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轮

合集下载

(完整)叶天士《温热论》

(完整)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

温热论原文1到10条

温热论原文1到10条

温热论原文1到10条
温热论原文1:温热是一种物质或环境的温度感受,通常表达为暖和或适宜的感觉。

温热论原文2:温热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而异,每个人对温度的感受不同。

温热论原文3:温热是指人体感受到的一种温度状态,通常在舒适范围内,有利于身心健康。

温热论原文4:温热是指温度适中的状态,既不会感到寒冷,也不会感到过热。

温热论原文5:温热是一种舒适的感觉,使人感到放松和安逸。

温热论原文6:温热是一种对温度适宜的感受,能够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温热论原文7:温热是一种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感受,可以帮助人们保持体温平衡。

温热论原文8:温热是人体自然反应的一部分,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循
环和代谢来维持体温。

温热论原文9:温热是一种与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感受,可以帮助调整身体的温度平衡。

温热论原文10:温热是一种对室内或室外环境温度的感知和适应能力,可以通过穿衣、调节空调等方式来改变温度感受。

研究 温热论 的书籍 -回复

研究 温热论 的书籍 -回复

研究温热论的书籍-回复“温热论”是一种关于温度和热的理论,涉及整个物质世界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这个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考,然后逐渐经过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验证,形成了现代的温热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温热论”的问题,并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书籍。

第一步:什么是温热论?温热论是一种描述热量如何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理论。

它认为热量是一种物质特性,物质中的微观分子和原子运动是产生热量的根源。

这个理论指出,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会从温度较高的物体流向温度较低的物体,直到两者达到热平衡。

第二步:历史上的温热论研究温热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哲学家,例如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热现象。

亚里士多德认为热量是某种流体或“温暖的空气”的产物,而伊壁鸠鲁则认为热量是由无数微小的颗粒所构成的。

然而,真正的科学研究始于17世纪的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罗伯特·博义(Robert Boyle)和约翰·洛克(John Locke)。

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确认了热量的传递是由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引起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提出了更多关于温热现象的理论,如卡尔文-克劳修斯(Calvin-Clausius)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麦克斯韦的速度分布函数等。

这些理论进一步拓宽了我们对温热论的理解。

第三步:与温热论相关的书籍以下是几本经典的与温热论相关的书籍,它们详细阐述了热能传递的原理和实践应用:1.《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Richard L. Liboff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教材,介绍了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它涵盖了热动力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状态方程、热量传递、热力学循环等。

2.《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rmal Physics)- Daniel V. Schroeder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且易于理解的介绍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入门指南。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

一、温病大纲【原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温邪:是温病的病因,是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上受:指温邪一般的传入途径,由口鼻而入侵人体,先犯手太阴肺。

【原文】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如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借,反致慌张矣。

(8)(二)邪在肺卫【原文】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提要:温邪在表治法:辛凉轻剂温病挟风、挟湿的治法用药(三)邪入营血【原文】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撒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

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4)(三)流连气分【原文】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

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四)邪留三焦【原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温热论解释

温热论解释

温热论解释
温热论是一种哲学观点,源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说。

根据温热论,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两个基本原则组成的:温和热。

温热被认为是构成事物的两种基本性质。

温是被视为生命、活力、积极性和合理性的原则,它代表了思考、创造和灵性的属性。

热则代表着冷漠、消极和混乱的原则,它代表了感性、冲动和无秩序的属性。

按照该理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了这两种属性。

某些事物可能更倾向于温的属性,而另一些事物则更倾向于热的属性。

例如,智慧、美丽和道德行为被视为温的属性,而愚蠢、丑陋和邪恶被视为热的属性。

温热论进一步认为,温和热之间的冲突是存在于人类和世界之中的。

人类的理性和灵性代表了温的属性,而欲望和冲动代表了热的属性。

唯有通过意志力和道德修养,人们才能控制和平衡这两种属性,使其达到和谐和真理的境界。

温热论也可以应用到社会和政治领域。

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哲人统治,因为哲人具有更高的智慧和道德水平,能够将温的属性应用于治理社会,实现公正和幸福。

总的来说,温热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事物本质的框架,将事物的属性分为温和热,并强调平衡和统一这两种属性的重要性。

