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7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
【高中教育】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大气环境考点7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0xx精选】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大气环境考点7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垂直分层(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abbb1。
分析常见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2。
分析气候的特点及成因2。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2)水平气压梯度力(3)风的形成过程(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c a b c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2)太阳辐射制约下的气温特点(3)大气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b b b b4。
常见的天气系统(1)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特点及天气状况(2)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及天气状况b b(1)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________________不同。
(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________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3)________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少不同。
答案(1)正午太阳高度(2)反射(3)气象真题回顾考向预测2015。
10 2题1。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受热过程2。
大气的逆温现象3。
以综合问答或者填空形式考查考向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典例剖析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大气中( )A。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
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臭氧层破坏,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空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正确。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
2020版高考地理(湘教)新探究大一轮课件:第7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两大过程 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____地__面_____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__长__波__辐__射___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2)两大作用 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选择 性___吸__收______、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__大__气__逆__辐__射_____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 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 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 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尝试解答】 1.B 2.C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_正__午__太__阳__高__度____不同。 ②___下__垫__面____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 比例也不同。 ③____气__象_____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也不 同。
2020版高考地理 7 对流层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含解析)湘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七)一、选择题读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图(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回答1~3题。
1.有关两气象观测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是( )①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吹西风②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吹西风③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东风④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2.造成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是()A.湖陆的面积差异B.湖陆的湿度差异C.湖陆的海拔差异D.湖陆的热力差异3.白天,自德安气象观测站至鄱阳气象观测站作等压面图,下列正确的是()1.D 2。
D 3。
C [第1题,据图可知,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主要吹东风,19时—次日8时吹西风;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西风,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第2题,两地昼夜风向变化是由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第3题,白天,陆地增温快,近地面为低压;湖泊增温慢,湖面附近为高压。
高压等压面上凸,低压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弯曲状态与近地面相反。
](2019·山西名校第三次联考)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含有硫黄粉的石灰水)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这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近日,某市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涂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
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据此完成4~5题.4.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①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②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③吸收声波,消除噪声④杀菌、杀虫、防病虫害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5.图中树木涂白的作用是()A.使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减小,减少树皮开裂B.使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C.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D.增加树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减小冻害发生的概率4.C 5.A [第4题,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石灰和硫黄,可以起到杀菌、杀虫和防冻害的作用;从材料中可看出涂白可起到美化作用;行道树涂白不能吸收声波,也不能消除噪声。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大气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大气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选择题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散失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解析第1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造成的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第2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答案 1.A 2.C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
