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8章 第6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第2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精品教案 第八章 压强和浮力 第6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
六、物体的浮沉条件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
3.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浮沉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制作“孔明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物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制作“孔明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物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教学难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细线、不同密度的小球、烧杯新课引入联系生活实际【师】同学们,你们自己煮过饺子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看一段煮饺子的视频,观察饺子在这个过程中的不同状态(下沉、上浮、悬浮、漂浮)。
【问】为什么饺子会下沉、上浮、悬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物理课堂:物体的沉浮条件。
知识点一物体的浮沉条件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物体的浮沉时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呢?当F浮>G时,物体上浮,最后漂浮在液面上。
当F浮=G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当F浮<G时,物体下沉,最后沉底。
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情况跟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归纳总结: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F浮=ρ液gV排,物体所受的重力:G=ρ物gV物,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V物。
(1)当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最后漂浮在液面上。
(2)当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
(3)当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最后沉底。
提出问题:实心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有什么区别?归纳总结:实心物体漂浮与悬浮时,都处于二力平衡状态,F浮=G,漂浮时,V排<V物,ρ物<ρ液;悬浮时,V排=V物,ρ物=ρ液。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六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六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一、明确目标:1、理解物体的漂浮、悬浮、下沉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2、熟练掌握轮船、潜艇等所涉及的浮力知识的应用。
二、自主预习: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物体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悬浮;2 物体在液体中时可能出现的三种状态:、、。
三、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物体的浮沉条件1阅读 P80 观察与思考下列问题:浸没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为什么铁块会下沉,木块会上浮?学生交流得出浮沉条件:当物体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漂浮;2推导物体密度、液体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对于浸没液体中的实心物体:当时必有浮力重力,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当时必有浮力重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当时必有浮力重力,物体在液体中悬浮; 探究活动二: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甲乙丙1、关于轮船的浮力知识:(1)、轮船的大小通常用表示,若一只船的排水量为5104t,则它在河水中受到的浮力为,轮船的重量为,轮船的质量为排水量排水的质量轮船的总质量漂浮的物体:F 浮 = G 排 =G 物,即 m 物 =m 排(2)、轮船在码头装载货物的过程中,船和货的总重力,所以浮力。
(变化)在海洋中行驶的航母,当航母上的飞机起飞后,航母所受的浮力(3)、轮船从东平河驶入太平洋,始终处于状态,所以所受的浮力。
但是轮船会一点(上浮 or 下沉)。
2、关于潜水艇的浮力知识:如图乙所示,潜水艇是利用调节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1)、当潜水艇悬浮在水中时,F 浮 G 物;(2)、如果潜水艇需要上浮,则水仓内的水被,此时 F 浮 G 物;(3)、若潜水艇需要下沉,则向水仓内,此时 F 浮 G 物;(4)、潜水艇从水下逐渐浮出水面的过程中,浮力的变化情况是(5)、潜水艇从漂浮逐渐下潜到水下的过程中,浮力的变化情况是3、关于飞艇或热气球的浮力知识:如图丙所示,热气球里充的是密度空气密度的气体,热气球浸没在中,他受到的浮力施力物体是,热气球受到的浮力(“遵循” 或“不遵循” )阿基米德原理。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8章 第6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第2课时)教案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的现象,寻求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方法。
2、探究、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方法和过程: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浮力在科技方面的实例,体会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将一乒乓球浸没于水中,松手,乒乓球会怎么样?生:上浮。
师:很好。
乒乓球往上运动的过程称作上浮,最后物体静止在水面上,称作漂浮。
师:大家在看,将一重物浸没在水中,松手,该重物会怎么样?生:下沉。
师:把重物往下运动最终静止在水底的这一过程称作下沉。
那么,大家通过浮力的学习,应该知道上浮的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生:2个,重力和浮力。
师:那么下沉的物体呢?生:也受2个力的作用。
师:乒乓球和重物都受到重力和浮力,那么为什么一个会上浮?一个会下沉?生:上浮时是重力小于浮力;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
师:有同学说上浮时是重力大于浮力;下沉时重力小于浮力,如果我们想证明,应该怎么做?生:测量。
师:对,我们可以测量出重力和浮力,然后进行比较。
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师:我给同学们提供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天平、量筒、溢水杯、玻璃瓶配重物、水……你能想到几种方法测出或计算出物体的重力的大小呢?生:①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②可以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然后根据G=mg 求出物体的重力。
……师:那么你又有几种方法测出浮力的大小?生: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将物体浸入水中,测出拉力;②用溢水杯,再测出溢出水的体积。
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③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V1,在将重物放入水中,记下此时液面到达的刻度V2,V2–V1=V排,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师:很好!大家的想法很多也很正确。
北师大版八年物理下册教案第八章 第六节《物体的沉浮条件》
F浮=G时,物体悬浮
F浮>G时,物体上浮
