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93b6c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09.png)
资本论复习题含答案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什么?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即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获得剩余价值。
2. 简述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二重性。
答: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则是商品中所蕴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3. 什么是劳动力商品?答:劳动力商品是指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以换取生活资料的过程。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4. 马克思如何定义资本?答: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即资本是自我增殖的价值。
资本的本质是通过对劳动力的剥削,实现价值的增殖。
5.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是什么?答:不变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不变的资本,如机器、设备等;可变资本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可以变化的资本,主要指劳动力。
资本家通过可变资本的剥削,实现剩余价值的产生。
6. 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7. 马克思如何描述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答:马克思描述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为资本家不断扩大再生产的过程,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家积累越来越多的资本,而工人则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
8. 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剩余价值率的过程。
9. 马克思如何解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答: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工资的形式掩盖了工人被剥削的事实。
10. 简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复习题选择+判断
![《资本论》复习题选择+判断](https://img.taocdn.com/s3/m/432d0d0279563c1ec5da719a.png)
单项选择题: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
A同一时间的个别劳动与共同劳动B同一劳动的先后两次劳动C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D同一时间的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
A货币具有价格标准B货币具有价格C货币具有价值D货币是稀缺物品3、决定交换价值量的是()。
A商品的供求关系B商品的使用价值C商品的需求D商品的价值4、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内在矛盾转化为()。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商品与货币的矛盾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货币必须购买到生产资料B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自身升值6、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
A能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B能创造出商品的价值C能创造出各种使用价值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7、价值形成过程是()。
A各种剥削制度下生产过程所共有的一切B社会生产过程所共有的一切C商品生产过程所共有的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有的8、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是()。
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它们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C它们的物质形态不同D它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作用不同9、根据对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变资本是()。
A资本家的预付资本B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C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D工人自己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10、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A资本积累B资本原始积累C资本集中D资本积聚11、单个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是()。
A资本积聚B资本积累C资本集中D资本重组12、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一般会()。
A相对减少B相对增加C绝对减少D绝对增加13、产业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是()。
A生产阶段B销售阶段C购买阶段D流通阶段14、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是().A生产剩余价值B生产商品C实现剩余价值D实现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15、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d2977aba76c66137ef06191c.png)
资本论复习题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资本论》复习题目录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产品也就转化成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
商品的交换比例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随着交换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先后经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资本论复习题及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ee14df0740be1e640e9ac9.png)
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其意思是说A.评价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主观色彩B.地主和资本家是天生的剥削者C.地主和资本家的经济行为只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体现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自然人参考答案:A C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B.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决定C.个别劳动量等于社会必要量的单个商品是该种商品社会价值量大小的样品。
D.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实际上也是该种商品的平均价值量参考答案:A C D引文解释:“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
(第1卷第17章)①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剥削制度下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都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但其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
②在奴隶社会中,劳动者作为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因而其劳动在现象上全部表现为无偿劳动,但实际上,奴隶的全部劳动中也包括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必要劳动。
因此,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的必要劳动。
③在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因支付方式、实际运动、习惯思维等原因,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
但实际上,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雇佣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因此,表面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说明下列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商品流通资本流通(第1卷第3章)①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流通;资本流通是以商品为媒介、以实现价值增殖为目的的流通。
②共同点:第一、都有买和卖两个对立的阶段;第二、都有商品和货币两个对立物;第三、都有买者和卖者两个人对立;第四、都有三个当事人。
资本论复习题完整版
![资本论复习题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548b80d0d233d4b14e69cd.png)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的复杂劳动,在另外条件下可能就是简单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P121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P270设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均会发生磨损,磨损有两种形式: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又称实物磨损,是指设备在使用或闲置的过程在所发生的实体上的磨损或损失。
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
根据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产完全同类的劳动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造成了原有的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则是由于出现了更为低廉的替代品,从而引起了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损。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P510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P73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 货币流通实质上商品流通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实质内容。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65e8f650e2524de5187ea2.png)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ac70d97bceb19e8b8f6ba27.png)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题1、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及相互关系?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但它并不是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什么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揭示商品拜物教秘密意义何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意义:(1)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唯物辩证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这种拜物教的实质及其存在的条件。
客观上存在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必然会在人们的思想上有所反映。
