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范文
教师冰山理论心得体会
![教师冰山理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742f75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4.png)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的“冰山理论”逐渐引起了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思考。
这一理论由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和特质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而更深层次的因素则隐藏在水下。
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教育领域,我们可以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只是表面的“冰山”,而教师的教育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则是支撑这些行为的“冰山”基础。
以下是我对教师冰山理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冰山”中的核心。
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科知识,还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教师的情感态度是“冰山”中的动力。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个充满爱心和耐心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于接受知识。
反之,如果教师缺乏情感投入,学生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用真诚和关爱去感染学生。
再次,教师的价值观是“冰山”中的基石。
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对教育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
一个具有高尚教育价值观的教师,会将教育视为一项神圣的事业,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这种价值观将使我们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确保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使自己的教学更具针对性。
2. 教师要关注自己的情感态度,用爱心和耐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高尚的教育情怀投身教育事业。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借用“冰山理论”,搭建个性解读平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借用“冰山理论”,搭建个性解读平台](https://img.taocdn.com/s3/m/fa4570f66f1aff00bed51e81.png)
借用“冰山理论”,搭建个性解读平台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三个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和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迟迟得不到根本改变。
教师扼杀了学生对文本的自主解读,使学生失去情感的自我体验。
这其中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解放,仍然停留在包揽一切的思维层面。
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增加了选修课,正是对这一观念的纠偏。
课程设置基本定位。
新课程体系下的选修课程,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强调学生的多元发展,同时它还为教师在操作过程中的自主性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
《外国小说欣赏》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学生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于外国小说的一些创作理论,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
正如主编曹文轩所说:“这是一种语文教科书,而不是一般的小说选本。
”作为教科书,它异于一般读物的根本特征,正在于它的内容具备一种引领、凝聚和激发学生学习和老师授业的必要的高度和难度。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
既然作家作品显露出来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隐藏的内容需要读者自行解读,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行个性解读的交流平台。
具体到选修小说课程教学中就是,高明的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挖掘出来的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要传达出来的内容,把课堂变成开放型结构,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一、找准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阅读期待视野课堂教学中,往往有一个导入,把学生朝预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上引。
而《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作品大部分取自名家名篇,如果把作者的生平、流派、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作为导入部分或作品阅读前的必设环节,客观上能让学生更顺畅地理解作品,却限制了阅读思路,阅读意义被同质化。
这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指导。
选修课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鼓励学生在没有任何知识点的介绍或者背景讲解的情况下进入课文,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以及第一印象,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
运用冰山理论解决班主任更迭引发的家校冲突
![运用冰山理论解决班主任更迭引发的家校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5bd06bfca76e58fafbb0030e.png)
运用冰山理论解决班主任更迭引发的家校冲突作者:钱宇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31期冰山理论认为,行为不是问题的主体,它只是整座冰山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
冰山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寻找家校冲突背后的正面动机,觉察家长的内在信念,挖掘家长负面情绪中的正面价值,从而有效应对家校冲突。
2017年7月12日是该学期的最后一天,本来我安排得满满的工作行程,却因家长的意外来访而被迫调整。
三(3)班的几位家长带着全体家长签名的请愿书,要求必须和校长面谈。
做了临时的工作调整后,我和这些家长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沟通。
事情的起因是三(3)班的班主任康老师下学期要去其他校区工作,不再担任本班的班主任,家长从别的校区得知这一消息后,表示无法接受,于是向学校请愿:第一,不能调换班主任;第二,为什么换班主任得给个说法;第三,调换来的班主任必须是教过全年级的优秀老师。
家长咄咄逼人,他们认为自己是学校所服务小区的业主,班主任就必须由家长来挑选,换班主任必须和家长商量,家长坚决不同意换,校长必须给出答复。
面对以“新北京人”为主体的家长群体,我做了如下沟通:第一,今天是本学期最后一天,全校各校区的人事安排还没有在教师会上宣布,家长就来请愿,这不符合事情的先后逻辑。
学校是办学主体,各校区要服从和执行学校的整体安排,家长是支持和协助学校办学的,而不是学校行政管理的主体。
第二,家长对于班主任的认可与喜爱,学校表示感谢,但是调换班主任,确实学校有自己的想法和安排。
此时家长提出:“要么班主任干得好,换走了;要么班主任干得不好,换走了。
康老师为什么换走,得给个说法。
”面对家长强硬的态度和要求,我真心诚意、细致入微地给予了分析:三、四年级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年段。
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教育理解,每个人也都有长处和短处。
但是当学校发现了班集体发展过程中家长们无法发现的问题时,我们是以“班级、学生发展优先”的原则来考虑调换班主任的。
目前三(3)班有一个隐形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只听班主任的话,上班主任的课时表现很好,但是上其他课简直乱作一团,学生呈现出极强的两面性,这不符合儿童发展“知行合一”的要求。
巧用“冰山理论”,化解师生冲突
![巧用“冰山理论”,化解师生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5081edb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2.png)
巧用“冰山理论”,化解师生冲突作者:戎梅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29期当今社会,学生问题日益复杂多变。
