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原始造型艺术来分析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产生
试论审美的起源
试论审美的起源作者:杨柏高来源:《教师·上》2010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各种审美起源的学说,来引发对审美的思考,通过对世界不同地方的原始资料的分析,找出共同点,科学地引出美的起源。
关键词:审美;起源;原始艺术在艺术里精神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黑格尔当我们再次提起审美起源这一话题时,就不得不面对过于深厚的理论传统和过多的理论遗产。
脑海里就不断涌现各式各样的哲学论说,诸如: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等。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了解前人的精神遗产,才能对现有的材料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在我的这篇文章里,我不想过多发表个人对审美的见解,只是基于对原始美术遗产的一种兴奋和发现,来谈一谈审美这一人皆有之的感知。
何谓审美,顾名思义,就是人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过程。
何为美?为什么人们对事物要区分出美与丑,而尽量去对美的事物感知,使自我得到娱乐?可至今对美的诠释仍然是一个谜。
因为判定它的因素太多,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学说,都给了它不同的定义。
因为美是一种表现形式,它源于精神内容,它的超越性又推动了它的精神内容的发展,产生另外一种美的形式。
当今社会,人类对美的感知打上了太多的历史和社会的烙印,在还没有来得及对美的事物原本的自然面貌进行感知的情况下,就在头脑里增添了各种功利的砝码,忘却了自然美的本质。
正如当代美学家何新所说:“自然物之所以美,是由于主体在其中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理性秩序的发现,如果主体没有这种心灵的感知,就不可能感知自然美(即使这种美就在他的身边)。
”所以,要谈论这一话题,我们就不得不回到最单纯的年代——史前。
因为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时代,没有复杂的社会和历史的沉积,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洞查出人类心理最深层次的感受。
归纳前人学者的美的起源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1)巫术说。
史前文化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所有的原始民族当其由蒙昧期、野蛮期向文明化的过程,都曾经历过“巫教文化”的阶段,其普遍具有两种特征:①在观念形态上以氏族(灵魂)崇拜,图腾(动植物)崇拜,自然界(山、日、月、等)崇拜为特征;②以艺术活动作为巫术的手段。
试从原始造型艺术来分析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产生
试从原始造型艺术 析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 来分 产生
白玉睿 ( 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术学I2 Og. t O7g  ̄ , 美术专业研 究生 70 0 3 00)
基 本线 索 。现在 进 一步分 析人 类审 美 意识产 生 、发展 的条件 及其 产 生 、发展 的 决定 性因素 。从这 一 时期 人类 生活 、社 会组织 等资 料 来看 ,审美意 识 的产生 首先 要具 备两 个条件 :一个 是外部 条件 人类 同 自然 界的关 系 ,人类 之 间的相 互关 系越 来越 复杂 ,现实 生 活 中的各 种现象 、规律 ,作 用于 他们 的头脑 ; 二是 内部条 件。 人 体 、特 别 是人 脑 的发达 。经 过不 断 的劳动 ,环境 等各 个方 面的 改 变 ,促 使人 类有 机 体产 生 了新 的特 征 ,手 的 臼益 灵巧也 对脑 提 出了更 高 的要求 。 因此人脑 开 始复 杂和完 善起 来 。只有 具备 了这 原始造 型艺术 原 始 造 型 艺术 ,广 义 地 说包 括 原 始 社会 早期 的石 制 生产 工 样 的基本 条件 ,人 类才 有产 生 审美意 识 的可能 。要使 可能 变 为现 具 、武器 、骨制 器具 和 中后期 的彩 陶雕 塑壁 画装饰 品等 。原 始 社 实 ,起 决定作 用 的还 是人类 的 劳动 实践 。劳动 实践 首先促 使 了人 会 早期 使用 的 自制的最 早工 具 ,是在 北 京周 口店发 现 的北京 人所 类手 从 四肢 中分离 出来 , 能够 从 事一 些简 单的 劳动 ,进行 打制和 用 的石 器 。他们 从使用 天然 的石 块 、树枝 、 到对石 块 的加工 , 的 磨 制石 器 。艺 术 发 生 的上 限 就是 人 类 所创 造 出的 第 一件 生 产工 确 是一个 很大 的进 步 。他 们把 鹅 卵石或 石英 石砸 击后 ,有 的形 成 具 ,也被称 为人 类 的第一 件 艺术 作品 。其 次 ,劳动 实践 促使 了人 尖状 ,有 的显 出利 刃 ,用作 狩猎 的武器 和采 集野 果 的工 具。这 些 类 大脑 的 发达 ,使人 类产 生 了最初 的审 美情 感和 审美意 识 。从后 古人 类制造 石 器的 时候 ,完 全是 为着 实用 的 目的。从 对材 料 的选 来 的 陶器造 型 艺术 中我们 可 以看 出,早期 的造 型简 单 ,陶器 器型 择 、制作 过程 到最 后完成 ,大 概不 会去 注意 工具 样式 的新 颖 ,外 表 面粗 糙没 有任 何 的装饰和 花纹 。随着人 类 不断 的劳动 实践和 审 形 的美观 , 以及 颜色 的鲜 艳 。尽管 在 当时他 们 的活动 已经 有别 于 美 意识 的提 高 ,陶器 开始 从早 期简单 粗糙 的造 型 ,逐渐 添加 了一 般动 物 的本能 活动 了 ,但 是 他们 的活 动依 然是 为着 自身 生存 而 些花 式纹样 。这些都 说 明了人类早 期审美意识 的产生 历程 。 原始 社会 中后 期 的造 型 艺术 , 明显地 反映 了人类 的 劳动 实践 进行 的较 为简单 和低 级 的活动 。这 时 ,作为 纯粹 审美 意义 的艺 术 活 动还没有 开始 。 对 审美意 识 的产生 和发展 所 起的 决定 作用 。我们 知道 原始造 型艺 但 是 , 这些 经 过 加 工 的石 器 ,毕 竟 与 天然 的石 块 大 不相 同 术 的审美 意义 是依 附于他 的实用 意义 的 。一方面 ,从 纵 的发展来 了。其 中物化 着人 的智 慧和 才 能,体 现着 人 的意志 和愿 望 。在 这 看 ,原始造 型 艺术 的审美 意 义是从 其 实用意 义 中生发 出来 的 。早 种 意义 上说 ,人类 制造 工具 和使 用工 具 已经包 含 了艺术 活动 的 因 期 的石斧 、石铲 ,晚期 的玉 器,甚 至超 出这 一时 期 的青铜器 具 、 素 ,这些 看去 很粗 陋 的器具 中 ,蕴藏着 艺术 的萌芽 ,而在 人类 最 兵器等 ,这 些作 为装 饰之 用和 等级 象征 的造 型艺 术 ,也 是 由原来 初 的意识 中,也同 时孕育着审 美意识 的萌芽 了。 的器 具和兵 器衍 变过 来 的。 另一方 面 ,从横 的关 系来看 ,在 同一 山 顶洞 文 化 时期 的石 器 有 了显 著 的革 新 , 出现 了骨 器 。在 个 时期 ,表 现在 同一 件造 型 艺术 作 品 中的审 美意义 ,具 有对 实用 对 器具 的制作 上 ,人类 不仅 能够利 用打 击 、切割 的方 法 ,而且 还 意义 的依 附性 。