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地质地球物理与中国大地构造(刘光鼎)
踏歌行遍万里山海 豪情相伴强国之梦
踏歌行遍万里山海豪情相伴强国之梦作者:刘岩松陈国辉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5年第04期一以贯之五十年,男儿侠义在双肩;孜孜不倦刘光鼎,德厚流光耀世间。
“搞原子弹固然重要,但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同样重要。
”一句简单的话语,让他毅然放弃了最初的原子弹梦想,选择了石油勘探;用学无止境的心态探究科研奥妙,是他传递正能量的方法。
八十载春华秋实,五十年丹心铸剑,他的心血和灵魂全部默默倾注给了我国的石油勘探事业,融为了他的体,化作了它的魂。
在生命的长河里,他的每一个侧面都值得我们尊敬。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的刘光鼎先生。
创新不止结硕果“爱国就要报效国家,石油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比起原子弹更实际一些。
”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刘光鼎先生,受到中国石油地质界先驱者的陈贲先生谈话的影响,改变了最初从事原子弹研究的理想,选择了为国为民的石油勘探生涯。
为了祖国的海洋地质事业,刘光鼎前后在海上工作30年,获得了累累硕果。
1960年在北京地质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教研室,组建了地质部第五物探大队;他带领4个人的科研团队,改装陆地地震仪,研制地震组合压电检波器与接收电缆;用3年时间完成以反射地震建立的综合地球物理观测技术研发,在一条船上同时获取测深重力、磁力、地震多种数据,接近当时的国际水平;率领北京地质学院海洋物探研究室全体教师去南京地质研究所,组建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室,应用锆钛酸铅陶瓷(PZT-5)试制水下压电检波器,为了解决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先后研制出一种收放地震电缆技术,实现单船连续地震观测。
刘光鼎利用自己研制的仪器,先后在渤海、北部湾、南珠江口等开展了海上重力、磁力、地震、测深等多种研究,采用无线电岸台与卫星定位等多种措施,大大提高了实测数据的精度,使我国海上物探取得了过硬的地球物理实测数据。
他们历时6年,编制出了我国第一份系统的地质地球物理系列海图,描述了中国海洋的地形地貌、重力场、地磁场、地球动力学、新生代沉积盆地与矿产等,对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以及维护我国海洋主权与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曾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专题总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专题总结第一专题地球物理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紧扣今年学术年会的主题,本专题定位于“地球物理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专题共收到论文30篇,年刊录用30篇,其中10人在本专题进行了口头报告。
刘光鼎院士在专题会上就环渤海湾的地球物理问题进行了精彩而生动的讲话。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可以大致归纳为五个方面:1.综述性论文共3篇,涉及使用地球物理技术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和讨论及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的综述等方面,如刘元生、王怀洪、王秀文、闫维彰等详细分析了环渤海湾地区固体矿产、油气资源、海洋资源等的研究现状,综合论述了地球物理技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能发挥的作用;李学军系统介绍了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2.涉及基础地质及矿产地球物理问题的论文共4篇,论述了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断裂带、大地构造分区、矿产勘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如宋春明详细探讨了山东省大地构造分析;宋志勇探讨了鲁西地区铁矿成矿条件及资源远景;而张兆芳介绍了在强干扰地区采用大功率电磁法研究太行山东部断裂带和盆地的接触关系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探索了在中国东部人文干扰严重地区利用物探方法研究中深层地质结构的有益途径。
3.涉及油气勘探开发及新能源研究方面的论文共7篇,重点围绕环渤海湾盆地深层、复杂区、滩浅海等的勘探问题及油田开发中的联合反演和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等方面;如葛运华、刘雪军通过研究重磁电技术在环渤海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盆地深层新层系、潜山、火成岩等目标的具体地质问题,分析了盆地内深层勘探潜力和物性条件等,指出采用非地震、地震一体化技术是一种经济、快速、有效的手段,并列出了针对不同问题的技术方案;而刘怀山、王宁健在论文分析了中国近海油气田勘探的现状和前景,并针对渤海湾地区浅海油气资源勘探的潜力和有效的技术方案等进行了探讨;曹丹平等人探讨了以已知地质规律为前提,研究多种不同尺度的物探资料和储层特征的匹配关系,指导油田开发。
201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
A.理想低通滤波器 B.理想高通滤波器
C.理想带通滤波器 D.理想带阻滤波器
9.利用矩形窗函数法设计 FIR 滤波器时,在理想特性的不连续点附近形成的过
滤带的宽度近似等于()。
A.窗函数幅度函数的主瓣宽度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B.窗函数幅度函数的主瓣宽度的一半
C.窗函数幅度函数的第一个旁瓣宽度
则 6 点循环卷积为
4.H(z)=1/(1+0.9z-1),判断录波器类型(高通滤波器)
5.一个零点为 2-2j,其他三个为?