传统的严厉“说教”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人性化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用全新的模式解决学生问题。
一直以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方式。
如何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提供了一个工具。
它就像一个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阶梯,教师只要沿着这些阶梯就能走近学生。
一、萨提亚及其“冰山理论”维吉尼亚·萨提亚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也是家庭治疗的创始人。
萨提亚进一步发展了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潜意识理论,将人的内心比作冰山,提出了著名的萨提亚“冰山理论”。
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冰山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事件和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不为人所知,恰如冰山(如下图)。
在这一理论中,冰山从上至下有七层,分别是行为(行动、故事内容)、应对方式(姿态)、感受(喜悦、兴奋、恐惧、愤然等)、观点(信念、假设、主观认知等)、期待(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渴望(被爱、被接纳、被认同等)和自我(个体的生命力、精神、灵性、本质等)。
冰山越往下,越能反映个体内心最为核心的部分。
例如,期待、渴望和自我认知是个体生命互为联结的部分,是人获得改变的动力和源泉。
萨提亚认为,通过建構一个人的冰山模型,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发现和理解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个人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
二、“冰山理论”视角下的师生冲突学校中,很多教师都有一份教育好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但面对问题学生却常常感到无法沟通。
有时,教师的苦口婆心换来的却是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对抗情绪,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师生间不必要的冲突。
请看下面一个案例:自习课上,学生们正在做作业,学生A与B丢纸团打闹。
教师进教室时,刚好看到学生B丢纸团,于是让B到教室外面,不要影响其他人学习。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c7f59f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4.png)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近年来,师生冲突的问题一直与教育界息息相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时,师生之间的矛盾会超出教师或学生所能处理的范围。
有时,学校领导也无法有效地采取行动来解决这类问题。
此时,运用冰山理论来处理师生冲突可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冰山理论又称为冰山模型,由美国管理学家穆勒在1957年提出,它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总体分解成互相关联的部分,这些部分相互作用及协同合作,以构成总体。
冰山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冲突都有潜在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对于最终发生的冲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处理师生冲突中,应先解决潜在因素,以有效地解决冲突。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仔细观察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发现冲突最初的场景和根源。
这些根源可能包括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老师的教育状况不良以及家长的过度关注等问题。
在发现和分析问题之后,教育工作者应着力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去根治其中的原因。
其次,在处理师生冲突过程中,要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建设性的沟通,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重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恰当地处理和冷静地应对师生之间的矛盾。
此外,教师也要多方面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实事求是,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最后,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桥梁作用,强化学校管理对师生冲突的干预,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处理程序,以便在出现师生冲突时,可以及时根据情况采取行动,有效解决问题。
综上,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可行之处在于,它能够从师生间复杂的关系中发现根源,从而有效地屏蔽潜在的深层因素,把师生冲突处理得更加系统、更规范。
通过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发挥学校领导的桥梁作用,强化学校管理对师生冲突的干预,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冲突,有利于维护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进步。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范文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07d063d15abe23492f4d47.png)
冰山理论认为,行为不是问题的主体,它只是整座冰山中飘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
文章通过分析师生冲突中双方的内在冰山结构,揭示学生外在行为的表现蕴藏着大量深层次的原因。
冰山理论可以帮助班主任寻找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觉察学生的内在信念,挖掘学生负面情绪中的正面价值,从而有效应对师生冲突。
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供大家参考选择。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案例呈现】学生李浩因与同学打架,被班主任刘老师叫到了办公室。
刘老师非常恼火,问“怎么又是你我说过多少遍了,为什么你还要打架”接着,刘老师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你是个学生,整天惹是生非,很威风吗学习上不见你花那么多心思!”李浩转过脸去,眼睛并没有看着刘老师,悻悻地说“不关我的事,是他先打我的,你怎么不说他!”刘老师一听更急了,用手指着李浩,提高了嗓门“你看你这是什么态度,你究竟还懂不懂得尊重老师啊”李浩低下了头,双手来回地扯着自己的衣角,不急不慢地说“我只是讲事实而已。
”……案例中呈现的场景很多班主任都很熟悉。
现实中,尽管很多班主任都有一份爱心和责任感,但面对问题学生却常常感到无法沟通,感觉自己总是在做重复低效,甚至无效的工作——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像一座坚硬的冰山,单凭班主任一份爱心或责任感实在难以消融,处理不当甚至会上升为师生间不必要的冲突。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外在行为中必定蕴藏着大量深层次的原因。
深入了解这座人内心“冰山”的结构,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处理师生冲突。
一、认识“冰山理论”“冰山理论”首先由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
美国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维珍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用冰山比作人的内心,提出了著名的萨提亚冰山理论(如上图),认为这一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发现和理解人的内心世界[1]。
关于冰山理论的作文
![关于冰山理论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4cff4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0.png)
关于冰山理论的作文冰山理论,听起来是不是很高深?其实说白了,它就是告诉我们,别看人家表面上的一层,真正的内容往往在深处。
你知道吗?就像那冰山,大部分都在水面下,我们只看到个小尖尖。
咱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啊。
比如,有时候你看一个人笑得特别开心,但你根本不知道他背后可能有一堆烦心事。
就像这冰山,表面一层可能只是冰冷的外壳,真正的情感和问题却藏在水下的深处。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爬山。
那天风和日丽,感觉一切都特别美好。