在理解了浮力和重力的合力决定了静止在液体中的物体如何运动后,提示同学们生活中经常说物体因为密度大而下沉,因为密度小而上浮,那么物体的浮沉是不是还与密度有关呢?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而G=ρ物gV物。所以当F浮<G时,ρ液<ρ物,物体下沉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看谁能让橡皮泥漂浮起来。(让学生上讲台动手)结果把橡皮泥作成空心的就漂浮了。小组讨论这是为什么?最后总结作成空心增大了橡皮泥的体积能排开更多的水也就增大了浮力使浮力大于重力橡皮泥就上浮。而轮船就是根据大温度升高气体再次膨胀增大了气球的体积从而增大了气球的浮力使气球升高。同理想让气球下降只需要把火关小或熄灭。飞艇里装的是氦气,根据热气球的道理怎么样才能让飞艇上升呢?由学生回答增加飞艇里的氦气,使飞艇体积增大浮力从而飞艇上升,想让飞艇下降只需减少飞艇里的氦气。
知识补充:前几年,在美国也出现了一位怀丙式的人物,他就是30岁的青年赫里斯·斯科特。他一心想当一名潜水员,去打捞海底的沉船,可是没有一家公司雇用他。斯科特没有气馁,决定不用任何人的帮助,自己单独打捞沉船。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向一家化学公司购买了4500个结实的塑料袋。他带着这些袋子下潜到海底,把口袋绑到了14年前沉没的“路易公爵”号沉船上,再通过软管把压缩空气打进口袋里,借助这些口袋,沉船竟浮出了水面。斯科特的塑料袋实际上就是一种“软浮筒”,它可要比沉重的“硬”浮筒方便多了。
(3)通过制作“孔明灯”和“沉浮子”,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4)通过学生自己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6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
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第八章压强与浮力第六节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兰州市第五十二中学预习提示:1.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2.这两个力的大小存在什么关系?3.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会影响浸在液体中物体的运动吗?4.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等的浮沉原理;3.能应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解决问题时的分析概括能力;2.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浮沉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浮沉子”的浮沉原理,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过观察“浮沉子”和“孔明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通过学习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教学用具:教师演示用:多媒体课件、小药瓶、土豆、木块、大枣、橡皮泥等;学生(分七组实验):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各7个、硬币7个;鹌鹑蛋7个;橡皮泥7块;水槽7 个;烧杯7个;气球7个;易拉罐7个等;重点难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浸在水中的木块、铁块都要受到水对它们竖直向上的浮力,那么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一样吗?2.演示外观相同而重量不同的小药瓶浸没在水中,由静止释放,小药瓶在水中将会怎么样呢?它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呢?3.用“浮沉子”演示第三个小药瓶的浮沉情况,增加神奇色彩,提高学习兴趣。
师: 为什么小药瓶能够产生这样的物理现象呢?这些都是人们巧妙地利用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六节:物体的浮沉条件》。
新课教学: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浸在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对它们竖直向上的浮力,那么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一样吗?请同学们做下面的实验:把实验桌上的大枣、铁块、鹌鹑蛋、硬币等都浸没在水中,静止状态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呢?我来试试:请同学们做一做师:边做实验边思考下面的问题(1)物体的上浮和下沉都是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新)北师大版物理八下《8.6物体的浮沉条件》公开课(教案)
8.6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3〕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方法和过程】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沉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事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课前准备乒乓球、清水、盐水、橡皮泥、鸡蛋、密度计、长筒玻璃杯两个注射器,输液管,气球,石头。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设疑]: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为什么乒乓球会浮在水面,而小石块却沉入水底,物体的浮沉由什么条件决定?二、新课教学〔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演示实验]:分别让三只同样大的装了黄沙的药瓶浸没在大量筒的水中,一只下沉,一只悬浮,一只上浮直至漂浮[学生描述]:这四种浮沉状态的特点。
[学生活动]:让鸡蛋像潜艇一样浮沉[猜想]:正常的鸡蛋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怎样让鸡蛋漂浮呢?[学生实验] :把一只鸡蛋轻放入浓盐水中,使鸡蛋处于漂浮状态,然后缓缓倒入清水,鸡蛋慢慢变为悬浮,继续参加清水,鸡蛋下沉。
如再加一些盐粒,鸡蛋以慢慢上浮。
[讨论]:〔1〕鸡蛋在盐水中受到哪两个力的作用?〔2〕鸡蛋处于不同状态是由于哪个力发生了变化?[总结]:F浮<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下沉F浮=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悬浮F浮>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上浮[想一想]:鸡蛋在悬浮和漂浮两种状态下,浮力都等于重力,那么这两种状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演示说明]: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局部浸入液体中。
把铜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铜块沉入水底,木块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查阅密度表,你发现铜的密度,水的密度和木块的密度有什么关系?铜块下沉F浮<G重ρ水×g × V排< m ×gm=ρ物×V物所以ρ水×g× V排<ρ物×g ×V物两边同时处以gρ水×V排<ρ物×V物因为此时浸没,V排= V物所以ρ水<ρ物[讨论]:满载的轮船由内河驶入大海,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改变?船会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二〕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学生讨论]: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总结]:增减排水的体积以改变浮力〔轮船、鱼〕及增减自身的重力两种方法都可实现浮沉。
北师大版物理八下8.6《物体的浮沉条件》经典教案设计
《物体的浮沉条件》(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物体的浮沉条件”)一、教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物理(八年级)》中第八章第六节“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设计。
本课所涉及的许多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本课的重点是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学情分析学生头脑中有关浮沉现象的经验相当丰富,这些经验中,有些是与当前要学习的知识一致的,如铁钉在水中要下沉,木头在水中要上浮;而有些经验则与新知识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是完全冲突的,如钢铁在水中总是要下沉的(由钢铁制成的轮船可以浮在水面上)。
为了学生能在学习中更好地使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经验一体化,建构成为自己的经验,课前通过请学生写自己心目中的浮沉现象、面对面交流等途径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了解和分析,发现:一方面,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一些有关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并不了解浮沉的实质,也不能理性地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际的浮沉问题。
