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2.政策:就是通过谋划,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控制、校正,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公共政策界定为: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驶公共权力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6.政策客体: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7.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8.目标群体(政策对象):指受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分配利益、规范行为)的社会成员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9.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10.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它是由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
它集中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和其它方面的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咨询子系统的作用,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11.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的。
其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
12.监控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它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之中,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减少政策失误,避免出现灾难性后果。
公共政策学总复习
公共政策学总复习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划分:1、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2、战略、策略、战术。
政策与法之异(不同之处):1、关注的重点与执行者不同。
2、法的执行过程中,除刑事诉讼和违宪审查外,实行的是“不告不理”原则;政策实施却是政府主动的。
3、法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
4、法的适用必须力求统一。
5、政策有国家强制力支持,法是国家来执行的。
6、政策更具灵活性。
7、政策干预的范围更大、更深入。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重点)1、管制功能。
2、引导功能: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实物的发展加以引导,按照确定的方向规范人们的行动,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多面、相互冲突、漫无目的的行为能有效地纳入到统一明确目标上来,使之按照既定目标有序前进。
有行为导向和观念导向,形式有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从作用结果看有正向引导和负向引导3、调控功能。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强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扁性的统一。
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多、简)1、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
2、交换资源的需要。
3、结盟的需要。
4、追逐权力的需要。
5、协调的需要。
政策支持系统的4个子系统:1、信息传播系统。
2、政策咨询系统:思想库、智囊、外脑。
3、政策监控系统。
4、政策评估系统。
政策系统运行的步骤:1、利益输入。
2、利益综合。
3、政策形成。
4、政策发布。
5、政策执行。
6、政策反馈。
治理理论的要点:1、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
2、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
3、强调公共政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
4、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
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论、案)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采取全民公决的方式。
2、直接投票或代议的形式。
3、使用威胁和抗拒的方式。
4、参加政治党派或利益集团。
5、制造社会舆论。
6、采取消极抵抗。
7、以个人的社会活动对政策产生影响。
公共政策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部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策问题:它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政策规划: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
危机决策:一般要求组织(决策单位和人员)在高度的逆境中(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
即在一旦出现某些预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为防止错失良机,而通常需要打破常规程序和方法,省去某些“繁文缛节”,以尽快做出的应急性非常规程序的决策。
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试验、实施、协调与监测等活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和修正。
1为什么需要公共政策?答: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人的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矛盾;利益自我实现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
2公共政策的特点?答:①公共政策的利益倾向性②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性③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④过程性和阶段性⑤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⑥公共政策的稳定性与变动性⑦公共政策的公平性与效率性⑧公共政策的时效性、整体性、多样性、明确性。
3研究公共政策的意义?(为什么研究公共政策)答:①提高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②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破解需要;③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点公关政策第一章一、西方学者对公共政策基本含义的界定1、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2、公共政策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且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3、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二、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究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科学,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三、政治学的研究途径1、系统理论:由戴维.伊斯顿等人提出。
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
或者说,将公共政策看作是政治系统的输出。
系统途径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
2、过程理论3、团体理论4、经营理论5、制度理论四、经济学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
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根据这种途径,投票者更像一个消费者;压力集团可以看作政治消费者协会或者有时作为合作者;政党变成企业家—他们提出竞争的一揽子服务和税收的交换选票;政治宣传等于商业广告;政府机构就是公共公司—它们依靠动员和获得充分的政治支持以掩盖成本。
