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性阅读、群文阅读下的《过秦论》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摘要】本文以《过秦论》为例,探讨了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主题及意义。
正文首先定义了思辨性阅读并阐述了其特点,接着通过解析《过秦论》中的迷雾与真相,强调了思辨性阅读对于深入理解文本的必要性。
然后详细说明了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并列举了一些方法与技巧。
结论部分总结了思辨性阅读在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并呼吁读者在阅读时注重思辨,以更好地探索和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对思辨性阅读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够运用这一技巧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过秦论》、定义与特点、迷雾与真相、重要性、方法与技巧、结论1. 引言1.1 引言《过秦论》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秦始皇一代天骄的崛起与覆灭,更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关于权力、统治和人性的深刻道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过秦论》为例,探讨思辨性阅读在理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通过思辨性阅读,我们可以超越表面的文字意思,深入挖掘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用意和思想。
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思辨性阅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提升个人修养和思想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思辨性阅读的定义、特点,以及在理解《过秦论》这部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和意义。
2. 正文2.1 思辨性阅读的定义与特点思辨性阅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质疑和分析,超越表面文字的意义,深入探讨作者的用意和背后的思想。
这种阅读方式不仅注重理解文字表面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深层信息,进行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和思辨。
思辨性阅读的特点包括了对作者立场的独立性思考,不拘泥于表面文字的理解,而是要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去探究作者背后的意图和观点。
这种阅读方式也要求读者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辨别文本的真伪,区分事实与观点,不被表面文字所迷惑,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看法。
开展深度阅读的《过秦论》教学设计:加强学生的批判思维
开展深度阅读的《过秦论》教学设计:加强学生的批判思维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阅读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大量的信息和资讯不断涌入我们的生活,但是浅阅读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如何开展深度阅读,让学生学会进行批判性思考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针对中学生的文学欣赏教学环节,以《过秦论》为例,介绍了如何进行深度阅读和开展批判性思考。
一、教学目标1. 认识《过秦论》作品的文化背景,理解文化内涵;2. 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3. 学习判断、鉴别、分析、评价等批判性思维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4. 从《过秦论》中汲取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长期有效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阅读前,可以准备一些与《过秦论》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诗歌,引导学生了解到《过秦论》的文化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主体第一部分:理解文化内涵让学生独立阅读《过秦论》。
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了解词句中的文化内涵,如“举贤任能”是韩非之学的核心观点;“陈胜吴广割据”是农民起义的代表,等等。
第二部分: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如人物形象的刻画,结构的合理性和节奏感等。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行为、台词,认识到人物刻画的重要性。
并通过对结构的理解,评价作品的整体效果。
第三部分: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立场、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历史实际,还是另有深意。
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多角度的进行观察,以达到更全面的认识。
第四部分:建立长期的有效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建立长期有效的阅读习惯,行动起来。
让学生通过这次深度的阅读体验,体会到深度阅读的乐趣和意义。
同时,还可以给学生一些生动的案例,让他们更加了解到深度阅读对于学业和人生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价《过秦论》是一部历史经典,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1. 引言1.1 导言思辨性阅读是一种高级阅读策略,它要求读者从文本中寻找含义、进行推理,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是我们进行思辨性阅读的绝佳对象。
通过对《过秦论》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思辨性阅读更显得尤为重要,它帮助我们筛选信息,分辨真伪,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以《过秦论》为例,浅谈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
我们将介绍《过秦论》的作者及背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意义。
然后,我们将概述《过秦论》的内容,并探讨其中的思想内涵。
接着,我们将探讨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
我们将通过举例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思辨性阅读的实践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深刻理解思辨性阅读的益处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在阅读和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思辨性阅读策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这里可以适当加入一个引言或者引用名言,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正文2.1 《过秦论》的作者及背景《过秦论》的作者是南怀瑾(1918-2012),他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一个书香世家。
南怀瑾曾游历许多地方,接受各种教育,涉猎广泛,博学多才。
他曾在南京大学学习,后来到了香港发展,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作家。
南怀瑾写作时,常常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对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见解。
《过秦论》是南怀瑾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哲学随笔。
这部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内容涉及历史、道德、政治等多方面,反映了南怀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见解。
南怀瑾的作品充满智慧和思想性,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是中国当代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2.2 《过秦论》的内容概要《过秦论》是西汉初期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论述书籍,主要讨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改革和统治手段。
部编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 —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群文阅读设计
部编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群文阅读设计任务探究一正反对比论证突显观点,论证有力任务导引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间的差异。
《过秦论》•六国伐秦因此,议论文中常常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过秦论》•秦始皇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
因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从单方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
任务设计1.《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本文在哪些地方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好处是什么?答案在文中最突出的就是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这四个方面的对比运用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论说有力。
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
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时,都采用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将对比双方推向极致,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鲜明,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是如何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答案文章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北宋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
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
次写庄宗报仇雪恨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皇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
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过秦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篇目,它是一篇思辨性强的文章,既是对秦制的批判,也是对周秦之际的政治乱象的呈现。
阅读这篇文章不仅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更可以对现代政治问题有所启示。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思辨性阅读的基本要求,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
