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荧光及分析技术

合集下载

叶绿素荧光实验报告

叶绿素荧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叶绿素荧光的产生原理。

2. 掌握叶绿素荧光光谱的测定方法。

3. 分析叶绿素荧光光谱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荧光是指植物在吸收光能后,部分能量以荧光形式释放出来的现象。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原理是: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电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形成荧光。

叶绿素荧光光谱反映了叶绿素分子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能力,是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手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叶片(如菠菜、小麦等)2. 实验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剪刀、研钵、紫外灯、比色皿、水浴锅、移液器、超纯水等四、实验步骤1. 制备叶绿素提取液:取新鲜叶片,用剪刀剪碎,加入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用研钵研磨成匀浆。

将匀浆转移至比色皿中,加入适量超纯水,搅拌均匀。

2. 荧光光谱测定:将制备好的叶绿素提取液置于荧光分光光度计中,设置激发波长为400nm,扫描范围为400-800nm,记录荧光光谱。

3. 比较不同处理叶片的荧光光谱:将叶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置于正常光照条件下,实验组置于黑暗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

处理完毕后,分别测定两组叶片的荧光光谱,比较其差异。

4. 分析荧光光谱:根据荧光光谱,分析叶绿素分子在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过程中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叶绿素荧光光谱特征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得到叶绿素荧光光谱。

结果表明,叶绿素荧光光谱具有以下特征:(1)叶绿素荧光光谱在450-650nm范围内有较强的荧光峰,这是由于叶绿素分子在吸收光能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随后以荧光形式释放出来的能量。

(2)叶绿素荧光光谱在665nm附近存在一个较强的荧光峰,这是由于叶绿素分子在吸收光能后,部分能量通过能量传递过程传递给其他叶绿素分子,再以荧光形式释放出来的能量。

2. 不同处理叶片的荧光光谱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叶片的荧光光谱存在显著差异。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一、引言叶绿素是植物中最重要的光合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础。

溶剂化的叶绿素主要吸收蓝色和红色光,在500~600和650~700nm波长范围内,具有两个吸收峰。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是基于叶绿素发出的荧光信号来进行影像测量的一种实时、无创的模拟测量方法。

本文将介绍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原理、实验流程及其应用。

二、原理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是基于叶绿素荧光的成像,叶绿素荧光受光强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可以反映植物的生长状态、光合作用效率和叶片生理变化等信息。

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具有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可以获取全景、彩色、实时和定量信息。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主要是利用荧光成像仪和其他仪器支持,通过蓝/绿或红/绿激发光、荧光图像采集和分析等步骤,可以获得叶绿素的分布信息。

三、实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实验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激发和成像。

首先是激发,将叶片放入光合器中,用荧光成像仪对植物叶片进行光激发,根据荧光成像仪的激光幅度,可以调整植物叶片的荧光强度。

之后,进行成像,将植物叶片放到荧光成像仪中进行拍摄,获取叶绿素的发光信号。

最后,通过荧光照片的处理,可以计算叶片荧光强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如最大光化学利用率、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等。

四、应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涉及到生物学、生态学、农业、气象学,特别适用于植物生长状态监测、植物抗性研究、光合作用效率评估等。

一些具体的应用领域可以如下简要介绍:1.光合作用研究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用于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光能利用和光保护机制。

典型的光合作用实验是通过比较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植物的荧光变化来确定植物的光合反应和光保护机制。

2.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在气候变化方面,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用于研究气候变化导致的植物响应和适应。

通过对多个季节的荧光成像分析可以确定气候变化对地上层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3.生态环境研究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用于研究萎缩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响应。

对于叶绿素荧光全方面的研究

对于叶绿素荧光全方面的研究

对于叶绿素荧光全方面的研究对于叶绿素荧光全方面的研究叶绿素荧光现象的发现将暗适应的绿色植物突然暴露在可见光下后,植物绿色组织发出一种暗红色,强度不断变化的荧光。

荧光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

最直观的表现是,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其本质是,叶绿素吸收光后,激发了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将其能量传递到光系统2或光系统1,期间所吸收的光能有所损失,大约3%-9%的所吸收的光能被重新发射出来,其波长较长,即叶绿素荧光。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研究的特点1、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包含着光合作用过程的丰富信息光能的吸收和转换能量的传递与分配反应中心的状态过剩光能及其耗散光合作用光抑制与光破坏2、可以对光合器官进行“无损伤探查”3、操作步骤简单快捷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光抑制是过剩光能造成光合功能下降的过程。

过剩光能指植物所吸收的光能超出光化学反应所能利用的部分。

过去人们把光抑制与光破坏等同起来,认为发生了光抑制就意味着光和机构遭到破坏。

甚至把光抑制、光破坏、光氧化等,沦为一体。

光抑制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光合效率下降说明叶片吸收的光能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化学能。

光破坏:PSII 是光破坏的主要场所,破坏也可能发生在反应中心也可能发生在与次级电子受体结合的蛋白上。

发生光破坏后的结果:电子传递受阻、光合效率下降。

当过剩的光能,不能及时有效地排散时,会对光合机构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如光氧化、光漂白等等。