二、 教学目标1.能参与浮沉现象的寻找、制作、观察等活动;能主动探究浮沉现象;能部分归纳物体的浮沉条件。
2.能不同程度地用浮沉条件解释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等各种浮沉现象;能尝试使用密度计进行测量。
3.能通过“孔明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的制作与分析表现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关注。
三、 教学媒体1.学生在课前分组寻找并制作的自己身边有关浮沉现象的小实验、小制作若干,如“孔明灯”、“沉船打捞模型”、“浮沉不定的气球”……。
2.学生分组及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每组密度计一只、装有清水和盐水的量筒各一个。
3.多媒体设备一套。
其中含:浮沉现象录像若干,辅助浮沉现象分析的自制课件若干,自制密度计刻度、原理分析课件等。
四、 设计思路1.主要设计思路基于前述教材及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自己从现象生成的知识比向学生灌输的知识掌握更好,所以将本课内容的学习前移至对浮沉现象的探讨。
八年级物理下册 8.6 物体的沉浮条件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8.6 物体的沉浮条件学案(新版)北师大版一、预习导学:1、理解概念漂浮:下沉:上浮:悬浮:2、物体的沉浮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是怎样的?3、、要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浮在水面上物体,可以把它做成的,以使它能排出更多的水。
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4、一个质量是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二、合作探究:任务一: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对吗?1、小鸡蛋和大木块放在水中哪个会下沉?观察实验并思考原因!2、你的观点对吗?怎样做能让鸡蛋上浮、怎样能让鸡蛋悬浮呢?(提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3、设计实验并验证得结论:。
任务二:废牙膏皮,空心时与揉成团后的区别1、演示实验,物体的浮沉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吗?2、物体上浮和下沉,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什么?3、分析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同时讨论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情况4、漂浮在水面上物体受力情况如何(画出示意图)。
结论:。
任务三:应用中的几个问题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为什么轮船还可以浮在水面上呢?。
2、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与下潜的?3、热气球、飞艇是如何升降的?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三、物理中考考点(当堂检测):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同时受到力和力的作用,当时,物体下沉,当时,物体上浮,当时,物体悬浮。
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A、浮力变大,重力变小B、浮力不变,重力不变C、浮力变小,重力变小D、浮力变小,重力不变3、一个物体分别放在水、酒精、煤油这三种不同的液体中,并在液面静止,受到的浮力分别F1、F2、F3,则F1、F2、F3,的大小关系是()A、F1>F2>F3B、F1=F2=F3C、F1>F2=F3D、F1<F2<F3〖思考〗悬浮和漂浮有什么异同?答:(1)相同之处: 物体受到的浮力都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 G物(2)不同之处: ① 排液体积不同:悬浮时,对实心物体而言,V排 V 物;漂浮时,V排 V物、② 密度不同:对实心物体而言,悬浮时, 物液; 漂浮时物液、四、当堂小结: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力和力,物体的沉浮就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_6物体的浮沉条件学案课件
若ρ物与ρ液未知,分析
题意,根据ρ=m/V计
算ρ物与ρ液的大小
ρ液>ρ物,漂浮
漂浮, F浮=G物
ρ液=ρ物,悬浮
悬浮, F浮=G物,
ρ液<ρ物,下沉
下沉, F浮=G物-N
注:ρ物必须是实心物体的密度或物体的平均密度。
方法二:通过比较物体的重力G与浸没时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的关系,判断物体静止时的
视察:如图所示。
思考:
问题:密度计是一种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时,
漂浮
等于
密度计始终处于________状态,密度计所受到的浮力总是________它所受
小
大
到的重力。密度计上的示数上面较______,下面较______。
应用示例
类型一
物体的浮沉条件
例1把重5 N、体积为6×10-4 m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
最终状态,从而计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假设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则
V排=V物,根据公式F浮=ρ液
gV排计算出F 浮 ′的大小
F浮′ >G,漂浮
漂浮, F浮=G物
F浮′ =G,悬浮
悬浮, F浮=G物,
F浮′ <G,下沉
下沉, F浮=G物-N
类型二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例2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载人潜水器,曾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 km
(2)另一种液体的密度。
[方法指点]利用物体漂浮、悬浮求物体、液体密度的方法
(1)等量法求解:
状态
漂浮或悬浮
找等量关系
二力平衡
F浮=G物
ρ液gV排=ρ物gV物
F浮=ρ液gV排;
G物=m物g=ρ物gV物
八年级物理下册《8.6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六、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并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为主线,使学生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密度计、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浮沉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制作孔明灯、密度计,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观通过对密度计、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浮沉原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社会、技术的紧密联系。
通过制作孔明灯、密度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应用【教学难点】物体浮沉的应用【教学资源】气球、飞艇、热气球、潜水艇课件【教学流程】本设计分为三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第一部分以实验为基础,设疑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并讨论、猜想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是什么?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在针对各种猜想,分别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物体浮沉的是决定于它爱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先根据鸡蛋在不同盐水中漂浮的情况,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密度计;再根据空心和实心牙膏皮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密度大于水的物体做成空心后可增大排水体积,增大浮力,漂浮于水面的道理;最后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潜水艇的热气球的浮沉原理。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复习运动和力的关系及阿基米德原理。
