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1.《回延安》学案主备人:潘延宗审核人:语文学科组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贺敬之,1924年生,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枣庄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主要诗歌集有《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写作背景: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诗体简介信天游,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
它的特点是:章法上:两行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节内押韵。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朗诵诗歌1、要求读准字音。
2、读出停顿、语气和感情。
给加线的字注音白羊肚手巾炕上坐糜子油馍脑畔眼眶【合作探究】1、这首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五部分,试着给每部分拟小标题或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精讲点拨】3、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试分别举例分析。
(1)信天游:(2)地方色彩:4、找出你喜爱或令你动情的诗句,痛快地读出来,请用“我喜欢……,因为……”“……好,好在……”的句式进行品析。
(提示:可从修辞、描写方法、情感抒发等方面考虑)总结诗人采用“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记下回延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贺敬之及诗歌《回延安》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4、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抒情的手法。
2、难点(1)领会延安精神的内涵。
(2)感受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 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 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 1951 年斯大林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写作背景1956 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如今再踏上这片土地,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心中充满激动和喜悦,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回延安》。
3、信天游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2、查阅资料,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
五、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贺敬之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的《回延安》,去感受他对延安的深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2、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诗歌,品味情感1、诗歌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眷恋?2、找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探究诗歌的形式特点1、小组讨论: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2、信天游的形式对表达诗歌的情感有什么作用?(五)体会延安精神1、结合诗歌内容,思考:什么是延安精神?2、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部编8下课件-2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主备: 审阅:审批:课型:【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
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
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回延安》导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糜.子()气喘.()黍.类()油膜.()整体感知:3.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4.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5.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6.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修辞手法:7.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分析情感:9.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艺术特点: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夸张手法的运用。
拓展延伸:12.这首诗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出的,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学习小结:1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当堂训练14.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导学案
2 回延安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46年,诗人离开延安,195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诗的音乐性,且具有联想丰富,奔放热烈的特点。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目标导学二:探究写法,深入体会情感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
自学导航:反复朗读这首诗,先独立思考以下问题,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不会的问题标上记号,然后和组员讨论交流,组长负责,推荐展示。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结合背景与诗歌内容思考,这首诗塑造了哪些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
请在诗中找诗句并分析。
学法指导:赏析语言时可从以下角度分析:动词、形容、叠词、修辞、内容、表达的情感。
【检测案】(10分钟)
1、《回延安》体裁是___,采用陕北_____的形式创作的。
2、《回延安》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例如:_______,
_____________。
3、《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①千声万声呼喊你_____ ___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 _____
③双手搂定宝塔山_______ _
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 _
【训练案】
绩优学案91页1、2、5题。
教(学)后反思:。
【人教版】2018年春八上语文全册导学案回延安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六、阅读理解
1、试给诗歌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
2、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是通过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的?
四、背诵你最喜欢的一节诗。
七、基础训练
3、你如何理解“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一句的意思?
④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
⑤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
7.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达的情感。
①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②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③团支书又领进新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ຫໍສະໝຸດ 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节选的语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词中的“羊羔羔”有什么含义?
3、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回延安》导学案及答案
《回延安》导学案(共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自主预学1、大声朗读诗歌,给划线字注音。
羊羔羔()搂定()白羊肚()糜子()黍类()油馍()气喘()眼眶()树梢.( ) 满窖.( ) 脑畔.( )2、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他的《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都很有影响。
本文选自他的诗集。
3、知识链接信天游,也叫,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手法,曲调淳朴高亢、粗犷豪放,联想丰富,感情热烈奔放。
三、互动探究1、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兴奋(2),圣地养育我(3),欢聚话今昔喜悦(4)看延安,(5),圣地大贡献热爱2、概括主旨:3、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找出具体语句:四、品读,品味语言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请你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句式表达。
我从一个“搂”字,中,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设计
2回延安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和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比兴手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和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比兴手法。
难点: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学法指导:1、诗歌重在诵读。
通过范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朗读,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陕北民歌“信天游”、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
指导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指导学生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夸张、拟人修辞的语句,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二)信天游简介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回延安教案(精选7篇)
•••••••••••••••••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回延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回延安(教师中心稿) 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踏上你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
贺敬之于1940年到达延安革命胜地,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1956年,诗人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胜地延安,此时正好是十年时间,那么,当作者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二、熟读、演唱,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
1、自由读、体会诗情,弄懂本诗的感情基调。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跳荡、激烈。
第二部分:深厚。
第三部分: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热情、明快。
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2、弄懂感情基调基础上齐诵,再次体会。
3、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进而介绍“信天游”的知识,并用《信天游》曲调演唱。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节),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句略同。
短的只有一两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
每段的两句都押韵,多段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多段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有关”信天游”的知识见原第二册教材《回延安》后。
}三、讨论: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导学案导学案课题:回延安学习目标:1. 了解《回延安》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情节。
2.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地点、事件等。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2. 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法:通过读文章并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归纳总结。
2. 课堂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对回延安的印象。
2. 引入话题:向学生介绍《回延安》这个故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阅读:让学生阅读《回延安》的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b. 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哪些?c.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d. 本文最重要的人物是谁?为什么?e. 文中的句子“水碧山青,花香鸟语,空气中还透着淡淡的尘土味”描写了什么?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并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三、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展示:请学生展示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2. 讲解答案:老师讲解问题的答案,并巩固学生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5分钟)1.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们希望回延安?2. 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在同样的情景环境下,他们是否会和故事中的人物做出相同的选择?五、小结与导学案评价(5分钟)1. 回顾学习目标:回顾今天的学习目标,学生简述自己的收获。
2. 评价导学案:学生评价导学案的内容和形式。
六、课后作业1. 考虑一下,如果你身处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你会和故事中的人物做出相同的选择吗?请用100字写出你的理由。
2018-2019年《回延安》教案学案4篇
《回延安》教学案教学建议一、结构思路全诗共五节:第一节,回延安,激动满情怀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二、思想感情诗贵在有激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
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
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三、夸张手法的运用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
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四、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作品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
所谓“比对,即比喻。
古人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
如。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八年级资料)《回延安》导学案
一、了解〔视频〕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读诗歌,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登时〔 dēng〕糜子〔 méi〕 白羊肚〔dǔ 〕手巾
脑畔〔 pàn〕 眼眶〔 kuàng〕
2、说说这首诗与一般现代诗不同之处,了解“信天游〞特点
3、听泛读,品其韵味
〔1〕听口语化的读音
〔2〕听动情处的重音
涑水联合双语八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回》柴晓萍二次备课人
【学习目标】
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学习重点】
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感情。;
【学习难点】
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第三局部:作者怎样表现与亲人相聚时的情景?