然而,到了山顶,才发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风那么大,气温一下子降得特别快,我差点没被冻成冰棍。
可是大家都在山顶上笑得特别开心,完全没有人说自己有多冷。
这不就像冰山理论吗?大家都只看到别人开心的一面,却看不到他们心底的那些冷冰冰的烦恼。
再说说咱们的社交媒体。
每个人都喜欢在上面晒美照、分享成功,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但是谁知道在这些光鲜亮丽的照片背后,可能是数不尽的汗水和辛苦。
有时候,我们看到朋友在朋友圈里秀旅行、美食、好心情,殊不知,他们为了这份美好,背后可能付出了多少努力或者遭遇了多少波折。
冰山理论告诉我们,别光看表面,多去了解背后的故事。
当然,冰山理论不仅仅适用于别人,对自己也同样适用。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也会把自己的不快和挫折隐藏起来,只让别人看到那一面光鲜的“冰山尖端”。
其实,这种隐瞒并不是说我们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而是因为我们可能觉得自己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或者我们自己也还没完全搞清楚这些问题的根源。
可是,正是这些隐藏在水下的部分,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我们在生活中,也许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了解别人的冰山底部,体会他们的心情,这样才能建立更加真实和深入的人际关系。
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小摩擦、小争执,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对方冰山的一部分,没有真正去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和感受。
总之,冰山理论不仅让我们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真诚和深入地去理解自己和他人。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444040c2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5.png)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冰山”隐喻是指将问题比喻为一个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只有冰山的一小部分暴露在水面上,而大部分都隐藏在水下。
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运用“冰山”隐喻来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我们可以将学生问题比喻为“冰山”的下半部分,也就是隐藏在水下的部分。
学生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表面行为上,还有很多内心的、不易察觉的问题。
一些学生可能表现出懒散、不听话等问题,但背后可能是因为他们家庭环境不稳定、学习能力不够等原因造成的。
班级管理者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帮助学生解决。
我们可以将班级管理的方法和策略比喻为“冰山”的上半部分,也就是暴露在水面上的部分。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是一些常规的管理方法,比如奖惩制度、学习计划、教育活动等。
这些方法可以看作是冰山的上面部分,能直接看到,也能直接使用。
如果只局限于这些常规方法,我们可能无法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达到好的管理效果。
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学生问题的根本原因,采取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真正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首先要做的是深入了解学生。
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学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对于学生的懒散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和个别辅导等方式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重新树立学习动力。
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不够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个性化教学、小组互助学习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
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者不仅仅是解决学生问题的“消防员”,更要成为学生问题的“引路人”。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解决,从而真正实现班级管理的目的。
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运用“冰山”隐喻进行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运用冰山理论解决师生冲突
![运用冰山理论解决师生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c32ed6f95022aaea998f0fc6.png)
<< 使用冰山理论解决师生冲突>>讲座专题培训
2019年10月18日,潭津中心校在本校第一多媒体教室实行了<< 使用冰山理论解决师生冲突>>讲座专题培训。
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
不过,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因为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导致部分老师厌教,部分学生厌学等不健康心理,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工作。
本次讲座黄爱萍老师根据我校老师的实际情况,实行有针对的心理健康教育。
给我们清晰、详尽地阐述了冰山理论的重要之处,独特之处。
她在讲授中有事实有理论地说明了当前师生间的矛盾,老师教育观点的状况,并且如何有效的使用理论模式去化解,非常即时。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上的需求,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摆在了广大教师面前,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投入,学到有用的知识,为自己今后工作的顺利展开,作进一步的准备。
这其中特别是师生关系,从理论到实践,从讲座到活动都给我们很深印象。
这次培训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理解到了不足,提升了自我,指明了方向。
总来说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
首先,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
就要持续完善自己的人格,持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其次,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
![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94c87afcf84b9d529ea7a3d.png)
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作者:黄晶慧,张冬来源:《职业·下旬刊》 2016年第8期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文/黄晶慧?张?冬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萨提亚模式的冰山理论,探索如何将其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关键词:萨提亚模式?冰山理论?运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中,教师开始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看到行为背后学生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和学生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新一代的教师应该运用全新的模式去解决教育教学中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
一、萨提亚模式及冰山理论萨提亚模式是由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女士创建的心理治疗模式。
萨提亚女士是举世闻名的心理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
家庭治疗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
萨提亚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 。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冰山在水面之上的一小部分——事件和行为,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更大冰体,是人的内在世界——那个真正的自我。
图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分为7个层面。
