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巴金的小说

合集下载

巴金创作中的矛盾心理

巴金创作中的矛盾心理

巴金创作中的矛盾心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寻找出路摘要:巴金的小说创作继接受了外来西方的创作方式,文学理论又继承了中国传统话本小说的技巧结构。

但在文章作品的思想心理方面,巴金一方面批判传统封建制度礼教;但另一方面他又没能在他的作品中给出一条合理的出路,一个合理的办法。

这其实是巴金内心的矛盾,他希望可以彻底摧毁旧的制度,但另外他又没能找到一个新的更好的制度来代替。

主要是因为他信奉的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破灭后,他内心充满了绝望。

他的创作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中不断摸索前进的。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反抗批判宣泄真诚巴金出生在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里,但他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很深,是母亲最早交给他爱和同情,并教导他要对人真诚,这对后来巴金性格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巴金身上我们也看不到一般官宦子弟的那种公子气,相反的,巴金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尊重体恤下层劳动人民,并且,他的关爱并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跟他们走的很近。

巴金甚至说他人生中的第二个先生(母亲是他第一个先生)就是位轿夫。

正是那些生活在他周围身份地位卑微的人,教给了巴金真实的社会情形,让他很早就了解到在家庭之外的社会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另外,在巴金成长过程中的知识构成上,虽然他从小就受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熏陶,但他也早在16岁时就读到了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和《夜未央》,这两本书对他影响极大。

另外,在接触西方思想的过程中,无政府主义对巴金的影响是最为重大深远,几乎是终其一生的。

巴金后来回忆说:“从《告少年》里我得到了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相信万人享乐的社会就会和明天的太阳同升起来,一切的罪恶都会马上消灭。

在《夜未央》里,我看见了在另一个国度里一代青年为人民争自由谋幸福的斗争之大悲剧,我第一次找到了我的梦景中的英雄,我找到了我的终身事业,而这事业又是与我在仆人轿夫身上发现的原始的正义的信仰相结合的。

”1而巴金接受无政府主义则是从一种理想的角度来接受的,巴金将之作为一种反专制,对残酷的现实进行批判,以及巴金从中能获得一种正义感,巴金就是把它作为一种精神来接受的。

接受美学视角下巴金《家》中的悲剧形象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巴金《家》中的悲剧形象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巴金《家》中的悲剧形象研究巴金是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其作品广受欢迎,其文学思想、艺术魅力是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精神食粮和财富。

巴金作品《家》曾被誉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畅销小说”,读者对小说始终保持着特殊的阅读热情,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便出版了39版,新中国成立后印发量达50万册以上,同时这部小说以戏剧、电影、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不断改编,可见接受者阅读文本的热情程度极高。

巴金曾坦言,《家》的写作就像是承载了回忆的坟墓的挖掘,把孩时目睹的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的悲惨结局血淋淋地呈现出来。

《家》中所描绘的青春、生命、爱情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被书中人物悲惨命运牵动的同时自省反思。

一1967年联邦德国康坦茨大学的姚斯在现象学和阐释学的基础上考察和反思了以往的文艺理论并发表了《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一文,在文中提出了接受美学的概念,它是以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为其核心理念,突破传统文艺理论所关注的作者或作品本身,更在意读者与作品的链接,把分析和理解作品价值的审视主体放在读者而不是作者身上,建构了“作者-文本-读者”为表现形式的批评模式。

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2]“一部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3],他认为作品应该是一种“当代的存在”,应该由接受者结合自身经验去理解文本价值并给出回应。

康坦茨大学教授伊泽尔进一步拓宽了接受美学的维度,在1970年《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召唤结构概念,他指出读者应该获得个性化体验,需要读者结合自身经验并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为基础来理解文本、探寻文本价值,进行文本再创造。

简言之,接受美学理论基本包含期待视野、审美经验和召唤结构三大内容。

1)期待视野被认为是姚斯接受美学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它是接受者与作品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然而姚斯本人并未对“期待视野”的内涵做出清晰阐释,我们这里沿用朱立元先生提出的概念,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巴金小说的美学特征

巴金小说的美学特征

巴金小说的美学特征(1)鲜明强烈的爱憎激情。

巴金是一位主观性极强的作家,浓郁的抒情性即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

特别是他能和作品中的知识青年同呼吸共命运,并借此表达他对旧制度的强烈憎恨,热情歌颂和赞美G命青年的反抗斗争精神及崇高人格。

正是出于抒情的需要,巴金特别喜欢采用第一人称或日记体、书信体的写作方式。

(2)单纯、明晰、平实自然的艺术结构。

巴金的长篇小说不追求那种是史诗式的宏伟结构,也不大擅长描写阔大的社会斗争场面,而是多采用单线条的递进式的结构方法,一个人物登场,引出其他人物和一连串的事件,平平道来,朴实无华。

