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弗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观后感
道德准则与差异选择人类对公平公正的追求从未停止,这段历史似乎一直与时代的发展同轴。
但伴随着岁月的打磨,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平公正的关注点已经由对它的定义的探索,以及就某一事件而言的公平的转向为更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性研究。
在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的讲述中,Sandel教授就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等社会基本问题,结合哲学理论所进行了引导性教学。
在这12个课时,24讲中,我们都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道德准则。
我们都知道,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的,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这一根本价值理念来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类社会问题的普适性的归纳总结。
在第一课中,Sandel教授引用的几个案例是这样假设的:“你的电车飞速行驶,这时你发现轨道的尽头有五名工人正在施工,你的刹车失灵了。
如果没有立刻停车,这五名工人必死无疑。
这时你发现一条岔道,这条岔道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
此时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选择拧动方向盘,撞向那一名工人,但是保住了另外五名工人。
”这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议题,因为无论我们选择了什么,或者做了些什么,都只是隐匿在现有道德准则下被道德左右而迷失进行了一场谋杀。
它成功的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选择?同样是牺牲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不同选择的道德原则是什么?或者说,价值判断的标准或者原则是什么?为什么就同一个问题而言,不同的角度下人们做出的选择都存在差异?而第一课第二讲《同类自残案》中, Sandel由第一个问题导入的思考介绍了功利主义哲学家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与19世纪的一个著名案例,此案涉及到的人是4个失事轮船的船员。
他们在海上迷失了19天之后,船长决定杀死机舱男孩,他是4个人中最弱小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靠他的血液和躯体维持生命。
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他们获救了。
这个案件引发了学生们对提倡幸福最大化的功利论的辩论,功利论的口号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哈佛公开课正义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正义观后感引言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场哈佛公开课,主题为正义(Justice)。
这是由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主讲的一堂课,通过深入探讨正义的概念、各种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发了我对正义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从课堂内容的理解和个人观点两方面进行阐述。
课堂内容的理解在正义的讲解中,桑德尔教授介绍了三种主要的正义理论:功利主义、权利主义和公民美德主义。
功利主义强调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和福利,权利主义注重个体权利和自由,而公民美德主义则强调公民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通过学习这些不同的理论,我对正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在课堂上,桑德尔教授还以一些实际案例来帮助我们探讨正义。
例如,他提到了分配公平的问题,比如器官移植和纳税制度。
通过这些案例,我认识到正义是一个伦理学问题,需要综合和平衡各种不同因素,包括效益、公平和道德等。
个人观点在观看哈佛公开课后,我对正义的理解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我认识到正义不是简单的黑白对立,而是存在于灰色地带的。
人们在追求正义时常常会面临权衡和妥协的情况,有时甚至会做出一些让人费解的决策。
这表明正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此外,我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只强调自己的权利而忽视自己的义务。
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为社会做贡献,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最后,我认识到正义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当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法律不公,人们的尊严受到侵犯时,社会就会出现紧张和冲突。
只有建立公正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
结论通过观看哈佛公开课《正义》,我对正义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正义不仅仅是道德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利益、公平和道德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公正和平等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
对我个人而言,这堂课让我反思了自己对正义的态度和行为,我将进一步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观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有感——怎样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看完了哈佛着名教授桑德尔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感触颇多,尤其被桑德尔教授的教学风格及渊博的知识吸引,桑德尔教授的身上哟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就怎样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有,我觉得应该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一、独特的教学方式桑德尔教授以“苏格拉底的方式”教学。
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同样,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也是没有价值的。
桑德尔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通过不断地诘问、应答、反驳和再追问,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辨析和争论,来培养批评思考以及推理论说的能力。
比如,课程刚开始,桑德尔问:“若你是医生,在急诊室有一个病危的病人,和5个病情相对较轻的病人。
