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透析技术在针灸治疗脑梗死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在脑组织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在脑组织研究中的应用微透析技术是将推挽灌流和透析技术结合起来并逐渐完善的一种新型生物采样技术,可在麻醉或清醒的生物体上使用,特别适合于深部组织和重要器官的活体生化研究。
微透析技术最早应用于脑内是在1972年美国耶鲁大学报道的猴脑的微透析研究,之后微透析即开始应用于对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药物动力学监测以及一些疾病脑内神经生理改变的研究,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就微透析技术在脑组织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微透析技术的原理及探针回收率的测定微透析技术是以透析原理作为基础的在体取样技术,是在非平衡条件下即流出的透析液中待测化合物的浓度低于它在探针膜周围样品基质中的浓度,灌注埋在组织中的微透析探针,组织中的待测化合物沿浓度梯度扩散进入透析液,被连续不断地带出,从而达到从活体组织中取样的目的,通过测定流出液即透析液中待测物的浓度来研究组织中待测物的水平。
这是一种动态连续的取样方法。
简单地说,微透析技术的原理就相当于在组织中创造了一个“毛细血管”,使化合物在浓度差的作用下扩散而进入此“毛细血管”,然后随液体流动带出体外进行检测。
微透析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可在基本上不干扰体内正常生理过程的情况下进行在体、实时和在线取样,透析过程探针周围的组织液成分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可以持续收集样品,而且被透析动物可以小到老鼠一般大小。
通过微透析技术可以单独取得细胞外液,因此可对大脑神经递质进行活体监测[1],由于透析液中不含蛋白质和酶等生物大分子,能直接进样进行高效液相和毛细管电泳等生化分析,免除了复杂的进样前样品处理及由此而产生的样品损失和误差,也不会因在室温取样而酶解,提高了样品的稳定性,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可以对微透析试验进行全程的自动化控制。
微透析试验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要测定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透析液中待测化合物的浓度与其在样品基质中浓度之比),由于微透析是在非平衡条件下取样,所以所测得的透析液中化合物的浓度只是探针周围样品基质中该化合物浓度的一部分。
中医针灸疗法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疗法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目的:研究分析中医针灸法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40例,根据随机对照分组法将患者分组,每组患者7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脑梗死后对症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以上常规治疗上给予中医针灸治疗,在治疗后3个月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指标评估。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7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且两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所降低,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所上升,两组间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脑梗死具有安全可靠的临床作用,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可有效提高患者自理能力,降低患者治疗费用,操作简单可在临床中有效推广。
【关键字】中医针灸疗法;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脑梗死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也是在中老年人群较为多发的疾病,主要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情况所引起,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会使患者发生血液成分、生理等情况的变化,逐步发生血液粘稠、血管硬化、血管狭窄等现象【1】。
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深入,我国传统医学对于脑梗死也有多年的研究针灸疗法是其中重要的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脑梗死患者,应用针灸促进病情的缓解并有效控制病情,现将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报道。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40例,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标准[2]:均头颅CT检查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确诊为脑梗死,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微透析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于监测脑细胞外神经化学物质。之后这项技术得到许多
基金项 目: 国家 9 3 * 7 计划资助项 目( 0 C 52 ) 2 5 B 23 0 作者简 介: 向: 刘 1 一) 女 副 7 在 研
经 穴脏腑 相关 。 收稿 日期 :07—0 —2 20 3 0 修 回 日期 :O 7 4 7 20 —0 —0
术, 是在非平衡条件下( 即流出的透析液中待测化合物
的浓 度 低 于它 在探针 膜 周 围样 品基质 中 的浓度 )灌 注 ,
埋在组织中的微透析探针 , 组织中的待测化合物沿浓 度梯度扩散进入透析液 , 被连续不断地带出, 从而达到
从 活体 组 织 中取样 的 目的 , 过 测定 流 出液 即透 析 液 通 中待 测 物 的浓 度来 研究 组 织待 测 物 水 平 , 是一 种 动 这
术 支撑 。
关键词 : 透析技 术 ; 医药研 究 ; 用 微 中 应
中 图分 类 号 : 2—0 R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2— 4 6 2 0 ) 4 0 1 2 10 2 0 (07 0 —00 —0
微透析是一种在体采样技术 , 其机理是利用微透