行为:行动、故事内容;应对方式: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一致性;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悲伤等的感受;观点: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等;期待:包括对自己的、对别人的、(自己认为的)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渴望:被爱、被认可、被接纳、归属感、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自由等等;自我: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
介绍冰山理论在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介绍冰山理论在教育中的实际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29f250b0717fd5370cdccc.png)
介绍冰山理论在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冰山理论”的来龙去脉。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人的心理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
而正是那看不见的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底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类的行为,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决定着人的成长发展等等。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197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麦克里兰博士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对素质的概念作了非常形象和深刻的解释:一个员工的素质就好比一座冰山,技能和知识只是露在水面上冰山的一小部分,他的自我认知、动机、个人品质以及价值观这些东西看不到,但是这些看不到的方面对他能否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应该说从具体的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规律的阐释到运用于人的成长与创造,“冰山理论”越来越深刻着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我们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
二、我们对于一个人的了解与评价,很多时候只是看到了他浮在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对真正决定他成长与发展的“八分之七”却视而不见。
现在的教师招聘重学历、重证书,这均是指向过去的显性因素,而决定教师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隐性因素,如态度、能力、潜力、价值观等却被人们所忽略。
微软公司对他的员工提出了以下要求:(1)对自己公司的产品抱有极大的兴趣; (2)以传道土般的热情和执着打动客户;(3)乐于思考,让产品更接近客户; (4)具有远见卓识,并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5)与公司制定的长期目标保持步调一致;(6)学习经营管理之道,关注企业发展;(7)密切关注和分析公司的竞争对手; (8)有效利用时间,用大脑去工作;(9)员工必须具备的美德:忠诚、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热情、敬业、责任心。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9c6cd970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2.png)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也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
如何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本文将运用“冰山”隐喻进行浅谈。
冰山是发生在海洋中的大块浮冰所谓“冰山”的一部分,往往只显示出海面上的1/7,其余的部分都隐藏在水下。
我们可以把冰山隐喻为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表面看来只有一小部分,实际上却有很多隐藏在深处。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班级管理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需要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
这就好比冰山的表面只是冰山的一部分,深处才有完整的冰山。
我们需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方式,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其次,班级管理需要注意隐含在学生行为背后的问题。
往往我们只关注学生的表现,比如学生的出勤率、迟到早退情况等,但我们也需要关注这些表现背后的问题。
这就像冰山表面的浮冰只是冰山的一部分,海洋底部还隐藏了很多极大的冰块。
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和关注。
再者,班级管理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好坏,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这就像冰山的表面和深处,冰山表面的物质往往与内部的物质不同,彼此之间会产生协同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助等方式改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发展。
最后,班级管理需要注重班级的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就像冰山的形态,有的冰山呈尖锐形,有的冰山呈凹形。
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需要通过建设班级文化,形成积极的课堂文化和协作文化等,协助学生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班级管理需要认识到“冰山”隐喻所反映的问题。
班级管理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需要关注学生行为背后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和关注;需要改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需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发展。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613a63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1.png)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冰山理论是一种从表层现象上了解潜在深刻原因的理论,通常被用于诊断系统性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同样的,冰山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处理师生冲突,让他们能够以和平、有效的方式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对抗性的态度,这样师生之间就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共识和友好的关系。
在学校里,师生之间的冲突是非常常见的,通常是由于理解能力和管理能力两者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负面的,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相处。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学会利用冰山理论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抓住冲突的表象,并识别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澄清不同双方的观点。
其次,应该学会辨别冲突的原因,包括认识不同、教育经验不同、沟通不畅、判断力和态度不同等原因,然后在这些原因的基础上分别为教师和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最后,一旦解决方案被广泛接受,就可以逐步实施,达到缓和冲突的目的。
此外,冰山理论还可以用于预防师生冲突,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共识。
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双方的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观点,而教师也能接受学生的想法,建立共同的研讨平台。
此外,教师也要包容学生的过失,而不是将小错误放大,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受到尊重。
最后,教师也要强调双方都是有利益关联者,他们应该致力于和谐共处,而不是以对抗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总之,冰山理论可以帮助处理师生冲突,让师生之间建立起一个和谐的氛围。
冰山理论可以帮助师生在处理这些冲突时防止争吵和纷争,而是推动和谐的教学和探究过程。