一切影响二氧化碳同化的外界因素,如低温、高温、水分亏缺、矿质元素亏缺等都会减少对光能的利用,导致过剩光能增加,进而加重光破坏。

植物防御破坏的措施1、减少对光能的吸收增加叶片的绒毛、蜡质减少叶片与主茎夹角2、增强代谢能力碳同化光呼吸氮代谢3、增加热耗散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状态转换作用中心可逆失活光合作用是指含叶绿素的植物细胞和细菌吸收光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叶绿素荧光仪分析植物热胁迫选择大小、部位一致的植物叶片,分成几组每组10片,分别置于35℃、40℃、42℃、44℃、46℃、48℃、50℃、52℃的水中,当热胁迫结束后,分别用湿滤纸包住,暗适应一小时后测量暗适应后叶片的Fv/Fm值,然后再将叶片在光照下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其光系统II 的有效量子产量。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在植物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在植物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在植物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alysis, CF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植物生物学研究的非侵入性、快速、准确的技术手段。

通过测量光合作用中叶绿素荧光的特性,可以获得植物生理和生化过程的相关信息,包括光合效率、光抑制程度、损失机制等。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已经在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关键过程,而叶绿素荧光是光合作用活性的直接反映。

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如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有效光量子产生率(Yield)、电子传递速率(ETR)等,可以评估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并揭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和调节机制。

其次,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可用于研究植物的抗逆性。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逆境胁迫,如高温、干旱、盐碱等。

这些逆境胁迫会影响植物的生理和生化过程,进而降低植物生长和产量。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可以通过测量不同荧光参数的变化,如非光化学淬灭(NPQ)、非光化学猝灭(qN)等,评估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和适应能力,有助于筛选和培育抗逆性较高的植物品种。

第三,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叶片退化过程。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可以通过测量荧光参数的变化,如初级光化学光谱(O-J-I-P曲线)、最大劲度光化学效率(Vj)、ABS/RC等,评估植物的生长发育状态和叶片衰老程度,为优化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调控光合作用提供依据。

最后,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和生态系统研究。

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活性的影响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可以通过测量不同荧光参数的变化,如荧光上升动力学曲线(Fs)和最大荧光高度(Fm’)、电子传递速率(ETR)等,评估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响应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植物光合作用中叶绿素荧光信号的采集与分析

植物光合作用中叶绿素荧光信号的采集与分析

植物光合作用中叶绿素荧光信号的采集与分析植物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一种称为光合作用的生化过程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化合物和氧气。

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叶绿素,它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光线能量,然后将其转换为化学能以支持生长和发育。

然而,叶绿素也会发出荧光信号,这是因为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无法被植物利用,而是以荧光的形式被释放出来。

这些荧光信号可以用来研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并且可以提供关于植物健康状况的有用信息。

下面将详细探讨植物光合作用中叶绿素荧光信号的采集和分析。

一、叶绿素荧光信号的采集叶绿素荧光信号的采集是通过荧光成像仪、复合型光谱仪和便携式测量仪等设备来完成的。

这些设备可以在不破坏植物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的情况下,对叶绿素荧光进行精确测量。

荧光成像仪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设备,能够在整个植物体内进行荧光测量。

它通常通过用不同颜色的滤镜来选择荧光波长范围,从而对叶绿素荧光进行区分和定量。

复合型光谱仪可以精确地检测不同波长的光线,并计算荧光信号的发射强度。

它可以提供相对于草原和森林典型植物的基线荧光,并提供该荧光信号随光点光密度的变化。

便携式荧光测量仪则是一种小型、易于携带的设备,可用于田间测量。

该仪器可以通过测量不同波长下的荧光信号来确定植物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效率和健康状况。

二、叶绿素荧光信号的分析通过对叶绿素荧光信号的分析,可以评估植物对环境条件的响应和适应能力,包括光合作用效率、生长速率和植物健康状况等。

1. 光合作用效率分析光合作用效率是通过评估叶绿素荧光信号的特定参数来确定的。

其中最常用的参数是光能利用效率(ФPSII),它用于测量光合作用的能源利用效率。

这是通过比较载体光(即未试验光)和光启动样本(即外界光源短时间照射时产生的荧光)下的叶绿素荧光信号来确定的。

此外,荧光信号的持续时间或转化也是评估光合作用效率和疲劳的一个关键参数。

荧光发射后消失的时间越短,荧光信号的升高程度越低,表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越高。

叶绿素荧光研究技术

叶绿素荧光研究技术

叶绿素荧光研究技术叶绿素荧光是研究光合作用和植物生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

叶绿素荧光是叶绿素分子受到光照激发后,发射出的荧光信号。

该技术能够监测光合能力和光合调节机制,了解植物正常或异常生长状况,研究非光合组织如果实和种子的生理过程,评估植物生长环境的适应性等。

一、叶绿素荧光测量原理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后,能量被转移给氧化还原反应中心。

当光强过大或光能无法被消耗时,多余的光能会被氧化还原反应中心转化为热量,导致光合系统的损伤。

而当光合系统接受的光能较少时,荧光的发射会增加。

因此,测量叶绿素荧光的强度和特性可以反映光合系统工作的性能。

二、叶绿素荧光参数1.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反映PSII反应中心的状态,值接近0.8时表明植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2.Fv/Fo:PSII光化学效率,反映感光物质的活性;3.Fm/Fo:光合色素电子传递量,反映光合色素的电子传递能力;4.ETR:PSII电子传递速率,根据荧光叶片的调制的能量进行计算;5.NPQ:非光化学淬灭,表征过量光能和植物应激状态的多巴胺合成。

