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人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人的本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讲主要讲述作为人生主体的人的内涵,人生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使学生正确理解在自然与社会的背景下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古老的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是这样讲述的: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兽,传说她在古埃及的提佛城郊外守着路口,对过路者提出一个谜语,猜不中的就要被她吃掉。这个谜语就是:“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傍晚三条腿走路?”谜底是人。后来俄狄浦斯从那里经过,猜出了谜底。于是,斯芬克斯就把自己杀死了。由神话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什么?这也就牵涉到了人的本质问题。
本质是指一件事物或一个过程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及其有机整体中有别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内在基本特征。所以要确定一种事物过程的本质,只有把它放在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整体关系中来考察,才有可能。人的本质是相对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而言的,它必须以动物为对象,与动物作比较,才能确定。的本质是什么?首先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具有自然性,人又属于社会中的人又具有社会性,后者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和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人的属性;而前者则是指这种不同的人们之间相同和共有的东西,即人的自然本性。而无论是后者,还是前者,都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后者是指人的差异而不是指人和动物的差异。在历史和社会之中,人和动物的这种相同之处,只能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如食欲、性欲之类生物学上的本能,而这些本能,是动物也有的。
什么是人的本质?人类如何认识自身?这些复杂而永恒的哲学问题貌似不切实际,玄远无比,其实它与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若人类无自知之明,就有可能被至于毁灭的境地。哲学作为人类系统性和理论性反思自身的一种世界观,从诞生的那一刻就具有人学的性质。当人们想要去探索世界的本源之时,同时也就是在追问自身的本质。在中外哲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哲学家正是因为在理解人的本质的问题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才得以被后人铭记。
一、古今中外对人的本质的探讨
(一)中国的人性之辨
1979年,改革伊始,中国青年潘晓“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提出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观点,一时间引起了“人性和人的本质是不是自私的?”讨论,大学校园尤甚。实际上中国早就开始了,人性善与恶的讨论,历史上早已有之。
早在春秋战国时,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无恶之说,“食色,性也”,认为人的天生资质就是人生,人性就象水一样,没有善恶之分,“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这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后天道德论。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批评了告子,不能把人性与牛之性、马之性区分开来,由此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就在于人有自觉的道德观念,在于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种“善端”,扩展开来就是仁、义、理、智“四德”。在孟子看来,这四端与生俱来,人与人都有,且相同,之所以有的人不能成为善人,就在于他没有努力培养和扩充这四种“善端”罢了。这是先天道德论,是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是错误的。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
利而恶害。”人人都一样,但荀子又强调,人性是可以改造的,圣人就是学习而成的,是积善成德,这具有唯物主义成份。
西汉思想家扬雄,反对性善论、性恶论,更反对无善无恶说,提出性有善有恶说,他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他强调后天的学习与修养观点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董仲舒、韩愈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善,不教也善,下品为恶,虽教也不能为善;中性可善可恶,教后可为善。
以上几中的特点,一是把人性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争论主要在善恶上展开;二是都能把人性与兽性相区别;三是大部分把人的自然属性看成是人性一部分,看到了人性主要靠后天养成。但都离开发人的社会性,只是单个地考察独立的个人。
(二)西方的人性之辩
最早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能对理性问题能够给予更改回答的存在物。”即,人是理性动物。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当反对者拿来一个拨掉羽毛的公鸡,问他这是不是人时,他哑口无言。
西方漫长的中世纪,宗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神性取代了人性。,他们认为,人没有自身的本质存在,人的本质来自于上帝的本质,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与动物相区别,只是由于上帝的特殊创造,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人,并赐予人不朽的灵魂,才使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人是完全服从于上帝的。
资产阶级用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反对神学,主张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尊重。(一开始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从神学那里得到一块地盘,在承认上帝的前提下,说明:“人是上帝的密友”,“仅比上帝小一点点”。)主要有三种流派:
理性人性论。理性与我们所说的灵魂相似。语言和思维是理性的主要内容。以黑格尔为代表,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并且肯定了人的自身力量。
生理人性论。把人当作一个生物来观察,把人性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它的一个特点是把人看成一部复杂的机器,是一个高级而精巧的有机物。另一个特点是强调人的肉体的感受性,爱尔维修等法国哲学家把生物对环境的趋利避害看作是人的本质,把利已主义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动力。霍尔巴赫认为自爱、自保、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他说:“人从本质上就是自己爱自己,设法使自己生活幸福,所以,利益或幸福的欲求就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唯一动力。”“人从本性上说既不善也不恶。他一生时时刻刻都在寻求幸福,他的一切能力都用在取得快乐和规痛苦上面,人的感情归结进来,全都是对于快乐的向往,对于痛苦的畏惧。”他从自爱自保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合理利己主义:“人凭着本性,就不仅应当爱自己,而且还应当爱一切帮助他取得幸福的东西。由此可见,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应当爱其他的人,因为他们是他的存在,他的保存,他的快乐所必需的。”他认为爱自己是目的,爱他人是手段(不能解释母亲的伟大,不能解释为主义或个自己崇拜的领袖无私奉献的行为)。当然,有他的进步性。
环境决定人性论。它是由生理人性论派生出来的。最先提出这种观点的是孟德斯鸠,他认为气候不同使人的生理感受和气质性格各异。如北方严寒,使人的感受性迟钝,但易于接受食物养分而体格健壮,性格粗犷,为人忠厚,爱情专一;而南方温暖,人的感受性敏感但体质较弱,胆小怯斗,爱情不专。其他一些哲学家则进一步把环境扩大为政治教育环境,以及社会制度等。
应该说,后两者比前一个有所进步,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提出了环境决定人性的思想,把人放到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中云考察,有了进步。但这种环境还只是上层建筑,而且,它看不到人的能动作用,不懂得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因而还不是社会存在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