读图回答3~4题。
3.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 )A.①B.②C.③D.④4.有关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50 ℃左右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大气层距地面的高度可知该大气层是平流层,平流层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30 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故选A。
第4题,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图中大气层的温差约为50 ℃。
答案:3.A 4.D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
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6.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关系,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7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含解析湘教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20·通州区5月模拟)屋顶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图为某城市屋顶花园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屋顶绿化的意义有( )①改变水循环的类型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③减少降水,缓解内涝④净化空气,减少噪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屋顶绿化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是( )A.增强太阳辐射B.增强大气反射C.减弱地面辐射D.增强大气逆辐射1.C 2.C[第1题,屋顶绿化提高了城市植被覆盖率,可以影响水循环某些环节,如使蒸腾作用增强,雨水下渗增多,但不能改变水循环的类型,①错误;屋顶绿化可以减弱建筑物的吸热能力,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②正确;屋顶绿化可以截留雨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但不能减少降水,③错误;屋顶绿化可以净化空气,减少噪声,④正确。
第2题,屋顶绿化对太阳辐射、大气反射和大气逆辐射几乎没有影响,A、B、D错误。
绿色植物比热容比建筑物大,因此屋顶绿化会使地面升温减慢,减弱地面辐射。
] (2020·某某枣庄4月二调)相对湿度是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相对湿度随温度的变化明显,对农作物生长、病虫害的发生以及人体健康有重大影响。
下图为某地温室大棚内相对湿度日变化曲线图,a、b、c三条曲线表示不同天气状况下的相对湿度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的天气状况最有可能为( )A.阴雨、多云、晴朗B.晴朗、阴雨、多云C.晴朗、多云、阴雨D.多云、阴雨、晴朗4.该地温室大棚内一天中14:00左右相对湿度最小,说明此时大棚内( )A.实际水汽压大B.饱和水汽压小C.实际水汽压小D.饱和水汽压大5.冬季我国北方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的重要原因是( )①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大,污染重②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小,污染重③室外空气相对湿度大,易产生雾霾④室外空气相对湿度小,易产生雾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A 4.D 5.B[第3题,在实际水汽压相同的条件下,温度高,同温度的饱和水汽压大,相对湿度小;温度低,同温度的饱和水汽压小,相对湿度大。
高考地理总复习 考点规范练7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考点规范练7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一、选择题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最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的是( )A.A层B.B层C.C层D.D层2.同一季节,下列城市上空对流层高度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①新加坡②北京③漠河④摩尔曼斯克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0℃大气层高度是大气探测的一个重要特性层,较少受到测场环境的影响,研究其变化能更准确地反映当地区域气候变化特征。
下图为天山山区夏季0℃大气层高度的10年平均曲线与天山山区河流径流量10年平均曲线的组合图。
读图,完成第3~5题。
3.与冬季相比,天山山区夏季0 ℃大气层高度( )A.较低B.较高C.二者相等D.无法判别4.1970—1990年,天山山区夏季平均气温约( )A.上升了0.33 ℃B.下降了0.33 ℃C.上升了0.22 ℃D.下降了0.22 ℃5.由图可知,天山山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湖泊B.大气降水C.地下水D.冰雪融水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各月多年平均的气压值变化,据此完成第6~8题。
6.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A.1—2月B.4—5月C.7—8月D.11—12月7.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 )A.植被恢复,吸收大气中CO2最多B.雨季来临,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C.全球变暖,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D.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8.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可能与( )A.经度呈负相关B.纬度呈负相关C.海拔呈正相关D.河网密度呈正相关太阳辐射强度受地形地势、气象气候、纬度高低、大气透明度、太阳活动强度等多因素影响。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第9~11题。
9.该地可能位于( )A.长白山区B.天山山区C.太行山区D.巫山10.当天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可能是( )A.2月1日、晴天B.7月1日、阴天C.4月1日、多云D.12月1日、多云11.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与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纬度B.气候C.地形D.海拔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含答案**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一、选择题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①B.增强②C.增强③D.增强④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答案】D B【解析】该组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总体难度适中。
1、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达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燃烧柴草产生的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④增强。
2、白天的雾通过反射与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而空气能见度降低。
读某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题。
