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关系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摘要: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大主流理论,它们代表着西方学界对国际关系截然不同的三种看法,对这三种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际政治的了解和对国际现象的认识。
分析这三种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观点及核心概念,可以看出这三种理论范式是在相互争论中形成的,它们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渊源;主要观点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者通过对国际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从不同的出发点开始,努力从中寻找一般规律,以对国际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并对未来的国际局势进行预测。
一、现实主义权力是现实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故现实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权力这一核心建构起来的。
现实主义流派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时期的修昔底德、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启蒙运动中的霍布斯等等都曾对权力政治做过经典的论述,而他们的思想和论述都深深地影响了现实主义学者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有的则直接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者所借鉴,如霍布斯对人类社会早期恐怖的自然状态和无政府状态的描述,就成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
现实主义是在对理想主义的批判之中发展起来的。
一战结束后,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在对一战的反思中提出了实现人类和平的十四点计划。
概括起来,就是强调普世的道德原则,重视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舆论的作用,主张自由贸易、民主体制和民族自决,由此主张建立国际联盟。
卡尔于1939年出版了其代表作《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在书中卡尔针对理想主义,明确指出理想主义思潮和活动掩盖了国际关系的本质,从一战到二战之间是危机四伏的二十年,在一种近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很难界定普世的道德原则,而权力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国家权力,国际组织就软弱无力,理想主义提出的只是国际社会的“应然”状态,而现实的国际社会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各国为保证自身的生存而展开的激烈的权力争夺。
国际关系理论名解

1.理想主义: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强调普世道德原则,重视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舆论的作用,主张自由贸易、民主体制和民族自决。
典型表现和产物是国际联盟。
自由主义人士认为,古典均势理论和秘密外交等欧洲大国惯用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
世界需要的是一种新的秩序,即以在普遍道德指导之下、在国际法管理之下的新型国家关系代替权力政治,以主张公平正义的世界舆论代替寻求自我利益的秘密外交。
国际联盟的构思和实践把19世纪自由理性主义的原则应用于20世纪,希望以此将世界改变成为和平的乐土。
理想主义坚信,国际联盟及其集体安全的原则会成为世界免于战争的根本保证。
2.安全共同体理论:多伊奇指出存在两种安全共同体,即合并型和多元型。
前者指相互独立的政治单位组成了一个有统一政府的单一安全共同体;后者指由彼此分离并在法律上保持独立的政府组成的安全共同体。
多伊奇认为,社会交往培育新的认同,形成共同体观念,关心共同体命运,因此能够保证共同体成员间不仅不会开战,而且能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争端。
3.功能主义:戴维·米兰特尼。
针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目的是研究国家之间在什么条件下可以部分放弃主权进行跨国界的合作与联合。
功能主义提供的答案是,低位政治领域合作的成功可以使国家为实现国家利益将合作逐步扩展到高位政治领域,即在低位政治领域成功的合作是一体化的重要条件。
4.新功能主义:哈斯。
除了功能主义提出的因素外,还必须有国家内部政治精英和领导人物有意识的推动,政治意愿和政治行为才是区域一体化的至关重要的变量。
政治领袖的一体化一是和为此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行动成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条件。
5.单极稳定论:认为在单极结构中,理性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极不可能采取战争行为。
主导国家没有必要使用战争手段,因为其他成本较低的手段足以实现国家目标;其他国家没有能力使用战争手段,因为主导国家实力太强,战争成本过高。
包括:霸权稳定论(吉尔平);权力过渡说(奥根斯基)。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争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争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是两种基本且对立的思想流派。
两者在国家行为、国际政治、冲突及合作等方面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和分析框架。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两种理论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主要观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国际政治的演变。
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现实主义是一种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斗争的国际关系理论。
它认为,国际政治主要是一个以权力为中心的竞争场域,各国之间的关系受到自身利益和相对实力的驱动。
现实主义者通常持有以下几个关键观点:人性与国家:现实主义基于对人性的悲观认识,认为人类本性是自私和竞争的,这一特质反映在国家之间的互动中。
国家是主要行为体:在国际体系中,主权国家是最主要的行为体,其利益通常高于其他组织和非国家行为体。
无政府状态:国际关系缺乏中央权威,因而构成一种无政府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各国必须依靠自身力量确保生存与安全。
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国家间冲突和竞争通常表现为军事对抗,因此军事力量与安全政策在现实主义理论中占据中心位置。
理想主义的基本概念与现实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想主义。
该理论强调伦理、法律和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寻求建立一个基于共同价值观和国际规范的和平世界。
理想主义者认同以下几点:人性的积极面:理想主义者对人性持更为乐观的态度,认为人类有追求和平与合作的潜力。