在叙事方式上,他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顺时写来。

即使对往事的追叙,也都往往篇幅不是太长,很快便拉回到现实中来。

巴金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表现出一种更加接近生活原色的文体美。

(3)语言朴实、流畅,富有感情色彩。

巴金的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

他喜欢用并列短句,把一些平平淡淡的词句艺术地组合起来,有时候它们是并列的,有时候它们是递进的,单独抽出某一句来看往往平淡无奇,然而将它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接起来以后,却造成了一种特别强烈的抒情意味,能够表达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绪,产生种奇妙动人的艺术效果。

此外,巴金还善于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把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有生命的东西,把无情的东西变成有情的东西,直接赋予大自然以浓郁的感情色彩,从而达到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巴金小说创作的美学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早期的创作,内容庞杂,风格多变,主观色彩浓厚。

后期的创作题材开始由探索知识青年的革命道路转移到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琐事,并在表现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至善至美。

巴金创作风格

巴金创作风格

从《激流三部曲》中看巴金的创作风格巴金创作的小说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作者的文艺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文学素养决定了其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热诚的感情色彩、悲郁的艺术氛围以及平易畅达的文学语言的个性特征。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第一部《家》。

第二部。

第三部。

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作者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了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

以下是我对于《激流三部曲》的一些分析:一、充分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在现代文学史上,对于揭露封建制度的弊端,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

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

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二、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巴金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激流三部曲》中,充溢着作者对人生强烈的爱憎,他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把这种主观情感在其小说中展现出来,同时辅以主观景物描写,使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渗透了作家的嬉笑怒骂,忧戚容色。

巴金作品分析

巴金作品分析

一、中西文化对巴金创作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借着五四运动的大势,一批先驱人物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在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的同时,将眼光投向西方,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大量的西方小说被翻译介绍,而且相应地各种西方文学思潮也在中国的文坛上流传开来,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新浪漫主义等等理论,流派都寻找自己的信从者,在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坛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很多作家都吸取了西方文化营养,进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巴金也不例外,他曾说:“在所有的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

”巴金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然而像鲁迅等一批现代作家一样,虽然他们有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排斥否定,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社会人生出发,并且即使理论上可能走向彻底干净的否定,但在创作上绝对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否定过去状态的同时,过去状态中的某些东西会不自觉的沉淀下来。

首先,如果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是有理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会在冥冥中对其发生作用,而且“童年是一个人记忆的起点,”,巴金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大家庭的点点滴滴,在他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五岁的时候在广元县衙门内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读,跟一个姓刘的先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诵《古文观止》,还有美丽的母亲在晚间时教他背《白香词谱》。

虽然巴金曾一度在提到《红楼梦》表现得有点冷漠,但据记载小时候,红楼在他家到处流传,一些丫鬟仆人都知道具体情,以至在他还没有开始阅读就已经熟悉了书里的人物和情节。

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长大的作家要完全摆脱传统文化的熏陶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巴金小说中的家情结与人性解放的叙写巴金一生的作品十分丰厚,但能代表其创作思想特征的则是《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巴金也说这三部作品是他最喜欢的。

1931年4月在上海《时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家》,作为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开端,在一开始就以其强烈的主观激情和对封建大家庭的体察和书写,与茅盾鸿篇巨制的《子夜》和老舍的充满着北京市民文化习俗的《骆驼祥子》共筑了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艺术巅峰。

从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看巴金的创作

从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看巴金的创作

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看巴金的创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以他创作的“三情”得到人们的赞赏和重视,巴金在中国文坛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的作品中有“人情”,《团圆》可以验证这一点;他的作品中有“激情”,《激流三部曲》是最好的体现;他的作品中还有“真情”,读《随想录》和《致萧珊》便可深切感受到其真情之所在。

这强烈的人情味和人道主义,是巴金作品能占领现代文学各个时期、影响中国文坛整个世纪的最大因素。

故说,巴金的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态度真诚,饱含激情,与读者坦诚相见,毫无保留地将心交给读者,并能以自己的情绪感染读者。

在创作上,他一直要求自己说真话,不隐瞒自己的内心。

读过《海上日出》、《繁星》等等作品后,我们可以瞬间瞥见那活生生的景象,如此唯美。

我们甚至会和巴老一样陶醉于那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中。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向往那个美好的带有浪漫色彩同时又鼓舞人心的世界,热切地希望能够置身于此景当中,但却无法插手这个让人神往的世界。