你若花一天救那一个人,另5个便会死去;若去救那5个,病危的那个便会病亡。
你如何选择”大部分同学选择救5人,牺牲少数,使更多人获利。
只有少部分人认为这样做,对病危的病人不公平。
“狡猾”的桑德尔继续提问:“若你有一个相对健康的病人,还有5个分别急需不同移植器官的病危的病人。
你会杀了健康的一个,用他的器官救另外5个吗”这样的提问方式在课堂上数不胜数。
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开拓思维,领悟其中的哲理。
而在中国的大学教授的课堂及讲座基本上都是自己讲,下面的听众往往是百无聊赖。
我觉得作为一名光荣的最光辉的教师,在学习方面,不仅是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
二、自身的智慧魅力桑德尔教授在课堂上涉及到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涉及范围非常之广,在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情况时,他是不可能事先准备的,但是他仍然能把握课堂节奏达到游刃有余,这与桑德尔教授自身学识渊博,思维敏捷等是离不开的。
正义与公平
公平与正义现如今的社会,随着文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法治的健全,人类社会越来越注重公平与正义。
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到“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这期间,不同的时代对于公平与正义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
看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公开课,越来越觉得公平与正义并不是所说的那样简单,随研究的深入,探讨与交流,思想越来越辩证,不禁又觉得原来对于公平与正义的理解并不是准确的。
对于征税问题,一方是自己所得,一方是国家建设,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而问题是钱的分配。
这让我产生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公平与正义呢?所谓公平,即公正,不偏不倚。
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人或者团体)的各项属性(包括投入、获得等)平均。
所谓正义,有公道正直;正确合理之解。
那么征税到底公不公平呢?首先,以乔丹为例,据统计,乔丹的年收入大约7600万美金,这笔收入如果按照33%的比例征税,可以用于救助贫困人口几万人。
那么对于乔丹资产的再分配就出现了是否公平的问题。
一方认为,乔丹的收入属于个人劳动所得,是合法收人,即为自己所拥有的,这种情况下,对于乔丹资产的再分配属于一种偷盗行为,是不公平的;另一方认为,乔丹的收入不仅仅靠自己的天赋,自己的努力,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于其篮球的认可是他收入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所以他就应该回报社会。
乍一看双方势均力敌,但仔细分析,我认为乔丹的收入是应该再分配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的生存,必然要依赖于集体,依赖于社会。
所以,一个人的成就与社会的环境是不可分开的。
当然你的收入首先是有你个人的勤奋努力的因素决定的,但是也不能否认社会所提供的良好环境。
假使,乔丹早出生了100年,那个时候,他篮球打得再出色可能也不会挣到如此的工资。
所以说,对于乔丹的资产进行再分配,用于建设,救助贫困居民是公平的,正义的,并且是符合长远利益的。
那么有利于社会的,符合长远利益的做法就是公平与正义的吗?首先,看一个例子,对于艾滋病人,以现在的医疗水平,这种病无法治愈,并且艾滋病属于传染病。
哈弗公正公开课公平与正义第八集观后感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08
关于差异原则,历来是众说纷纭。
有些人认为,要想社会进步,就得承认差异的存在,只有差异才能激发个人的实现自我的追求。
而有些人则是从社会稳定、公平的原则出发,反对差异的存在,认为因为差异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频发。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是以“先富带动后富,然后实现共同富裕。
”这就有点符合差异原则的观点。
重点发展东部,重点发展农村,重点发展工业。
因为在那个经济亟待发展的时代,一切应以优先发展为首要目标。
如果你付出了努力,就应该享受你所应获得的成果,这样才会有动力继续向前发展。
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很明显的在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宗旨。
比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统筹城乡发展,还有各次代表大会都将三农问题放在首要议题。
有其是十七大关于分配问题很明确的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种种迹象都表明,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稳定中求发展是首要目标。
为什么纳税按所得收入作为划分依据?正是因为,你比别人更有能力去的更多的收入的时候,你就应该将其中的一部分拿出来,为那些比你情况差的人谋福利。
这其实是只承认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差异的存在,否则过犹不及。
这也就是Jonh Rawls 的道德武断原则。
行政管理2周绪枝
20101510228。
哈弗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哈佛大学公共课“关于公平与正义”的观后感最近观看了哈佛大学哲学教授Michael Sandel公开课的视频,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幽默的教学风格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他以《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入门课》为基础,不仅对道德和政治哲学进行了一系列的介绍,并且让人们带着批判的观点来思考复杂且动荡不定的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反歧视行动,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和人权。
一、独特的教学方法(一)采用苏格拉底的方式进行拷问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教学不是仅仅一个讲座,他把问题交给学生,邀请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参与并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辩论。
他以这种“苏格拉底的方式”不断地诘问、应答、反驳和再追问的方式将讨论的内容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辨析和争论,来培养批评思考以及推理论说的能力。
他不会灌输给你什么,只是希望学生在其引导下对某些想当然的结论或常识有多维度的思考。
这种“苏格拉底的方式”教学方式很适合他的道德和政治哲学这个教学科目。
因为道德和政治哲学这门课本身就有很多有争议的理论和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同意一种观点。
所以很多学生会勇敢地举起手来,提出问题,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为他们自己的观点辩护。
看来,批判性地表达不同的观点,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中国的灌输式教育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关注,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所以我认为,我们急需“苏格拉底的方式”教学,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地学习。
