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合肥学院应用大学之路

合集下载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合肥师范学院二○一五年四月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目录一、建设基础 (1)(一)抓转型,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 (1)(二)强基础,提高应用型办学实力 (2)(三)重内涵,培育应用型办学特色 (4)二、指导思想 (5)三、基本原则 (5)(一)统筹规划,系统设计 (5)(二)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5)(三)错位发展,彰显特色 (6)四、建设目标 (6)(一)总体目标 (6)(二)具体目标 (6)五、建设内容 (6)(一)适应转型发展需求,实施“开放办学制度创新计划” (7)(二)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实施“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计划” (8)(三)对接行业岗位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计划” (9)(四)对接行业技术需求,实施“应用研究水平提升计划” (12)(五)对接行业服务需求,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计划” (14)(六)对接高层次应用人才需求,实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计划” (16)(七)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17)六、进度安排及预算 (20)(一)进度安排 (20)(二)经费预算 (22)七、保障措施 (23)(一)健全组织机构 (23)(二)统筹经费使用 (23)(三)严格绩效管理 (23)(四)加强动态调整 (23)附件1: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二:汉语言文学专业.........................................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四:动画专业.....................................................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新型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新型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新型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张学春;徐公伟
【期刊名称】《邢台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2)002
【摘要】建设新型应用型大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要求,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强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突出新型应用型大学创新力,加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胜任力,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水平和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
【总页数】6页(P109-114)
【作者】张学春;徐公伟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4
【相关文献】
1.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以湖南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为例 [J], 陈拥贤
2.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对策思考——基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视角 [J], 安静
3.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J], 何艳丽;徐红
4.贵州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办学策略探究 [J], 赵斌;唐春;窦瑞;邹维兴
5.贵州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办学策略探究 [J], 赵斌;唐春;窦瑞;邹维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

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

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进展报告合肥学院二零一三年三月目录一、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进展报告(一)基础设施建设(二)专业建设(三)课程建设(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五)师资队伍建设二、附件:1、教育厅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经费分年度拨付表2、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配套经费一览表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进展报告根据省教育厅皖教秘高【2010】79号文件通知,按照《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及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经验,我校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育人为本、教学为纲”的办学理念,坚持统筹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紧紧围绕科教兴皖、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地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我校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应用型本科大学,为全省应用型高校作出示范,也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教育体系探索一条新路。

现汇报如下:(一)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随着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的顺利完工和投入使用,我校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实现了新跨越。

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其它校舍面积,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全部达到国家评估标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科学有效,较好地满足了我校教学需求。

一、艰苦奋斗,全力以赴,努力完成新校区建设各项任务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于2005年12月26日经合肥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占地面积797.14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51900平方米。

自2007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至2012年9月已建成投入使用校舍面积349153平方米,学校真正实现了一校区办公。

学校新建成投入使用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教学实验、科研用房,总建筑面积129923平方米;2、图书馆,建筑面积41479平方米;3、行政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1786平方米;4、学术交流中心,建筑面积12168平方米;5、体育场馆及附属用房,建筑面积19368平方米;6、学生食堂及附属配套用房,建筑面积18949平方米;7、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114052平方米;8、其他附属用房1428平方米。

从“身躯的转型”到“灵魂的转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从“身躯的转型”到“灵魂的转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从“ 身躯 的 转 型 " 到“ 灵 魂 的转 变 ’ ’
— —
地 方 新建 本 科 院校 转 型发 展 的思考
程 艺
( 中共安徽 省委教育工委 安徽省教育厅 , 合肥 2 3 0 0 6 1 )