析探 针 等技术 对 生物 样 品等 进 行 透 析 , 探 针植 入透 将 析 部位 ( 如脑 、 液 、 体 组织 等 )小 分 子 物 质 在 浓 度 梯度 , 的作 用 下穿 过透 析膜 , 入透 析液 , 进 而透 析液 不 断被移 走 从而保 持 浓 度 梯度 … 1。上 世 纪 8 0年代 中期 兴 起 的 微 透析 技术 , 渐受 到生 物 医学 界 和 分 析 化 学 界 的关 逐 注 , 入 上世 纪 9 代 , 项 技 术在 生 命 科 学研 究 中 进 o年 这 得 到广 泛应用 。近年 来 , 于微 透 析 技 术 及 其应 用 研 由
微透析技术在药动-药效学(PK-PD)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Delacher等利用MD技术研究了环丙沙星的体内PK行为,并 将其与体外PD模拟实验相结合,预测药物的浓度-效应关系。 对8名受试者注射环丙沙星各200 mg,采用MD技术监测其体 内游离态环丙沙星浓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随后将来自于 患者体内的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外培养,根据体内浓度-时间曲 线模拟体外给药。
微透析技术在药动-药效学结合 研究中的应用
•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 自主神经药物 • 抗感染药 • 抗肿瘤药 • 其他药物
自主神经药物
• 对于自主神经药物,MD技术不仅能够持续 监测其在血浆(Cp)及组织间液(CISF)中的游 离态浓度,而且能够同时对组织及细胞外的 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有利于对自主神经药物 在体内的浓度-效应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了 解。因此,在自主神经药物的PK-PD结合研 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与传统取样技术相比,MD对动物的损伤 较小,能够实现对组织的长时间取样而不引起体液 损失,单个动物获得的信息量大,减少了动物个体差 异对实验造成的误差,是PK-PD结合研究的重要工 具。
通过MD/PK-PD实现对组织或细胞外游离态药物浓 度及其相应药理效应的同时研究,不仅有利于进一 步明确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制定临床最佳给药方 案,而且也为个体化给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通过MD/PK-PD能够有效地将环丙沙星的药物浓 度与其所产生的效应相联系,预测药物的体内PD行为,为确 定合理的给药剂量提供科学依据。
微透析技术在药动-药效学结合 研究中的应用
•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 自主神经药物 • 抗感染药 • 抗肿瘤药 • 其他药物
脑微透析技术在脑内研究中的应用
I 文献标识码 】A
l 文章 编号 l 6 2 172 1 )2—0 2 —0 17 —8 5 (0 00 10 4
A p l a in o r i ir d a y i nb an r s a c p i to f an m c o i l ss r i e e r h c b i
Co p i g wi e h p re stz d m ir c e e la a y i tc n q e f r q a t a i e a ay i, r i c o i l ss c n b s d u l t t y e s n i e c o h mi a n l ss e h i u o u n i t n l s s b a n mi r d a y i a e u e n hh i t v
f rr s a c i g t e d s a e , a h l g n h r p u i t o s i h e d fn u o r n mi e s He e we i to u e h a i o e e r h n h ie s s p t o o y a d t e a e t me h d n t e f l s o e r ta s t r . r n r d c d t e b sc c i t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 1年4 J 卷 第2 0 0 f 第7 期
C i sJunlf rg plao d no n,o. N . A r 1 h ee oraoD u A pi tn n ir gV 1, o ,p l00 n c i a Mo t i 7 2 i2
脑微透析技术在脑 内研究 中的应 用
p n ̄l a d rcd r f ri mi o iyi adsmmai dteapi t no i co iy ii ert nmiesic dn d c e n oe ueo a c da s ,n p b n r l s u r e l ai f r nmi da s nuor s t r, l i z h p c o b a r l sn a t n u g
微透析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微透析技术是一种分离、收集和测定细胞内和细胞外液溶质的方法。
它通过在微透析膜上形成微孔进行微透析,进而可以实时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
微透析技术的出现,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解析中药复杂的药效成分。
首先,微透析技术可以用于中药药效成分的研究。
中药常常含有多种活性成分,研究其作用机制是中药研究的重要课题。
传统方法通常只能对整体药效进行评估,不知道具体成分的作用。
而微透析技术可以在实时且连续的基础上,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直接采集和分离,从而进一步研究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
例如,研究中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可以采用微透析技术来采集和分离中药中的免疫调节成分,探索其在机体内的作用途径和机制。
其次,微透析技术可以用于中药药效成分的动态监测。
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往往与时间密切相关,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实时监测药效成分的变化情况。
而微透析技术可以通过微透析膜中的微孔在线采集体内药效成分,实现对其浓度变化的实时监测。
这样一来,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变化规律,为优化用药方案和研发新药提供理论基础。
例如,研究中药对肝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以通过微透析技术实时监测中药中的药效成分在肝脏组织中的浓度变化情况,以推断中药的药理作用。
此外,微透析技术还可以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剂型研发。
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大都是离线的,不能实时监测中药中活性成分的释放和体外释药动力学。
而微透析技术可以通过形成的微孔采集中药中活性成分的释放速率和动力学,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实时且定量的数据支持。
此外,微透析技术还可以用于中药剂型研发。
通过微透析技术,可以研究中药在不同剂型中的药效成分释放速率和动力学,从而优化中药剂型的设计,提高中药的药效。