(二)举生活中的例子促进思考桑德尔教授不是刻板的讲解理论的知识,而是采用日常的例子来拷问学生,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于理解,有时甚至变得很有趣。
他用一些或普通或极端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日常道德问题进行思索,帮助他们在面临日常道德抉择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运用批判性思维。
在他的引导和诘问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道德的思索中,又常常会陷于两难的道德窘境中。
哈佛公开课公正观后感
前几年,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爆红,我也不能例外。
当时作为一个求知假设渴的普通人,桑德尔赋予我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甚至影响了我对于世界的看法。
所以想与大家分享下这本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所著,基于公开课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本书讲述的是政治伦理学的概论,普及了一些根抵问题,但最简单的问题,往往就最值得考虑。
比方“伦理〞,对于“公正〞、“正义〞的考虑。
或者说,就像副标题所说的:该如何做是好?人生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选择,人出于道德的要求都会问自己: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最为恰当的?什么样的选择才符合伦理标准?这样才不至于懊悔,不至于受到社会的责难。
但是对于伦理本身的考虑:什么是正义?假如无法采取一个定义,那末又如何来抉择呢?所以,这就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书中桑德尔给出答案了吗?并没有。
对于伦理的讨论在西方持续了数千年,直至今日。
随着时代的改变,问题本身又在发生变化。
所以,该书没有给出答案。
但阅读完之后,答案还那末重要吗?为什么我说这本书给与了想当大的影响,因为它开启了我对于“伦理〞的考虑,甚至于开场阅读一些哲学的入门书籍:道德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所有时代的道德问题是否都可以一以蔽之?道德彻底是环境塑造的吗?以上才是此书带来的价值所在:可以引起考虑是最好的事。
该书通过了几个经典的伦理案例,引出各种理论,包括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等。
并且联络美国日常的政策,提醒出了这些政治讨论背后的伦理考量,让人受益匪浅。
比方对于自由主义的讨论:自由主义建立在人对于自身的把控。
最简单的一点,人可以做任何不伤害到别人的事情。
这个前提乍看之下,可能可以为人所承受,但在前提之后就会演绎出一系列的问题。
那末人对于自身的伤害是不会妨碍到别人的,那末是否应该被允许? 兴许说,我们是否应该容许人的自我堕落?当一个人自我堕落,沉溺于欲望时,从政府的层面是否应该赋予介入?如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可以理解美国政治中对于性交易、堕胎等问题的关注。
可见这些问题并非空穴来风,有着其本质的理论现实。
哈佛桑德尔教授《公正课》观后感
哈佛桑德尔教授《公正课》观后感第一篇嘿,亲爱的小伙伴们!我刚看完哈佛桑德尔教授的《公正课》,哎呀呀,真的是感触多多呀!一开始,就被桑德尔教授那独特的授课方式吸引住啦。
他可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老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把咱们带入到那些关于公正的思考当中。
就说那个电车难题吧,到底是拉动拉杆让电车转向,只撞死一个人,还是啥也不做让它撞死五个人?这可把我难住啦!一边是数量,一边是选择的权利,真的好纠结。
还有那个关于器官分配的例子,到底是按照先来后到,还是把器官给最有可能活下去的人?这让我开始反思,公正到底是啥?是简单的平等分配,还是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在看这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脑子一直在转呀转。
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都要重新思考。
桑德尔教授就像一个神奇的引路人,带着我们在公正的迷宫里探索。
呢,这门课让我明白了,公正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去辩论、去寻找的东西。
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启发人的课程呀!第二篇亲人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看完哈佛桑德尔教授《公正课》的感受哈。
哇塞,这课可太精彩啦!桑德尔教授简直就是个超级智慧的引路人。
那些案例一个比一个让人头疼,但是又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那个海上救生艇的例子,食物和水有限,到底该让谁活下去?每次想到这个,我都觉得心里七上八下的。
而且哦,在看课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总是在变。
一会儿觉得这个观点有道理,一会儿又被另一个观点说服。
感觉自己的思维就像在坐过山车,刺激得很!还有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的环节也超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但是又特别友好。
这种思想的碰撞,让我看到了问题的好多面。
通过这门课,我明白了公正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有很多灰色地带。
我们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要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想。
哎呀,反正这课真的让我收获满满。
我觉得自己看待问题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入啦。
要是你们还没看,真的快去瞅瞅,保证也会让你们大开脑洞!。
哈佛公开课公正感想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关于哈佛大学公开课教学视频道德推理的感悟14笔译龚月琴这是一节关于哲学的公开课,内容其实挺难懂的。
我看了很多遍才明白是什么意思,当我真正弄明白这两节课的教授内容时,我就明白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收获了很多。
不仅是英语知识,哲学知识,西方文化知识,课堂教学方法,更学会了一种思维方法和价值观。
在网上搜索的同时,我偶然发现网易上能找到哈佛和耶鲁大学一系列很多集的公开课,我想看这样的视频做视译将成为我以后一直要保持的习惯。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教授通过5个例子以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
1. 电车司机在刹车失灵的情况下选择直接撞死一个还是变道撞死一个?2. 旁观者是否应该把胖子推下桥迫使电车停下来救活5人?3. 外科医生选择救活五名轻伤者还是救活一名重伤者?4. 器官移植是否应该以一名无辜者的器官救活五位器官有缺陷者?5. 海上船员吃掉一名垂死的同伴来救活其他人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做法。
