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FISH技术

合集下载

FISH杂交技术

FISH杂交技术
2.基因组探针 是把染色体DNA通过超声击断或以限制性内 切酶不完全水解——获得许多染色体DNA随机片段——择长度 约15-20kb的DNA片段重组到λ噬菌体中——经体外包装转染 大肠杆菌——筛选出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扩增后提取质 粒—— 酶切分离目的基因。
探针制备
3.寡核苷酸探针 为人工合成的DNA片段,一般长约2050个bp(碱基)。可根据已知DNA或RNA序列合成精确 互补的DNA探针;如不知核酸序列,可依据其蛋白产物的 氨基酸顺序推导出核酸序列合成DNA探针。DNA自动合 成仪的出现使探针的合成十分方便。由于分子小,因此更 容易渗透到细胞的目标区域;但也正由于分子小,限制了 其所能携带的荧光基团或报告分子数目,并最终导致杂交 后荧光信号较弱。因此这类探针仅实用于对重复单位较短 的高度重复序列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FISH发展
1974 年,Evans第一次将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结合 起来,提高了基因定位的准确性。
1975 年,Manning 等最先在溶液的分子杂交中,使用非放射性标记 ,通过细胞色素C 将生物素与RNA 分子连接起来。
1977 年Rudkin发明了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目的DNA 的非同位 素原位杂交(NISH)。
FISH的分辨率高达3~20Mb;
FISH可以用不同修饰核苷酸分子标记不同的DNA探针,再用 不同的荧光素分子检测不同的探针分子,因此可以在荧光显微 镜下在同一张切片上同时观察几种DNA探针的定位,直接得到 它们的相关位置和顺序,从而大大加速生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 定位的研究。
实验流程
FISH样本的制备 探针的制备 探针标记 杂交 (染色体显带) 荧光显微镜检测
多种序列; 6.既可以在玻片上显示中期染色体数量或结构的变化,也可

荧光原位杂交(fish)

荧光原位杂交(fish)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简称FISH。

是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核酸探针与细胞内相应的靶DNA分子或RNA分子杂交,通过在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激光扫描仪下观察荧光信号,来确定与特异探针杂交后被染色的细胞或细胞器的形态和分布,或者是结合了荧光探针的DNA区域或RNA分子在染色体或其他细胞器中的定位。

中文名fish外文名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建立时间1986年发展历程1969年,Pardue和John等两个研究小组开始采用放射性标记DNA或28S RNA发明了原位杂交技术(ISH)。

尽管当时原位杂交技术已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但鉴于放射性同位素自身特性的局限,如安全性、空间分辨率低、不稳定性等问题,这项技术仅限于实验室研究方面的应用。

1986年科研工作者开始利用异硫氰酸盐荧光素来标记探针,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建立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1989年,Delong首次使用荧光标记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单个微生物细胞。

由于FISH技术具有敏感度高、信号强、背景低、快速等优点,该方法在环境微生物的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FISH探针标记物越来越多,不仅从单一荧光发展到多色荧光检测,而且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仅可以用于分裂相细胞而且可以用于间期细胞检测,为FISH技术的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操作步骤编辑播报(1)样品的固定;(2)样品的制备和预处理;(3)预杂交;(4)探针和样品变性;(5)用不同的探针杂交以检测不同的靶序列;(6)漂洗去除未结合的探针;(7)检测杂交信号,进行结果分析·荧光信号观察:将处理好的样品置于荧光显微镜下,选择分散较好的区域来观察。

三色(或者更多)荧光激发下,观察到不同颜色的荧光图像。

通常选用20X物镜来扫描样品杂交区域,40X或100X物镜下观察样品,从一定的方向进行计数,并对计数情况进行分析。

FISH技术全攻略

FISH技术全攻略

FISH技术全攻略FISH技术,即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常用于细胞和组织中DNA 和RNA分子的定位和检测的方法。

它利用荧光标记的探针与待测物(DNA 或RNA)特异性结合,并通过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弱、位置等特征,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检测和定位。

下面是FISH技术的全攻略。

一、实验准备1.准备标记探针所需的DNA或RNA杂交模板。

2.选择适合的荧光标记物,如荧光素或荧光染料。

根据待测物的特异性,选择合适的探针序列。

3.选择适当的杂交缓冲液和嵌合反应缓冲液。

4.准备样本制备所需的试剂和器材,如细胞培养液、组织切片等。

二、标记探针1.获得待测物的DNA或RNA序列,并设计与之特异性结合的引物。

2.利用引物将待测物扩增,并进行纯化。

3.利用PCR或反转录-PCR等方法将引物和合适的荧光标记物连接起来,形成标记探针。

4.对标记探针进行纯化和定量,确保其纯度和浓度适当。

三、样本制备1. 细胞样本制备:将待检测的细胞培养在无菌条件下,收集并进行固定处理,如用甲醛溶液固定细胞,并进行膜通透处理,如用0.1% Triton X-100等溶液处理。

2.组织样本制备:将待检测的组织收集起来,并进行固定处理和脱水处理,如用乙醚和乙醇等溶液处理。

四、杂交反应1.准备杂交缓冲液:根据具体要求配制适当的杂交缓冲液,如SSC缓冲液(含盐和柠檬酸),并加入适量含有探针的杂交模板。

2.加热探针和杂交目标:将探针和待测物的杂交模板一起加热处理,使其变性。

3.杂交:将变性后的标记探针与杂交模板进行杂交,使其重新结合。

4.温度控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杂交温度和时间,并进行合适的温度控制。

五、信号检测与图像分析1.温度冲洗:在特定的温度和缓冲液条件下进行冲洗,去除未结合的探针和杂交模板。

2.荧光显微镜观察:将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录荧光信号的强度和位置。

3.图像分析: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如测量信号的强度和位置。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专家共识也逐渐形成。

在本文中,将从深度和广度上对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专家共识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专家观点。

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概述-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基于DNA的细胞遗传学技术,能够定位和检测细胞中特定DNA序列的存在和定位。

该技术通过使用标记了荧光物质的探针,使得特定的DNA序列在细胞或组织的显微镜下呈现出荧光信号,从而实现对细胞遗传信息的定量和定位检测。

在产前诊断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能够用于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等遗传性疾病,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优势。

2. 专家共识的形成- 随着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并在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

通过学术会议、专家讨论会、文献研究等形式,专家们逐渐达成了对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共识。

这些共识涵盖了该技术的临床适应症、操作规范、质控要求、结果解读等方面,为该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重要指导。

3. 专家共识的内容和意义- 在产前诊断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专家共识主要包括对该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和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制定。

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技术在胎儿染色体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基因突变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意义,可以为胎儿遗传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专家共识还对该技术的样本采集、实验操作、结果解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以确保临床应用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 个人观点和理解- 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发展前景。

通过该技术,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胎儿遗传信息,及时发现和诊断潜在的遗传疾病,为家庭和社会减少遗传疾病的发病率和负担提供了可能。

专家共识的形成也为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了重要支持,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探讨PNA-FISH在组织石蜡切片中应用的技术要点

