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形象分析(一)
西楚霸王项羽的人物性格分析
西楚霸王项羽的人物性格分析——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摘要:楚国灭亡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项羽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
厌倦了书法诗歌和武艺的项羽,因一句“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便开始了他习兵法之路。
项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年青时便有凌云之志。
在一次秦始皇于渡浙江出巡时,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随叔父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后越战越勇,所向披靡。
于此站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魂不散。
关键词:项羽性格项羽本纪正文:鲁迅曾这样称赞过《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作者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后,开始写《史记》,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共历十余年。
朝代更替,历史兴衰都通过不同的人物事迹展现在我们面前。
通过司马迁的笔触,让这些英雄变得有血有肉,支撑着历史的骨架,还原给我们一个最真实的历史。
这其间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在秦汉之际为历史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勿以成败论英雄,项羽就是这样一位英雄。
项羽虽说最终归与失败,但展现给人们的项羽是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写失败,又不以成败论英雄。
然而历史的成败决定于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项羽其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就奠定了他注定不凡的基础。
心怀大志却浮躁粗疏。
项羽曾这样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年少时便有如此凌云之志,却单单止于浅尝辄止、略知其义,又不肯继续学下去。
对一件事没有足够的专注力,使得他不能成为一个军事家或者文学家。
他虽粗疏浮躁,但这种性格却使得他豪迈不群、富有野心,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颇有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之豪言壮志,也使得他在巨鹿之战中初露头角。
勇武善战却谋略不足。
巨鹿之战、东城快战中都对项羽进行了泼墨。
他审时度势、果敢坚毅,善于决策的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
东城快战中,他仅持二十八名骑兵,便杀出数千层敌兵的层层包围之圈。
项羽性格分析范文
项羽性格分析范文项羽,字羽,世称项籍,项羽者也。
项羽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和中国历史。
对于项羽的性格分析,则需要从他的勇猛、深思熟虑和自负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项羽勇猛的性格是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项羽生性勇猛,有勇有谋,对战场上的搏杀极为擅长。
在他的征战生涯中,他率军打破孙膑的华山阵,攻破张良的阴阳洞,击败韩信、王离等一众战将,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
项羽的勇武之道,源于他的个人经历和家族血统。
据记载,项羽的曾祖父曾是西周末年的周宣王的镇守之臣。
这使得他有了弘赫的家族底蕴。
此外,项羽在少年时就练就了过人的武功,并在割席断粮之时,上山劫粮,劫取后牟、钟离之人的粮食,体现了他的勇猛和决断力。
然而,项羽的勇猛却常常掩盖了他智勇双全的一面。
他勇而过于鲁莽,缺少细致入微的谋略,导致了在楚汉之争的后期,频频受到汉军的打击。
相对于项羽,有才智的刘邦选择了以阵地战为主,并采取缓兵之计,消耗项羽的力量,最终扭转了战局。
从这一点看来,项羽的性格也暴露出了他思考问题的浅薄和缺乏长远规划。
其次,项羽的深思熟虑又是对其性格的补充和扬弃。
项羽并不是纯粹的武夫,他是一个懂得冷静思考和分析形势的将领。
项羽在与刘邦争霸时,多次使用谋略,诱使敌人上当,并对刘邦的部队进行穷追猛打。
这一点在赤壁之战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赤壁之战也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之一的战役。
项羽的深思熟虑可以从他的自我批评中看出。
项羽曾在刘邦的两个岛屿之间呆了数日,大臣们劝他速战,以免被追兵困住。
但项羽却回答道:“我待之可以得一大战。
”可见项羽很明确地知道刘邦的深思熟虑,但他更加重视自己对战争的决策和自己所处的位置。
然而,项羽的自负也是他性格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项羽自负而好大喜功,缺乏危机意识,满腔豪情使得他无法细致思考问题,从而在战局中处处吃亏。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和他的部队被困于垓下,由于对战局的判断错误,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最终导致了楚国的覆灭以及项羽的败亡。
项羽的人格魅力及其悲剧
项羽的人格魅力及其悲剧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田静项羽(前233~前202年),名籍,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其先祖为楚贵族。
秦末,项羽跟随叔父相梁加入到反秦农民大起义的队伍中,并成为领袖,号称“西楚霸王”。
灭秦后,项羽和刘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战败,自刎乌江。