接着其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choices depend on our moral principles.从而又引出了两个重要的道德选择原则:由边沁为代表人物的consequentialist moral reasoning 和以康德为代表的categorical moral reasoning.汉语的意思为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原则和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原则。
结果主义道德推理原则slogan为:the greatest good for the greatest number.绝对主义道德推理原则强调绝对的原则。
就像哈佛大学所讲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身边那些介于违法和违背道德伦理之间,是法律无法触及的领域。
这些问题留给后世人思考,如何选择,我想没有正确绝对的答案。
这就是哲学命题的魅力吧,没有绝对的答案,这是让人学会思考。
但是就我而言,我会选择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原则。
这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是社会的一根安全线,如果整个社会没有了这根线,社会会落入混乱的境地,由个别别有用心的用各种借口所操纵。
公平与正义哈佛公开课读后感
公平与正义哈佛公开课读后感最近看了那个超有名的公平与正义哈佛公开课,真的是让我脑袋里像开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辩论会。
一上来,这课就像扔了个大炸弹在我思维的小池塘里。
那些关于公平、正义的讨论,可不是咱们平常那种泛泛而谈。
比如说,有个例子是讲电车难题的,一辆失控的电车前面有两条轨道,一条轨道上绑着一个人,另一条轨道上绑着五个人,你要是司机,你怎么选?这就像是给我的脑子来了个急转弯。
按照常理,五个人的生命好像比一个人的生命在数量上更“值钱”,但是真的就可以这样简单地衡量吗?就好像突然有人跟我说,你现在来决定谁该活谁该死,这可太难为人了。
这让我明白,原来所谓的公平和正义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变得超级模糊,没有那种一目了然的答案。
再说说里面提到的契约理论。
大家都同意的规则就是公平正义的,就像大家一起签了个合同一样。
可问题是,怎么保证这个合同的签订是公平的呢?是那些聪明的、有权力的人来主导这个合同的内容吗?如果是这样,那弱势群体的利益又怎么保障呢?这就好比在玩游戏,制定游戏规则的人要是有私心,那其他玩家可就惨了。
这让我意识到,在社会这个大游戏场里,公平正义的规则制定真的是个超级复杂的事儿。
这公开课就像一个智慧的长者,拿着小棍儿,这儿戳戳那儿点点,把我那些关于公平正义的想当然的想法搅得乱七八糟。
不过呢,乱归乱,却也让我开始真正深入地去思考这些东西。
以前我觉得公平正义就是像天平一样,两边平平稳稳的,现在我才知道,这天平的两边装着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而且有时候这些东西还会互相变来变去,让这个天平很难保持平衡。
总之呢,看了这个公开课,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复杂又有趣的思想世界的大门。
我不再轻易地对公平正义下定义,而是会多想想背后那些弯弯绕绕的事儿,就像一个在迷宫里探险的小冒险家,虽然还没找到出口,但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收获满满啦。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看后让我感慨颇多。
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让我对政治与哲学这门课有了全新的认识。
2、桑尔德教授的教学魅力。
3、经典案例引发的思考。
正如课中所讲学习的本质不在于你记住了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
上学时我们都学过政治哲学,它相对其他科目有些枯燥,面对这些形而上的知识学习的方式大多是死记硬背,结果是不甚理解,延伸几年的结果就是全忘了。
而视频中的政治哲学课却是有趣又引人深思,学生踊跃发言,可能学生没记住具体的知识但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
桑尔德教授的教学魅力极大。
他不仅学识渊博,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而且风趣幽默,平和亲切,对事物有着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
他的课包容性非常强,在聆听学生的答案时,他从不评价对与错,每个站起来的学生都尽力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经常会让一个学生来回应另一个学生的看法,让理越辩越明。
所以他的课座无虚席,连二楼都站满了旁听的学生。
桑尔德教授课中举的经典案例引发人的深思,公平与正义的抉择让人陷入两难。
假如你是电车司机,刹车失灵,当面临直行撞死五人还是驶入岔路口撞死一人,你会如何选择?哈佛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驶入岔路口,想必这和我们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一样的,即使原本应走的路线就应该是直行。
这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古语,两害相权取其轻。
可从道德的角度来说,生命是等价的,难道就因为数量的关系,一个人的生命就该让位给五个人的生命?生活中我们还常说,少数服从多数,那少数人的意愿,少数人的利益该去如何保障,毕竟人都是只活一辈子。
突然想到武侠小说里常出现的情节,武林盟主以大局为重杀了某个武林人物,这个武林人物的一个后代逃生了,日后刻苦练武,报仇雪恨,再次掀起武林风波。
呵呵,想的有点远了。
每个手中有权做抉择的人,都要慎重。
有时思来想去的结果是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怪不得有句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像一个凡人那样活着,像一个诗人那样体验,像一个哲人那样思考。
哈佛公开课justice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justice观后感哈佛公开课"Justice"观后感《Justice》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撰写并讲授的法理学课程,在这门公开课中,桑德尔探讨了关于正义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提出了他自己的理论。
这门公开课共分为十二讲,每一讲都围绕正义的不同方面展开探讨。
在每一讲中,桑德尔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真实案例和思考实验,引发我们对正义的深入思考。
他试图回答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什么是正义?我们如何在分配有限资源时实现公平?社会不平等是否符合正义?以及权力与正义之间的关系等等。
在课程的第一讲中,桑德尔提出了三个主要概念:利益平衡、公平性和正当性。
他认为正义的核心是平等,每个人在选择和制定规则时都应该公平平等地参与,并且规则必须是以一种公正的方式制定的,以便人人都能够接受。
在探讨正义的方法时,桑德尔介绍了三种主要的正义观点:功利主义、权利论和责任论。
功利主义强调最大化整体幸福,权利论则认为个体拥有基本权利,责任论则关注个体的行为和责任。
桑德尔指出,这些正义观点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没有一种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需要通过综合考虑它们来寻求更有效的正义理论。
此外,桑德尔还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分配原则:巴勃罗斯基原则和过程正义原则。
巴勃罗斯基原则是指向社会中最不幸者提供最大帮助的原则。
过程正义原则则强调在做出决策时要以公平和公正的方式进行,并且关注于公正的决策程序,而不只是结果本身。
在公开课的后半部分,桑德尔专门探讨了一些与正义相关的争议话题,例如财富分配、种族平等和刑罚等。
