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的概述处理

合集下载

大一地球概论笔记

大一地球概论笔记

大一地球概论笔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地球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质量、自转和公转等基本参数。

同时,也会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这些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例如,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地球上的气候分布,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3. 地球的气候系统: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地球的气候系统,包括大气、水文、生物和冰冻圈等子系统。

同时,也会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 地球的地理环境: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等。

同时,也会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地球的资源分布和利用,以及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环境污染等。

同时,也会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6. 地球科学的方法论: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模拟和模型等。

同时,也会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前沿和技术。

地球概述(课件)-2022-2023学年六年级地理下册同步精品课堂(沪教版上海)

地球概述(课件)-2022-2023学年六年级地理下册同步精品课堂(沪教版上海)
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认识过程排 列正确的是( C ) ①天圆地方;②麦哲伦环球航行;③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断;④地 球卫星照片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2.为什么“欲穷千里目”要“更上一层楼”( D ) A.站得高,前面遮挡的东西少 B.因为高处视野开阔 C.因为要看的风景在上一层楼 D.因为地球是个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
确证
证实
漫长而艰辛、不断探索、求知、求真!
一、地球的形状
为什么会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一、地球的形状
在海边看离岸行驶的船,会发现总是船身慢慢的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开始下沉,直至 整个船只消失在视野里,这就说明地球表面是弧形的,也就间接的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外部三大圈层。 4.通过本课学习,体会人类探索地球的历程艰辛而漫长,学习前人勇于 探索、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感受科技在人类探索地球过程中发挥的 重要作用。
一、地球的形状
月食是指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被地球所 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因为月食是太阳光被地球的影子所遮蔽,所以从影子 的形状看,是一个圆弧状,从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月食的的发生过程侧面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 阶段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一、地球的形状
课程目录
1 地球的形状 2 地球的大小 3 地球的圈层
一、地球的形状
阶段1:天圆地方
古古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根 据直觉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构成 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

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三、教学难点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课型:单一课。

五、教学方法,刚要信号法、教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能遥望到的太阳,月球都是球体,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是球体,在古代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人类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二)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学生如图1.1,思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归纳总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直觉认知天圆地方,早期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②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③实践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④科技手段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2、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那些例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老师归纳总结:(1)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月食发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呈弧形),可以看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1.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认识地球仪概述

1.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认识地球仪概述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 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
字来表示陆地、海洋、
山脉、河湖、国家和城
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
形状及名称。
地球仪上主要的点、线
地轴
北极
纬线
经线
南极
小结
1.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认识了地球的形状;
2.知道了要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 地球大小; 3.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利用地7个
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多少个400米跑道?
100000个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实现,是人类 最终证实地球是个大圆球的里程碑。 当时西班牙国王送给航海家们一个最 好的礼物,就是一个人类共同拥有, 然而又不被人们真正认识的彩色地球 的模型——地球仪。上面刻着一行寓 意深刻的题字“你首先拥抱了我”。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问: 同学们,你知道地球什么形状的吗?
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① 猜想 天圆地方
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② 逻辑推理
太阳
月亮
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③ 实践证明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环球航行验证 了地球是个球体。
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④ 亲眼目睹
小资料:麦哲伦环球航海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 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 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的壮举。
用了3年时间!地球有多大啊?
二、地球的大小
约5.1亿平方千米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
问:地球大小知多少?
1.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地球的表面积相当于

小学六年级地理课堂教案: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分布

小学六年级地理课堂教案: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分布

小学六年级地理课堂教案: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分布一、地球的自然环境:了解我们生活的家园1.1 地球的概述:形状、构造及特点1.2 大洋与陆地:面积、分布及特征二、资源分布:认识地球上的宝藏2.1 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2.2 农业资源:土壤和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小学六年级地理课堂教案:一、地球的自然环境:了解我们生活的家园1.1 地球的概述:形状、构造及特点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关于地球形状和构造方面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地球是什么形状呢?通过观察世界地图,你会发现它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圆球。