可见,巴金的创作是无功利的,形象性的,情感性的,与此同时,还是审美的。

但是文学的属性决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

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阿多诺说:“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摆脱经验现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另一方面,它又属于现实,属于这个社会网络。

于是直接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它始终自然地是审美的,同时又是社会的现象的。

”也就是说,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着功利、理性和认识。

巴金的创作也不能例外。

透过审美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理性、更加贴近社会的巴金。

他的创作尽管表现出一定的无功利性,但是也有自己的目的:那便是用文字塑造经典,用经典的文字来揭示旧中国的封建势力,从而警醒人们,表反对封建主义的决心。

他的长篇小说《家》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剖析中国传统文化下,封建家庭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教案二: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教案二: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教案二: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一、巴金的文学风格巴金的文学作品风格独具特色,代表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最高水平。

他的小说清新朴素,语言质朴自然,但又不失优美。

他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心灵的深刻领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巴金的小说情节严谨,最小限度地运用情节曲折,而是通过人物细节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又不显得冗长和厌烦。

人物形象不仅具有立体感,而且符号性强烈,使人们能够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另外,巴金的小说也非常注重细节描写,这不仅是对人物心理和环境细致地描写,而且也在正是细节中表达了他对思想、人性的深刻思考,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它。

二、巴金的思想巴金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观念深刻,对于现代文学、现代文化、社会问题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人性与社会巴金认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社会环境对每个人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类生命性质和社会问题深刻的关注和思考。

他关注人的尊严,反对人的精神瓦解和人的形而上学的肤浅思维。

他的思想深入人心,对读者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教导意义。

2、追求真理的探究巴金的小说并不只是关注人的生活和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小说的形式进行思辨探究,对诸如战争、革命、宗教、文学艺术的问题等作出深刻而独特的思考。

例如,他在《家》和《子夜》等作品中,表达了生命尊严和自由的主题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抗战时期人们内心的真实状态。

在《天上人间》中,他以独特的手法表达了思想倒退和理想低落的观察和反思。

3、追求人道巴金始终在追求人道的过程中思考现实,他所追求的人道也不是简单的悲情化,而是更加自觉地承认人性和人生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尊崇人的内心真实自觉,反对对人或事物的偏见、片面和扭曲的理解,因此他的思想深刻而且实用。

4、探索生命巴金关心生命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他捍卫人类自由和尊严,并提出了追求人生价值和真正意义的命题。

巴金《寒夜》研究综述

巴金《寒夜》研究综述

巴金《寒夜》研究综述近十年巴金《寒夜》研究综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有着重要的文学地位,这部作品自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至今为止,已被无数读者和学者作出了不同角度的理解和研究,在这里,我简要将近十年研究情况加以归纳概括。

一、文学审美视域这是《寒夜》研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角度,《寒夜》是一部文学作品,从文学审美的视域进行解释是最自然,也是最基本的。

此类研究包括对作品的悲剧根源、叙事方法、思想主题、人物形象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如刘彦龙《寒夜悲剧性因素解析》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生存困境等方面说明《寒夜》的悲剧性。

从而又间接分析主人公汪文宣的懦弱形象及曾树生是现代新女性形象。

在叙事方法上,如肖照东的《守与放——巴金<寒夜>叙事结构的分析》中指出《寒夜》的叙事结构简明清晰:,就是汪母、汪文宣、曾树生之间的守与放的关系,从而分析得出《寒夜》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的叙事结构。

而思想主题都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批判和旧制度的必然灭亡。

二、新女性时代视域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没有话语权,而在这部作品中曾树生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展现出新时代新女性形象。

如王芳丽《对巴金<寒夜>曾树生形象再认识》中认为曾树生是一个饱满的新女性形象,敢于走向社会,敢于大胆地只求自己想要的。

又如张欣南《论女性自我生命的选择——也谈<寒夜>》中认为曾树生不再依附于男人,对生活无所畏惧,寻找一种未必光明却是全新的生活。

巴金小说塑造的新女性的形象曾树生是独树一帜的。

三,文化心理视域这种视域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作品中人物性格成因、心理状况作出分析,。

如杨秋红的《从巴金<寒夜>浅析当今社会的婆媳关系》中认为,《寒夜》中的家庭悲剧并非是旧文化所导致的,文章通过举例论证从古至今的有关婆媳关系的作品,发现都具有很高的相似度,证明婆媳矛盾不是封建观念旧文化所导致,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