它在古代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温热论

温热论

②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及注意事项: 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及注意事项: 在卫汗之可也” “在卫汗之可也”,
(1)指邪在卫分,宜用“汗法”;使邪 )指邪在卫分,宜用“汗法” 从表而解即可, 从表而解即可, (2)不可早投清里之剂,以免遏阻气机, )不可早投清里之剂,以免遏阻气机, 使邪不得外透。 使邪不得外透。 (3)温邪在卫表,虽也用“汗法”,但 )温邪在卫表,虽也用“汗法” 只宜用辛凉之剂; 只宜用辛凉之剂;不可用治寒邪束表的辛 温之剂,以免过于发汗,伤津助热, 温之剂,以免过于发汗,伤津助热,反生 他患。 他患。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 原文】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 营之后, 方言血。 大凡看法 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如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 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如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 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 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 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借, 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借, 反致慌张矣。 反致慌张矣。(8) ) 要求:背诵第 条 要求:背诵第8条 解释:透热转气: 解释:透热转气:把营分热透到气分 耗血动血:耗血:主要指热邪耗伤血中律液,导致血液粘滞, 耗血动血:耗血:主要指热邪耗伤血中律液,导致血液粘滞, 运行障碍; 运行障碍; 动血:主要指邪热的伤血络,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 动血:主要指邪热的伤血络,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如吐 衄血、便血、发斑,或血溢脉外, 血、衄血、便血、发斑,或血溢脉外, 领会: 领会:(1、8条)风温的首发部位、传变趋向;卫气营血证 、 条 风温的首发部位、传变趋向; 候的治疗大法
“到气才可清气 ” , “ 才可 ” , 清气法的 到气才可清气” 才可” 到气才可清气 严格性。 严格性。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2021/3/10
叶天士《温热论》
6
一、叶天士生平
• 叶桂对辨证论治有真知灼见。“药之寒温,视疾 之凉热。自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李东
恒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习用参、附;丹溪创
阴虚火动之论,又偏于寒凉。嗣是,宗丹溪者多 寒凉,宗东恒者多温养。近世医者茫无定识,假 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晚 易一剂,无有成见。盖病有见证有变证,有特证, 必灼见其初、终、转、变,
叶 天 士 《 温 热 论 》 (附篇 第十一章)
叶天士《温热论》
2021/3/10
1
温热论讲述目录
• 一、叶天士生平 • 二、《温热论》简介 • 三、温病大纲(原文1、2) • 四、邪在肺卫(原文3、4) • 五、流连气分(原文5) • 六、邪留三焦(原文6) • 七、里结阳明(原文7) • 八、论湿(原文10) • 九、邪入营血(原文11、12)
• 一是由华岫云收载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 《温热论》,称为“华本”。
• 一是唐大烈收载于《吴医汇讲》中的《温证 论治》,称为“唐本”。
2021/3/10
叶天士《温热论》
12
Hale Waihona Puke 二、《温热论》简介• 后章虚谷依“唐本”将其收于《医门棒喝》中, 名《叶天士温病论》,对原文逐条进行详细的注 释,并阐发已见。
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 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021/3/10
叶天士《温热论》
16
温病大纲(原文1)
• [提要] 温病证治总纲。概括了新感温病的病因、 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指出温病治法 与伤寒有别。
2021/3/10
叶天士《温热论》
17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一、重点背诵原文[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

(8)[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3)二、名词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温热论1~10条

温热论1~10条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固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也。

3、不而,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于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留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慌,频频呼唤,忧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忧不卧,肤冷汗出,便为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尤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

• [词解]
• ①透风于热外:指温热加风的治疗方法, 即在辛凉清泄中加入轻清疏散之品,如薄 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散而不与热相搏。
• ②渗湿于热下:指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 即在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 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 [释义] 本节论述伤寒与温病的传变区别,以 及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及其兼挟证的治法。
举例,却充分体现了血分证的治法,凉血、 养阴、散血、止血四个方面。
• 吴鞠通 “地黄去积聚。” 《本经》 “白芍除血痹。”
(二)邪在肺卫
• [原文]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 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 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 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 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 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 孤矣。(2)

