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解析

合集下载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周邦彦《苏幕遮》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周邦彦《苏幕遮》

词的下片解析
要点一
总结词
描绘了梦境中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下片“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 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中,作者通过描绘 梦境中的场景,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他黯然伤神 的乡魂,追逐着飘荡的旅思,夜夜无法入睡,除非有好梦 相伴。明月高楼他独自一人倚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之泪 。这些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意象的运用
意象丰富
作者通过丰富的意象,如“碧云天” 、“黄叶地”、“秋色连波”等,营 造出秋天的美丽和寂寥,使读者感受 到秋天的氛围。
意象的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还 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秋色连波 ”象征着秋天的连绵不断和深远,表 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感慨和思考。
语言的精炼
语言优美
文化传承
通过对《苏幕遮》等经典 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学习, 现代人可以更好地了解和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5 《苏幕遮》的教学实践
教学方法建议
情境创设
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 等,营造《苏幕遮》所描述的场景,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
小组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苏幕遮》的主题、意境、 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
近现代评价
近现代以来,《苏幕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加 稳固,被视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对现代人的启示
01
02
03
情感表达
通过对《苏幕遮》的学习, 现代人可以学会更加细腻 地表达情感,提高情感沟 通对现代人的审美意识 产生影响,使人们更加注 重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秩序良好,为文学艺术的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对于 文化艺术的需求和欣赏水平的提高。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思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思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思《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创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间(1040-1043年),入选《宋词三百首》。

该词描写羁旅乡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上阕着重写景,气象宏大浑厚,意境深远,成为抒情的背景;下阕重在抒情,直抒胸臆,声情并茂,意致深婉。

【原文】苏幕遮(1)·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2)。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3)。

黯乡魂(4),追旅思(5),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1)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2)“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3)“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4)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形容心情忧郁。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5)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

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思,心绪,情怀。

【译文】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

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

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1,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1.黯(音an):心情忧郁。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旅思(音si):客中情思。

与上文“乡魂”为互文,一意两笔。

【译文】白云飘去,万里云空澄碧,黄叶飘去,覆盖苍茫大地。

秋色连着烟波,波上寒烟翠绿。

斜阳辉映山峦,水波接连天际。

无情无思伸向斜阳之外的唯有芳草萋萋。

思乡的魂梦呵,追随着旅程,令人忧郁。

夜夜难眠,除非好梦留人在乡梦里。

明月朗照高楼之际,不要独自凭倚。

酒入愁肠,也化作相思的泪滴。

【赏析】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上阕多用丽语,碧云、黄叶、翠烟、斜阳,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意境壮阔、色彩斑斓的秋景图。

起句写秾丽阔远的秋景,字里行间暗透出一种掩抑不住的乡思。

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云天、叶地两个角度描绘塞外那种苍茫寥廓的秋景。

天游碧云、地满黄叶,画面苍丽,意境萧飒。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寒烟翠”中“寒”字既突出了翠色的烟霭特征,也写出了秋色寒意浸人的感受。

紧接着三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词人的情思随着景物的前展而延伸到了想象中的天涯。

尤其“情”字的出现,更为全词由写景到抒情的转折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下阕紧承上阕所写的芳草天涯词境,直接点出“乡魂”“旅思”,抒发作者无限的羁旅愁思。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

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显现出主人公羁泊异乡的时间之久和乡思离情之深。

“夜夜除非”两句写出了作者夜里除睡时偶然的好梦外,别无其他的慰藉。

高中语文苏幕遮解析 苏幕遮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苏幕遮解析 苏幕遮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苏幕遮解析苏幕遮原文及翻译一、导言盛夏时节,雨后荷花似仙子,亭亭玉立,微微低着头,像一个沉思的美丽少女,似乎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这令笔者想起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近日,笔者重新品读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感受雨后荷花的韵姿和一缕缕淡淡乡愁。

乡愁是什么呢?它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时的乡音无改,它是李白对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怜爱,它是崔颢登上黄鹤楼时发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感慨,它是杜甫”烽火连三月”里对家书的渴盼。

而周邦彦的乡愁是盛开在记忆深处的朵朵荷花,任时光流转,虽久居他乡,永不枯萎,永不凋零。

二、词作原文苏幕遮宋·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三、解析词的上半阙描述雨后汴京盛夏的清晨景色。

