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初
上等社会通过交纳赋税的手段,将全部卫国责任转移到贫民乃至无 赖游民的肩上,征兵制的破裂以及募兵制的未成形,导致汉初军事 上的衰弱
汉武帝
一般人不愿当兵的原因,基础仍然不稳,于是武帝开始实行屯兵的 制度。屯兵不够用,就开始大量征发囚徒,乃至雇佣外族人。这样 的兵制反应的和造成的结果,即是兵民明显的隔绝,于是渐渐出现 兵民相轻的局面。 武帝以后,光武中兴及东汉 光武帝废除了郡府兵制度,从此东汉只有中央军而无正规的地方军, 并且大量运用外族戍边、代守。大量运用外族兵带来毁灭性的结果, 对付外族只能运用外兵,而本族兵士只能对付流氓土匪
合纵连横与东帝西帝
列国称王后百年,大致是秦、楚、齐三国纷争的历史。在此期间, 思想家无不以统一为理想,为统一的全国形势造势。邹衍的五德 终始说,表明齐最早吐露出统一的雄心和实力。前288年,秦国和 齐国称东帝西帝,表明此时秦国和齐国旗鼓相当。秦国的最终得 势,源于最后齐国在对燕国战争的一败涂地。
秦始皇
第三章:中国的元首
列国称王
春秋时期国际政治的中心问题是“争霸”,即争国 际均势。这是列国纷争的最后目的,以周室为护符 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因此此时周室天下共主的 地位仍为各国承认。 到了战国时,列国的世族势力被大幅度地削减,列 国在自身范围内实现了统一,于是展开了全国统一 的纷争。表面上看来战国初期仍然在维持均势,但 是这种均势的维持或是为了达到积攒自身实力或是 为了自身生存的手段,最终列国想要的是统一。这 一点可以从各国纷纷称王,达到和周室同样的封号 可知。 齐、魏称王,最初是对秦“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否 认和彻底撕破脸,前后十年间迅速得到各国的效仿。 各国至此彻底抛弃春秋时的旧把戏,为了吞并投入 到激烈的战争中。
第二周也可划分为五期:南北到五代十国;宋代;元明;晚明盛清; 清末民初。第二周的各代在政治社会方面并无根本变化,只是在宗 教、哲学、文艺方面有了真正的变化。
南北朝的数百年间的五胡乱华终于汉化,到了隋唐统 一的时候国内已经没有了严重的种族问题。隋唐时期 的天子外称“天可汗”,象征新的帝国是一个胡汉合 作的二元大帝国,外族人才获得大用,而中原文化也 和佛家文化融合一体。雷海宗对宋代持消极态度,国 土无法全部收复、改革阻力太大、思想上新儒家的改 革成了一种混合物;而元明则是一个失败和结束的时 代,千百年来中国首次受制于外族,明兴起之后也把 政治的腐败、科举的僵化发展到绝望的境地,整个制 度都为踏上轨道,唯一的希望,指出,作者就是汉族 闽粤系的向海外发展;清代是政治文化完全凝结的时 期,如同在睡梦中一般。清朝唯一的功劳,就是对于 西南边省的汉化。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
PPT流程
一、作者介绍 二、写作背景 三、内容梗概 四、我的理解
作者简介
雷海宗,字伯伦,一九○二年出生, 河北永清县人;一九二七年获美国 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 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 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担任教授、 系主任等职;一九五二年全国院系 调整,雷海宗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 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一九六二年十 二月病逝;雷海宗先生硕学高德, 学贯古今中外,其学术研究自成体 系,博大精深,曾发表《殷周年代 考》、《历史的形态与例证》、 《古今华北的气候与农事》等重要 论文,代表性著作为《中国文化与 中国的兵》,最近整理出版的著作 有《西洋文化史纲要》和《伯伦史 学集》。
文官与武官
文官武官的相互消长也和治乱有着直接的关系。 虽然说盛世总是文胜于武,但背后的逻辑仍在独裁帝王的至大武力, 文官终究只是作为这种武力逻辑的维持手段而已。无论治乱,归结 到最后总是强力操纵一切。 乱世军阀的来源,往往并非出自地方,而是中央派出的巡察使,而 关键之处也在于他们掌握了兵权。
士大夫和流氓
春秋
春秋以上的大族不只是社会的细胞与经济的集团,而 且也是政治的机体,大族都是各国内的小国,有着自 己的世袭和特权,并受到平民的追随。
战国
商鞅的变法:废大家族,二男必须分异;公民训练, 强化国民国家责任,弱化家族控制。家族制度的从此 没落,可以从丧制的没落、家庭生育的减少证明。