要: 新 世纪 以来 , 我国诞 生 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 , 是模 仿老 的大学发展之路 , 还 是探 索新路 , பைடு நூலகம்辟蹊 径, 这是
p r o v i n c e h a v e u n d e r g o n e t h e i r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t o t h e a p p l i e d t y p e p i r o r t o o t h e r s .I t i s w o r t h s t u d y h o w
编者按 : 2 0 1 6年 9月 2 9日,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安徽省教育厅厅 长程艺教授在合肥学院召 开的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反馈会上 , 发表 了这篇很有深度 的讲话 。文章提出的“ 深度转变 ” 观点 , 对于引
领地 方 本科 院校 向应 用 型大 学转 型发 展具 有很 强 的指 导意义 。
世纪之交 , 安徽省一批高校通过合并 、 重组 , 升格为本科院校 , 这些院校升格后面临的首要 问题是 : 该
办成 什 么样 的 大学 ?或 者说 , 在高 等教 育 大众化 的趋 势下 , 在 同质 化倾 向相 当突 显 的背景 下 , 哪里 才 有这 类新 建 本科 院校 的生 存 空 间?对 此大 家倍 感压 力 , 苦 苦探 索 。合 肥学 院提 出 了 自己的想 法 , 开 始 了新 的
应j d 型南 于 震翻 完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实践研究——以合肥学院为例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实践研究——以合肥学院为例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实践研究——以合肥学院为

张蕊
【期刊名称】《高教研究与实践》
【年(卷),期】2019(0)4
【摘要】历史溯源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实践基础,政策导向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强劲动力,大学服务社会职能方式的演变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规律所在。

合肥学院通过适时转变办学理念,全面重组思想观念;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密切适应市场需求;坚持深入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培养能力;注重开展双创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等一系列探索实践,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总页数】7页(P12-18)
【作者】张蕊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
【相关文献】
1.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以合肥师范学院课程标准建设为例
2.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路径探析r——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4.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以合肥师范学院课程标准建设为例5.应用型大学多层次工程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合肥学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动地方大学向应用型城市大学转型发展的思考

推动地方大学向应用型城市大学转型发展的思考

推动地方大学向应用型城市大学转型发展的思考作者:李发戈段为国来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文李发戈1 段为国2(1.中共成都市委党校;2.成都市财政局,四川成都 610000)[作者简介]1.李发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副教授;2.段为国,成都市财政局教科文处处长。

[收稿日期]2020-02-10[基金项目]中共成都市委党校2019年度重大委托项目(项目编号:W-2019-2)。

内容提要:作为应用型大学的特殊形式,城市大学兼具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术性、专业性与职业性,能够在为地方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直接服务的同时,从地方和城市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大学要走出与研究型大学同质化办学的困境,实现功能与资源互补,应把建设应用型城市大学作为重要的转型发展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地方大学应用型城市大学转型发展中图分类号: G648.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323(2020)02-0055-09一、城市大学及其类型建构现代大学的职能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但不同的大学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对大学进行类型划分,目的就在于引导大学合理确定办学定位,在不同的层次或领域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作为应用型地方大学的特殊形式,城市大学的类型建构是社会建构、认知建构和社会实践性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1]。

即除大学自身外,政府、市场、社会及公众对城市大学的组织属性和社会功能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城市大学的内涵和外延尽管城市大学的历史悠久,但现代主流的大学分类体系中,并没有城市大学这个类型和层次。

国外包括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FAT)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美国加州的“高等教育总体规划”、英国“研究评估分类法”四种最具代表性的大学分类法中,都没有城市大学这个类型层次。

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必然趋势、问题及实践路径

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必然趋势、问题及实践路径

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必然趋势、问题及实践路径杨岭【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遵循分类办学的规律、解决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缓解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面临诸多内外部问题。

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切入点是明确内涵与特征,厘定思路,趁势而为向;关键在于清除体制障碍,突破瓶颈制约,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保障是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助推器是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

着力解决若干基本问题,才能在高等学校分类定位中突破障碍、顺利转型并持续发展。

%Transition from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to Technology Universit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following the law of Classified education,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Relief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talent market, and promotion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chieving the transition from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to Technology University faces many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blems. Starting point for transformation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to Applied University is the clear connotation of the ideas and characteristic, the key is to eliminate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on,mechanism innovation management; The security is to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Booster is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s. Only when we solve some basic problems, can we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the smooth transition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总页数】5页(P110-114)【作者】杨岭【作者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龙岩 364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相关文献】1.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J], 龚添妙2.实现电大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问题及实践路径 [J], 孙长忠3.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SWOT分析 [J], 李雪莹4.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研究——以攀枝花学院为例 [J], 陈小玲;汪大喹;张翠平5.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研究 [J], 刘丽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浅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浅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浅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近年来,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