首先,思辨性阅读需要对文章细节进行深入分析。
《过秦论》在描述秦国的政治制度时,详细谈及了秦的法律制度、官僚体系、军事制度等方面,其描述深入细致,不仅呈现了秦国制度的缺陷,还让读者对于秦制的运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读者会发现,秦国的法律制度虽然已经很完备,但是由于法律过于严苛而经常导致冤狱,官僚体系的衍生也让政治腐败愈演愈烈,军队的“重戈卫士”制度更是让社会的生产关系深陷瓶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读者不仅可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够对现代社会中类似制度问题,如司法公正、官僚腐败、军队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新的启示。
其次,思辨性阅读需要对文章的言外之意进行提炼和借鉴。
虽然《过秦论》是一篇历史篇目,但是其中许多要素在现代政治生活中依然适用。
通过深刻的思考,读者可以摸索出其中包含的思想元素。
例如,“怀土之情,爱民之心”是一种深厚的国家情感,其核心在于爱国,关注民生。
在今天的政治生活中,国家应该始终牢固地立足于国民利益,关注民生,倡导良好的人文关怀。
在文中不断地提及“制乱者”,这种采取无限杀伐控制的暴政策略是一种权力滥用的罪恶表现,其失败不仅会导致社会动荡,更会破坏国家建立的道德价值规范。
阅读《过秦论》,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价值观对政治生活的启示与借鉴。
最后,思辨性阅读需要对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进行整合和思考。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将所学所想加以整合,理清思路,对于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进行思考。
通过深入阅读与思考,我们可以从《过秦论》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唯有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让人们在现代政治生活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高中议论性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以《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为例
总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通 过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读写能力。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需要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 并理解这一经典政论文篇。
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高中文言文教学成为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 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存在 困难,难以理解文章内涵,更无法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 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思维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
三、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教学。文言文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教师可以将文言文教学与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比如,《过秦论》的创作背景是西汉初年,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和作者的生平事迹等,从而更好地理解 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前置知识】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旨在探讨战国时期六国 灭亡的原因。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军事不足、经济衰败,而在于其统治者未 能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至失去民心。苏洵以独特的视角和精炼的笔触, 深入剖析了这一历史现象,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文章分析】 《六国论》全文围绕“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 赂秦”这一中心论点展开。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赂秦”、“不赂秦” 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六国因赂秦而实力削弱,最终导致灭亡。在论述过程中, 苏洵运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和精炼有力的比喻,使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然后,我们需要制定教学设计。在本案例中,我们采用分段落教学和整体教 学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分段阅读《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引导学生理解每个 段落的中心意思和论证方法;然后进行整体教学,让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两篇文 章的论述结构和思想内涵。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篇重要文献,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之一。
它由韩非所著,内容丰富深刻,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以《过秦论》为例来谈谈思辨性阅读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思辨性阅读强调的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在阅读《过秦论》这样的经典文献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的阅读,而应该通过思考、推理和分析等思辨性的活动来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意义和思想。
在阅读《过秦论》时,我们可以思考其中所揭示的政治制度的优缺点,思考政治家应如何应对社会的变革,思考怎样才能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等问题。
通过思考,可以使我们对《过秦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思辨性阅读需要我们打破陈规旧习,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阅读《过秦论》时,我们不仅要理解作者的观点,更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对其进行质疑和思考。
我们可以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批判性的眼光来评价文本中的论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在阅读《过秦论》时,我们可以问自己,对于当今中国,我们是否存在着类似于《过秦论》中所揭示的问题?通过对文本的思考和质疑,我们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为之后的思考和探索提供路径。
思辨性阅读需要我们进行多维度的比较和联系。
在阅读《过秦论》时,我们可以将其与其他文献进行比较和联系,找出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从中寻找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比较和联系,可以使我们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阅读《过秦论》时,我们可以将其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进行比较,探究不同的政治思想对于社会的影响和结果。
通过比较和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秦论》中的思想和主张。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阅读方式。
在阅读《过秦论》这样的经典文献时,我们应该通过思考、质疑、比较和联系,从中寻找思想的启示和智慧的结晶。
只有通过思辨性的阅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1. 引言1.1 引言简介《过秦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文献之一,不仅内容深刻,而且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辨性。
对于读者来说,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这样的文献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本文将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如何辨别真伪,如何思考问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通过深入学习《过秦论》的思辨性阅读,可以帮助读者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更好地应对社会现实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从什么是思辨性阅读、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的意义和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2. 正文2.1 什么是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深入思考和分析文本背后意义的阅读方式。
它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对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进行推敲和探究。
思辨性阅读要求读者不仅仅是passively 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要积极地思考和质疑,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本。
通过思辨性阅读,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时,读者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包括文字表面意义、背景信息、作者意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除了理解文字表面含义外,还要思考作者可能隐含的意图和言外之意,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文本。
思辨性阅读要求读者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对文本中的逻辑结构和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主动而深入的阅读方式,通过思考和分析文本背后的意义,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批判性思维和理解能力。
思辨性阅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思辨性阅读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提升的阅读能力。
2.2 浅谈《过秦论》的思辨性阅读《过秦论》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百家争鸣”的杰作。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群文阅读
了解历史:《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过秦论》 秦孝公与商鞅变法,历代
亲王励精图治,才有秦始皇统一六国。秦 王统一以后,不爱惜百姓,以残暴之法待 天下,融天下之金铸十二金人。还修建阿 旁宫和长城,不纳忠言,以至于陈胜吴广 在大泽乡起义,天下反者云从,而使秦朝 灭亡!
