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整体平移与隔振技术研究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摘要:经过多年来地震灾害的灾后表现能够看出地震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地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所以,建筑设计中的安全性和抗震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当前,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破坏程度的有效措施即隔震与消能减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运用隔震与减震技术,对于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效果十分显著,尽管运用该种技术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筑成本,但是伴随着时代的改变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提升,对于隔震减震技术的必要性与可应用型也在不断凸显。
回顾过往建筑工程实施案例能够发现,消除器的使用可以有效加强建筑结构的阻尼,通过效能器使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震动得以缓解,从而实现建筑消能减震的目标。
此外,通过研究国外强震经验分析得出,通过延伸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的隔震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缓结构的水平地震效用。
下文即对隔震减震具体操作手段进行叙述。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应用1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建筑物结构隔震体系是通过在结构底部或层间位置设置隔震装置形成的,该体系主要包含了下部结构、隔震层以及上部结构。
隔震技术主要原理是利用隔震层将建筑结构上下两部分有效分离,避免地震作用通过结构向上传递。
利用隔震层较大的阻尼来吸收地震能量,减轻建筑物上部结构受到的作用力,确保建筑结构处于弹性工作性能,增加建筑物安全性能。
另外,隔震层具有较小的水平刚度,能够很好延长建筑物自身基本周期,在地震中减小其加速度反应,从而保证结构的安全。
通过设置合理的隔震层,不仅可以避开地震波的主频带范围,减小地震作用传递到隔震结构上部,还能耗散大部分的地震能量,使得上部结构相对形变减弱,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并且,通过设置阻尼器,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的抗震性,使其具备更强的抗震性能,而且可以有效抵消外界的冲击力,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建筑结构主要隔震措施2.1地基隔震地基处于建筑和地震能量的夹层,和地面直接接触,表明地震来临时,地基将直接遭受地震波的冲击。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手段,使建筑能够在发生地震等外部振动作用时,降低结构受力,减小地震损害,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震结构新概念。
早期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基于减震和隔震理论,通过设置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来降低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震设计理论和减震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分析和理解,对隔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2. 多学科交叉研究:隔震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隔震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 隔震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隔震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地,都建造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受力,降低地震破坏,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陈天华教授的领衔的隔震技术团队为例,他们的隔震支座在北川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成效。
中国还建造了一系列地震隔震示范工程,如北京全国地震科技示范工程、宁夏隔震建筑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和研究
減震隔震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和研究一、前言震动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但如发生在建筑物中,就可能引起很大的损失。
因此,如何在建筑中应用一定的减震隔震技术,从而减少建筑物在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中的损失,是建筑工程领域追求的目标。
本文主要讨论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和研究。
二、减震隔震技术的概念减震隔震技术是指建筑领域中利用某些材料或结构,减少建筑物在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中的振动,从而降低建筑物的损失。
其主要包括两种技术:减震技术和隔震技术。
减震技术是通过某些物理原理,将建筑物的质量和随之产生的惯性力,转化为某种消耗性能的形式,从而降低建筑物的振动。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斜撑减震、摆锤减震、压杆减震等。
隔震技术是通过某些装置或材料,将建筑物与地基等外部环境的接触系数降低,从而减少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其中,常见的隔震技术主要包括:橡胶隔震、弹性隔震、滑动隔震等。
三、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目前,建筑领域中的减震隔震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举例来说,北京国家大剧院、南京眼等建筑中都采用了减震隔震技术。
其中,北京国家大剧院采用了橡胶隔震系统,而南京眼则采用了摆锤减震技术。
除此之外,随着减震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涌现了许多新的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
例如,有的研究者发现了具有自愈性能的材料和结构,可以在地震等灾害中发挥出更大的减震、隔震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例如:压电减震、磁浮隔震等。
四、减震隔震技术的研究虽然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建筑物的类型、用途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减震隔震技术的使用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出最优的减震隔震方案。
