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考历史42题专项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42题专题训练(校本作业)
尤溪五中刘仁清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国家观念伴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中外关联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42.【答案】
示例1
论题:时代赋予国家观念不同内涵
阐述:古代中国,有天下而无国家,家国同构,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均为藩属。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主权独立,中国与他国国际地位平等的国家观念才真正形成。
结论:国家观念反映着一定时期人们对当时国家和国际关系的认知,随着历史演进而变化。(或国家观念是一种政治意识、文化意识,是人们对国情的认识与理
解。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如国家观念受政治影响;国情决定国家观念等)示例2
论题:古代中西关于国家观念有着显著不同
阐释:在儒家思想、宗法观念的深刻影响下,以小农经济为主题的古代中国家国同构,有天下而无国家,君主即为国家,强调君主专制;西欧中世纪,在基督教神权的控制下,占主导地位的是神权国家观念。教权高于王权,世俗政权必须服从以教会为代表的神权,从13世纪下半叶起,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强调国家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将国家与宗教剥离,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
结论:中西方的生活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基础的差异,国家观念的差异是必然的。
示例3
论题: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西方国家观念形成与发展
阐述: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国家观,强调国家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将国家与宗教剥离,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强调社会契约论、有限政府、主权在民、法制等思想,为国家观念注入理性血液。
结论:西方近代国家观念伴随着思想解放而深入,又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建立和制度完善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
示例4
论题: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积极转型
阐述:古代中国家国同构,这种传统的国家观念自成体系,近代以来在西方势力的冲击下出现了变异与转型。鸦片战争后,在具有高度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面前,中国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和观念国家;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已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转型。近代国家观念从天朝国家观念向主权国家观念的转变,从君主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其中民族主义始终处于强势和主体地位。
结论: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是影响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重要因素,国家观念的转型又为近代中国走民族独立之路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示例5论题:国家观念的近代转型与近代政治历程之间关联互动
示例6论题:西方近代国家观念的积极转型
示例7论题:国家观念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有了新内涵和新诉求
【解析】本题以“国家观念”为切入点,结合“提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首先,可从“不同时代的国家观念”、“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等角度确立相应的论题,如“时代赋予国家观念不同内涵”、“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西方国家观念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积极转型”。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中国古代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梁启超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可知古代中国有天下而无国家,家国同构,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与他国国际地位平等的国家观念才真正形成,又如“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卢梭等人则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可知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国家观,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强调社会契约论,为国家观念注入理性血液;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传统社会体制下,士人居于中国四民社会之首。科举制度停废,意味着其原有流动渠道不再畅通,从而分流到新式政治、经济、军事、教育部门。
除进入政府体制内部外,还有相当多数的士人选择创办实业,或者投身新军担任官佐,再或者转向新学领域充当教职、襄办学务。
——摘编自张昭军《科举制度改废与清末十年士人阶层的分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士人的分化流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
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42.(12分)评分标准:
答案示例:
论题1:晚清士人分流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2分)
阐述: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新式学堂学生和留学生学习西方语言、近代科技、军事知识,在外交、国防、洋务企业等领域做出巨大贡
献,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甲午战后,张謇等拥有科举功名的士
人放弃仕途,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感召下,创办民族工业,促使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清末新政期间,一些接受了新式教育
的士人加入同盟会和新军,成为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力量。(9分)
综上,晚清士人分流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分)论题2:士人分流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分)
阐述:清末,梁启超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积极宣传民权思想,提出“新民学说”,主张培养具备现代国民意识的新国民,对民众进行
了思想启蒙。鲁迅留学日本,注意到中国人的麻木心态对国家产生
的消极影响,于是立志救治中国人的灵魂。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创
作新文学的第一批白话小说,攻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和中国人的劣
根性,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9分)
综上,传统士人接受新学知识,首先实现自我启蒙,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其他群体产生引领作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近代化。(1分)
论题3:晚清士人分流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2分)
阐述:洋务运动推行过程中,面临技术、人才匮乏的困境,鉴于此,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造就了一批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知
识群体。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
严重,张謇等人毅然放弃仕途,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转型成为民
族资本家。《辛丑条约》签订后,为应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实行“新
政”,大力兴办新式学堂,并于1905年废除科举,传统士人失去进
身之阶,分流速度大大加快。(9分)
综上,晚清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士人分流。(1分)论题4:西方文明影响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士人集团选择的差异性。(2分)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统治集团中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对西方军事技术有直观感受为主的地方实力派
发起了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试图引进西方机器工业来实现
富国强兵,与此同时,政府内部以倭仁等对西方文明缺乏直观感受
的顽固势力则力主用传统的方式维持统治,造成“体用之争”,一定
程度上限制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20世纪初,在面对清政府是否
值得拯救、中国适用哪种政体时,康有为等人认为中国的民众尚未
觉醒,不具备直接建立民主共和制的条件,主张在中国用改良的方
式建立君主立宪制,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则认为清政府已彻底
腐朽,无法挽救,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君主统治,建立民主共和。(9
分)
因此,近代中国士人群体在面对危机时出现不同反应,与国情的复杂性和西方文明影响的不均衡性息息相关。(1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939年3月,当中国共产党所支持的中国青年联合会在延安成立的时候,决定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全国各地许多机构都纷纷接纳了这项建议,国民政府也曾予以接受。1940年《中央日报》刊发社论,将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