秦王朝的 兴衰历程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 秦王朝势力的扩充 秦王朝势力的极盛 陈涉起义灭亡秦朝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 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 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 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 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 ,“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 ,伶人由此用事”。被败政乱国的伶官 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 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 。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 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 庄宗。
论证方法:
例证、对比
盛
继承父志(908) 灭燕 (912)
灭梁 (923)
忧劳可以兴国
衰 宠幸伶人
逸豫可以亡身
引证论证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艺术特色:分别概括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并结合文本加以解说
《过秦论》 : 善于叙事,精于论断 。 对偶排比,气氛热烈 。 反复比照,导出Hale Waihona Puke 旨。 对偶、偶排比句和骈句的运用。
作者评论:观点与论证方法
《过秦论》 观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论证方法:
事例论证
振长策、御宇内、鞭笞天下 取百越、置郡县 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 废道、焚言、愚黔首 隳名城 杀豪杰 收兵器 销锋镝 守要害、固关防
《过秦论》思路辨正-过秦论论证思路
《过秦论》思路辨正|过秦论论证思路《过秦论》是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成为总结秦王朝灭亡教训的富有代表性的结论。
对于这个结论的依据,我们往往是从秦王朝统一天下后施行暴政和贾谊的政治思想入手进行分析,而忽视了它从崛起到灭亡的整个历史过程;即使注意到这个过程,也只是关注其前期的辉煌,而忽视了形成辉煌的原因。
因此,对本文的思路,也就一直没有作出明确的分析。
其实,作者在极力渲染从秦孝公到秦昭襄王四代君王辉煌业绩的同时,从来就没有忽略他们之所以辉煌的原因。
在作者看来,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就是仁义的开端。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就是这一结论的依据。
我们知道,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对王道的图景作了具体的描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以说,务耕织就是对孟子王道思想中这一内容的高度概括。
在这里,贾谊把立法度,务耕织作为秦国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反映了他对王道──即仁政的肯定。
在贾谊看来,秦国的迅速发展壮大,关键在于施行仁政,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因此才取得了向四方扩张的辉煌业绩。
文章前两段没有具体叙述秦国四代君王的治国之道,而是着力渲染其迅猛发展之势,正是用所取得的业绩来证明治国方略的正确。
兴于仁义,亡于暴政,这是贾谊在本文要表达的基本思想,也是本文组织材料的基本思路。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在这一段,作者详细地描绘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和治国之道──在作者看来,秦始皇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是因为六世之余烈,而不完全是他自己有所作为;历经二世就遭致灭顶之灾,根本原因在于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又废先王之道。
废先王之道就是废仁义,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就是行暴政,这就注定秦王朝只能是一个短命王朝。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
《过秦论》通过以秦朝的兴衰为案例,思辨了一种统治方式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
文
中谈到了秦王嬴政的种种过分行为和错误决策,如焚书坑儒、暴虐无道等,最终导致了秦
朝的衰败。
对于这种政治制度的思考,提醒人们反思并探讨当下的政治体制和政府行为的
问题。
阅读者在思辨性阅读中,可以通过对比历史案例与现实问题,质疑和反思统治方式
的有效性,以及对于权力的制衡与监督的重要性。
《过秦论》还论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作用。
文中谈到秦朝因为焚书坑儒而丢失了
大量经典文化,导致在统治后期结果渐次衰弱。
这一点对于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意义进行了
探讨。
思辨性阅读中,读者可以根据这一论点,思考教育和文化传承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自己文化。
《过秦论》也涉及到国家治理的问题。
文中讨论了秦始皇(嬴政)中央集权的方式,
并分析了集权和分权的优缺点。
思辨性阅读中,阅读者可以根据这一点,对比当下不同国
家的治理方式,思考何种方式更适合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参与到
国家发展中,以提高治理效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以《过秦论》为例
第40卷第11期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11月No.11Vol.40JournalofNingxiaNormalUniversityNov.2019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以«过秦论»为例成映璇ꎬ钟正平(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ꎬ宁夏固原756099)㊀㊀摘㊀要:思辨性阅读是引入批判性思维进行文本解读的阅读教学方式ꎬ转变阅读教学中 重接受 的学习方式ꎬ强调质疑精神ꎬ通过主动反思文本中的观点与事实ꎬ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能力ꎮ本文以«过秦论»为例ꎬ结合思辨性阅读理念与策略ꎬ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理解文本㊁辨识观点㊁体察论证㊁评估文本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ꎮ关键词:思辨性阅读ꎻ批判质疑ꎻ分析论证中图分类号:G622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1331(2019)11-0073-03收稿日期:2019-07-16基金项目:宁夏师范学院2019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过秦论»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S201910)ꎮ作者简介:成映璇(1994-)ꎬ女ꎬ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ꎻ钟正平(1963-)ꎬ男ꎬ宁夏固原人ꎬ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㊁硕士生导师ꎮ㊀㊀一㊁ 思辨性阅读 的提出与教学主旨1.