在人们心目中,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人们,他的传奇故事感染着人们。
两千多年来,人们怀念他,咏叹他,评论他,留下了无数传奇、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他的故事成为经久不衰的谈论话题。
一、辉煌短暂的一生项羽年幼时跟随叔父项梁生活,因此,项梁对项羽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秦时,项梁因为杀人,躲避到吴中(今江苏苏州)以逃避官府治罪。
吴中一带每逢有大的徭役或丧事,项梁都亲自主持,暗地里以兵法训练宾客子弟,这使得项梁逐渐成为吴中一带的显赫人物。
项羽学习书法,没有成绩,又去学剑,也不成,项梁很生气。
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1]。
项梁于是教习项羽兵法,项羽非常高兴,然而也只学了大概,不肯穷其究竟。
秦始皇末年,项羽已长成一个身高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伟岸男子,即使是吴中子弟,也对项羽惧怕万分。
秦始皇巡游会稽(今浙江绍兴)时,项羽与叔父项梁一同观看。
项羽看到秦始皇雄伟壮观的车马仪仗,十分羡慕,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项梁慌忙用手掩其口,避免祸从口出。
但由此事,项梁开始对项羽刮目相看。
1、将门虎子,反秦英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的九百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揭竿而起,掀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天下豪杰蜂起,原六国贵族纷纷自立反秦。
项梁与项羽闻风而动,杀掉秦会稽首通,得精兵八千人。
项梁自立为会稽首,项羽为裨将,投入到反秦斗争的洪流中。
项羽跟随项梁起事后不久,陈胜牺牲,其部将召平攻广陵(今江苏扬州)未下,乃矫陈胜命令,拜项梁为楚上柱国,命其引兵西击秦军。
略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摘要:本文重新论证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的问题,以项羽的事迹为时间线索,着重考察了项羽“英雄”、“悲剧”的具体内涵,并与众所周知的电影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在面对困境时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以多重视角进行了分析,并试图进行了一定的回答。
关键词:项羽悲剧英雄
项羽在困境中不断克服困难,勇于挑战。同时自己的生命中也不断出现危机,甚至可以说,项羽自杀了数次,只不过前几次未遂而已。巨鹿之战中:“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①
我们不禁会意识到,当生命陷入极端的困境时,苟活或者选择牺牲,这成为一个问题。项羽选择的没有任何犹豫。海德格尔坚信:“本真的向死存在(authentic existence—towards—death)优于毫无个性的大众生命。”⑨这似乎是对所有选择战争又选择自杀的人提供了理论依据。按弗洛伊德的说法,生命的进化与发展只是偶然现象,须归因于外部原因,而反之,生命向死寂转该的回归,是它的本质和目标所在,既人有死亡的本能。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去死。这似乎是对短暂生命的慰藉。⑩歌德指出了不死的那条路,即变。这对于英雄们来说太难了。几近对牛弹琴,他们是永远相信自己的一群人。不过人们应该庆幸能够欣赏英雄在反抗平庸和无价值时的壮烈情景。我觉得变是出路,变是相信有未来,相信未来更美好。《英雄本色》的英文名字恰是a better tomorrow。我们应该相信未来。
⑦同①第231页。
⑧《审美学》,周常鼎、尤西林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第一篇: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
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那么你知道项羽在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的吗?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的资料。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篇1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大敌当前,岂能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
樊哙为救其主,敢作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兼备,堪称好汉。
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
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勇敢无畏:项羽天生勇猛,敢于冒险,不畏艰险。
他在战争中常常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2. 骄傲自大:项羽虽然勇猛无比,但也有着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他常常轻视敌人,不把敌人放在眼里,这也导致了他在战争中的一些失误。
3. 仁爱之心:项羽虽然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但也有着仁爱之心。
他对待士兵非常关心,常常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戴。
4. 优柔寡断:项羽在一些关键时刻常常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他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没有及时杀死刘邦,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5. 重情重义:项羽是一位非常重情重义的人。