如彩 陶的 图案纹 样 ,器 具的造 型装 饰 , 以及 人身 掌握 了磨 制 、钻孔和 刮光 的技 术 ,能制 造较 为精细 的骨针 , 以至 的装 饰 ,后 者各 自都 依附 于前者 。即使某 些看 来几 乎是 纯粹 艺术 能在鹿 骨上 雕 刻文饰 。特 别值 得注 意 的是 ,这 时出现 了装饰 品 。 品的造 型艺 术 ,其 依赖 性也 仍不 能免 。也 就是 说 ,审美 意识虽 然 “ 山顶洞 人遗 址 中发现 了很 多 晶莹美 丽 的石器 。可 见这 时的人 已经 独立 出来 ,但 这种 相对 独立 性是 和弱 的 ,人 们 对 自然 界 的审 在 类 ,对 于工 具 的取材 ,除 注意 到实 用价值 外 , 同时又顾 及 到造 型 美态 度和 实用 态度 更 多地交 织在 一起 ,或者 说前 者几 乎不 能完全 和 颜色 的美 了 。当 时的人 们不 仅能 制造 出各种 用途 的 生产工 具 , 脱离后 者 。 而 且 还 能制 造 一 些装 饰 品 ,美 化 自己 。在 山顶 洞 人 住 过 的洞 穴 通 过 以上对 原始 造 型艺术 的分 析研 究 ,我们 可 以发现 ,人类 里 ,发 现的装 饰 品有 白色 带孔 的小石 珠 、黄绿 色 的钻孔砾 石及 穿 的审 美意 识最初 应该 是 形成 于 山顶 洞文 化 时期 ,也就 是 旧石 器 时 孔 兽牙等 装饰 品 。 ”在 此 比较 晚 的青 莲 岗、大 汶 口等 遗址 出士 的 代 的后 期 。人类 审美 意识 的产 生和 发展 的外 部条件 是客 观存在 对 石 铲的外 轮廓 成矩 形 ,边缘 整齐 ,表 面光 滑 。可 以想 象 ,这在 开 人的作 用 ,而 内部条 件就 是人类 自身 ,特 别 是人脑 的发 达 。只不 始很 可 能处于 砍切 便利 的实用 目的 。石刀上 面等 距 离、对 称 的孔 过 原始社会 人类早 期的审 美意识是 简单 的、直接 的。 眼 ,也许 同样 出于捆 绑在 木柄 上较 为 牢固 的实用 目的 。但 后来 这 些都衍 用 下来 ,又在 一个 相 当长 的过程 中 , 由无 意到 有意 的 ,把 参 考 文 献 某些规 则应 用 到造型 艺术 中去 。此 后 的石器 、骨 器 、玉器 ,尤 其 1朱狄: 《 _ 艺术的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 . 92 在 彩陶 的造 型与 图案 的各种 纹样 中, 可以 明显 的看 出对 均 衡、对 2田 自秉 : 《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社 ,2 0. . 01 称 等形式 美的基本 规律的运 用 。 3王宏建 袁 宝林: 《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 03 这 一时期 装饰 品 的 出现 和器 具 的形式 没 因素 的加 强,都 可 以 标 志着造 型 艺术 的产 生。如 果说 在周 口店 文化 时期 造型 艺术 是紧 作者 简 介 紧 地 、不可分 割依 赖着 人类 生产 活动 的实 际需 要 ,那到 了这 时 , 白玉睿 ,男,甘肃张掖人 ,西北 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O 级美术学 07 艺 术 已经 开始 独立 出来 了 。艺术 的产 生正 反映着 人类 的审美 意识 专业 硕 士研 究 生 。 已经 发展 到一 个新 的阶 段 。人类 对形 式美 的注 意 ,对 自己身 体和 生活 的美 化 ,对 艺 术 的创 造和 欣 赏 ,意味着 人在 向 自然索 求 生存 必 需的物 质条件 的 同时 ,在到 达 一定 阶段后 ,又 建立 了另 一种 关 系一 也就 是所说 的审 美关 系 。这一 关系 ,是 人 同 自然 关系 复杂化 更 正 声 明 的结 果 ,是人和 自然 全部 关系 的一 个方 面 。这一 关系 是随着 人类 《 众 文 艺 》2 " 年 第 们 期 ( 第 2 6 ), 第 1 2 大 00 1 总 3期 3 最 初极 为低 下 的审美 活动 和审 美意识 的相 互 作用 ,相互 促进 ,而 页 《 图形在海报招贴设计 中的应用》一文中,作者闵娇 在 二者 具有 相对 独立 性的 时候 形成 的 。我 们 大概 可 以认 为 ,从人 的 单 位 改 为 “ 庆 西 南 大 学 美 术 学 院 2 0 级 美 术 学 专 业 重 08 类 开始 使用工 具 到对 工具形 式美 的关 也 ,到具 有 明显意 义 的造型 、 硕 士研 究 生 ”。 特 此声 明 。 艺 术 的出现 ,也 就是 从周 口店 时期到 山顶 洞 时期 ,大体 可 以看做 为人 类审美 意识最早 形成的 时期 。
古希腊艺术中视觉观念的生成
古希腊艺术中视觉观念的生成我们依据经典文本所告知的路径,在守望本土艺术复兴的焦灼中,将阅读投入视觉观念产生的西方源头,但误读从不因此而减少。
正如休谟所言,一切深奥的推理都伴有一种不变,它可以使论敌哑口无言,而不能使他信服。
当我们离开小房间,置身日常事务时,我们推理所得出的结论似乎就烟消云散,正如夜间的幽灵在曙光到来时就消失一样。
在古希腊文化的谱系中,欧洲思想的整个历史,欧洲语言中思想一词(ideon、eidos、idea)的整个语意学,如我们所知——如我们所见,是将看和知联系在一起的。
在探寻艺术作品的起源时,海德格尔曾回溯到古希腊时代,他这样写道:“在古希腊,在西方历史命运的开始,艺术上升到其所能达到的显露真实的无上高度。
它们使神的存在,使神性与人类命运的对话,得到彰显。
那时,艺术不过就是技艺(Techne)……”在海德格尔看来,早期希腊人的存在是一种完美的存在,于其中,主体与客体还未割裂,物性、生命自身、生活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人不是世界的主人,只是作为世界的守护者而存在于这一土地上。
于其中他观看着、聆听着、感受着和参与着存在的生成,这就是所谓诗意地栖居。
实际上,海德格尔已经看到,在希腊人对于存在生成的参与中,早已蕴涵着后来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基本因子,那就是对于视觉的强调,即所谓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
海德格尔说,“技艺一词实际上是指一种认识方式。
在看的最广阔意义上,认识即意味着已经看到。
”而“西方哲学传统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观看’当作进入存在物和存在自身的方式”。
它假定人作为主体可以毫无遗漏地看到一切事物,作为客体的世界完全呈现于这样的观看。
这种认识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古希腊的艺术理论和实践,并对随后整个西方艺术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希腊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形成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事件就是对于数的发现与认识。
如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所指出的:“对于日夜交替和岁月流转的观察已经创造了数的艺术,它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时间的概念,而且是探索宇宙性质的手段。
试论中国原始艺术的造型观念与审美特征
试论中国原始艺术的造型观念与审美特征作者:吴美玲刘显成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3期摘要:中国原始艺术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始人类的精神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积淀,在其创作观念中,便产生了原始人类对于世界的最原始的认识,开始了其对客观世界最早的建构活动。