应用技术型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致力于为社会提供实用的技术人才。

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而言,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不仅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高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三个方面来浅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

首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基础。

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应用技术型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需要逐渐转变教育理念,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校而言,要注重改革培养模式,提供更多与实际工作贴切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其次,课程设置也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脱节。

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根据行业需求,设置更加实用的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

可以引入企业合作课程,开设实习基地,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至关重要。

传统的师资队伍大多数是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学者,缺乏与实际工作经验相关的教师。

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一批具有实践经验、能够与企业密切合作的专业人才。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吸引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任教职,提高教师上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影响力。

总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合肥师范学院二○一五年四月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目录一、建设基础 (1)(一)抓转型,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 (1)(二)强基础,提高应用型办学实力 (2)(三)重内涵,培育应用型办学特色 (4)二、指导思想 (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坚持“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立机制、调专业、建平台、聚队伍、提能力”为主要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办学转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彰显“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办学特色。

(5)三、基本原则 (5)(一)统筹规划,系统设计。

《方案》编制坚持与学校合格评估后的整改提高相结合,与研制学校“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相结合,强化系统设计,统筹改革与建设,统筹校内外各种项目资源,协调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增强改革和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与科学性,凝聚学校发展合力。

(5)(二)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坚持需求导向,明确目标任务,集中资源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形成示范和扩散效应。

通过“试点先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跟进”,形成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

(5)(三)错位发展,彰显特色。

坚持和发扬师范办学传统,始终保持安徽省教师教育重要基地的传统优势,努力打造服务和支持安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基地,切实彰显办学特色。

(6)四、建设目标 (6)(一)总体目标:围绕“高教强省”、安徽省主导产业发展、合肥市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等重大战略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应用学科优势初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际合作形式多样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6)(二)具体目标: (6)——行知文化有传承,引领“两个服务”: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安徽“文化强省”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为, 转型 发 展 的 内 生动 力应 是 完 善 基 层 学 术 组 织 、 优 化 内部
管理 体 制 , 从 而从 结 构 到形 态 、 从 形 式 到 内涵 真 正 实 现 向 现
代 大 学 的 转型 发 展 。
综合实力提升的焦点。 2 0 1 2 年教育 部下发 的《 关于全面提高 高等 教育 质量的若 干意见》 , 系统地建 构了 内涵式发 展的 目 标 图示 和实现路径 ,从 总体上 凸显 了全面提高高等 教育质 量这 一主题 ,提出了以人才培养 为基 础 ,以科学研 究为支
教育管理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 型发 展的机遇和挑战
程 松 林
( 安徽 三联 学 院英语 系
中 图分 类 号 : GC :  ̄7 文献标识码 : A
安徽 ・ 合肥
2 3 0 6 0 1 )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4) 3 1 - 0 1 8 4 — 0 2 发出勃勃生机 , 形成学校特色 , 推 动 学 校 可 持 续 发 展 。走 内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 / C h e n g S o n  ̄ i n
Ab s t r a c t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i l t h e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nd a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n e wl y -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p p l i e d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s b a s e d o n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 .Co mb i n e d w i t h t h e t e mp o r a r y

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

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

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
崔永红
【期刊名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1)002
【摘要】把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成应用型大学既是国家高等教育系列改革的战略需要,也是建设“双一流”的重要举措,更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这次战略机遇,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创新办学理念,切实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高水平师资建设和应用型科学研究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方面入手,有计划、分阶段实施转型发展,使地方本科院校办出特色和水平,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崔永红
【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兰州 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0.1
【相关文献】
1.应用型大学战略选择与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之路 [J], 杨艳
2.基于应用型大学定位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探究 [J], 王洁;任路伟;屈建萍;赵爱东;胡万枝
3.从“新建”到“新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 [J], 张洪贵
4.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人才培养与人文教育--关于技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文
化思考 [J], 刘军
5.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 [J], 崔永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14年7月,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我校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根据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要求,在广泛调研、认真论证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改建为普通高校以来,我校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建设”这个根本问题,确立了“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明确了“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发展方向,以转型引领内涵发展,以改革深化内涵建设。