他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士兵都非常关心和爱护,这也让他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总的来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勇敢无畏、骄傲自大、仁爱之心、优柔寡断和重情重义。
这些性格特点既成就了他的一生,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人物形象分析项羽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作为楚国的统治者和抗秦战士,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项羽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他在历史中的形象塑造和评价。
首先,项羽是一个具有军事才能和天赋的统帅。
他具备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和出色的指挥能力,这使得他在抗秦的战斗中屡战屡胜。
在创立一系列军事政策和战斗策略,项羽展现出了自己的领导才能。
他决策果断,勇猛果敢,不惧艰难困苦,这给他的部队带来了无限的士气,赢得了大量的支持者。
其次,项羽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他为了解放楚国和众多被压迫的人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和秦朝抗争。
他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始终抱有一颗为国家献身的赤子之心。
他在楚汉之争中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
即使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爱国精神仍然感染和激励着后人。
然而,项羽的形象也有其负面的一面。
他有时表现出冲动和任性的一面。
在刚刚得势时,他过于傲慢自大,缺乏谦虚和谨慎。
他对待朋友和部下的态度也有时过于霸道,并且因为这些原因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支持者。
同时,他在政治上的疏忽和不成熟也导致最终的失败,无法有效地统治国家。
最后,项羽的形象也受到了历史记载的影响和解释的不同。
在史书中,项羽的形象颇受争议。
有些历史记载赞扬他的英勇和聪明,赋予他抗秦的英雄光环;而另一些记载则对他的决策能力和个人行为进行了批判。
这些不同的记载和解释使得公众对他的评价存在巨大的差异。
总的来说,项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形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他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的冲动和疏忽也导致了失败。
无论如何,他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人物,他的形象将继续被讨论和研究。
对项羽人生悲剧的解读
项羽性格的缺陷导致了人生的悲剧《垓下之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在楚汉两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者通过三个刀枪剑影的场面描写,刻画了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英雄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功以经营天下。
他本人的性格作为一个争夺天下者就存在着缺陷,才导致了英雄末路的悲剧,也就是说从性格上讲他缺少一代帝王的秉性和韬略。
《垓下之围》又分为三个小场面: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东城快战、自刎乌江。
我认为作为争王天下的人,性格上的缺陷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霸王别姬,私情满怀,轻重不分:故事的开始: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
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刘邦抓住了项羽及楚军的思乡情重,使出的攻心术带来的结果。
众所周知如果项羽当初不思回归,而是占据关中,称霸天下时,何来楚人沐猴而冠与四面楚歌?大丈夫本来就是四海为家、天下为公。
何来家乡与私情!由此可见他没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心胸。
接下来作者描写项王听到歌声的第一个反应惊问:‘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一个惊字,反映了他虽然身经百战但是心理素质不高,不善于应对突发事件。
接下来的行动不是赶快想对策,却作诗别姬!做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用武力夺得天下的项王,此时此刻他露出了小儿女态!情字当头,还痛哭流涕。
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军岂不人心涣散?就是为了安定军心他也不该如此。
关键时刻他应该从容不迫,冷静地分析形势,赶紧寻找突围方法,以保全楚军实力为当务之急!重情是平常人的美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但是作为争天下者,在生死关口不以天下事为重,而重私情就是一个很大的性格缺陷。
项羽是个怎样的人
项羽是个怎样的人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瞩目的英雄人物。
他是西楚霸王,曾率领西楚军队与刘邦的汉军进行了激烈的战争,是战国末年乱世中的一颗璀璨星辰。
那么,项羽是个怎样的人?本文将从他的背景、个性特点,以及他在历史上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项羽这一历史巨人的真实面貌。
首先,我们要了解项羽的背景。
项羽本名劉邦,字俊,出生于战国末期的咸阳,是刘邦的后代。
他出身贫寒,少年时期孤苦无依,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勇敢,不断奋发努力,最终成为在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