3、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上图中能反映其产生原因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据表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日上海的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B.该日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C.该日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寒潮降温所致D.西宁昼夜温差最大与日落晚、日照时间长有直接关系【答案】C .A第3题,从表中可读出上海昼夜温差最小,白天中雨,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间小雨,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
第4题,从表中看,我国南北普遍高温,为夏季,上海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寒潮一般出现在冬半年;西宁夜间气温低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
5、我国夏季汽车在曝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如右图),车内温度高达60 ℃,主要原因是()A.汽车在夏季获得太阳辐射较多B.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C.汽车油漆对大气的反射作用强D.车顶和玻璃削弱了大气逆辐射【答案】B解析:汽车类似于封闭的温室,车玻璃对太阳辐射削弱少,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导致车内温度高,B项对、D项错。
第7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第7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1.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活动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影响(1)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2)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②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③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也不同。
3.热力环流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种方向、两个关系”。
①一个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②两种气流运动方向a.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b.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③两个关系a.温压关系:下垫面热低压、冷高压。
b.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判断图中A、B、C分别代表的力及其对风的影响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
B是摩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
C是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
(2)甲、乙、丙三条等压线气压大小关系是甲>乙>丙,判断理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丙。
(3)图示地区位于北(填“南”或“北”)半球,判断理由是风向向右偏转。
图中的风是近地面(填“高空”或“近地面”)风,判断理由是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2020届高三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卷: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 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 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刚WO- 厂、hni.#\ 呼”1辻 F\Phjr1鷲 / 1義; \ …-逆温展11界 :”!强逆温层上界{蒔上升霍50 -]Om 气温升离代)地耳 16 182022 2424 6 8 ⑴时1. 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 .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 .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 .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 .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 .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答案:1.A 2.C[2019武汉考试]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大气辐射反射地球农:面3. 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 )A. ①减少 B .②增加 C .③增加 D .④减少4. 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A .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B .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吸收*大气C .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D .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答案:3.B 4.D[2019甘肃兰州一中月考]下图中,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 由图甲和图乙可知()A. 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B. 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C. 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D. 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6.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能使图乙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A .①增强B .②增强C .③减弱D .④减弱答案:5.C 6.C[2019广东中山质检]2015年《穹顶之下》播出后,大家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左图为我国某地雾霾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题精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解析版)
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考点0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北京冬奥会“冬季两项”赛场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古杨树村东西向的山谷中进行。
该地有明显的山谷风,通过研究赛场内的风向风速分布规律并做出准确预报,对比赛的时间安排以及运动员的临场发挥十分重要。
图1为“冬季两项”赛场等高线图与观测站点分布。
图2为1号站山谷风日局地风每小时风向频率分布。
完成下面小题。
1.1号站点白天的风向是()①偏西风①偏东风①山风①谷风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与1号站相比,2号站()A.温度更高B.气压更高C.风力更大D.光照更长【答案】1.D 2.C【解析】1.读1号站山谷风日局地风每小时风向频率分布图可知,9点~18点以西南风、西风和西北风为主;18点以后~次日9点之前多东南风、东风、东北风,即白天为偏西风,夜间为偏东风,①正确,①错误。
1号站点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由图可知,山谷整体呈东西走向,开口朝西,观测站位于谷口。
白天气温升高,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气压低,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①错误,①正确。
综上,D①①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读等高线图可知,与1号站相比,2号站海拔更高,根据“随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下降”可知,2号站温度更低,气压更低,AB错误。
由于图中2号站比1号站风力处等压线密集,所以2号站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强,C正确。