重点工作及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抓转型,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从成本向普本转型。

一是通过2007-2010规划,明确应用型办学方向。

二是开展本科办学思想大讨论,结合“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普本办学经验。

三是实施两轮内改,调整机构和系科设置,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本科体制框架。

四是实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五项工程,开展“教学质量建设年”、“管理建设年”等活动,推进本科教学规范。

学校于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从传统向应用转型。

一是通过开展“应用型本科办学思想大讨论”,结合编制学校“十二五”规划、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等,进一步确— 1 —立“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创建方向。

二是先后以育人理念、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育人为主题,连续召开六届教学工作会,不断深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

三是确立“重抓教学、整顿校风”工作主线,通过自2010年历时四年的“以评促建”,推进应用型办学“三个基本”建设。

学校于2013年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从新建走向新型。

完成合格评估后,学校积极适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结合评估整改,启动综合改革,并及时举办“从新建走向新型”办学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晰以“培养新型人才、推动新型服务、建立新型体系、实施新型评价、建设新型合师”的深化转型发展新目标。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新时代所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

为了更好地应对困境,实现转型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积极探索突破之道。

一、困境分析1. 专业设置滞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往往存在滞后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保守,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率低;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同质化,缺乏特色和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位置。

2. 教学资源不足受经费投入和地方支持力度的限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研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限制了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也制约了院校的转型发展步伐。

3.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存在模式单一的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往往缺乏职场适应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4. 院校发展定位不清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

缺乏明确的办学宗旨,不清楚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导致办学方向不明确、目标不清晰,难以形成有效的发展战略。

二、突破之道1. 加强与地方产业对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与所在地的产业对接,深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与当地产业相适应的专业或课程。

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教学内容与生产要求的贴近,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包括加大财政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引进高水平教师、改善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的选择——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的选择——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
才培养创新 , 提升 学校 办学核心竞争 力。
[ 关键词]新 建本科 院校 ; 应 用型 ; 办学定位 ; 发展 路径 [ 中图分类号 ]G6 4 8 .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6 7 4 — 2 2 7 3 ( 2 0 1 3 ) 0 5 — 0 0 0 1 — 0 5
— —
以合 肥 师范 学 院为例
吴先 良
( 合肥师范学 院, 安徽 合肥 2 3 0 0 6 1 )
[ 摘
要 ]明确办学定位并 以此作 为学校 长远发展 的基本依据 , 对 于新建本科 院校来说 意义重大 。新 建本科 院校要 立足
学校的 办学 实际, 科 学确定应用型 办学定位 , 彰显 学校特 色。要 以应 用型本科 教 育为平 台, 重视 应 用研 究 , 强化 实践教 学, 促 进产学研合作育人 。要优化人 才培 养方案 , 构 建适 应应 用型本科人 才 的培养模 式, 构筑应 用型人 才培 养基地 , 推进 应 用型人
2 0 1 3年 9 月
合肥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f e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e p .2 0 1 3
第3 1 卷第5 期
Vo 1 . 3 1 No . 5