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很多造型符号逐渐变得清晰和确定,开始了向艺术观念层次上的积聚,最终演变成为造型符号的核心和本质。
关键词:中国原始艺术;造型观念;审美特征原始艺术,“通常被用来概括历史上各种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和宗教制度下创作的艺术作品”。
从广义角度讲,原始艺术涵盖了欧洲文明及其东方文化之外的文化中的大多数。
对于原始艺术,人们总是抱有偏见,认为“原始的”是粗鄙、野蛮、愚昧无能的,相对现当代的艺术,毫无研究价值。
这种认识一方面指出了原始艺术的特点——野蛮、愚昧、直接等,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原始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的差距,也正是这种差距造就了原始艺术独有的造型观念和审美特征。
1摹仿自然的造型观念与写实性审美原始生活的诸多场景都可以从写实性造型符号中找到原型。
到了新石器时代,对自然的摹仿已经成了一种有意识的审美活动。
原始先民的摹仿意识已经物化成为对各种材质和类型的造型符号中,他们在观察和认识原始物象时,凝结于审美心理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和想象,由摹仿自然的造型观念出发,对不同物象的模仿也就形成了不同审美特征的具体形态。
这种摹仿心理是以怎样的认识和行为表现在造型符号创作中的,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
仔细观察原始先民的造型符号不难看出,他们对自然物象的摹仿绝不是单纯地对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对客观物象的再认识创造性吸收和重构,他们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总是遵循一定的结构意识。
对热衷于模仿造型符号的原始先民来说,尽可能还原物象本来的真实面貌是他们造型观念的直接体现,正是出于这种心理,原始先民对物象结构的把握和理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原始雕塑作品中,原始先民对雕塑的整体把握上具有相当高的造诣,表现在整个雕塑艺术作品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例与转折,包括整个作品的起伏关系都做了很好的处理。
试从原始造型艺术来分析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产生
试从原始造型艺术来分析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产生一、原始造型艺术原始造型艺术,广义地说包括原始社会早期的石制生产工具、武器、骨制器具和中后期的彩陶雕塑壁画装饰品等。
原始社会早期使用的自制的最早工具,是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所用的石器。
他们从使用天然的石块、树枝、到对石块的加工,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他们把鹅卵石或石英石砸击后,有的形成尖状,有的显出利刃,用作狩猎的武器和采集野果的工具。
这些古人类制造石器的时候,完全是为着实用的目的。
从对材料的选择、制作过程到最后完成,大概不会去注意工具样式的新颖,外形的美观,以及颜色的鲜艳。
尽管在当时他们的活动已经有别于一般动物韵本能活动了,但是他们的活动依然是为着自身生存而进行的较为简单和低级的活动。
这时,作为纯粹审美意义的艺术活动还没有开始。
但是,这些经过加工的石器,毕竟与天然的石块大不相同了。
其中物化着人的智慧和才能,体现着人的意志和愿望。
在这种意义上说,人类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已经包含了艺术活动的因素,这些看去很粗陋的器具中,蕴藏着艺术的萌芽,而在人类最初的意识中,也同时孕育着审美意识的萌芽了。
山顶洞文化时期的石器有了显著的革新,出现了骨器。
在对器具的制作上,人类不仅能够利用打击、切割的方法,而且还掌握了磨制、钻孔和刮光的技术,能制造较为精细的骨针,以至能在鹿骨上雕刻文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出现了装饰品。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很多晶莹美丽的石器。
可见这时的人类,对于工具的取材,除注意到实用价值外,同时又顾及到造型和颜色的美了。
当时的人们不仅能制造出各种用途的生产工具,而且还能制造一些装饰品,美化自己。
在山顶洞人住过的洞穴里,发现的装饰品有白色带孔的小石珠、黄绿色的钻孔砾石及穿孔兽牙等装饰品。
”在此比较晚的青莲岗、大汶口等遗址出土的石铲的外轮廓成矩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
可以想象,这在开始很可能处于砍切便利的实用目的。
石刀上面等距离、对称的孔眼,也许同样出于捆绑在木柄上较为牢固的实用目的。
从古至今的艺术发展与审美观念演变
从古至今的艺术发展与审美观念演变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表达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到今天,艺术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同时艺术的审美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艺术发展与审美观念演变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古代艺术发展与审美观念演变在古代,艺术主要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形式得以表达。
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尊崇神明,艺术创作往往以神话、宗教为主题,以表现神权和君王的荣耀为目的。
古希腊的艺术则追求人的完美和自由,注重人体的比例与和谐,艺术作品以雕塑为主要形式。
古罗马艺术则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艺术发展过程中,审美观念也逐渐演变。
在古代,审美观念往往与宗教信仰、社会道德有关。
例如,古埃及艺术追求神圣、庄严和秩序,古希腊艺术崇尚人的理性和自由,体现了个体的尊严。
这些审美观念与当时社会的宗教、价值观息息相关。
二、中世纪艺术发展与审美观念演变中世纪是欧洲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对宗教信仰的热衷常常影响了艺术的表现形式。
基督教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宗教,因此宗教题材成为艺术作品的主题。
中世纪的壁画、彩绘玻璃窗、大教堂等建筑物都是对宗教故事和圣经中人物和事件的描绘。
此外,中世纪还有民间艺术,如民间舞蹈、音乐、绘画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民俗和习惯。
在审美观念上,中世纪的人们追求对上帝的虔诚和崇高。
他们把虔诚与美联系在一起,将美看作是一种超脱尘俗的精神境界。
因此,中世纪艺术作品常常体现出宗教仪式的庄严肃穆和明亮辉煌的色彩。
三、现代艺术发展与审美观念演变进入现代,艺术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形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形式。