第二章一、政策主体含义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二、政策环境所谓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影响政策存在、发展及其变化的因素皆构成政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以及体制或制度等方面。
自考公共政策科目复习重点
第⼀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为⽽治的政策构想。
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1)他谴责⼀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了严峻的批判,⼜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图证明刚刚诞⽣的资本主义⽣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进⼀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切阻碍经济⾃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向。
经济⾃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法上,他以经济⼈的利已⼼这⼀假设作为⽴论的基础。
3、克劳塞维茨的贡献: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系列战⽃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个战⽃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个环节。
他认为要取得相对的优势,即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就往往必须准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的军队⼀开始就有正确的⽅向,就必须有决⼼为了主要的东西⽽不惜牺牲次要的东西。
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变化,从⽽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马克思的贡献: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标和实现⽬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向。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 1 -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程序的设计: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2、确定假设3、收集系统资料4、资料分析5、做操作性研究6、撰写研究报告(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1、一手资料的收集:(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三)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 2 -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及其相互关系;1、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的,会直接带给人们收益或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或支付成本的政策类型。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或由谁来采取行动,但其可能会有实质性结果的政策类型。
如利用程序性问题推动、推迟或阻止实质性的决定或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在西方,人们习惯于将政策主体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分为官方的主体和非官方的主体两大类,官方决策者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非官方参与者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
公共政策工具——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确定采取何种手段、通过何种机制来执行政策,这种手段和机制就是公共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策选择本身同等重要,关系到公共政策能否达成预期政策目标。
政策规划——政策规划是指在既定原则下寻求优化方案的一系列分析和抉择活动。
既需要决策者的积极参与,又需要政策分析人员的密切配合。
常被视为狭义的政策分析过程。
且政策规划主体既有单一型又有多元型。
听证制度——指权力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重大事项或者重大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的制度。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指公共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要合乎法律的要求,不能违背法律的意旨,即公共政策过程的合法性。
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就是指“在一个议案成为一项政策之后所发生的事情”。
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
(2)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3)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
(4)加强监督,从严治政。(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强监察监督工作。其次,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最后,必须实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监督原则。)
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选择其中5个,需要展开论述):
1.政治领袖
2.政治组织
3.代议制
4.选举制
5.行政人员
6.利益集团
7.专家学者
8.公众
9.大众传播媒介
10.危机和突发事件
政策合法化的概念:所谓的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政策工具: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剖析:
二是政策多变
三是政出多门,莫衷一是
(3)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
一是干部阶层利益诱发
二是地方部门利益驱使
三是干部中存在的错误思想观念的导向
(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3.危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从地方局部利益来看也许是有利的,但从国家整体利益来看是弊大于利,是有害的。
政策反馈系统是将政策主体与政策对象、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一个特殊系统。
公共政策学复习 重点
公共政策学重点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其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政策系统: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研究程序的设计: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2、确定假设,3、收集系统资料;4、资料分析;5、做操作性研究;6、撰写研究报告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1、一手资料的收集(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公共政策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和决策过程理论、诺伊曼的博弈论(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
公共政策学复习
公共政策学复习一、不定项选择1.阿米泰·埃兹奥尼将理性方法和渐进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何种决策方式。
混合扫描2.罗杰·W·科布等在《比较政治过程的议程设定》中的议程构建模型分类。
外部推动模型、动员模型、内部推动模型3.政策客体的两个方面。
社会问题(事的角度)目标群体(人的角度)4.公共政策学的特点。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交叉科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软科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5.根据政策所起作用的性质不同进行的分类。
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6.德洛尔的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