三、叶绿素荧光测量方法1.便携式叶绿素荧光仪(PAM):PAM技术适用于野外生态学、环境评估和植物生理等领域研究。

优点是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可以直接用于测量植物的光合效率、叶片蒸腾等。

2.受控环境下的叶绿素荧光分析仪:此类仪器通常配备一个收集样本荧光的光电探测器和一个稳定的光源。

与PAM相比,仪器的体积较大,需要受控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但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3.瞬态叶绿素荧光测量:瞬态叶绿素荧光测量方法能够提供叶绿素荧光曲线的全面信息。

它利用激光闪光对植物进行刺激,然后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时间和强度来得到更准确的数据,并推断光合电子传递的很多参数。

四、叶绿素荧光研究应用1.光合调节机制研究: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识别植物光合调节机制的不同特征,对了解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植物逆境胁迫研究:叶绿素荧光参数能够反映植物受到逆境胁迫时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如光强强度、干旱和高温等环境条件下的光合能力和耐受性。

光合细胞中叶绿素荧光的成像技术及应用

光合细胞中叶绿素荧光的成像技术及应用

光合细胞中叶绿素荧光的成像技术及应用生命离不开光合作用,而叶绿素则是光合作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并将其转换成能量,然而它们也会发生叶绿素荧光现象。

叶绿素荧光是指在光条件下,叶绿素分子发生荧光反应,发出可见光的现象。

因此,叶绿素荧光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中,特别是生物成像领域。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是一项非破坏性的光学检测技术,它自然地将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显像结合在一起,通过光学成像技术来研究各种生物的代谢状态和结构。

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诸如植物、藻类、细菌、海洋生物等各种生物体系的研究中。

本文将着重介绍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光合细胞中的应用。

一、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原理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依赖于叶绿素荧光的发射。

在光合作用期间,光线通过叶绿素分子时,一部分光线被吸收,另一部分则被散射。

被吸收的光线被转化为能量,使叶绿素电子激发到激发态,然后这些电子向其他叶绿素分子传递能量,而其中的一部分能量将不被利用而被转化成热能或叶绿素荧光。

荧光是一种自发的、瞬间的光反应,它释放一个光子并导致分子从激发态恢复到基态。

因此,荧光可以反映叶绿素分子在某些条件下的状态。

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应用1. 了解光合细胞的状态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以通过观察绿色荧光物质如何转化成不同光线和颜色,以了解光合细胞中叶绿素的状态。

通过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到细菌、藻类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的一些特定环节的反应和变化。

在这些生物中,生物体荧光图像的形态和位置与光合成效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不同的生长和环境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光合细胞体会显示出不同的光谱特性和荧光图像特征。

2. 研究光合细胞的构造及其变化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将叶绿素荧光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探针,直接了解到光合细胞的光学特性,以及组织,细胞和光合体中的叶绿素和类叶绿体含量。

在研究植物和藻类时,这项技术对细胞结构、形态和吸收光光谱等方面的探究具有极大的帮助。

叶绿素荧光的实验报告

叶绿素荧光的实验报告

1. 了解叶绿素荧光的基本原理和特性;2. 掌握叶绿素荧光光谱的测定方法;3. 分析叶绿素荧光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荧光是指叶绿素分子在吸收光能后,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能量被叶绿素分子重新吸收并转化为光能的过程。

叶绿素荧光光谱的测定可以反映叶绿素分子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转化情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叶片(如菠菜、小麦等)2. 实验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激发光源、比色皿、剪刀、镊子、滤纸、乙醇等四、实验步骤1. 叶片制备:取新鲜叶片,用剪刀剪成约1cm²的小块,放入装有少量乙醇的比色皿中,浸泡约10分钟,使叶片脱色。

2. 荧光激发:将脱色后的叶片放入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样品室中,调整荧光激发光源的波长为440nm,激发叶片。

3. 荧光光谱测定:在荧光激发光源照射下,分别测定叶片在440nm、490nm、530nm、565nm、590nm、620nm、640nm、660nm、680nm、700nm等波长下的荧光强度。

4. 数据处理:将测得的荧光强度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自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荧光光谱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叶绿素荧光光谱图,分析叶绿素分子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转化情况。

2. 荧光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如光照、温度、氮素供应等)叶绿素荧光光谱的变化,分析叶绿素荧光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1. 叶绿素荧光光谱反映了叶绿素分子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转化情况;2. 叶绿素荧光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呈正相关,即光合作用强度越高,叶绿素荧光强度越大;3. 光照、温度、氮素供应等因素对叶绿素荧光有显著影响。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叶片制备和荧光激发光源的调整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需严格控制实验条件;2. 叶绿素荧光光谱的测定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叶片种类、生长环境等,实验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3. 叶绿素荧光光谱分析为研究光合作用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有助于深入了解光合作用机理。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与应用优秀ppt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与应用优秀ppt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是指经过暗适应的绿色植物材料当转到 光下时,其体内叶绿素荧光强度会有规律的随时间变化。根据 现在国际上的统一命名,可把荧光诱导曲线(图1)划分为: O(原点)→I(偏转) →D(小坑)或pl(台阶) →P(最高峰) →S(半稳 态) →M(次峰) →T(终点)这几个相(phase)。有时在O和I之间还 可辨认出一个扔点称为J相。其中O→P相为荧光快速上升阶段 (1-2s),从P→T为荧光慢速下降(猝灭)阶段(4-5s),在此阶 段,往往出现复杂的情况,有时没有M峰,有时出现几个渐次 降低的峰,因叶片的生理状态不同而异。一般而言,遭受环境 胁迫的叶片M峰消失,而生理状态良好的叶片往往在P峰之后 有几个峰出现。这可能反映了同化力形成和使用之间从不平衡 到平衡的一个快速的调节过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s
Items supplied: Control unit, remote sending unit,10 dark adaption leaf clips, 4 AA batteries, carryingcase, serialcable, downloading software and instruction manual.
amplifier. Sampling rate: Auto switching from 10 to 1,000 points per second
depending on test phase. Test duration: A djustable from 2 seconds to 45 minutes. Storage capacity: Up to 2,500 data sets and 6 traces totaling 45 minutes of