各种新的艺术运动如抽象艺术、现代主义、波普艺术等诞生,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束缚。
在绘画方面,从印象派的轻盈明快到表现主义的狂热与挣扎,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形式和色彩的变化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随着社会的变迁,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
现代艺术追求个人的创新与表达,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的权利。
原始审美中的丑意识和美意识
原始审美中的丑意识和美意识————————————————————————————————作者:————————————————————————————————日期:原始审美中的丑意识和美意识-中学语文论文原始审美中的丑意识和美意识边昭彬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提到,达尔文有一次将一块红布送给翡及安的土人,土人不是把布作为衣服御寒,而是和他的同伴将布撕成细条缠绕在冻僵的身体上当作装饰品,这说明追求美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至今,在世界的各个民族中仍能找到追求美甚于其它生理欲望的痕迹。
在生产工具上,原始时代的石制工具已能见出原始人对形式方面的最初感受,他们的工具虽然最初的用途就是为了猎取动物,但在工具的大小、形状上已体现出美的特点。
骨制和石制工具上有一些拙朴的刻纹,体现了原始人对自然的朴素观念。
这都说明追求美伴随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
由于原始人对他们置身其中的自然世界的现象不理解和无从解释,自然作为一股强大的异己力量压迫着原始人,威胁他们的生存,于是他们就借助想象力来对抗这种威胁。
李泽厚说:“‘女娲’、‘伏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他们作为远古中华文化的代表,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如果剥去后世层层人间化了的面纱,在真正远古人们的观念中,他们都是巨大的龙蛇。
”这些龙蛇的图像反映了原始人试图制造出一个可以和压迫他们的力量相抗衡,并且能够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神”,以保护他们自身。
原始的自然对他们来说是一股神秘的、无法接近的、令人恐惧的力量。
这些原始人创造出的保护他们的“神”对他们来说具有超人的威力,在他们想像中,这些神不会像自然的灾难的力量如暴雨、雷电那样危害他们,而是帮助他们,抵抗那可怕的自然力。
正如荷迦兹说的那样:“巨大的、无定形的岩石本身具有一种惹人喜欢的恐怖,广阔的海洋以其巨大的量使我们敬畏;但是,当大量的美的形状呈现在眼前时,心中的快乐增加了,而恐怖则缓和下来变成了崇敬。
”把追求优美和趋向崇高作为人类生存的两种基本意识,还必须思考在“美”这个元范畴下的其他对象范畴,如丑、滑稽、荒诞、悲剧、喜剧,它们同优美与崇高的关系是怎样的?理清这些美学范畴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处理崇高和优美的关系,确定崇高意识在美的构成中的地位,也为崇高的重建提供可能和参照系统。
论原始社会中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
论原始社会中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原始社会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尚未进入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人类社会处于狩猎采集阶段,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较高,社会形态相对简单。
在这个阶段,人类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和装饰品上。
首先,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食物的加工和制作方法上。
原始社会的人们通过使用石器、木器和动物骨骼等制作工具,以及火的发明和运用,提高了食物的加工和烹饪能力。
他们发现了将食物烹饪的方法,不仅改善了食物的口感和烹调效果,还使得食物更易消化,提高了营养价值。
这些加工和制作方法的发现和应用,体现了原始社会人们对于美味食物的追求和对食物质量的关注。
其次,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体现在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的制作上。
原始社会的人们利用自然材料如木头、骨头、兽皮、树皮等制作用具,如石斧、箭矢、针、鱼钩等。
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不仅注重工具的实用性和稳固性,还给工具赋予一定的形状和造型,体现了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同时,他们还用自然材料制作装饰品,如珠子、扣子、项链等,使用这些装饰品来美化自己的身体和服装,衬托出自己的个性和美感。
此外,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还体现在壁画、图腾和面具等器物上。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洞穴壁画中绘制了动物、人物和生活场景等形象,以表达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经验的认知和感悟。
这些壁画既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创作的体现,也是人类对于神秘力量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宣扬。
同时,原始社会的人们还制作了图腾柱和图腾面具,用于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的表演。
这些图腾柱和图腾面具通常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装饰效果,既表现了原始社会人们对于神圣、威严和智慧的崇拜,同时也展现了原始社会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原始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食物的加工和制作方法、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的制作以及壁画、图腾和面具等器物的创作上。
这种审美意识既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对于实用和美感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自然、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理解。
造型艺术的起源与人类视觉的发展
造型艺术的起源与人类视觉的发展作者:尹德辉来源:《艺海》2008年第05期一、形状、色彩作为人所特有的视觉感受方式当古猿从树上转移到平地上,上肢离开了地面,在使用工具过程中猿掌进化为人手,对握起来的手就成为了一种标准,它直接制约着手所“需要”的工具(棍棒、石块等)的大小、长短。