同时,随着新型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的涌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减震隔震技术本身的研究。
例如,有的研究者深入探索减震材料的构造和特性,并将其与现有的建筑结构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减震效果。
而另一些研究者则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式,探究减震隔震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以及优化方案。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随着地震活动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原理、减震技术方法、结构设计要点、地震动力学分析、安全性评估、工程实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隔震技术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以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直接作用,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隔震装置主要包括橡胶隔震支座、滑动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支座等。
这些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阻尼性能,能够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度,保护建筑免受地震破坏。
二、减震技术方法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安装减震装置,以减少地震时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阻尼器、减震支撑和隔震沟等。
阻尼器可以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振动,减震支撑则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降低地震响应。
而隔震沟则通过在建筑周围设置一定深度的沟槽,利用沟槽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少结构的振动。
三、结构设计要点在进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合理选择隔震与减震装置的类型和参数,确保装置能够有效地发挥隔震和减震作用;其次,要优化结构的动力特性,使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较低的自振频率和较大的阻尼比,从而减少地震响应;最后,要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确保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
四、地震动力学分析地震动力学分析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结构的地震响应以及隔震减震装置的动力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地震动力学分析包括时程分析、反应谱分析和能量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预测结构在地震时的动力响应,从而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五、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变形情况和破坏机理进行全面评估,可以确定结构的安全性能水平。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防震减灾的创新技术,在建筑设计方面被广泛应用。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在地震工程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的发展与人们对地震带来影响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隔震技术的发展也与材料、计算机科学和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密不可分。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主要有三类:弹性隔震、液体阻尼隔震和摩擦隔震。
弹性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设置弹性隔震支座,使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位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液体阻尼隔震技术则是指将液体放在特定位置,使其在地震作用下来阻尼,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摩擦隔震技术则是指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设置摩擦隔震器,使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摩擦,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随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它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在一些建筑物中,隔震技术已经成为了必备的设计元素。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1. 大型公共建筑。
在大型公共建筑中,比如机场、体育馆、剧院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还可以减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建筑物质量恢复。
在发生地震后,一些建筑物可能会出现变形和损坏,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帮助建筑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减少重建成本。
3. 重要建筑物。
在一些重要建筑物中,比如政府大楼、银行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保障建筑物不受地震影响。
4. 标志性建筑。
在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中,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美观度。
总的来说,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同时还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增加一些创新元素。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建筑物、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建筑物地震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凸显。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强、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寻求有效的地震减灾途径,对于提高建筑物地震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还可以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旨在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3. 促进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