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李玲内容提要巴金四十年代以前的小说,常常在价值取向和艺术思维两方面呈现出漠视女性主体性的男性中心意识。

在天使型受难女性的形象塑造中,巴金赞美盲目从夫、泯灭女性主体意识的封建妇德;在圣女型革命女性的形象塑造中,巴金把女性抽象化为男性精神拯救过程中没有女性生命实感的革命符码、性别符码。

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暴露出了中国现代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在性别观念上现代性不足的致命缺陷。

《寒夜》等后期小说中,巴金克服了这一缺陷。

关键词巴金现代小说男性中心意识女性形象巴金四十年代以前的小说,从总体上而言,是以男性青年为主体的现代启蒙叙事、现代革命叙事。

在其进步与落后、光明与黑暗相对峙的价值体系中,只有男性才真正成为这对立的两个阵营中的主体。

纯粹属于落后、黑暗阵营的男性极为明确。

他们不外是封建家长及其不肖子弟、剥削阶级及其帮凶两大类。

附属于他们的女性,一般被认为是愚昧、不觉悟的,甚至是可恶的,有时还被界定为帮凶,虽然有时也被认为是可怜的,如《家》中的陈姨太、三太太、四太太、五太太等。

作家站在进步、光明阵营的立场上,用外视点描述落后、黑暗阵营中的男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女性,因而这些男男女女多多少少都是脸谱化、简单化的,是被判断为失去历史合理性的过时之物。

而在这个启蒙叙事、革命叙事中,真正占据核心地位的则是一批受落后、黑暗力量压迫但尚徘徊于进步与落后、革命与不革命,或刚刚献身革命的现代子辈男性,如杜大心(《灭亡》)、李冷(《新生》)、周如水(《雾》)、陈真(《雾》、《雨》)、吴仁民(《雨》、《电》)、觉新、觉民、觉慧(《家》)等。

巴金四十年代以前的小说从总体上而言,正是这些大致上属于子辈的男性、大致上属于革命阵营的男性的精神挣扎史、精神成长史。

作家用以观照他们的价值尺度是,如果他们屈从于落后、黑暗,如果他们不起来革命,他们将被吞噬、被毁灭;如果他们追求进步、追求光明,并且把反叛的激情与革命的理性相结合,他们将获得新生、获得幸福、获得永恒。

巴金寒夜艺术特色

巴金寒夜艺术特色

《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 1日。

书中描写了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校,在乡村普及教育。

这种平凡而高尚的追求给他们希望和鼓舞。

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使他们的理想破灭,生活濒于困境。

男主人公汪文宣患了肺病,挣扎着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其妻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贫困凄凉的生活使一家人缺乏了对彼此的耐心和理解而陷入了无尽的争吵中。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她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

充满活力的曾树生爱怜丈夫,赡养全家,却又不能忍受婆婆的埋怨和刺伤,也不甘心和这个毫无生气的家庭一起沉沦、灭亡。

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他只能用委屈自己来换取母亲和妻子的和解,维系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他善良、忠厚、懦弱,对母亲和妻子都怀着深沉的爱。

战事恶化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

她一边继续给丈夫、儿子寄钱,一边要求分手。

汪文宣尽管爱妻子,但还是忍痛答应了。

曾树生得到自由,但她的心仍为这个破碎的家牵引。

两个月后,当她从兰州回到重庆探望时,已物是人非:汪文宣已悲惨的死去,婆婆和儿子不知去向,只剩下她一个人在寒夜里孤独的行走。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并且通过他揭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一、平凡的人物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

汪母是一位旧式知识妇女形象,她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孙子,对儿孙总是充满柔情,无论自己多么辛苦,她都心甘情愿细心地呵护着他们,把他们的衣,食,住等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

巴金创作中的矛盾心理

巴金创作中的矛盾心理

巴金创作中的矛盾心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寻找出路摘要:巴金的小说创作继接受了外来西方的创作方式,文学理论又继承了中国传统话本小说的技巧结构。

但在文章作品的思想心理方面,巴金一方面批判传统封建制度礼教;但另一方面他又没能在他的作品中给出一条合理的出路,一个合理的办法。

这其实是巴金内心的矛盾,他希望可以彻底摧毁旧的制度,但另外他又没能找到一个新的更好的制度来代替。

主要是因为他信奉的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破灭后,他内心充满了绝望。

他的创作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中不断摸索前进的。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反抗批判宣泄真诚巴金出生在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里,但他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很深,是母亲最早交给他爱和同情,并教导他要对人真诚,这对后来巴金性格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巴金身上我们也看不到一般官宦子弟的那种公子气,相反的,巴金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尊重体恤下层劳动人民,并且,他的关爱并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跟他们走的很近。