探讨PNA-FISH在组织石蜡切片中应用的技术要点

探讨PNA-FISH在组织石蜡切片中应用的技术要点代蕾颖;胡军;吕瑛【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起源于放射性杂交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开始建立.20多年来,这项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量商业化探针的出现更使其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随着FISH新技术的出现,探针的种类也不断增加,肽核酸探针就是其中一种.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是一类具有类多肽骨架的DNA类似物,它是不带电荷的分子,避免了寡核苷酸与其靶序列结合时因电荷相互排斥所导致的杂交不稳定性,且PNA与靶序列的结合不易受杂交液离子强度的影响,从而显示出其极强的杂交优势,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1].PNA-FISH技术适用于多种标本类型,特别是档案标本,如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期刊名称】《承德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9)001【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肽核酸;石蜡切片【作者】代蕾颖;胡军;吕瑛【作者单位】北京金菩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176;北京金菩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176;北京金菩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17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3320世纪80年代末,起源于放射性杂交的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开始建立。

20多年来,这项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量商业化探针的出现更使其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

随着FISH新技术的出现,探针的种类也不断增加,肽核酸探针就是其中一种。

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是一类具有类多肽骨架的DNA类似物,它是不带电荷的分子,避免了寡核苷酸与其靶序列结合时因电荷相互排斥所导致的杂交不稳定性,且PNA与靶序列的结合不易受杂交液离子强度的影响,从而显示出其极强的杂交优势,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1]。

PNA-FISH技术适用于多种标本类型,特别是档案标本,如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

FISH杂交技术

FISH杂交技术
.
.
荧光原位杂交特点
1.FISH不需要放射性同位素作探针标记,安全性高; 2.FISH探针稳定,一次标记后可在两年内使用,经济、安
全; 3.实验周期短、能迅速得到结果、特异性好、定位准确; 4.FISH可定位长度在1kb的DNA序列,其灵敏度与放射性
探针相当; 5.多色FISH通过在同一个核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可同时检测
于间期核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可行性,从而开辟了间期细胞遗
传学研究。
.
FISH发展
¡ 20世纪90年代,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 的进行,由于绘制高 分辨人类基因组图谱 的需要,FISH技术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 泛应用。
.
FISH原理
FISH是以荧光素直接标记的已知核酸分子 为探针,探针和靶序列双链DNA变性后杂交 ,互补的异源单链DNA分子在适宜的温度和 离子强度下退火形成稳定的异源待检的杂交 体双链DNA,通过荧光标记显示出来,通过 荧光显微镜观察杂交信号。
1981 年,Langer 等首次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核苷酸探针成功地进 行了染色体原位杂交,建立了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至此,以荧 光标记的探针在细胞制片上进行基因原位杂交的技术建立起来。
1985 年,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引进到植物。
1986 年,Cremer 与Licher 等分别证实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ISH发展
1969年Gall和Pardue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 DNA探针检测细胞制片上非洲爪蟾细胞核内的rDNA 获得成功之后,Pardue等同年又以小鼠卫星DNA为模 板,利用体外合成的含3H的RNA为探针成功地与中期 染色体标本进行了原位杂交,从而开创了RNA-DNA的 同位素原位杂交技术。他们都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 记探针,需要采用放射自显影进行检测,这种检测上的 限制及当时分子克隆方法的缺乏使得DNA原位杂交 技术不能很快得到广泛应用。

一些国外生物技术公司的简介

一些国外生物技术公司的简介

一些国外生物技术公司的简介QIAGEN:德国著名的试剂公司,该公司的核酸分离纯化系列基于多项专利技术,纯度高,产量高,快速方便,品种齐全,为世界知名品牌。

其大多数产品以即用型试剂盒形式提供,随产品有非常详细的操作技术手册。

此外,还提供优质的传染系统,RT/PCR反应系统(包括高特异性的逆转录酶及热启动的Taq酶),蛋白及多肽表达、纯化、检测分析系统。

Ambion:该公司始终致力于开发RNA相关产品,在RNA的分离纯化、RACE、RT-PCR 方面有许多非常有特色的产品,并提供优质的Northern杂交体系,和高效的体外翻译体系。

如今,其产品在RNA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研究人员的首选品牌。

Invitrogen:该公司成功地提供了PCR产物快速克隆试剂盒,及与之配套的系列产品,包括高效转染和转化试剂、高效感受态细胞、全面的原核及真核基因表达系统、酵母双杂交系统等多种特色产品。

大大便利了分子克隆的全过程操作。

其成功并购了Gibco/BRL,Novex,Research Genetics等知名公司,产品覆盖更为广泛。

Clontech:现已成为B.D.公司旗下分子生物学主力舰。

该公司的cDNA试剂盒、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系统、酵母双杂交系统、基因Array产品是独具特色的产品,其中一些试剂盒(GFP、Tet Off &On等)获得过多次大奖。

Clontech公司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在分子研究的各个领域开发出了许多设计思路独特,快捷便利的试剂产品,紧跟科学前沿。

Strategene:该公司的特色产品包括:预制基因文库、定制文库、文库构建产品、感受态细胞、高效转染试剂、点突变试剂盒、PCR仪及多种专利产品,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多个方面有不凡表现,受到全球实验室的好评,成为迅速崛起的佼佼者。

Novagen:该公司在蛋白表达和纯化工具的研究上成绩卓著,发展了相对应的表达载体和纯化方法,使得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将蛋白表达、纯化、检测在有协调性的Novagen 技术系统内完成。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的双重肽核酸原位荧光杂交检测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的双重肽核酸原位荧光杂交检测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的双重肽核酸原位荧光杂交检测吴姗;李可;方云;楼成杰;虞惠贞;张明哲;帅江冰;张晓峰【摘要】为了同步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建立了它们的双重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原位荧光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方法.在用单重PNA探针分别检测单增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的基础上,建立了可同步检测它们的双重PNA荧光检测方法,优化了适合这2种菌同步双重杂交的固相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参数.在标记的荧光为FAM和Cy3的情况下,使用Leica DM 6000B荧光显微镜对4种荧光滤光模块I3、L5、N21和Y3的检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进行双重荧光检测时,建议选择L5和Y3的组合分别观察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比较2种菌液体积比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表明:当比例从1:1调至1:9时,2种菌可同时在2个检测通道中被检测到;当比例调至1:19时,量少的菌则很难被观察到.综上表明:2种PNA探针分别被标记上FAM和Cy3荧光后,可使用Leica DM 6000B荧光显微镜在L5和Y3滤镜模块下分别进行绿光和红光的观察.说明若选择合适的荧光及荧光滤光模块,可使用普通荧光显微镜完成单增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的PNA-FISH同步检测.【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年(卷),期】2018(044)006【总页数】8页(P659-666)【关键词】双重肽核酸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弧菌【作者】吴姗;李可;方云;楼成杰;虞惠贞;张明哲;帅江冰;张晓峰【作者单位】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杭州310016;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杭州310016;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杭州310016;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杭州310016;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杭州310016;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杭州310016;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杭州310016;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杭州3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弧菌是生活中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食源性致病菌。

fish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fish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fish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病理诊断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和分析组织及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特征。

近年来,一种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fish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逐渐应用于病理诊断中,为病理医师提供了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诊断手段。

fish技术是一种基于DNA或RNA的分子探针与细胞或组织中特定序列的互补配对而发生的荧光信号的检测技术。

fish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染色体异常、基因扩增、基因融合等分子水平的变化,从而帮助病理医师确定疾病的诊断和预后。

fish技术在肿瘤病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肺癌中,fish 技术可以检测EGFR基因突变、ALK基因融合等特定基因的异常,从而为选择靶向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fish技术还可用于乳腺癌、胃癌、卵巢癌等肿瘤的分子诊断,提高了对肿瘤类型和预后的判断准确性。

fish技术在遗传病的诊断中也有重要作用。

遗传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fish技术可以帮助病理医师确定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进而诊断遗传病。