提出:不同物体浸没在水中时运动状态是不是相同的?2、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①分别演示鸡蛋和木块浸、铁块和乒乓球浸没在水中的情况,提出为什么物体浸在水中时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教案 北师大版
教学课题:第八章压强与浮力§8-1 压强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2、理解压强的概念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3、知道压强的国际单位时牛/米2,又叫帕斯卡.4、能用压强公式p=F/S,进行简单计算.5、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改变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了解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3、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教学重点:1.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2.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回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难点: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压强概念、压强的计算公式(比值定义的方法)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实物投影仪、橡皮泥、泡沫塑料、压力小桌、200g的钩码教学过程:第八章压强与浮力§8-1 压强一、压力:通过实物投影仪给出教材第36页的图8-1,提出问题:压路机对路面,运动员对跳板、图钉对墙壁有没有力的作用?提出问题:这些力作用点和方向各如何,怎样用共性语言来描述它们?并组织学生讨论,得到结论.学生回答:有进行讨论,总结出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它有"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作用效果.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组织学生用手边的铅笔作教材图8-2的实验,体会"笔尖处比笔尾处疼",紧接着提出问题:结合这个小实验分析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一步设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有关给出实验器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验证性实验,选择实验效果最好的器材.学生设计时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和点评,确立统一的实验方法: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在压力大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完成这个简单的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设计实验,理解选用橡皮泥最好,它能够持久的记录深浅的印记.分组完成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有关".二、压强: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用与速度做类比,用比值定义法给出压强的概念,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例题1,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计算公式、单位.举出实例,让学生感知压强单位的大小.学生动手计算例题1,感悟到压强计算公式、压强单位的推导过程.体会出压强单位的大小.应用压强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例题2,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人对沙滩的压强是多大?指导学生考虑:"人的体重大于多少?","怎样估测鞋底的面积?",启发学生在白纸上引出鞋印,用画小方格的方法,求鞋底面积.提示学生计算人通过沙滩时对沙滩的压强,只是计算单脚的面积,而对于坦克却注意它是两条履带的面积.分组讨论,用"分割法"求鞋底面积.领悟到用"分割法"求鞋底面积的方法.在讨论基础上,进行计算.三、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提出问题:"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哪些?",组织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讨论人们是怎样根据实际需要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利用压强公式得出答案.在发言过程中体会怎样将物理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⒈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⒉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四、小结:布置作业:P39 1~3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第八章压强与浮力§8-1 压强一、压力:(F)⒈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⒉方向:垂直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⒊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二、压强:(p)⒈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例题:例1:一块石头重2000N,与地的接触面积是5m2,这台机器重5000N,与地的接触面积是100m2,比较一下石块与机器对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⒊公式: p=⒋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牛顿".例题2:人可以安全地通过一个沙滩.现有一辆履带式拖拉机要从这个沙滩上通过.已知这辆拖拉机的质量为5150kg,它的每条履带跟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0.75 m2,从压强的角度考虑,这辆拖拉机能否安全地通过沙滩?三、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⒈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⒉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教学反思:压力与压强的知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设计试验、选择仪器、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得出了压力、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进行了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在课上就能掌握相关知识.并通过分析"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兴趣.本节课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思路和设计实验等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课题:§8-2 液体内部的压强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对器壁以及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道液体内部压强规律.3、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会使用微小压强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用微小压强计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物理实验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发展学生由实验数据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经历用"理想液柱法" 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假想模型法的思路,并使学生了解它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体会由探究得到物理规律的喜悦.2、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3、通过对帕斯卡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教学重点:1. 液体对容器底及容器壁有压强;2. 液体内部压强规律;3.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教学难点:1. 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由实验数据分析概括物理规律.2. 