1号站点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1号站位于山谷北侧,为阳坡,2号站位于山谷南侧,为阴坡,所以2号站光照时间短,D错误。
故选C。
季风爆发是指西南季风在印度半岛的建立过程。
受季风爆发的影响,中国南海地区的天气由干燥、少云转为多云、多雨,而表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
2000年5月10~13日和6月8~12日,南海地区经历了2次明显的季风爆发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第一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A.太阳辐射增强B.海水蒸发减弱C.海面辐射增强D.海面风力减弱4.与第一次季风爆发相比,第二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
2020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九)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九)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局部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气象卫星监测到北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图中首先增强的是()A.①B.②C.③D.④2.北京2018年2月份二氧化碳浓度较2017年7月份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 A.太阳高度较7月份小B.取暖释放二氧化碳增多C.人类大量砍伐森林D.日照时数少,光合作用弱解析:1.B 2.B第1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最先表现在吸收地面辐射增多,然后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地面辐射也会增强,图中②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第2题,北京2月份二氧化碳浓度较7月份升高,最可能是由燃烧化石燃料取暖,释放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 m的高度。
据此完成3~4题。
3.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C.防治牲畜啃食D.防止冬春火灾4.树木涂白后()A.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B.使树木萌芽、开花提前,躲过早春低温冻害C.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减轻树皮开裂D.增加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概率解析:3.B 4.C第3题,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故B正确。
第4题,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和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
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少对阳光的吸收率;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昼夜温差减小,减轻树皮开裂,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图1为郴州某地草莓生产景观(大棚覆盖白色透明薄膜,草莓根部土壤覆盖白色透明地膜),图2示意大气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郴州农户冬季采用大棚能够种植草莓,主要原因在于大棚的存在能够大幅度A.削弱丙环节B.削弱戊环节C.增强乙环节D.削弱丁环节2.如果寒潮发生频率大,郴州农户冬季大棚种植草莓还需覆盖地膜。
覆盖地膜的作用主要是A.削弱甲环节B.削弱丙环节C.增强乙环节D.增强丁环节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4.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 B.正午C.日落前后 D.午夜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昼夜风向明显改变的地方性大气现象。
一般来说,湖泊面积越大,水量越多,湖陆风强度越大。
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部分季节有较明显的湖陆风。
大气受热过程题目(含答案)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如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2、飞机飞行大部分时间需要停留于(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Ⅲ层底部 D.Ⅲ层顶部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5题。
3.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4.白天云量增多时,会导致A.①减弱 B.②减弱C.③增强 D.④不变5.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读“大气受热过程”,完成6~7题。
6.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与图中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减弱D.④增强7.科学家发现,随着大气层中的浮质和其它微粒增加,近几十年以来,到达地球的阳光量减少了10%,地球正在“变暗”。
图中与“地球变暗”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B.② C.③ D.④8.“月夜酷寒”的形成原因与图中有关的因素是(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9.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A.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小 B.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C.白天反射作用加强 D.白天天空呈现蔚蓝色10.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可信的是A.工作在太空中的人造卫星表面温度总是特别低,一般都是在零下几十度B.从没有阴雨天气的月球上看到天空总是特别蓝C.一般说来,在远日点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在近日点时D.早晨与傍晚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中午11.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①霜冻多出现在晚秋多云的夜晚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③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④“高处不胜寒”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二、综合题:13、根据下图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各表示什么辐射:①________辐射;②________辐射;③________辐射。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晴朗天气,a大部分为大气吸收B.湖泊湿地,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2.下列能源类型属于太阳辐射能且最为清洁的是( )A.天然气B.地热能C.风能D.潮汐能答案 1.B 2.C(2018·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亚轨道一般是指距离地面20至100千米的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也称为天空过渡区。
据此完成第3题。
3.中纬度地区,某飞行器自地面进入亚轨道下界时,其气温变化的一般特点是( )A.一直下降B.一直上升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升高答案 D4.(2018·金华市十校期末联考)深秋初冬时节,晴朗的夜晚多霜冻的主要原因是( )A.夜晚风力微弱B.大气逆辐射弱C.地面辐射较强D.太阳辐射较强答案 B下图是某手机软件呈现的“2015年南京1月28日~2月2日天气状况截图”。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日期中,气温日较差相差最大的一组是( )A.1月29日和2月1日B.1月29日和1月31日C.1月28日和1月30日D.1月28日和2月2日6.据图分析南京1月29日气温日较差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白天云层反射了太阳辐射B.夜晚地面辐射较强C.白天地面辐射较强D.夜晚的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答案 5.B 6.A下面甲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乙图为宁波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