6.X(n)=cos(0.35*pi*n )+2*sin(0.45*pi*n) 则周期为
7.H(Z)=(1+0.5Z-1)/1+0.25Z-1) 差分方程为
8.FIR 线性条件为 H(n)=+ - h(N-1-n)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第一,什么是 A(核心意思,尊重课本) 第二,A 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A 的 5 点内涵。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控制时间作答。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 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 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 5 分钟以内。 第二,专业课资深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 150-200 字 为佳。如果是 A4 的纸,以 5-8 行为佳。 (二) 名词辨析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这道题目可以作为“复合型名词解析”来解答。最主要的还是要解释清楚题 目中的重要名词。 对于答题思路,还是按照我们总结的“三段论”的答题模式。 一般可以归 类为“A 是„”“A 和 B„”“AB 和 C”的关系三种类型,分别做答。 【名词辨析答题示范】 例如“A 就是 B”。(专业课老师解析:这属于“A 和 B„”类型的题目) 第一,A 的定义。 第二,B 的定义。 第三,总结:A 与 B 的关系。 【名词辨析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不能一上来就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先把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 阐释,会被扣除很多分数,甚至大部分分数,很多考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第二,控制时间。辨析题一般是专业课考试最前面的题目,一般每道题 350-400 字就可以,时间控制在 10 分钟以内,篇幅占到 A4 纸的半页为佳。 (三) 简答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参考书的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背 诵程度。往往是“点对点”的考察。一般不需要跨章节组织答案。因此,只要大 家讲究记忆方法,善于记忆,记忆 5-7 遍,就可以保证这道题目基本满分。 简答题采用“定义+框架+总结”答题法。
中国油气二次创业
中国油气勘探的二次创业摘要: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在过去50年的第一次创业中,主要是在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中获得丰富的油气资源。
当前在严峻的形势下,国家必须进行油气资源的第二次创业。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主要参看了刘光鼎院士的几篇文章),学习并总结了未来油气勘探领域的两个重要的方向:1、从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史出发,分析指导油气勘探;2、大力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力图突破瓶颈问题,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作为地球物理的学生,并获得了三点启示,1、努力成为所学领域的顶尖人才,2、努力成为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打破传统思维,3、敢于开拓创新。
关键词:油气勘探大地构造地球物理一、我国油气勘探现状石油天然气资源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过去50年,中国的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工作者,踏遍了祖国的平原和荒漠,航行了渤、黄、东、南海,在海陆新生代上下第三系地层中找到了石油和天然气,获得年产原油1.7亿吨的巨大成就,名列世界第五位。
从而不仅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议,而且以陆相生油闻名于世。
这是中国油气的第一次创业。
50年开发陆相油气,虽然已取得巨大成就,但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东部许多油气田现已处于中晚期,产能下降。
1993年起,石油天然气产量已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每年需要用几百亿元的外汇来进口石油,特别是一旦国际形势风云变换,即使有钱又有谁会来供应我们石油呢?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后,人民日报宣布“洋油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可以想象,那时是多么令人兴奋啊!但是,谁知道1993年又重新进口洋油,数量竟达到3000万吨!而且这种趋势却是有增无已。