利用"理想液柱法"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3. 液体内部压强与所取的底面积大小没有关系,与液体重力没有大小关系.4. 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具:微小压强计、适量的水、盐水.在两侧有开口直玻璃管,橡皮膜、盛水的方形玻璃鱼缸,电脑、教学过程:§8-2 液体内部的压强一、液体压强的特点:提出问题:放在同学桌面的铅笔盒受重力作用,对制成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那么装在杯里的水对杯底会不会有压强?做教材图8-6左图的演示实验证实学生想法.然后将少量水到在玻璃板上并提问:"水不同于固体的是它还具有流动性,那么水对阻碍它流动的杯壁有没有压强?" 做教材图8-6右图的演示实验,证明"有".讲授:液体中有不同的位置,这些点到液面的距离称作:"深度".提问:"随着液体深度增加,压强怎样变化呢."做教材图8-28的演示实验,提问:"橡皮膜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左右两图的实验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从观察现象得到初步结论.重力作用,水对杯底有压强.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领会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随着液体深度增加,压强增大.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1.探究实验的步骤、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给每组学生一个微小压强计,让学生自学教材的微小压强计介绍,并让每个小组动手探索,向学生提出问题:"微小压强计测量的是液体中那一部分受到的压强?微小压强计时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安排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指导学生按以下思路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实验步骤,①.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压强大小的关系;②.同种液体中压强随着液体深度变化的关系.③.不同种液体中同一深度压强大小的关系.安排学生设计表格,进行指导给出正确的表格形式(如表1).强调及时记录数据.实验次数深度/cm 橡皮膜方向水盐水液面高度差/㎝液面高度差/㎝1 3 朝上2 3 朝下3 3 朝侧面4 6 朝下5 9 朝下表1比较1、2、3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比较2、4、5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比较每次实验中水和盐水的数据可得:①作用在橡皮膜上的压强通过U型管液面差能反映出来.②作用在橡皮膜上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侧液面差就越大,并且能从标尺刻度读出液面差是多少厘米.2.完成探究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时,按上述思路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到结论.在得出规律后,用它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经验和现象.例如:我们在电视或电影上经常会看到人潜入海中去观看美丽的海底世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海水下面各种新奇的景色的同时,也看到在不同深度的潜水员穿着不同有潜水服.这是因为海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深水中工作必须有特殊的保护装备,以防压坏身体.介绍帕斯卡实验,要求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提问:"液体在某一深度的压强该怎样计算呢?" 引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分组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发言解释帕斯卡实验的原因:由于同种液体中压强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帕斯卡实验中桶上方水的高度很大,使桶中水的深度很大,压强很大,超出了桶的承受能力,桶就被涨破了.三、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1.对公式进行分析2.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补充演示实验:在上端开口、下端贴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定深度红色的水,橡皮膜将向外凸出,将玻璃管放入盛有水的方形玻璃鱼缸中,直到管内外水面向平,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利用"理想液柱法"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引导学生用公式来解释上面探究实验总结出来的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结合公式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所取的底面积大小没有关系.补充演示实验:用微小压强计测粗细不同但装水深度相同的两个容器底部压强.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重力没有大小关系.通过例题1、例题2练习公式的应用观察演示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出:只要求出玻璃管内水对橡皮膜的向下压强,也就求出了这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学习液体压强公式,观察补充演示实验,领悟实验结论.布置作业:P42 1~3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8-2 液体内部的压强一、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二、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系.三、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⒈公式推导:在容器中装有密度为ρ的液体,要计算液体在深度为h处的压强p,可在液体中取底面积为S、高为h的一个圆柱体的液体为研究对象,液体静止时,这个液柱液也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液柱底面积所受的竖直向上的压力一定为此液柱所受的重力即:G=F因此有:ρS h g = pS,所以深度为h处液体产生的压强p = ρgh⒉公式:p = ρgh例题1:计算水面下50 cm处水的压强?例题2:如图1容器中盛有某液体,pA, pB, pC分别表示A、B、C三点处液体的压强,则:A. pA=pB=pC;B. pA=pC>pB;C. pA>pC>pB;D. pA=pB<pC例题3:见图2,求液体内各点处的压强:教学反思:研究科学探究活动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成为物理课程的改革关键,本节课安排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另外,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情况,教师补充设计一些演示实验,能够使学生的思路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使学生先有一个实际感受,再进行抽象,搭一个台阶,能够有效地降低知识难度.教学课题:§8-3 连通器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2、了解连通器的原理.3、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2、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3、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教学难点: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教具: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教学过程:§8-3 连通器引入:师: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茶壶,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象茶壶这样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师: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是连通器?学生回答师: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生: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师: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当水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会不会平?