但在真实情况中,当对比较长距离进行测量时,科学家发现地球其实略微扁平,并且两极稍微收缩呈向内凹陷状态。

这个形状像橄榄一样,称为"椭圆体"。

地球还是由多层结构组成,在外部有一个坚硬的外壳称为地壳,下面是造成火山、地震等现象的石层和软层,最里面是一个由铁镍混合物组成的内核。

这种特殊的构造使得地球上存在了各种环境和自然现象。

1.2 大洋与陆地:面积、分布及特征地球上有大部分被水覆盖,我们所处的大洲也只是陆地中的一部分。

目前,全世界共有五个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和北美洲。

它们分别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并且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与海陆比例相对应的是海洋占了绝大部分地球表面积。

将近71% 的地球表面被水包围着,并且这些水体主要集中在五大洋之间:- 太平洋是面积最广阔和最深的一个,横跨东亚、南亚、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

- 大西洋位于北美与欧洲之间,其东岸拥有包括巴西和南非在内众多国家。

- 印度洋位于非洲东侧,横跨印度平原、澳大利亚等大片陆地。

- 北冰洋在北极周围,并且是全球最边缘的一个。

- 南冰洋在南极周围,也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难以到达的水域之一。

通过这些学习,同学们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独特环境以及其他不同地区之间的区别。

二、资源分布:认识地球上的宝藏2.1 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上有许多珍贵的自然资源,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了解到主要有三类自然资源。

地球科学的六大圈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球科学的六大圈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球科学的六大圈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许多不同的圈层组成。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些圈层,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地球环境。

本文将着重介绍地球科学的六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地球内部的核心。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圈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地球资源,以及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进行撰写: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布局和组织进行介绍,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部分的作用和内容概述2. 正文部分的组成和各个圈层的介绍3. 结论部分的总结和展望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意义,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扩展,介绍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要点,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深入探讨地球科学中的六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以了解它们在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些圈层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探索地球变化和环境演变的规律,为未来地球科学研究提供更深入的基础和方向。

同时,通过了解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为地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意义。

因此,本文旨在强调地球圈层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关键地位和价值,促进对地球系统的全面理解和保护。

2.正文2.1 地球的大气圈地球的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一个圈层,它由各种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这些气体形成了地球的大气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大气圈主要分为几个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对流层等。

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例如,对流层是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其中的空气通过对流运动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天气现象;平流层以上的层次则影响着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变化。

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球作为我们所居住的行星,其形状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然而,历史上的观察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而非扁平的。

本文将通过相关证据和科学研究来阐述这个观点。

地球的球形形状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观点,而是数百年来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证据的结果。

首先,重力对地球形状的证明是其中之一。

重力是地球质量吸引物体的力量,可导致物体向地心方向下落。

我们每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到重力的存在,这是因为地球的质量造成了一个向下的引力加速度。

而只有球状的行星才能产生这种均匀且向下的引力场,因为球体是最理想的几何形状。

其次,地球的曲率证据是另一个支持地球球形理论的重要证据。

当我们站在海岸线上,注视着地平线上的船只时,我们会注意到船只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这是因为地球的表面是球形的,而地平线是我们视线所达到的第一个可见点。

如果地球是扁平的,我们应该能够看到无限远的物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此外,飞行器拍摄的地球照片也显示了其明显的曲率,这是不容置疑的证据。

综上所述,重力对地球形状的证明和地球的曲率证据是确凿的证据,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非扁平的。

尽管有一些人持有扁平地球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往往基于误解和偏见。

科学不断发展,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据,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并推翻了扁平地球论的观点。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将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地球是球体:重力对地球形状的证明和地球的曲率证据。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证据,并最终得出结论,确认地球的球体形状。

在2.1部分,我们将阐述重力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通过引用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我们将探讨重力如何影响地球的形状。

重力作用在地球上时,会使地球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弯曲的特征,这意味着地球不能是完全平的,而必须具有某种球形状。