他用具体的案例和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选择和后果,引导我们思考这些争议问题背后的道德和伦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桑德尔在公开课中的教学方式。
他将复杂的哲学理论和思考实验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案例来说明。
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质疑也总能给出深入而思考的回答,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思考能力。
这门公开课不仅仅是一门关于法理学的课程,更是对正义的一次深入思考。
哈佛大学公开课观后感
哈佛大学公开课观后感哈佛大学公开课观后感哈佛大学公开课观后感姓名:张苏日娜学号: 140904 20212773哈佛大学公开课观后感如果抛开一切,只看公平与正义的字眼,我会认为这个东西是绝对的,是不需要讨论的,是可以直接一条一条列举出来的。
然而面对5个人对1个人的讨论,我犹豫了,看似最简单的问题却成为了最难的话题。
一列火车行驶在铁轨上,是撞向不守规则的5个人,还是撞向旁边废弃铁轨上毫无关系的1个人?大多数人会选择那1个人,去救5条生命,可是我们要知道那5个人才是真正不守规则的人。
我的第一反应是犹豫,撞1个人,救5个人是数量取胜;撞5个人,救1个人是规则取胜。
都有原因,都可能成为正确答案。
所以,当我们认真揣摩一个问题时,它也许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那么延伸一下,如果你不是那个火车司机,你只是桥上的一个旁观者,当你看到这个场景时,你发现旁边一个胖子正靠在桥上,如果你把他推下去,火车会从他身上压过去失去生命,从而挽救其他5个人的生命,你会怎么做?这次很显然大多数人不会去推下这个胖子,同样,我也不会这么选择,自己已经是一个旁观者,我们不能够再将令一个旁观者推到其中。
我们把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下对比,虽然是同一件事情,可是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在我看来:当我是一名火车司机的时候,这6个人的生命掌控在我的手里,我的决定直接影响着事件的结果,我要想很多,斟酌出自己心中最好的答案,因此我犹豫;而当我是一名旁观者的时候,我本身就不作为事件的当事人,因此我更加不会让另一个旁观者失去生命,因为那会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亲手造成的,即使那样做可能会挽救5个犯错误人的生命。
第三个问题:假如你是一名医生,在医院里有5个轻伤患者和1个重伤病人,你用一天的时间去救1个人,他会活下来,而其他5个人会失去生命;那如果你去救5个轻伤患者,这5个人就会康复出院,那位重伤病人就会失去生命,这样你会怎么做?同第一个问题,大多数人选择5个,我则选择犹豫。
公平与正义哈佛公开课读后感
公平与正义哈佛公开课读后感1. “这课让我知道公平像天平,歪一点都不行!”上次学校运动会比赛跑步,我和同桌都参加了。
发令枪响后,我拼命往前冲,可快到终点时,我看到旁边跑道的同学不小心摔倒了。
我心里想:我是该直接冲过去争第一,还是停下来帮帮他呢?这就像在公平的天平上衡量,帮他可能就没了名次,不帮又觉得心里过不去。
最后我还是停下扶他起来了,虽然没了好名次,但我心里踏实。
难道在追求公平的时候,不应该多考虑一下他人吗?2. “正义啊,就像那把斩妖除魔的剑,必须锋利!”在小区里,我看到几个大孩子在欺负一个小弟弟,抢走他的玩具还推他。
小弟弟都快哭了,旁边路过的叔叔大声说:“你们怎么能这样欺负人!”那几个大孩子还嘴硬。
叔叔说:“欺负弱小算什么本事,正义不会放过你们的。
”叔叔就像手持正义之剑的勇士,保护了小弟弟。
在生活里,遇到不公平的事,就得有人站出来,不是吗?3. “公平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乐园,不是吗?”我们班选班长,老师说要大家投票。
有个同学想拉票,给一些人送小零食,说投他就有更多好处。
我就想,这可不对呀。
选班长应该是看谁更有能力,更能为大家服务,而不是靠这些小手段。
这就好比在公平的乐园里,大家都要遵守规则,不能搞破坏。
如果都这样破坏公平,那班级不就乱套了?4. “正义是盏明灯,黑暗里也能照亮路。
”有一次在商场,我看到一个小偷在偷一位阿姨的钱包。
一个保安叔叔很快发现了,他悄悄地靠近小偷,然后一下子抓住了他。
保安叔叔说:“别想在我眼皮底下作恶,正义不会迟到。
”周围的人都为保安叔叔鼓掌。
在危险和不公面前,正义的人就是那盏明灯,给大家带来安全感,谁能说正义不重要呢?5. “公平像一场接力赛,大家都得按规则跑。
”学校组织知识竞赛,每个小组轮流答题。
有个小组想多抢答,不按顺序来。
我们组的同学就不乐意了,说:“这样不公平,大家都得按规则来,不然这竞赛还有啥意义?”就像接力赛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顺序和任务,破坏了规则就没有公平可言。
哈佛大学公正justice观后感
哈佛大学公正justice 观后感 PRODUCTINTRODUCTIONAfter watching Harvard University's open course "Justice," I found myself profoundly inspired and engaged in a deeper contempla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justice and the nature of morally right actions. Taught by Professor Michael Sandel, the course is renowned for its unique teaching style and captivating case studies that delve into the intricate world of political philosophy.Diversity in Moral PhilosophyThe course steers clear of dogmatic formulas, opting instead to stimulate thought through hypothetical narratives and real-life case studies. It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philosophical schools and perspectives, including utilitarianism, liberalism, Kantian ethics, and Rawlsian theory of justice. Each of these theories offers a different lens through which to examine the concept of justice.Challenges to UtilitarianismThe course begins with a critique of utilitarian philosophy, which posits that the greatest happiness for the greatest number should guide our actions. However, through case studies such as the trolley problem and the "Mignonette" lifeboat case, Professor Sandel illustrates scenarios where the pursuit of the greatest good doesn't align with our moral intuitions.The Profound Insights of LiberalismLiberalism, with its emphasis on individual rights and the freedom of choice, is explored through the teachings of John Locke and the more radical libertarian views of Robert Nozick. This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highlights the inviolability of individual righ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autonomy, which are cornerstones of