何为 思辨性阅读㊀㊀思辨性阅读由美国发展而来ꎬ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进 批判性思维 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阅读理念ꎮ 思辨 特别反对只在乎结论的正确性ꎬ而不在乎解释的合理性ꎮ 思辨 的基本素养特别着意于 思考㊁求证和结论 的过程ꎮ国内关于语文教学思辨性阅读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将思辨性阅读定义为 以批判性的态度阅读理性的文本 ꎻ[1]陕西师范大学陈兴才教授认为思辨性阅读是指包含 理解㊁判断㊁搜集㊁辨析㊁评估㊁质疑㊁反省㊁包容 等学习行为特征的语文阅读ꎻ[2]江南大学吴格明教授认为思辨性阅读是一种建立在 理解㊁评价㊁创造 三个层面的阅读ꎬ 倡导思辨性阅读也即倡导批判性思维ꎬ提倡质疑ꎮ [3]综上ꎬ我们对思辨性阅读的内涵描述为:让学生抱着质疑的理性态度来阅读文本ꎬ从而对文本形成有理有据的独立见解ꎮ2. 思辨性阅读 教学主旨㊀㊀思辨性阅读的起点是质疑ꎮ 思辨 要思考ꎬ就要有质疑ꎬ有疑才有思ꎬ思考才会有自己的见解ꎮ 尽信书不如无书 正是强调了质疑书本的重要性ꎮ书本即文本ꎬ其中充斥的作者大量主观性的 观点 需要我们去辨别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阅读时常会犯的错误ꎬ就是把文本中的观点错当 事实 来接受ꎬ也会因迷信 权威 经典 而放弃质疑ꎮ因此ꎬ不能认识到文本中同时存在 事实 与 观点 ꎬ这都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ꎮ 事实 具有现实客观性ꎬ较为真实可信ꎻ 观点 则带有人为的主观性ꎬ容易片面失真ꎮ可信的观点表达ꎬ往往具有 理据清晰㊁论证有力 的特征ꎮ思辨性阅读中的质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怀疑ꎬ欧阳林先生认为ꎬ 质疑 首先强调的是一种谨慎的态度ꎬ 对某个观点㊁论证ꎬ不是立即接受或反对ꎬ而是延迟判断 ꎻ其次ꎬ 质疑 强调的是一种客观的提问ꎬ不是对观念本身直接随意地判断ꎬ更不是为了否定做出的判断ꎬ而是一种 对观念的理由㊁根据的提问 ꎮ因此ꎬ这里的提问是 为了解对方的概念是否清晰㊁理由是否充分㊁论证是否合理ꎬ以避免对对方观点和论证产生曲解㊁误解ꎮ [4]㊀㊀上述表述说明了本文思辨性阅读所探讨的 质疑 精神主旨ꎬ同时说明质疑的对象是针对文本中有必要区分的事实和观点ꎬ即为充分了解观点而首先保持中立的质疑态度ꎬ直至求证到依据才对观点进行评判的阅读探究者姿态ꎬ在质疑中养育批判精神ꎮ二㊁ 思辨性阅读 的路径与实施㊀㊀思辨性阅读即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ꎬ具体地运用 质疑 精神来区分出文本中的事实与观点㊁从文本中找出值得探究的问题ꎬ由此产生属于读者的新理解呢?我们认为具体路径应从以下五步入手: 理解 分析 论证 评估 解释 ꎮ理解ꎬ即对文本的主旨㊁观点的认知与判断ꎻ分析ꎬ就是对 理解 做出合理化的解构与辨析ꎬ对文本的内容和结构有清楚的认知ꎻ论证ꎬ即从文本中ꎬ为自己的 理解 寻找依据ꎻ评估ꎬ是对自己的理解㊁分析㊁论证进行回顾审视ꎬ反思从中得出的认识是否与文本有背离ꎻ解释ꎬ即将自己对文本的 思考 过程用有理有据的语言表达出来ꎮ㊀㊀观察当下的语文课堂ꎬ古代经典文言论述文本的教学可谓是 思辨性阅读 的重灾区ꎮ学生在解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时ꎬ存在习惯性的思维惰性和认知误区ꎮ比如学生打开语文课本时已有先入为主的观念ꎬ认为经典文本天然就是好的ꎬ一旦有这样的观念产生ꎬ他们就自动举手投降ꎬ放弃质疑的权利ꎬ默认经典文论无懈可击ꎬ使得学生思维中缺乏质疑㊁批判的理性精神ꎮ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作为一篇瑕瑜互见的古代经典说理文ꎬ有许多值得思辨的地方ꎮ针对以上颇具惯性的教学现状ꎬ以«过秦论»为例ꎬ作为思辨性阅读的教学实施案例来讨论如何对文本观点进行 质疑 ꎮ(一)理解文本文在 理解㊁分析 这两步中需要做的就是寻找文本的 思考点 文中作者表达的观点部分及其论证过程ꎬ这一部分是读者需要细读文本ꎬ认真梳理文章脉络和内容主旨ꎬ从中找出观点部分ꎬ再有目的地围绕 观点 寻找有关认知与判断此观点的证据(契合文本内容或读者经验之中的均可)ꎬ依据文本中有关观点的表述进行 解读 无疑 生疑 的思考活动ꎬ以此来形成读者关于文本的独有认知ꎬ并且推敲新的理解是否合理ꎮ读«过秦论»ꎬ很容易抓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ꎬ对于中心论点ꎬ作者是否有严密的论证过程ꎬ对中心论点是否准确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去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ꎬ来明确全文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ꎮ经过分析ꎬ贾谊通过秦国的兴亡史突显了秦因暴政覆灭的历史教训ꎬ强调即使强大如秦国ꎬ如果不施仁政ꎬ就会因失掉民心㊁招致速亡的败局ꎬ思考到这一步的同时ꎬ还可以进一步衍生出诸如 秦国的兴起是否与仁义有关?施行仁义秦国就不会灭亡了吗?作者认为的仁义具体内涵是什么 等问题ꎮ㊀㊀比如教学中对 作者认为仁义的具体内涵 的问题ꎬ思考得出的结论是贾谊认为的 仁义 即顺民心ꎬ依据是文中贾谊写 贱民 陈涉起义要攻打秦国ꎬ草莽中拉起的队伍实力远比不上秦军ꎬ却得到全国一呼百应的支援ꎬ作者将此归因为施行仁义ꎬ这里的 仁义 即得民心者得天下ꎻ又写六国有 十倍之地ꎬ百万之众 的优势攻秦ꎬ反被秦国破合纵ꎬ六国联盟分崩离析ꎬ最终争相赂秦ꎬ似乎也是写秦朝能以弱胜强是因不堪战乱之苦的百姓有 统一天下㊁结束诸侯纷争ꎬ渴求太平生活 的心愿ꎬ秦国的胜利也是因施行仁义ꎬ顺了 民心 ꎻ后来写秦暴政引发百姓揭竿而起ꎬ也是失掉了 民心 ꎬ是不施仁义的举措ꎮ如此ꎬ可以说贾谊将秦亡归于不施仁义也即不顺民心的观点推论的似乎无懈可击ꎮ(二)辨识观点㊀㊀辨识观点ꎬ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中的逻辑论证方法来推敲观点是否合理可信ꎮ基于对原有文本内容产生的自我认知理解和对作者观点不认同的疑惑ꎬ亦即认为找到了值得探究的点ꎬ下一步再次回到文本ꎬ重新细读辨识关于这个 探究点 ꎬ作者的表述有无漏洞ꎬ考察的方法是辨识观点的逻辑论证是否科学运用了 演绎推理㊁归纳推理 等推理思维得出的ꎮ明确了仁义的概念ꎬ作者说秦亡于 仁义不施 的观点ꎬ我们可以用反推法来论证ꎬ思考 是否顺应民心秦就不会灭亡 ?就会发现作者的论点存在破绽ꎬ文中作者列举的六国四君子ꎬ他们不惜重金招揽贤者ꎬ为君忠信ꎬ宽厚而爱民ꎬ面对秦国ꎬ依然在合纵抵抗秦国时迅速被秦打败ꎬ可见施行仁义并不能避免失败ꎬ即使施行仁义也不能保证攻进守退ꎬ这与作者的观点似乎出现了较大的论证矛盾ꎮ同时ꎬ以秦国暴虐奴化天下来表现不施仁义的论据ꎬ作者仅仅是在文中第3段以叙代议ꎬ没有正面揭露秦王暴政中的具体举措使民怨鼎沸ꎬ这样的论证是否充分有力?再进一步可以继续思考ꎬ作者没有正面具体去写ꎬ是因为他遗漏了还是有意省略ꎬ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也是在辨识观点的过程中ꎬ随着积极质疑来层层深入对文本的思考ꎮ(三)体察论证㊀㊀找出观点存在问题的地方也有了证据ꎬ仍然不急于下结论ꎬ再回过头梳理自己找到的观点的 缺陷 ꎬ是否存在牵强?这就是通过体察来论证自己的理解ꎬ使自己的探究合理化ꎬ合理即要有理有据ꎮ上面说作者对 仁义不施 的论证证据不够具体ꎬ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粗心的疏忽?显然ꎬ作为西汉政论家㊁文学家的贾谊断不会因为疏忽而不写ꎬ原因可能是作者行文的主要阅读对象是汉文帝ꎬ秦 苛政重赋㊁徭役无度㊁大兴土木 的暴政举措ꎬ是汉朝君臣众所周知的事情ꎬ所以贾谊选择略写ꎮ㊀㊀对于作者将秦亡归于仁义不施的问题ꎬ当认为施 仁义 就是要顺民心ꎬ顺民心帝王才能长久地坐拥天下ꎮ这样ꎬ问题就变成:一个国家的兴衰是 民心 这一单一因素决定的吗?显然不是ꎬ据学者刘巍考证秦朝灭亡的原因ꎬ认为 秦始皇突然离世㊁秦二世矫诏即位㊁赵高专权乱政㊁秦军兵力分散 都是导致秦亡的原因ꎬ这些因素难分主次ꎬ其中由于军事战争的失利可能性最大ꎮ[5]文中还指出ꎬ秦朝在很多方面的确不得人心ꎬ但是ꎬ秦的覆亡却不能仅仅用丧失民心来解释ꎮ因为政权常因武力定天下ꎬ一时反抗势力被镇压下去之后ꎬ君主仍然能 专制集权 ꎬ民只能接受统治ꎮ所以ꎬ明确了仁义不施并不是 攻守势异 的唯一原因ꎬ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因素ꎬ但贾谊却用亡国的教训将 施仁义 提到了如此重要的位置ꎬ不顾观点有失偏颇ꎬ这背后有没有贾谊自己的立场问题?或者贾谊自己的政治意图?