隔震技术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了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4. 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通过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讨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分类和优劣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局限性,为建筑领域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寻找改进和创新的途径,推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不断提升,为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减震与隔振技术研究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减震与隔振技术研究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减震与隔振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减震与隔振技术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一、减震技术的研究减震技术是指通过减少地震或其他振动在建筑结构中的传递来降低建筑物受到的振动影响的一种技术手段。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基础减震、沉箱结构、摩擦减震器等。
1. 基础减震技术基础减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底部设置减震装置,减少地震引起的振动传递到建筑物的主要结构中。
常见的基础减震技术包括基础隔震和基础摆隔震。
基础隔震技术是将建筑底部的基础与地基之间设置弹性隔震垫层,通过弹性隔震垫层的吸能作用,减少地震振动传递。
这种技术在日本地震频繁的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基础摆隔震技术则是在建筑底部设置了一个摆动的调节装置,通过自由摆动来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引起的振动。
这种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等优点。
2. 沉箱结构沉箱结构是一种将建筑底部设置为沉箱的结构形式。
通过设计合理的沉箱结构,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引起的振动。
这种结构形式在高层建筑和桥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3. 摩擦减震器摩擦减震器是一种利用摩擦原理,通过设置摩擦面减少结构振动的技术。
常见的摩擦减震器包括滑动摩擦减震器和球式摩擦减震器。
摩擦减震器具有体积小、自重轻、使用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中。
二、隔振技术的研究隔振技术是指通过在建筑结构和地基之间设置隔振装置,将建筑振动与地基振动分离,达到降低建筑物受到的振动影响的目的。
常见的隔振技术包括弹性支座隔振、橡胶隔振、液体隔振等。
1. 弹性支座隔振弹性支座隔振是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弹性支座,通过弹性支座的变形吸收振动能量,将建筑振动与地基振动隔离。
这种技术具有隔振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高层建筑和桥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橡胶隔振橡胶隔振是一种利用橡胶材料的弹性特性隔离振动的技术。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的背景和原理、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背景和原理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变形则是地震灾害的关键点。
传统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减震器的结构工程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底部设置弹簧、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开来,使地震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小。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日本地震频发,大量建筑物被毁坏,造成了重大损失。
随后,日本开始研究并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后,国际上也开始了对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地震频发区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研究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区域,隔震建筑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建筑规范和标准,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日本在1995年通过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物抗震施工规程》,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了具体规定。
中国也在地震规范中对隔震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科学界,对隔震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隔震结构的设计优化、隔震装置的材料和性能研究、隔震结构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等。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用于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影响的技术。
它通过将建筑与地基之间增加一层或多层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地震中,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减少震中产生的破坏和位移,保护人们和财产的安全。
本文将着重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分析。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出现的隔震技术是利用钢球或橡胶球来降低地震引起的地基振动。