通过理解冲突的深层原因,双方可以在理性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从而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让他们能够共同实现更好的学习和教学结果。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fe13fd5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3.png)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所谓“冰山”隐喻,是指将事物分为表面现象和深层次现象两个部分,就好像一座冰山,表面看上去只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而真正的体积则在水面以下。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隐喻的概念,将学生行为和学习状态等表面现象看作冰山的一部分,而真正的问题则在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需要我们加以深入挖掘和处理。
我们可以利用“冰山”隐喻来审视学生的行为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表现出的消极、暴躁、自闭等问题行为,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困扰和无奈。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对孩子们的表面行为进行处理,而不去深挖问题的根源,那么问题很可能会反复出现。
就好像“冰山”隐喻所描述的情况,我们只看到了冰山的一小部分,而没有看到隐藏在水面下的真正问题。
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我们需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根源,例如可能是家庭环境、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不只是简单地处理表面现象,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
我们也可以利用“冰山”隐喻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不够专注,发挥不出应有的学习能力,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旷课现象。
这些表面现象可能会让我们觉得学生懒惰、不用功,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可能会发现学生们背后可能存在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方面的问题。
就像“冰山”隐喻所描述的情况一样,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仅仅是冰山的一小部分,我们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因素,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我们利用“冰山”隐喻进行班级管理时,也需要特别注意一点,那就是深挖问题的根源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学生、班级或者学校进行过度批评和指责,而是要以理解和关爱的态度来看待问题。
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或者学习状态时,我们要善于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在处理班级管理问题时,我们也需要善于与学校、家长、同事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71593b4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c.png)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1. 引言1.1 引言班级管理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则成为学校管理者和班主任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我们可以借鉴冰山隐喻的概念,将学生的问题看作是冰山,只有真正了解冰山的本质,才能做出有效的应对和解决。
冰山隐喻是一种常用的管理工具,它通过比喻的方式告诉人们,事物表面上能看到的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其实问题的内在因素更加复杂和重要。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却忽略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通过冰山隐喻,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和教职员工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冰山隐喻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分析其作用和具体实践方法,同时强调学校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并探讨冰山隐喻对学校班级管理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冰山隐喻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冰山隐喻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可以帮助班主任和班级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学生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
就像冰山只露出水面一小部分,学生的表面行为也只是问题的表象,真正的问题往往隐藏在更深层次。
通过冰山隐喻,管理者可以意识到需要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策略。
冰山隐喻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行为,避免过分主观臆断和片面评价,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
冰山隐喻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发现潜在问题,预防问题的发生,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冰山隐喻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对于提高管理者的认识水平,改善管理策略,促进班级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冰山隐喻的作用冰山隐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能够帮助班主任和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就像冰山只露出水面一小部分,学生的表面行为和表现也只是冰山的一角,而真正的问题往往隐藏在内心深处。
学生管理:探寻冰山下面的真相
![学生管理:探寻冰山下面的真相](https://img.taocdn.com/s3/m/e76c19c749649b6649d74705.png)
学生管理——探寻冰山下面的真相有个别学生在家里父母管不了,经常夜不归宿;在学校里不听老师劝导,无心向学,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和课堂纪律,且常常聚众闹事,欺负其他同学。
面对这样的学生,学校无可奈何。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常常采取的办法就是惩罚,但是越惩罚学生越叛逆,所以我们要换种态度对待他,不是以惩罚为目的,而是找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尝试通过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合作来一起解决问题。
学生制造问题,往往是因为他内心缺乏安全感、归属感,自我价值无法得到实现所致,如果我们能制造机会给他实现自我价值,问题也许就能得到解决。
学生不服从家长、学校管教,聚众闹事,是因为他想要寻求权力,学生这些问题行为背后的信念是:只有当我自己决定、或者由我来控制时,我才有归属感。
这样的学生是不肯被强迫的,所以我们可以采取给予他一定选择权,或者请这个学生帮助自己,承认他的权力和重要性。
另外加大对这个学生的关爱与鼓励,让他能够产生一定的安全感。
当他能够把自己的问题与我们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召开三方会谈。
三方会谈的要旨就是,共同发现学生的优点,讨论让学生更好的具体策略。
在三方会谈之前,教师将下列问题分别给学生和家长:
你(你孩子)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你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持这些优势?
你(你孩子)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你将采取哪些措施帮助自己(孩子)改进?
让学生和家长分别写好后,一起带到学校来,然后通过轮流发言的方式,讨论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途径。
三方会谈中,必须保证学生的自由发言权和自主选择权,只要学生自己认可的措施,我们才能够执行。
最后达成协议,学校、家长、学生一起努力去改进自己。
关于冰山理论的作文
![关于冰山理论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f7886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0d.png)
关于冰山理论的作文
朋友!今天咱来聊聊冰山理论。
你知道不,这玩意儿可有意思啦!