曾几何时1现在进口原油的数量就已经开始翻番了,供需矛盾突出,已经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不能等闲视之了。
二、地质构造宏观指导油气勘探的方向2.1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史——指导中国油气勘探寻找石油、天然气及其它矿产资源,首先应有地质理论的指导。
刘光鼎院士在起相关研究中指出,中国大陆是一个拼合的大陆,不同块体的拼合过程,形成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历史。
刘光鼎“海洋地质之父”的家与国
刘光鼎“海洋地质之父”的家与国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最具声誉的称号是“中国海洋地质之父” 。
他一?子为中国寻找石油,特别是为中国海洋能源开发所作的贡献,被称为具有“开创性” 。
有人说,东海最早就是因为刘光鼎的部署,才使中国有了今天的主动地位。
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原副局长冯志强的话则是,“东海的奖,刘先生挂头” 。
当选院士很多年后,会打太极拳的刘光鼎成为“金庸迷”,对诸多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信手拈来。
何为侠者?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刘光鼎是赞同这句话的,“我的爱国心太重,侠气太重,这也是我爱读金庸小说的一个原因。
”他不需要江湖。
家国于他而言,已足够付出生命之重。
“酒中八仙”有我家老头子旧时山东蓬莱钟楼南街后下洼子,有一厅三院的刘家大院。
大门上有牌匾“乔梓联科” ,是说这一家曾经有兄弟或父子两人同年考中过举人。
刘家院子的厅堂里,供奉着祖先牌位,只是这家门荣耀的故事已经无从详细追溯。
可以知晓的是,刘光鼎的父亲刘本钊曾到日占时的朝鲜大学留学,后来在外交部主事,相当于处级官员。
1928 年,北伐军攻入北平,刘本钊因不愿加入国民党而被辞退。
次年12月29日,刘家第八个孩子刘光鼎呱呱坠地。
刘本钊后来到刚刚成立的青岛大学,也就是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任职。
幼时的刘光鼎,便由此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青岛大学那时名人云集,刘本钊常与闻一多、梁实秋等人聚饮,这就是后来梁实秋在几篇文章中都提到的“酒中八仙”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
2004 年,刘光鼎参加中国海洋大学举办的“科学人文未来”论坛。
他说,“我知道你们学校有个‘酒中八仙' ,里面就有我们家老头子,所以我不能不来。
”而刘光鼎本人,则是到20 世纪60 年代才打破酒戒,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那时他有两个酒友:同为中国海洋地质学奠基人的朱夏和业治铮。
1980 年三人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三人的酒量也同时达到一瓶白酒的水平。
“七七事变”之后,京津三大名校因国难南迁,刘本钊赴身西南联大,出任秘书处主任。
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
2000年6月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第15卷 第2期20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刘光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 要:20世纪地球科学经历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的发展过程,通过研究的深化和认识的更新,使得许多孤立的地质现象进一步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活动论,查清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它.关键词: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活动论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2903(2000)022*******1 引 言1970年,T hom as Kuhn[1]用“科学革命”来形容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的作用和意义.他认为,板块构造对地球科学的贡献可以媲美于量子力学于物理学、分子遗传学于生物学,以及控制论于技术工程.但是,应该说明,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是在20世纪里,从大陆漂移,经过海底扩张而后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基本内涵是活动论.