分析叶绿素荧光的原理和应用

分析叶绿素荧光的原理和应用

分析叶绿素荧光的原理和应用叶绿素荧光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它不仅仅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原理、测量方法、应用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叶绿素荧光的作用和意义。

一、原理叶绿素荧光的产生是叶绿素分子吸收光子所产生的能量,在发生碰撞后的一部分能量导致光子发射出去发生荧光。

这种发射光谱是叶绿素基态发射峰的红外边,并且受到长波长(630 nm)和短波长(450-460 nm)激发的光谱区域。

其中,630 nm波长激光产生的荧光一般称为永久荧光(P叶绿素荧光),450 nm波长激光产生的荧光则通常称为瞬态荧光(R叶绿素荧光)。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与叶绿素分子的光合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光合作用中,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会吸收光子,将其能量捕获并传递给其他分子,最后被转化为化学能。

但在某些情况下,能量被退回到叶绿素中,这样就会产生荧光发射。

因为荧光光谱的位置和形态与吸收光谱是相反的,所以通过荧光可以了解叶绿素分子的吸收和转移过程。

二、测量方法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可以获取许多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信息,包括叶绿素荧光发射的强度和发射峰的位置等。

测量叶绿素荧光的方法可以分为光谱测量和成像测量两种。

在光谱测量中,通常使用荧光光谱仪对样品进行测量。

通过选择合适波长的激发光及检测荧光的波长范围,可以获取不同波段的荧光光谱。

这种测量方法适用于对荧光分子光学特性的研究和对不同类型样品的快速分析。

成像测量则是通过显微成像技术实现的。

光学显微镜通常需要卷起样品和探针,然后将样品放在显微镜下面进行观察。

从这样的观察中可以光学地感知叶绿素荧光分布的空间分布和位置信息。

三、应用叶绿素荧光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控制光照条件和生长,了解植物的代谢和健康状态。

同时,还可以通过测量不同波段的荧光光谱和波长,对不同类型的样品进行研究和分析。

1. 光合作用研究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下进行的复杂反应过程,荧光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绿素的定量测定及叶绿素荧光仪分析

叶绿素的定量测定及叶绿素荧光仪分析

叶绿素的定量测定及叶绿素荧光仪分析实验原理叶绿素的定量测定:叶绿素a、b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nm与645nm,又,根据光密度的加和性我们可以在这两个波长的光下分别测叶绿素提取液的消光度并根据其不同情况的比吸收系数来计算叶绿素a、b各自的含量。

另外,由于叶绿素a、b在652nm波长光照下有相同比吸收系数34.5,故可测出总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荧光仪参数分析:接受了1个光子的激发态的叶绿素有三种途径来回到基态,分别为荧光、光化学反应和热。

因此测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可以反映植物光合作用的状态(光能的吸收、转运及分配等)。

叶绿素荧光仪可分为连续激发式与脉冲调制式,本次试验用的是脉冲调制式,有便携的特点。

已知植物荧光多来自PSII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中的叶绿素a,荧光发射波长范围约在650-780nm,发射峰在685nm与735nm。

当植物经过暗适应后,所有的PSII都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即其下游PQ等都处于氧化状态,PSII系统可以接受电子。

此时经过激发光照射后所发射的荧光是固定荧光F0。

之后用饱和脉冲技术,即用一个持续时间很短的强光关闭所有光合作用电子门使PSII的光化学作用暂时无法进行,再测量荧光,可得最大值Fm(此时光合作用能量全部转化为荧光和热)。

Fv为可变荧光,为Fm与F0之差,反应了QA的还原情况。

实验仪器及材料脉冲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分光光度计,研钵,漏斗,分析天平。

菠菜叶,80%丙酮,碳酸钙,石英砂,不同环境下的烟草。

实验步骤1. 叶绿素定量测定1. 称取新鲜菠菜叶片5g剪碎置于研钵中,加入适量碳酸钙与石英砂和适量丙酮,匀浆,继续加入适量丙酮碾磨充分,用丙酮过滤于带刻度试管内,定容至25ml,摇匀。

2. 以80%丙酮为参比液,分别在645nm、663nm与652nm波长光照射下测量吸光度。

3. 处理数据。

2. 叶绿素荧光仪参数分析1. 选取一盆从温室移至室内条件下的烟草植株与一盆室内条件(逆境)处理的烟草植株,分别在相似位置夹上叶片夹子,暗适应20min。

叶绿素荧光现象实验报告

叶绿素荧光现象实验报告

叶绿素荧光现象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叶绿素荧光现象实验报告引言:叶绿素是植物叶片中的一种重要生物色素,它发挥着光合作用中的关键作用。

