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性阅读、群文阅读下的《过秦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李世民《旧唐书▪魏征传》
《过秦论》《阿房宫赋》 《六国论》比较阅读
——基于思辨性阅读、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高二语文组 王鸿杰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回顾思辨性阅读要旨。
• 2、能力目标:
• ①训练学生筛选、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过秦论》中的议论段落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 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 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 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 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 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 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 势异也。
二、总结《过秦论》的中心论点和论证过程
• 1、秦朝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核心在“不施仁义”上,秦朝因暴政而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 大海中。
• 2、这个中心论点是如何得出的?
• 论证:①商鞅变法使秦开始兴盛。
•
②在此基础上几代国王的励精图治使秦不断走向强盛。
•
③至秦始皇而达到极盛。
•
④至秦二世而速亡。
• 3、《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当时北宋王朝对契丹和 西夏统治集团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 作者写此文就是要告诉宋仁宗,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契 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动”。
小组讨论:结合上述材料,对比三篇文章的观点, 有何异同?
• 相同点: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 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 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 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 ④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 不能爱民.
四、《六国论》主要议论段落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 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百度文库赂秦也。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 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 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 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思考:三位作者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否严谨?
• 参考:从作者的见解和局限看:
• ①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 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他也没 看到秦统一的意义。(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天下无战事。)
• ②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1、中心论点:自取灭亡,是因为没有仁爱之心。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2、论证过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 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
• ①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
• ②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
• ③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
一、回顾思辨性阅读特点
1、多向思维 2、反向思维 3、侧向思维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 中心论点探究
• 问题1:找出三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并尝试用自己的 话概括其要旨。并思考是如何论证其中心论点的?
• 问题2:对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归因,各家所持观点 有何异同?
• 问题3:结合三篇文章创作背景,推究其写作目的, 并联系当下,谈谈这三篇文章对个人和国家的借鉴 和启示。
三、《阿房宫赋》中关于六国和秦朝灭亡 的根源的段落
•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 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 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的中心论点和论证过程
• 不同点: 《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秦王朝“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六 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由古及今,再作引申, 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 国之下的结论。而《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其 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 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
• ②尝试群文阅读、比较阅读、思辨性阅读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 ③强化问题任务驱动与小组探究的作用。
• ④培养学生古为今用、生成创新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 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 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大语文观。
•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文学的兴趣,对我 们古人的智慧产生尊重和崇敬,并且继承和发扬,成为一个有思想 和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 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和论证过程
• 1、中心论点: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贿赂的结果是此消彼长。六国自身本弱,再削弱自己,
去壮大敌人,结果不言而喻。
• 2、论证过程: • ①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
者等情况进行对比
• ②展开两个分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知识补充:三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 1、《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西汉初年,战事甫定, 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 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 2、《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 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了这篇赋, 借秦统治者茺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
——唐太宗李世民《旧唐书▪魏征传》
《过秦论》《阿房宫赋》 《六国论》比较阅读
——基于思辨性阅读、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高二语文组 王鸿杰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回顾思辨性阅读要旨。
• 2、能力目标:
• ①训练学生筛选、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过秦论》中的议论段落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 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 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 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 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 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 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 势异也。
二、总结《过秦论》的中心论点和论证过程
• 1、秦朝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核心在“不施仁义”上,秦朝因暴政而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 大海中。
• 2、这个中心论点是如何得出的?
• 论证:①商鞅变法使秦开始兴盛。
•
②在此基础上几代国王的励精图治使秦不断走向强盛。
•
③至秦始皇而达到极盛。
•
④至秦二世而速亡。
• 3、《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当时北宋王朝对契丹和 西夏统治集团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 作者写此文就是要告诉宋仁宗,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契 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动”。
小组讨论:结合上述材料,对比三篇文章的观点, 有何异同?
• 相同点: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 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 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 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 ④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 不能爱民.
四、《六国论》主要议论段落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 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百度文库赂秦也。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 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 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 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思考:三位作者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否严谨?
• 参考:从作者的见解和局限看:
• ①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 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他也没 看到秦统一的意义。(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天下无战事。)
• ②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1、中心论点:自取灭亡,是因为没有仁爱之心。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2、论证过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 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
• ①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
• ②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
• ③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
一、回顾思辨性阅读特点
1、多向思维 2、反向思维 3、侧向思维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 中心论点探究
• 问题1:找出三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并尝试用自己的 话概括其要旨。并思考是如何论证其中心论点的?
• 问题2:对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归因,各家所持观点 有何异同?
• 问题3:结合三篇文章创作背景,推究其写作目的, 并联系当下,谈谈这三篇文章对个人和国家的借鉴 和启示。
三、《阿房宫赋》中关于六国和秦朝灭亡 的根源的段落
•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 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 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的中心论点和论证过程
• 不同点: 《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秦王朝“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六 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由古及今,再作引申, 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 国之下的结论。而《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其 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 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
• ②尝试群文阅读、比较阅读、思辨性阅读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 ③强化问题任务驱动与小组探究的作用。
• ④培养学生古为今用、生成创新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 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 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大语文观。
•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文学的兴趣,对我 们古人的智慧产生尊重和崇敬,并且继承和发扬,成为一个有思想 和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 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和论证过程
• 1、中心论点: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贿赂的结果是此消彼长。六国自身本弱,再削弱自己,
去壮大敌人,结果不言而喻。
• 2、论证过程: • ①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
者等情况进行对比
• ②展开两个分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知识补充:三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 1、《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西汉初年,战事甫定, 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 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 2、《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 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了这篇赋, 借秦统治者茺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