(四)评估文本㊀㊀最后ꎬ整理自己对于发现的 观点 存在争议的结论及其依据ꎬ对之前这一系列思考过程再做归纳梳理ꎬ思辨性阅读最终也培养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ꎬ即做到 言之有理ꎬ论证清晰 ꎮ对贾谊的主张 仁义 的写作意图和背后的立场问题ꎬ解读时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贾谊所处秦末汉初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儒生身份ꎬ肖勇先生指出ꎬ«过秦论» 真正的精神核心是儒家思想的文学宣示ꎬ揭露暴政主张仁政的治国思想 [6]ꎮ儒家因反对君主专制ꎬ在秦国不受重视以致落到被 焚书坑儒 的境地ꎬ儒家学派坐了百余年的冷板凳之后ꎬ秦国因君主专制导致的暴政速亡ꎬ为儒家得到皇权的重用提供了难得的机会ꎬ儒家实现以自身的仁义与教化理念去消解皇权的暴政与愚民政策ꎬ作为儒生ꎬ贾谊担起了为儒家振兴发声的时代使命ꎮ再如ꎬ«过秦论»因充沛的语言气势和夸张铺陈的说理写法成为史论的典范㊁文学的奇葩ꎮ作为学生ꎬ要认识到学习论说文ꎬ不能因它叙述艺术中的气势恢宏就把它奉为议论文圭臬ꎬ而忽略它在论述事例时与史实不符㊁归因中心论点材料不具体㊁中心论点观点片面㊁以赋体的写法写说理文的不足等问题ꎬ由此我们可以对«过秦论»中贾谊思想的局限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估ꎮ虽有这些论证的硬伤ꎬ文章依然能够成为文学经典ꎬ其中的原因也要引导学生思考ꎬ要感受作者如何使用高超的表达艺术ꎬ譬如可探讨文本怎样使用六个横纵对比的论证方法来突出中心论点等问题ꎮ三、结语㊀㊀思辨性阅读就是要求师生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提高思维含量ꎬ培养深刻而充满活力的质疑精神ꎮ«过秦论»是一篇学界公认的瑕瑜互见的说理文典范ꎬ具有教科书式的意义ꎬ许多人都被文中犀(下转第81页)历 ꎬ主要内容就是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ꎮ㊀㊀第二ꎬ学习成果表格ꎮ该评价表格需要由教师统一制定ꎬ联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详细的要求以及本校㊁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制定ꎮ 学习成果表格 主要是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ꎮ㊀㊀第三ꎬ活动成果表格ꎮ该评价表格同样需要由教师统一制定ꎮ 活动成果表格 主要是对学生在校内㊁校外参与活动的情况的评价ꎮ校内的情况可以由教师进行评价ꎬ校外的情况可以交由相关人员负责填写ꎬ这主要是针对学生 公共参与 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ꎮ㊀㊀第四ꎬ作品展示ꎮ该表内容应当附在相应的评价表格之中ꎬ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ꎬ包括学生的书面作业㊁参加活动的照片㊁考试成绩单㊁读书感以及对学科相关知识的认识㊁感想等等ꎮ㊀㊀第五ꎬ综合评价表格ꎮ该表格包括在一定阶段内ꎬ学生对自己设置的目标以及完成情况的自评和反思ꎻ小组成员对某一位学生的评价ꎻ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评价ꎻ家长对学生表现情况的评价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对学生表现的评价等等ꎮ㊀㊀2.利用 电子学习档案 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㊀㊀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ꎬ新媒体也不可或缺地运用于教育领域中ꎬ帮助学生建立 电子学习档案 ꎬ既可以记录学生的成长ꎬ也可以将相关内容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ꎬ使学生相互学习㊁借鉴ꎮ同时ꎬ教师也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上互相交流经验ꎮ㊀㊀在电子学习档案中ꎬ建立 学生实时表现卡 ꎬ用来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ꎮ如在课堂教学中ꎬ需要进行小组讨论㊁分析㊁研讨的时候ꎬ可以制作表格ꎬ来对每一位同学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录ꎬ以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ꎬ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ꎬ并能够有效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评价ꎬ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所在ꎬ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帮助他们弥补不足ꎮ㊀㊀ 电子学习档案 中还可以包含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ꎬ例如在线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相关内容㊁国家的政策法规等等ꎬ以作为对学生课后评价的依据ꎮ参考文献:[1]㊀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课程 教材 教法ꎬ2004ꎬ(10).[2]㊀常建莲.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创建与使用研究[J].教学与管理ꎬ2018ꎬ(21).[责任编辑㊀薛正斌](上接第75页)利的语言和雄辩的气势所折服ꎬ却容易忽略里面许多说理文的硬伤ꎮ选择这篇文章正是针对学生因盲目迷信经典㊁对文本的观点容易人云亦云而产生思维惰性ꎬ希望学生能从 重接受 转向 重反思 的阅读倾向ꎬ阅读时注重区分文本中的事实和观点ꎮ本文通过以上阅读的案例ꎬ具体示范运用质疑精神和质疑方法来区分事实和观点的步骤ꎬ以此达成本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中提出的培养质疑和独立评论的能力目标ꎬ这也正是当下大数据的信息时代里学生们最迫切需要的能力ꎬ这样的能力非一日之功可得ꎬ因此还需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付出不懈的努力ꎮ参考文献:[1]㊀余党绪.祛魅与祛蔽 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思辨性读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16.[2]㊀陈兴才.思辨性阅读ꎬ以什么为思辨的对象?[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ꎬ2017ꎬ(5).[3]㊀吴格明.语文教学应当倡导思辨性阅读[J].语文学习ꎬ2015ꎬ(1).[4]㊀欧阳林.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17.[5]㊀刘巍. 民心 决定论的困境 以秦亡汉兴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5ꎬ(4).[6]㊀肖勇.独尊儒术的文学先声 从儒家思想的角度解读«过秦论»[J].语文学刊ꎬ2011ꎬ(20).[责任编辑㊀安正发]。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杂文家韩非所写的一篇文章,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思辨性文章的典范之一。
阅读《过秦论》需要读者具备思辨性阅读的能力,而思辨性阅读是指对文本进行审视、分析、解释和发掘的过程,以发现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意义和思想。
首先,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对文本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解读。
《过秦论》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有深刻的含义和多重的解释,需要读者去挖掘其中的蕴含意义。
例如,“肉食者鄙”这一句子,表面意思是指过分贪婪吃肉食的人是鄙陋的,但实际上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兄义的批判,认为兄义过分追求私利,已经远离了道德高地,而是蒙昧不清的一种状态。
其次,思辨性阅读需要读者对文本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探讨。
《过秦论》中的一些看似晦涩难懂的观点,实际上需要读者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路,自主地对文本进行思考。
比如,文中提到“爵禄者,所以省民狗马之费”的观点,读者需要自己思考到底贵族的存在是否真的可以省下民众的开支,这种思考可以启发读者去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贵族的实际作用。
最后,思辨性阅读需要读者具备独立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读者需要理性地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和思想,并且能够进行自己的思考和批判。
《过秦论》中的观点和思想,有些可以代表作者的观点,有些则可以通过读者的判断进行修正或者推翻。