秦汉以下
汉初养生之术依然大量流行,作者认为这是当时人追 求个人幸福抛弃家族义务的表现,汉初人口不足与此 也有关系,另外汉代地方还发生杀婴现象,不愿生养 孩子,为此汉代诸帝开始设法回复家族制度,一来为 了控制地方的流动、二来希望人口的增加,但总的趋 势还是不见涨。作者认为这成为了儒家兴起的原因, 即孝道,丧制的恢复。
政治制度的凝结
历代的政治制度虽然看似不同,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差别:官制不 过是汉代的官制,所发生的变化也不能脱离汉代官制上的变化。每 朝盛世都有定制,到了末世往往是正制名存实亡,近臣弄权专政。 地位卑贱却靠近皇帝的近臣往往在王朝中逐渐获得地位上的提升, 终于至虚化正制乃至玩弄皇权。
中央与地方
历史变动的原动力在于皇帝与皇帝左右的私人,与天下的百姓全然 不相干,自然造成一个消极的社会环境。 个人独裁的皇帝政治,没有阶级的社会,实际上总是一盘散沙。社 会中并没有健全的向心力,只有专制的皇帝才是勉强粘合的很不自 然的势力。而在乱世之中因为自然的离心力,整个社会又会恢复到 本质的散沙状态,各地豪强、土官、无赖们的专制代替了一人“比 较合理”的专制,比如汉末、南北朝、五代十国。 宋代一下看不到割据的局面,但只是意外原因造成的假象——外部 的势力使得中国的内部来不及割据。清末民初的割据局面即是这一 表现:在外族势力的威胁之下,中国不得不勉强表现出一个统一的 面目。
朝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替
古代人口总是趋向于大量增长,往往超过土地的生养能 力。历代人口过剩的淘汰方法,即是饥荒、瘟疫和流寇 屠杀。历代人口的增减有一个公式,增加时就增到饱和 点乃至超过饱和点,减少时就到有地无人种、有饭无人 吃的境地。由此,作者解释了为什么乱世之后往往有盛 世,即“以大屠杀的代价换来的短期黄金境界”。而且 这样的局面难以长久,一旦盛世人口增长到了饱和点, 往往就是乱世惨剧的开始。 对于外族的入侵,一则归因于气候的变化,二则是国家 军事的衰弱。鸦片战争以下的历史则是完全新的局面, 异族不仅在武力上占上风,而且在文明程度上也高于汉 人,并且要同化中国。对此作者提出唯有两方面的因素 可能拯救今日中国陷于万劫不复的亡天下境地:地大人 多、语言文字。
内容梗概:对传统文化的评价
一、中国的兵 二、中国的家族 三、中国的元首 四、无兵的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两周
内容梗概:抗战建国中的中国
六、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 七、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第一章:中国的兵
作者不打算介绍兵的制度,而是检查 从春秋至东汉末年当兵的是什么人, 兵的纪律、风气、心理如何。至于制 度只是附带论及,因为作者认为制度 只是精神状况的格架,本身并无足轻 重。
秦代
秦统一后,收天下兵器和六国兵士,派驻重兵在咸 阳通过驰道控制四方;另一方面,因为边防的需要, 秦朝驻守原来几国北面的边防也不得不征兵戍边, 而征收流民、无赖等社会底层的人员。
秦汉之际
秦末,只有项羽和刘邦两者的兵尚可运用,作者认为秦军是古代最 后一支有训练有组织的军队。 此后各国的军队都是个人的军队,六国爱国思想渐渐衰灭。爱天下 观念的流产,使得人民渐渐不愿入伍。
内容概要: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探讨古代中国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文官与武官的关系、家族制度与国 家治理的关系、皇族血统退化与国力盛衰的 关系、中国历史的分期等问题。由于本书主 要内容写成于1930年代,作者对中国古代兵 制尤为关注。作者认为,战国时期,北方游 牧民族未能对中原构成大的威胁,原因在于 中原各诸侯国不仅平民当兵,富人、贵族也 当兵,近于全民皆兵,军队素质高、战斗力 强;而自汉代以后,军队多由流民组成,战 斗力明显下降,所以不断遭受北方游牧民族 的威胁。作者推崇文武兼备,认为武德使人 坦白光明,而文德之畸形发展会导致中国社 会走向病态
汉末之后
东汉以下兵的问题并未解决,始终无法组织起健康的正规军独自对 抗北面的外族,清末而言,不是外借兵力,而是借用军火和顾问。 作者认为未能解决的兵力问题是长期积弱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中国的家族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的大家族制 度曾经经历过一个极盛、转衰与复兴 的变化——春秋时期极盛,而战国转 衰,到汉代又重新复兴。