a just society.Kantian Ethics and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Kantian ethics, with its categorical imperative, provides a moral compass that transcends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duty, autonomy, and treating individuals as ends in themselves rather than as means to an end. This perspective challenges the utilitarian approach by asserting that certain moral principles must be upheld 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s.Rawls and the Theory of JusticeJohn Rawls' theory of justice, which is central to the cours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veil of ignorance" to ensure that principles of justice are chosen fairly. Rawls' emphasis on basic rights and the difference principle, which allows for inequalities only if they benefit the least advantaged, provides a compelling framework forconsidering social justice and equality.Personal ReflectionThe "Justice" course has left a lasting impact on me, prompting me to reflect on my own moral beliefs and the values that underpin my understanding of justice. It has shown me that the pursuit of justice is not a straightforward endeavor but one that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a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critical thinking.In conclusion, Harvard's "Justice" course is not just an academic exercise; it's a journey of moral exploration that challenges preconceived notions and encourages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issues surrounding justice and morality. It's a course that resonates with the mind and the heart, urging us to be more thoughtful and conscientious citizens in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world.。
哈佛公开课公正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公正观后感作为一名观众,我在观看哈佛公开课时获得了对于公正的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在这个世界上,公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品质,从政治、社会到个人层面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哈佛公开课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多样化。
我观看的一节课讨论了公正在法律和政治方面的应用。
讲师说道:“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就是平等主义,平等主义是人权和自由主义的基础。
”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
平等主义是公正的核心,它是社会公正的保障。
讲师通过分析不同的案例,强调了公正是法律和政治发展的中心。
对于这种讨论,我的理解和感受非常深刻。
从法律和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公正是对于不平等的抗议和对于平等的支持。
我们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法律的层面,还需要从宏观角度审视问题,探讨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以及如何采取公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接下来的课程里,讲师引用了很多经典的案例来证明公正的重要性。
例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提倡平等和公正,推动了美国社会的改变。
类似的,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也为公正的实现提供了很多的机会。
在学习中,我还对讲师的引用台词,画面和音乐等元素非常着迷。
这些元素让整个学习体验变得更加生动,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讲师引用了一些著名电影和音乐作品,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法律和政治中公正的应用。
最后,观看哈佛公开课的过程中,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思考自己所经历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并采取行动来推动公正的实现。
从个人层面上,我们可以从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不公正开始,如减少或抵制来自不负责任的公司的服务。
在总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公正的学习和启发非常深刻,我学会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观察问题,探讨各种社会和政治问题背后的公正问题。
通过学习公正的概念和实现方法,我坚信我能够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公正和有意义的人。
哈弗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第十二集观后感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11
我们必然一出生就属于很多不同的社会群体,比如家庭、社会、国家等等。
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因为我们生在这个社会群体,所以要履行这个群体的责任、义务。
还是说,我们愿意负责就负责,不愿意负责就可以不用承担。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以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件为例。
小泉不仅没有为日本在二战的种种罪行做出忏悔的言行,反而参拜供奉有大量二战日本战犯的靖国神社,他丝毫没有承担起他所在的那个社会群体的责任,这引发中韩等国的强烈抗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
他说“献完花圈后我突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这就是下意识吧?”