接下来,在2.2部分,我们将讨论地球的曲率证据。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5.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地球宇宙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地球仪等教具,观察宇宙环境,提高空间想象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分析地球宇宙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教学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学习心得。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目标达成: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掌握。
3.目标达成: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地球的宇宙环境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认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课本相关章节,梳理地球宇宙环境的基本概念,如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影响等。
3.设想三: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设想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直观、生动地展示宇宙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5.设想五: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实施: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1 地球知识-经纬网

1.1 地球知识-经纬网

用途
1、划分地球——赤道把
60°
地球分成南、北半球。
高、中、低纬度划分
23
°
30° 26ˊ
低纬度 0°——30° 中纬度30°——60°23
°

26ˊ 30°
高纬度60°——90°
60°
五带划分:
0°——23° 26ˊ热带 23° 26ˊ—66°34 ′ 温带 66° 34ˊ—90° 寒带
90° 66 ° 34ˊ
(4)在图示的这一天,下列地点
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北京 B.广州 C.甲地 D.乙地
圆锥投影的经纬网图
自转方向 A
B 1600 1800
坐标:
500 A、(1600E、500N) B、(1700W、700N)
700
利用经纬网定位
450
A: 300N、150W B: 150S、300E C: 300N、300E
过南极点后再向北;如B到D c、两地位于不同半球,则 看劣弧过哪个极点而做 讨论。如A到C
0
地球—经纬网—东西半球界线
N
N
200W
1600E
L1
1100W
L3
L2
700E
200W
L5
L6
L4
1600E
S
S
此图为西半球,说 此图为东半球,说
出三线的经度?
出三线的经度?
地球—经纬网—经线
用途
1.判方向
2.划分地球—— 3.定距离——同一
20°W和160°E的 经线上一个纬度的
经线圈把地球分为 水平距离约111千
00
00
丙 450W
N

地球公转的资料_概述及解释说明

地球公转的资料_概述及解释说明

地球公转的资料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这一现象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运动方式之一,也是我们理解天体运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季节变化、日照时间等重要基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地球公转进行全面的资料概述及解释说明。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基本概念与原理、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及表现、运动力学解释地球公转以及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地球公转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介绍和讨论,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地球公转的定义、原理、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现象。

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探索地球公转背后的物理规律,展望未来对于这一领域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请根据需要自行调整。

2.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1 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公转指的是地球绕着太阳进行运动的现象。

这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一种基本运动,被认为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身轴心偏转)和公转(绕太阳轨道运行)两者所决定的。

2.2 公转轨道与周期地球的公转轨道形状接近一个椭圆,被称为日心椭圆。

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绕太阳运动时速度不均匀,在远离太阳最远点(近日点)时速度较慢,在距离太阳最近点(远日点)时速度较快。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左右,我们通常按照365天来计算一年,四年加上一个闰年来弥补多出来的0.25天。

2.3 影响地球公转的因素影响地球公转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a) 引力:太阳对地球施加引力作用,使得地球绕着太阳运动。

引力是导致行星绕恒星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b) 质心位置:地球和太阳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绕着它们的质心进行公转。

这是由于太阳也会受到地球的引力影响,使得质心位置稍微偏离了太阳中心。

c) 其他天体的干扰:地球公转过程中,其他行星、卫星和彗星等天体对地球也会产生一定的引力干扰作用,虽然较小,但在长期演化中会有一定影响。

总之,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现象,并受到引力、质心位置以及其他天体的干扰等因素影响。

