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人格
【摘要】如何培养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素质,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这是职教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培养人,培养出的学生如何适应入世后的运行规则,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能靠传统文化来自然孕育,而必然要由新一代创新型教师来承担。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创新教育创新人格
如何培养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素质,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这是职教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培养人,培养出的学生如何适应入世后的运行规则,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经济运作形态对人才的激励和吸引,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意识、法制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1.创新教育
自进入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人类即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创造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构筑这一系列的创新体系,就必须有大批的富于创新性的人才。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但什么是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性最重要的特征是创新,因创新是知识价值核心,越是高创新的知识,其价值也就越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有创造性教育,才有人的创造力的成才和发挥。
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使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后,会生存、会做人,学校应有一个创造性的环境,如学校领导的指导思想、学校的管理、环境的布置、教学评估体系等,然而关键还要有创造性的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有独特见解,主要包括创新性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特别是教学方法,这是能否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之一。目前我们的职教的教师,没有升学压力,因此现实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事实,教师备一次课,选定一个例题,可以用很长时间。教学方法也是年年如此,事事如一。在开放的信息社会,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眼界都不同于从前,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教材结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上,都要有所创新。因为时代的脚步不允许因循守旧,不接受死板和教条。机会总是留给那些创新的大胆改革者,而青年阶段是创造的黄金时期。
作为承担培养人才的教育,除了平时谈到的一般意义上的对原来的知识的保持、发展、继承外,尤为重要的是推陈出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意识。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不但要讲知识的结论,还是讲人们发现或创造知识的艰难探索过程。
而且要讲知识应该如何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它的不完备之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陶行知说:“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能思考,意味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建设,意味着承担起改造和建设国家的重任,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更多的信息会传递到学校,学生从不同的渠道获得很多信息,最后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都知道,信息社会的信息与信息相互碰撞,就会增值,但学生获得的信息知识,不会自动增值,它需要在学校、教师的帮助下,把获得的知识变成生存、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我们回顾文明的历程时,就会发现,人类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几乎一无所有,可是今天人类却在地球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为地球上当之无愧的主人。究其原因,就是一项又一项富于创造精神的发明支撑了人类文明的建立与进步,使人类走得更远,其生存空间也获得了拓展。这其中,创造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使得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下的知识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而创造教育则使学生的个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经验和智慧得到不断的创新,实现链式反应,生出新的知识,所以人类总是一代比一代强。如果人类仅仅停留在机械的继承上而缺乏创新,那么整个人类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由此可见,进行创造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的要求,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需要,在创造型学校环境、教育和学生问题、创造性的培养途径问题、创造素质和创造人才、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上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2.创新教育的实质及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2.1 教师应具备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又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消极地接受知识,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一味使学生通过获得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已生产的问题并得出即定的答案或结论。这种传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大的被束缚。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而且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也应是创新的过程;同时,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育过程;在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下,着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和创造意识,促使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创新教育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这种人才应具有智商和情商和谐的特征以及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研究表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智力因素仅占20%,非智力因素则占80%左右,即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思想道德、意志品格、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起着决定作用。而这些方面正是我们长期以来所缺乏的。因此,创新教育必须要由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来实施。教师要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追求的是人格发展的和
谐性与特异性的统一。所谓人格发展的和谐性,就是注重德、智、体、美、劳等在学生身心发育中的有机渗透,培养其坚定的人生信念、坚韧的奋斗意志、纯洁的道德品质等;所谓人格发展的特异性,即是从事未来创造性工作所必备的独特精神品质,主要包括坚持探索、不随大流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破除框框的批判精神。不拘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博采众长、吸纳百川的胸怀等。这既是培养学生理想化人格的具体体现,又是对教师素质和创造人格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人格,才能主动去探求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投身到改革大潮中去。
2.2 人格观念的转变。
关于教师的良好人格,虽然国内外学者从许多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但也有一致性,即成功的教师具有温和、理解、友好、负责、有条不紊、亲切热忱、富于想象等人格特征。在入世后,教育不应该再是培养传统人格的摇篮,而应是塑造现代人的基地。因此,对教师人格也应赋予新的内容,过去那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人格;“不与鲜花争艳,不与大树比高低”的小草人格;“不去独立思考,一切听从安排”的螺丝钉人格;“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阿Q人格等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过时。我们并非全盘否定蜡烛、小草、螺丝钉精神,而要在提倡上述奉献精神的同时,更要鼓励教师创新。
急剧变革的经济时代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向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能靠传统文化来自然孕育,而必然要由新一代创新型教师来承担。我们必须站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高度,重视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塑造教师的创造性人格,为创新教育全面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