此时的京都汴京,刚刚受到一夜好雨的洗礼,晨起时分,词人在室内焚上沉香,沉水香香韵清雅,沁人心脾,潮湿的暑气也在氤氲的香气里褪去了几分。

鸟儿在窗外欢快鸣唱,是想告诉人们雨过天晴的消息吧。

词人寻着声音看向窗外,临近天亮,晨光熹微,屋檐下鸟雀们正叽叽喳喳,聊得欢畅呢。

云销雨霁,晨露微凉,大好时光不可辜负,闲庭信步中自有一份难得的清净自在。

看啊,荷叶上残留的雨水已被太阳晒干,片片荷叶如绿罗裙圆展,铺满了涨水的池塘,微风吹过,亭亭荷花随风轻摇,错落有致,珊珊可爱。

词的下半阙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眼前的荷花不禁让词人想念起自己故乡,家乡的荷花应该也热热闹闹地开放了吧。

只是词人常年在汴京旅居,故乡遥遥,什么时候可以再回去呢?带上一二知己,带上一份好心情,乘一叶扁舟,于荷花间自由来去,赏荷、采莲、喝酒、畅聊,那是年少时的旧梦了,五月盛夏,家乡的小伙伴儿是否也在想念自己呢?划着小船,轻摇船桨,在梦里,词人又回到了那熟悉的开满了荷花的江南水乡。

四、作者简介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今浙江杭州人,周邦彦精于词法,工巧变化,又精通音律,辨析入微,在北宋词作上起了规范的作用,成为了词坛泰斗,被誉为”词中老杜”。

苏幕遮范仲淹诗意

苏幕遮范仲淹诗意

苏幕遮范仲淹诗意苏幕遮范仲淹诗意导语:《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幕遮范仲淹诗意。

一,原文苏幕遮·碧云天作者: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二、注释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

“苏幕遮”是当时的高昌国语之音译。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

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旅思:羁旅之思。

三、诗意此词抒写乡思的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这里的,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诗人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诗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

“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

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诗人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周邦彦《苏幕遮》解析与赏析

周邦彦《苏幕遮》解析与赏析

周邦彦《苏幕遮》解析与赏析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解析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

思乡的情怀往往借助作家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乡景物来表达,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正如此,它以荷为媒介,表达对故乡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风景:词人一早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去。

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

盛夏酷暑时节,难得有这样一个清爽的早晨,词人漫步荷塘边,只见荷叶上的雨珠在朝阳下渐渐变干,看上去更加碧绿净洁,一张张圆圆的荷叶铺满水面。

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叶间,微风吹过,微微颤动着更显丰姿绰约。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被誉为写荷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此语“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下片转入思乡的愁怀与回忆。

眼前的荷塘,勾起了词人的乡愁:故乡遥遥,就在那莲叶田田的江南,羁旅京师已经很久,何时才能归去,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荷塘唤起了词人的思乡浓情,思绪飞回故乡,不知儿时的玩伴是否还记得五月同游西湖的情景,多少次梦回故乡,依然是划着轻巧的小船驶向荷塘。

杭州西湖上的“十里荷花”闻名天下,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词人生长于斯,他对荷花的记忆是与童年的水乡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京城夏日雨后荷塘的景致牵动了词人对故乡最亲切的回忆,荷花成了词人思乡的媒介,同时将这首词的上下片联成一气,成为一篇写荷绝唱。

高中语文 第15课 苏幕遮(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15课 苏幕遮(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5课苏幕遮1.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词人,字,号。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自成一家,有“”“”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作者客居汴梁时所作,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思乡之作。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借由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

3.解释下列字词。

溽暑侵晓宿雨芙蓉浦1.婉约派美成清真居士富艳精工词家之冠词中老杜片玉集3.潮湿的暑气;快天亮之时;昨夜下的雨;有荷花的水边。

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第一句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静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作者的心情也就由最初的烦闷转为欢快。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3.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这寥寥数语就描绘出荷花的风姿。