国际法与组织的重要性:理想主义强调通过国际法、条约及多边组织来解决国家间的争端,促进合作与和平。
价值观驱动政策:各国应当超越单纯的利益考量,以共同的人道价值观指导外交政策,实现全球利益共享。
经济相互依赖: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被视为减少战争可能性的重要因素,通过贸易和合作建立相互信任,实现持久和平。
历史背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在历史上都有深厚的根源。
在古代,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和马基雅维利被视为现实主义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他们强调权力政治和利益驱动。
而理想主义的基础则可以追溯到启蒙时代,尤其是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提出的人道原则对于理想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浅谈国际关系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浅谈国际关系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近来读到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政治学入门的书籍,对其中一篇题为"国家间的关系:如何保持均势"的小文章,很感兴趣,读后颇有所获,便作一篇读书笔记,请老师指正,愿与同学们共勉.这篇文章仅数千字,虽短小却精干,笔者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评述了在国际关系中如何依靠各国的均势,以实现世界的和平。
文章首先认为”不管国家内部是如何复杂,在国际上每一个国家都是一个武装起来的整体,随时可以进攻别人,防卫自己。
因为没有足够的防卫力量任何和平和繁荣的社会都不可能维持多久"。
接着用大量的篇幅来叙述欧洲充满战争的近现代史,从公元491年克类维斯征服高卢人的战争一直谈到二十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此说明欧洲大部分历史都是战争史,从而引述克劳塞维茨的论点"战争就是政治以别种手段的继续”;以及托玛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的"自然状态”理论,(即"人们生活在一个混乱无序,战乱不断的现实社会状态下,寻究其原因是没有承认一个共同的权威,生活在此"自然状态"下的人们为了避免死亡就必须建立一个公民联合体,拥戴一个凌驾在上的政权来用法律统治他们---——武力征服通常能导致这样的结局。
)再进一步推出两个概念:"垄断"和”均势”,并阐述任何企图用”垄断"为手段的政治实践过程都不能达到其目的,列举从十六世纪哈布斯堡统治下的西班牙,十七世纪的法王路易十四,到十八世纪的俄国沙皇,法国革命后的拿破仑都曾企图染指欧洲的霸权,却往往都未能得逞。
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各国之间的结盟等手段以达到力量的均势,才能实现国际间的和平。
文章由此作为基础,进一步论述到国家利益就是”一个国家认为保障本国安全所必须采取的一切行动"。
再从国家利益的现实局限性,不同政治集团的不同诠释,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判断,各国政府的不同理由等方面分析论证国家间的关系最终是一种力量关系,国家利益的大小归根结底是国家自身实力的大小。
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国家间的互动、冲突与合作。
了解这些主要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的运行机制和未来走向。
一、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国家的核心目标是追求权力和安全。
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威机构来维持秩序。
因此,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实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汉斯·摩根索等。
摩根索提出了“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其中包括政治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以权力定义利益等。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战争、结盟等。
现实主义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各国在国际事务中要保持警惕,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
同时,现实主义也为国家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了一种务实的思路,即根据国家利益来权衡各种选择。
二、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并非完全自私自利的行为体,它们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
自由主义者主张建立国际制度和机构,以规范国家行为,促进国际合作。
自由主义的代表理论有相互依赖理论、民主和平论等。
相互依赖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使得国家更加倾向于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民主和平论则认为,民主国家之间很少发生战争,因为民主国家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制度,能够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自由主义理论为国际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发展。
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观念、文化和身份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家的利益和行为不是由物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国家的观念和身份所建构的。
联合国组织_国际关系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错

早在 1914 年 8 月 14 日 ,美国总统罗斯福 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共同签署的《大西洋宪章》即 声明 “: 待纳粹暴政被最后覆灭后 ,两国希望可 以重建和平 ,使各国俱能在各疆土以内安居乐 业 ,并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 ,无所恐 惧 ,亦不虞匮乏的保证”“, 两国愿意促成一切国 家 ……经济进步与社会安全”“, 两国相信世界 所有国家 ,无论为实际上或精神上的原因 ,必须 放弃使用武力 。”〔8〕尤其是该《宪章》中关于建 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的提法 , 后来被战时盟国普遍认为是未来国际组织的同 义语 。《大西洋宪章》事实上为后来联合国宪章 的制订提供了思想依据 。
可见 ,不管是从国际社会或世界人民的思 想基础来看 ,还是从盟国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目 的来看 ,都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由此对 照前述理想主义的思想和主张 ,是我们认识联 合国组织之具有理想主义的理由之一 。
关于集体安全的构想则是我们确认联合国 组织之具有理想主义的理由之二 。《联合国宪 章》在阐述联合国之宗旨时即声明 :为维持国际 和平及安全之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 ,以防止 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 、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 和平之破坏”。宪章第七章则确定了对于和平 之威胁 、和平之破坏及侵略行为之应付办法 (39 —51 条) ,与宪章其它有关规定一起形成联 合国一套可运行的集体安全机制 。
