为和其它口径相区别,在握把上刻有一个很大的阿拉伯数字“9”,并漆成醒目的红色,所以这种型号又被称为“大红九”。
9mm口径除贝拉巴鲁姆弹外,还有9mm毛瑟手枪弹和9mm拉果弹两种,三者弹壳长度不同,威力也有差别,互不通用,其中前两种口径的驳壳枪在中国也有使用,不过数量不多。
在中国最常见的,还是7.63mm口径的各式驳壳枪。
M1916式“大红九”驳壳枪。
由于7.63mm毛瑟手枪弹和9mm贝拉巴鲁姆手枪弹底缘尺寸相近,所以装弹的桥夹可以通用。
除了被称作“快慢机”或“20响”的M1932式之外,上述各枪都是半自动型号,由10发固定弹仓供弹(极少数是6发或20发的弹仓),装弹时得先保持枪机在后方,然后用一个装满子弹的桥夹(这个桥夹一般被称为“梭子”)插到机匣正上方的缺口中,然后向下用力,把子弹压进弹仓去,压完后再把空桥夹拔出来,电影《平原游击队》最后击毙敌酋松井那组镜头中就有这方面的细节。
三号警用型驳壳枪,装有短枪管和小号握把。
图中所示的这支三号驳壳枪是朱德同志在南昌起义时曾经使用的,枪身右侧刻有“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字样。
驳壳枪在国人眼中的分类方式非常奇特和形象,它们是按体型大小区分的,称为“几号”或“几把盒子”:“1号”即“头把盒子”,采用全尺寸枪管(140mm,西班牙产品还有枪管超过180mm的型号)和全尺寸握把,因其枪管细长,又称为“长苗盒子”(“苗”指枪管),《烈火金刚》中的侦察员肖飞用的就是这种枪;“2号”即“二把盒子”,采用稍短的枪管(132mm)和全尺寸握把,在军用毛瑟手枪中这种型号最为常见;“3号”即“三把盒子”,采用短枪管(97mm)和小尺寸握把的警用型,朱德同志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就是该型手枪,原因是朱德当时还身兼南昌市公安局长一职。
对“二把”、“三把”还有另外一种理解,“二把”是指采用皮枪套不能抵肩射击的“2号盒子”,“三把”则单指加有木制枪套的驳壳枪。
这里的“把”不是指枪支的数量,而是指枪上可握持的部分,加长型的下插式弹匣(M1932型)和握把是“一把”和“二把”,而木制枪套的颈部也是可以手握的,故称为“三把”。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号”或“把”的分类不是按口径来的,若论口径,9mm的也称不上“头把”,因为还有11.43mm口径的驳壳枪,所以上述分类仅是指同口径而言。
同时,驳壳枪型号众多,若不分口径、长短都来排队,即使排到“七把、八把”也是排不完的。
“驳壳枪之国”驳壳枪在欧洲使用不多,普及程度甚至不及卢格手枪,只是俄国在一战前后曾有部分使用,它的最主要的主顾是在万里之外的中国。
旧中国虽然贫穷落后,但德国生产的150万支驳壳枪中有近四分之一卖到了中国。
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国的订单支撑,毛瑟公司甚至可能早就倒闭了。
为什么中国人选择了驳壳枪?除了它的质量、威力等因素之外,主要是因为民国初年的连年内战,国际联盟对中国实行了长达十年的“武器禁运”,而驳壳枪等各类手枪却不在受禁之列,可以堂而皇之地大量进口。
据1927年3月西班牙阿斯特拉公司一个销售经理厄恩斯特·博采的记述,当时位于神户的一个日本贸易公司每个月就要向中国倾销1000到1500支驳壳枪。
而中国的各路军阀们对这种手枪更是十二分地欢迎,因为它射速快、精度好,威力大,加上短小轻便,特别适合作为卫队和突击队的装备,而其它手枪则很难同时做到这些。
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曾经从德国等国进口了大量各式驳壳枪。
图为装备驳壳枪和ZB26式轻机枪的国民党军队。
注意驳壳枪上都插有装满子弹的桥夹。
驳壳枪的广泛装备以至于创造出了中国所独有的“手枪旅”、“手枪团”这样的部队编制。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西北军冯玉祥的手枪旅,由其分化出的韩复榘、吴化文所部,一直到抗战期间还保持着手枪旅的建制。