叶绿素荧光是指叶绿素在受到激发光照射后,释放出的荧光信号。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叶绿素荧光现象,探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及影响因素。

一、实验材料与设备1. 植物叶片样本(如:菠菜叶片、豌豆叶片等)2. 高精度荧光光度计(Fluorometer)3. 螺旋测微计4. 细胞裂解缓冲液5. 萃取列表6. 离心机7. 色谱级甲醇8. 烧杯、移液器、离心管等实验器材二、实验步骤1. 取适量新鲜的叶片样本,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并切碎。

2. 将叶片样本加入细胞裂解缓冲液中,用搅拌器搅拌均匀。

3. 将搅拌好的混合溶液通过滤纸滤除残渣。

4. 将滤液用离心机离心,得到叶绿素提取液。

5. 将叶绿素提取液分为几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荧光增强剂。

6. 将不同组的叶绿素溶液加入荧光光度计中进行测量,记录荧光强度数据。

7. 分析实验数据,观察叶绿素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实验共设置了三组不同浓度的荧光增强剂加入的叶绿素溶液,通过荧光光度计测量荧光强度。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荧光增强剂浓度荧光强度组别1 0 100组别2 0.1% 200组别3 0.5% 300由实验结果可知,荧光增强剂的浓度对叶绿素荧光强度有显著的影响。

随着荧光增强剂浓度的增加,叶绿素溶液的荧光强度也随之增加。

这表明荧光增强剂对叶绿素的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得叶绿素荧光的强度增强。

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叶绿素荧光现象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在光合作用中,光能被植物叶绿素吸收并传递至反应中心,通过光合系统调控并最终转化为化学能。

与此同时,一部分光能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而荧光强度的大小与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激发的效率有关。

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叶绿素荧光强度与叶绿素浓度成正比,叶绿素含量越多,荧光强度越大。

2. 叶绿素荧光强度与叶绿素的激发效率有关,激发效率越高,荧光强度越强。

测叶绿素荧光实验报告

测叶绿素荧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叶绿素荧光的产生原理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2. 掌握叶绿素荧光仪的使用方法;3.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光强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荧光是指叶绿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光能后,电子从叶绿素分子中激发出来,经过一系列传递,最终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荧光强度可以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度。

本实验采用叶绿素荧光仪,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强度,分析不同光强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叶片(如菠菜、油菜等)2. 实验仪器:叶绿素荧光仪、光合仪、电子天平、剪刀、尺子等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选取新鲜叶片,用剪刀剪成适当大小的碎片,称取0.1g左右,置于研钵中;2. 叶绿素提取:向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加入3~5ml 95%乙醇,研磨至组织变白;3. 滤液制备:将研磨好的样品过滤,收集滤液;4. 荧光测量:将叶绿素荧光仪的光源对准叶片,调整光强,记录荧光强度;5. 不同光强实验:重复上述步骤,改变光强,记录不同光强下的荧光强度;6. 数据处理:分析不同光强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原理:叶绿素分子吸收光能后,电子从叶绿素分子中激发出来,经过一系列传递,最终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来;2. 不同光强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光强的增加,叶绿素荧光强度也随之增加,但在一定范围内,荧光强度与光强呈线性关系;3. 荧光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荧光强度可以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度,荧光强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

六、实验结论1.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荧光强度可以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度;2. 不同光强对叶绿素荧光有显著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荧光强度与光强呈线性关系。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样品的新鲜,避免样品失水;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化学品对人体造成伤害。

叶绿素荧光及分析技术

叶绿素荧光及分析技术
叶绿素荧光与分析技术
郑彩霞
叶绿素荧光现象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 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荧光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活体植 物的叶片看不到荧光现象?
透射光下
反射光下
叶绿体吸收光后,激发了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 (LHC),LHC将其能量传递到光系统2或光系统1。其间 所吸收的光能有所损失,大约3%-9%的所吸收的光能被重 新发射出来,其波长较长,也即叶绿素荧光 .
JUNIOR PAM测量参数
continued
Thank you
测量光源:蓝色LED,,标准强度0.1 μmol m-2 s-1 PAR。 光化光源:蓝色LED,光强范围0~1500 μmol m-2 s-1PAR(光纤与样品 间的距离为1 mm时)。 饱和脉冲光源:蓝色LED,最大饱和闪光强度3000 μmol m-2 s-1PAR。 远红光源:LED,730 nm。 信号检测:PIN-光电二极管,带短波截止滤光片(λ>710 nm);选择性锁 相放大器(专利设计)。 微光纤:长40cm,直径1.5 mm。 测量参数:Fo、Fm、Fv/Fm、Ft、Fm’、Fo’、qP、qN、NPQ和rETR等 主机大小:11.3 x 6.2 x2 .8 cm 重量:150 g 电源供应:由电脑供电 耗电:基本操作200 mW(5 V/30 mA),打开饱和脉冲时500 mW(5 V/100 mA) 工作温度:10~40℃ 工作湿度:35%~85%
测量光源:蓝色LED,,标准强度0.1 μ mol m-2 s-1 PAR。 光化光源:蓝色LED,光强范围0~1500 μ mol m-2 s-1PAR( 光纤与样品间的距离为1 mm时)。 饱和脉冲光源:蓝色LED,最大饱和闪光强度3000 μ mol m2 s-1PAR。 远红光源:LED,730 nm。 微光纤:长40cm,直径1.5 mm。 测量参数:Fo、Fm、Fv/Fm、Ft、Fm’、Fo’、qP、qN、NPQ 和rETR等