特别是“举”字,仿佛使我们看到风荷亭亭出水的婀娜风姿。

王国维称之为“最能得荷之神理者”是极其恰当的评价。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燎原(liáo)禅让(shàn)湍急(tuān)歃血(shà)B.追溯(sù)溽暑(rǔ)混淆(xiáo)垂涎(xián)C.绦虫(tāo)赡养(shàn)偷窥(kuī)吮吸(shǔn)D.吁叹(xū)乳臭(xiù)徇私(xùn)舟楫(jí)2.下面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星宿溽暑拖沓袒护B.请贴厮杀宿舍燎原C.曲解欠收诬告忤逆D.销脏元霄臆造圆润3.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燎沉香,消溽暑溽:湿润、潮湿B.侵晓窥檐语侵晓:快天亮之时C.一一风荷举举:举起D.梦入芙蓉浦芙蓉浦:芙蓉镇的水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燎沉香”就是烧沉香,“消溽暑”是指潮湿闷热的暑气得到消解。

《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开篇三句,作者以大手笔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秋景图:碧云、黄叶、寒波、翠烟,构成了一幅色调清丽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天的凉爽和宁静。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这三句描绘了斜阳映照山峦、秋水接天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然而,“芳草无情”一句却突然转折,暗示了家园的遥远和思乡之情的深沉。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这三句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在家乡之外的夜晚,他常常魂牵梦绕,难以入眠,只有在梦中才能找到片刻的慰藉。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三句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他登上高楼,看到明月当空,不由得想起了远方的家乡和亲人。

饮酒消愁,但愁绪却如酒入愁肠,化作了相思的泪水。

整首词以景开篇,以情结尾,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碧云天”“黄叶地”“芳草”等意象,都具有浓郁的秋意,给人以凄凉之感;而“乡魂”“旅思”“相思泪”等词语,则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使全词更具感染力。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在政治上秉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积极推行改革,但却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多次被贬谪。

这首《苏幕遮·碧云天》正是他被贬谪期间所作,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苏幕遮·碧云天》这首词以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佳作,也为范仲淹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范仲淹《苏幕遮》翻译及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翻译及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翻译及赏析碧云天,黄叶地, 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作相思泪。

【注释】:① 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

黯乡魂,化用江 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② 追旅思:追,追缠不休。

旅思,羁旅的愁思。

③ 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

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 睡”。

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译文】:碧蓝的天空飘着屡屡白云,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 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 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 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 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之度。

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

内容写羁旅思乡之感。

题材一般, 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

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后, 往与离情密不可分,它的季节特征反而在其次。

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

“追”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

“酒入愁肠”两句,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

其《御街行》词也说:”愁肠已 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

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 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正宫端正好〕云:“碧 云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 也不失其风雅 但写法别致。

“芳草”往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即由此词点染而成。

上阕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

《苏幕遮》原文及赏析

《苏幕遮》原文及赏析

《苏幕遮》原文及赏析《苏幕遮》原文及赏析导语: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苏幕遮》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

“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

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旅思:羁旅之思。

赏析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

“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

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苏幕遮》(周邦彦)解析

《苏幕遮》(周邦彦)解析

“五月渔郎相忆否?”
对写法
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反 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 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 更细腻真切 ,而且使得不落俗套 的意境又进一层。
问题探究三:
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 你觉得突兀吗?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 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风荷。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 羁留京城,旅居他乡。此时家乡的西子 湖畔,必定满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举”的景致。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 进而发出这样的感叹:故乡是那暑

时间: 五月的清晨 室内环境: 又潮又湿 心情: 如房间的环境一样,闷闷的
燎香图
鸟雀呼晴图

呼:呼唤,写出小鸟 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 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同时,古诗词中鸟雀 呼唤还暗示着雨过天 晴。 运用拟人手法, 表现出作者在雨 过天晴后的欢快 鸟雀呼晴 之情。
“窥”:窥看、 窥探,写出了 鸟儿们在屋檐 下探头探脑、 东张西望的有 一点点怕人的 神态。
风荷图
温故知新
炼字题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 句中描述景象。 (3)手法 (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探寻规律
问题探究二:
词的下片是怎么抒发作者情 感的?你认为哪些字体现了作者 的情感?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遥:距离家这么远,怎么可能 不想家呢?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 所以乡愁很浓。 旅:旅居,客居之意。
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走近作者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 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婉约派词人,妙解音律,善 于作词。有“词家之冠”、“词 中老杜”之称。一生在仕途上不 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因 此羁旅愁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