三
自从修昔底德时代以来 ,现实主义在国际 关系思想史上一直香火不断 ,且形成了远较理 想主义更为完整的理论学说 。文艺复兴时期 , 意大利著名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关于国家关系 学说的核心就是权力理论 ,并认为政治以利益 的冲突为特征 ,政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 和பைடு நூலகம்大政治权力本身 。〔17〕17 世纪英国政治哲 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更认为人类有一种“追求权
美国外交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美国外交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流派,先后对美国的外交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背景,内涵,代表人物,具体表现四个方面来系统的论述两者。
一·背景美国的历史是一部特殊的历史,是一个殖民民族的历史。
从北美殖民地开始,这个建立在移民基础之上的美利坚民族,不是以种族和宗教作为民族的标识,而是把共同的文化作为民族的认同。
这种文化价值体系是英国清教主义、理想主义和新大陆移民拓植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它以基督教文明为其道德价值基础,以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为其核心,因其独有的历史而兼具多元、兼容、开放和自由竞争的特性。
那些从英国来的清教徒认定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注定要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由此在美国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但实际上美国人是一个务实主义者,由此发展起来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最为发达,它是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的产物。
上述两种思想反映到美国外交中便逐渐形成了美国外交思想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
从时间上来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以此为分水岭,我们可以把美国的外交实践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1945年,理想主义外交占统治地位时期理想主义外交始于“一战”结束,终于“二战”爆发。
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主要观点有:重视道德:维护正义;主张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认为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呼吁要在民主制度下,重新恢复美国领导的活力和信心。
早在1918年,他在国会的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计划”,作为实现战后的“世界和平纲领”,其主要内容有:不搞秘密外交,提倡公开外交;公海航行自由;取消贸易壁垒;裁减军备;“调整”殖民地;建立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是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中的最后一点。
“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传统概论

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传统概论取自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传统概论现实主义思想家大多从人性本恶这一根本前提出发,而且无不以国际无政府状态(更准确地说是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3)作为解释国际关系的一大理论基石。
对他们来说,各自分立、自助自在的国家是国际体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是国际政治考察的理所当然的关注焦点,不管国家权力归属于城邦共同体,还是归属于君主、贵族寡头或整个民族。
各国按照主要依国家权势来定义的国家利益采取行动,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国家间争夺权势的斗争。
国家安全、国际秩序和国际稳定取决于国际均势,而造就和维持均势则取决于足够的军备、审慎灵活的外交、可变的联盟组合和必要的有限战争。
政治独立于、并且优先于道德,国家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从属于国家维护安全和谋求权势的政治需要,因而同个人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并非一致。
4现实主义传统历史悠久。
修昔底德被公认为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家,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体现了对国际权势竞争中许多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探寻国际关系一般原理的自觉尝试。
5现代现实主义的鼻祖当推马基雅维利,他以人性本恶和政治的特征在于权势冲突为前提,将政治同道德和宗教分离开来,强调君主为保障国家的生存,有必要采取与个人道德标准不同的道德标准,那就是“特定的行动是好是坏取决于它促进权势之获取、维持和增长的程度”。
6约半个世纪后,博丹第一个提出了主权观念,认为国家须拥有主权,即对内对外绝对和永久的、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
7国家据此是国际政治的唯一完全主体,国际无政府状态中的国家自助和权势对峙是主权概念的必然推论。
到了霍布斯那里,这一点已变得非常明确。
霍布斯认为国家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存在公共权力、不存在法律、不存在道德规范的自然状态,在其中国家间互相侵害的可能性以及由此而来它们的互相疑惧、互相戒备几乎是普遍和绝对的,因而国家生存的根本(甚至唯一)保障在于其对外权势的维持和增长。
浅析国际关系史中的战争与和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激烈碰撞

浅析国际关系史中的战争与和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激烈碰撞摘要:战争与和平一直都是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研究的主题,人类渴望和平,渴望安宁,但是,自从有人类起,战争就一直不断,并且规模越来越大,死伤越来越多。
针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总体上分为两大派别,乐观派认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人类可以拥有永久的和平,而悲观派认为战争是必然的,和平只是暂时的,人类所能做的不是消除战争,而是延迟战争,使两次战争之间的和平更持久,这便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根本分歧所在。
关键词: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战争;和平;国际关系理论形成系统性理论研究的时间是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国际关系的发展是风云变幻、跌荡起伏,国际政治理论总是在现实的冲击下,不断地继承、创新和发展,以求能更好的解释现实,并更好的预测未来。