杨达夫《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 1963年
参考书
• 吴坤安《伤寒指掌》 1796年 • 茅雨人《感证集腋》 1816年
但作了阐发
• 董废翁《西塘感证》 1891年
非注释本,
主要学术思想
1.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2.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3.明辨温病与伤寒之异 4.丰富发展了温病诊法的内容 5.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
• 挟风者----风热相搏----- “透风于热外”
辛凉轻剂中加薄荷、牛蒡之属以疏散风热
• 挟湿者----湿热相合-----“渗湿于热下”
辛凉轻剂中加芦根、滑石之流甘淡去湿
• 陈光淞注:
“盖温邪为病,必有所挟,不外风与湿 之两途:风,阳邪,宜表而出之,故曰 透外;湿,阴邪,宜分而利之,故曰渗 下”。
• [词解] ①上受:指的是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的 部位是肺。

温热论古籍

温热论古籍

《温热论》是清代叶天士所著的中医典籍,它是论述风温、温热、湿温等外感病证辨证施治的重要文献。

以下是对《温热论》的简要介绍:
首先,该论中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治法上必须随之而变,叶氏把卫气营血的传变概括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的传变过程。

也就是说,当卫分病邪传入气分时,在治疗上应注重调理气分,活血化瘀;当营分病邪传入血分时,治疗上应着重于活血化瘀。

这就从病理上说明了为什么同样属于温热病,卫气营血的传变结果会在临床上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其次,论中阐述调护的方法及病证初起和治疗的禁忌,体现了叶天士悉心钻研《内经》,不但注重证象,还特别重视病理的思想。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温热病学理论体系,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此外,《温热论》中强调了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疾病虽由外邪引起,但体质的强弱和禀赋的差异会直接影响疾病的病情轻重和传变途径。

因此,了解患者的体质类型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论中还强调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他认为疾病的预防重于治疗,强调通过调理体质、饮食起居、精神心理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种预防为主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温热论》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典籍,它不仅阐述了温热病证的病理变化和治疗原则,还强调了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预防为主的思想。

这些理论不仅对中医温热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也对现代医学临床实践具有启示作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亲自阅读《温热论》原著,感受其中的思想精髓。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
28
“与伤寒大异”
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 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 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 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如《伤寒论》中 有“卫气不和”、“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卫 强荣弱”、“血弱气尽”、 “荣气不足,血少故 也”, 并论及了各种吐血、衄血、便血病变和蓄 血证、热入血室证等,故言“同”
本篇著作世传有两种版本。其内容基本相同, 仅文字略有出入。 一是由华岫云收载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 《温热论》,称为“华本”。 一是唐大烈收载于《吴医汇讲》中的《温证 论治》,称为“唐本”。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12
二、《温热论》简介
后章虚谷依“唐本”将其收于《医门棒喝》中, 名《叶天士温病论》,对原文逐条进行详细的注 释,并阐发已见。 王孟英依“华本” 将其收于《温热经纬》中,更 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不仅收入了众多医 家的注释和论述,本人亦加了精辟的按语。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20
“温邪”
叶天士总结前人关于病因的论述,明确提出 了温病的病因是“温邪”,突出了温病病因 的温热特性,包括了风热病邪、暑热病邪、 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伏寒化温”的温热 病邪,以及疠气、温毒病邪等。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23
“上受”
“上受”之说不能包括所有温病的发病部位。 温邪上受犯肺虽然是温病的好发部位,但主要 是指风温、秋燥等病,而春温、暑温、伏暑、 湿温等初起发病部位各有特征。

研究 温热论 的书籍

研究 温热论 的书籍

研究温热论的书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介绍《温热论》
二、《温热论》的主要内容
三、《温热论》的作者吴有性
四、《温热论》的学术价值
五、结论
正文
一、《温热论》的介绍
《温热论》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作者是明朝的吴有性。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温热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温热病是一种由外邪入侵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口渴、咳嗽等症状。

在《温热论》中,吴有性详细地分析了温热病的病理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剂。

二、《温热论》的主要内容
《温热论》共分为两卷,内容包括温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书中指出,温热病是由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引起的。

疾病的传变有九种,因此治疗时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与伤寒病不同。

三、《温热论》的作者吴有性
吴有性,字子玄,明朝人。

他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除了《温热论》外,他还撰写了《瘟疫论》等其他医学著作,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温热论》的学术价值
《温热论》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医学经典。