然而,这种技术并不可靠,无法提供足够的隔离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师们开始研究和开发更高效的隔震系统。
在隔震技术的研究方面,工程师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材料的选择和性能研究、隔震系统的设计和构造、隔震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和模拟等。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来评估隔震系统的性能。
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震害调查研究,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模式和机理。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目前,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办公楼、住宅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各种类型的工程。
隔震技术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新建建筑和老建筑的加固。
对于新建建筑,隔震技术可以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就被融入进去。
隔震材料和隔震系统会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和建筑物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对于老建筑,工程师们通过在建筑底部添加隔震装置来加固建筑物。
这样一来,建筑物在地震中产生的动力响应就能得到控制,从而减小结构损伤和位移。
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地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通过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此外,隔震技术还能够减少地震后的修复和重建工作,降低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
总之,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技术,它通过增加建筑与地基之间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包括材料、设计和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的兴起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一大趋势。
然而,高层建筑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常常显得脆弱。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国家的建设成果,我国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
一、研究背景和实施意义:1.研究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逐步开展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
这主要得益于国内外地震工程学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在日本1995年神户地震中,隔震结构的良好表现。
2.实施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能够有效减小地震带来的破坏性,保护建筑结构和居民的安全。
另一方面,隔震建筑可以在地震后快速恢复正常使用,减少停工和重建的时间与成本。
因此,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成为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技术原理和方法:1.技术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在地震发生时,将主体结构与地面分离,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这种分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采用轴向弹簧、摩擦滑块或液体隔震器等。
2.技术方法为实现建筑结构的隔震,一般采用以下方法:(1)隔震基础:将整个建筑底部设置弹性基础,使之与地面分离。
(2)隔震支座:在建筑和基础之间设置弹性支座,以减小地震力的传递。
(3)隔震层: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隔震层,通过隔震器和减震器来分离地面的震动。
(4)外加阻尼器: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外加阻尼器,以吸收地震力的能量。
三、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1.研究进展随着我国地震科学的不断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仿真模拟和实验验证,加深了对隔震机理和结构响应特性的认识。
在实践应用方面,我国已经在地震高发区和重点区域大规模推广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应用情况目前,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工程中的大型公共建筑、重要设施和高层建筑等。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摘要: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地震也越来越高发,带来的经济财产和生命安全威胁越来越严重。
正因为这样的特点,相关的减震隔震设计也成为时下建筑结构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
这样的设计有很多的相关要点,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给予关注。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隔震技术与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应用1、减隔震技术概述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些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开,通过隔震层的变形消耗和缓冲地震时地面的振动,以保护上部结构免于地震破坏的一种抗震手段。
根据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地震波荷载在短周期内的作用强烈,到长周期后作用将显著减弱。
大量中低建筑,自振周期都处于短周期。
通过隔震技术,可以将整体结构的自振周期延长,避开短周期强烈的地震荷载。
从隔震部位分,隔震结构可以分为基底隔震、层间隔震、高位隔震和局部隔震。
从隔震装置形式,隔震装置又可以划分为普通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滚珠隔震装置、摩擦摆隔震支座、悬挂隔震装置、摇摆隔震支座和滑动隔震支座等。
消能减震技术是将结构的一些非承重构件(如支撑、剪力墙、连接件等)设置成变形能力强的消能构件,或在结构某些部位(层间、节点处、连接缝等)装设消能装置。
这些变形耗能能力强的构件叫做消能器,通过规范约束和试验检测保证消能器具有比较高的耗能性能和大变形下承载力保证率。
在设计中,将消能器作为第一道防线,通过控制消能器及其相连的消能子结构的变形和损伤,保障消能器在结构变形中持续有效地变形耗能,从而保护主体结构的抗震安全。