活动论是将地球看成一个活动体,地球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之中,它的整体和某个局部都是可以研究的,但必须将它的形成演化历史搞清楚,才能深刻地认识它.2 大陆漂移(Con tinen tal D rift)1915年,奥地利气象学家魏格纳(A lfred L o ther W egener,1880~1930)发表“海陆起源”,首先明确提出大陆漂移的概念:(1)石炭纪(成煤期,300M a),世界上只有一个超级大陆(Pangea),它由轻质的刚性硅铝层组成,而漂浮于重质的硅镁层之上;(2)侏罗纪(恐龙时期,200M a),泛古陆解体,开始离析出南极洲、澳大利亚、非收稿日期:2000201201;修订日期:2000204224.基金来源: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项目(K29512A12401).作者简介:刘光鼎,1929年生,男,山东蓬莱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和海洋地质学家.洲;(3)白垩纪(100M a )非洲与南美东西分离;(4)冰期之初(1M a )斯堪地那维亚、格陵兰、加拿大开始裂解,呈现出今日的大陆与大洋的位置.由此可见,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而且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是规模巨大的.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的探险中,在冰天雪地中,为营救伙伴以至心脏病猝然发作,辞世于冰原中心.应该说明,魏格纳是尽一生之精力,顽强而刻苦地搜索有关大陆漂移的佐证:(1)在大西洋两侧海岸有相互对称的岸线形迹,从而认为,大西洋的出现,是南北美洲脱离非洲和欧洲并向西漂移的结果;(2)在地层层序上,巴西与南非十分相似,都有金刚石岩筒存在,从而表明,在大西洋启开之前,它们曾经是联在一起的;(3)在动物种属的分布上,灵长目狐猴仅发现于印度洋两侧(马达加斯、东非、锡兰、印度、东南亚),有袋目大袋鼠仅在澳大利亚与南美才有,然而,狐猴与大袋鼠均无跨越重洋的本领,只能说大西洋两侧的陆地曾经是在一起的;(4)植物群落分布上,舌羊齿属蕨类植物分布在印度、澳大利亚、南非、南极、从前它们曾集中在一起,即冈瓦纳古陆;(5)气候也曾有大规模变迁,北极圈内的斯匹茨卑尔根群鸟有热带植物棕榈树化石;南极水盖下有煤系地层,而地处热带的南非有陆冰遗留下来的砂、砾、黏土混合层.魏格纳不畏艰险地搜集广泛分支学科的资料,五次修改再版“海陆起源”,但是,却遭到北美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以至掀起针锋相对的争论,直到魏格纳不幸逝世,这场大辩论才逐渐沉寂下来.等到布拉德(Edw ard B u llard [3])用计算机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到一起时,已经是60年代末的事了.3 海底扩张(Sea F loo r Sp reading )1950年前后,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在海洋中取得一系列的重大成就:(1)M .Ew ing ,B .C .H eezen [4]等对世界大洋进行了广泛的回声测深(echo sounding ),发现横贯全球规模的巨大海底山脉——洋脊(ridge );(2)M .Ew ing 等在世界大洋盆地中广泛采集沉积样品,并进行年龄测定,发现它们的绝对年龄都小于2亿年,而大洋水的年龄则比大洋底沉积的年龄大的多;(3)E .C .B u llard [5]发现洋脊上有异常高的热流值,并认为是来自地幔的;(4)P .M .B .B lackett 和S .K .R unco rn [6]研究地球上古老岩石的磁性时发现:地球磁轴与地球自转轴大体上保持着一致的方向,而各个大陆所对应的地磁极,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位置,从而说明各个大陆是有迁移的.在大洋地球物理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美国P rinceton 大学地质系主任H arry H .・2・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2000年H ess [7]提出了海底扩张说(Sea F loo r Sp reading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H ess 从一名航海长成长为驱逐舰的舰长,积累了丰富的世界大洋底的观测数据.战后,他到P rinceton 大学任教,并系统地整理这些数据,发现海底平顶山(guyo t )的演化,描绘出海底扩张现象,于1960年发表“洋盆的历史”,也称之为“地质史诗”.1962年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洋底的主要构造形态直接表现出地球内部的对流过程:(1)对流体在洋脊处上升,在洋脊的中央裂谷处溢出,形成新的洋底,并向两侧平移扩张;(2)对流体在海沟(trench )处下降,老洋底俯冲(underth ru st )进入地球内部而熔融、消失;(3)大洋盆地演化的机制如同传动带,一侧有洋底新生,一侧有洋底消亡,所以,大洋底在2~3亿年内要更新一次.1961年,R .S .D ietz [8]在读了H .H .H ess 的手稿之后,随即著文论述并宣传海底扩张学说.