本 刊专稿 ・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应 用 型 办学 定位 与发 展 路 径 的选 择
相适应 ; 高等教育结构 , 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经济与社 会发 展 的人才 结构 。 特 别是 新 建 本科 院校 , 一 定 要在 高 等 教育 分 类 体 系 中确 定 自己的位置 , 明确 自己 的发 展方 向 , 制定 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新建本 科院校 , 不能与重点高校 盲 目攀 比, 寻求学科全、 研 究型 的办 学定 位 。而应 以应 用 型本 科 教 育 为 平 台 , 把人 才 培养 目标定 位 于 应 用 型 专 门人 才 , 满 足 社 会 和地 方经 济发 展 的需要 , 满足 学生 的 职业 需 要 , 在多 类型 、 多层 次 的高 教 系 统 中办 出水 平 和 特 色 。既 不 能办 成学 科 型和研 究 型 的本 科 , 也 不 能 因 为 突 出应 用而 削 弱基础 理论 的教 学 , 而应该 互 为补充 , 扬 长避 短, 要特 别注 重学生 应用 能力 的 培养 和训 练 , 加 强基 础课 程教 学 内容 的应 用 性 部 分 , 把应 用性 环 节 渗 透 到教 学 的全过 程 。 ( 二) 高校 办学定位 必须顺应 经 济社会 发展 和人 才培 养的 需要 党 的十八 大提 出 了“ 实施 重 大人才 工程 , 加 大创 新创 业人 才培 养支 持力 度 , 重视 实用人 才 培养 , 引导 人才 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 的任务, 国家建设正需要 大量 的应 用 型人 才 。培 养 实 用 人 才 和创 新 人 才 , 主 要 由培养 应用 型人 才为 主 的高校 来承 担 。 2 0 世纪 6 o 年代前后,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 应用 型技术人 才 的需求 不 断增 加和 细化 。世 界上 许 多经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二)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二)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二)优化完善顶层设计,促进学校转型提升郑柱泉围绕“办一个什么样的武汉商学院,怎样办好武汉商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人才”,进行学校的顶层设计,目的是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描绘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路线图。

在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之际,介绍顶层设计、转型试点等有关情况,旨在进一步征求大家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优化完善学校顶层设计;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魂聚力,促进学校转型提升。

一、关于顶层设计工作(一)对做好学校顶层设计的思考第一,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时,要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

学校应该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中,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

第二,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时,要认真研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

学校应该直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高等学校面临的深刻挑战,主动顺应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战略调整、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新要求,特别是抢抓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机遇。

第三,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传统、特色、优势。

学校应该立足自身条件和发展实际,不盲目攀比,不简单盲从,坚持特色,差异发展,发扬优势。

第四,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时,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高校的成功经验。

学校应该具有开放的胸怀、国际化的视野,既要学习德国、荷兰、瑞士、美国等欧美应用技术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又要借鉴合肥学院、黄淮学院、重庆文理学院等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成功的办学经验。

(二)学校顶层设计的主要框架在组织学习、调研、讨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武汉商学院“顶层设计”的主要框架。

一是初步确定了学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总体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左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有特色、有作为、有影响”的商学院和“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

应用型之路才能抓住发展良机 - 合肥学院

应用型之路才能抓住发展良机 - 合肥学院

走应用型之路才能抓住发展良机蔡敬民余国江发展应用型教育、办好应用型大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立足于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选择应用型发展道路适逢其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迈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在这历史跨越的进程中,新建本科院校功不可没。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达标,更应该是质量上的提升。

要提高教学质量,新建本科院校就不得不解决一个关键问题:确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人力支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立足于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选择应用型发展道路适逢其时。

然而,就目前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一些本科院校提出要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却受到社会、学生家长的质疑,认为学校选择了应用型,教学质量就滑坡了;用人单位感到学生应用能力不强,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需求调研不够,培养环节上实践教学不到位;一些学校选择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却担心定位于应用型会自降身份,特别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信心不足。

作为应用型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有鲜明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种高等教育院校的类型,要有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院校的属性,其培养的人才要有鲜明的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并不十分清楚,本科高校几乎都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厚基础,宽口径”。