手对工具的感觉(主要是触觉)逐渐变得敏感起来,但在发现和选择工具的过程中,视觉的导引和帮助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原始工具使用效率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原始人的生存状况,所以在经历过漫长的摸索之后,原始人便可以不再主要是依靠触觉判断,而是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便可以依赖视觉判断出哪根木棒或卵石是更合用的工具了。
这些原始人能在远距离之外做出判断所依赖的视觉要素正是我们今天称之为“形”的那种东西,原始人是根据棍棒和石块形状的抽象化产品——棍形和卵形来做出判断的。
根据我们今天对视觉系统结构的研究可以推测,这种棍形和卵形是视细胞和视皮层细胞的一定组合以生理结构的方式被固化下来的,或者说有相应的视觉细胞形成固定的生理结构对这两种工具的视觉抽象物(卵形和棍形)起反应,这个视觉抽象物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形状,人的形状感觉便就此产生了。
另外,对于形状感觉的出现,朱狄先生在《艺术的起源》中曾作过详细的论述。
贡布里希也将造型心理现象称为“投射”功能,他认为心理投射活动在原始人那里是经常发生的,人们将这些形象加以调整,直到人的社会生活中需要一种制作这类形象的专门技艺时,造型艺术就由知觉中的形象和一定的加工技巧结合而产生了。
真实动物的形象长久地积存于原始人的心理记忆当中,当新的视觉刺激产生和那些动物形象相类似的视觉信号编码方式,激活原有的以物质形式固化于大脑视觉皮层细胞中的信息编码,就使原始人突然间发现了还存在有一种和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那些动物一样令他们的情绪发生很兴奋而愉悦的反应的视觉对象,这或许就是原始人从事造型活动的心理源动力。
原始人在采集收获中对植物成熟状态的判断,除了形态以外,最主要的是依据反映果实是否成熟的色彩,如谷类的金黄色,水果的红、黄色等。
审美意识的时代节律
审美意识的时代节律审美意识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感受的体现,它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和改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审美意识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审美意识的时代节律,并就此展开深入探讨。
一、审美意识的起源和发展审美意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社会。
早期的人类通过美术、雕塑等形式来表现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美的感知和认知,这也是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发展的起点。
随着文明的发展,审美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审美意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貌。
在古代,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宗教、宫廷文化等方面,而在现代,审美意识则更多的体现在个人的价值观、审美取向和生活方式上。
二、审美意识的时代节律1.个性化和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感受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多样化,审美取向也愈发多样化和个性化。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和感知已经不再受到传统的限制和束缚,而是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审美意识呈现出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时代特点。
2.科技与审美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感受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审美意识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而是更多的与科技相结合,通过VR、AR等技术手段来呈现和体验美。
科技与审美的融合是当前审美意识的一个显著特点。
3.社会价值与审美观念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感受也在不断地拓展和调整,审美观念也由传统的封闭与局限逐渐转变为开放与包容,同性恋、跨性别者等群体的审美观念得到了更多的尊重与包容。
社会价值与审美观念的变迁是当前审美意识的一个显著特点。
四、审美意识的现实意义审美意识的时代节律反映了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感受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这对于我们认识时代、发展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审美意识的现实意义在于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造型艺术的原始思维
造型艺术的原始思维
造型艺术的原始思维是指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和理性思维不同,它更强调直觉、情感和想象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象征性:原始思维常常通过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意义,例如通过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来象征特定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传统。
2. 整体性:原始思维不注重分析和分解,而是更加强调整体和综合的概念,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3. 神秘性:原始思维常常带有神秘和超自然的色彩,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些不可解释的力量和现象,例如灵魂、神灵、魔鬼等。
4. 感性:原始思维更加强调感性和情感的表达,例如通过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和体验。
造型艺术的原始思维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也为现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试论审美的起源——透过原始美术论审美
有利于信心和精力 的恢复。
丁…
农 岬
历史 的沉积 , 也许 只有 这样 , 们才能洞 我 查出人类心理最深层次的感受 。 归纳前 人学 者 的美的起 源学 说 , 主
要 有 以下 几 种 :
不说是人 类审美 的一个结 晶体 ,要从纹 样 中来 审识人审美 的初衷 ,就不得不从 世 界的不同地域进行考 察分析 。一个地 方的纵向的 比较 ,得 出的也许只能是普 遍 中的特殊 ,而我要 寻求的是人类普遍
乐 , 如 入 睡 前 、 床 后 、 餐 时 、 动 例 起 就 运
雅, 少一Leabharlann 粗俗 ; 多一份从 容 , 少一些 迷