1.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1.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8.地球仪上陆地和海洋是用什么来区分的( A ) A.颜色 B.文字 C.符号 D.数字
【点拨】在地球仪上陆地和海洋通过不同的颜色来区 分,海洋一般用蓝色表示,陆地一般用绿色来表示。
[中考·滨州]地理活动课上,小辉制作了一个简易地球仪。 读图回答9题。 9.从小辉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中,我们能获得
的信息是( C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地球——人类“家园”
的基本情况。据此回答3题。
3.图中数据说明了我们“家园”的( D )
A.海陆分布
B.质量
C.高低起伏
D.大小
【点拨】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最
大周长等数据,说明了地球的大小。
4.谜语“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
看它个子小,载着河山飞快跑”的谜底是( D )
【点拨】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 小后,制作成的地球模型;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5.读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图中A表示的是赤道半径 B.图中B表示的是极半径 C.图中C表示赤道周长 D.该图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正球体
【点拨】图中A表示的是极半径,B表示的是赤道半径, C表示赤道周长。图示中A、B数据大小不同,说明地球 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移动时,可发现_铅__笔__头___(填 “铅笔尾”或“铅笔头”)会 慢慢看不见,铅笔的长度会 慢慢变____短____(填“短”或“长”)。
(2)实验2:铅笔在木板上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 笔头位置__不__会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3)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现象 和上述实验反映的内容一致? ①从远处驶来的帆船,总 是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②登高望远等。

高中地理 1.1 宇宙中的地球

高中地理 1.1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类型、天体系统的概念与层次、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及地球的普通性。

3.运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地外生命的存在,探究地球的特殊性.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2)常见类型: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等.2.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系统。

(2)级别:总星系错误!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1)名称: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A水星,B金星,C 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分类(结构特征)错误!2.表现地球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与其他行星相比并无特殊之处。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1.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2.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错误!(2)自身条件错误!一、教材P3图1.2探究1.图中共包括几级天体系统?其中最低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什么?提示:包括四级,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地球.2.总星系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宇宙是同一个概念吗?为什么?提示: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总星系是最大的天体系统,是所有星系的总和,它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深入,其范围将不断扩大。

二、教材P4图1.4探究3.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什么?其成为中心天体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太阳。

质量巨大。

4.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除方向上相同(均自西向东)外,图中还反映出哪两个特点?提示:轨道面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共面性);轨道形状都接近正圆(近圆性)。

5.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特征对地球生命存在有何意义?提示: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热点探究6.为解决地球上日益恶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们曾提出移民月球的设想,要想把这一想法变成现实,你认为应重点解决哪几方面的问题?提示:从地球来看,生命生存必须存在“金锁链条件”,也就是要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充足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以及适宜生物呼吸的适当厚度的大气层.天体与天体系统1.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并且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如下图所示: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主要天体系统比较:天体系统组成说明地月系地球和月球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月系是宇宙中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地球距离太阳约1。

1.1地球的概况与地球运动

1.1地球的概况与地球运动
概 念 方向 转动 一周 所需 时间 围绕 中心 产生的地 理现象
自西向东 自 地球绕着地 (北逆南 轴旋转 转 顺)
公 地球绕着 转 太阳旋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天 1 年
地轴
昼夜交替 时间差异 四季变化 昼夜长短 变化 五带划分
自西向东
太阳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月21日 直射赤道 昼夜平分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地球和地图
地球的概况与地球运动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_________ 的不规则球体。
1.2有关地球形状的证据:
(1)登高望远
(2)看海面上归来的船只,先看到桅杆, 等船近了才能看到船身
(3)看月食,挡住月球的影子是弧线 (4)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二、地球的运动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白昼变长
极昼 白昼最长
白昼变长
昼短夜长 直射南回归线 12月22日
极夜 白昼最短 极昼 白昼变短
极夜 6月22日 白昼变短 直射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9月23日 直射赤道 昼夜平分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极 昼 现 象
极 夜 现 象
地球公转
直射点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变化
四季变化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两分两至位置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春分日时地 球位置的是 A.① C.③ (D) B.② D.④
2.当地球位于③位置时,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 A )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作业:
地理练测本P1~2