例如,在唐氏综合征的诊断中,fish技术可以检测21号染色体上的三体,确认疾病的存在。

此外,fish技术还可以用于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肾病等遗传病的诊断。

fish技术还在微生物学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传统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耗时且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结果。

而fish技术可以直接检测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核酸序列,提高了微生物学诊断的准确性和迅速性。

例如,在结核病的诊断中,fish技术可以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核酸序列,快速确定病原体,缩短了诊断时间。

fish技术还可用于研究染色体结构和功能。

通过fish技术,可以观察和分析染色体的形态和变异,探究染色体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fish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它可以帮助病理医师准确定位和诊断疾病的分子变化,提高了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FISH技术临床应用

FISH技术临床应用
个性化治疗
基于FISH技术的精准诊断,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遗传咨询
FISH技术可用于检测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为遗传咨询 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家庭了解生育风险和遗传病预防。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技术创新
多学科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FISH技术将继续创 新和完善,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降低成 本,使其更加普及和可及。
FISH技术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样本制备与处理
样本类型
FISH技术可用于分析各种样本,包括组织切片、细胞涂片、染色体 悬液等。
样本固定
为确保FISH实验的成功,需要对样本进行适当固定,通常使用甲醇 /乙酸或甲醛等固定剂。
样本处理
根据实验需求,对样本进行脱水、酶消化、变性等处理,以便于探针 的渗透和杂交。
多重FISH技术研究进展
多色FISH技术
利用不同荧光颜色的探针同时检测多个目标序列,实现高通量的基因或染色体变异分析 。
多靶点FISH技术
针对同一基因或染色体的不同区域设计多个探针,提高检测的覆盖度和准确性。
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结合FISH技术
MLPA技术能够扩增特定序列并产生可检测的信号,与FISH技术结合可实现低丰度变异 的灵敏检测。
FISH技术与其他分子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前景
FISH技术与下一代测序(NGS)联合应用
NGS技术能够高通量、高灵敏度地检测基因组变异,与FISH技术结合可实现变异位点 的精确定位和验证。
FISH技术与数字PCR(dPCR)联合应用
dPCR技术能够实现DNA分子的绝对定量,与FISH技术结合可实现特定基因或染色体变 异的精确定量和分析。
定的DNA序列。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DOI:10.13602/j.cnki.jcls.2021.02.01·专家论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简介:吕晶南,1989年生,女,技师,硕士,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

通信作者:余方友,主任技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E mail:wzjxyfy@163.com。

吕晶南1,余方友2(1.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苏苏州215004;2.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82)摘要: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检测方法中,传统的病原菌分离培养及表型鉴定方法检测周期耗时长,且操作繁琐、敏感性低、特异性差。

相比这下,分子诊断技术可有效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尤其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CoV)的暴发,使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飞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对指导临床预防、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起到重要的作用。

该文从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流感染及胃肠道感染4个方面系统化介绍核酸检测技术在病原体鉴定中的应用,同时阐述这些方法在临床实验室应用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诊断技术;感染性疾病;病毒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志码:A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CoV)的暴发,使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及预防等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飞速发展。

本文就近年来基于核酸检测技术鉴定病原体进行系统化讨论,同时也对这些方法在临床实验室应用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和机遇进行阐述。

1 呼吸道感染1.1 病毒 呼吸道病毒的感染对全球流行病公共卫生可引起严重的威胁,如1918年甲型流感大流行,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暴发,2009年甲型H1N1流感引起的大流行,2012年阿拉伯半岛出现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2019年2019 nCoV的暴发。

值得注意的是,仅基于体征和症状区分病毒来源较困难,同时不同病毒感染采取的治疗方案不同,因此,呼吸道病毒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

fish技术在临床上应用

fish技术在临床上应用

fish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医疗领域也开始尝试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诊疗水平。

其中,fish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遗传学技术,正在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本文将对fish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探讨。

fish技术全称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是一种能够在细胞或组织中定位、检测和鉴定染色体的技术手段。

通过与含有荧光标记的特定DNA或RNA序列杂交,可以使得这些序列在显微镜下呈现出荧光信号,从而达到检测目的。

在临床上,fish技术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染色体异常的检测fish技术在染色体异常的检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对染色体进行特定序列的染色体间的“配对”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发现遗传病变,包括染色体缺失、易位、重复等问题。

这对于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肿瘤诊断fish技术在肿瘤的诊断和分析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可以帮助医生确认肿瘤的类型、分级和预后,并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而且,fish技术对于微小残存病灶的检测也非常敏感,能够在临床上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信息。

三、遗传病的筛查fish技术在遗传病的筛查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胎儿细胞或新生儿细胞进行fish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患有遗传病风险的个体,从而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减少患病的可能性,保障健康。

四、肿瘤治疗监测除了用于诊断外,fish技术还可用于肿瘤治疗的监测。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染色体异常和基因变异,可以及时了解肿瘤细胞的发展演化情况,判断治疗效果及肿瘤的耐药机制,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总的来说,fish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广阔,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更快速地进行疾病诊断,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还可以为个体化医疗、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fish技术虽然在临床上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检测范围有限、操作流程复杂、成本较高等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优化。

国外生物技术公司的简介

国外生物技术公司的简介

一些国外生物技术公司的简介QIAGEN:德国著名的试剂公司,该公司的核酸分离纯化系列基于多项专利技术,纯度高,产量高,快速方便,品种齐全,为世界知名品牌。

其大多数产品以即用型试剂盒形式提供,随产品有非常详细的操作技术手册。

此外,还提供优质的传染系统,RT/PCR反应系统(包括高特异性的逆转录酶及热启动的Taq酶),蛋白及多肽表达、纯化、检测分析系统。

Ambion:该公司始终致力于开发RNA相关产品,在RNA的分离纯化、RACE、RT-PCR 方面有许多非常有特色的产品,并提供优质的Northern杂交体系,和高效的体外翻译体系。

如今,其产品在RNA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研究人员的首选品牌。

Invitrogen:该公司成功地提供了PCR产物快速克隆试剂盒,及与之配套的系列产品,包括高效转染和转化试剂、高效感受态细胞、全面的原核及真核基因表达系统、酵母双杂交系统等多种特色产品。

大大便利了分子克隆的全过程操作。

其成功并购了Gibco/BRL,Novex,Research Genetics等知名公司,产品覆盖更为广泛。

Clontech:现已成为B.D.公司旗下分子生物学主力舰。

该公司的cDNA试剂盒、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系统、酵母双杂交系统、基因Array产品是独具特色的产品,其中一些试剂盒(GFP、Tet Off &On等)获得过多次大奖。

Clontech公司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在分子研究的各个领域开发出了许多设计思路独特,快捷便利的试剂产品,紧跟科学前沿。

Strategene:该公司的特色产品包括:预制基因文库、定制文库、文库构建产品、感受态细胞、高效转染试剂、点突变试剂盒、PCR仪及多种专利产品,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多个方面有不凡表现,受到全球实验室的好评,成为迅速崛起的佼佼者。

Novagen:该公司在蛋白表达和纯化工具的研究上成绩卓著,发展了相对应的表达载体和纯化方法,使得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将蛋白表达、纯化、检测在有协调性的Novagen 技术系统内完成。

FISH技术的探针要求必须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FISH技术的探针要求必须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FISH技术的探针要求必须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引言: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DNA序列或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它通过将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样品中的DNA序列杂交,然后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杂交结果。