消能器是消能减震技术的核心,其主要功能在于消能地震能量。
按照消能器力学性能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位移相关型消能器、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复合消能器等。
依据消能器耗能原理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金属屈服型消能器、摩擦型消能器、黏滞消能器、黏弹性消能器、电涡流消能器以及电/磁流变液体、压电材料和电/磁致伸缩材料等新型材料制成的消能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建筑防震的一种重要手段。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材料研究、隔震装置研究和结构设计研究。
材料研究是隔震技术研究的基础,主要研究隔震材料的性能和使用范围。
隔震材料必须具备一定的拉伸和压缩性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吸收能量和减震。
目前常用的隔震材料有橡胶、金属弹簧和液体阻尼器等。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从材料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等方面进行研究,不断提高隔震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
隔震装置研究是隔震技术研究的关键,主要研究隔震装置的设计原理和性能。
隔震装置是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的装置,通常由隔震支座和隔震垫片组成。
隔震支座能够在地震中吸收和消耗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
隔震垫片则能够减少建筑物的振动和震动传递。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隔震装置的设计原理和结构参数,提高其性能和安全性。
结构设计研究是隔震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方法和规范。
隔震结构的设计要求较传统结构更高,需要考虑到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和隔震装置的性能。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受力机制,提出了一系列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和规范,如阻尼器控制结构、球形摆控制结构等。
这些设计方法和规范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新建建筑的隔震设计和现有建筑的改造。
在新建建筑中,隔震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标配。
隔震技术可以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隔震装置的选用,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以较小的损失保护居民和设备的安全。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隔震技术纳入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和规范,要求新建建筑必须采用隔震技术。
在现有建筑的改造中,隔震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结构中采用隔震装置,将地震 1508d 作用力分离,减少或消除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技术主要通过减震器、调和器和隔离基础等手段,将地震的能量转移到其他结构或降低地震能量的传递,从而减少建筑物受到的地震作用力,提高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研究:隔震技术的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隔震材料。
目前常用的材料有橡胶、钢制减震器、铅芯减震器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分离建筑物和地震力量,减少震害程度。
2. 结构改造:在既有建筑物中,引入隔震技术需要进行结构改造。
通过增加减震器、调和器等隔震装置,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还需要对建筑物的各部分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隔震方案,确保隔震效果。
3. 建筑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为了验证隔震技术的效果和可行性,需要进行大量的建筑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
通过对大型结构进行模拟地震振动试验,收集数据并分析,评估不同隔震方案的效果,为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4. 实际应用:隔震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工业厂房等。
通过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1. 成本问题:隔震技术的应用需要增加建筑物的投资成本。
目前,隔震技术的成本较高,对于一些中小型建筑物而言,难以承担这种成本。
如何降低隔震技术的成本,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设计标准和规范的完善:隔震技术需要有相应的设计标准和规范来指导工程实践。
目前,相关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对于隔震技术的设计和施工缺乏统一的规范。
需要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和制定。
3. 维护和管理问题:隔震装置需要定期维护和管理,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和抗震性能。
由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限制,一些隔震装置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影响了隔震技术的长期可靠性。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在建筑结构中运用各种装置,以缓冲地震引起的建筑振动并保障建筑物安全的技术。
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地震防灾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进行分析。
一、技术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隔震层将地震引起的水平振动分离,使上部结构不与地面有直接的连接,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震动幅度,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层的隔震原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如弹簧减震、脆性材料减震、液体隔震、牢固几何隔震等。
弹簧减震的原理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作用消耗地震能量,减小上部结构的振动。
脆性材料减震是通过将易于破碎的材料放置在隔震层中,地震时,脆性材料会破裂和摩擦,起到减震效果。