《苏幕遮》翻译赏析

《苏幕遮》翻译赏析

《苏幕遮》翻译赏析碧云天,黄叶地。

[译文] 天上,漂浮着青碧瓦蓝的流云;地下,铺满金黄的落叶。

[出自] 北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

黯乡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追旅思:追,追缠不休。

旅思,羁旅的愁思。

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

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译文1: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译文2:天上,漂浮着青碧瓦蓝的流云;地下,铺满金黄的落叶.浓重的秋色同远处的江水碧波相连接,碧波上寒冷的烟雾漂浮,一片沧溟青翠多光洁.斜阳映照着远山,秋波连天,天水相接;斜阳照不到远在山那边的故园芳草,使人枉自叹思念家乡,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怎么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呢?除非是每夜都做一个回乡的好梦。

明月朗照,楼阁高耸,不要一个人凭栏独倚上楼台。

还是喝上一杯酒吧,酒入愁肠都化作思乡的热泪。

译文3: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译文4:蓝天白云,黄叶遮地,秋色连着水波,水波上寒烟凄迷。

斜阳映照着群山,蓝天与白水连在一起,色彩浑然如一。

碧绿的春草无情无意,向远处延伸着,延伸着,直到斜阳之外的天际。

《苏幕遮·范仲淹》原文与赏析

《苏幕遮·范仲淹》原文与赏析

《苏幕遮·范仲淹》原文与赏析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张惠言评此词谓“此去国之情”(《茗柯词选》),黄苏也认为这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在词里的表现,而不可泛泛作儿女之情看(见《蓼园词选》)。

其实,范仲淹作为一代名臣、杰出的政治家,也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

许昂霄《词综偶评》诧异于“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是不了解范仲淹的丰富人格所形成的偏见。

李佳的见解较为通达,他说:“才人何所不可!”(《左庵词话》)上片写景。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此四句极写秋天景色的浓烈。

“碧云天,黄叶地”,天、地,高、下相对,有俯仰之势;蓝天,黄叶,绿波,色彩对比鲜明醒豁。

这是从大处落笔,展现了一派际天极地的高远境界。

“山映斜阳天接水”一句点明时间已是夕阳西下。

斜阳照映山水,山、水、天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秋色充溢天地。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是一转折,前面所写都是作者身临目遇的实景,而“斜阳外”的“芳草”,则超出了目力所及的范围,带有想象的成分,是虚景。

古人多以草喻离情别绪。

蔡邕《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清平乐》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因此,这里的“芳草”已不是泛泛景语,可视作诗人借以抒情的符号。

言其“无情”,反衬出词人的“有意”。

至此,写景已经向抒情自然过渡了。

下片着重抒情。

“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胸臆,似乎是由上片的“芳草无情”逼出,“乡魂”和“旅思”互文同义,羁旅行役的愁思就是对家乡亲人的怀念,这种乡愁缠绕着作者的心,使他黯然神伤。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睡梦可以驱散乡愁,梦里还能够“一晌贪欢”,聊解思乡之情。

但是说“除非”,说明“好梦”不可得。

作者为乡愁所挠,欲睡不能,只得登楼远眺,试图以美景来排遣愁怀。

《苏幕遮》解析

《苏幕遮》解析

应,是对荷的描写的延伸,使全词结构更为完整、
紧密。
这首词写游子的思乡情结,写景写人写情写梦
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
思乡之苦隐藏在清圆的荷叶下,遗忘在五月的
江南,渔郎的轻舟上……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 去,梦回故乡。 全诗明白如话,不加雕饰,然意境深远。 从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中,对小楫轻舟 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的深情向往中,也能依 稀地感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 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 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 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 自称。
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羁 留京城,旅居他乡。
“五月渔郎相忆否?”抒情有何特点?
对写法
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用 设问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 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表达得更细腻真切 ,而且使得不 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 王国维赞之曰:“词中老杜, 非先生不可。”
对写法——落笔对面显深情
定义: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 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 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 ,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 好处: “落笔对面”都可以弥补直抒胸臆那种一泻 无余之不足,别有风致,耐人咀嚼。使得作者或 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 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 “苏幕遮”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原西域民间 嬉欢禳灾舞曲名,唐时传入中原。
词的上片写景,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 象大致构成了几幅画面?
沉香袅袅、鸟雀欢叫、初阳照荷、 宿雨 新干、风荷出水
燎 香 消 暑 图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正文翻译注释赏析燎(liáo)沉香,消溽(rù)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yán)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