在FISH技术中,探针的特异性是十分关键的,它要求探针能够与目标DNA序列高度特异性地结合,以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

本文将详细探讨FISH技术中探针特异性的要求及其重要性。

一、探针特异性的要求1.DNA序列特异性:FISH探针的首要要求是具有高度的DNA序列特异性。

探针的设计应基于目标DNA序列的独特性,以确保它只与目标DNA序列的特定片段杂交。

这意味着探针的序列不能与非目标DNA序列相匹配,以避免误报或假阳性结果。

2.杂交条件的适当性:除了探针的序列特异性,FISH技术中杂交条件也非常重要。

适当的杂交条件包括温度、盐浓度、杂交缓冲液的组成等,这些条件可以影响探针与样品中目标DNA的结合能力。

因此,良好的特异性要求探针在特定的杂交条件下才能与目标DNA结合,而不会与非目标DNA发生结合。

3.标记的特异性:荧光标记是FISH技术中常用的标记方式,它可用于观察杂交结果。

探针的荧光标记要求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只与目标DNA结合,并显示强烈的荧光信号。

这意味着探针的标记部分应避免非特异性结合和自身的标记。

二、探针特异性的重要性1.结果的准确性:FISH技术的应用涉及到疾病诊断、基因定位和染色体分析等领域,因此对结果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

探针的特异性决定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为非特异性的探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杂交信号,从而产生虚假的结果。

2.高灵敏度:特异性是FISH技术灵敏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当探针与目标DNA的特定片段特异地结合后,才能产生明亮的荧光信号。