例如,文中的“杜、赵之谓也,率为利器;夫美人,天下计之至宝也,而吴王以美人取我。
至宝不弃,利器不存。
”这一段,作者将利器和美人进行了对比。
然而这一观点,往往被后人批判为不切实际,读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独立的评价。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一篇揭露秦始皇暴政的讽刺文章,以史为鉴,潜在地探讨了人民对权力的认知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个作品是古代作家大宛所作,文笔俏皮风趣,略带幽默,但在其中也引发了人们对权力和自由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思辨性的阅读,作者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将深刻的思想观念融入文学作品,从而引导读者思考探讨。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深度分析和思考,读者需要通过对作品中细节的挖掘和思考,去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从而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作品的内涵。
以《过秦论》为例,我们可以通过思辨性阅读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我们可以在作品中看到对权力的思辨。
《过秦论》中以秦始皇为代表的暴虐统治成为文章的讽刺对象,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揭露了当时的荒淫和专横,表现出对集权统治的不满和对人民权利的呼吁。
作者通过对秦始皇的形象描绘,暗示着对权力的深刻拷问和对权力运作的思辨。
在这里,思辨性阅读可以引导我们从作品中挖掘出作者对权力的检讨和反思,以及对人民权利的关注和呼吁。
通过思辨性阅读,我们不仅能理解作品表面的文字,更能深刻地领会作者对权力的深层思考。
我们还可以在作品中看到对自由的思辨。
《过秦论》中作者以“有被其害,无闻于其耻,不亦悲乎”为结尾,这句话暗示着对人民自由的向往和对革命的期盼。
作者通过描绘秦始皇的暴行和人民的苦难,来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民主的向往。
通过思辨性阅读,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由的思考和对民主政治的向往。
这种对自由的思辨性阅读,可以引导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过秦论》的思辨性阅读,不仅可以理解作品的深层思想和内在意义,更可以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的反思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对权力和自由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思辨性阅读,我们可以以《过秦论》为例,引导读者思考当今社会中的权力与自由问题,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一、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思辨性阅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内涵。
这种阅读方式不仅仅是对文字表面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作品背后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的解读和领悟。
在阅读《过秦论》这样的哲学著作时,思辨性阅读尤为重要。
思辨性阅读有助于深入理解著作的哲学思想。
《过秦论》探讨了政治制度、人性善恶、道德伦理等深刻的问题,需要读者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才能解读其中的哲学思想。
只有通过思辨性阅读,读者才能真正理解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对政治的理解,对道德伦理的思考,从而受益匪浅。
思辨性阅读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思辨性阅读中,读者需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和辩证,分析文字中的矛盾和争论,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考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应对复杂情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思辨性阅读,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思辨性阅读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素养。
《过秦论》中涉及了很多关于人性、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讨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读者能够在精神层面得到提升,改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时,需要注意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做到深入思考和分析。
以下是几点思辨性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要注重对著作的整体把握。
在阅读《过秦论》时,要先了解其主题和观点,把握著作的核心思想。
只有理解了著作的整体框架和脉络,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分析。
这需要对著作进行反复阅读和细致分析,从而深入把握其主旨。
要积极提出问题和质疑。
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提出问题和质疑著作中的观点和论述,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只有通过质疑和问题的提出,才能够寻找著作的矛盾和争论,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
要注重归纳和概括。
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时,要善于归纳和概括作者的观点和主张,抓住其中的重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著作的内涵和含义。
通过对著作中的观点和论述进行归纳和概括,可以更好地理清其思想脉络和逻辑线索。
过秦论和伶官传序群文阅读
过秦论和伶官传序群文阅读《过秦论》和《伶官传序》这两篇文章,乍一看,好像是两条不太搭边的路,实际上它们都在讲一个问题:历史的流转和个人的命运。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两个话题听起来有点沉重,其实不然。
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反而更能让我们从古人智慧的角度来审视今天的生活。
说实话,秦朝的灭亡就像一场豪赌,虽然一开始风头正劲,但最后却以“倾覆”收场;至于《伶官传序》,它讲的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历史的大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哪怕你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
说到《过秦论》,你可能会想到那个说“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故事。
那个“扫六合”风光无限的秦始皇,做了不少看起来很厉害的事,比如统一了度量衡、修建长城、实行法治,真是牛得不行。
不过,老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秦始皇尽管在政绩上做了很多事,但却没能赢得人民的心。
你看,他不仅弄得人民怨声载道,还把一个庞大的帝国搞得头重脚轻,缺少了应有的稳固。
就像现在一些公司,管理层做了很多改变,结果还是离了民心,最后死得很惨。