学生猜想教师演示实验师: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原因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因为液体静止,所以液片处于静止状态,则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F向左=F向左又因为液片两侧的面积相同根据p=F/S可得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有p=ρgh可得,当ρ一定时,p相同则两管液面高度相等,即两管液面相平.师: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装的是不同液体,液面还会相平么?教师演示实验生:液体密度小的那个容器液面高.师:为什么?用刚才的方法分析.师:如果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但是连通器处于运动状态,液面会相平么?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生:这时液面不相平.师:课本中图8—12中的物品是连通器么?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叙述工作原理,教师补充.师:连通器还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么?放船闸的录像带,增加感性认识学生叙述,教师补充布置作业:P45 1~2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8-3 连通器1、什么是连通器?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2、连通器的特点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分析: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液体静止-----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两管液面高度相等-----两管液面相平3、连通器的应用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让学生猜想、观察、思考、分析,层层深入,逐步得出结论.本节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课题:§8-4 大气压强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3、了解大气压强的值和大气压强的单位.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过程.5、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6、了解在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7、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值可用气压计来测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2、通过一些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很大.3、感知人类对大气压强的利用.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认识,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教学难点: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教具:易拉罐、针筒、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砝码、抽水机模型、离心泵模型、托里拆利实验录像带、抽水机和离心泵电脑动画教学过程:§8-4 大气压强引入:用问题引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新课教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想认识.电脑动画演示分步工作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气体也像液体一样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气是否也像液体一样在它内部存在压强呢?学生讨论并猜想师: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验证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通过这些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演示课本图8—17中的四个实验让学生对每个实验进行解释,教师作补充和纠正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简要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师:大气压有多大呢?想一想如何能测出大气压的值?简要介绍科学家托里拆利放录像:托里拆利实验师:请同学思考以下问题:(1)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上方为什么是真空?(2)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为什么等于大气压的值?(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4)托里拆利实验为什么不用水做?师:大气压是不是总等于一个定值?猜想一下:大气压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师:大气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看课本图8—22师:大气压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演示抽水机的连续抽水动作用电脑动画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分步工作过程师:为什么活塞向上运动时,阀门A关闭,阀门B打开?活塞向下运动时,阀门B关闭,阀门A打开?演示实验,演示能够连续工作的离心式水泵.然后再用电脑动画模拟分步工作过程.师:为什么工作前要将入水管和水泵内充满水?抽水机中水为什么只能随活塞上升到10m左右?简要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布置作业:P50 1~4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8-4 大气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大气压强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强的值大气压强的值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1.01×105Pa3、大气压强的变化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4、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原理:它们都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工作过程教学反思:本节课一开始让学生猜想大气压是否存在,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会不由自主的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的介绍,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同时也生动地说明了大气压不但存在,而且很大这一事实.教学课题:§8-5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物理初二下北师大版8.6物体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物理初二下北师大版8.6物体浮沉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发明决定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重力和浮力;2.明白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及物体的沉浮的条件;3.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利用科学实验探究科学规律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2.进一步熟悉操纵变量法来进行科学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获得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熏陶;2.进一步养成相互合作的适应和面对困难知难而上并勇于解决问题的态度。
3.学会观看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明白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同时利用这些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到生活中。
〔二〕难点:物体浮沉条件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利用浮沉条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由于学生思维的不严密,学生往往不易解决这些问题。