在这些理论中,本文着重分析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研究它们的核心内容,体系构成以及如何推动国际关系历史的发展。
一、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国际关系,是指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各种国际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或学问。
国际关系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个阶段,基本的观点是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1]”的签订为标志的,该条约是三十年战争的产物,条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使国家作为一个单独的,有权力的实体出现在国际社会[2]中,主权国家也成为日后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对象。
国际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二战之后出现的,是以1948年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传统现实主义奠基人汉斯·摩根索创作的经典《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为标志的,在这部名著中,摩根索精确地界定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范畴,提出了以权力界定下的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最重要因素。
从国际关系的产生和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可以看出来,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这是每一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学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国际关系理论的三次论战(转载)

国际关系理论的三次论战(转载)第⼀次论战:理想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卡尔《⼆⼗年危机》对理想主义的批判1、道德的虚幻。
近于⽆政府状态的逻辑中,很难界定普世道德,只有国家道德。
2、权⼒的重要。
权⼒仍然是国际关系中⾄关重要的因素,将权⼒视为政治的实质。
3、国家间利益的根本冲突。
国际利益冲突是现实存在,利益冲突是国际政治的实质。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歧1、对⼈性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坚持⼈性善的观点;现实主义认为⼈性恶。
2、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主张在道义和民主的基础上建⽴公正的国际关系;现实主义批判理想主义对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强调国际关系只能以权⼒和利益为轴⼼。
3、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认识不同。
理想主义视之为维护国际关系秩序的唯⼀有效⼯具;现实主义认离开权⼒均势,国际组织也常常名存实亡。
4、对世界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强调应然,对客观世界盲⽬乐观;现实主义强调实然,不可陷⼊空想。
5、对未来的认知不同。
理想主义认为未来的⽬标是普遍裁军和民主的世界政府,但在如何实现这⼀⽬标上束⼿⽆策,持乐观态度;现实主义认为受到利⼰主义的局限,持悲观态度。
6、国家的⽬标不同。
理想主义有安全、经济发展、⼈权、正义;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标是⽣存和安全。
7、国家战略不同。
理想主义主张集体安全;现实主义主张⾃助和结盟。
8、对系统变迁的认识。
理想主义认为国际关系会逐渐摆脱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则认为系统变迁不会发⽣。
三、评价:第⼀次论战后,现实主义开始确⽴起主导地位。
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批判使国际关系学科澄清了实然与应然的关系,划清了学术研究与道德研究的范畴,为国际关系成为独⽴学科和其“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第⼆次论战:科学⾏为主义与传统主义⼀、传统主义学派与科学⾏为主义学派争论的焦点在于⾃然科学能否运⽤于国际关系的研究,争论的实质是⽅法论之争。
两者的分歧主要表现在:1、科学⾏为主义注重国际关系的数量变化;传统主义则注重国际关系的质量变化,把国际关系看成是⼀个历史进程,坚持传统的历史研究⽅法。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转自:庄周梦蝶)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
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多寡。
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安全。
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
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
[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
[2](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3]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
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理论硬核是核心概念加主要逻辑,主要逻辑是核心概念对主要问题的回答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
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
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
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虽然面临威胁,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国家及其主权者并没有建立某种世界政府的迫切感。
——无政府状态还会带来国家间普遍缺乏互信,信息不透明和囚徒困境,从而阻止各个国家合作的意愿。
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冲突、暴力和战争难以根除。
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
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转自:庄周梦蝶)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
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多寡。
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安全。
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
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
[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