综上所述,微透析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用于中药药效成分的研究,动态监测中药的药效变化,质量控制和剂型研发等方面,为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和提高中药疗效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微透析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微透析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析技术,通过将微型透析膜插入样品中,实现样品与分析仪器之间的连通,使待分析化合物从样品中扩散到透析膜上,再通过分析仪器对透析膜上的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分析。
微透析技术具有样品无需预处理、操作简便快速、对样品成分有良好选择性、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
因此,微透析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微透析技术可以用于中药复杂体系的成分分析。
许多中药方剂和中药提取物中存在着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这些成分以复杂的形式存在于药材中。
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需要繁琐的样品处理过程,处理过程中易丢失活性组分或者遗漏关键骨干成分,同时分析时间较长,影响分析效率。
而微透析技术可以直接操作实际中药样品,无需样品预处理,能够准确快速地分析和测定中药样品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和精确度。
其次,微透析技术能够用于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释放机制。
中药药效物质的释放机制是中药疗效的关键,但是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难以直接观测到药效物质在生物体内的释放过程。
利用微透析技术,可以将透析膜插入生物体内,实时监测药效物质在生物体内的释放情况,了解中药的药效物质释放机制,可以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微透析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的转运和代谢。
中药药效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而传统的研究方法难以直接观测到药效物质的转运和代谢过程。
利用微透析技术,可以通过插入透析膜监测生物体内的药效物质含量变化,了解药物的转运和代谢动力学过程,为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
此外,微透析技术还可以用于中药药物的剂量选择和疗效评价。
中药药物的剂量选择和疗效评价是临床中的重要问题,但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需要繁琐的动物实验或者临床试验,成本高且操作困难。
利用微透析技术,可以通过监测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变化,确定有效的剂量范围,并评价药物的疗效。
这为中药的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针灸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脑梗塞,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针灸在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并展现出了一定的疗效。
脑梗塞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
患者常常会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对于脑梗塞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但治疗效果往往有限。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脑梗塞的治疗中,针灸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针灸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从而减轻脑缺血缺氧的损害。
其次,针灸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脑梗塞会导致神经细胞受损,而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细胞的活性,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感觉和语言等功能。
再者,针灸还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代谢水平。
脑梗塞患者往往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和代谢异常,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改善代谢状况,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脑梗塞的方法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电针疗法等。
针刺疗法是通过将细针准确地刺入穴位,运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刺激;艾灸疗法则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电针疗法是在针刺的基础上,通过微量电流进一步增强刺激效果。
选择合适的穴位是针灸治疗脑梗塞的关键。
常用的穴位包括头部的百会、风池、四神聪等,上肢的肩髃、曲池、合谷等,下肢的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等。
这些穴位通过经络与脑部相连,刺激它们可以有效地调节脑部的功能。
为了评估针灸治疗脑梗塞的疗效,临床上通常采用多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常用的指标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可以反映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则能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程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如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等可以反映血液的流动性和凝固性。
针灸治疗在脑梗康复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探索