巴金甚至说他人生中的第二个先生(母亲是他第一个先生)就是位轿夫。

正是那些生活在他周围身份地位卑微的人,教给了巴金真实的社会情形,让他很早就了解到在家庭之外的社会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另外,在巴金成长过程中的知识构成上,虽然他从小就受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熏陶,但他也早在16岁时就读到了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和《夜未央》,这两本书对他影响极大。

另外,在接触西方思想的过程中,无政府主义对巴金的影响是最为重大深远,几乎是终其一生的。

巴金后来回忆说:“从《告少年》里我得到了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相信万人享乐的社会就会和明天的太阳同升起来,一切的罪恶都会马上消灭。

在《夜未央》里,我看见了在另一个国度里一代青年为人民争自由谋幸福的斗争之大悲剧,我第一次找到了我的梦景中的英雄,我找到了我的终身事业,而这事业又是与我在仆人轿夫身上发现的原始的正义的信仰相结合的。

”1而巴金接受无政府主义则是从一种理想的角度来接受的,巴金将之作为一种反专制,对残酷的现实进行批判,以及巴金从中能获得一种正义感,巴金就是把它作为一种精神来接受的。

巴金的文学评价与争议

巴金的文学评价与争议

巴金的文学评价与争议巴金(1906年-2005年),原名李恒,字达民,以笔名巴金为人所熟知。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无愧于世界文坛名人之列”。

然而,巴金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观点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巴金的文学评价与争议。

首先,巴金的文学作品在艺术上备受肯定。

他以《家》《春》《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情感的抒发。

巴金善于揭示社会现实和思想内涵,以独特的角度展示人类的喜怒哀乐。

特别是《家》这部作品,以真实的家庭生活为背景,刻画了封建社会下女性的苦难和家庭的矛盾,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巴金的作品语言简练,情感饱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触动。

然而,巴金的文学作品也受到了批评。

有人认为,他在作品中常常强调个体的痛苦和社会的腐朽,过于悲观和压抑。

他的作品缺乏对英雄主义和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过分突出了社会问题和个人悲剧。

另外,巴金批评社会的锐利眼光也被一些人视为过于偏激和片面。

他倾向于将社会问题归咎于封建制度,而缺乏对其他因素的分析和思考。

除了作品上的争议,巴金的思想观点也备受争议。

巴金早年接受先进的思想熏陶,在青年时代拥护过共产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他的思想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他遭受了长达十年的批斗。

这段经历使得巴金的一些观点和立场受到了质疑。

有人认为,巴金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态度存在矛盾和摇摆。

虽然他在晚年重申自己对共产主义的坚定支持,但还是有人认为他的思想含糊不清,没有明确的立场。

此外,巴金的个人生活和行为也成为评价和争议的焦点。

他在私人生活中曾经历过婚姻失败、感情纠葛等困扰,这些经历可能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点。

尽管他的作品独立于个人生活,但有人认为巴金的个人经历对他的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巴金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评价和争议是难以避免的。

尽管他的作品在艺术上备受称赞,但也受到了批评。

他的思想观点和个人生活也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中。

对巴金从文意义的阐释及思考

对巴金从文意义的阐释及思考

对巴金从文意义的阐释及思考
巴金的作品渗透着沉郁的氛围,那是一种深邃的思考,反映着内心的深层情感。

巴金以抒情性的文字,描绘出当时社会上农民的悲惨境况,对受到苦难与崩溃却依然在逆境中前行努力的农民表示赞美,让我们更加瞭解中国农村的艰苦生活。

巴金的创作大多是围绕着艰苦的农民生活展开,他将他自身的思想与理念植入作品之中。

“牧羊调”则是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小说流传于全国,受到普遍好评。

其中他让母亲那句“孩子,要谨慎行事”成了一种座右铭,也成为那个时代农村社会贫穷的象征,承载的更是对农民的宽容胸怀。

而让小说更加出彩的是巴金的故事讲解能力,他把情节简单化,表现出特殊的韵律性,体现出一种缓慢叙述的形式。

此外,巴金的作品中又有孩子的感动,他借用狗的口吻,生动形容孩子的后果,令我们细品“牧羊调”中社会中可怜而又美好的一面。

巴金以他流淌的诗句,勾画出孩子们渴求欢笑的画面;用他渐进式的调和,表达了孩子们兢兢业业的求学心态,令人感动。

虽然巴金并未真正走进农村的社会生活,但也能够感受到他在小说中对农民的同理心,倾吐出情感的歌谣,他化身为农民,站在农民的角度,批判心态转变和道德准则上的腐败,将农民的苦难束缚全面表现出来,从而使我们有效地感受到农民当下的生活处境。