项羽的个性特点也是研究他的重要方面之一。
他勇猛无比,有着过人的勇武和军事才能。
相传他曾在少年时期擅长习武,并精通各种武艺。
在军事上,项羽率领西楚军队多次取得辉煌的战绩,展现了他的决断力和战略眼光。
除了勇武之外,项羽也是一个有情感且忠诚的人。
他与妻子虞姬的爱情故事至今仍被广为传颂,显示出项羽对于感情的执着和坚守。
然而,项羽也有着一些不足之处。
他有时情绪化,容易冲动和盲目自信。
这在他与刘邦的对抗中也有所体现。
项羽在取得许多战略上的胜利后,却因为他的自负和目光短浅,最终导致了西楚战败的结局。
尽管有这些不足之处,项羽在中国历史上仍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率领军队挑战中央政权的人物,他的个人英勇和战略才能,影响了后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成为了历史上的典范。
与刘邦的角逐,既展现了战国末年的割据混乱,也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项羽也因此成为后人眼中的英雄,被赞誉为无数革命先烈的楷模。
在总结中,可以说项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有着高尚的品格和过人的才能,但也有着一些缺点。
然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事迹和个人形象,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项羽,既欣赏他的英勇和勇猛,也看到他的局限和不足。
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所以,项羽是一个既卓越又有缺点的人物。
他的事迹和形象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磨灭的英雄。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事件。
项羽虽没有成功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业,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
项羽一生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业,但由于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认识上的偏差,作战谋略上的失误,血气方刚而智谋不够,最终只能是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项羽本纪》一文中自始至终都曾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
如写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但他却自有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意思是,读书写字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对付万人的本领。
他的一番话就体现体现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来使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来对付战乱中的各种情况。
后来,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学兵法,但“又不竟学”,半途而废。
但他的大志却也着实难得,如他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渡钱塘江,便“口出狂言”:“那人我可取而代之。
”他力大无比,才气超人。
为了自己能在战乱中召集各路各派,反倒秦军并能使下属无所谓惧作下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如他在进攻秦军的过程中,由于看不惯守义在危难之中还兀自贪图享受的行为,便谎称“守义和同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而杀死了守义父子。
这之后,项羽名声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所有将官都震骇顺服。
这大大增加了项羽的自信心,失势也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指挥楚军同秦军作战,楚军一过河就运用了的军队,激战多次,断绝了秦军运粮的通道,把秦军打得大败。
一 项羽性格分析
•一项羽性格分析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
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
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 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
接着又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项羽对着敌将瞪着眼睛一声怒吼,不但使这个本应该来追击他的将领吓破了胆,连他的马也受了惊,连连后退,逃出数里。
西楚霸王项羽的形象分析
西楚霸王项羽的形象分析作者:张芯孜来源:《广东蚕业》 2017年第7期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短暂而辉煌,历史评价众多,褒贬不一。
笔者认为其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历史因素导致其最终走向失败,奔赴悲剧,但其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性格直爽且富有纯真、重情重义、极富军事才能等特点使项羽的形象丰满起来,也令人印象深刻起来。
1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项羽其人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在于其志向远大、力气大。
一方面,项羽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学习只学“万人敌”,从小就有统帅大军的志向与打败敌人的决心与魄力。
当看到秦始皇出行的时候觉得自己可以取而代之,青年时期的他就有取代帝皇的雄心。