针灸治疗在脑梗康复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探索在脑梗康复领域,针灸治疗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针灸治疗在脑梗康复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现状。
一、针灸治疗脑梗康复的理论基础1.1 脑梗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脑梗康复治疗的基础是对脑梗的深入理解。
脑梗是指血液供应脑部的动脉突发性阻塞导致的血液循环中断,引起局部脑组织缺氧并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现象。
如何恢复脑梗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成为针灸治疗的重要目标。
1.2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学说、阴阳理论和气血观念。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而针刺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和气血循环,从而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二、针灸治疗脑梗康复的实践探索2.1 针灸治疗脑梗的方法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刺激、针刺手法和配合药物治疗等。
具体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而定,一般会结合针灸和中药治疗。
2.2 针灸治疗脑梗的机制针灸治疗脑梗康复的机制复杂且多方面,主要包括刺激穴位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脑血液循环以及提高神经细胞活性等。
通过研究这些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针灸治疗脑梗的作用原理。
三、针灸治疗脑梗康复的效果评估针灸治疗脑梗康复的效果评估是判断其疗效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估以及颅内-颅外动脉血流情况的观察等。
通过系统评估和统计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针灸治疗脑梗康复的疗效。
四、针灸治疗脑梗康复的现状与挑战4.1 针灸治疗在脑梗康复中的现状目前,针灸治疗在脑梗康复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它在改善患者功能恢复、减轻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4.2 针灸治疗脑梗康复面临的挑战针灸治疗在脑梗康复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研究中应用的针灸方法和疗程不一致,导致结果的可比性不强。
中医针灸疗法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中医针灸疗法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分析谭向东;李梅香【摘要】目的研究中医针灸疗法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13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92%,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3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疗法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7(012)016【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中医针灸疗法;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自理能力【作者】谭向东;李梅香【作者单位】523320 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523320 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脑梗死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 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引起的[1],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 机体出现血管的生理和血液成分变化现象, 血液黏稠度增加, 血管硬化导致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现象[2], 进而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充血水肿、变性坏死等, 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在临床治疗中, 主要有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改善脑循环代谢等[3]。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的研究发现中医疗法在脑梗死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中的一种主要外治法[4], 将其用于脑梗死治疗中, 有助于促进病情的缓解和控制, 保护神经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微透析技术影响因素及其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思考_刘奇
述模糊
[8 ]
辽宁中医杂志 2015 年第 42 卷第 9 期
[9 ] 实验至 少 恢 复 18 ~ 24 h , 值 得 借 鉴。 另 外, 有研
· 1755·
探针型号、 使用习惯等差异, 每一根探针 进行的部位、 “黄金期 ” , 存在一定的回收率 在进行正式实验前可以 “黄金期” 进行摸索。 先对 2. 3 定位验证 微透析结束后需要对探针置入的位 置进行验证, 以确保取样部位的科学性, 尤其是中枢神 不同脑区相邻较近, 透析结束后一定要取脑进 经系统, 行位置验证。 2. 4 样品收集与保存 实验前要使用纯水先冲洗管 路( 直接连接管路绕过探针) , 并用 70% 酒精冲洗消 再用纯水冲洗之后才可以用灌流液开始实验; 透析 毒, 过程中还要考虑检测物对光 、 热的敏感性; 连接管路尽 并考虑管路死体积与取样的时间差 。 样品收 可能短,
[12 ]
表明, 同等条件三者对回收率的
但与生理盐水相比, 使用人工脑脊液会 影响差异很小, 减少探针的使用寿命。 也有学者选择纯水作为灌流 液, 其样品的客观性还未见研究报道 。 所以选择灌流 以及探针使用 液时要综合考虑透析组织的生理状态, 寿命等因素。 1. 3 影响探针回收率的因素 探针回收率是决定微 透析取样含量的关键因素, 其中主要的可控因素包括: ( 1 ) 灌流液推进速度。灌流液推进速度可直接影响探 针回收率, 回收率随推进速度的提高呈指数降低 , [14 - 16 ] , 国际研究中多采用 1. 0 μL / min 一般不超过 2. 5