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这冰山理论的时候,那叫一个懵啊!啥是冰山?就那海上露个尖儿的大冰块?后来才发现,这里头的学问大了去了!
这冰山理论啊,就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的一小部分,就像那冰山露在海面上的尖儿。
而真正庞大的、藏在水下的部分,才是关键!哇,当时我就想,这可太有道理啦!
比如说咱这人的性格,别人看到的可能就是咱嘻嘻哈哈、大大咧咧的一面。
但其实呢,心里头可能藏着好多小心思、小情绪,这就是水下的冰山啊!
我给你讲个我自己的事儿啊。
有一回,我跟我那铁哥们闹别扭了。
他就觉得我脾气突然变得很差,可他哪知道我那段时间工作上一堆破事儿,心里烦得要命。
这就是他只看到了我表面的脾气,没看到我心里头那座大冰山!唉,后来我俩说开了,关系才又好起来。
你说这在感情里是不是也一样?有时候两个人吵架,可能就是因为一点小事儿,但那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的问题说不定藏得深着呢!嗯……我记得好像有个电影里也用到了这个理论,我这脑子,想不起来叫啥名儿了。
还有啊,这冰山理论在写作里也好用得很。
你写个故事,不能光写表面的情节,得深挖人物的内心,这样故事才精彩!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就不懂这个,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自己都看不下去。
后来慢慢琢磨,才有点进步。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之前参加的一个写作研讨会。
有个大师在台上讲冰山理论,讲得那叫一个精彩!当时我就在下面拼命点头,感觉自己找到了救星。
我这又扯远啦!反正这冰山理论啊,用处多着呢!朋友,你觉得在你的生活里,有没有这样的冰山时刻?。
冰山理论的作文
![冰山理论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28f098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16.png)
冰山理论的作文嗯...冰山理论,这玩意儿可有点意思呢!我跟你们说啊,我在写作这行摸爬滚打了20多年了,这冰山理论就像个神秘的家伙,老是在我脑袋里晃悠。
我记得好像是海明威提出来的这个冰山理论吧,不过也可能记错喽。
反正就是说啊,一篇文章就像一座冰山,露在水面上的只是一小部分,那水下的大部分才是真正有深度的东西。
哇,当时我一听这个,就觉得好酷啊!就像看魔术一样,表面上看到的只是一点点,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我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啊,那可完全不懂这个。
我就一股脑儿地把我知道的全写在纸上,就像倒豆子似的,噼里啪啦,啥都往上堆。
结果呢,那作文就像个臃肿的胖子,看着就难受。
唉,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有一次啊,我写一个关于我小时候在老家的故事。
我就光写了我在老家的那些表面上好玩的事儿,像在田野里捉蚂蚱啊,在河里摸鱼啊。
写得那叫一个详细,感觉自己写得可棒了呢。
可是给一个前辈看的时候,他就说:“你这写得太浅啦,就像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
”我当时就懵了,啥叫太浅啊?我写得这么多还浅?后来我才慢慢明白,我没有写出那些隐藏在这些趣事背后的情感啊,比如我对老家那种深深的思念,还有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背后的家庭温暖。
在我们写作这个圈子里啊,还有个有趣的传说。
据说有个大作家,他写了一篇超级短的小说,就那么几句话,但按照冰山理论来解读啊,那里面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就像一颗小种子,里面蕴含着一整片森林呢。
我当时就想,哇塞,这也太厉害了吧。
我也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啊。
那怎么才能把冰山理论运用到作文里呢?这可有点难搞哦。
我觉得吧,首先得有很深刻的感受或者思考。
比如说,你写一个人在街头流浪。
你不能光写他衣衫褴褛,在垃圾桶里找吃的。
你得想到他背后的故事,他是不是遭遇了什么重大变故?他的家人呢?他的梦想是不是破碎了?这些东西虽然不写出来,但是要让读者能感觉到,就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拉着读者去思考。
我自己啊,就老是在这个把握程度上出问题。
有时候呢,我想隐藏太多,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就感觉很晦涩,读者看了就像在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山理论认为,行为不是问题的主体,它只是整座冰山中飘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
文章通过分析师生冲突中双方的内在冰山结构,揭示学生外在行为的表现蕴藏着大量深层次的原因。
冰山理论可以帮助班主任寻找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觉察学生的内在信念,挖掘学生负面情绪中的正面价值,从而有效应对师生冲突。
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供大家参考选择。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案例呈现】学生李浩因与同学打架,被班主任刘老师叫到了办公室。
刘老师非常恼火,问“怎么又是你我说过多少遍了,为什么你还要打架”接着,刘老师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你是个学生,整天惹是生非,很威风吗学习上不见你花那么多心思!”李浩转过脸去,眼睛并没有看着刘老师,悻悻地说“不关我的事,是他先打我的,你怎么不说他!”刘老师一听更急了,用手指着李浩,提高了嗓门“你看你这是什么态度,你究竟还懂不懂得尊重老师啊”李浩低下了头,双手来回地扯着自己的衣角,不急不慢地说“我只是讲事实而已。
”……案例中呈现的场景很多班主任都很熟悉。
现实中,尽管很多班主任都有一份爱心和责任感,但面对问题学生却常常感到无法沟通,感觉自己总是在做重复低效,甚至无效的工作——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像一座坚硬的冰山,单凭班主任一份爱心或责任感实在难以消融,处理不当甚至会上升为师生间不必要的冲突。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外在行为中必定蕴藏着大量深层次的原因。