液体隔震的原理是将液体封入屏障内,在地震时,液压作用减缓隔震层的振动,达到减震目的。
牢固几何隔震则是利用沉床、弹簧、支撑等固定装置,控制上部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消耗地震能量,达到减震效果。
二、研究进展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一定的历史和成果。
1971年,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马加敦机场标准化了弹簧隔震系统。
1985年,日本首次成功应用液体减震技术于东大阪体育馆和名古屋生活文化中心。
此后,随着研究深入,国外已经有了一系列应用成果,如加州罗斯肯莱斯特大学的地震工程中心、日本东京塔、台湾台北101大楼等。
国内的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但也有一些重大的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推出了油井钻机隔震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2008年,我国首个隔震结构大楼——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建筑工程物流中心”建成,并取得了非常好的隔震效果。
三、应用实例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国内,应用隔震技术的典型实例有:位于四川南充的中石化建筑设施综合体、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上海银行大厦、广州V8国际商业中心、成都新世纪环球中心等。
建筑物基础滑移隔震体系研究
建筑物基础滑移隔震体系研究
在现代建筑中,地震灾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了保障建筑物安全,建筑物基础滑移隔震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建筑物滑移隔震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使建筑物能够抵抗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减少灾害的严重性。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物基础滑移隔震体系的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首先,建筑物基础滑移隔震体系是一种由滑移设备、隔震设备和支座组成的体系,它可以有效地将地震波的能量传递到建筑物的地基层,以减缓建筑物结构振动,从而降低建筑物受地震影响的程度。
其次,在建筑物基础滑移隔震体系中,滑移设备是滑动支撑体系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地使建筑物基础受到地震冲击;隔震设备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结构振动传递,减轻建筑物受地震冲击损失;支座可以有效地将地震波的能量传递到建筑物的地基层,以减缓建筑物结构振动,以减少灾害的严重性。
此外,建筑物基础滑移隔震体系的研究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深入研究建筑物基础滑移隔震体系,国内外学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如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试验验证等,通过深入了解建筑物基础滑移隔震体系的特性,可以更好地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综上所述,建筑物基础滑移隔震体系对于防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将加强对建筑物基础滑移隔震体系的研究,以期达到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防护效果。
隔振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隔振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城市中心的高楼建筑中,由于交通、机械设备等外部振动的存在,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往往会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研发出了隔振系统,用于减少外部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隔振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弹性元件将建筑结构与地基分离,从而减少建筑物对地面的振动传递。
隔振系统可以分为主动隔振系统和被动隔振系统两种类型。
主动隔振系统通过感测建筑物的振动和外界振动,采用控制算法来实时调整弹簧和减振器的刚度和阻尼,以抵抗外部振动的影响。
这种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实时调整隔振效果,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然而,由于主动隔振系统需要复杂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造价较高,因此在一些特定场合才会被采用。
被动隔振系统则采用了弹性元件和减振器,通过振动吸收材料、弹性支座等手段,将建筑物与地基分离,减少外部振动的传递。
这种系统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适用范围广泛。
被动隔振系统在地震和风灾等自然灾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除了自然灾害,被动隔振系统还可以应对城市中心的交通振动和机械设备振动等问题。
例如,在地铁线路旁的建筑物中,由于地铁列车的运行会产生强烈的振动,会对建筑物的结构和居民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而采用被动隔振系统可以减少地铁振动对建筑物的传递,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和安静的生活环境。
同时,隔振系统在音频设备和实验室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音频设备中,隔振系统可以减少外界振动对音质的干扰,提高音效的品质。
而在实验室中,隔振系统可以确保实验设备在精密实验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然而,隔振系统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隔振系统的设计和施工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外部振动源的性质,才能确定合适的隔振方法和材料。
其次,由于隔振系统需要与建筑物结构进行耦合,对于已建成的建筑进行隔振改造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隔振技术在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隔振技术在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应用研究隔振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装饰材料中的重要技术,它能够有效地减少振动的传播和噪声的产生,提升建筑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隔振技术的应用研究,并分析其对建筑装饰材料的影响。
隔振技术是指通过降低振动传播和噪声产生的方法,使建筑具有较好的隔音效果和抗震性能。