如果探针缺乏特异性,那么杂交结果可能会产生较弱的信号或者和背景噪音混合,从而降低检测的灵敏度。

3.缩短分析时间:探针的特异性还可以帮助缩短FISH技术的分析时间。

“肠心轴”交互调控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心轴”交互调控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心轴交互调控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贾鸳鸯1,靳春荣2,白一锋1摘要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 )被认为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问题㊂人体胃肠系统含有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这一复杂㊁动态的系统与宿主相互作用,对维持宿主健康和疾病状态起着重要作用㊂尽管降脂药物和血运重建术已取得重大进展,但CHD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逐年上升㊂已被证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㊂本研究旨在讨论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CHD 发生㊁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靶向肠道菌群在未来预防和治疗CHD 中的可能作用㊂关键词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肠道菌群;苯乙酰谷氨酰胺;吲哚-3-丙酸;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4.03.016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是威胁人类健康的 头号杀手 ,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是其发生的潜在病理基础㊂近年来,与CHD 相关的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㊂目前治疗侧重于降低循环胆固醇水平以及冠状动脉支架和药物涂层球囊的临床应用[1]㊂研究发现,胰高血糖素样肽(GLP -1)受体激动剂包括利拉鲁肽㊁司马鲁肽等多项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为冠心病提供新的潜在治疗方案[2-4]㊂尽管降脂药物和治疗冠心病的导管技术发展迅速,但冠状动脉疾病残余风险持续存在㊂因此,寻找新的与冠状动脉疾病相关的机制尤为重要㊂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基础与血脂异常和动脉内皮功能损伤有关,其发展的标志是内皮下富含胆固醇的泡沫细胞形成和积聚[5]㊂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发生发展是动态的㊂易损斑块破裂可能会造成威胁生命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㊂因此,明确与斑块进展和破裂风险生物标志物对于预防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及CHD 病人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㊂动脉粥样硬化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并伴随终身,儿童期暴露于心血管危险因素,易在成年时期形成临床前动脉粥样硬化表型,增加心血管疾病相关事件的发生风险[6]㊂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人群中有相当高比例心血管不良事件不能用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解释㊂伴随着肠菌群以及与CHD 相关基因的发现[7-8],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独立于传统风险因素的生物标志物引起广泛关注㊂基金项目 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903D321181)作者单位 1.山西医科大学(太原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030001)通讯作者 靳春荣,E -mail :***********************引用信息 贾鸳鸯,靳春荣,白一锋. 肠心轴 交互调控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3):489-493. 肠道菌群紊乱不仅与胃肠道疾病有关,还可通过肠心轴㊁肠脑轴㊁菌-肠-脑-内分泌轴㊁肠-皮肤轴等影响心血管系统㊁神经系统㊁内分泌系统㊁皮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9-10]㊂肠道菌群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产生多种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代谢产物㊂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而推动疾病的发展㊂这些代谢物质参与斑块形成,促使动脉斑块更容易发生破裂㊂随着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进展,肠道菌群也可以出现进一步变化㊂本研究旨在总结肠道微生物和相关代谢产物在CHD 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讨论潜在的治疗方法以恢复肠道微生物群改善CHD 预后㊂1 冠心病病人的肠道菌群结构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分子和生物化学方法的出现,多项临床和基础研究已经证明冠状动脉疾病发生与某些特定肠道微生物菌株失调相关㊂Karlsson 等[11]使用鸟枪法测序技术,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Collinsella 菌在有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中更丰富,而健康对照组Roseburia 和Eubacterium 含量更高㊂通过对肠道基因组功能进一步分析,表明肠道基因组通过改变宿主的炎症状态参与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㊂Emoto 等[12]使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16S rRNA 对肠道菌群进行测序,提出肠道微生物群改变是冠心病病人的诊断标志㊂一项对21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和187名健康对照者的粪便进行了宏基因测序研究,与对照组相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肠杆菌科㊁口腔来源菌(链球菌)㊁Ruminococcus gnavus ㊁Eggerthella lenta 丰度增加明显,而产丁酸盐细菌及肠道常见细菌相对减少[13]㊂Yoshida 等[14]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疾病病人中Bacteroides vulgatus 和Bacteroides dorei 的丰度显著低于有潜在冠状动脉风险的人群,而在动物实验发现拟杆菌可通过减少肠道微生物脂多糖的产生,进而有效改善内毒素血症,抑制促炎免疫反应,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这一研究以特定的拟杆菌属为基础,表明肠道菌群可能是一个新的治疗策略以预防和改善CHD㊂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减低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㊂Menni等[15]分析617名中年女性的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PWV)与肠道微生物组成成分之间的相关性㊂在调整传统危险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PWV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通过量化肠道菌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发现与代谢综合征和C反应蛋白(CRP)相比,肠道菌群与PWV关联更强,该研究提出对于那些无法通过传统危险因素解释的心血管事件,特别是在年轻个体和女性病人中,可通过分析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特征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㊂以上肠道微生物与CHD相关的研究仅限于群体水平的研究,近期对CHD各亚组病人及个体肠道微生物进行了分析㊂Liu等[16]对44例稳定性冠心病病人㊁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㊁37例心肌梗死病人和40名健康人进行16S rRNA肠道菌群及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发现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不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㊂有研究通过对传统危险因素相似的1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绘制热图,发现他们在代谢组特征方面具有异质性,表明一些ACS病人可能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但其个体代谢水平存在偏差,潜在的生理状态和疾病轨迹并不相同[17],该研究分析了个体代谢水平,为CHD的个性化的风险分层和预防措施提供了依据㊂2肠道菌群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CHD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㊂研究表明,多种微生物如肺炎衣原体㊁巨细胞病毒㊁牙龈卟啉单胞菌㊁幽门螺杆菌㊁丙型肝炎病毒与CHD风险增加有关[18-19]㊂这些微生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参与斑块形成或者间接通过产生促炎介质㊁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代谢产物影响斑块进展㊂2.1肠道菌群直接参与动脉斑块形成研究显示,细菌DNA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到目前为止,已经在粥样硬化斑块中检测出50多种不同的微生物DNA[20]㊂Hansen等[21]使用物种特异性探针原位杂交技术(PNA-FISH)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的冠状动脉病变抽吸的血栓中发现了完整细菌和细菌生物膜的存在,证实了细菌微生物菌落使血管壁更容易形成斑块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㊂Koren等[20]使用16S rDNA对15例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斑块检测,发现来自肠道的拟杆菌属㊁毛螺菌属㊁肠杆菌等细菌DNA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存在,并且DNA的量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白细胞数量以及血浆胆固醇水平相关㊂另一项研究发现,在同一个体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肠道菌群同时存在葡萄球菌属㊁变形杆菌㊁肺炎克雷伯菌和链球菌属[22]㊂Kwun等[23]通过对STIMI病人冠状动脉血栓斑块进行分析,发现在病人的冠状动脉血栓中观察到4个显著丰富肠道菌属,即大肠埃希氏菌㊁副拟杆菌属㊁克里斯滕森氏菌和拟杆菌属,通过对血栓微生物组与宿主微生物生态学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发现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富度与冠状动脉血栓内细菌丰富度相关㊂这些研究结果说明肠道中的细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㊂Lindskong Jonsson等[24]通过对无症状和有症状病人颈动脉斑块及其周围部位进行组织学易损性研究,发现两组动脉粥样斑块内细菌总量和微生物构成无明显差别,临床特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微生物组成无相关性㊂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小导致的,这一领域仍需进一步研究㊂2.2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2.2.1三甲胺氮氧化物(TMAO)先前的研究表明,血浆中TMAO与冠心病风险具有相关性,且该相关性独立于传统风险因素㊂但这些研究仅采用单一时间点获得的血浆TMAO浓度㊂一项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对760名基线健康女性在第1次(1989 1990年)和第2次(2000 2002年)采血时测定血浆TMAO水平,计算TMAO的10年变化,结果显示,无论TMAO基线水平如何,10年间TMAO 增加水平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表明对血浆TMAO水平进行10年以上的重复评估有助于识别冠心病发病率高的人群[25]㊂然而,另一项西挪威冠状动脉造影队列(WECAC:4132例疑似冠心病病人随访时间分别为9.8年)和霍达兰德健康对照(HUSK6393名社区居民随访时间10.5年)研究发现,循环TMAO 并不能预测冠心病病人或社区成人的长期全因㊁心血管或非心血管死亡率,这项大型研究不支持TMAO在一级或二级预防中对病人风险分层的作用[26]㊂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研究TMAO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㊂红肉是一类富含肉碱的饮食㊂膳食红肉的摄入会增加罹患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关于红肉如何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㊂Buffa等[27]确定了左旋肉碱ңγ-丁基甜菜碱(γBB)ң三甲胺转化的肠道微生物E.timonensis菌㊂16S rRNA分析显示,与非肉类饮食相比,食用红肉饮食后E.timonensis菌的水平显著增加,促进γBB向三甲胺的转化㊂通过进一步研究确定了E.timonensis菌参与转化的4个γBB利用基因簇(gbuA,gbuB,gbuC和gbuE)㊂膳食红肉摄入后E. timonensis菌参与转化的基因丰度水平升高,伴随着血液TMAO浓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这项研究为预防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风险提供了新的依据㊂2.2.2苯乙酰谷氨酰胺(PAGln)PAGln是苯丙氨酸的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㊂苯丙氨酸存在于许多动物㊁植物来源的蛋白质中,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porA基因可将苯丙氨酸转化为苯乙酸,后者在宿主肝脏内被结合转化为PAGln[28]㊂苯乙酰谷氨酰胺可作用于血小板,促进胶原依赖性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㊂Nemet等[29]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确定了苯乙酰谷氨酰胺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并在验证队列发现患有2型糖尿病和MACE的受试者血浆中含有较高的PAGln水平,研究通过利用遗传和药理学方法,发现PAGln与α2A,α2B和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相结合诱导血小板高应答反应,确定了PAGln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之间的机制,临床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减弱PAGln诱导的血栓风险升高,为CVD研究提供新的研究代谢途径㊂在对686例疑似冠心病的病人使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CTA)评估苯乙酰谷氨酰胺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中,发现血浆PAGln与斑块负荷相关,但高血浆PAGln水平(ȡ3.25μmol)不是高危斑块存在的独立预测因子[30]㊂另一项研究发现,血浆PAGln水平升高与支架内狭窄和增生有关[31]㊂这一发现从代谢组学角度间接证明了肠道菌群在C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㊂2.2.3吲哚-3-丙酸(IPA)肠道微生物产生的IPA是饮食色氨酸的代谢产物,通过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㊁抗炎效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㊂在对30例CHD病人和30例匹配的相关对照进行横断面研究,微生物组学分析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肠道微生物代谢色氨酸的能力明显下降[32]㊂梭状芽孢杆菌和链球菌是IPA代谢途径的关键微生物,在冠心病病人中丰富度下降程度与血清IPA水平显著相关㊂膳食补充IPA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为CH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靶点㊂一项前瞻性研究对1829例CHD病人的血浆色氨酸和IPA 