[2](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3]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
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
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
[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
对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新认识-文档资料

对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新认识整体上讲,国际关系这一学科起源于西方,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发展出许多民族国家。
随着这些民族国家国际实践的展开,关于各国之间关系情况的研究以及国与国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的问题随即被提上日程。
最开始的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就形成了最初的国际关系理论,而在这期间现实主义理论与理想主义理论占据了主要地位。
时至今日,虽然出现了关于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多种理论变体,如关于现实主义的:古典现实主义、结构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等,关于理想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等,以及多种试图解释改造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新理论:建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但这些理论绝大部分都与最初广泛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有联系,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从时间上讲这些后来的理论就像牛顿曾说过的那句话一样:“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而“掉落的果实从来不会在离树很远的地方”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却表明了人们回归事物本源处去寻求突破的重要性,这兴许会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现代政治思想史是关于人、社会和政治的本质的概念上存在根本分歧的两个学派之间争辩的历史”。
i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争论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长期以来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为方便提出新认识,有必要对二者进行进一步说明。
理想主义理论认为人性是善良的,人性的迷失至少可以通过精神与道义的召唤来唤醒,好的教育与社会环境能够使人向善。
在宏观层面上特别重视国际法实践,认为健全的国际法可以有效约束国际行为体的具体行动,而且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国际机构与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完善。
希望以此来稳定国际社会,实现世界和平。
它的代表人物之一齐默恩就认为:1、人类是可以改造的,所以人类总是在不断进步。
2、国际联盟是人类将要走出无政府状态的表现,是均势时代结束、一个新时代将要开始的征兆。
ii 然而在实践层面上,理想主义理论执行力乏善可陈,国联在应对德意日法西斯疯狂侵略时畏缩不前,屈服于邪恶,使许多理想主义的正确主张付之东流,在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总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现实打击下以破产告终。
国际关系学理论综述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哪些?纵观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史,真可谓流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不发达的阶段,只有通对认识国际关系理论有哪些,才有助于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首先阐明各位学者的国际关系理论,再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倪世雄认为国际关系理论可分为三对对立的理论(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歧主要围绕着人的本性。
理想主义认为人可以通过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总是在不断进步和向好的方向发展。
现实主义则认为人性本恶,世界是不完善的,它是人类本性中固有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
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分歧在于研究方法的不同。
科学行为主义重视数量分析,不再视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差异仅仅是质量上的差别。
传统主义主张用“历史”和“现实”的方法分析国际现象,即强调性质方面的分析。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上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国际关系的角色上。
新现实主义强调以国家为中心。
而新自由主义在承认国家角色的重要性同时,更重视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其次,在军事安全问题上。
新现实主义认为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新自由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日趋缓和,军事实力作用相对减弱,国际合作领域明显扩大。
再次,双方都重视经济因素,但新现实主义强调为维持自身实力,可以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
新自由主义则视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同样重要。
1我们认为这种对比划分法非常清晰地展现出各种理论本质特征以及区别。
这三对对立理论还存在着继承发展的关系,使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过程一目了然。
而且我们发现这三对对立理论争论的焦点分别是国际关系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和现实问题,层次清晰,使人印象深刻。
但除了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以外,其余都是古典国际关系理论,我们还需要知道当今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流派。
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主要提到了女性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整理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整理国际关系理论1.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出现与第⼀次世界⼤战有密切的关系,是对战争灾难所作的反思的结果。
理想主义的代表⼈物有:伍德罗?威尔逊(《论国家》、⼗四点纲领)、阿尔弗雷德?齐默恩(《中⽴与集体安全》、《国联与法权》)、约翰?默⾥。