写作背景
在当时,一方面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竞逐争斗,并让 中原大战与国共内战等战事于中国山东、江西等地 持续爆发。但在中国其他地区,以军事强人蒋介石 为首的中国国民党,逐步建立起了相对稳定、巩固 的,由中国国民党一党执政的威权统治;于安定中, 同时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等发展的新进程。惟年 代中末期之1937年开始,邻国日本的军国主义政府 却发动了全面性的侵华战争,陆续增兵入侵中国。 这场战争让1930年代前几年:以蒋介石及中华民国 政府主导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努力成为泡沫,所有建 设成果几乎完全消失。
第四章:无兵的文化
秦以上为自主、自动的历史,人民能当兵, 肯当兵,对国家负责任。秦以下人民不能当 兵,不肯当兵,对国家不能负责任,因而一 切都不能自主,完全受自然环境与人事环境 的支配。 秦朝以上是动的历史,历代有重大的政治社 会演化变革。秦朝以下是静的历史,只有治 乱骚动,没有本质的变化,在固定的环境下, 汉以下的历史只是汉史的循环。这是一个完 全消极的文化,主要特征是没有真正的兵, 没有国民、也就没有政治生活。
春秋
齐国管仲时期的兵制,即工商人没有军事义务,只 有十五个士乡的人才可以当兵,这些士都是世袭的 贵族,历来以战争为主要职务。在管仲变法之后, 农民有了当兵的责任,只是并不是全体农民都要当 兵,而是挑选其中的优秀分子当兵。
战国
国君成为专制君主,封建贵族开始没落。工商阶层 开始渗透入政治。各国开始实行军国主义政策,每 个国家至少都鼓励每个男子上阵参军;为达到灭国 的目的展开了大量的战杀以削弱他国实力。 战争的残酷带来普遍厌战的心理,比如墨家。
始皇帝统一的直接后果,即是皇室的家天下,从此皇帝再无任何 顾忌、高高统治于百万贱民之上。
汉代的统一和皇帝的神话
从汉高祖即位早期诸侯的“劝进表”说明,汉初时当时的人都感 觉到统一是解决天下问题的唯一出路,从此之后,作者说,中国 的历史只有两条路可走,不是民不聊生的战国,就是一人独裁的 秦汉,永远治乱循环不止。 针对汉代时对皇帝的崇拜及遍地立庙的现象,作者写到:古代的 政治社会完全崩溃,皇帝是新局面下唯一维系天下的势力,没有 真正阶级分别的民众必定是一盘散沙。像墨子那样积极的人生观 已经消灭,只剩下消极懈怠的放任主义,兵士军队的瓦解,是人 民日渐散漫、自私自利心发达,命定论胜利的铁证。 对于汉代后期宗庙制度的简化和弱化,作者解释为皇帝制度彼时 已然确立于人心,反倒不需要进一步铺张地强调了。
士大夫团体源于战国的说客,并在汉武帝独尊儒术、隋唐设立科举 之后越发成为一股团结的力量,儒人是一个依附组织,必须依靠王 权和专制势力才能操纵天下,而且最多守成,并无应对变局的能力。 这是书生们的最大弱点,天下一乱,士大夫们都失去了独立自主的 能力,大权从而转移到流氓的手中 流民们平日一盘散沙并无作为,但在乱世中往往利用宗教结成组织, 由东汉起,历代末世都有类似利用宗教造反的集团。 太平时代,流氓无论是否有组织都没有多大的势力,但唯一能和士 大夫相抗衡的却只有这种流氓组织,流氓团体的弱点,即缺乏有智 识的人才,往往难成大事。考虑到士大夫和流氓特殊的属性,在乱 世中他们往往结成一体,也唯有此才能成就王业,比如汉高祖和明 太祖,而且王朝一成权利往往又转移到士大夫手中。
第五章:中国文化的两周
对于中国历史的断代和分期。作者的 分期主要因反对照着西方照样画葫芦 而生,主要回到中国历史的特点,参 照前述可知他的观点必然和一般流行 的封建分期观点不同。他把中国的历 史主要分为两大周,以西元383年的淝 水之战为分界线。
第一周的文化可以划分是五个时代:封建时期,春秋 时期,战国时期,帝国时期,帝国衰亡和古典文化没 落时期。 封建时期的中国是周王室尚有权威统治的中国,诸侯 国各自保持世袭自治。到了春秋时期各国开始争霸, 周天子成为虚设;以越国灭吴的灭国战争拉开了战国 时期,此时周王室完全被抛弃,列国开始对天下统一 的残酷纷争;秦汉统一确立后世的帝制和社会制度, 宗法制度重新确立;汉和帝成为帝国衰落的开始,北 境逐渐成为胡人窥探中原的聚居地,国内军事式微, 精神方面也开始呈现出衰微状态——儒教经过百年的 训诂附会之后被人厌弃,士大夫转入清谈和老庄。南 北朝中后秦苻坚的渡江灭晋一战成为决定汉族生死的 一役,因为此时汉人在南渡之后的根基尚不稳固,胡 族过江则汉族面临完全消灭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