不少高等学校一方面提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却还是遵循理论型、研究型大学办学的核心思想,高等教育办学趋同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这方面,德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德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成功的高等教育类型。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
第2 9卷
第6 期
天 中 学 刊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z h o n g
2 0 1 4年 1 2月
V_ 0 1 . 2 9 No . 6 De c . 2 0 1 4
地方本科 院校 向应 用技术大学转 型基本 问题 探讨
王 冰 , 陈 兆 金
新 办学模 式 。
理 者 ,是 校 长及 其 管 理者 等 所形 成 的集 体 [ 】 】 。其意 义 在 于 区 分 了高 校 的投 资举 办 主 体 与 经 营 办 学 主
体 。因此 ,决定 学 校办 学体 制 的是 “ 举办 者 ” ,而不
( 一)办 学模 出 ,要 “ 采取试 点 推 动 、示 范引领 营 管理 的机 制 。一 所 高校 选择 什 么样 的办 学模 式 ,
等方 式 ,引导 一批 普通 本科 高 等学 校 向应 用技 术类 走 什 么样 的发 展路 径 ,往 往是 其 办学 资源 的特 殊属
型 高等 学校 转 型 , 重 点举 办 本科 职业 教 育 ” 。 地 方本 科 高校 试点 建设 应 用技 术 大学 ,必 须厘 清 其转 型 发 展 的逻 辑思 路 ,优 化设 计 出一 条 既符合 高 等 教育 发 性 和其 组织 结 构 的特 殊形 式所 决定 的。关 于人 才 培 养 模式 ,下 文 将进 行 阐述 。笔 者认 为 ,办 学模 式 与 人 才培 养模 式 分别 反 映 的是 同一 问题 的两 个不 同层
教 学 内容 更新 ;师资 队伍 的 转型要 通 过 建设 质 量标 准和 激励 机 制 ,促进 双 师 型教 师 队伍 的成 长 。这是 地 方
本科 院校 向应 用技 术大 学转 型过程 中的基本 问题 。 关键 词 :地 方本 科 院校 ;应 用技 术大 学 ;办 学模 式 ;人 才培 养模 式 ;学科 与 专业 建设 ;师 资 队伍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和挑战,这些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能力等方面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突破之道。

一、政策支持方面的困境与突破政策支持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政策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政支持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依靠地方财政支持比较多,但随着地方财政压力的增大,院校的资金投入受到了限制,导致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难以满足需求。

2.人才政策不够完善。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其发展的重要任务,但目前人才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院校在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资金来源、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式实现政策支持的突破。

院校也应该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人才培养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但当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困境: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上,缺乏创新和实践教学,导致毕业生缺乏实际能力和竞争力。

2.专业设置不合理。

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单一,缺乏特色和优势,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为突破上述困境,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实践教学和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院校还可以结合地方产业特点,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学科建设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关键。

但目前在学科建设方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一些困境:1.学科结构单一。

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设置比较单一,缺乏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影响了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论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性教学——以合肥学院为例

论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性教学——以合肥学院为例
习效 果 。

( ) 二 具体做法 为了整个实习过程 的顺利 进行 ,在所有工作 开始 前 , 教师应 做相关 的准 备工作 , 如熟 悉实 习流程 、 明确 自身工 作职责 ; 相关部 门应 最后落实 、 确定每位学生 的实 习单位。 我们 采取的实习单位分 配方式是 : 学生先 自行联系合适 的 实 习单位 ,未能 自行联 系成功的学生最后将 由系里安排 , 其 中一部分按专业分 配到零散单位 , 剩下 的学生统一分 配 到指 定实习基地 。 召开实 习动员大 会 , 帮助学 生 了解 实习 目的 、 习内 实
二 、 知 实 习 的 内容 认

实践教学是 高等教育教学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在培养学 生实 践意识 、实践精 神和实 践能力方 面有 不可替代 的作 用, 特别是 面 向地方和 区域经济 发展 的应 用型大 学 , 构建 适合 自身发展特点 的实践教学体 系是非 常必要 的。 专业认 知实 习作 为实践教学 的一个重 要环节 , 也受 到了广泛的重 视。 合肥学院在学生大学期 间的第二个学年末设置为期三 个月 的“ 五学 期” 主要 开展专业认知实习的相关工作。 第 , ( ) 一 程序 实 习程序 上 , 我们 采取实习预备知识 培训——确定实 习单 位——实 习总动 员——指 导教 师 与学生 见面——送 往实 习单位——实 习过程 指导与 监控 ( 包括 实 习中期检 查 ) —实习总结与考评 , — 一整套完 善的程序管理 , 确保实
Ji a0XUeShi anYanJi Ji u
☆ 教 学 实 践 研 究 ☆
论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性教学
以合肥 学院为例
汤 静 , 张
合肥

200 3 0 1)
( 肥学院 , 合 安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合肥学院十年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教授辛里希迈耶来合肥学院指导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做项目设计。