惘。
( 者单 位 : 西省 吉 水 县 第 二 中学 ) 作 江
中、 间十分钟等。为 了提神或激励 自己 课
听音 乐 , 议 不 要 在 学 习 时 听 , 以 在 学 建 可
美 的感知 打上 了太 多的历史 和社会 的烙 印,在还没有来得及对美 的事物原本 的 自然面貌进行感知 的情况下 ,就在头 脑
里 增 添 了各 种 功 利 的砝 码 ,忘却 了 自然
黑 格 尔
当我们再 次提起 审美起源这一话题
时 ,就 不得 不 面 对过 于 深 厚 的 理论 传 统 和 过多 的理 论 遗 产 。脑 海 里就 不 断 涌 现
慧 毒
教 吁 。 钉
美 的 起 源
— —
透过原始美 术论审美
杨柏 高
摘
要 : 文 通 过 分 析 和 比较 各 种 审 美起 源 的 学 说 , 引发 对 审 美的 思 考 , 过 对 世 界 不 同 地 方 的 原 始 资 料 的 分 析 , 出 共 同 本 来 通 找
审美的历程
审美的历程作为人类的共同特征,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已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审美意识的形成不仅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性质的变化密不可分,也与艺术、文学、音乐等不同领域的发展相互关联。
本文将着重从个人的角度去探讨审美意识的历程,借助自己对不同领域的欣赏体验,解读个人审美意识的变迁。
1、初识审美:孩提时期小时候,我最先接触到的艺术形式就是绘本和动画片。
靠着这两种形式,还不会说话的我也能懂得故事情节和情感。
在相对简单、明朗的情境中,我初步体验到了对不同颜色、形状的喜爱,以及对各种故事人物的情感认同。
一次,我甚至因为一张画里的兔子太可爱而嚷嚷着要有一只同样的兔子陪伴自己。
那时的审美意识很原始,是一种简单直白的感官体验,主要由自己的喜好和情感构成,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比如,我接受了某一种类型动画片模型的审美,一旦接受别的风格,就会觉得不适应。
那时候,我并没有去思考过图画、动画背后的设计和创作,只是在表面的美感基础上,去塑造着对一些元素的好坏价值判断。
2、音乐的震撼:青春时期进入青春期之后,我愈发意识到自己有着对艺术的一种渴求。
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我开始接触另一种形式的艺术——音乐。
虽然在之前,我也听过不少童谣、儿歌和千篇一律的流行歌曲,但直到听到我喜欢的摇滚、电子等类型的音乐时,才真正地惊觉到人类文化多元性。
在这个时期,我开始从音乐作品中挖掘出自己喜欢的元素——比如说歌词、旋律、节奏,乃至于吉他、电子乐器的使用,着手建立起对于音乐具体细节的认知和理解。
在音乐的世界里,我也逐渐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喜好,学会了从个人的观感出发去评判不同风格的音乐,体验到了音乐的魔力。
3、旅游的抒怀:成熟期进入大学,随着心智的成熟,我发现自己对艺术形式的关注日渐深入。
在这个阶段,我更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美术、建筑、电影等不同类型艺术形式上。
可是,这中间的状态的变化,不再只是哪些具体的元素我喜欢,而是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述某种情感或内涵。
人类艺术史艺术形式与审美观念的演变
人类艺术史艺术形式与审美观念的演变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观念也发生了不断的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从史前艺术、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以及现代艺术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人类艺术史中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的演变。
史前艺术:在史前时期,人类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洞穴壁画、雕塑和雕刻。
这些艺术形式是人类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描绘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产物。
审美观念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模仿和再现,追求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达。
同时,史前艺术也带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色彩,寄托着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古代艺术:进入古代,人类艺术经历了城市文明的出现和发展,艺术形式开始多样化,包括建筑、绘画、雕塑、陶器等。
古代艺术注重对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艺术家通过细腻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展现人物的美。
审美观念也逐渐从对自然美的追求转向对人文美的关注,强调人类的情感、智慧和品格的表达。
中世纪艺术:中世纪是一个宗教信仰盛行的时代,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宗教建筑、壁画和装饰艺术。
宗教艺术成为审美观念的主导,注重表现对神圣事物的崇拜和品格的净化。
建筑设计中追求宏伟和庄严,绘画中注重表达宗教故事和圣徒形象。
审美观念开始与宗教道德价值相结合,强调信仰和敬畏之美。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人类艺术史中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艺术形式开始多样化,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
文艺复兴艺术家反对中世纪对宗教的过分依赖,追求对人类世俗价值的表达和理解。
他们以人的尺度和自然为中心,追求对形式和比例的精确把握,注重光影效果和透视原理的运用。
审美观念开始强调人的自由、个性和理性的追求,提倡对人类经验的表达和探索。
现代艺术:进入现代时期,艺术形式更加多元化,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电影、表演艺术等。
现代艺术家不再受传统形式和技巧的限制,追求对个体与社会、自由与规则、理性与非理性等问题的反思和呈现。
简论原始造型艺术的性意识
简论原始造型艺术的性意识
王浩
【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8)002
【摘要】@@ 真正使我们陷入困境的,都是那些我们对自己不理解的东西--唐纳德·A·里德rn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欣赏原始造型艺术时,视觉的焦点首先停留在人体造型艺术上.在原始造型艺术的宝库中,人体造型艺术无疑是最璀璨的瑰宝.在欣赏这些人体艺术时,第一感觉是:原始人体造型艺术多是裸体,为何这时期的人体造型艺术作品多是裸体呢?造型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和再现.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都是赤身裸体生活的.
