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导学案3宋明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三宋明理学

【预习目标】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说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

【预习重点】

1.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

2.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预习任务】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困境:东汉末年以来,儒家思想遭到质疑,其统治地位不断被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中后期,________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

(2)北宋时期,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________运动,当时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北宋五子的思想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________,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__”,认为天理的核心是“________”。

2.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________”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朱熹的学说

(1)理气论:理比________更根本,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2)修养论: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强调教育日积月累,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强调道的价值内涵是“________”,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4)主要著述: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________,并为之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2.历史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提出的核心命题是“________”,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

2.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强调“________”。

3.历史地位: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________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当堂测试】

1.右图为位于五岳之一恒山上的悬空寺,它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座道、佛、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体现。该庙最早可能出现于()

A.西汉武帝时期B.东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2.唐代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中载,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由此可知()

A.儒学和佛教遭到打压B.道学成为统治思想

C.此举促使了三教对立D.此举皆在巩固统治

3.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4.“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句话评价的应是()

A.荀子思想B.董仲舒新儒学

C.两宋理学D.道家学说

5.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其中“天理”是指()

A.孔孟之道B.自然规律

C.三纲五常D.物质财富

6.朱子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该材料中的观点可能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主要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行为规范

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减少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广泛谴责

7.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海瑞治家严谨B.儒学地位衰落

C.理学摧残人性D.世风每况愈下

8.南宋时期,陆九渊在《鹅湖和教授兄韵》中云:“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诗中“易简”和“支离”分别是指()

A.儒学、佛学B.理学、心学

C.心学、理学D.道教、儒学

9.某思想家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为此,他主张()

A.“心外无物” B.“圣人不行而知”

C.“致良知” D.“知行合一”

10.南宋朱熹和明代王阳明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主张“知行合一” B.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为欲望所蒙蔽

C.认为“心”就是“理” D.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11.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规模大。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子语类》材料二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弊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

请回答:(1)材料一中《论语》主要反映了谁的思想?据所学知识,简述《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思想?概述材料二的主要主张。(4分)

(3)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不同点。据所学知识,归纳这两种主张的共同点。(6分)

【我的疑惑】

1

2.

【巩固提升】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