《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7.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基本假定。
1)假定决策者完全理性,具有超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和极好的逻辑推理能力,遵循最优化原则来行事,不断寻求最佳方案来实现最大化利益。
2)假定决策所需的各项信息都是完备的,对目标和价值的认识存在共识,对备选方案的拟定无遗漏。
3)假定决策者有足够的时间来搜集决策所需各项信息,能够比较各种决策方案的优劣并作出正确无误的选择。
8.政治系统决策模型的特点。
(1)政策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作用(2)环境对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3)政策制定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体现了开放性特征9.政策规划的四个环节。
目标确定、方案设计、方案审议(方案比较)、方案择优10.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对于提高政策执行力的作用。
11.政策法律化的条件。
1)对全局有重大影响且有立法必要的政策2)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政策 3)相对成熟和有效的政策12.公共企业作为政策工具的优点。
1)生产私人企业或社会组织无力提供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2)建立公共企业所需信息成本,比自愿性工具和规制要低得多3)公共企业创造的利润可充实公共基金,并用来支付公共支出13.从政策评估发展史来看,其发展路线与侧重点的变化。
发展路线:技术评估——→道德评估(社会评估)——→综合评估政策评估的侧重点变化:政策效果和效率——→政策价值和政策民主14.法团主义政策过程模型的重要特征。
公共政策复习重点
1、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之争: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亚当·斯密:人们追逐自身利益的行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经常导致公共福利的增长,其效果往往比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的行为好得多!2、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有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公共政策的实质:权力与控制—突出“强制性”“合法性”讨价还价—交易属性博弈—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4、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
国会授予政府机构以正式权力去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
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
5、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1.中国共产党:直接形式、间接形式2.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基本法,其他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人大决定3.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4.国家审判机关6、公共政策类型一般分类方法:(1)元政策(2)基本政策(3)具体政策7、政策主体一、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政决策机关、政执行机关、法院二、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2.政党:政党作为利益集团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以政治联盟的形式出现。
其关注的政策范围要比一般的利益集团更广,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当然也比一般利益集团更大。
8、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社会问题: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存在差距。
●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在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客观条件中,人的价值判断起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时间发展过程。
公共政策学重点归纳
公共政策学重点归纳考试题型(1)填空题(10个,来自课堂上讲述过的问题)(2)名词解释(5个)(3)简答题(7个)(4)辨析题(10个,来自课堂上讲述过的问题)(5)论述题(1个)考试重点归纳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产生发展和理论。
第二章: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视角第三章:课堂案例——公共政策学的数理分析方法第四章:公共政策的定义,本质,功能,特征,纵向结构,利益一系列规律。
第五章:公共政策学的决策机制和规则,民主决策的分析。
第六章:掌握所有的模型。
老师给的一些考察点:(1)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答:作为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的公共权力机关,就在这些组织里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个人而言,经常成为某项公共政策的对象系统中的一份子。
(2)公共问题,以及它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从产生的原因上来说,不可抗力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是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另一方面,社会期望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异是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
公共问题是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它对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有着现实或者潜在的影响。
现实的影响是指人们已经感知到了问题的存在,潜在的影响是指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可能是问题潜在地涉及到其他“不相关”的社会成员。
社会问题包含公共问题,但社会问题要服务于政体,国体,公共问题只要符合人民大众的需要就行了。
(3)公共政策怎么执行?公共政策评估是指特定的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果、效能及价值所进行的检测、评价和判断。
(5)公共政策效果(6)公共政策的议程(7)公共政策合法律化(8)公共政策体系答:一定历史时期内国家全部现行政策组成的体系。
1公共政策学(1)定义: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知识点总结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作用、与分类:基本概念:掌握公权利的主体,对社会的各个公共领域所作出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作用:P228~230页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1、分配功能----社会资源的分配2、导向功能----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3、管制功能----对目标群体的约束管制4、调控功能----社会各个集团利益冲突的调节与控制分类:1、按照政策的空间层次分类:元政策就是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理念和方法。
是关于政策的政策,解决诸如政策的主体、程序、原则、方式等问题。
基本政策是指定具体政策所应采取的态度、应依据的假设和应遵循的原则。
是指定具体政策所依据的主导政策。
(基本国策)具体政策基本政策以外的所有公共政策。
包括实质性政策、战略与策略,规划与程序等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对外开放、信息化、科教兴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2、按照利益协调的范围和方式分类分配性政策-----九年义务教育调节性政策-----征收个人所得税自我调节性政策----货币发行政策再分配政策-----城市居民最低保障政策3、按照政策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政治政策-----政党政策、民族、外交政策经济政策-----产业、货币、财政政策社会政策-----人口、环保、治安文化政策-----科技、教育、卫生政策二:公共政策的范围政策学的范围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政策系统、决策体制及政策过程。