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德国用于承担二战时所犯下的错误,这一行为让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
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为什么下跪的德国比站着的日本看起来更加伟岸,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小到家庭这样的群体,大到社会,我们是否有团结协作的义务和成员的义务,我们的忠诚又应该在哪里呢?往往,我们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当善与善之间形成冲突的时候应该何去何从,历史的人们各有其选择。
我想,我们不论做出什么选择,都应该从根本的利益点出发。
“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饶有兴致地观看完了美国哈佛大学《公正与正义》公开课程的讲学视频。
该讲座以哈佛教授Michael Sandel的《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入门课》为基础,是对道德和政治哲学的系列入门介绍。
邀请观众们带着批判的观点来思考正义,公平,民主和公民权等基础问题。
学生们学到了过去的伟大哲学家们的哲学理论,再把学到的东西运用来思考复杂且动荡不定的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反歧视行动,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和人权等关于社会认知以及人生观准则的一系列问题。
懵懵懂懂地看完了《公正与正义》,我似乎感觉到了其中所描述的是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理想的社会中探讨正义、阐述规则,正义的标准到底如何确定,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Sandel 教授对假设的理想社会的正义原则的理性设计,展示了其精密而理性的逻辑思维。
采用较为思辨的语言不见经传地阐述实质性的理论问题,而不是像分析哲学那样较多地集中于语言与形式方面。
在《公平与正义》中,Sandel教授所假设出来的一切,都将重重的考验着我们每一次站在道德与法律、公平与正义上所做出的选择。
在这里,仅写下一点哲学赋予我的人生智慧,这也算是在对该讲学中某一个方面的感悟吧。
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
在学习中,我们面对事物,学会了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了那些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幼稚错误;我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顺应规律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明白量变质变的原理,懂得如果不防微杜渐,一点点小错误的积累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明白矛盾的重点论,知道了面对纷繁复杂问题的时候,抓住其主要方面,其他都能迎刃而解;我们明白……学哲学可以养成清楚的思维,怀疑的精神,容忍的态度,开阔的眼界,我们要有这种眼界,不但可以做事,而且更能善于做事。
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只要你愿意深入,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种不一样的画面,而知识的真谛也往往蕴于其中。
另外,哲学以它巨大的智慧力量丰富着我们的内心,壮大了我们的力量,在哲学的引领下,我们明白了人生的目的,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学会智慧的面对这个世界。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共5篇)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共5篇)第一篇: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网络时代,教师如何更好的学习和教学——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移动便捷的设备以后,让想学习的人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进行学习。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像追美剧一样追网络》的文章介绍到现在已经到了MOOC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时代,其中Coursera,Udacity,edX是MOOC的三座大山。
让学习变成像追美剧一样,足见学习者学习的热情。
而在网易公开课这个平台,我有幸看到了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公正》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选择这门课的缘由选择《公正》课源于我以前的教学师傅沈亚琴老师,她给我讲了其中的两个小故事。
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电车司机刹车失灵,既可以选择往前开,但那边有5个工人在干活,也可选择转弯,有1个工人在干活,问题是你会怎么选择?大部分人选择转弯,因为那样只会牺牲一个人。
另一种情形,你是一个旁观者,在电车经过的前方有一个胖子,如果你将它推倒,他就可以阻止电车的运行,而让5个工人免于灾难,你会选择推那个胖子吗?大部分人不选择推。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教授引出了以边沁为代表的结果主义道德理论和以康德为代表的行为主义道德理论,这里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而要看评价的标准。
她还给我介绍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发生在救生艇上的人吃人的事件。
有4个人,其中一个喝了海水而病重的派克是个没有家庭没有父母的下士,其他3人在食物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杀死了派克,最终其他3人得救,问题是其他三人的行为道德吗?这些小故事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于是我开始追随这门课程。
二、学习过程及主要内容摘要假期里进行学习,时间相对较为宽裕,但是要克服惰性。
当我真正的进入课程学习时,发现课程虽然有意思,但是毕竟是大学的课程,而且又是外文的翻译,所以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不能保证完全掌握其中的精神实质,即便如此,我坚持看了8个视频(共有12个视频,每个视频约为55分钟),并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1、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教授引用上面的第一个故事引出了结果主义和行为主义,并且列举了“医生可以杀死一个健康人取他的器官去挽救其他五个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吗?”这样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佛大学公共课“关于公平与正义”的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哈佛大学哲学教授Michael Sandel公开课的视频,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幽默的教学风格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他以《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入门课》为基础,不仅对道德和政治哲学进行了一系列的介绍,并且让人们带着批判的观点来思考复杂且动荡不定的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反歧视行动,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和人权。