沪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1.1 地球概述

沪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1.1 地球概述

更 ……
请你描述:地球是怎样的一个球体呢?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6378.1—6356.7=21.4(千米) 赤道半径:
极半径:
6378.1千米
6356.7千米
地球平均半径: 6371千米
极半径
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体积: 10832亿立方千米
赤道半径 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R(赤道)﹥R(极半径) R(北极半径) ﹥R(南极半径) R(平均)=6371千米 C(赤道)=4万千米 S(地球)=5.1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练习册:P1、2
太平洋
西班 牙
大 南西 美洋 洲
即赤道半径略长于极半径(21.4千米), 其实北极半径又略长于南极半径。
但这些与庞大的地球相比是
的;
地表有高山和海洋,但海陆的高低起伏与
庞大的地球相比又是
的。
是由不同圈层构成的一个球体
内部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结构
地壳(33千米): 很薄的固体外壳
地幔(2900千 米):介于地壳与 地核之间,上地幔
有软流层
哪些现象让当时的人们觉得大地不是 平的呢?
证据1:




还可以做一个模拟对比小实验:
视线
B A
①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②把纸船放在球面,从A处推到B处,观察者看到船的部位有变化吗?
证据2: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1492-1493,1493-1496,1498-1500, 1502-1504)

1.1地球的自转说课稿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1.1地球的自转说课稿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反思和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与同事交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3.情境教学: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增强学习的实际意义。
(二)媒体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
1.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运动,增强空间观念;
1.概念讲解:详细介绍地球自转的定义、特点,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帮助学生建立地球自转的直观印象;
2.地理现象: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
3.地理意义:探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如对气候、生物、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的重要性。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结构等,但对于地球自转的深入理解可能存在以下障碍:
1.对地球自转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与地球公转混淆;
2.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时间差异、昼夜更替等,难以形成直观的感受;
3.缺乏将地球自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和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简洁的布局,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概念、地理现象和地理意义。板书风格将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简洁的线条和关键词突出重点。
1.概念部分:列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特点等,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关键词;
2.地理现象部分:以流程图形式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附以实例;

地生重点知识点归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生重点知识点归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生重点知识点归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地生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地生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地生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并探讨它们与地球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生学关注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地球表层的各个层面,从微观的微生物到宏观的生态系统。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地生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等。

通过对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和研究,地生学可以揭示地球上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群落生态学研究不同生物种群的组合和相互关系,探讨物种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研究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它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能力。

地生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生学可以为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地生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生态系统及其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等方面的内容。

其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地生的重点知识点。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对地生的概述进行简要的介绍。

我们将提出地生的定义和范畴,以及地生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地生的两个重点知识点。

其中,第一个知识点将讨论地质环境对生物生存和演化的影响,包括岩石类型、地形地貌和地壳运动等因素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二个知识点将探讨生物对地质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包括生物的适地性、适应性进化和地生相互作用等内容。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展望地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将强调地生研究的重要性和潜力,并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1.1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doc

1.1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doc

1.1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2)教学重点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
表达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地球的概述.一【教材分析】《地球的概述.》一课是教材第一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本节课主要讲述人类地球形状的历程,并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圆,以及会举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同时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主要圈层结构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以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作为学生的习得性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分析】中预学生,兴趣广泛,乐于动手,但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

基于本课是初中科学教学首次接触到地球和空间的科学领域,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让他们体会学习地理的趣味和实用。

感受团体合作的力量,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课堂为学生服务的目的.从而认识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和现象,明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三【设计理念】《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理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因此,在学习地球的形状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创建科学氛围,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成功地喜悦以及小组合作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同时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小组比赛活动个别抢答参与游戏等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教学法)、同时配以形象的图片和身边的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是我们的生活。

(举例教学法)、通过讲练结合教学法,归纳总结教学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

四【教学设想】为体现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思想,我把教材作了一些处理:创设情境引出课题,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地球真的是平的吗”教学中,设计成学生通过实验以及实验现象分析得出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组织教学。

整个教学的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地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交流”古代人的地球观”——〉由科学家的大胆质疑引出“地球真的是平的吗?”——〉动手实验探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结论并举例一些生活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讨论现代人的地球观——〉总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五【教材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2.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能说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主要圈层过程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能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取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进行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对地球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和宇宙奥妙的兴趣。