深入了解这座人内心“冰山”的结构,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处理师生冲突。
一、认识“冰山理论”“冰山理论”首先由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
美国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维珍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用冰山比作人的内心,提出了著名的萨提亚冰山理论(如上图),认为这一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发现和理解人的内心世界[1]。
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心理学流派——神经语言程式学(简称NLP)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将它的应用领域从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迁移到更广泛的个人心灵成长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其后,“华人世界的国际级NLP大师”李中莹先生在其研发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冰山理论,使这一理论更易于理解和应用。
冰山理论认为,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应对方式来源于他内心的一些情绪感受。
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2],它与我们大脑中储存的经验回忆有关,反映了我们真正的感觉。
情绪的产生源于一个人内心所持有的一套信念系统,它由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组成,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经由生活体验而产生的一种处事模式。
如同冰山与冰山的根部相互连结的部分,期待、渴望和自我认知是每个人生命中都需要的东西,它们使人与人相互连结成为一个系统,同时也成为了系统中的人获得改变的能量和动力源泉。
二、基于冰山理论的师生行为分析用冰山理论来分析上例中刘老师和学生李浩的行为,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双方的内心世界,促使事件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刘老师内心的“冰山”在上面的案例中,刘老师采用了批评、指责的行为方式来应对学生李浩的不良行为和抵抗态度。
这一行为基于对李浩违反纪律,以及对自己的不尊敬感到愤怒的情绪。
进一步体会,我们可以感受到刘老师的愤怒情绪背后还隐藏着更丰富的感受——因自己的尊严受到打击而感到悲伤,因无法掌控面前的局面而感到恐惧等。
这些感受可能源于刘老师固有的一些观点和信念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规条,应该听从老师和尊敬老师。
从更深层次分析,刘老师期待的是从学生良好行为表现中体现到自己的被尊重和被理解。
可见,老师内心中渴望被接纳、被认同和被爱,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学生李浩内心的“冰山”李浩在受到刘老师的指责后,首先是推卸责任,同时用责备的态度应对刘老师的批评。
情绪上,李浩对自己受到指责而感到委屈,因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感到愤怒。
更进一步的感受是,李浩对刘老师的不理解、不认同感到忧伤和恐惧。
在李浩看来,自己是被迫还手的,并不是故意惹是生非,刘老师应该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下判断,只针对自己的处理是不公平的。
这些信念的产生,与李浩的成长背景和家庭影响密切相关。
可以确定的是,李浩期望刘老师能了解自己的苦衷,渴望获得刘老师的接纳和公平对待,渴望被理解、被爱,体会到自己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
两座“冰山”的比较当刘老师和学生李浩这两座“冰山”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便不难发现,越往下探索,两座“冰山”越趋于一致。
无论是刘老师还是李浩,都期待自己成为有能力、有价值的人,渴望自己被认同、被爱,这是人类所共有的生命追求。
越往上探索,两座“冰山”越趋向于不同。
因为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系统各异和角色身份差别而形成了人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造成对同一件事完全不同的理解。
观点的不同决定了情绪感受的不同,最终导致千差万别的行为方式。
三、冰山理论对解决师生冲突的启示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老师即时的反应大多是评判它是否符合各种规章制度的要求,然后对学生讲道理,这就使问题停留在行为层面。
行为的发生已成事实,纠缠其中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出发点再好,也只会不断强化双方的负面情绪,破坏师生感情,导致原本学生的问题最终演变成师生间的冲突。
萨提亚曾说过,行为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如果我们想要有效地解决冲突,就要思考如何应对问题。
寻找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如同冰山的基座,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深层次的期待和渴望都是相通的。
由此,我们可以不认同学生的行为,却可以尝试接纳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如上例,当我们明白学生李浩顶撞刘老师的行为实际上是希望获得老师的接纳,那么在我们眼中李浩的形象就变得可爱多了,老师也更容易产生同理心,用更耐心和宽容的心态来应对;当我们明白刘老师指责李浩实际上也是希望获得李浩的支持,师生之间的距离马上就被拉近了。
看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后,新的情绪感受自然会显现出来。
弗洛伊德说,人之所以做一件事,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就是为了逃避痛苦。