读图,回答7~8题。
7.甲图中( )A.①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B.②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C.③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D.④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8.照片拍摄季节,宁波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
推测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分别是( )A.6~7月,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土壤的温度B.7~8月,削弱③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C.11~12月,增强②以防止近地面夜间气温过低D.12月~次年1月,减少①以提高大气的温度答案7.A 8.B下图为“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图”。
高考地理复习第七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考地理复习第七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是地球的外包层,与地球的表面相接触,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气的垂直分层是指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点,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四层。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一层大气,大气中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是对流层之上的一层大气,这一层的特点是温度基本保持恒定;中间层在平流层之上,温度逐渐升高,最后进入热层,温度逐渐增加。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地球受到的太阳辐射有密切关系。
太阳辐射主要有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三种类型,其中可见光的辐射强度最大,红外线其次,紫外线最小。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太阳辐射的特点有关,可见光主要被地表吸收和反射,红外线则主要被大气吸收,而紫外线主要通过大气层到达地表。
由于太阳辐射不同波长的特点,大气在不同的高度上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是大气中温度随着高度逐渐减小的层次,主要是因为太阳辐射的热量被地表吸收,地表加热后向上传导,使得对流层逐渐变暖。
大气的水平运动也会导致温度变化,水汽的凝结和蒸发过程也会影响温度的分布。
由于大气在对流层中的空气温度变化较大,所以会形成气象现象,如风、云、降水等。
在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太阳辐射主要被地表吸收,使地表温度升高。
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地表上的空气也会受热而变热,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空气变热后密度减小,被更冷的空气抬升。
在抬升的过程中,空气逐渐降温,达到饱和时,水汽会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如果云内的水滴继续增长,就会形成降水。
同时,在抬升过程中,空气的压强减小,使空气的密度减小,形成上升气流。
大气的对流运动会导致热量的垂直运动,从而形成垂直的热对流循环。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决定了热量和水汽在大气中的垂直传播方式,影响了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形成。
高中地理第七讲大气受热过程学业水平测试新人教版
第七讲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
一、吸收特点
1. 具有选择性。
2.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辐射,臭氧、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辐射。
二、辐射原理
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亦然。
三、两个能量来源
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四、大气受热过程
1. 太阳短波辐射(图中A)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散射和反射。
2.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又以地面辐射(图中B)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使大气增温,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 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 填图
考点二热力环流
一、概念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形成
1. 形成过程(左下图)
2. 图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右上图)
三、实例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考点三大气水平运动
一、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风向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的来向频次较高的为偏东风
四、风向的判断
1.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
2. 第二步:画风向。
3. 第三步:判断风向。
五、风力的判读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如右上图中的风力:A>B>C>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2019·济南模拟)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 ℃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
据此回答1~2题。
1.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
A.T甲>T乙B.T甲<T乙
C.T甲=T乙D.无法判断
2.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强
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多
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
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
解析:第1题,读图a可知,10 ℃等温线在落基山内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甲和乙两地海拔相同,但甲位于落基山内部、乙位于山脉外部,则甲气温要高于乙。
第2题,图示甲、乙两地海拔相同,但甲距离山体(近地面)较近、乙距离山体较远,而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故甲地吸收的地面辐射多于乙地,从而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答案:1.A 2.B
(2019·佛山模拟)某考察团队为了研究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对我国某大型水库进行了湖陆风的观测。
该人工水库三面环山,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库附近还受到山谷风的叠加影响。
下图为8月16日15时该水库附近的气温分布图(单位:℃)。
读图回答3~5题。
3.该考察区域( )
A.位于长白山的山麓B.西北部的海拔最低
C.西南部地势起伏小D.属于暖温带湿润区
4.图示时刻,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B.西北风
C.东南风D.西南风
5.考察发现,此时库区的局地风速北侧大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库北侧的气温差异较大
B.水库南侧,陆风与山风方向相反
C.水库南侧的地表植被茂盛
D.水库北侧,湖风与谷风方向一致
解析:第3题,图示西南部等温线最稀疏,则地势起伏最小。
第4题,水库库区气温低而气压高,P地受湖风影响而吹东北风。
第5题,白天山谷为谷风,此时水库周边吹湖风;水库北侧等温线稠密,说明为山地地形,此时谷风与湖风方向一致而相互叠加使风速加大;而南侧等温线稀疏,说明没有山地,则只有湖风;故北侧风速大于南侧。