在建筑装饰中,隔振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面震动、机械设备运转和风力等因素引起的振动和噪音,提供一个更加安静、舒适的环境。
首先,隔振技术在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地面隔振上。
传统的地面结构容易传播地震和机械设备产生的振动,给整个建筑带来噪音和不适感。
隔振技术通过在地面结构中加入弹性材料和隔振垫的方式,能够显著降低振动的传播。
例如,将橡胶垫铺设在地面上,能够有效地吸收振动能量,减少噪音的产生。
此外,还可以采用隔振悬吊系统,将地板与建筑结构分离,降低振动传播。
其次,隔振技术在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墙体隔振上。
建筑墙体是传播噪声的主要途径之一,采用隔振技术能够有效地隔离噪声并提升墙体的隔音效果。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在墙体内部填充隔音材料,如聚酯纤维、玻璃棉等,形成隔音层。
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吸音性能,能够有效地吸收声波能量,降低噪声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采用双墙结构,即在原有墙体外再建一道墙体,两者之间采用弹性连接,能够有效地隔离噪声和振动。
另外,隔振技术在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天花板和吊顶上。
天花板是建筑内部的重要装饰部分,也是噪声传播的关键区域。
通过在天花板上采用隔音材料,如矿棉板、岩棉板等,能够有效地隔离上方噪声的传播。
吊顶的隔振技术主要是指在吊顶结构中加入隔振装置,如弹簧吊顶和橡胶挂吊顶等,能够减少上方噪声的传播和吸收振动能量。
此外,隔振技术在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应用还体现在楼梯、扶手和地板等部分。
楼梯是建筑中常见的振动和噪音源之一,采用隔振技术能够减少楼梯振动和噪声的产生。
常见的方法是采用隔振螺栓将楼梯与地板连接,降低振动传播。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建筑隔震技术可以在同样抗震设防标准前提下降低既有建筑结构的构件尺寸与配筋率,降低工程造价,减小工程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物资安全,其经济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标签:建筑结构;隔震技术1、隔震理论及减震结构原理隔震是在建筑物的基础、底部结构上下部之间设置相关的隔震器和隔震层,隔离地震向上传递能量的方式,减少对上部地震能量的传输力度,降低建筑上部机构的地震反映,使建筑达到防震的效果。
建筑物的运动性取决于自振的周期和阻尼,而自振的周期又和建筑物的质量和刚度有关系。
可见减震结构的原理就是利用隔振器和阻尼器的相互作用进行工作。
当阻尼在0.5~1.5之间时,对减震的效果较为明显,阻尼的取值越小,动力细数就越大,相反就越小。
因此,當结构的固有频率和干扰频率接近时,增加阻尼就会减少结构的反映。
当阻尼在1时,阻尼比就会从0.05增加到0.1,动力放大系数减少50%,而阻尼增加到0.2时,动力放大系数减少75% 。
2、隔震系统的常用方法隔震系统比较常见的有水平摩擦滑动隔震系统,滚动隔离系统和摩擦摆隔震系统。
水平摩擦隔离滑动系统经常在与限位装置一起配合使用。
防滑材料主要是由滑石粉、不锈钢板、石墨砂浆等材料组成。
滚动隔震系统主要是利用滚珠、滚轴和其他几何复位特征来实现减震的目的。
摩擦摆隔震系统采用与多层橡胶并用的滑动支撑,不锈钢表面制作成凹球面,通过建筑物结构的自身重量来形成复原力。
摩擦滑动的位移装置具有较大的初始刚度,在滑移时刚度的增量几乎为零。
在建筑结构受到地震较小的水平激励时,摩擦滑动位移的装置可以提供足够的摩擦力来阻碍建筑物上部结构相对地面的滑动;当地震带来的水平力较大,超过了摩擦滑移装置能够提供的最大摩擦力时,滑动面开始滑动,摩擦滑移装置开始发挥作用,此时进入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依旧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会随着地面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可以充分保证建筑物上层结构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00228412(2007)0520017204建筑物整体平移与隔振技术研究张 鑫1,张 青1,叶列平2(11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21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100084)[摘 要] 因道路拓宽对建筑物进行平移,平移到位后,用于加固的上轨道托盘及滚轴不再取出,同时采用隔振技术,在建筑物下设计安装隔振橡胶垫,使滚轴与橡胶垫共同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并且在地震作用下共同起减震作用。
在橡胶垫安装前后,分别对建筑物进行了现场动力测试,表明在平移后的建筑物下安装橡胶垫减振效果明显。
[关键词] 建筑物;隔振;橡胶垫[中图分类号] T U35211;T U74614 [文献标识码] AStudy on Building Moving and IsolationZhang Xin 1,Zhang Qing 1,Ye Lie 2ping 2(1.Research Institute o f Engineering Assessment and Repair ,Shandong Jianzhu Univer sity ,Jinan 250014,China ;2.Department o f Civi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 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Because the path need to be broadened ,the building is m oved ,and the underpinning plate of the cons olidating upward track including rollers will not be taken out after m oving.At the same time ,rubber bearings are placed ,which resist the loads of the superstructure and abs orb the earthquake vibration together with the rollers.The site dynamic test on the building is carried out separately before and after the placing of rubber bearing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nti 2seismic capacity of the building which is placed the rubber bearings after the m ovement is im proved significantly.K eyw ords :building ;is olation ;rubber bearing[收稿日期] 20072032141 引言建筑物平移在国外最早发端于19世纪末,应用较早的欧美、东欧、前苏联等少数几个国家,对于有继续使用和文物价值的建筑物都很珍爱,不惜重金通过移位工程将其移至合适位置予以保护。
世界上第一座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是位于新西兰新普利茅斯市的一所一层农宅,使用蒸汽机作为牵引装置[1]。
1901年美国衣阿华大学科学馆进行了整体平移,而且在移动过程中采用了转向技术将其旋转了45度,此项移位工程采用的是圆木滚轴滚动装置,用螺旋千斤顶将建筑物顶起和提供水平牵引力。
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国家都有过平移工程的实例。