叶绿素荧光及分析技术

叶绿素荧光及分析技术
光曲线 (Light Curve)
测量程序<Light Curve>指暴露在光强持续增加的活化光下的测定程序。通常,每 个光强的时间间隔对于光合反应完全达到平衡太短。因此,将这中光曲线称为“快 速光曲线”(Rapid Light Curves, RLC),它说明当前光合的状态,不能和经典 光合光相应曲线相混。
Y(NO)和Y(NPQ) 参与非光化学淬灭的能量
对于集合光合天线分子,Y(NPQ)可以定量激发能通过光保护机制散失的能量: 其他非光化学能量称为Y(NO)。最后,光化学和非光化学耗能之和为1: Y(Ⅱ)+Y(NPQ)+Y(NO)=1
JUNIOR PAM测量参数
continued
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lative Electron Transport Rate, ETR)
3:饱和脉冲光;
4:远红光;
5:检测器及放大器;
6:短波通过滤光片;
(6)
7)
7:长波通过滤光片;
8:样品
8
脉冲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原理图
高选择性监测器可以排除前两种信号 而只保留脉冲过程中所产生的荧光信号。 用脉冲调制式方法,可以在全光照情况 下测量叶绿素荧光信号,而不被其它光 所干扰。
JUNIOR PAM
当一个叶绿素分子a的电子从激发态回到到基态的去激过程 中,一小部分激发能(3-9%)以红色的荧光形式耗散。
在生理温度下,叶绿素荧光的波长峰值大约为 685nm的红光,并且一致延伸到800nm的远红光处
荧光是研究光能分配的探针
激发能
热耗散
光化学反应 形成同化力
荧光
CO2固定 光呼吸 Mehler 反应 N代谢
调制技术: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定的调制

植物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相关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植物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相关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植物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相关参数的测定与分析一、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从而制造出有机物质和氧气。

光合作用依赖于叶绿素分子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电子能量。

在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分子发生光激发后的荧光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叶绿素荧光的测定方法叶绿素荧光分析是目前研究光合作用和植物生理生化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叶绿素荧光测量仪器有叶绿素荧光测量仪和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

这些仪器能够实时监测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包括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有效光能利用率(ΦPSII)和非光化学淬灭(NPQ)等。

三、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意义测定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了解光合作用的效率以及植物的生理生化状况。

通过测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可以评估叶片光合器官的健康状况和光合作用能力。

有效光能利用率(ΦPSII)反映了植物的光合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是评估光合作用活性的重要指标。

非光化学淬灭(NPQ)则代表了植物对光能过剩所进行的保护机制。

四、分析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结果通过测定和分析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结果,可以了解植物生长环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例如,在低光强度下,光合作用受限,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会降低。

而在光合作用光饱和的情况下,有效光能利用率(ΦPSII)将达到最大值。

此外,非光化学淬灭(NPQ)的增加,则表明植物对光能过剩进行了保护。

五、叶绿素荧光参数在研究中的应用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与分析在植物生理生化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不同环境因素、光照条件和养分供应的影响进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机制和适应能力。

同时,叶绿素荧光参数也可以作为评估新品种或转基因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抗逆性状的重要指标。

六、总结植物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相关参数的测定与分析是研究植物生理生化特性和光合作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机制,评估光合作用的效率以及植物的抗逆性状。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综述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综述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综述 司继播1,孙明1,刘良云2 (1.中国农业大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摘要: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是在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探测植物光合作用生理状况的新技术。

荧光与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受胁迫状况、生理状况相关,因此使用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可以得到许多作物本身的相关信息。

由于其精准、快速、简便的特点,且又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使得此项技术已经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对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做了简要介绍,总结了国内外在农业生产检测方面对此技术的应用状况及研究进展,并联系具体实例,对基于作物冠层荧光光谱来诊断作物养分和水分状况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初步建议。

关键词:叶绿素荧光;作物;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274+.520 引 言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最普遍、规模最大的反应过程,它包括一系列光物理、光化学和生物化学转变的复杂过程。

光合作用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新陈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基础。

叶绿素荧光现象就是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

所谓叶绿素荧光现象,直观地说,是指叶绿素在透射光下为绿色,而在反射光下为红色的现象。

红光就是叶绿素受光激发后发射的荧光,究其实质,是因为叶绿素具有光学活性,它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叶绿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测定叶片光合功能快速、无损伤的探针[1],是因为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能更为本质地反映出叶片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对光能的吸收与传递的过程。

这样的本质性表现在:①荧光对植物叶片本身起着保护作用。

叶绿素易受强光破坏,叶绿素中的镁可被H+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再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而荧光可以避免使叶片接收过多光能,降低强光对叶片的灼伤。

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第一章:引言叶绿素是植物中最重要的色素之一,它扮演着光合作用中接收光能并转化为化学能的关键角色。

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可以用来研究光合活性、光合效率、光抑制等重要生理过程,也可以应用于诊断植物生长状况、诊断植物病害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的原理、方法、应用和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及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提供参考。