一、独特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苏格拉底的方式进行拷问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教学不是仅仅一个讲座,他把问题交给学生,邀请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参与并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辩论。
他以这种“苏格拉底的方式”不断地诘问、应答、反驳和再追问的方式将讨论的内容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辨析和争论,来培养批评思考以及推理论说的能力。
他不会灌输给你什么,只是希望学生在其引导下对某些想当然的结论或常识有多维度的思考。
这种“苏格拉底的方式”教学方式很适合他的道德和政治哲学这个教学科目。
因为道德和政治哲学这门课本身就有很多有争议的理论和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同意一种观点。
所以很多学生会勇敢地举起手来,提出问题,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为他们自己的观点辩护。
看来,批判性地表达不同的观点,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中国的灌输式教育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关注,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所以我认为,我们急需“苏格拉底的方式”教学,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地学习。
(二)举生活中的例子促进思考
桑德尔教授不是刻板的讲解理论的知识,而是采用日常的例子来拷问学生,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于理解,有时甚至变得很有趣。
他用一些或普通或极端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日常道德问题进行思索,帮助他们在面临日常道德抉择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运用批判性思维。
在他的引导和诘问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道德的思索中,又常常会陷于两难的道德窘境中。
在桑德尔的课堂上,道德问题从
来不是黑白分明的,日常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也会让人陷入十分尖锐的道德窘境,以至于唯一的解脱途径就在于思考。
二、深奥的哲学思辨
(一)关于正义的讨论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一直在思索“什么是正确的事?”对于和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正义?”桑德尔让学生们把他们自己关于当前社会事务的想法和哲学家的想法联系起来,一起来思考并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乐于阅读那些著名的哲学家的言论,而且这也让他们批判地思考他们和每一个人对待特定事件的道德观和政治观。
“当我们把这些思考系统性的进行总结,就形成了一种统一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可以从观念上指导我们的公众辩论。
”关于正义的讨论,桑德尔教授让学生置身于两难的道德窘境中,并听取学生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处理的意见。
而后,他会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再斟酌我们的答案。
其结果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这揭示出重大的道德问题从来不是黑白分明的。
他认为通过思考这些当下的道德窘境,找出我们自己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可以使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公民。
并且通过整理出这些矛盾,我们的道德判断将更加犀利,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明晰的道德观念去理解在民主政治中我们所遇到的不同主张。
关于什么是正确、公平的讨论,也许应该是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但是,桑德尔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看待貌似熟悉的矛盾的全新视角。
“尽管我们可以拒绝去问正义是什么含意以及良善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但无法逃避的是,我们一直生活在对这些问题的某种回答中——我们践行着某种理论——一直如此。
”虽然我们从来不能担保在哪个特定时期知道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针对不同的价值观,努力说服对方。
不过,对于某一特定时期,我们是否得到了那个正确的答案,却又是很难知道的。
(二)感悟哲学的智慧
桑德尔教授关于哲学的思考,考验着我们每一次站在道德与法律、公平与正义上所做出的选择。
他告诉我们,对哲学深刻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对政治、道德和我们的信念有更深入的认识。
政治哲学不能解决所有的争议,但它可以让讨论成为现实。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哲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在哲学范畴中的结果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在不同人眼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同时,人们在这两个道德推理之间也是很难作出取舍的。
在课上,老师用了许多案例来讨论结果主义与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来引发学生的不断思考。
我个人支持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无论怎样,所有的谋杀都是不道德的,即使想在案例中谋杀一个人可以使几个、几十个、几百个人得救,但是出于道德,我认为是不可以去谋杀一个无辜的人。
这种深入的思考让我看到: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
例如在学习中,我们面对事物,学会了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了那些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幼稚错误;我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顺应规律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明白量变质变的原理,懂得如果不防微杜渐,一点点小错误的积累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明白矛盾的重点论,知道了面对纷繁复杂问题的时候,抓住其主要方面,其他都能迎刃而解。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同样,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也是没有价值的。
哲学正是以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态度指引着人们思考人生,审视人生,并且丰富我们的思想,强化我们的知识,分析我们的情感,深化我们的认识,并且在这些意识层面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反作用于我们的客观人生,使我们的行为更具有合理性。
桑德尔教授是我所见过的最优秀的教师,他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奥的哲学思辨,让讲座变得平易,让教学变得有趣。
尤其是他的苏格拉底式的讨论,让我体会到“讨论与争辩并不一定是虚弱的征兆,实际上反而可能是民主社会的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