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立法思想的变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代的法治思想
•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
• 1.原因:⑴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 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⑵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防止儒生、游士借古非今,扰乱民心, 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
• 2.内容:⑴焚书: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外,其他各国 史书统统烧毁;除博士负责管理的文献以外,私藏《诗》、 《书》及百家语者,均予烧毁;以古非今、私藏禁书者, 诛灭家族。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焚烧之列。(秦王 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 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 政权的威胁。)⑵坑儒:继焚书之后,秦始皇又坑杀了 460多对自己不满的儒生,以警告天下文化人。
• 6.文化方面:制订“太初历”;创建中央大学与地方郡国 学两级官学,确立起官学制度;出现大思想家董仲舒、大 史学家司马迁、汉赋作家司马相如等。
来自百度文库
雄才大略汉武帝
• 刘彻(前156~前87),汉景帝之子,前141~前87年在 位。
• 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解决王 国问题;任用酷吏,打击不法豪强。
• 2.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出兵匈奴,大胜而归;派张 骞出使西域;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设郡县;移民实 边。
• 3.经济方面:改革币制,发行五铢钱;盐铁官营,实行国 家垄断;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保证农业生产。
• d.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仁政的作用,主张限田、 薄敛、省役。
• ②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 ③影响:为解决王国问题,建立大一统的国家提供了理论 依据;导致西汉长期的神学迷信泛滥;对中国人的伦理观 念有深远影响
•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 这时的立法思想可以概括为:与民休息,宽省刑法
• 西汉建立后,重视总结秦亡教训。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 斩左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文帝开始 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 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 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
• ⑶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的需要。道家学说从战国中后期转向对法家“法”的吸收 和对儒家“礼”的包容,把“法自然”转变为积极顺应规 律的“循理而动”,把“无为”引向积极应世的“无为而 治”。
• 3.作用2.黄老之学的思想内容 •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
•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 人亦能感应上天。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 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 以鼓励。“天人感应”说一方面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也对无限的君权进行了限制——在君主之上安放一个权 力更加无限的“天”,知识阶层就能够代天立言,拥有一些 对君主制约的权力。)
汉代立法思想的变迁
主讲人:田园 组员:祁雪伦、祁春蕾、赵璐、周铄典、陆家楠
• 西汉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自西汉初年到汉武帝亲政之前的近 70年间,黄老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辅之以儒、法,为 政之道讲求与民休息、务在宽厚、刑罚大省;第二 阶段,从汉武帝起,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思想,强化中央集权,法律指导思想转变为以 儒为主,礼法并用。此后这一法律思想得到沿用, 并巩固、深化。
西汉初期的改变
• (1)西汉初期,统治者总结秦朝覆亡的教训,改变了秦 朝专任法治、严刑峻罚的立法思想,确立了以黄老思想为 主,并辅以法家思想的立法指导思想。
• 1.背景
• ⑴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 楚汉相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⑵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重税、酷刑、徭役兵役 繁重等,“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实行休养生息 的政策。(汉朝走向法家对立面的道家,人教版举“曹随 萧规”的例子作说明。)
• 刑制改革意义
• 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为结束奴隶制肉刑制 度,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这次改革还有缺陷,但 同周秦时期广泛使用肉刑相比,无疑是历史性的进步,在法制发展史 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老之学的弊端
• 但黄老之学讲清静无为,导致封建等级权威制被削弱,使 诸侯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极大威胁。
• ⑵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和改造,整合出一套为 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主要原因)。
• 儒家的集大成者
董仲舒(前179~前104)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 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把神权、君权、父权、 夫权贯穿起来,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由先秦儒学批判时政 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 ①思想:
• c.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并大力提 倡孝道。他认为“三纲五常”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所有人都 要遵守。(从董仲舒开始,严重歪曲了孔孟思想。用三纲五 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消极影响;但 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 刑制改革内容
• 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 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 弃市死刑。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 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 改为笞三百。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 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
• 3.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 4.评价:⑴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 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加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统一,防止旧势力复辟)。⑵消 极影响:春秋末期以来蓬勃发展的自由思索受了致命的打 击,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钳制了思想,摧 残了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 力的附庸,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氛围由生动活 泼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汉武帝与儒家思想
• ⑴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 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但也潜伏着危机(如王 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边患等)。 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需要 新的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汉武帝不再安于 “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希望 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反击匈奴威胁,建立强 势国家。)
•
黄老思想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具体表现为“约法
省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立法方针。汉高祖首先
废除秦朝繁苛的法律与民约法三章,到制定《九章律》,
奠定西汉法制的基础;
• 实行十五税一,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文帝、景帝继 续减轻赋税,并推行刑制改革,废除某些肉刑。黄老思想 与西汉初期的社会需要相符合,促进了社会生产 的恢复 和发展。
• 4.对外关系: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晋见 汉武帝;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 “使译通于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 5.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 大一统。(但其真正重用和依靠的大臣,却多是熟习儒术 而又深谙刑法的人。因为幻想长生不死,又礼尊方士,迷 信鬼神。)
“老”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 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 (黄老学说的内容,一是养生,二是治国。)
• 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 上的指导思想,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来积极作用, 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每当大的 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用黄 老之学,与民休息。除汉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 做法。)
• 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政策,使许多不法商人与诸侯王或地方 官吏相勾结,或经营盐铁,或冶铜铸钱,大量侵吞国家资 产,垄断了国家经济命脉。官商在生活上竞相奢侈,严重 败坏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日益恶化。
礼法并用,德主刑辅
• 汉初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到 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已具备雄厚的物质 基础,汉武帝决心改“无为而治”为“有 为而治”,采纳了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 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将 “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作为法制指 导思想。汉代的刑罚适用原则也受到了儒 家思想的影响,确定了“上请”、“恤 刑”、“亲亲得相首匿”等刑罚适用原则。
⑴政治方面: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 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⑵思想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 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 “五经”。 ⑶教育方面:①在中央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儒学 官方化和制度化,从此教育被儒学家垄断。②在各郡县设立 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得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 尊地位。
• a.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指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治国要道。要维护政治 上的大一统,必须实行思想上的大一统。因此,他提出凡 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其思想源 于对儒家经典《春秋》微言大义的阐释。)
• b.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 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百 姓必须服从天子的统治;但天子必须按天意行事,如违背 天意,上天就会降灾予以警告和惩罚。既维护了君主统治, 同时又对君主加以限制,要求其实行仁政。(“屈民而伸 君,屈君而伸天。以人随君,以君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