几千人的部队,全部装备驳壳枪,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工农红军中也有类似的编制,其中以战斗在鄂豫皖边区的红二十五军手枪团最为著名,从这支部队中先后走出了韩先楚、刘震、陈先瑞等一批共和国高级将领,该团虽然只有百余人,但清一色配备驳壳枪,弹药充足、战斗力强,尤其擅长奇袭等特种作战,使敌人闻风丧胆。
淞沪抗战中装备驳壳枪的19路军敢死队。
他们的驳壳枪是插在弹药携行具和身体之间的,这是为了方便快速出枪的一种携行方式。
此外,西班牙生产的“皇家”等各种品牌的毛瑟手枪仿制品在国内也很常见,西班牙产品质量高低有别,但价格相对要比德国货便宜许多,其中MM31和阿斯特拉900系列等型号在中国非常畅销,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占据了相当一部分中国市场,这些手枪同样也被称为驳壳枪。
上海公安博物馆中至今还保存着孙中山先生用过的阿斯特拉工艺型驳壳枪。
西班牙产品与德国的外观大体相似,但内部结构有差异,从外观上看,西班牙造手枪表面有七个呈方型的销钉,而德国造则没有,故前者又被称为“七钉手枪”。
驳壳枪在中国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且德国原厂产品价格不菲。
所以从1918年起,国内四川兵工厂便开始仿造该枪,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驳壳枪的种类。
据不完全统计,到1940年为止,国内共有11个兵工厂在生产该系列手枪,仿制M1932型的厂家有5个,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军阀的工厂甚至是手工作坊也在仿造这种产品。
仿制品中最有名的当属山西军阀阎锡山控制下的太原兵工厂1929年开始制造的.45口径的民国17年式驳壳枪,该枪全长达到300mm,全重1.8Kg,主要装备铁路护送队。
另一种加长型毛瑟手枪是大沽造船所制造的,大沽的产品与罕见的毛瑟M1917式卡宾枪外形相象,后者是在M1896式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与原枪相比换用了400mm的加长型枪管和20发弹匣,并装有固定式枪托和前护木,该枪是德国在一战末期为堑壕战而研制的,只能半自动射击,而且该枪精密的结构并不适应泥泞的野战环境,后来不得不让位于伯格曼公司的MP18式冲锋枪,并未投入批量生产。
但大沽的产品是全自动的,一般被归为冲锋枪类。
虽然这些仿制品大小、口径、内部结构和加工质量都差次不齐,但都具有统一的驳壳枪的外形。
由于当时人们对毛瑟原厂产品的普遍信赖,这些国内仿制品上还常常打上仿冒的毛瑟标记。
而一部分通过官方贸易渠道进入中国的驳壳枪,在枪上刻有“德国造”三个汉字,表明该枪是中国客户订做的,国内很多仿制品上也同样刻有这三个字。
更有甚者,一些单发的土造手枪也会特地被做成驳壳枪的形状,毛瑟系列手枪在中国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太原兵工厂仿制的.45(11.43mm)口径“民17式”驳壳枪,该枪总共生产了约7000支,是国外枪械收藏者竞相追求的珍贵品种。
“盒子”、枪纲与“明套”驳壳枪外观上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那个木制枪套,平时作贮藏和保护枪支之用,枪套头部设计有连接件,可以此将木套固定在手枪握把后部。
当接上枪套后,驳壳枪便摇身一变,从手持射击的手枪变成了一支可以抵肩射击的微型卡宾枪,可以在敌方手榴弹投掷距离之外将敌人轻松摞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