zazhi, 2005 ( 25 ) : 880 - 882. [ 12] Xu S, Hou X, Zha H, et al. Electroacupuncture accelerates solid gastric emptying and improves dyspeptic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J] . Dig Dis Sci, 2006 ( 51 ) : 2154 - 2159. [ 13] 陈建永, 潘锋, 徐建军, 等. 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及胃电图 J] . 浙江中医杂志, 2005 , 25 ( 9 ) : 610 - 612. 的影响[ [ 14] 姚筱梅, 姚树坤, 张瑞星, 等. 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脏敏 2006 , 31 ( 4 ) : 228 - 231. 感性的影响[J]. 针刺研究, [ 15] 高骏, 刘旭光, 颜贤忠, 等. 代谢组学研究针灸关键问题的初步策 J] . 针刺研究, 2011 , 36 ( 4 ) : 279. 略分析与探讨针刺研究[ [ 16] Raone A, Cassanelli A, Scheggi S, et al. Hypothalamus - pituitary - adrenal modifications consequent to chronic stress exposure in an experimentalmodel of depression in rats[J] . Neuroscience, 2007 , 146 ( 4 ) : 1734. [ 17] Kuipers SD, Trentani A, Westenbroek C, et al. Unique patterns of FOS, phospho - CREB and BrdU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female ratbrain following chronic stress and citalopram treatment[J] . Neuropharmacology, 2006 , 50 ( 4 ) : 428. [ 18] Gowda GA, Zhang S, Gu H, et al. Metabolomics - based methods for early disease diagnostics[J] . Expert Rev Mol Diagn, 2008 , 8 ( 5) : 收稿日期: 2015 - 03 - 2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072866 ; 81202743 ) 作者简介: 刘奇( 1985 - ) , 男, 陕西咸阳人, 博士, 研究方向: 针灸促神经 康复作用机制研究 。 通讯作者: 余曙光( 1965 - ) , 男, 重庆人, 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 E - mail: ysg28588 @ 126. 士, 研究方向: 针灸作用机理研究, com。 617 - 633. [ 19] 李海燕, 张学玲, 孙大鹏. 红光治疗寻常痤疮[J]. 齐齐哈尔医学 2007 , 28 ( 15 ) : 1839. 院学报, [ 20] 陆云清, 谢海莉. 丝柔光子痤疮仪治疗痤疮 33 例[J]. 中国美容 2004 , 13 ( 3 ) : 308. 医学, [ 21] 徐舒, — ——中医学现代化的新起点 吕志平, 蔡红兵. 代谢组学— [ J] . 江苏中医药, 2008 , 40 ( 3 ) : 26 - 28.
浅析微透析技术及其在针灸领域的应用
浅析微透析技术及其在针灸领域的应用
李晶晶;康明非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17(048)011
【摘要】微透析采样技术(microdialysissampling)是一种常用于科学实验的活体生物微量采样技术,1972年首次应用于神经生化实验。
该技术以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扩散特性作为理论基础,将一种具有透析作用的探针埋置于实验预采样的活体组织中,灌流液在透析探针导管中通过微量进样泵和控制器以特定速率进行推进,经过部分配有半透膜的探针和精密灌流体系对半透膜两边的物质进行互换(透析),通过灌流液收集系统来收集透析样本,微透析收集到的样品能够直接使用电化学、紫外、质谱等检测技术进行物质含量检测分析,可实现对灌流液中可溶性物质变化的连续监测。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李晶晶;康明非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针灸科广东深圳 518133;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南昌 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
【相关文献】
1.微透析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分析
2.微透析技术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3.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4.脑微透析技术在毒品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
5.微透析技术在药学及其他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脑内药物转运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脑内药物转运研究中的应用
姬汴生;敬永升
【期刊名称】《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6(25)4
【摘要】微透析(microdialysis)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米的生物样品采样技术,在生命科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技术是将灌流取样和透析技术结合起来的新技术,适用于组织及深部脏器的生化和代谢研究,可在组织损伤极小的情况下准确、动态地观察活体组织间待测物质的变化,因此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的研究中。
【总页数】5页(P11-15)
【作者】姬汴生;敬永升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河南,开封,475000;河南大学药学院,分析教研室,河南,开封,4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
【相关文献】
1.微透析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转运体研究中的应用 [J], 李莉;陈小平
2.RNA干扰技术在药物转运体研究中的应用 [J], 孔令雷;李桦
3.脑微透析技术在脑内研究中的应用 [J], 魏宇宁;张盈盈
4.脑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脑内药动/药效学研究中的应用 [J], 潘越芳;李范珠
5.脑内微透析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李瑞春;刘翼;游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脑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韩文迪;王长连