它不仅对温热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而且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温热论》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中医治疗温热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五、结论
《温热论》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学经典,对温热病的研究和治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完整版【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ppt

完整版【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ppt
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大纲(原文1、2)
1、在卫汗之可也,“汗”指什么?(辛凉透解、辛温 发汗、辛寒清解)
2、温病的治疗大法有哪些? 3、病在肺经可属(1卫或气;2卫;3气) 4、邪在心包可在(1卫;2营;3血;4营或血) 5、逆传心包—— 6、透热转气—— 7、如何理解“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
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大纲(原文1)
[提要] 温病证治总纲。概括了新感温病的病因、 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指出温病治法 与伤寒有别。
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大纲(原文2)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 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 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 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叶天士《温热论》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叶天士《温热论》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本篇著作世传有两种版本。其内容基本相同, 仅文字略有出入。 一是由华岫云收载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 《温热论》,称为“华本”。 一是唐大烈收载于《吴医汇讲》中的《
二、叶天士著作
叶氏一生忙于诊务,著述多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存世的有《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 《叶氏医案存真》、《眉寿堂方案选存》、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
叶天士《温热论》
二、叶天士著作
据唐大烈《吴医汇讲》小引中所记,《温热论》 为“先生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 以当时所语信笔录记”而成。 该篇文辞简要,论述精辟,甚切实用,为中医 典籍中论述温热病的一部专著,被称为温病学 理论的奠基之作。
叶天士《温热论》
一、叶天士生平

温热论大纲

温热论大纲

温热论大纲
《温热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中的温热病理。

以下是《温热论》的大纲:
一、温病概述
1. 温病的定义与特点
2. 温病的分类及病因
二、温病基本理论
1. 六经辨证学说在温病中的应用
2. 温病的四诊方法
3. 温病的病机病理
三、温病治疗原则
1. 温病治疗的总体原则
2. 温病治疗的特殊原则
四、温病的具体治疗方法
1. 汗法
2. 清热法
3. 祛风法
4. 泄热法
5. 活血化瘀法
五、温病预防与调护
1. 温病的预防措施
2. 温病康复期的调护
以上是《温热论》的大纲,其中包括了温病的概述、基本理论、治疗原则、具体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和调护措施。

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温热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天士《温热论》课件

叶天士《温热论》课件
总结词
温病的病因与病机
详细描述
温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温邪和正气虚弱,其中外感温邪又可分为六淫化温和传 染性温邪两类。温病的病机可概括为“热邪入内,内热生邪,热邪与正气相争” ,其中内热是关键,热邪与正气相争是病机变化的核心。
温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总结词
温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详细描述
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养阴生津、透热转气。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辛凉解表、清气分热、清营凉 血、清热解毒、养阴清热等,同时需根据病情轻重和病期早晚进行分期治疗,并注意调理脾胃和顾护 津液。
叶天士的温病治疗学思想
叶天士在温病的治疗上,主张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主要治疗原则。他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温病的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白虎汤等,这些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叶天士还强调在治疗温病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他认为实证宜用攻下,但要注意攻下不宜过 度,以免耗伤正气;虚证宜用补益,但要注意补益不宜过于滋腻,以免滞留邪气。同时,他还提出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 其本”的治疗原则,为后世温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谢谢
THANKS
期治疗和综合治疗。
《温热论》中还收录了叶天士 治疗温病的多个验案,为后世 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温热论》的影响
《温热论》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 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温热论》对中医临床治疗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推动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 展。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理论成为了温 病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 临床实践。
《温热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诊断标准
《温热论》中提出的诊断标准为 现代医学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更
准确地识别和治疗温热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清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续临证指南》中称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中称作《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医门棒喝》则称《叶天士温热论》。

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所、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叙述辨舌、验齿、辨斑疹等意义。

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现有多种刊本。

热论热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

•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方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

否則前後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致慌張矣。

•[邪在肺衛] 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裡,溫邪則熱變最速,未傳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涼輕劑。

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

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

•不爾,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乾,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

濕與溫合,蒸鬱而蒙蔽於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

其病有類傷寒,其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證,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以此為辨。