巴金的作品毫不吝啬地分享着农民和世界的体悟,更是十九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反思了人生的伤痛与放弃后,他却并没有堕入冷漠与绝望,而是勇敢地向前拼搏,播种希望,永远没有失去对人类与生活的热爱,他的文字,具有持久的理念价值与深刻的文学价值。

浅谈巴金的《寒夜》

浅谈巴金的《寒夜》

导语:《寒夜》讲述的是一个苦难的故事。

为了与之相呼应,巴金的小说语言选择的是一种忧伤与哀婉的语调。

这种语调是深刻表达苦难现实的语言基调,也是巴金在叙述语言上的一种自然选择。

内容提要《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几十年过去了,其魅力丝毫未减。

是一部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作品。

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寒夜》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论,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寒夜》所蕴含的独特。

文章结构如下: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论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颠峰之作。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在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浅谈自己对《寒夜》的理解。

一、《寒夜》的人物形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好坏两极背反写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受观众喜爱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写具有复杂性格的人。

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

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1000字巴金《随想录》是一部以散文形式写成的文学作品,是巴金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从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文学意义。

其一,语言艺术。

在语言艺术上,《随想录》以简洁明快、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语言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引起读者深刻的思考。

在另一方面,他采用朴素自然的语言,通过从容的叙述技巧和情感的转化来推动文章的情节,表达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索。

因此,语言是这部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成为了巴金文学传承的重要标志。

其二,思想内涵。

巴金《随想录》是巴金体现哲学思辨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记载了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他以非常平淡的语言反映出一个理性派作家对人生的思考。

他不断地探索人性、道德和社会的问题,受到了思想家、文学家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

他讲述的这些随想,将读者引入了新的思维空间,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其三,社会意义。

《随想录》是一部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与生命状态,并为后来的文学题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蓝本。

他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宗旨,同时也传达了他个人的思想和人生哲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呼吸的形象。

在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后,巴金探索了人生的价值与经验,反映着他对中国新的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对人生与历史的回顾。

综上所述,巴金《随想录》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文学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色的作品,通过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究,传递出一种人生哲学。

因此,它在文学创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料。

巴金 作品赏析

巴金 作品赏析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春》(一九三八年初版)、《秋》(一九四年初版)三部,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

对题材的熟悉的作者感受的深切,使这部作品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

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家》。

家家是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家》内容梗概: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

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

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

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

浅论巴金小说风格的演变

浅论巴金小说风格的演变

浅论巴金小说风格的演变长江大学汉语言文学09级专升本高又乔【摘要】:《家》和《寒夜》是巴金的两部重要的长篇小说,这两篇小说分别是巴金前后期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

从《家》到《寒夜》是巴金对人生、社会深入认识的过程,也是巴金伟大文学成就的顶峰。

本文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分析对巴金前后期创作风格的演变做些探讨。

【关键词】:作品风格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结构原形演变巴金是以战事的姿态来从事创作的,他的小说大部分是写旧家庭的崩溃以及青年一带的叛逆和反抗。

巴金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

从1982年的《灭亡》起。

到抗日战争爆发为前期;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为后期。

前期的主要作品有《灭亡》、《砂丁》、《将军集》、《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爱情三部曲》等,后期的作品主要有《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

前期的作品带有无政府主义的色彩,但更能吸引人注意的是那种叛逆与追求的躁动情绪,其主题是反专制反封建的。

40年代中期是巴金创作的有一高峰期,不过他的创作风格已有所变化,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委顿生命”,写“血和痰”,调子变得悲哀、忧郁,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

巴金的创作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出现了两次高峰期,分别以《家》和《寒夜》为代表。

这两本书也是巴金前后期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

而他前期的作品大体上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等;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走向崩溃的命运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巴金后期的小说创作从题材上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的没落的,除《春》、《秋》外,还有《憩园》;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

纵观巴金先生的一生,他一直笔耕不辍,创作出众多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巴金创作风格

巴金创作风格

从《激流三部曲》中看巴金的创作风格巴金创作的小说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作者的文艺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文学素养决定了其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热诚的感情色彩、悲郁的艺术氛围以及平易畅达的文学语言的个性特征。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第一部《家》。