所以《过秦论》里的那句“秦之强弱,非因其兵也,而因其治也”,其实是给那些做大事的领导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而在《伶官传序》中,作者讲述的是伶人的命运,讲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它和秦朝的崩溃没啥关系。
但它们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你看,那个时代的伶人,说到底就是靠演技吃饭的“演员”,在他们的身上,我们似乎能看到“命运弄人”的影子。
就像许多历史人物一样,伶人也并非选择自己的命运,他们很多时候就是“命运的傀儡”。
试想一下,站在历史的浪尖上,许多人都是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就像那时的伶人,你不管多有才,身不由己地沦为权力游戏中的一个棋子。
你说,这就让人有点感伤吧?不过也有一种力量藏在其中,那就是“不管我怎么低微,我依旧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过秦论”不就是警示我们,太过急功近利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秦始皇的成功看起来像是“开挂”,但那种过于严苛的法治和暴力的强力统治,最终导致了政权的崩溃。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
以《过秦论》为例浅谈思辨性阅读《过秦论》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篇重要文献,作者是陆贾,他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领域中具有开阔视野和深厚学养的大家。
这篇文章深刻地反映了秦朝政治和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切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通过以《过秦论》为例深入思辨性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理解,还能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思辨能力。
思辨性阅读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对其中的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过秦论》虽然是一篇古代文献,但其对于社会现实和政治制度的批判,对于人性的探讨,对于政治变革的呼吁等内容,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不仅扩展我们的知识,在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上也将获得提升。
思辨性阅读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辨析。
《过秦论》中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立场非常鲜明,作者陆贾通过对秦朝政治和社会的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这种立场既有其时代特色,又包含着普遍的社会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还要对其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思考,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辨析其中的道理和价值观念,以达到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思辨性阅读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评价。
《过秦论》对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思路。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阅读,我们可以对其中的优点和缺陷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评价,从而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发掘其中的价值观念,为当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参考。
思辨性阅读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当下与古代的对比和反思。
《过秦论》虽然是一篇古代文献,但其中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讨,以及对于政治改革的呼吁,同样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对古代和当代进行对比和反思,发现其共通之处,同时也要看到古代文献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以启迪我们的当代思维和行为。
过秦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过秦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应能够:1.理解“过秦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意义;2.掌握“过秦论”的核心内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延伸意义;3.培养学生在群文阅读中的批判思维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过秦论”一词进行联想和猜测。
例如:“秦国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过秦论’又是指什么?”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对相关话题的兴趣,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呈现1.教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过秦论”的影音材料,让学生对其内容和形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教师向学生展示“过秦论”的原文,并解读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步: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以探究“过秦论”的核心观点和思想内涵。
学生可以结合课前准备的材料以及课堂上教师的提示,一起分析论点,深入挖掘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群文阅读的批判思维。
第四步:拓展1.教师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拓展“过秦论”的意义。
例如,通过介绍秦朝统一六国、对儒家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当代社会中。
让学生通过群体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第五步: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提醒学生重点记忆和理解的内容,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及他们对“过秦论”的理解程度和批判思维的表现。
2.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时的互动情况,以及对同学观点的评价和反思。
3.学生在拓展环节中的思维延伸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对“过秦论”的深入探究,旨在培养学生对群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并提高他们的批判思维和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②展开两个分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知识补充:三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 1、《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西汉初年,战事甫定, 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 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 2、《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 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了这篇赋, 借秦统治者茺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