水平进行分析,发现血浆色氨酸和IPA水平与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风险降低显著相关[33]㊂然而一项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相反的结果,在给予标准饮食(SD)和西方饮食(WD)喂养的小鼠中分别补充相同剂量的IPA,色氨酸衍生的微生物代谢产物IPA不能降低西方饮食增加的心脏代谢风险,并且在标准饮食喂养的小鼠中IPA使糖耐量和动脉弹性受损[34]㊂3治疗干预-靶向肠道菌群微生物组预防心血管疾病随着对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CHD致病机制和发展的理解,通过饮食干预㊁益生菌㊁抗生素应用等方法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㊂3.1益生菌益生菌为活的细菌,通过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细菌的过度繁殖,改善肠道微生物组成使宿主受益㊂大多数的益生菌产品主要是乳杆菌和双歧杆菌㊂一项研究发现,口服植物乳杆菌299v可改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病人的血管内皮功能[35]㊂与常规治疗方案相比,乳酸双歧杆菌Probio-M8辅助治疗更有助于缓解CHD病人的抑郁和焦虑,并可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6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血清水平,显著改善CHD病人相关临床症状,减少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36]㊂这项研究强调了调节肠-心/脑轴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为冠心病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广泛和综合的观点㊂通过益生菌给药靶向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策略,可以预防冠心病㊂3.2抗生素一项研究发现,老年女性长时间使用抗生素(2个月以上)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在中年时期使用抗生素的时间较长,也与心血管疾病后续风险升高有关[37]㊂一项动物实验研究通过在心肌梗死前给予小鼠抗生素处理,以耗尽小鼠肠道菌群,发现心肌梗死术后1周小鼠大量死亡,表明肠道菌群在心脏修复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8]㊂而另一项研究在小鼠心肌梗死后给予腹腔内注射多黏菌素B,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液循环中脂多糖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提示心肌梗死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是由肠道微生物群转位进入体循环所驱动的[39]㊂这一领域未来抑制特征性促炎肠道菌群,以保护肠道屏障和消除肠道细菌移位为目标的新治疗策略可能会减少甚至预防心肌梗死后的心血管事件㊂3.3粪便微生物菌群移植(FMT)粪便微生物菌群移植是指将供者的粪便样本转移到病人体内,恢复健康肠道的生态功能㊂粪便移植用于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感染已得到证实,其还被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㊁自身免疫疾病㊁神经系统疾病㊁恶性肿瘤等大量慢性疾病[40-42]㊂粪便微生物移植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证据有限,仍需进一步探索㊂4小结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CHD关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是有必要的,需要更深入了解肠道菌群代谢途径及其代谢产物在稳态和疾病状态中的信号传导机制㊂尽管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在表征和分析菌群及代谢产物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作用机制仍有待阐明,需大样本㊁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肠道菌群在冠心病预防㊁诊断㊁治疗中的地位㊂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和特征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机制㊂对于临床无法用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解释的心血管不良事件,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个体化分析可能是一个新的突破口㊂参考文献:[1]RUSCICA M,FERRI N,SANTOS R D,et al.Lipid lowering drugs: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J].CurrentAtherosclerosis Reports,2021,23(5):17.[2]SHI L L,HAO M,JIN Z Y,et al.Liraglutide alleviates diabeticatherosclerosis through regulating calcification of vascularsmooth muscle cells[J].Dis Markers,2022,2022:5013622. [3]MAISEYEU A,DI L,RAVODINA A,et al.Plaque-targeted,proteolysis-resistant,activatable and MRI-visible nano-GLP-1receptor agonist targets smooth muscle cell differentiation inatherosclerosis[J].Theranostics,2022,12(6):2741-2757. [4]JENSEN J K,BINDERUP T,GRANDJEAN C E,et al.Semaglutidereduces vascular inflammation investigated by PET in a rabbitmodel of advanced atherosclerosis[J].Atherosclerosis,2022,352:88-95.[5]RAFIEIAN-KOPAEI M,SETORKI M,DOUDI M,et al.Atherosclerosis:process,indicators,risk factors and new hop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4,5(8):927-946.[6]RAITAKARI O,PAHKALA K,MAGNUSSEN C G.Prevention ofatherosclerosis from childhood[J].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2022,19(8):543-554.[7]MIAO X,CHEN X L,XIE Z J,et al.Tissue-specific network analysisof genetic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Scientific Reports,2018,8:11492.[8]YAO K,DAI Y X,SHEN J,et al.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raremutations of LDLR and QTRT1conferring risk for early-onset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Chinese[J].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22,9(8):nwac102.[9]BREIT S,KUPFERBERG A,ROGLER G,et al.Vagus nerve asmodulator of the brain-gut axis in psychiatric and inflammatorydisorders[J].Front Psychiatry,2018,9:44.[10]SALEM I,RAMSER A,ISHAM N,et al.The gut microbiome as amajor regulator of the gut-skin axis[J].Front Microbiol,2018,9:1459.[11]KARLSSON F H,FÅK F,NOOKAEW I,et al.Symptomaticatherosclerosis is associated with an altered gut metagenome[J].Nature Communications,2012,3:1245.[12]EMOTO T,YAMASHITA T,KOBAYASHI T,et al.Characterizationof gut microbiota profile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using data mining analysis of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gut microbiota could be a diagnostic marker ofcoronary artery disease[J].Heart and Vessels,2017,32(1):39-46.[13]JIE Z Y,XIA H H,ZHONG S L,et al.The gut microbiome in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J].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8:845.[14]YOSHIDA N,EMOTO T,YAMASHITA T,et al.Bacteroides vulgatusand Bacteroides dorei reduce gut microbial lipopolysaccharideproduction and inhibit 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2018,138(22):2486-2498.[15]MENNI C,LIN C,CECELJA M,et al.Gut microbial diversity isassociated with lower arterial stiffness in women[J].EuropeanHeart Journal,2018,39(25):2390-2397.[16]LIU H,CHEN X,HU X,et al.Altera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me andmetabolism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everity[J].Microbiome,2019,7(1):68.[17]TALMOR-BARKAN Y,BAR N,SHAUL A A,et al.Metabolomic andmicrobiome profiling reveals personalized risk factors forcoronary artery disease[J].Nature Medicine,2022,28(2):295-302.[18]BABIKER A,JEUDY J,KLIGERMAN S,et al.Risk of cardiovasculardisease due to chronic hepatitis C infection:a review[J].J ClinTransl Hepatol,2017,5(4):343-362.[19]KOZAROV E V,DORN B R,SHELBURNE C E,et al.Humanatherosclerotic plaque contains viable invasive actinobacillusactinomycetemcomitans and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J].Arteriosclerosis,Thrombosis,and Vascular Biology,2005,25(3):e17-e18.[20]KOREN O,SPOR A,FELIN J,et al.Human oral,gut,and plaquemicrobiota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sis[J].Proc Natl Acad SciUSA,2011,108(Suppl1):4592-4598.[21]HANSEN G M,BELSTRØM D,NILSSON M,et al.Pseudomonasaeruginosa microcolonies in coronary thrombi from patients with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PLoS One,2016,11(12):e0168771.[22]OTT S J,EL MOKHTARI N E,MUSFELDT M,et al.Detection ofdiverse bacterial signatures in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irculation,2006,113(7):929-937.[23]KWUN J S,KANG S H,LEE H J,et parison of thrombus,gut,and oral microbiomes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a case-control study[J].Experimental&Molecular Medicine,2020,52:2069-2079.[24]LINDSKOG JONSSON A,HÅLLENIUS F F,AKRAMI R,et al.Bacterial profile in huma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J].Atherosclerosis,2017,263:177-183.[25]HEIANZA Y,MA W J,DIDONATO J A,et al.Long-term changes ingut microbial metabolite trimethylamine N-oxide and coronaryheart disease risk[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Cardiology,2020,75(7):763-772.[26]BJØRNESTAD EØ,DHAR I,SVINGEN G F T,et al.Circulatingtrimethylamine N-oxide levels do not predict10-year survival in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coronary heart disease[J].J Intern Med,2022,292(6):915-924.[27]BUFFA J A,ROMANO K A,COPELAND M F,et al.The microbialgbu gene cluster link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ssociatedwith red meat consumption to microbiota L-carnitine catabolism[J].Nature Microbiology,2022,7(1):73-86.[28]DODD D,SPITZER M H,VAN TREUREN W,et al.A gut bacterialpathway metabolizes aromatic amino acids into nine circulatingmetabolites[J].Nature,2017,551(7682):648-652.[29]NEMET I,SAHA P P,GUPTA N,et al.A cardiovascular disease-linked gut microbial metabolite acts via adrenergic receptors[J].Cell,2020,180(5):862-877;e22.[30]LIU Y,LIU S Y,ZHAO Z Z,et al.Phenylacetylglutamine isassociated with the degree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severityassessed by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in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therosclerosis,2021,333:75-82.[31]FANG C,ZUO K,FU Y,et al.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 andmetabolite phenylacetylglutamin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patients with stent Stenosis[J].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Medicine,2022,9:832092.[32]XUE H L,CHEN X,YU C,et al.Gut microbially produced indole-3-propionic acid inhibits atherosclerosis by promoting reversecholesterol transport and its deficiency is causally related to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irculation Research,2022,131(5):404-420.[33]LI Q,YOU Y R,ZENG Y P,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plasmatryptophan and indole-3-propionic acid levels and mortality in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The American Journalof Clinical Nutrition,2022,116(4):1070-1077.[34]LEE D M,ECTON K E,TRIKHA S R J,et al.Microbial metaboliteindole-3-propionic acid supplementation does not protect micefrom the cardiometabolic consequences of a Western diet[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Physiology,2020,319(1):G51-G62.[35]MALIK M,SUBOC T M,TYAGI S,et ctobacillus plantarum299v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and reduces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in men with stable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irculation Research,2018,123(9):1091-1102.[36]SUN B Q,MA T,LI Y L,et al.Bifidobacterium lactis probio-M8adjuvant treatment confers added benefits to patients withcoronary artery disease via target modulation of the gut-heart/-brainaxes[J].mSystems,2022,7(2):e0010022.[37]HEIANZA Y,ZHENG Y,MA W J,et al.Duration and life-stage ofantibiotic use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women[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9,40(47):3838-3845.[38]TANG T W H,CHEN H C,CHEN C Y,et al.Loss of gut microbiotaalters immune system composition and cripples postinfarctioncardiac repair[J].Circulation,2019,139(5):647-659. [39]ZHOU X,LI J,GUO J,et al.Gut-dependent microbial translocationinduces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fter ST-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J].Microbiome,2018,6(1):66. [40]CARLUCCI C,PETROF E O,ALLEN-VERCOE E.Fecalmicrobiota-based therapeutics for tecurrent clostridium difficileinfection,ulcerative colitis and obesity[J].EBioMedicine,2016,13:37-45.[41]TKACH S,DOROFEYEV A,KUZENKO I,et al.Fecal 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syndrome:a randomized,clinical trial[J].Front Med,2022,9:994911.[42]BAUNWALL S M D,ANDREASEN S E,HANSEN M M,et al.Faecal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first or second Clostridioidesdifficile infection(EarlyFMT):a randomis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2022,7(12):1083-1091.(收稿日期:2023-01-30)(本文编辑王雅洁)。