•[流連氣分] 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與汗并,熱達腠開,邪從汗出。

解後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泄,故漸膚冷,未必即成脫證。

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使其煩躁,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證;若脈急疾,譟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證矣。

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

彼則和解表裡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證變法,如近時杏、朴、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

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

•[裡結陽明] 再論三焦不得從外解,必致成裡結。

裡結於何,在陽明胃與腸也。

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就不可下也。

但傷寒邪熱在裡,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內搏,下之宜輕。

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糞燥為無濕矣。

•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地位處於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必驗之於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證治之;或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

其中有外邪未解,裡先結者,或邪鬱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悶,宜從開泄,宣通氣滯,以達歸於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品可耳。

苦泄開泄適應症濕熱或痰熱阻於胸脘,氣機鬱滯,苔黃濁(濕已化熱) 中焦濕阻氣滯,苔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濕重於熱)作用苦寒清化泄降(苦辛開降) 輕苦微辛,流氣化濕方劑小陷胸湯、半夏瀉心湯三仁湯藥物枳實、川連、全瓜蔞、半夏等(藥性偏苦寒) 杏仁、蔻仁、橘皮、桔梗等(藥性偏苦溫)再前云舌黃或濁,須要有地之黃,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中有虛象,大忌前法。

其臍以上為大腹,或滿或脹或痛,此必邪已入裡矣,表證必無,或十只存一。

亦要驗之於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

若未見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或寒濕錯雜為痛,或氣壅為脹,又當以別法治之。

•[論濕] 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廣,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盛則陽微也,法應清涼,然到十分之六七,既不可過於寒涼,恐成功反棄,何以故耶?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就云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

又有酒客裡濕素盛,外邪入裡,裡濕為合。

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

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然較之雜證,則有不同矣。

•[邪入營血] 前言辛涼散風,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

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即撒去氣藥。

如從風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方中。

若加煩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急透斑為要。

•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輕則如梨皮、蔗漿之類。

或其人腎水素虧,雖未及下焦,先自徬徨矣,必驗之於舌,如甘寒之中加入鹹寒,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白苔] 再舌苔白厚而乾燥者,此胃燥氣傷也,滋潤藥中加甘草,令甘守津還之意。

舌白而薄者,外感風寒也,當疏散之。

若白乾薄者,肺津傷也,加麥冬、花露、蘆根汁等輕清之品,為上者上之也。

若白苔絳底者,濕遏熱伏也,當先泄濕透熱,防其就乾也。

勿憂之,再從裡透於外,則變潤也。

初病舌就乾,神不昏者,急加養正透邪之藥;若神已昏,此內匱矣,不可救藥。

•舌苔不燥,自覺悶極者,屬脾濕盛也。

或有傷痕血跡者,必問曾經搔挖否?不可以有血便為枯證,仍從濕治可也。

再有神情清爽,舌脹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濕胃熱,鬱極化風而毒延口也。

用大黃磨入當用劑內,則舌脹自消矣。

•再舌上白苔黏膩,吐出濁厚涎沫,口必甜味也,為脾癉病。

乃濕熱氣聚與穀氣相搏,土有餘也,盈滿則上泛。

當用省頭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則退。

若舌上苔如鹼者,胃中宿滯挾濁穢鬱伏,當急急開泄,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膜原達出矣。

•若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溫疫病初入膜原,未歸胃府,急急透解,莫待傳陷而入,為險惡之病,且見此舌者,病必見凶,須要小心。

•[黃苔] 再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若雖薄而乾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苦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可也。

•[黑苔] 若舌無苔而有如煙煤隱隱者,不渴肢寒,知挾陰病。

如口渴煩熱,平時胃燥舌也,不可攻之。

若燥者,甘寒益胃;若潤者,甘溫扶中。

此何故?外露而裡無也。

•若舌黑而滑者,水來剋火,為陰證,當溫之。

若見短縮,此腎氣竭也,為難治。

欲救之,加人參、五味子勉希萬一。

舌黑而乾者,津枯火熾,急急瀉南補北。

若燥而中心厚培者,土燥水竭,急以鹹苦下之。

•[芒刺] 又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熱極也,當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輕,旋即生者險矣。