• ④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 不能爱民.
四、《六国论》主要议论段落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 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 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 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 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过秦论》中的议论段落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 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 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 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 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 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 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 势异也。
• 3、《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当时北宋王朝对契丹和 西夏统治集团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 作者写此文就是要告诉宋仁宗,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契 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动”。
小组讨论:结合上述材料,对比三篇文章的观点, 有何异同?
• 相同点: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 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 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 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三、《阿房宫赋》中关于六国和秦朝灭亡 的根源的段落
•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 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 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的中心论点和论证过程
二、总结《过秦论》的中心论点和论证过程
• 1、秦朝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核心在“不施仁义”上,秦朝因暴政而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 大海中。
• 2、这个中心论点是如何得出的?
• 论证:①商鞅变法使秦开始兴盛。
•
②在此基础上几代国王的励精图治使秦不断走向强盛。
•
③至秦始皇而达到极盛。
•
④至秦二世而速亡。
• 不同点: 《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秦王朝“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六 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由古及今,再作引申, 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 国之下的结论。而《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其 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 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李世民《旧唐书▪魏征传》
《过秦论》《阿房宫赋》 《六国论》比较阅读
——基于思辨性阅读、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高二语文组 王鸿杰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回顾思辨性阅读要旨。
• 2、能力目标:
• ①训练学生筛选、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思考:三位作者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否严谨?
• 参考:从作者的见解和局限看:
• ①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 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他也没 看到秦统一的意义。(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天下无战事。)
• ②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②尝试群文阅读、比较阅读、思辨性阅读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 ③强化问题任务驱动与小组探究的作用。
• ④培养学生古为今用、生成创新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 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 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大语文观。
•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文学的兴趣,对我 们古人的智慧产生尊重和崇敬,并且继承和发扬,成为一个有思想 和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 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和论证过程
• 1、中心论点: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贿赂的结果是此消彼长。六国自身本弱,再削弱自己,
去壮大敌人,结果不言而喻。
• 2、论证过程: • ①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
一、回顾思辨性阅读特点
1、多向思维 2、反向思维 3、侧向思维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 中心论点探究
• 问题1:找出三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并尝试用自己的 话概括其要旨。并思考是如何论证其中心论点的?
• 问题2:对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归因,各家所持观点 有何异同?
• 问题3:结合三篇文章创作背景,推究其写作目的, 并联系当下,谈谈这三篇文章对个人和国家的借鉴 和启示。
• 1、中心论点:自取灭亡,是因为没有仁爱之心。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2、论证过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 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
• ①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
• ②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
• ③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