PNA-FISH-探针

PNA-FISH-探针

1.PNA 端粒FISH 探针肽核酸(PNA )PNA 本身不带电荷所以在原位杂交实验中很好的特异性,用PNA 探针的FISH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实验可以用低浓度的PNA 探针进行快速的杂交,可以减少背景结合且有很高的信噪比。

F1001 TelC-FAM5nmoleF1002 TelC-Cy3 5nmoleF1003 TelC-Cy5 5nmoleF1004 TelC-Alexa488 5nmoleF1005 TelG-FAM 5nmoleF1006 TelG-Cy3 5nmoleF1007 TelG-Cy5 5nmoleF1008 TelG-Alexa488 5nmoleF1009 TelC-FITC 5nmoleF1010 TelG-FITC 5nmoleF2001 TelC-TMR 5nmoleF2002 TelG-TMR 5nmole2.着丝粒FISH 探针检查染色体的着丝粒确认三染色体性、多染色体、断裂等与染色体数相关的染色体的异常。

F3003 Cent-Cy3 5nmoleF3006 Cent-FAM 5nmole参考文献(端粒FISH 探针和着丝粒FISH 探针):1Kentaro Taemura et al., Dynamic rearrangement of telomeres during spermatogenesis in mice.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05;281:196-207.2Won-Woo Lee et al., Age-related telomere length dynamics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healthy cynomolgus monkeys measured by Flow FISH. Immunology. 2002;105:458-465.3Heather Perry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indicator microorganisms using a standardized PNA FISH method.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01;47:281-292.4Caifu Chen et al., Single base discrimination of CENP-B repeats on mouse and human chromosomes with PNA-FISH. Mammalian Genome. 1999;10:13-18.5M. Hultdin et al., Telomere analysis by flou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flow cytometry. Nucleic Acids Research. 1998;26(16):3651-3656.6Peter M. Landsdorp et al., Heterogeneity in telomere length of human chromosomes.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1996;5(5):685-691.3.PNA oligomers for PCR clamping 球蛋白抑制剂血液内存在的mRNA 的70%以上是球蛋白mRNA,显著减少基因的发现分析及敏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科学设计与研究作业姓名:王祥璞学号:20166020268 班级:16届口腔基础医学检测并定位牙周致病菌的创新型方法:PNA-FISH技术Luzia Mendes 、Catarina Ferreira、 Miguel Goncalves Pinto 均毕业于波尔图大学牙科学院的牙周部。

Rui Rocha、Andreia Sofia Azevedo 、Nuno Filipe Azevedo毕业于波尔图大学工程院化学工程系的能源、生物科技、环境、工艺学实验室。

关键字PNA-FISH技术(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组织浸润、伴放线放线杆菌(Pg)、牙龈卟啉单胞菌(Aa)、牙周疾病摘要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应用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开发肽核酸(PNA)探针,用以检测龈下菌斑和牙龈组织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以及牙龈卟啉单胞菌,并对其位置进行定位。

方法:针对每种微生物设计各自的PNA探针,优化之后的PNA-FISH方法可以使得每种微生物和它们各自的探针(也就是PNA-FISH复合物)同时杂交。

在对Pg和Aa代表菌株进行测试之后,PNA-FISH方法就可以用来对患有重度牙周炎的患者收集的龈下菌斑和牙龈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监测。

结果:对于(Pg PNA1007和 Aa PNA235)两种探针而言最佳的杂交环境是59℃ 150分钟。

Pg PNA1007探针和 Aa PNA235探针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都达到了100%和99.9%。

临床样本的结果表明PNA-FISH方法可以监测并区分位于龈下菌斑和牙周组织内混合微生物群中的目标细菌。

讨论:这项研究为监测并定位临床样本中的Pg和Aa细菌提供了一种新的高精度的方法,并且仅需要短短的数小时。

通过使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观测微生物菌落中的这些菌种在牙周袋内的空间分布,并且在活体牙龈组织中首次应用了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技术。

1.介绍牙周炎是由易感个体的龈下菌斑和宿主防御系统之间的失衡所导致的。

过去十年来有关牙周膜的研究都非常的重要,然而,因为多种微生物复杂的性质以及进行体内研究的困难,有关科研和诊断目的方面的性质依然具有挑战性。

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培养方式,并且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可以区分单一的微生物,还对所有具有潜在致病性的群体也具有非常的重要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生物膜研究中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得到了重视,因为它可以通过标记的DNA探针和细菌核糖体RNA进行杂交对微生物进行原位鉴定。

一些人已经通过使用这项技术在体内观测到了龈上、龈下牙龈生物膜中牙周病原菌的空间分布,以及他们入侵宿主上皮细胞的能力。

然而,这项技术提供的附加价值有助于了解生物膜的三维结构以及它们和宿主组织之间的关系,FISH过程中的一些限制强烈的影响了这种关系。

比如低细胞渗透、杂交亲和性以及靶向部位对DNA探针的可通过性。

这些限制经常引发靶向部位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缺失,并随之丢失很多重要的信息。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核酸类似物,也被称为DNA模拟物,得到了发展。

在1991年Nielsen等人首先发现了PNA(肽核酸),随后在90年代晚期应用于微生物检测。

在这种DNA模拟物中,DNA带负电荷的磷酸糖骨架被一种中性的聚酰胺主链所替代,这种聚酰胺主链由N-(2-氨基乙基)甘氨酸单元所组成。

中性PNA链和互补RNA链之间电荷斥力的缺乏会使得PNA/RNA更迅速、更强烈的结合。

结果表明,PNA探针相比同类的DNA探针能更快的提升对靶序列的可访问性。

并且,PNA分子的疏水性更利于细胞通过生物膜基质的渗透和扩散。

PNA的使用给传统的FISH技术带来了更强、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

因此,首先我们的目标是发展高特异性、敏感度的PNA探针对牙周病原菌进行原位检测,Pg和Aa是位于龈下菌斑的牙周相关致病菌中的两种细菌,这些牙周相关致病菌也会机械性的入侵口腔上皮细胞。