(2)重视民生是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产生拜物教思想,用物的形式掩盖社会关系的问题,表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3)要深刻认识货币在经济现代化中的作用。
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关系,价格是以货币的形式来反映这种关系。
价格是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调节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
4、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如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54b71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c.png)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
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答案:B2. 马克思提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A. 商品的交换价值B. 商品的使用价值C. 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 商品的稀缺性答案:C3.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资本分为()。
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B. 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C. 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D.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答案:A4.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来源是()。
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B. 工人的劳动C. 资本家的投资D. 工人的超额劳动答案:B5. 《资本论》中提到的“绝对剩余价值”是指()。
A. 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价值B.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剩余价值C. 通过减少工人工资来增加剩余价值D. 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来增加剩余价值答案:A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 生产过剩B. 资本积累C. 资本的集中与垄断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答案:D7.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工资是()。
A. 工人劳动的价值B. 工人劳动的价格C. 工人劳动的交换价值D. 工人劳动的使用价值答案:B8.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资本的积累过程称为()。
A. 资本的扩张B. 资本的循环C. 资本的再生产D. 资本的积累答案:C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追求的是()。
A. 利润最大化B. 工资最大化C. 劳动生产率最大化D. 资本积累最大化答案:A10. 《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被称为()。
A. 商业周期B. 经济周期C. 工业周期D. 资本周期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题)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描述。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2cd4601eb91a37f1115c7e.png)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部分)1、为什么“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答: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1)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
即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货币具有量的有限,即货币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
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2、为什么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答: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从而商品生产经营才能维持和发展。
但是,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商品销售有困难有风险。
推销商品为什么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马克思就此做了精彩的论述。
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看:(1)一种商品的生产一般不是独家生产独自经营的,同行会不断增加,因而它在竞争中售卖并不容易。
(2)即使生产新产品,投放到市场上也未必能立即引起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社会需要,因而也难以出卖。
(3)即便生产的商品是社会需要的,也不能保证全部售完。
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不断更新,可能被类似的、性能更好的商品所取代。
(4)社会对于商品的需要量是有限度的。
在竞争中,有些商品将成为多余。
从商品价值方面看:(1)生产技术改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果使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将会降低商品的价值量,那么,在这之前生产的该种商品就不能实现原来的价值。
(2)即使单个商品是按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生产这一种商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必要总量,那末,在这种商品总量上所消费的、过多的劳动时间也就不能形成价值。
3、为什么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答:之所以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是因为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之所以说“金银天然是货币”,是因为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他们具有便于携带、价值大、质地软且均匀、容易分割等特点,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
当一般等价物发展到金银的阶段,首选就是金银。
资本论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9e9f2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7.png)
资本论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资本论》的作者是:A. 亚当·斯密B. 卡尔·马克思C. 大卫·李嘉图D.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答案:B2. 《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哪种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A. 黄金B. 劳动力C. 石油D. 土地答案:B3.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产生于:A. 商品流通领域B. 生产领域C. 资本流通领域D. 消费领域答案:B4. 下列哪一项不是《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A. 创造使用价值B. 实现价值增殖C. 创造交换价值D. 创造剩余价值答案:A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劳动过程”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工人的劳动B. 劳动对象C. 劳动资料D. 资本家的管理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的二重性”是什么?答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某种特定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物质内容,与商品的物质形态不可分割。
价值则是商品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定义“剩余价值”的?答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定义剩余价值为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来源。
3. 描述《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积累”的过程。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的再投资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和阶级矛盾加剧的根本原因。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分析。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ad9bb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1.png)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答案:D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工人的劳动B. 资本家的投资C. 资本家的技术革新D.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答案:A3. 资本积累的过程是:A. 资本家不断增加资本的过程B. 工人工资不断提高的过程C. 资本家不断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D. 资本家不断减少工人数量的过程答案:C二、多选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包括:A. 土地的掠夺B. 奴隶贸易C. 殖民掠夺D. 封建地租的积累答案:A、B、C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形式,它们是:A. 简单再生产B. 扩大再生产C. 资本积累D. 资本消耗答案:A、B三、判断题1.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历史上最进步的生产方式。
答案:正确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定义。
答案:资本是用于生产过程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是一种生产关系,体现在货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上,通过购买劳动力并将其与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新价值。
2. 描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的看法。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性,它通过提高生产力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de6a52948d7c1c708a145d4.png)
《资本论》复习题目录《资本论》复习题 (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3)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4、大机器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5)5、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8)6、马克思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得出什么结论?97、简述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
(10)8、简述利润趋向下降规律。
(13)9、简述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14)10、简述竞争对劳动力价值与价格的影响。
(16)11、简述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 1712、全体资本家是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 (18)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资本论复习题(天津市党校)