2、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
3、政策思维、政策价值观。
4、未来研究、5、政策战略(元政策研究)、政策规划。
6、重大工程项目的论证与评估7、从大政方针到各层次、各部门的具体政策研究等等。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特别是团体路径的内容]1、政治学研究途径(1)、系统途径(2)、过程途径(3)、团体途径(4)、精英途径(5)、制度途径1、系统途径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是对周围环境要求所作出的反映。
2、过程途径政策评估-----将政策过程看成是一系列政治活动构成的,并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目的是试图发现统一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过程:基本划分的阶段是:1、分析问题4、合法化2、确认目标5、政策执行3、规划方案3、团体途径-------将公共政策看作是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定约和妥协的产物。
公共政策复习重点
第一章一、公共政策概念中“公共一词”的含义:1以体现公共意志为总体标准,2一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目标,3形成过程经由法定民主政治程序,4由国家政府或权利机关、公共职能部门具体制定和推行二、公共政策概念的多种阐释:管理职能型,行为准则型,活动过程型三、公共政策的概念: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利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为准则。
四、政策与法律的关系:1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2政策是法律建立和修定的基础,a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政策会转化为法律,b 在法律出现空白的时候相应的政策可以填补空白,3在执行过程中,政策比法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五、公共政策的特征:公共性,权威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六、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关系:1合法性事权威性的基础,2权威性事合法性的保障七、发配功能:八、公共政策的分类中主导性与辅助性政策的概念,物质性(实质性)和符号性(象征性)政策的概念及关系:主导性政策:解决现实公共问题的政策,包括政府采取行动的主导目标、方向、具体步骤与措施辅助性政策:组织、落实主导性政策的政策,是主导性政策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型政策,包括政策制定的程序和政策执行的策略物质性政策:具有到位的物质资源投入,有明确的执行授权,对政策调适对象或是有明确的切实利益提供,或是有明确的具体的行为,同时有严密的组织程序辅助执行的政策符号性政策:在内容上没有物质资源与实权、实利的提供,对调适对象来说,其只是一种号召或舆论,不一定实质地执行两者关系:第二章一、中国古代的政策思想:1形成了以民为本,事异备变的思想,2建立了恩威并施,以柔克刚的施政谋略,a韬光养晦、以曲为值、以退为进,b力倡仁信、厚施绥靖、倍加安抚,3重政策辩论,政策分析的传统,4形成了完整的国策谋略体系(《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政策著作)二、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形成:三、智囊团的成熟条件:四、脑库的分类:五、脑库对政策科学的意义:1脑库的发展使专业性的政策分析研究有了高层次的实现人事基础,2在脑库的政策分析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并完善了各种政策分析的方法,3脑库研究的各种具体问题也成为政策科学研究内容的重要部分之一六、相关科学的发展:政治学的发展孕育了政策科学,社会学与政策学殊途同归,他为政策科学提供逻辑起点和技术方法七、斯坦福会议: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纽约卡耐基财团的资助下,众多学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召开了“关于国际关系理论革命性、发展性学术讨论会”八、拉斯韦尔主编的会议论文集《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被公认为政策科学产生的标志性著作。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定义、性质。
2、政策群与政策面3、方法论体系:后现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章1、公共政策基本特征,功能2、政策工具的含义、分类2、影响工具选择的因素4、政策内容的划分
第三章1、政策系统及子系统的要素2、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3、政策系统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4、公共政策权的配置5、决策规则6、公共利益概念和界定7、民意与公共利益8、非政府的行为者:公民,利益集团,大宗传媒9、中国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哪些不足
第四章1、政策决策模型: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主义决策模型、集团决策模型
第五章1、决策问题的基本属性2、政策议程定义,类型3、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4、议程确立模型
第六章1、公共政策基本价值目标2、目标确立原则3、政策规划主体4、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基本要求5/、方案评估6、公共政策合法化:定义。
外延。
内涵
第七章:1、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力的主要因素2、政策执行手段。
3、中国公共政策执行偏爱及纠正
第八章1、政策效果2、政策评估的标准
第九章1、政策终结原因、对象、形式。
Ps:只是老师讲得重点,如果考试时出现的偏离请大家别激动。
莉莉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重点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其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制定和实施的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政策系统: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研究程序的设计: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2、确定假设,3、收集系统资料;4、资料分析;5、做操作性研究;6、撰写研究报告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1、一手资料的收集(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公共政策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容;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和决策过程理论、诺伊曼的博弈论(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
泰勒首创科学管理理论,梅奥的霍桑实验。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标志: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代表性著作:《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论文《政策方向》中六点界定:(1)它是关于主义的学问;以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公共政策的两个分支:一是由拉斯韦尔倡导的行为主义,一是由西蒙创立的,自管理科学(公共管理学)领域里成长的决策科学,行为主义。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现实需要是推动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强大动力,第一是党政领带机关决策的需要,这一需要推动着专门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设立;第二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需要,这一需要推动着教师撰写教材和学术论著。
关于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改革开放以来,体制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越来越多,对党政领导部门的直接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不断地发展,体制外的公共政策研究组织越来越多地成立起来;关于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