对于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我们都可以从中寻找到其正面动机。
如,学生总是不做作业,他是在逃避什么样的痛苦可能是不想因成绩太差而被同学取笑,也可能是不想老师因此而对自己失望。
学生总喜欢在课堂上大声讲话,他是在追求什么样的快乐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话语能引同学发笑而沾沾自喜,也可能是想引起老师的关注而感知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
觉察对方的内在信念每一个人因为成长的轨迹不同,所形成的信念系统也各不相同。
觉察师生冲突中学生所持有的信念,有助于教师读懂学生的行为。
在刘老师与李浩的冲突中,如果刘老师能及时从相互对峙的局面中抽离出来,通过询问来探索李浩的意图和信念,如你这样做了以后会有什么感受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带给你什么实际上你想要的是什么就会获得新的觉察。
有了新的觉察,就是转变应对方式的开始。
例如,某学生打了他的同桌。
通过询问,班主任了解到学生这样做是想报复同桌,因为同桌弄坏了他的作业本,他认为报复了就能获得同桌以及更多人的尊重。
这时,班主任可进一步问打架后如果被老师批评、学校处分,你是否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呢这是你想要的吗当学生意识到打架行为不能获得自己渴望的东西时,他所持有的“打架才能获得尊重”的信念才会动摇,才能主动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当然,接下来,班主任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父母的行为方式和内在信念,将转变学生信念的工作与指导家庭教育的工作相结合。
挖掘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冰山理论告诉我们,人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除了极少数的几种之外,其余都有其正面的价值和意义,它不是为我们指引方向便是给我们力量。
案例中,李浩在和刘老师的冲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和恐惧等。
愤怒促使李浩回击刘老师的批评,因为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而因害怕失去刘老师的理解和接纳,所产生的恐惧使李浩虽有不服,却也主动转换为更缓和的方式进行表达。
可见,恐惧为他的行为指引了方向。
挖掘出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正面价值帮助学生从中有所体悟,获得成长。
如某寄宿学校有一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每次打饭都以素菜为主,班主任发现后很心疼。
一次,班主任又看到这位学生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吃着素菜,心里一热,就打了一份肉扣到学生碗里。
没想到学生一口也没吃,二话不说就将碗里的肉和剩下的饭菜一同倒掉。
班主任的好心没有换来学生的感谢,是因为学生被戳中了自卑的要害,愤怒使他表现出倒饭的行为。
这时,班主任首先需要从自己悲伤失望的负面情绪中觉察到自己正面积极的期待和渴望,厘清关爱学生的动机本没有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接下来,班主任要思考,如何从事件中找到教育契机,将冲突转化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力量。
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掘其中的正面价值愤怒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不想被别人小看实际上你是想要什么你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去拒绝不想要的,是否也能将它用于追求想要的除了拒绝别人的施舍,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自己追求想要的通过这样的沟通,学生才可能学会如何将愤怒化为奋发向上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1]海浪.探索"冰山"的秘密——介绍萨提亚理论[J].心理与健康,2008(11)2[2]李中莹.重塑心灵(修订本)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23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冰山一角,这句话是对冰山理论最好的解释。
从冰与水的密度差别可以计算,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仅占总体积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大部分则藏在水下。
安全管理中的冰山理论可以在两个方面得到应用事故、风险、隐患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符合冰山理论的一起事故发生,代表着整个企业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因此我们对事故提出“四不放过”原则,举一反三地去分析和学习事故;与之类似的是被发现的风险和隐患通常也只是冰山一角,因此应推行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双体系管理,不局限于发现的风险或是隐患,而是分级分类地管理好整个冰山。
安全管理的业绩也体现了冰山理论一段时间的平安无事,只是冰山一角,所有相关人员,特别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付出是整个冰山。
许多时候我们会更看重某次事故应急处理得当避免损失、某套装置安全顺利完成一次检修,其实这些都是冰山一角,应当想到这些业绩背后长时间的安全积累,一次高水平的应急处置后面是无数次认真有效的演练、一次安全检修背后是作业人员、监管人员、教育培训人员等多方面的努力。
在安全管理中运用冰山理论,一方面应强调举一反三地学习事故案例、分类分级地管控风险、由点及面地普查事故隐患,不局限于已经发生的事故和看到的风险和隐患,而是通过这些冰山一角反思和把控整体,这将会使安全管理更加主动,更有效果;另一方面,在看到安全业绩时,不应忘记这只是冰山一角,业绩背后多方面的付出不应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