![资本论复习题(天津市党校)](https://img.taocdn.com/s3/m/1196943c3968011ca30091b3.png)
资本论复习题一、解释句子1.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答:揭示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改造、消灭或创造经济规律,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惩罚。
但是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为人类服务,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答: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众多的商品,单个商品表现为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所谓元素形式是指经济的细胞形式,经济细胞即为商品。
从细胞形式开始分析是因为:第一,商品是这个社会最基本最单纯的形式,资本主义整个复杂的经济机体就是由这些最基本最单纯的经济细胞组成的。
第二,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都是从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起来的。
第三,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从商品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为了弄清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基本规律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3.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答:对使用价值来说这句话是对的,马克思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引用了配第的这句话,但配第不懂劳动二重性,他虽然从劳动中发现了价值源泉,但却错误认为价值创造不仅是劳动,还有土地,因此对创造价值来说这句话就不对了。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55d3a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d.png)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1. 资本论的作者是谁?答案:卡尔·马克思。
2. 资本论的全称是什么?答案:《资本论》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3. 资本论首次出版于哪一年?答案:1867年。
4. 资本论主要分析了哪种社会形态?答案: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哪些基本理论?答案: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等。
6. 资本论中“商品”的定义是什么?答案: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7. 马克思如何定义“劳动力”?答案:劳动力是能够创造新价值的劳动能力。
8. 在资本论中,什么是“剩余价值”?答案: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9.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什么?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0. 资本论中提到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答案: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11. 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什么?答案:资本有机构成是指资本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解释“资本积累”?答案: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增加资本的过程。
13. 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周转”是什么意思?答案:资本周转是指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和周转。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分析“经济危机”?答案: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周期性地爆发。
15. 资本论中提到的“无产阶级”是指什么?答案:无产阶级是指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哪些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答案: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
17. 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拜物教”是什么?答案:商品拜物教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商品神秘化,赋予其超越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属性。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4d4942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4.png)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一、选择题1、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最能准确地描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A.劳动决定价值,土地决定利润B.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决定利润C.劳动创造价值,土地决定利润D.劳动决定价值,资本决定利润2、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描述是:A.扩大再生产B.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C.剩余价值的生产D.自然经济的瓦解3、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观点?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B.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C.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二、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2、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如何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3、请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应用。
4、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三、论述题1、请结合马克思的《资本论》,阐述你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理解。
2、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在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中的重要性。
3、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论述如何理解和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资本论复习试题
![资本论复习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7034828482fb4daa58d4b60.png)
《资本论》考试题一、名词解释(20分)1、什么是阶级?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什么是奴隶贸易?指16世纪至19世纪末西方殖民者将非洲黑人大量贩卖到美洲去从事奴隶劳动的活动。
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3、什么是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4、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的再生产。
具体来讲,就是社会生产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扩大生产的规模。
5、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现代化的工业和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二、判断正误(10分)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2、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
如:良心、名誉。
3、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
4、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立夫四大家族,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
5、公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
(生产资料就是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的总和。
包括土地,工厂以及一切生产出来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
)6、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在任何社会生产中,人们总是借助于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
消费资料,亦称“生活资料”或“消费品”。
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
)7、我国经济增长症结:经济结构的失衡。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拉动,消费、出口薄弱。
8、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金农业——工业——非物质生产(高科技产业)10、1 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8f21d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e.png)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资本论题库
![资本论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4c782d65680203d8cf2f248e.png)
资本论》题库一、简述题1.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2.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3. 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4.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本内容。
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伟大意义。
6. 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流通及人民币流通规律理论的基本内容。
7. 货币与资本的联系与区别、资本的本质。
8. 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条件。
9.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0. 马克思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工资的实质。
11.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12. 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13. 剩余价值率的概念和意义。
14.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绝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5. 生产劳动概念。
16.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17. 简单再生产的实质。
18.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19. 资本积聚和集中。
20.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1. 马克思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22. 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内容,各阶段资本形式及其职能23. 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其三个阶段的统一,而且是其三种形式的统24. 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25. 资本循环经历了哪些时间,如何缩短这些时间来加速资本主义周转26.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现实意义。