【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王浩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试从原始造型艺术来分析人类早期的审美意识 [J], 李甜
2.原始情感物化中的湘西傩戏面具造型艺术 [J], 周远屹
3.浅议新石器时代原始陶器的造型艺术 [J], 罗枫
4.试从原始造型艺术来分析人类早期的审美意识 [J], 李甜
5.中国原始造型艺术形式观念及审美特征探析 [J], 周敬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从原始造型艺术来分析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产生一、原始造型艺术原始造型艺术,广义地说包括原始社会早期的石制生产工具、武器、骨制器具和中后期的彩陶雕塑壁画装饰品等。
原始社会早期使用的自制的最早工具,是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所用的石器。
他们从使用天然的石块、树枝、到对石块的加工,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他们把鹅卵石或石英石砸击后,有的形成尖状,有的显出利刃,用作狩猎的武器和采集野果的工具。
这些古人类制造石器的时候,完全是为着实用的目的。
从对材料的选择、制作过程到最后完成,大概不会去注意工具样式的新颖,外形的美观,以及颜色的鲜艳。
尽管在当时他们的活动已经有别于一般动物韵本能活动了,但是他们的活动依然是为着自身生存而进行的较为简单和低级的活动。
这时,作为纯粹审美意义的艺术活动还没有开始。
但是,这些经过加工的石器,毕竟与天然的石块大不相同了。
其中物化着人的智慧和才能,体现着人的意志和愿望。
在这种意义上说,人类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已经包含了艺术活动的因素,这些看去很粗陋的器具中,蕴藏着艺术的萌芽,而在人类最初的意识中,也同时孕育着审美意识的萌芽了。
山顶洞文化时期的石器有了显著的革新,出现了骨器。
在对器具的制作上,人类不仅能够利用打击、切割的方法,而且还掌握了磨制、钻孔和刮光的技术,能制造较为精细的骨针,以至能在鹿骨上雕刻文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出现了装饰品。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很多晶莹美丽的石器。
可见这时的人类,对于工具的取材,除注意到实用价值外,同时又顾及到造型和颜色的美了。
当时的人们不仅能制造出各种用途的生产工具,而且还能制造一些装饰品,美化自己。
在山顶洞人住过的洞穴里,发现的装饰品有白色带孔的小石珠、黄绿色的钻孔砾石及穿孔兽牙等装饰品。
”在此比较晚的青莲岗、大汶口等遗址出土的石铲的外轮廓成矩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
可以想象,这在开始很可能处于砍切便利的实用目的。
石刀上面等距离、对称的孔眼,也许同样出于捆绑在木柄上较为牢固的实用目的。
但后来这些都衍用下来,又在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中,由无意到有意的,把某些规则应用到造型艺术中去。
此后的石器、骨器、玉器,尤其在彩陶的造型与图案的各种纹样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对均衡、对称等形式美的基本规律的运用。
这一时期装饰品的出现和器具的形式没因素的加强,都可以标志着造型艺术的产生。
如果说在周口店文化时期造型艺术是紧紧地、不可分割依赖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实际需要,那到了这时,艺术已经开始独立出来了。
艺术的产生正反映着人类的审美意识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人类对形式美的注意,对自己身体和生活的美化,对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意味着人在向自然索求生存必需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在到达一定阶段后,又建立了另一种关系一也就是所说的审美关系。
这一关系,是人同自然关系复杂化的结果,是人和自然全部关系的一个方面。
这一关系是随着人类最初极为低下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而在二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时候形成的。
我们大概可以认为,从人类开始使用工具到对工具形式美的关心,到具有明显意义的造型艺术的出现,也就是从周口店时期到山顶洞时期,大体可以看做为人类审美意识最早形成的时期。
二、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产生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审美意识的萌发、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
现在进一步分析人类审美意识产生、发展的条件及其产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从这一时期人类生活、社会组织等资料来看,审美意识的产生首先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外部条件一人类同自然界的关系,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复杂,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规律,作用于他们的头脑:二是内部条件。
人体、特别是人脑的发达。
经过不断的劳动,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改变,促使人类有机体产生了新的特征,手的日益灵巧也对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人脑开始复杂和完善起来。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本条件,人类才有产生审美意识的可能。
要使可能变为现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类的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首先促使了人类手从四肢中分离出来,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进行打制和磨制石器。
艺术发生的上限就是人类所创造出的第一件生产工具,也被称为人类的第一件艺术作品。
其次,劳动实践促使了人类大脑的发达,使人类产生了最初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
从后来的陶器造型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造型简单,陶器器型表面粗糙没有任何的装饰和花纹。
随着人类不断的劳动实践和审美意识的提高,陶器开始从早期简单粗糙的造型,逐渐添加了一些花式纹样。
这些都说明了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产生历程。
原始社会中后期的造型艺术,明显地反映了人类的劳动实践对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
我们知道原始造型艺术的审美意义是依附于他的实用意义的。
一方面,从纵的发展来看,原始造型艺术的审美意义是从其实用意义中生发出来的。
早期的石斧、石铲,晚期的玉器,甚至超出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具、兵器等,这些作为装饰之用和等级象征的造型艺术,也是由原来的器具和兵器衍变过来的。