【期刊名称】《海峡药学》
【年(卷),期】2011(023)005
【摘要】脑徽透析技术是根据小分子物质可顺浓度梯度自由扩散的原理发展而成的可连续、活体对脑内特定部位细胞外液中生物化学物质进行采集的新型采样技术.凭借自身优点,脑微透析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药动学研究,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要综述脑微透析技术原理、特点及其在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韩文迪;王长连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福州,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4
【相关文献】
1.微透析技术在药动学及药动学-药效学模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J], 胡贺佳;陈艳;王爱民;王永林;巩仔鹏
2.微透析技术在抗精神失常药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J], 何寿芸
3.微透析技术在抗菌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中的应用 [J], 刘德鼎;黄怡;肖和平;刘瑞
4.微透析技术应用于Gefitinib药动学采样的可行性研究 [J], 谢波;侯远鑫;张为民;
凌家俊;林金容;邓姗姗
5.微透析技术在皮肤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J], 陈芳;胡晋红;朱全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透针刺法治疗脑出血合并脑梗死验案1则
透针刺法治疗脑出血合并脑梗死验案1则
区颖仪;黄泳;张东淑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13(035)006
【摘要】由于CT及MRI等影像学手段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脑出血合并脑梗死的病例诊断日益明确,该病不同于传统的脑出血或脑梗死,由于病变性质的不同,治疗上的矛盾与预后上的差别,故应给予重视。
我们运用透针刺法治疗脑出血合并脑梗死取得较佳疗效,介绍验案1则如下。
【总页数】2页(P884-885)
【作者】区颖仪;黄泳;张东淑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针灸推拿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针灸推拿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40.5;R743.330.6
【相关文献】
1.β-七叶皂苷钠治疗老年脑出血合并脑梗死的体会
2.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大面积脑出血合并尿潴留1例
3.脑梗死合并脑出血一例的治疗体会
4.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合并脑梗死缓解期的疗效观察
5.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糖尿病合并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血脂、炎症因子及血糖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透析技术在针灸治疗脑梗死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4-12T11:33:44.9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作者:孙艳[导读]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讨论了微透析技术的优缺点并对微透析技术在脑内神经学领域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微透析技术的取样原理、组成以及在针灸治疗脑梗死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并以提取大鼠脑脊液为例的详细描述了该技术的操作方法,讨论了微透析技术的优缺点并对微透析技术在脑内神经学领域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关键词:微透析;针灸;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本病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
近几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也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本病的治疗成为研究热点。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已得到世界范围的公认,大量研究证实,针灸对脑梗死有明确的治疗作用,是治疗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近几年来,由于微透析技术可以精确定位到脑内的各个区域被广泛应用于脑内神经递质的研究,本文结合微透析技术原理及方法,对近几年来为透析技术在针灸治疗脑梗死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微透析简介
微透析(Microdialysis)技术是一种微创并连续获得活体内细胞间液物质的方法。
1972年美国耶鲁大学Delgado等[1]通过将顶部固定透析包的导管埋植于10只恒河猴的尾状核和杏状核中研究脑内神经递质的释放,首次发表了关于微透析的文章,随后迅速发展成为神经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近年来微透析技术不断发展,截至2014年与微透析相关的文章高达6000篇之余,近年来,微透析技术主要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学、植物学等方面,在神经递质方面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可对体内神经递质水平进行动态监测,进而研究疾病的进展变化,对于临床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2]。
1.1原理微透析技术其取样利用透析原理,使用生理盐水、林格氏液或人工脑脊液进行灌注,探针外层由半透膜构成,液体通过半透膜时,由于浓度差,组织中的待检测物质就会顺着浓度梯度渗透进入透析液当中,并被接连不断地带出,通过测定流出液即可获得被检测组织中待检测物的性质及其浓度。
1.2组成微透析系统由微量泵、微透析探头、动物活动容器、微量冷却收集器、连接管及配套设备组成。
其动物活动容器是为了让清醒的实验动物自由活动而不会使管线发生缠结。
其中微透析探头尤为重要,微透析探头有直线性探头、环形探头、同心型探头等不同的类型,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同心型探头,实际应用需根据具体组织和待测物选择不同的微透析探头。