果真印证着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志者不论出身、不论家世,需要的是勇气与魄力。
另一方面,项羽本人力气很大,气势逼人,这些都是先天的优势,很多人再怎么练习也不能达到,大鼎在我们眼中也许是不可能一个人挪动的巨物,但到“力能扛鼎”的项羽手里却是小菜一碟,诚如《垓下歌》中形容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力气宏大,气概非常。
2丰满的人物性格特点项羽在笔者眼中并不是单一的形象,有好有坏,有优有劣,形象丰满。
项羽性格中的残暴血腥、直与真与重情重义既是性格的发光点,也是其最后兵败自刎的内在原因之一。
谈到项羽,有许多成语或者典故就会迸然而出,如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鸿门宴等,而其性格的残暴血腥就不得不想到“沐猴而冠”,项羽火烧咸阳城,毁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不管谁当皇帝,战争一旦发起,受苦的总是百姓,项羽也是没有认识到百姓与民心的重要,才会被刘邦打败。
而说到真与重情义方面,又不得不与刘邦进行横向比较,有对比才有差距,才能更好地发现项羽的性格特点。
当他看到秦始皇出巡,他没有掩饰自己的野心,也没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非常直接地说出自己的心声——“彼可取而代之”。
而不像刘邦那般掩饰自己的非分之想。
在彭城之战中,刘邦利用“鸿沟议和”换回了自己的妻子和老父亲,并对天真的相信他并遵守承诺的项羽追杀到底,在两相比较之中,我们越发发现刘邦的狡猾与精明,项羽的纯真与直爽。
浅析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项羽的悲剧性格关键词:项羽,悲剧,悲剧性格,美学意义摘要:中国历史上的项羽也如莎士比亚创作的那些悲剧主人公一样彻底毁灭了,然而他却像巨人一样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两千多年以来人们都在经久不衰的谈论着这个‚楚霸王‛,谈论他的人格的魅力,谈论他失败处透出来永恒的成功。
对于他的失败的结局,多归因于他的性格,由是而形成他特有的性格悲剧。
朱光潜先生说:‚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
‛毋庸臵疑,项羽正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
这个秦汉之际重要的历史人物的短暂的一生戎马倥偬,驰骋疆场,足具英雄胆略。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因为个人性格而导致了他最后失败的悲剧结局。
悲剧的历史隐藏着悲剧的人物命运,悲剧的人物命运源于悲剧的人物性格。
一、悲剧与性格悲剧1、悲剧及其美学意义(1)悲剧悲剧作为审美形态,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美学史上占有及其更要的地位,悲剧一向被人们称之为‚崇高的诗‛,它反映的是一种悲壮而又崇高的美。
所以,悲剧是一种以极其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现实世界生存斗争中的地位和命运的艺术作品,它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悲剧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悲哀,而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
(2)悲剧的美学意义在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对于悲剧的美学意义许多美学家、学者都对其做了很丰富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等都对悲剧美作了详尽的描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惟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特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各自凭借足以自我辩护的理由所展开的冲突,这种冲突以同归于尽的结局达到在‚永恒正义‛前的和解。
悲情英雄项羽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
悲情英雄项羽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每逢乱世,天下英雄辈出,项羽是其大家所熟悉的一个,人们对于他评价褒贬不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项羽个人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个人评价1楚军主力北上击齐,汉军趁机东进伐楚!也就是说,项羽为了平乱齐国,把所有的精力和兵力都用在齐国,而不是刘邦身上,也就间接的给了刘邦发展壮大的机会。
田荣不断的在齐国搞事情,项羽派人去剿灭,田荣就给他玩起游击战,远远躲起来。
楚国大军一走,田荣率领的军队又冒出来,到处斩杀楚国的军士。
这样反反复复搞了很多次,让楚国的大军深陷在齐国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齐国跟楚国是世仇,为了联合齐国抵御汉军,双方暂时合作,楚军二十万被韩信一场水给淹了,大将龙苴战死,齐国成为汉土。
九江王英布早就叛楚归汉了,长沙王吴苪是汉王的忠实追随者。
彭越在楚国后方搞游击战,搞得楚国不得安宁,大部分楚地都被彭越攻占了。
项羽还有那些盟友呢?诸侯是一个没有了,他们都跟刘邦结盟围攻项羽!唯一还忠于项羽的是鲁地,项羽死后,鲁人拒不投降,理由是楚怀王曾经封项羽为鲁公,鲁人要给项羽举行葬礼。
韩信将项羽尸体缝合起来交给鲁人,以公爵之礼厚葬,刘邦亲自祭奠,鲁人乃降!所谓江东之地方千里,乃王霸之资,失败的项羽回到江东,结果只有两种,无论那种都是项羽不能接受的。
一是被汉联军追杀,最终死于战阵之上;二是被百姓捉住斩首或者扭送汉军。
两千年来,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都被当做他因此失去天下、最终国破身亡的最主要原因。
多少后世英雄人杰,都将项羽当做鞭策自己的反面典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然而,如果当真从项羽当时的立场和形势看来,那么我们会发现一个被《史记》《汉书》掩藏的真实史实,项羽当时实力不足,根本就不可能君临天下。
刘邦并非他最大的敌人,杀刘邦,对项羽来说弊远大于利,也会严重损害自己政治声望,从此成为天下公敌,自取灭亡。