1999年丹麦哥本哈根飞机场由于扩建需要将候机厅从机场一端移至另一端,平移时将建筑物的荷载均匀地落在60台自推动多轮平板拖车上,用金刚石链条锯将框架柱在地面处切断,采用了多种规格的自推动多轮平板车来保证平移的速度。
总之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早期的平移工程使用千斤顶(螺旋、液压)牵引较多,有的工程也用卷扬机作为牵引设备,在河道和海上使用船只拖运的工程也有若干例,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平移设备是多轮平板拖车,一般由汽车或挖掘机等进行牵引,最近又出现了一种自身可提供动力的多轮平板车,并在多个工程的应用中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中国掌握建筑物移位技术相对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但发展迅速,此项技术在中国发展日臻成熟,完成的建筑物平移工程也越来越多,且规模越来越大。
建筑物平移时,一般是在基础顶将建筑物断开,然后用刚度很大的托梁结构体系进行托换,到位后再进行连接。
建筑物平移到位后的连接方式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传统方法一般是进行整体连接,费工费时,有时候整体性还难以保证。
如果采用隔振技术进行连接,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隔振体系是指第29卷第5期2007年10月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Earthquake Resistant Engineering and RetrofittingV ol.29,N o 15Oct.2007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面之间设置某些隔振消能装置而构成的结构体系。
建筑物平移时已具备了设置隔振消能装置的条件,用于隔振体系的隔振消能装置有夹层橡胶隔振装置、滚珠(或滚轴)隔振加钢板消能和粉粒垫层隔振装置[2]。
夹层橡胶垫通常设置在建筑物底部,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起底部隔振作用。
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已开始在建筑物中使用橡胶支座隔振技术,日本、新西兰、美国、意大利、中国等应用实例较多。
美国旧金山大地震中,某建筑由于上部结构与基础间安装了橡胶垫隔振器使建筑物经受住了地震考验。
日本阪神大地震中使用橡胶隔振垫的建筑使用功能基本正常[3]。
我国已有800多栋建筑物采用橡胶支座隔振,其中汕头、大理和咸阳使用隔振器的建筑不同程度地经受了台湾海峡、云南丽江和陕西咸阳附近地震的考验,隔振减灾效果良好。
国内第一幢,也即当时世界上最高的隔振住宅房屋就是汕头市陵海路8层框架结构商住楼,广州大学城行政楼A栋采用普通型橡胶隔振支座和铅芯型橡胶隔振支座,是目前内地单体面积最大的隔振工程[4]。
建筑物平移就位后,在新基础上放置隔振橡胶垫,可以很小的代价明显地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
现结合“山东丰大银行”工程,对其进行研究。
2 工程概况“山东丰大银行”工程是一座欧洲风格的古典建筑,如图1所示,是济南市早期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该建筑为3层砖石结构,木楼板,建筑面积约600多m2。
因道路拓宽对其进行了平移,建筑物平移到位后,建筑物的连接方式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保证该建筑物的安全,用于加固的上轨道托盘及滚轴不再取出,使建筑物基础比原来扩大一倍多,同时采用抗震隔振技术,在建筑物下设计安装抗震隔振橡胶垫,使滚轴与橡胶垫共同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并且在地震作用下共同起减震作用。
3 橡胶垫的布置311 场地条件济南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5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Tg=014s,多遇地震αmax=0104,罕遇地震αmax=0128。
312 隔振垫参数和方案图1 山东丰大银行根据竖向承载力,按照丙类建筑,且支座S2>5的假定,考虑以下方案:房屋总重:M=1500t,G=15000kN。
初步方案选定12个300型的铅芯支座,局部采用4个400型的铅芯支座。
按照已经提供的产品指标,300型产品屈服后的刚度(即纯橡胶垫的水平刚度)为Kh1=0161kNΠmm,400型产品屈服后的刚度(即纯橡胶垫的水平刚度)为Kh1=0185kNΠmm,由于济南设防烈度为6度,铅芯屈服剪力系数可取为115%,则铅芯总屈服剪力为Qy=15000×115%=225kN。
假定大震作用下隔振层最大水平位移umax= 011m,则达到最大水平位移时隔振结构的等价刚度:K=K d+Q yu max=0161×12+0185×4+2125 =1310kNΠmm等效周期:T=2πMK=2114s>5T g=210s等价阻尼比:ζ=heq=14π4Q y(u max-u y)12Ku2max=15%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γ=019+0105-ζ015+5ζ=0182倾斜段下降斜率调整指数:η1=0102+0105-ζ8=010075阻尼调整系数: ・18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10月 η2=1+0105-ζ0106+114ζ=01683 在罕遇地震(大震)作用下,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0.2γ-η1η2(T -5T g)η2αmax =0105 按罕遇地震(大震)作用计算,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ek =αG =750kN ,则大震作用下,实际的隔振层的最大水平位移u max =F ekK=01059m ,与假定值u max =011m 比较接近。
图4 平移前实测实时谱曲线橡胶垫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G 取015MPa ,则由水平刚度K h1=0161kN Πmm ,可得橡胶层总厚度t r =G AK h1=58mm 故可取20层橡胶,每层厚度为3mm ,总厚度为t r =60mm ,则第二形状系数S 2=D t r =30060=5,符合前面的假定S 2≥5。
根据《叠层橡胶支座隔振技术规程》41315,隔振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u max =62mm ≤0155D =0155×300=165mmu max =62mm ≤3t r =3×60=180mm也满足这一要求。
支座具体平面布置如图2所示,其中,除支座1,2,3,4以外的其它各支座承担的竖向荷载基本相近,而支座1,2,3,4相对于其它支座的竖向荷载要略大,经大致计算,支座1,2,3,4的竖向荷载均约为1200kN ,其它各支座的竖向荷载约为850kN ,总竖向荷载为850×12+1200×4=15000kN 。
隔振支座的现场安装见图3。
4 动力测试平移前后分别在建筑物的2层楼面处安装加速度计,测试建筑物的振动频率(周期),测试结果如下。
图2 隔振支座平面布置图图3 隔振支座安装示意图平移前的测试结果:根据实测的实时谱曲线(见图4),平移前2层楼面振动测点的主频为2184H z (振动周期0135s )。
平移后的测试结果:平移到位后,滚轴留置在上下轨道梁之间并安装橡胶隔震垫后,根据实测的实时谱曲线(见图5),平移后2层楼面振动测点的主频为0149H z (振动周期2104s )。
第29卷第5期张 鑫,等:建筑物整体平移与隔振技术研究・19 ・ 图5 平移后实测实时谱曲线 对比橡胶隔震垫的隔震计算分析及实测结果,2104s 的实测振动周期与隔震计算的等效周期T eq =2122s 非常接近,说明钢滚轴留置在上下轨道梁之间并且加设橡胶隔震垫后,隔震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