【教材重、难点】重点: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地球是个球体。

难点:探究并举例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篮球,铅笔,木板。

六【教学过程】多种多样球体?【引入】:我们知道在地球上有许多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你可曾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课件定在一张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提问:从这张图片你能获得有关地球的哪些信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概述一、地球形状的认识和历史1、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活动一: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得出古代人类和现代人类对地球的不同认识。

(1)古代中国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2)古代印度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象驮着,站在龟背上;(3)古代巴比伦人——大地是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提问:1. 为什么古代人对地球的形状有这样的认识,都得不出“地球是圆的”的结论(假说)?2. .假如你是一位两千年的古人,你会如何想像你脚下的大地和头上的天空?过渡提问:由一张科学家的照片引出:在2500年前有一位科学家大胆发出质疑“地球真的是平的吗?”,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你们想知道他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样的质疑?他就是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2、地球真的是平的吗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方法播放课件:船从远方行驶而来的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船身和船帆的变化。

提出问题:为什么船从远方行驶而来时船帆先出现船身后出现?这可能跟什么有关?小结:“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弯曲的,是圆的”。

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事例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A 麦哲伦的航海事例1. 麦哲伦的航海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2.请学生设想:如果地球是平的, 麦哲伦的环球航海会实现吗?B播放课件:月食的形成请学生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月食是地球的影子挡住月亮。

观察地球影子的边缘,可以看出它呈现出弧形,由此推测地球的形状是圆形。

”C .站在大地上无论你朝哪一个方向走,永远无法走到地平线,这是为什么?D 有一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站得高看得远;这说明了什么?活动:我们模拟了远去的船只,我请同学来演示,其他同学一起观察,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铅笔头慢慢的看不见了,铅笔变短;而木板上的铅笔头一直看见,且长度不变。

这个和帆船消失远去的原理一样,证明地球是圆的。

过渡::古代人很难相信地球形状时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亲眼见到地球的形状,有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人类第一位太空宇航员“苏联加加林”和中国的太空第一人分别是谁?3、现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展示苏联加加林和杨利伟拍摄有关地球的图片提问:地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它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圆球吗? 地球到底有多大?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个球体,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

我们还有卫星定位技术,如google earth就是一个卫星定位软件,可以看到整个地球,也可以清楚看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

提问:现代科技测量告诉我们,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地球照片还是很圆的?提供反馈练习:如果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赤道一圈要多少天?谈谈你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指出未来人的地球观是怎么样的,等待同学们的探索过渡: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的内部情况怎样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结构和外部主要圈层二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这么巨大的一个球体,它的内部,直到地心,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其实,人类对进入地心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从封神榜里的土行孙,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

伴随着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地心历险记》的情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地球的内部世界!观后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真的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由很多水晶、钻石等宝石组成吗?2.人类真的可以找到地心入口或乘坐地下飞船到达地心吗目前的科学技术虽然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这半径为6400km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那么,既然地下飞船实现不了我们进入地球的愿望,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的结构呢,于是人们想到了许多方法,比如说,通过钻井技术,将地球内部的物质提取出来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国地处利用火山爆发,通过火山喷出物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组成利用地壳运动。

但是,就目前的科学技术而言1 最深的钻井是不过12k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2.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km。

3.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物质到地球表层;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400km,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打个比方,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的话,那么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仅仅为蛋壳部分,而对于地球内部,却无法直接观察,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老师准备密封的小盒子,里面分别装有一件不同的物品请学生们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如摇、拍、称重等,猜测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物品。

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

因此,人们采取了一种间接地方法——利用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有一定的了解。

请同学们看书上的图, 说明地球外部包含有哪些圈层。

2 外部圈层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提供氧气,水循环载体水圈——生命之源,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提问: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地球外部圈层之间以及它们和岩石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小结: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创设问题情境:地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2.多媒体的运用恰当,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极大程度地还付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敏捷、表达流畅、情感积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