因此,这是针对本次调查研究的合乎逻辑的选择。

2.材料和方法2.1 目标菌种和培养的维持8个牙龈卟啉单胞菌(Pg)过滤、临床分离、分类培养都是由Mike Curtis 和Koji Nakayama两位教授提供的。

3个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株(Aa)由Casey Chen教授所提供。

所有的菌株(表2)都保存在添加了5%去纤维蛋白羊血的胰酶大豆琼脂(TSA)中,并将其放在37℃的厌氧环境下进行培养,每5-7天在新鲜的培养板上对聚集的菌落划线。

2.2 探针的发展设计针对每个微生物的PNA探针,首先用免费可行的Primrose(樱草花)程序区分出潜在有用的寡核苷酸和15个碱基对,Primrose(樱草花)程序和核糖体数据库项目II(RDP II )的16S rRNA数据库是相连接的。

序列的选择是基于五个随机选择的菌株16S rRNA基因的比较。

为了避免丢失测试的五个随机菌株的感兴趣部位的可能序列。

其次,也为了更好的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通过应用一些标准挑选出最好的PNA-FISH探针。

也就是说,目标微生物的检测数高一些并且非目标微生物的检测数低一些;探针的内部并没有自我互补的结构;两种探针拥有相似的预期的解链温度以及高的鸟嘌呤和胞嘧啶含量。

最后,所选的序列合成Pg和Aa PNA探针的末端,它们的末端通过一个双 AEEA连接臂分别与Alexa Fluor(一种荧光标记试剂) 488和594相连接。

2.3 理论灵敏度、特异性以及亲合力评价使用更新后的RDP II(核糖体数据库项目II)数据库对理论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评估,并通过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搜索进行确定,网址是/BLAST/.靶向序列至少要拥有1200个碱基对并且要有良好的质量。

总之,理论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是通过公式目标数/总的目标数 *100 以及非目标数/总的非目标数 * 100 来估算的,其中的“目标数”是代表被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出的目标菌株的数量,“总目标数”是代表数据库中所显示的目标菌株的总数量,“非目标数”是代表没有被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出来的非目标菌株的数量,“非目标总数”代表的是数据库中所显示的非目标菌株的总数量。

亲和力是基于由Fuchs 等人所制定的16S rRNA靶向图的荧光寡核苷酸探针的可访问性来评估。

2.4 PNA-FISH多元化协议的发展在对临床样本进行测试前每个设计的探针都会进行测试和优化。

杂交的方法是在Almeida等人所报告程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良。

对杂交的时间和温度进行了调整以求两种微生物能同时达到最强的信号(多重PNA-FISH)。

首先,我们在每个目标菌种的单纯培养中评估PNA-FISH协议。

在每种情况下,从TSA培养板中收集培养了3天的细胞,悬浮在无菌水中,之后涡旋1分钟。

用3孔载玻片,每30μL悬液放置在55℃的温度下15分钟,随后室温下沉浸在4%的多聚甲醛中,之后是50%的酒精,每次10分钟。

固定涂片随后用20μL的杂交液覆盖,杂交液中含有含10%硫酸葡聚糖、10mM(毫摩尔)氯化钠、0.2%聚乙烯吡咯烷酮、5mM(毫摩尔)EDTA二钠、0.1%Triton X-100(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50mM(毫摩尔)Tris–HC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200 nM(纳摩尔)PNA探针。

将盖玻片盖上,把玻片放在潮湿的房间中59℃ 150分钟进行孵育。

在经过杂交后,移除盖玻片,浸没玻片并保存在预热(59℃)的含有5mM(毫摩尔)Tris碱、15mM(毫摩尔)氯化钠、0.1%Triton X-100(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洗涤液中30分钟,随后在使用显微镜之前放在一个阴暗的地方进行空气干燥超过24小时,每个实验的负调控都是通过使用不含探针的杂交溶液完成的。

其次,测试两种探针分类学上相关的微生物以及(或者)可能的口腔群体。

最后,为了确保每个菌种的探针都能在一个多元化的过程中保持各自的生物学行为,将含有两种PNA探针的混合物同时施加在相应的两种菌种(Pg和Aa)的混合玻片上.为此,对来自每个菌种的10μL混悬液进行混合并且涂到玻片上。

按照上述的进行杂交。

用PNA-FISH对临床样本中的Aa和Pg进行定位和区分。

图-1 16S rRNA的序列与单碱基错配以及Aa PNA235 、 PgPNA1007 部分对齐,杂交的情况在右边显示。

图-2 在经过PNA-FISH和荧光显微技术处理之后的Pg(绿色)和Aa(红色)的单纯性培养.2.5 临床样本的收集临床样本的收集是来自于五个参加了波尔图大学临床牙科医学院的成年患者的样本。

所有的患者都被诊断为患有重度牙周炎,他们原本都是健康的,在过去的3个月里并没有进行任何有关抗菌方面的治疗。

我们所选择的这种便利性的非概率样本只基于研究者面对两种微生物在重度牙周炎中的高检测率时的批判性判断。

我们在收集样本之前都获得了患者的同意,按照规定,这项研究由波尔图牙科学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

用无菌的Gracey刮治器收集龈下菌斑的样本,随后用棉卷隔离牙齿并用无菌棉球去除龈上菌斑,样本悬浮在无菌生理盐水中并立即进行处理。

在牙周手术期间或者在拔除没有保留价值的牙齿时收集牙龈样本。

牙龈样本放置在4%的多聚甲醛中并且在4℃的温度下储存以备下一步的使用。

2.6 临床样本中验证PNA –FISH龈下菌斑悬浮液在10000XG(相对离心力)下离心5分钟。

在被再次离心之前,这些颗粒再悬浮在400μL 4%的多聚甲醛中1h.固定的细胞随后再悬浮在500μL 50%的乙醇中并储存在20℃温度下直到下一次使用。

杂交的时候,将一份30μL的固定细胞样本涂抹到3孔玻璃载玻片上并进行空气干燥。

牙龈组织活检是将其包埋在石蜡中,切成3μm的厚度,并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

在杂交之前,玻片先放在二甲苯中浸没两次,每次15分钟;之后通过逐渐降低酒精浓度(100%, 95%, 80%, 70% and 50%)进行再水化,每次5分钟;最后,放在蒸馏水中冲洗10分钟并进行空气干燥。

将含有200nM(纳摩尔)每个菌种探针的20μL杂交液添加到两个临床样本中并按照之前所描述的进行杂交。

在阴暗处用60μL的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100μ克/毫升)进行额外染色10分钟。

在进行微观可视化操作之前,将玻片用10mL的水进行冲洗并进行空气干燥。

2.7 微观可视化在进行微观可视化操作之前将样本用1滴非荧光浸泡油进行处理并盖上盖玻片。

用徕卡DM LB2荧光显微镜和装有能够筛选Alexa Fluor分子的敏感滤光器的徕卡DFC 3000 相机捕捉图像。

滤波器不能监测到用来确认自发荧光缺失的探针,所有的图片都通过徕卡IM50图像管理器、图像处理以及带有1000倍放大功能的归档软件获取,对于多种用途相同区域的图像则是通过与滤波器每一部分相应的PNA探针以及重叠区来获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