项羽个人评价2鸿门宴时,项羽的真实实力,好一出借力打力的空手套白狼!巨鹿之战时,项羽率领五万楚军,大战大秦帝国合计四十万人的长城军团(王离部)和关中军团(章邯部),先击退章邯所部,夺占粮道,再歼灭的王离军团近二十万人。
分析项羽之悲剧形象
分析项羽之悲剧形象帝业方看垂手成, 何来四面楚歌声。
兴亡瞬息同儿戏, 从此英雄不愿生。
西楚霸王以悲剧结束了他的生命。
但这一悲剧形象并没有因他生命的陨落而黯淡,恰恰相反,后来的人不断地来评说,来探求这悲剧形象背后深刻内涵。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对《史记》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是的,《史记》为我们提供了汉武帝以前三千多年历史中一幅色彩斑斓的人物形象画廊。
其中有帝王将相,有一般平民;有伟大的、杰出的政治家、学者;有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有失败的历史人物......。
项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也是《史记》中的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
他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史学史上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人物。
总的来说,项羽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
他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在秦末风起云涌、诸侯并起的战争风火之中,他勇敢善战,叱咤风云,推翻了暴秦的统治,成了令天下诸侯低首称臣的霸主。
但是,他却在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失败了。
项羽的一生经历了由成功到失败,从兴盛到衰弱的过程。
项羽的性格也从在战场上的当机立断变为在政治斗争舞台上的优柔寡断。
要表现出时空跨度如此之大,性格变化如此复杂的项羽形象,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却独具匠心,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从项羽一生经历的事件中,选取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件进行叙写,成功地刻画了历史上项羽这一传颂千古的悲剧英雄形象。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描写了项羽作为英雄人物的各个方面,对他推翻暴秦的英雄业绩给予了生动写照:“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垄亩之中,三年遂将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项羽本纪》)。
下面,通过《史记.项羽本纪》的具体记叙,详细进行分析。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史记》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以人物为线索的纪传体通史。
太史公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
由于太史公自身不幸的遭遇,使得整部书透露着浓郁的悲剧氛围。
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除了对史实的客观叙述与评价,他更是融合自我体会对他们抱以同情和感慨。
《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塑造就是如此。
本篇题目作《项羽本纪》。
纪者,记也。
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是《史记》中以朝代的先后顺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朝代或帝王的历史。
而众所周知的是项羽并未在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更加未曾称帝,至多也只是自封为西楚霸王。
太史公却作“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可见,司马迁并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更表现出一种对英雄的惋惜与敬重。
尽管项羽作为英雄是值得敬仰的,但是作为史记家的司马迁还是对项羽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项羽在性格上的特点,即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结合,骁勇善战与匹夫之勇并存,仁慈长情与妇人之仁俱在等,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组合,造成了项羽的悲剧人生,让人们对之既敬重又扼腕。
一、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第一句话便出口不凡,“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面对项梁的责难,他不是反省自己,而是说出要学就学“万人敌”的豪言壮语。
紧接着,在见到秦始皇游会稽之时表现出的不屑,又让人一惊,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斥着无尽的豪气,震人心魄。
在起事之初,项羽就已经表现得相当果敢了。
斩杀太守,又击杀数十百人稳定军中,使得“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是“巨鹿之战”,被认为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整个过程用了多次复笔的手法,他诛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他破釜沉舟,“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他破秦军,诸侯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几个“无不”、“莫敢”就写出了项羽让人慑服的英勇无惧、勇武盖世,可以想象他在短短三年时间如何叱咤风云,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预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形象分析(一)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人物的多重人格,他所向无敌又性格暴戾,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仁慈爱人却又犹豫不决。