第二章:叶绿素荧光的原理叶绿素的荧光是当叶绿体受到激发光后,叶绿素分子上的电子会被升级到一个比较高的能级,不过这些电子并不会一直停留在高能级状态,而是很快被释放出来,会转移到低能级的非辐射能量耗散通道或荧光激发态。

在荧光激发态下,叶绿素分子的电子还可以通过荧光发射过程重新下降到低能级,从而发出荧光。

因此,测量叶绿素荧光强度可以反映叶绿体光能利用效率和非光化学猝灭过程的变化。

第三章:叶绿素荧光测量技术方法目前,叶绿素荧光测量主要包括三种方法:PAM法、Fv/Fm法和OJIP法。

1. PAM法(Pulse-Amplitude-Modulation Fluorometry)PAM法是通过短脉冲的闪光激发来测量样品上的叶绿素荧光,可以实时监测光合作用中的叶绿体荧光动态变化。

PAM法可以提供多个参数,如【F_v/F_m、q_p、q_n、qL、NPQ、PC】等,可以用来评估光合效率、光能利用率、光合生产力、光保护等。

2. Fv/Fm法Fv/Fm法是一种基于暗态下叶绿素荧光的测量方法,只需在样品叶片完全暗闭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即可获得键值。

当输入一束光子时,最初的叶绿素荧光值 F_0 只能是基础荧光,接着用一个有效的光子流量激发叶绿体,此次荧光值F’m跟踪了激发过程并且在适当的时间点(约10-30毫秒)处被快速读出,此荧光值是定义为Maximal photosystem Ⅱ quantum yield Y(Ⅱ)或称 Fv/Fm(F )。

叶绿素荧光感应实验报告

叶绿素荧光感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叶绿素在光照下的荧光感应现象;2. 了解叶绿素荧光与光合作用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功能。

当叶绿素吸收到一定波长的光能时,会激发电子跃迁,产生荧光。

荧光的产生与光合作用的进行密切相关,荧光的强弱可以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弱。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片、蒸馏水、乙醇、碳酸钙、滤纸;2. 实验仪器:荧光显微镜、剪刀、研钵、漏斗、培养皿、光照箱、计时器。

四、实验步骤1. 将新鲜菠菜叶片洗净,剪成约1cm²的小块,放入研钵中;2. 加入适量蒸馏水和碳酸钙粉,研磨至糊状;3. 将研磨好的叶片浆过滤,收集滤液;4. 将滤液用乙醇稀释至适宜浓度;5. 将稀释后的滤液滴在载玻片上,制成薄膜;6. 将载玻片放入荧光显微镜下,调整好焦距;7. 分别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强光、弱光、无光)观察叶绿素荧光现象,记录观察结果;8. 对比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素荧光的强弱,分析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强光条件下,叶绿素荧光明显,荧光强度较强;2. 在弱光条件下,叶绿素荧光较弱,荧光强度较弱;3. 在无光条件下,叶绿素无荧光现象。

分析:叶绿素荧光的产生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

在强光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旺盛,产生的光能足以激发叶绿素产生荧光;在弱光条件下,光合作用较弱,产生的光能不足以激发叶绿素产生荧光;在无光条件下,光合作用无法进行,叶绿素无荧光现象。

六、实验结论1.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2. 叶绿素荧光的强弱可以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弱;3. 本实验验证了叶绿素荧光感应现象,为研究光合作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素荧光的强弱差异,可能与植物品种、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2. 叶绿素荧光感应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光合作用机制,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3. 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适合作为植物生理学教学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UNIOR PAM测量参数
continued
Thanks
测量光源:蓝色LED,,标准强度0.1 μmol m-2 s-1 PAR。 光化光源:蓝色LED,光强范围0~1500 μmol m-2 s-1PAR(光纤与样 品间的距离为1 mm时)。 饱和脉冲光源:蓝色LED,最大饱和闪光强度3000 μmol m-2 s-1PAR 。 远红光源:LED,730 nm。 信号检测:PIN-光电二极管,带短波截止滤光片(λ>710 nm);选择性 锁相放大器(专利设计)。 微光纤:长40cm,直径1.5 mm。 测量参数:Fo、Fm、Fv/Fm、Ft、Fm’、Fo’、qP、qN、NPQ和rETR等 主机大小:11.3 x 6.2 x2 .8 cm 重量:150 g 电源供应:由电脑供电 耗电:基本操作200 mW(5 V/30 mA),打开饱和脉冲时500 mW(5 V/100 mA) 工作温度:10~40℃ 工作湿度:35%~85%
qN和NPQ
非光化学淬灭的参数
这两个参数都与类囊体基质中依赖pH和玉米黄素产生过程的激发能的非光化学淬 灭相关。与以前的荧光系数比较,qN和NPQ的计算总要测定样品暗适应和光适应 条件下的荧光。
Y(NO)和Y(NPQ)
参与非光化学淬灭的能量