第二部。

第三部。

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作者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了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

以下是我对于《激流三部曲》的一些分析:一、充分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在现代文学史上,对于揭露封建制度的弊端,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

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

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二、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巴金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激流三部曲》中,充溢着作者对人生强烈的爱憎,他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把这种主观情感在其小说中展现出来,同时辅以主观景物描写,使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渗透了作家的嬉笑怒骂,忧戚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家》“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童年,一个由童年经验所够早的内在世界。

童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的知识积累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更是因为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地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是人们早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艺术家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

1940年,巴金出生在成都正通顺街“楼台亭阁、朱槛玉彻、水榭花园的”李家公馆。

那时是他的祖父当家,祖父既保守又顽固,对子孙坚持守旧的教育方法。

什么都是他自己说了算。

巴金的父亲李道河,谨守封建规范、安分守己、温和宽厚、并且很爱巴金。

经常带巴金出入剧院看戏。

巴金一叔曾留学日本,在成都开办律师事务所,但是他道貌岸然。

在老太爷去世之后,巴金大嫂生产之际,以‘血光之灾”为名强迫巴金大嫂迁出城外,致使巴金大嫂难产而死。

巴金的二叔、四叔、五叔均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巴金的大哥大巴金六岁,从小聪慧、能文能武,深得父母宠爱。

喜欢化学,幻想去德国深造。

可是在母亲去世不久,便被祖父和父亲用拈阉的方法决定了他的婚事。

又找到了商业场的工作。

一年后,父亲去世,作为长房子孙的他彻底充当了牺牲品。

巴金的二哥与巴金关系甚好。

童年时一道读书、游戏,后来又一起去上海、南京读书。

当然,巴金的童年经历中还有母亲的爱。

巴金说母亲是他“第一个先生”,“在我幼小的时候,她是我的世界的中心。

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

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正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在爱的环境中,巴金也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

在自己富裕的家庭中,另一些人在过着不幸的生活,“在这时候我就己经感觉到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安排得很不合理了。

”他回忆道,“我愈是多和‘下人’在一起,愈是讨厌‘上人’中间那些虚伪的礼节和应酬。

心里起了火一般的反判的思想,我宣誓要做一个站在他们一边、帮助他们的人。

在一群没有知识、缺乏教养的人中间,我得到了我的生活态度,我得到了那个近乎原始的正义的信仰,我得到了直爽的性格。

1914年巴金母亲病逝,1917年父亲病故,家庭内部争斗愈加激烈,他萌发了冲出这座囚笼的心思。

他说:“父亲死后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变成了一个专制的大王国,在和平、友爱的表面下,我看到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

15岁的时候,巴金进了成都一所公立学校一外专,终于第一次冲出了大家庭的罗网。

关于童年经验与一个人日后体验生成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的每个早期阶段仍同由它发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存在。

早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年内不显露出来,但是其力量却丝毫不会减弱,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

”实际上,艺术家记忆中的童年经历,有许多是艺术家的“遮蔽性记忆”,一方面,童年时的某种经验被纳入整个人生经验的长河中,其自身意义和价值被不断变换、生成;另一方面。

这种经验融入生命运动和心理结构的整体后,参与了心理结构对于新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的规范建构,因此说艺术家的体验生成总是与他的童年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正是由于巴金的童年经验给巴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使得巴金养成了直爽、爱憎分明、勤于思考、积极进取、敢于批判社会的性格。

对比小说《家》,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巴金童年经验的影子。

巴金的祖父就是小说中高老太爷的人物原型;巴金的大哥就是觉新的人物原型;巴金的二哥就是觉民的人物原型,小说描写的也是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分化与没落,并且在这个封建家族里面充满着家人之间的斗争。

总而言之,《家》的创作形成是作者童年经验艺术化的过程。

巴金自己曾说过:“我写这部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

”在心理学领域,各派心理学家之间尽管有许多分歧,但都十分重视童年经验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认为童年时期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上了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情感或情绪的基调。

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作品形象对实际的童年经验,特别是痛苦的童年经验有时并不是真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变形了的或曲折隐晦的表现。

正如《家》中觉慧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他是一个封建家族里面的最早的觉醒者,他的人物原型可以说是巴金自己,虽然巴金最后是冲出了大家庭的罗网,但是在那种封建制大家族的桎梏下,巴金本身受到很多条件的约束,有很多事情是他本人曾经没有做并且不敢做的,所以巴金把那种缺失的经验寄托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让“觉慧”帮他做完,这里表现得是作家对自己缺失性经验的一种补偿。

