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能够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然而,在如今各种文化混杂的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处境,经历着新的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困境,如何有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需要,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
【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化产业,财政,金融
一、前言
文化作为一种存在,就必然有其传统。一种文化传统就是一部民族的生命史,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经过了长期延续发展和演变传承,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何谓传统文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周秦至清中叶这三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从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本文使用赵洪恩、李宝席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一书中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即“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而传统文化产业则是指以出版、影视、动漫、餐饮、企业管理、旅游等形式,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产业。
相较于一般的市场经济产品,传统文化产品有属于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具有可重复使用性,即是非竞争的,并且其产权不易被界定,所以他还是一种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这两点决定了它的公共性质特征。其次,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政治、文化体制结构,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所有权只归国家唯一所有。除此之外,又因传统文化产业受限于我国国民的传统文化素养、企业资产无形化等问题,使其与资本市场难以有效对接,目前市场中供给双方都严重不足,如何更好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是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传统文化资源缺乏保护,不断消逝。中华民族拥
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这是我国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然而,我国大部分的传统文化资源处于未开发的状态,商品化程度较低,资源的消逝、闲置、不足和浪费问题还很突出,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导致了严重的文化入侵,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似乎被人们厌弃,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商品,很多传统手工艺后继无人,工艺濒临失传。
国民传统文化素养过低,市场需求不足。民众是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需求主体,而民众的文化修养水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费有着很重要的决定作用,其中,教育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呈现出了严重的功利化,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大都处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校方也缺乏相关的课程安排,导致学生没有接受系统化的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使得我国国民传统文化素养过低,社会文化氛围不高。
缺乏供给主体,市场供给不足。由于传统文化产品固有的公共性特征,使得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靠国家事业体制的文化发展方式来推动,由国家
统一规划和发展,市场的供给主体主要是中国各级政府所辖的事业单位,而传统的国有文化体制僵化,机制不活,从而使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不足。而一些民营文化企业也面临着融资难、企业发展受限等难题。
三、我国财政和金融如何助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
政府仍需加大对传统文化产业的针对性财政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的文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如《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不断颁布,但总的看来政府大都是针对文化产业这一个大类别进行财政支持,专门针对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政策颁布相对较少。政府应对文化产业进行细分,加大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政策倾斜,更高效、更具有针对性地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产业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由于文化是一个涉及意识形态的极为敏感的领域,因此市场准入限制过高,政府严格控制社会资本的进入,导致难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政府应适度引入私人资金,可以帮助打破垄断,增加竞争,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文化发展体制,从而更好的激发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而一些金融机构,也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社会效益和产业属性,扩大内需,
并且不断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例如近年来“苏绣贷”、“文贷通”等金融产品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金融机构可以针对传统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打造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特色产品,开发适合其发展的信贷产品及贷款模式,从而真正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
加大对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整合。教育对国民的传统文化的养成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打造全民学习、全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可以带动民众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消费欲望,拉动产业内需。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尤其要从小抓起,强化对中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且要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 覃萍.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思考[A].广西: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2005
[2] 马云江.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市场失灵问题探究[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2012
[3] 庄严.何谓传统文化[J].兰州学刊,1997(02):25-27
[4]李琳.浅议中华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4):59-62
作者简介:刘倩(1994-)女,山西省,金融学,大四;沈玲娇(1994-)女,江苏省,金融学,大四;张晋蕊(1994-)、女,内蒙古,金融学,大四;赵星宇,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