【三】教学用具橡皮泥、烧杯、水、盐、铁钉【四】教学过程程序一关注社会走进科学内容:教师上课时,首先给学生讲述一段有关“天台蔡姓孩子溺水”的事件,同时告诫学生在江河湖畔一定要注意安全,然后提问:同学们,他们是可不能游泳的,然而假如当时他们的身上套了游泳圈的话,他们就可不能沉入池塘,而是会浮在水面上了,什么原因游泳圈会有这么大的用处?有了它便能够浮在水面上,没有的话就会沉入水底?形式:教师讲述或播放视频。
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渗透安全意识,而且要严肃,赋予情感。
在提出问题后,没必要让学生马上回答,能够要求学生在上完本节课的内容后给出答案。
设计意图: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告诫学生注意安全,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科学课也充满人文情怀,同时自然而然的进入课堂。
程序二:知识回忆埋下伏笔内容:回忆第一课时的内容要求:教师事先预备好一块橡皮泥〔捏成球形〕,一杯盐水,使橡皮泥刚好在该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
同时提问:1〕橡皮泥停留在液体中时,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什么力?该力的方向、作用点、施力物体分别是?受到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上、重心、液体2〕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如何计算?阿基米德原理3〕谁能对这块橡皮泥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示意图。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6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2)
结合物体的密度、液体密度理解浮沉条件及密度计、潜水艇、热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烧杯 水 小空瓶 密度计2支 盐水 农作物种子 潜水艇模型酒精灯塑料袋 火柴等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学活动
估时
整改意见
复习导入简述意图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物体的浮沉条件
一、复习提问:
1.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5.指导、讲评、巩固学生所学知识,适当变形引起学生多方位思考。
5min
2min
15min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学活动
估时
整改意见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浮沉条件的应用
小结
练习题
四、浮沉条件的应用: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弄清它的原理。
让学生观察“潜水艇”模型课件,引导学生总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将形象、直观,使学生容易接受。
作业布置
多方位思考并结合阿基米德原理。
拓展延伸
让学生分析探究“为什么人在死海里游泳沉不下去”加深理解。
10min
5min
7min
让学生举例,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补充作业:你煮过饺子吗?生饺子被放入锅中时便下沉到锅底,煮熟的饺子就浮起来了,如果反凉的熟饺子放入锅中,又沉到锅底,这是为什么?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强调重要内容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要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弄清分析密度计、潜水艇等的工作原理。
物体的浮沉条件
课时安排
总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北辰区师院附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压强与浮力第六节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物体的浮沉条件3. 潜在水面下的潜水艇在上浮和下沉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是否变化?(写出判断依据)4. 潜水艇原理:潜水艇是靠改变_________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活动五:观察密度计密度计放于液体中始终是处于 状态,当液体密度增大时,密度计将 。
当液体的密度减小时,密度计将 。
活动六:课堂练习与反馈1. 潜水艇是靠改变_________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轮船是采用________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________,使密度大于水的钢铁能漂浮在水面上。
2. 一个质量是50g 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 。
下沉 物体向下动动最后静止 F 浮______G 上浮物体向上漂F 浮______G 悬浮 停在水面下任一地方 F 浮______G 漂浮 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F 浮______G感悟:反思感悟:的液体重 N。
3.把一块橡皮泥分别捏成形状不同的圆柱体、球体和长方体,先后将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浸没在水中,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填“圆柱体大”、“球体大”、“长方体大”或“一样大”)。
再将同一块橡皮泥浸没在水中的不同深度,则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填“变大”、“变小”、“不变”或“无法判断”)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上浮过程中受到浮力作用,在下沉时不受浮力作用B.轮船无论是在海面上航行还是在码头处静止,都受到水的浮力C.热气球内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球升空时不受浮力作用D.潜水艇在150m的深海中潜行时所受到浮力在不断变小5.如图所示,球从水面下上浮至漂浮在水面上的过程中,判断正确的是()A.露出水面前,浮力逐渐增大;露出水面后,浮力继续增大B.露出水面前,浮力保持不变C.露出水面前,浮力逐渐减小D.露出水面前,浮力保持不变;露出水面后,浮力开始逐渐增大6.用一根细线将一个石块系住,分别浸没在盛有盐水和水的容器中(石块未触及容器的底及侧壁,且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由于细线拉力的作用,石块静止在液体中,此时线上拉力分别为F1、F2,则两次拉力大小关系是()A.F1>F2B.F1=F2C.F1<F2D.无法比较7.甲、乙、丙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投入三种不同的液体中,静止后,甲漂浮,乙悬浮,并沉底,如图所示,它们所受浮力分别是F甲、F乙、F丙,则其大小关系是()A.F甲=F乙>F丙B. F甲>F乙>F丙C. F甲>F乙=F丙D. F甲>F乙=F丙11.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3kg的小球,悬浮在斜面上盛水的杯中。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6 物体的浮沉条件
《八年级下第八章第六节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密度计、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浮沉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制作孔明灯、密度计,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观(1)通过对密度计、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浮沉原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社会、技术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制作孔明灯、密度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应用【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工具】:鸡蛋、石蜡、圆底烧瓶、医用注射器、细玻璃管(一长一短两根)、橡皮塞、橡皮管等。
◆教学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设计课的导入:第一幅,白色的冰山“漂浮”在蔚蓝的海面,第二幅动画,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在海里翻腾“浮沉”。
第三幅,美国“中途岛”级航空母舰(搭载75架飞机)庞大逼真,“漂浮”在海面;俄罗斯J 级导弹潜水艇“悬浮”在海里。
◆教学过程设计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观察到什么现象?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记录1:小瓶原来处于什么状态,你采取了什么方法,从而改变了它的浮沉。