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燎:烧。

沉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

沉,古时写作沈。

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溽暑:潮湿的暑气。

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晴。

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

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举,擎起。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jí)轻舟,梦入芙蓉浦。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

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

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

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旅:客居。

楫:划船用具,短桨。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

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

词中指杭州西湖。

浦:水湾、河流。

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赏析】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

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

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

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

2024年度-《苏幕遮》公开课优秀课件解析

2024年度-《苏幕遮》公开课优秀课件解析

作者及创作背景
简要介绍周邦彦的生平及《苏幕遮》 的创作背景。
作品内容与主题
概述词作内容,突出其写景、抒情、 思乡的主题。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苏幕遮》的词牌特点、作者生 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鉴赏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 体会词作的情感和意境。
26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7
25
对未来《苏幕遮》研究方向展望
进一步挖掘作品内涵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挖掘《苏幕遮》等作品的内涵,探 讨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独特艺术魅力。
拓展相关研究领域
可以将研究视野拓展到与《苏幕遮》相关的其他领域,如文学史、 文化史等,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可以尝试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分析等, 为《苏幕遮》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和发现。
13
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1
词与音乐的关系
阐述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及《苏幕遮》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词与绘画的互文性
探讨词与绘画之间的互文性关系,以《苏幕遮》 为例分析词作中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出具有画面感 的场景。
词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3
分析《苏幕遮》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如时代 精神、民俗风情等,并探讨这些文化现象对词作 创作和接受的影响。
23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01
《苏幕遮》背景介绍及作者简介
详细阐述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为学生理解词意奠定基础。
02
诗词赏析与意境解读
通过对词中描绘的景象、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品

苏幕遮.燎沉香翻译、解析

苏幕遮.燎沉香翻译、解析

苏幕遮燎沉香宋代: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译文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

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

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注释燎(liáo):烧。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沈,现写作沉。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

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晴。

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

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举,擎起。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

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

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旅:客居。

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

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

词中指杭州西湖。

浦,水湾、河流。

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至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之间,当时周邦彦一直客居京师,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赏析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范仲淹《苏幕遮》词作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词作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词作赏析如下:“碧云天,黄叶地。

”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词人用这两句来定下全词抒发羁旅乡思的感情基调。

一般人看到秋天的景象,往往会发出悲秋的感叹,但词人下面写的景象,无一字表现出萧瑟的气氛,而是异彩纷呈。

于是,我们看到湛蓝湛蓝的天空,看到金黄金黄的满地枯叶。

这湛蓝、金黄,显然是经过词人主观上的夸张渲染。

接着“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寒”字将烟气与水波结合,给人以惊秋之感。

“翠”字,虽然和“暮霭沉沉”相对立,但从全词看并不是矛盾的。

如用翠玉来比喻暮霭,不但形态相似,而且可以引起对珍贵事物的联想。

再加“翠”字,便觉秋意更加浓重了。

下面两句是点睛之笔,“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本来是由“碧云天”写到“黄叶地”,再写到“波上寒烟翠”,景物由远而近,由高而低,使视野里的所有事物都容纳进词中。

而“山映斜阳”句一转,又把视野拓宽到遥远的天边。

但“芳草无情”句,又一下子将视野缩短到斜阳映照下的芳草上。

芳草延伸到极远的地方,明明视野开阔了,偏说它无情。

但这也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未必真是无情。

最后结上“更在斜阳外”,把想望中的东西硬是放到了视线达不到的领域。

“夕阳”和“芳草”都有象征意义。

宋玉《九辩》里有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人张炎《解连环·孤雁》里有一句“数声啼冷长安(京城)秋”,都是以秋日夕阳下山作为描绘秋天景象的侧重点。