(资料图片)从2003年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合肥学院砥砺十年,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成功转型突围。

■本报记者周飞储召生俞路石俞水曾经,安徽省一些大企业的董事会做出过决议,合肥联合大学(合肥学院的前身)的学生一概不要,这是合肥学院人心中永远的痛。

如今,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科大讯飞,点名要合肥学院的学生,近几年累计录用了100多名毕业生。

学校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全国著名建筑装饰企业录用。

曾经,合肥学院的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能拿个省级奖项已属不易。

如今,与一流大学的学生同台竞技,他们照样摘金夺银: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一等奖、电子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一等奖、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特等奖……近3年,该校学生获国家级奖项239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以上奖项就有40项。

是什么让合肥学院这样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从2003年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合肥学院砥砺十年,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成功转型突围。

瞄准德国经验找准办学定位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系统设计在合肥学院的发展道路上,一直有一个模仿、学习乃至追赶的目标——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

早在1985年,中德两国决定开展政府间合作,按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在中国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

或许是因为白纸上更容易作画,合肥联合大学这所1980年才由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先生创建的学校,居然被德国人选中,成为安徽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协议共建的对象,与德国5所应用科学大学开展合作。

一穷二白的合肥学院,就此踏上了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之旅。

共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德国下萨克森州无偿援助学校400万马克,帮学校建立了10个工程类专业实验室。

更重要的是,学校先后派出近百位教师赴德国学习进修,近距离感受德式教育。

他们成为后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中坚力量。

但是,影响远不止于此。

2002年,以合肥联大为主体,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与合肥联大合并组建合肥学院。

新学校、新起点,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成为学校上下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那个时候,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面临办学趋同化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都向重点大学看齐,抓重点学科建设,办研究生教育。

我们就想,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合作这么多年,能不能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办出自己的特色?我们开始思考、总结。

”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说。

思考的结果,2003年学校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

“我们发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主要服务周边200公里以内的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这和我们的理念显然不同。

我们把它叫作地方性。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路径显著区别于普通院校,强调理论与实用维度,有系统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真题真做,到一线就能干,我们把它叫作应用型。

至于国际化,不仅仅指交流规模,更重要的是研究、提炼国际上一些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关键要素为我所用。

”蔡敬民如此解释。

新的办学定位在学校内外引起不小争议。

有人讲,大家都放眼全国,你为什么要把自己给包起来?有人讲,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哪儿来的条件国际化?直到2009年12月,学校接受教育部专家组调研时,一位重点大学的校长还问蔡敬民:“研究型大学提国际化,你们怎么也提国际化?”于是,蔡敬民不得不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阐释他自己的理解:“地方性、国际化,强调的都是一种开放性,都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大学建设这个目标。

开放办学,就是要在服务地方中谋求发展,在国际比较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

”搁置争议,埋头做事,看准了的路,就坚定地走下去。

这是合肥学院的处理方式。

很多人认为,应用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理解其实是不全面的。

“真正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一定要围绕学生这个核心,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与改革。

要建立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蔡敬民说。

一场艰难却大刀阔斧的改革,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模块化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把“教师要讲什么”变成“学生能干什么”万事开头难!应用型大学建设,从哪里破题?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强调理论应用与实用的维度,要求学生到一线就能干。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蔡敬民说。

服务于这一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此,从2005年开始,合肥学院开始研究制定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各个院系纷纷行动起来。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到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岗位能力要素,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具体的能力培养方案设计,把每一项能力转化成一个个的教学模块。

每个模块都是围绕特定主题的教学单元,可能是一门课或一门实验,也可能是几门课或几门实验的整合。

这就成了合肥学院围绕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而大规模开展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计算机系主任袁暋和她的团队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原课程体系的不足,走访了大量IT企业用人单位,了解企业需要合肥学院的学生去做什么,确定企业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最后概括出软件工程专业的7项核心能力及39项子能力,在此基础上重新编排构建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块,把企业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融合到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中去,一个或若干个模块可培养学生必需的一项能力,并且4年的模块教学过程中都是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的。