•[紅絳苔] 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

絳,深紅色也。

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

純絳鮮澤者,包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

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裡絡就閉,非菖蒲、鬱金等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再色絳而舌中心乾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即黃連、石膏亦可加入。

若煩渴煩熱,舌心乾,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氣熱爍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再看其後轉變可也。

慎勿用血藥,以滋膩難散。

至舌絳望之若乾,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熏蒸,將成濁痰蒙蔽心包也。

•舌色絳而上有黏膩似苔非苔者,中挾穢濁之氣,急加芳香逐之。

舌絳欲伸出口。

而抵齒難驟伸者,痰阻舌根,有內風也。

舌絳而光亮,胃陰亡也,急用乾涼濡潤之品。

若舌絳而乾燥者,火邪劫營,涼血清火為要。

舌絳而有碎點白黃者,當生疳也,大紅點者,熱毒乘心也,用黃連、金汁。

其有雖絳而不鮮,乾枯而萎者,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緩則恐涸極而無救也。

•其有舌獨中心絳乾者,此胃熱心營受灼也,當於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則延及於尖,為津乾火盛也。

舌尖絳獨乾,此心火上炎,用導赤散瀉其腑。

•[紫舌] 再有熱傳營血,其人素有瘀傷宿血在胸膈中,挾熱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濕,當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

不爾,瘀血與熱為伍,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狂之證。

若紫而腫大者,乃酒毒衝心。

若紫而乾晦者,腎肝色泛也,難治。

•[淡紅舌] 舌淡紅無色者,或乾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

•[驗齒] 再溫熱之病,看舌之後亦須驗齒。

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

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且二經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動血,結瓣於上。

陽血者色必紫,紫如乾漆;陰血者色必黃,黃如醬瓣。

陽血若見,安胃為主;陰血若見,救腎為要。

然豆瓣色者多險,若證還不逆者尚可治,否則難治矣。

何以故耶?蓋陰下竭陽上厥也。

•齒若光燥如石者,胃熱甚也。

若無汗惡寒,衛偏勝也,辛涼泄衛,透汗為要。

若如枯骨色者,腎液枯也,為難治。

若上半截潤,水不上承,心火上炎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處轉潤為妥。

•若咬牙嚙齒者,濕熱化風,痙病;但咬牙者,胃熱氣走其路也。

若咬牙而脈證皆衰者,胃虛無穀以內榮,亦咬牙也。

何以故耶?虛則喜實也。

舌本不縮而硬,而牙關咬定難開者,此非風痰阻絡,即欲作痙證,用酸物擦之即開,木來泄土故也。

•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濕濁用事,多死。

而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胃火衝激也;不痛者,龍火內燔也。

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腎可也。

•[斑診] 凡斑診初見,須用紙撚照見胸背兩脅。

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或雲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又宜見而不宜多見。

按方書謂斑色紅者屬胃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然亦必看外證所合,方可斷之。

•若斑色紫,小點者,心包熱也;點大而紫,胃中熱也。

黑斑而光亮者,熱勝毒盛,雖屬不治,若其人氣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隱隱,四旁赤色,火鬱內伏,大用清涼透發,間有轉紅成可救者。

若夾斑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而泄。

然斑屬血者恆多,疹屬氣者不少。

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出宜神情清爽,為外解裡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勝邪,內陷為患,或胃津內涸之故。

•然春夏之間,濕病俱發疹為甚,且其色要辨。

如淡紅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脈不洪數,非虛斑即陰斑。

或胸微見數點,面赤足冷,或下利清穀,此陰盛格陽於上而見,當溫之。

•[白培?] 再有一種白培,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濕熱傷肺,邪雖出而氣液枯也,必得甘藥補之。

或未至久延,傷及氣液,乃濕鬱衛分,汗出不徹之故,當理氣分之邪,或白如枯骨者多凶,為氣液竭也。

•[婦人溫病] 再婦人病溫與男子同,但多胎前產後,以及經水適來適斷。

大凡胎前病,古人皆以四物加減用之,謂護胎為要,恐來害妊,如熱極用井底泥,藍布浸冷,覆蓋腹上等,皆是保護之意,但亦要看其邪之可解處。

用血膩之藥不靈,又當省察,不可認板法。

然須步步保護胎元,恐損正邪陷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