第四局部:的新面貌具体表么?
第五局部:作者突出了几个地点和人物的目的是什么?诗歌结尾写道:“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看母亲!〞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六、小结全诗
这首诗描述了“我’回到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难忘的岁月,展现今昔的风貌、人物,表达了发扬荣耀传统,建设新中国的心愿。
〔3〕听句子的节奏
四、二读诗歌,整体把握
1.朗读指导
①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
②五个局部,第一局部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冲动;第二局部,适当减慢,突出思念和感谢之情;第三局部,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第四局部,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局部,注意朗读时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③既要注意每一局部的特色,又要注意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对照、比较,在朗读时表达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2、《回延安》导学案
2.《回延安》导学案第一段——自学质疑(第一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0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积累常识(3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回延安》基础梳理”进行学习。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
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
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
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
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导学案
2《回延安》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3.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4.理清诗歌的线索。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学法指导:1.了解延安、母亲延安、革命圣地延安、延安精神,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课前导学】一、预习任务1.关于本文作者、写作背景及信天游。
2.大声诵读,画出精彩的诗句。
3.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4.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二、新知认知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
其形式通常为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节奏自由。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糜.子()气喘.()黍.类()油膜.()3.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满心话登时...还响着脚步声脑畔上:头上..说不出来登时:立刻 B.脑畔上C.我梦见鸡毛信...来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D.天南海北....想着你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4.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B.红旗飘飘把手招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5.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2 《回延安》课上导学案
课上导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
2.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4. 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
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二、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诗歌、写作背景等有关知识。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三、质疑1. 通过预习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2.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读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四、感知交流1. 走进文本,读中悟情。
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谈谈为什们这样读?2. 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
请大家听范读,注意诗中感情、节奏和重音的处理。
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训练(读、听、评)。
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五、研读赏析1. 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
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3)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4)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2. 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情?3. 诗中哪些语句体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六、拓展延伸贺敬之用“信天游”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首经典的好诗,请同学们课后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要注意体现信天游的特点。
七、作业读贺敬之的其他诗歌,并读给同学们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
做学案之前,多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校正字音,解决生词。 2、浏览导学案内容,认真书写,按时完成。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 年出生于山东一个贫民家庭,在亲戚的 资助下读完小学,考入师范学校。抗战爆发后,流亡到湖北,1939 年参加抗日 救亡活动。1940 年抗日救亡运动,1940 年,赴延安,在延安学习、工作,之后 奔赴新的战场。作品有《白毛女》、《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雷锋之 歌》、《十年放歌..》等,本文是作者 1956 年从北京回到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 变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 2、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而延安就是中央红 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一直是中央中共所在 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 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 命的年代 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信天游 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 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 够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也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搂定(
)
糜子(
)油Βιβλιοθήκη ()黏附()
白羊肚(
)
柳林铺(
)
2、解词
排比:
脑畔上:
【我的疑问】
鸡毛信:
3、根据课文填空
【合作探究】
(1)灰尘呀莫把我眼睛( )住了
(2)双手( )定宝塔山 1、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
《回延安》导学案及答案
《回延安》导学案(共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自主预学1、大声朗读诗歌,给划线字注音。
羊羔羔()搂定()白羊肚()糜子()黍类()油馍()气喘()眼眶()树梢.( ) 满窖.( ) 脑畔.( )2、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他的《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都很有影响。
本文选自他的诗集。
3、知识链接信天游,也叫,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手法,曲调淳朴高亢、粗犷豪放,联想丰富,感情热烈奔放。
三、互动探究1、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兴奋(2),圣地养育我(3),欢聚话今昔喜悦(4)看延安,(5),圣地大贡献热爱2、概括主旨:3、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找出具体语句:四、品读,品味语言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请你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句式表达。
我从一个“搂”字,中,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出时间: ____ 年____月 ____日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 帮扶对子签名:______
五、合作探究: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
3.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为母亲。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
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明确:⑴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⑵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⑶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4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⑸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