答案:3.C 4.A 5.D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
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
下图分别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据此回答6~8题。
6.图示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7.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
A.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
B.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
D.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8.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
主要是因为穿堂风( )
A.不消耗能源B.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
C.风力恒定D.风向恒定
解析:第6题,结合图示可知石质地面增加了地面的不平整度和摩擦力,A错误;石质地面增加了下渗,B错误;增加石质地面主要是为了增强“穿堂风”,不是为了降低夜晚时庭院的温度,D错误;石质地面和普通地面的比热差异,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昼夜温差,使得屋前屋后的热力环流增强,“穿堂风”得以增强,C正确。
第7题,只留一个进风口或者减少墙面的长度等均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排除A、C;穿堂风主要是屋前屋后的温差形成的热力环流,房屋的朝向不影响穿堂风的形成,排除B;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就必须为屋前屋后预留风的通道,在空气流通两侧的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便于穿堂风形成,D正确。
第8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穿堂风的风向和风力不稳定,排除C、D;空调风不是自然风,消耗电能较多,长期吹空调风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不适,而穿堂风是自然风,其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因此人们更喜欢穿堂风,B正确。
答案:6.C 7.D 8.B
读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图(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回答9~11题。
9.有关两气象观测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是( )
①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吹西风②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吹西风③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东风④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0.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是( )
A.湖陆的面积差异B.湖陆的湿度差异
C.湖陆的海拔差异D.湖陆的热力差异
11.白天,自德安气象观测站至鄱阳气象观测站作等压面图,下列正确的是( )
解析:第9题,据图可知,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主要吹东风,19时-次日8时吹西风;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西风,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
故选D。
第10题,两地昼夜风向变化是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故选D。
第11题,白天,陆地增温快,近地面为低压;湖泊增温慢,湖面附近为高压,高空等压面弯曲状态与近地面相反。
故选C。
答案:9.D 10.D 11.C
二、非选择题
12.(2019·吕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长期以来为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自然地理单元及人文景观上都是一个相对独特的区域。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
凉山彝族自治州干热河谷地区“干热”的气候特征,严重限制了森林植物种类及其分布,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擦尔瓦(用羊毛、牦牛毛纺织而成,能御寒、防潮)是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延续两千多年,伴随着凉山彝族社会历史发展一直存留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凉山彝族自治州4-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并且多夜雨。
试简述原因。
(2)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且扑救困难的原因。
(3)有人说,披衣服饰保留至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说明理由。
解析:(1)形成降水的条件主要有水汽、气流上升运动、凝结核,解答本题要侧重分析水汽来源和气流上升运动。
结合经纬度位置判断4-9月该地的水汽主要是由西南季风从印度洋挟带而来的,结合图中地形分布可知西南风可沿山谷而入;再分析气流上升运动,白天日照强烈,气温较高,蒸发较强,气流上升,易形成云层;晚上气流继续上升,山坡地气温下降快,水汽易冷凝成雨。
(2)森林火灾多发生于干旱季节,因此需要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找出降水少的月份,再结合当地地形、植被情况、风力等方面分析扑救难度大的原因。
(3)结合材料可知羊毛、牦牛毛具有御寒、防潮的作用,因此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从气温、降水方面分析;结合当地的农业活动分析可知,羊毛、牦牛毛取材方便,结合地形分析可知,擦尔瓦宽大,便于行走。
答案:(1)4-9月,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富水汽,会沿山谷进入该地区,形成降水;该地区多河谷地形,白天该地区日照强烈,水汽大量蒸发,水汽沿山坡上升,不易扩散,形成云层;夜晚山谷热量不易散失,温度高,气流继续上升,山坡地气温下降快,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2)该区域11月到次年4月降水稀少,且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冬春季节,山谷风力大;该区域海拔较高,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其枯枝落叶易燃不易腐,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地形复杂,山地垂直分异明显,容易形成立体式火灾;河谷地势陡峻、山高谷深,道路稀少且崎岖难行,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扑救。
(3)昼夜温差大,晚上气温低,可以御寒;地形崎岖,擦尔瓦宽大,便于行走;下雨时可以防雨防潮;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羊毛、牦牛毛等取材方便。
13.(2019·广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为℃。
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
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
(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效应特点的成因。
(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说明理由。
解析:(1)可用先宏观、后微观的方法描述。
(2)首先明确特点是气温低于郊区的“冷岛”效应。
然后可结合热力环流知识,从城市散热、郊区增温角度分析。
(3)可从气流运动、人为放热、大气保温效应等方面分析,要注意地形的影响。
答案:(1)夜间强,白昼弱;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
(2)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小;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
因而引起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冷岛”效应。
(3)规律: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
理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