而《楚辞·招隐士》里有一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崔颢《黄鹤楼》里有一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都是以秋日的芳草作为和人的愁思相对立的自然景物来描绘的。

从芳草和斜阳的对比中,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词人的一腔乡思之愁。

这首词气魄阔大,意境深远,措辞贴切,超然于物外,真不愧是一首抒情佳作。

苏幕遮解析

苏幕遮解析

[注]①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 注 ①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 追随, ②追:追随,引申为“萦绕” 追随 引申为“萦绕”
(1)本词上片写寥廓多彩·境界悠远的秋色, 山映斜阳天接水 “_____________”一句奖 “天”“地”“水”三种景象融为一体。 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 全词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是: 有上片的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承上启下( 有上片的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承上启下(或
过渡)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过渡)“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上的 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到头的极远处, 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到头的极远处,触动了 诗人的离愁别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诗人的离愁别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迷蒙凄清,萧索冷落
(3)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表达情意的特 点是什么?
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 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 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 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 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 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这句诗委婉含蓄的 表达了羁旅愁思
(4)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 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 愁之深重”的
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 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 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 愁,“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 人公漂泊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身自见; 人公漂泊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身自见; 斜阳” 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 从“斜阳”到“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 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 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 见乡思离愁之深重。 见乡思离愁之深重。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 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 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 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字写出了荷婷婷玉立的姿态, 把荷茎修长挺立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风荷图
温故知新
炼字题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 句中描述景象。 (3)手法 (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探寻规律
问题探究二:
词的下片是怎么抒发作者情 感的?你认为哪些字体现了作者 的情感?
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走近作者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 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婉约派词人,妙解音律,善 于作词。有“词家之冠”、“词 中老杜”之称。一生在仕途上不 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因 此羁旅愁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
苏幕遮 周邦彦
liáo

kuī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
神态。
运用拟人手法,
表现出作者在雨 过天晴后的欢快 之情。
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鸟雀呼晴图
风荷摇曳图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也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 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 惟肖。
“风”字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 叶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
整 体 感 知
问题一: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深 入 赏 析
问题探究一: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 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 荷举。
上片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你 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可从意象、画面风格、写景角度、炼 字角度来赏析。)
燎 香 图
燎沉香——消溽暑

时间: 五月的清晨 室内环境: 又潮又湿 心情: 如房间的环境一样,闷闷的
燎香图
鸟雀呼晴图

呼:呼唤,写出小鸟 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 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同时,古诗词中鸟雀 呼唤还暗示着雨过天 晴。
“窥”:窥看、 窥探,写出了 鸟儿们在屋檐 下探头探脑、 东张西望的有 一点点怕人的
燎沉香,消溽暑。 稍慢 低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欢快 声音清脆 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欣喜 语势连贯 中音中速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伤愁 放慢速度
慢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怅然 喃喃自语
缓慢而深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 浦,水湾、河流。芙蓉,又 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读懂诗意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 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鸟儿在屋檐下窥探叽喳。荷叶上 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 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 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 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 去的杭州西湖荷花塘。
问题探究三:
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 你觉得突兀吗?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 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风荷。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 羁留京城,旅居他乡。此时家乡的西子 湖畔,必定满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举”的景致。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 进而发出这样的感叹:故乡是那样遥远, 我何时才能回去呢?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遥:距离家这么远,怎么可能 不想家呢?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 所以乡愁很浓。 旅:旅居,客居之意。
“五月渔郎相忆否?”
对写法
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反 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 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 更细腻真切 ,而且使得不落俗套 的意境又进一层。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 行人”一句抒发感情的方法奇特,为 后人称道,请赏析它的精妙之处。
对写法。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 佳节倍思亲”,但是却不直说自己冬 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 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 自己来表达自己思家的情感,给读 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课后作业:
因声求气,置身诗境, 体会作者情感,背诵《苏幕 遮》。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 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宋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幕遮
周邦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
品味诗意。 能力目标:
掌握词的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 能力。 情感目标:
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
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

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

芙蓉浦。
注释
燎:烧 沉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沈,现写作沉。沈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 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溽,湿润潮湿。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