另一方面,从横的关系来看,在同一个时期,表现在同一件造型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意义,具有对实用意义的依附性。
如彩陶的图案纹样,器具的造型装饰,以及人身的装饰,后者各自都依附于前者。
即使某些看来几乎是纯粹艺术品的造型艺术,其依赖性也仍不能免。
也就是说,审美意识虽然已经独立出来,但这种相对独立性是和弱的,人们对自然界的审美态度和实用态度更多地交织在一起,或者说前者几乎不能完全脱离后者。
通过以上对原始造型艺术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审美意识最初应该是形成于山顶洞文化时期,也就是旧石器时代的后期。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客观存在对人的作用,而内部条件就是人类自身,特别是人脑的发达。
只不过原始社会人类早期的审美意识是简单的、直接的。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一、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类的美感“美”是随着“人”同时出现的历史范畴,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无所谓美;在人类出现之后,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也无法欣赏人类所创造的美。
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都是人类的特权,是现象。
从这一意义上讲,能否创造美和欣赏美,也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之一。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问题在于,人本身就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人类的这种超生物的精神享受又必然是从动物性的快感中逐渐脱胎而来的。
过去,我们一般只是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别,而往往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把人与动物、人类的历史与自然的历史决然地割裂开来,这其实并不符合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
事实上,正像人不同于动物却又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一样,人类的历史不同于自然的历史却又是从自然的历史发展而来的。
说到底,人类进化的起点恰恰是自然进化的终点。
用这种观点来分析问题,我们一方面必须分清人类的美感与动物性快感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果。
动物性快感与个体和族类的生存欲望密切相关,前者表现为“食”,后者表现为“性”。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食”的欲望,人的个体生命就无法延续;如果没有“性”的欲望,人的群体生命就无法繁衍。
从目的论角度上讲,大自然要想使人类生存与繁衍下去,就必须赋予其“食”与“性”快感;从进化论的角度上讲,那些并不具备这些快感的动物或许曾经存在过,但恰恰是因为没有“食”与“性”的欲望而自行灭绝了。
或许,动物性快感本身就是多层次的,其中甚至可能潜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因素”。
例如,人在“吃饱”的前提下何以会生出“吃好”的欲望呢?人对不同“美味”的欲求是否恰恰符合了营养多样化的需要呢?又如,人在与异性“交配”的前提下何以会产生“择偶”的欲望呢?人对不同“美色”的欲求是否恰恰符合了繁殖合理化的需求呢?例如,有人就曾经指出,选美活动中女性的“三围”指数,恰恰是最易受孕者的体形指标。
在原始的人类那里,最初的食、性活动还只是为了满足遗传学意义上的生物本能,然而随着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出现,这些动物性本能渐渐演化为精神性享受: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而且是一种美味;性不仅仅是为了交配,而且是一种爱情。
当然了,这种由动物性快感到人类美感的演进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难以量化分析的,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一种宏观的尺度上加以把握。
“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认为,早在动物进化成人以前,就已经具备了对美的爱好与欣赏能力。
而且这种爱好最为集中地表现为择偶时的“选美”活动中,即能领略异性的色相之美。
“当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它的色相俱美的羽毛而惟恐有所遗漏的时候,而同时,在不具备这些色相的其它鸟类便不进行这一类表演,我们实在无法怀疑,这一种的雌鸟是对雄鸟的美好有所心领神会的,……如果雌鸟全无鉴赏能力,无从领悟雄鸟的美色、盛装、清音、雅曲,则后者在展示或演奏中所花费的实际劳动与情绪上的紧张岂不成为无的放矢,尽付东流?而这是无论如何难于承认的。
”在这里,达尔文显然是将动物性的快感与人类的美感混为一谈了。
动物只是按照遗传基因所决定的行为模式对某种声、光、色、相做出积极或消极地生理反应,而不可能具有超出这一范围的精神愉悦。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物种的生活活动方式,而人的物种的特性就在于他的生活是自由的、有意识的。
”雌鸟只能“欣赏”雄鸟的羽毛,但却无法欣赏野兽的皮毛,这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显然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
因此,达尔文的观点便十分自然地受到了许多美学工作者的反对。
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在批判达尔文的同时在其所列举的事例中获得某种有益的启示呢?也就是说,我们能否在明确动物性快感不同于人类美感的同时又发现动物间的两性吸引潜藏着某种类似于审美的形式要素呢?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西方最早的艺术作品是雕塑,它们的出现甚至比壁画还要早。
而被绝大多数学者推测为最早的雕塑作品,是法国洛塞尔出土的“持角杯的少女”,又称“洛塞尔的维纳斯”,它是雕刻在一块石板上的少女浮雕。
除此之外,欧洲的许多地方也都出土了一些女性裸像。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就是对肉体性特征的过分夸张,其中以奥地利出土的“温林多府的维纳斯”最为著名。
它高约4英吋,由石灰石雕刻而成,其面部不显,四肢萎缩,而特大其乳、腹、臀、阴等与生殖有关的部分;与此同时,头发则被雕刻成精细的波浪纹,据推测可能是当是妇女的时髦发式。
对于这些最早的艺术品,我们很难弄清楚当时作者的创作动机主要是出于性的考虑还是美的需求:如果说那硕大的乳房容易使我们接受前一种答案,那么其精致的发型则容易使我们得出后一种结论。
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过渡形态,即由动物性快感向人类美感演进的中介点。
由此往前,我们只能看到达尔文所发现的伴随着动物快感的形式愉悦;由此往后,我们则可以看到艺术家所创造的清除了肉体需求的精神产品。
当我们走进卢浮宫,面对着那纯洁无暇、静穆典雅的“米罗的维纳斯”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考虑到,她的前身竟是那丰乳肥臀、富于性感的“温林多府的维纳斯”呢?“维纳斯”是古罗马人对女爱神的叫法,相当于古希腊的“阿佛洛狄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