小说中“鸣凤”这个人物据巴金说是他自己创作出来的,她是根据小说情节需要产生的,她并不直接来源于艺术家的童年经验,但是艺术家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童年经验和加强小说的感染力而赋予小说人物以生命,这就属于一种变形了的,曲折隐晦的表现。

尽管童年经验在艺术家的个性铸造和创作选材上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童年经验”无论多么重要,都离不开后来经验的作用,而且单纯的童年经验并不能直接推动作者情感的升华,进入创作。

巴金在法国留学期间,他开始构思小说《春梦》,它与后来假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并且几乎没有动笔。

1929年7月,巴金大哥来到上海,巴金见到了久违的大哥。

和他度过了一个月愉快的生活。

这些使他成为《家》构思过程中一个重要契机。

巴金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常常对我谈起过去的事情.我也因他而想起许多往事。

我有一次对他说,我要拿他作主人公写一部《春梦》。

他大概认为我在开玩笑,不置可否。

那个时候我好像在死胡同里而看到了一线亮光,我找到真正的主人公了。

并且还有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和一个丰富的材料库.我下了决心丢开杜家的事改写李家的事。

巴金大哥回家以后,他曾给巴金写信讨论过《春梦》的创作。

他说:“《春梦》你要写,我很赞成,并且以我家人物为主人公,尤其赞成。

实在的,我家的历史很可以代表一切家族的历史。

巴金受到了鼓舞,“我读了信,受到了鼓舞,我有了勇气和信心。

我有十九年的生活,我有那么多爱和恨,我不愁没有话说,我要把我的感情。

我要把我的过去咽在肚子里的话全说出来。

”他开始动笔创作,但很慢。

就在这个时候,巴金大哥自杀了。

“我愤怒,我不肯认输。

在亮光刺、噪音震耳、五颜六色的滚滚人流中,我的眼前不断出现我祖父和大哥的形象。

祖父是在他身体健康,大发雷霆的时候,大哥是在他含着眼泪向我诉苦的时候。

”“我一夜都不曾闭眼,经过了一夜的思索,我最后一次决定了《家》的全部结构”。

这便是巴金小说《家》的全部构思过程。

艺术家产生创作冲动需要艺术家的早期经验和外在机缘发生碰撞。

外在机缘或叫触媒、外部诱因,是将无意识转化为潜动机的契机或刺激物。

在《家》的创作过程中,巴金与他大哥的重逢以及一起回忆往事就是这种外在机缘。

在其作用下,艺术家直觉、表象、情感和创造性突然被唤醒,使原先焦躁不安的盲目驱力变为明确而坚定的意图。

利珀说,情绪情感就是动机,具有推动性、方向性。

创作中,情绪情感的推动、方向、放大作用始终伴随。

在《家》的创作过程中,巴金大哥的自杀使得艺术家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无疑加强了巴金的创作动机,使巴金确定了《家》的全部构思,具有推动性和方向性。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读完这部作品,我们能清楚感觉到巴金给我们带来的独属于年轻人的激情——热血沸腾的情感状态。

根据创作的心理状态分析,巴金在创作《家》时应该处于癫狂状态。

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时,便会出现一种奇异的创作现象——癫狂。

癫狂这种强烈的情感心理活动有两种心理特征,一种是以激情强化为标志。

这种激情化标志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适宜刺激,另一方面是自身条件的适宜刺激。

外部环境的刺激使得潜在意识层打开突破口,使激情得以勃发,同时通过心理和生理的渠道,不断引起意识和潜意识的活动。

自身条件的适宜刺激,指创作主体的“情结”,当一种情感产生以后,它具有郁结于心,经久不去的性质,当“情结”在胸中扭动的时候,众多的表现记忆就会活跃起来,每时每刻都可能迸发出艺术的火花。

巴金在创作《家》时,他大哥的自杀就是一种外部刺激,打开了巴金创作潜在意识层的突破口,使得巴金的激情得以勃发,而他本身的早期经验就是他的“情结”所在,使得他在对其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中创造出《家》,向旧社会的封建大家庭制度以及封建礼教制度发出了激烈的控诉。

存在主义作家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到“沉重的负担压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象。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巴金就是在多重精神的重压下才能造就《家》中强盛,贴近生活,真切实在的人物影象,他用他真实的背着沉重负担的生活经历反击旧社会制度。

巴金曾经说过:“书中那些人物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亲身经历过的,所以我要写一部《家》,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宣告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他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