记录2:牙膏皮原来处于什么状态,你采取了什么方法,从而改变了它的浮沉。
记录3:石蜡块原来处于什么状态,你采取了什么方法,从而改变了它的浮沉。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改变液体密度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2、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物理第六节《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2)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
学生在校学到学习方法与技能,而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
学生在本节课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进行实验、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等几个环节。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直观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猜想,引出课题。
而探究实验中悬浮条件不易控制,因此对实验条件进行改进,用盐水替代清水,效果较为明显。
由身边常见的生活现象观察,猜想判断沉浮条件的另一种方法,再用小实验验证猜想的准确性。
浮沉条件的四个应用,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密度计、潜水艇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教师分析工作原理。
盐水选种,则用不同超市的黄豆进行对比实验,让学生学会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社会的能力。
热气球实验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培养自习能力。
二、教学案例(一)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方法与过程(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物理视角,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关注科技前沿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从而设计并实施物体的浮沉探究实验,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2、利用浮沉条件来解释生活相关实例,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科学探究实验方法和演示法,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五)教学仪器易拉罐、烧杯、小瓶子、Array密度计、潜水艇演示仪。
(六)板书设计1、浮沉现象:2、浮沉条件的应用(1)密度计:漂浮条件应用(2)盐水选种:(3)潜水艇:改变自身的重力(4)热气球:(七)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新颖图片,趣味实验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实验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学习效果较好。
本节课在讲沉浮应用,采用生活中同学所熟悉的超市的黄豆做对比实验,学生兴趣浓,并且让学生学会把所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新课程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的现象,寻求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方法。
2、探究、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方法和过程: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浮力在科技方面的实例,体会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将一乒乓球浸没于水中,松手,乒乓球会怎么样?生:上浮。
师:很好。
乒乓球往上运动的过程称作上浮,最后物体静止在水面上,称作漂浮。
师:大家在看,将一重物浸没在水中,松手,该重物会怎么样?生:下沉。
师:把重物往下运动最终静止在水底的这一过程称作下沉。
那么,大家通过浮力的学习,应该知道上浮的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生:2个,重力和浮力。
师:那么下沉的物体呢?生:也受2个力的作用。
师:乒乓球和重物都受到重力和浮力,那么为什么一个会上浮?一个会下沉?生:上浮时是重力小于浮力;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
师:有同学说上浮时是重力大于浮力;下沉时重力小于浮力,如果我们想证明,应该怎么做?生:测量。
师:对,我们可以测量出重力和浮力,然后进行比较。
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师:我给同学们提供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天平、量筒、溢水杯、玻璃瓶配重物、水……你能想到几种方法测出或计算出物体的重力的大小呢?生:①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②可以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然后根据G=mg 求出物体的重力。
……师:那么你又有几种方法测出浮力的大小?生: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将物体浸入水中,测出拉力;②用溢水杯,再测出溢出水的体积。
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③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V1,在将重物放入水中,记下此时液面到达的刻度V2,V2–V1=V排,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师:很好!大家的想法很多也很正确。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重力、浮力。
我们首先研究下沉。
(出示石块)你选择哪种方法测出重力、浮力?生:我选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和浮力。
(简单)师:很好!下面大家动手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一当中。
表格一:学生汇报:教师记录师:通过同学们的数据,你能总结出物体下沉时的条件吗?生:当重力大于浮力时,下沉。
师:下面我们接着探究,(出示玻璃瓶)如何测出它的重力?那又如何测出它的浮力呢?还能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呢?生:不能。
师:这时候你又会选择如何测浮力呢?生: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V1,在将重物放入水中,记下此时液面到达的刻度V2,V2–V1=V排,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
师:(教师演示)漂浮很简单,那要测玻璃瓶上浮时的V排,而且要浸没,怎么测量呢?生:用针或者笔尖将瓶子按入水底。
师:再提醒大家一点,为了测量重力更加准确,在每次测重力时都要把瓶子擦干净。
下面大家开始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入学案的表格二中。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实验的数据:重力多大、浮力多大?学生汇报:教师记录师:通过同学们的数据,你能总结出物体上浮、漂浮的条件吗?生:重力小于浮力,物体上浮;重力等于浮力,物体漂浮。
师:物体在液体当中,除了上浮、漂浮和下沉之外,还有别的浮沉情况吗?演示实验:鸡蛋悬浮于盐水中师:现在鸡蛋浮在水面上没有?沉到水底没有?生:没有。
师:现在鸡蛋悬在液体当中,称作悬浮。
请问鸡蛋此时的重力和浮力关系如何?生:相等。
归纳总结:当物体浸没时:如G>F浮,则物体下沉。
如G<F浮,则物体上浮。
如G=F浮,则物体悬浮。
当物体部分浸没时,如G=F浮,则物体漂浮。
三、浮沉应用: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改变物体的浮力或者重力的大小,就可以使原来下沉的物体漂浮,也可以使原来漂浮的物体下沉。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1、轮船师:轮船是如何实现漂浮的?生:通过增大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
2、教师演示:潜水艇的浮沉师:潜水艇是通过改变什么来控制物体的浮沉?生: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
3、高空探测气球(氢气或氦气)师:探测气球又是如何实现浮沉的?生:改变自身的重力。
师: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可采用什么办法?生:可以放出一些气体,减小排开空气的体积,减小浮力。
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