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性格上的缺陷和矛盾共同构成了项羽悲剧。
关键词]项羽英雄形象性格缺陷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历史巨著《史记》,又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它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发展的最高成就。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手法,而最有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最为撼人心魄的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项羽便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集中全力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其实“本纪”是《史记》中以主宰天下政局帝王为纲,以编年形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项羽并未称帝,司马迁却用《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并且篇目顺序还放在《高祖本纪》之上,从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史实的尊重,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但司马迁毕竟是一个史学家,不管他多么钟爱项羽,始终不叫感情溢出史实之外,对项羽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中我们可看出项羽性格上特点:既所向无敌又凶残暴戾,既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既仁慈爱人又犹柔寡断,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形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一)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
《项羽本纪》中“年二十四”的项羽一出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学万人敌”自信足以力征万人,看到秦始皇游会稽,却说“彼可取而代也”,豪言壮语,震人心魄。
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莫过于“巨鹿之战”他先是“帐中斩宋义头”号令军中,接着是置生死于度外,破釜沉舟,身先士卒“杀苏角,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
“诸候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写出了一个盖世英雄的万丈豪气。
楚汉战争中,面对善射的楼烦,“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一瞪眼吓退了楼烦。
垓下之围,项羽率领二十八骑逃至东城,“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候“人马俱惊”倒退了好几里。
已处于穷途末路,气势尚且冲天盖地。
然而勇敢无敌过多,性格就显得凶残暴怒。
《史记》中多次写到其残暴一面。
从攻襄城“已拔,皆坑之”,再到“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以致于后来,当他“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时,“齐人相聚而叛之”,使得“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于是在最后时刻,阴陵田父的一个“左”,熄灭了楚军东山再起的最后希望。
正是由于他的残暴,使他失去民心,进而葬送了自己。
(二)英勇善战与不善权变
作为一代英雄,他勇敢善战,让人敬畏,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即缺少机智,不善权谋。
纵观项羽一生,从起事后,绝大多数时光在战场上度过,他擅长的是战争,自称起兵八年“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垓下之围的东城快战,项羽被阴陵田父骗入大泽,只剩下二十八骑,被困于数千汉军的追击之中,为了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许诺“为诸军快战,必三胜之”,接着“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又“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这一战虽是英雄末路,却仍旧酣畅淋漓,表现出永不妥协勇气。
项羽喜欢用堂堂军队与敌作战,却不善于用“谋”,至于如何巩固战争成果,如何笼络将士,收买人心,很少去做。
他身边谋士很少。
从史料看真正称得上谋士的只有范增。
亚父范增以七十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可是在项羽那儿并不受重视。
公元前208年4月项羽在河南荥阳包围了刘邦,这是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劝他急攻荥阳,项羽未置可否,陈平略施小计,就离间了二人之间的关系。
项羽由此开始疏远怀疑范增,拒绝采纳其正确意见,范增愤而离去,结果客死途中。
项羽因此失去了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也失去了
这位忠诚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