27.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两者的关系是什么?28.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29.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0. 试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1. 资本周转概念,怎样计算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32.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及其流通特点。
33. 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4. 固定资本更新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35.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现实意义。
36. 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37. 社会资本概念及其运动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复习题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第一,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两种形态,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
第二,抽象劳动内在的属性是生产商品过程中人类脑力或体力的支出(人类的一般劳动),其外在的属性则是生产商品创造价值的劳动,其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则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经济特征。
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状态下,劳动产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时代,也就是生产一个使用物品耗费的劳动表现为该物的“对象的”属性,即它的价值的时代,才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
第三,抽象劳动内化为商品的价值,外化为商品的交换价值。
正如马克思所述:“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
”这种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平等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正是以抽象劳动为内核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成为货币形式。
价值形式的这一发展过程,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不断克服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而发展的。
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具有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货币形式取代一般价值形式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最终形式。
总体而言,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3)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使用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大机器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主要是手工作坊和大工厂生产: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
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
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
工厂: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
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凭借机器化大生产,最终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从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场,再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折射出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沧桑变迁,反映出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机器化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历史必然。
5、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把剩余价值再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过程,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资本积累的条件是:•(1)资本家能卖掉自己的商品;•(2)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各个集团之间已经瓜分完毕。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6、马克思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得出什么结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实现的条件,也就是社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
•只有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既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又在实物上得到补偿,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
因此,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问题。
•什么叫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指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它是由一个国家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来看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组成的。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来看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组成的。
•把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形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按价值形态分为c、v、m三个部分,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只有弄清了社会产品的组成,才能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三)简单再生产的基本交换关系•研究简单再生产首先要以如下图式为出发点:••在以上图式中第I部类产品的价值是6000,其实物形态都是生产资料; 第II部类产品的价值是3000,其实物形态是消费资料,全部产品总价值为9000。
为了保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两大部类的产品必须经过相互间的交换,才能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简单再生产有三个基本交换关系。
•1、第II部类工人的工资500v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
它们将在第II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中实现。
这样,就有II(500v + 500m) = 1 000,以消费资料形式从总产品中消失。
•2、第I部类的1000v+1 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即用于第II部类的产品。
因此,它们必须同第II部类与它们价值相等的不变资本部分2000c进行交换。
这样,第I部类得到价值相等的消费资料,第II部类得到价值相等的生产资料。
因此,就有•II2 000c和I(1000v + 1000m)从计算中消失。
•3、还剩下I4000c,它们由生产资料构成,只能用于第I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
因此,要通过第I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来解决。
•(四)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实现条件•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实现条件的基本公式是:•这一公式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表明,要使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I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及第II 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I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都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
只有在这个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才能顺利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从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这一公式是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实现的基本条件也是平衡条件。
•7、简述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
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出售了。
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绝对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8、简述利润趋向下降规律。
利润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减慢而趋于下降的客观必然性。
亦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是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引起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因素是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以及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地竞相改进生产技术,在愈来愈多的生产环节中用机器来代替手工劳动,这就必然要引起各个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引起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
假定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定时期中,可变资本(v)的绝对量不变(例如始终是100),剩余价值率(m′)不变(例如始终是100%),资本的周转速度也不变,但不变资本(c)的绝对量却不断增加,从而资本总量也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平均利润率(p′)下降的倾向9、简述马克思的地租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各种地租形式,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集中而系统论述了资本主义地租理论。
马克思认为,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地租虽然呈现有各种独特的形式,但它有一个共同点: 地租的占有是土地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1.1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
马克思指出:“级差地租实质上终究只是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所具有的不同生产率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