以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性是善良的,或⾄少是可以改造的,战争可以避免。
战争不是⼈性的产物,⽽是环境的结果。
战争之所以发⽣是因为战争的有利可图使⼀些⼈的良知误⼊歧途,⼈类可以通过教育改造⼈性,避免战争。
(2)倡导国际主义,国家利益是可以调和的。
理想主义否定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对外政策中强调国家利益是狭义的民族主义的表现。
结束秘密外交,实现对外决策的民主进程,将有助于消除战争的起因。
(3)建⽴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保卫世界和平。
国际联盟是威尔逊的“宠物”,是理想主义的希望,理想主义认为“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
(4)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
理想主义认为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规范和约束国家的⾏为,从⽽最终使世界避免战争。
(5)提倡国际道德,确保世界和平。
理想主义认为,维护国际道德的途径使,通过国际联盟对实⾏侵略的国家进⾏制裁;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作⽤,提⾼民众的觉悟和⽂化素质。
从以上可知,“国际主义”、“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道德”在很⼤程度上代表了理想主义的理论和外交实践。
2.汉斯?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摩根索的扛⿍之作《国家间政治》是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其核⼼的内容是摩根索提出的现实主义六原则。
这六原则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1)政治是根植于⼈性的客观法则所⽀配的。
现实主义相信政治法则的客观性。
为了使社会不断完善,⾸先需要了解和掌握社会赖以⽣存的法则;(2)以权⼒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它是政治现实主义的核⼼,它使国际政治成为⼀个独⽴的研究领域,⽽区别于经济学(以财富界定权⼒)、论理学、美学和宗教学;(3)以权⼒界定利益的核⼼概念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
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转自:庄周梦蝶)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多寡。
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安全。
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事件以后,引起“911”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
冷战的结束,特别是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引发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20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
[1]自世纪90年代以来,[2]论战的局面。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则是每一力斗争的关系。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3]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吉尔平为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沃尔兹和罗伯特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汉斯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
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
在他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是国家行为的目标。
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4]对权力的追逐。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歧

理想主义是在一战之后形成的一种国际政治理论学派,它的出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密切关系,是对战争灾难所作的反思的结果。
理想主义者强调通过道义和精神教育来唤醒人类的良知;他们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健全对各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准则,他们呼吁建立起国际性机构和组织,加强国际合作,巩固战后稳定的国际社会。
但是席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总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了理想主义理论的破产,现实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该学派根据“自然状态”和人的本性这一根本点提出现实主义的四个基本思路:第一人的私欲和生存意志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的意志”,国家的权力便是这种人的权力意志的扩大;第二,由于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导致国家间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关系,国际政治即使权力之争;第三,各国在对外目标上追求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冲突和斗争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特征;第四,权力和利益是影响对外政策的核心因素,在决策过程中权力和利益的重要性超过道义和理想的重要性。
正是因为两大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相反的,使他们一直相互争论。
从理论几点和研究结论来看,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分歧具体表现为:第一,对人性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认为人性本善,至少可以通过修养达到善;现实主义认为人性本恶,人有权欲,本性难改。
第二,对国家关系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主张在“道义”和“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公正的”国际关系;而现实主义则强调世界的竞争性,各国利益不可调和,国际关系只能以“权力”和“利益”为轴心,理想主义的道义和民主说教在现实世界里行不通。
第三,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强调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重要性,视之为维护国际关系秩序唯一有效的工具,认为国际法和国际组织代表了全人类的真正利益;现实主义认为法律同政治相比并不更“道德”些,离开权力均势,国际组织体系也常常名存实亡。
第四,对社会和世界的的看法不同。
理想主义强调研究社会和世界“应该如何”,对客观世界抱盲目乐观态度;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强调人类应该面对争斗的现实,不可陷入和谐的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