学生通过对这些规定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上手。

生物工程专业原来的基础微生物学基础性强,缺乏专业针对性,与其他基础课部分内容重复,应用性薄弱。

生物系葛春梅教授介绍,改革后的“微生物学”弱化了微生物遗传、微生物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传染与免疫等内容,强化了微生物生理,增加了工业微生物应用,强化实验操作训练,突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是模块化教学的一大特色。

过去,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分别学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后,还达不到应具备的设计电子线路的能力。

但把两门课整合成现代电子技术模块后,担任该模块教学的谭敏教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基于每个理论知识点进行实验模块设计,形成小产品。

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设计的小产品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电子产品,这样,学生的电子线路设计能力就培养出来了。

已经从该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张悦龙,在校期间带领团队设计的“宽带直流放大器”,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得一等奖。

“模块化学习让我在校就掌握了设计电子产品的能力,到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张悦龙说。

模块化教学还给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自主学习留下空间。

各专业在设计课程模块时,在每个大模块下还设计了若干个子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子模块。

电子信息专业就把过去的电子信号处理、电子测量、DSP技术3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信息处理、检测、现代电子技术设计3个子模块,学生只要选择一个模块完成学习量即可,既突出兴趣和爱好,也容易学精、学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软件工程模块共84个学时,自主学习时间为32个学时,学生可以制作模型、设计课题,自主学习的任务大大增加。

“模块化教学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各门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格局,在内容上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把‘教师要讲什么’变成了‘学生能干什么’。

”合肥学院院长张文兵说。

把学科导向变成专业导向一切围绕学生的培养配置资源在合肥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大楼,有一家合大环境监测有限公司,公司看上去不起眼,却拥有80多项国家标准的环境检测权。

这个由学校出场地、社会投资建设的企业,既面向社会经营,同时也是一个“嵌入式”实验室。

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这里做实验,所用的标本都是真实的送检样品,实验环节就是真实的检测环节,实验结果也是最终的检测结果。

据合肥学院服务地方办公室主任董强介绍,当初成立这家企业,不少人不理解。

现在看来,不仅学校省下了一笔购买实验设备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得到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双重指导。

经过“真刀实枪”的实践,学生可以“零适应期”走上工作岗位。

不管是校内资源,还是校外资源;不管是政府资源还是社会资源,一定要服务于学生的培养,一定要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是合肥学院统筹各种资源配置的准则。

这些年,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跟着综合性大学狠抓学科建设,合肥学院却提出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为什么?合肥学院副院长陈啸说,应用型高校应当以专业统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所有条件。

“抓住专业建设这个龙头,就抓住了人才调配、资源调配和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控制这个核心。

”如何抓住专业建设这个龙头?合肥学院立足“地方性”的办学定位,根据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重大发展战略布局,及时瞄准合肥市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与合肥市的产业布局深度互动,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

在合肥学院的校园周边,就是全国最大家用电器生产基地,全国每三台家用电器,就有一台产自这里。

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和动画等专业。

2010年,合肥市启动轨道交通建设,学校立即引进人才,组织教学资源,成功申报交通工程专业并顺利招生。

随着合肥市国际会展蓬勃发展和国际机场的落成,学校又设置了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并拟设空乘服务与管理等专业。

这些年,合肥市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与德、日、韩的企业合作不断扩大,针对这一需求,学校及时开设德语、日语等专业,培养了大量地方急需的高水平、实用型人才。

据统计,合肥学院毕业生每年60%左右在合肥就业,80%左右在安徽就业。

2013年毕业生,有1620人在合肥市就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6.92%,在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就业的人数就达1050人。

借助企业资源,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是合肥学院的又一探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0年首批获得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项目以后,实行了校企联合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并建立了一个集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系统集成、认证考试为一体的软件工程能力实训平台。

企业从大一至大三渐进进入课堂,与学校教师共同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学生大四进入企业,校企共同培养,在真正的企业工程环境下,培养作为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工程应用能力。

已经被科大讯飞录取的计科系2009级毕业班的庄纪军说:“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有机会到企业边实践边学习,在企业、学校老师的双重指导下,让我在真实工作中收获,让我有机会把学校的理论结合到实践中,让我更能提前适应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