1.3操作过程以脑微透析为例,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5mL/kg麻醉,待大鼠麻醉后俯卧位固定于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上,调整门齿高度,保持平面低于两耳间线
2.5毫米,去除术野区毛发,在大鼠两耳连线中点后0.5厘米处纵行剪开长约1厘米开口,钝性剥离帽状腱膜,暴露颅骨,保持创面清洁无出血,将微透析探针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定位矢状缝为原点,读取坐标,调整定位仪定位于所需透析位置,用铅笔做标记,移开定位仪,用牙科微型钻在其旁边钻两个孔,与标记点形成三角形,但不要穿透脑膜,将两个孔分别拧上螺丝,起固定作用,再在标记点处垂直钻开直径约为1.0毫米的孔,轻轻挑破硬脑膜,移回定位仪,重新定位坐标,将定位仪向下调整至所需检测位置,埋植微透析管,同时将牙科水泥配置好后固定微透析管套,将创面全部覆盖,以防感染,3-5分钟后,水泥石化后,撤掉立体定位仪,将探针插入套管内与透析仪连接,将大鼠置于碗状容器内,开启冷却收集器,平衡2小时后,开始收集透析液。
操作注意事项:①时刻保持术野区创面清洁无出血,防止探针堵塞,影响探针回收率。
②大鼠不同品系、体重差异侧脑室定位存在偏差(具体定位参考The Rat Brain in Stereotaxic Coordinates,6th)。
③配置牙科水泥最好时间是与向下调整定位仪同时进行。
④透析取样时注射泵内为Rniger液,操作结束后,注射泵内换为超纯水,将探针至于支架上,下面管内放置超纯水与肝素(1:1),冲管30分钟后,将管内置换成超纯水,过夜冲管,防止管道堵塞。
⑤为了使测量探针回收率更准确,室温和大鼠的体温应该是一致的,所以一般实验室温度都会控制在37℃左右[3、4]。
2.微透析技术在针灸治疗脑梗死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大量研究已证实,紊乱的神经递质是导致脑梗死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徐鸣曙等[5]采用微透析-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发现电针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风池穴后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在15-45min和灌注后0-30min出现两个峰值。
郭真真等[6]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缺血区纹状体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浓度有关。
俞晨[7]等应用微透析技术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中枢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微透析技术可以较好地检测脊髓损伤后脑内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水平的动态变化。
王慧[8]等采用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检测技术收集大鼠针刺"神门”和"命门”穴前、针刺后中缝背核细胞外液,观测其5-HT、NE、DA 及HVA 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针刺"神门”和"命门”穴中缝背核组织中5-HT、NE及HVA 的含量明显降低。
以上研究表明微透析技术是研究神经递质变化的重要检测手段之一。
3.小结
尽管微透析技术问世30多年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对很多难溶性大分子物质也完成了实时和在线监测,但仍旧存在着许多缺点,例如:①微透析探针的置入会对组织形成一定的损伤,并可能引起微生物感染,作为一种有创的检查手段,想要应用于临床,也较难得到病人及家属认可。
②微透析仪本身和所需用品,特别是探头的价格相对昂贵,许多实验室无法负担昂贵的研究费用。
③探针相对回收率低,每次取样均需测定探针的回收率。
④由于采集的样品量少、浓度极低,对检测提出巨大挑战,现只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等少数高端分析仪器可以用于检测。
近年来,除了对药代动力学和植物的研究,人们越来越重视微透析研究脑神经学领域方面的应用,目前微透析技术在应用于针灸治疗脑梗死机制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兴奋性、抑制性氨基酸,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乙酰胆碱等物质,由于实验指标差异较大,目前仍然没有明确针灸治疗脑梗死的机制。
在脑内神经学领域微透析技术已经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相信它在疾病的诊断、药效学、监测及治疗等方面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郑巧玲,张文渊,李焕德.微透析采样技术及其相关分离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0,10:754-762.
[2]樊官伟,高秀梅.微透析技术及其应用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09:1781-1782.
[3]ChanJK,ManuelMR,CiaravinoG,etal.Safetyandefficacyofthalidomideinrecurrentepithelialovarianandperitonealcarcino-ma[J].GynecolOncol,2006,103(3):919-923.
[4]DownsLSJr JudsonPL ArgentaPA etal.Aprospectiveran-domizedtrialofthalidomidewithtopotecancomparedwithtopote-canaloneinwomenwithrecurrentepithelialovariancarcinoma[J].Cancer,2008,112(2):331-339.
[5]徐鸣曙,葛林宝,徐佳.Dynamic Study of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Dopamine in the Striatum for Ra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08,05:295-297.
[6]郭真真,吴毅,贾杰,吴志远,李明芬.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3,03:202-207.
[7]俞晨,徐又佳,张志琳,董启榕,郑祖根,张震东,马勇,高慧.脑微透析法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脑内兴奋性氨基酸的动态变化[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06:923-926.
[8]王慧,王旭,唐卉凌,白丽敏.微透析法研究针刺后中缝背核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动态变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03:301-303.
作者简介:孙艳(199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