公共政策学的是这门新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努力的方向:1、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2、重视对政策哲学研究3、重视本土资源4、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构建公共政策学概念畴理论与模型。
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这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但是,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科学决策和决策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一项好的政策的制定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政策结果,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政策分析,并通过分析得以洞察有哪些因素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方向,是怎样影响的,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政策系统部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就可以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获得更好的结果。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
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是对群众进行政策教育的一种基础性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虽然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学科研究的根本宗旨和动力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习和研究,人们才能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公共政策是联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二者的至关重要的桥梁。
因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都有必要从公共政策学这个视角去思考自身的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公共政策的涵: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权力意志的表现;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在四个方面的表现: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4、以政策过程的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一)从容特征上划分:1、以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关系划分:①元政策:②基本政策③部门政策;2、将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从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角度划分:①战略②策略③战术;(相互关系:战略是全局的,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是服从服务于战略,战术是微观的,针对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3、依政策的社会容进行划分:①政治政策②经济政策③社会政策④教教文化政策;4、其他分类方法:(1)以一项政策谋求达到的目标数量为标准划分:①单目标政策②多目标政策;(2)以政策主体决策时有无现行规可遵循进行划分:①程序性政策②非程序性政策;(3)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划分:①实质性政策②程序性政策;(4)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划分:①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②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5)以政策协调社会生活的方式为标准划分:①分配性政策②调节性政策③自我调节性政策④再分配政策;(6)由美国学者洛维为分析纽约市人事任免而做的一种类型划分:①分配性政策②限制性政策③再分配性政策;(7)以政策的结果是双赢还是一方所得为他方所失为标准划分:①零和博弈政策②非零和博弈政策;(8)以同一政策的始创或调整为标准划分:①初始政策②反馈政策;(9)容构成以政策结果的可预测性为标准划分:①确定型政策(如全国统考制度) ②不确定型政策③风险型政策(建立股票市场) ④竞争型政策;(10)以政策主体希望的行为选择的围为标准划分:①鼓励性(扩大性)政策②限制性政策;(11)以政策主体是否行为为标准划分:①积极性政策②消极性政策(改革初期对私企发展的不行动的政策) ;(12)以面向未来还是面向现实为标准划分:①能动型政策②被动型政策;公共政策的本质:1认识论本质—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
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
1)政策与理论的基本关系: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具体化。
2)政策与实践的基本关系: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3)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或指导思想有两方面的含义:①理论的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容,理论依据的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②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4)理论和政策同属观念形态,其存在和发展都依赖社会实践;政策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目标和功能;2、社会本质: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现代公共政策起决定作用的规定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政策工具: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如何进推动政策工具类型学的研究:1、重视政策工具箱的建设;2、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3、使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化、明朗化,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置奠定基础。
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政策网络):所谓政策网络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②交换资源的需要③结盟的需要;④追逐权力的需要⑤协调的需要;公共政策客体的定义: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包括人,事;1、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政策问题;2、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是目标人群—受制约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2、客体系统:由公共政策的客体组成的系统就是政策客体系统。
政策支持系统:健全和完善政策支持系统是决策科学化、化的重要环节,由以下子系统构成:1、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基本功能是:①信息的收集与整理②信息的加工与储存③信息的传递;2、政策咨询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通常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3、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基本功能是:①建立政策监控标准②监测政策绩效③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偏差;4、政策评估系统:政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子系统,五大构成要素是:①政策评估主体②评估对象③评估目的④评估标准⑤评估方法政策环境:1、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即系统的生态环境,包括:①地理自然环境②经济环境③政治法治环境④社会文化环境⑤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