对于集合光合天线分子,Y(NPQ)可以定量激发能通过光保护机制散失的能量: 其他非光化学能量称为Y(NO)。最后,光化学和非光化学耗能之和为1: Y(Ⅱ)+Y(NPQ)+Y(NO)=1
(开/关)频率,检测器只记录与测量光同频的荧光, 因此调制荧光仪允许测量所有生理状态下的荧光,包 括背景光很强时。
饱和脉冲技术,打开一个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小于1 s)
的强光关闭所有的电子门(光合作用被暂时抑制), 从而使叶绿素荧光达到最大。饱和脉冲(Saturation Pulse, SP)可被看作是光化光的一个特例。 光化光越强,PS II释放的电子越多,PQ处累积的电子 越多,也就是说关闭态的电子门越多,F越高。当光化 光达到使所有的电子门都关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的强度时,就称之为饱和脉冲。
为计算ETR,WinControl-3使用JUNIOR PAM内部脉冲激发辐射装置得到 PAR值。在其他光照条件下,不使用PAR带入ETR计算。
光曲线 (Light Curve)
测量程序<Light Curve>指暴露在光强持续增加的活化光下的测定程序。通常,每 个光强的时间间隔对于光合反应完全达到平衡太短。因此,将这中光曲线称为“快 速光曲线”(Rapid Light Curves, RLC),它说明当前光合的状态,不能和经典 光合光相应曲线相混。
JUNIOR PAM测量参数
continued
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lative Electron Transport Rate, ETR )
根据ETR=PAR•ETR-Factor•PPS2/PPPS•Y(Ⅱ)计算。
光合激发辐射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PAR )
光合作用过程的各个步骤密切偶联,因此任何 一步的变化都会影响到PS II从而引起荧光变化,也 就是说通过叶绿素荧光几乎可以探测所有光合作用 过程的变化.
JUNIOR PAM
(Pulse Amplitude Modulated Fluorescence,PAM)
基础调制叶绿素 荧光仪
JUNIOR PAM的主要操作过程
Fo’=1/(1/Fo-1/Fm+1/Fm’)
Fm’:饱和光脉冲诱导期PSⅡ反应中心暂时关闭时 的最大荧光值。 F’:F’值是光处理期间打饱和脉冲光之前荧光曲线 上的点的取值。
JUNIOR PAM测量参数
continued
荧光淬灭系数(Fluorescence Quenching Coefficients)
叶绿素荧光与分析技术
郑彩霞
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
在光合膜上,有2%到10%的吸收光能以PSII荧光的形式释 放出来。而PSI发射的荧光量很小并且是恒定的,这里没有 进行考虑。
活体状态下,叶绿素荧光几乎全部来源于PS II 的Chla(包括天线Chl a),活体叶绿素荧光提供 的快速信息仅仅反映了PS II对激发能的利用和耗散 情况.
暗适应中荧光的增加由暗适应和光适应下叶片光化学淬灭由最大到最小引起的
(Fm-Fo和Fm’-Fo’)。 光适应中荧光量的降低由不产生光化学淬灭和达到最大光化学淬灭(Fm-Fm’和FoFo’)的光淬灭引起的。 在饱和脉冲光发射之前,在Fm’和Fo’之间的区域内,诱导曲线上荧光的水平为F’, 它表示PSⅡ反应中心的关闭程度。
JUNIOR PAM测量参数 相对荧光产量(Relative Fluorescence Yields)
暗适应下测定的参数
Fm:关闭所有PSⅡ反应中心的高光强脉冲激发的最大荧光值。
Fm= Fo + Fv。 Fo :固定荧光或初始荧光产量,也称基础荧光。代表不参与
PS Ⅱ光化学反应的光能辐射部分,是PS Ⅱ反应中心处于完
Saturation Pulse Method of Quenching Analysis
JUNIOR PAM技术参数
测量光源:蓝色LED,,标准强度0.1 μ mol m-2 s-1 PAR。
光化光源:蓝色LED,光强范围0~1500 μ mol m-2 s-1PAR(
光纤与样品间的距离为1 mm时)。 饱和脉冲光源:蓝色LED,最大饱和闪光强度3000 μ mol m2 s-1PAR。 远红光源:LED,730 nm。 微光纤:长40cm,直径1.5 mm。 测量参数:Fo、Fm、Fv/Fm、Ft、Fm’、Fo’、qP、qN、NPQ 和rETR等
光适应叶夹
暗适应叶夹
•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作为测定植物光合作用 最简便有效的技术,在国际生物学界多个领 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如研究植物胁迫、 衰老、筛选突变体等。
•PAM技术与荧光淬灭的饱和脉冲分析结合是
目前测定植物光合作用的标准技术
叶绿素荧光仪工作原理
调制技术: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定的调制
Fv/Fm和Y(Ⅱ) PSⅡ最大光化学消耗和有效光化学消耗
Y(Ⅱ)衡量激发能用于光化学的量。
qp和qL 非光化学淬灭的参数
这两个参数都是衡量PSⅡ反应中心那部分能量的。qp建立在单个的PSⅡ天线分子 的概念上,而qL假设天线分子之间彼此联系,更接近于叶片内真实情况。这两个 参数的测定不需要使用暗适应样品进行荧光测定,Fo按照Oxborough和 Baker(1997)方法经过计算得到。
全开放时的荧光产量,它与叶绿素浓度有关。 Fv :可变荧光产量,代表可参与PS Ⅱ光化学反应的光能辐射 部分,反映了PS Ⅱ原初电子受体QA 的还原情况。 Fo 维持PSⅡ反应中心打开的低光强激发的最小荧光值。
光适应下需要测定的参数
Fo’:光处理中的最小荧光值:在<Fo’-Mode>中, Fo’荧光在饱和脉冲之后发出,暗适应是PSⅠ受 到远红光激发快速转运光系统间的电子,因此开 启PSⅡ反应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