以后,1957~1959年国际地球物理年、1960~1969年地壳上地幔计划、1970~1979年地球动力学计划一直到1980年,国际合作对世界大洋进行了广泛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包括深海钻探(D eep Sea D rilling P ro ject ,D SD P ),对海底扩张说进行了深入的验证,其中最著名的工作应是V ine 和M atthew s 对印度洋洋脊两侧磁条带异常的观测及其解释,证实海底扩张.4 板块大地构造(P late T ecton ics )板块大地构造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下列这些进展都对板块大地构造的出现作出贡献:(1)1965年,Edw ard B u llard [2]应用电子计算机完成南美与非洲海岸线的拼合,从而恢复泛古陆的面貌;(2)1965年,J .T uzo W ilson 在平面上提出转换断层(tran sfo r m fau lt )的概念,它也适应于球面条件.转换断层处于洋脊轴间偏离的部分,而以洋底断裂带为其迹线;(3)1967年,D an M ckenzie [10]用转动极来描述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并用滑动向量(sli p vecto r )来表示地震初动,从而导致平行于板块运动的世界性图案;(4)1967年,Robert Parker 用墨卡托(M ercato r )投影,使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极与投影极有相同的坐标,从而编制出绘制世界性图案的计算机程序(super m ap ).如运动极正确,则转换断层与滑动向量呈水平状态.与此同时,W .Jason M o rgan 采用另外的投影方法,获得相同的结论;(5)1967年,H en ry W .M enard [11]证明,洋底大断裂带几乎都符合于一组大圆;(6)W .J .M o rgan 发现洋底断裂带精确地适应于绕运动极的一组小圆,所以,垂直于转换断层与不活动断层的大圆交点可以圈定运动极;(7)根据磁条带异常与海底扩张率,也可以寻找出运动极;(8)1968年,.作出世界大板块分布的第一张图件;・3・第15卷 第2期 刘光鼎:20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 (9)1968年,Xavier L e P ichon 编制出计算机程序,将L am on t 2Doherty 地质研究所的大量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出世界六大板块,并将板块运动的历史追溯到磁条带异常与地质资料所能够认识的过去.在上述这些贡献的基础上,当时在L am on t 2Doherty 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一批年轻地球物理学家将板块大地构造的基本概念总结如下:地球表面有岩石层板块组成,岩石层(litho sp here )板块在软流圈上运动.岩石层在厚度上相当于地壳与上地幔(upp er m an tle )之和.下地幔(low er m an tle )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增加不再呈刚性,而是容易形变和能够流动的,从而称为软流圈(astheno sp here ).在软流圈中的热对流(ther m alconvecti on )运动将牵动上覆岩石层板块作水平运动.由此,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导致下列推论:(1)岩石层板块的边界是地球表面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的活动带,其中包括洋脊裂谷、海沟和转换断层;(2)岩石层板块的离散边界为洋脊裂谷,是海底扩张和新岩石层增生的地方.由软流层中对流所产生的拉张作用,使下地幔中的高温高压物质从这里溢出地表,形成新的岩石层,造成浅源地震,并将老岩石层向两侧作水平推移,造成海底扩张;(3)岩石层板块的聚敛边界为海沟,并与岛弧和弧后盆地共生.由于下地幔中对流体下降,使得大洋岩石层板块在此处俯冲于大陆岩石层板块之下,从而在地形地貌上出现较深的海沟,以及并列出露海面的岛弧与弧后扩张导致的盆地.俯冲下去的岩石层板块,由于摩擦而产生浅、中、深源地震(本尼奥夫带,ben i off zone ),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大,岩石熔融,形成火山和岩浆活动,在一定深度上,俯冲岩石层被周围物质同化并吸收,以致消亡.(4)岩石层板块的滑动边界为转换断层.这里既没有新岩石层的增生,也没有老岩石层的消亡,而是不同板块的相互错动,并伴随有地震活动.(5)大洋盆地的演化,以太平洋为例,一边在太平洋东隆(洋脊)处有新岩石层增生,一边在西太平洋又出现海沟2岛弧2弧后盆地(trench 2islands arc 2back arc basin )系,有老岩石层的俯冲与消亡,从而岩石层的新陈代谢有如一台处于运动之中的巨大传动带.正是这个传动带机制导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大洋启闭与大陆离合和地质历史.如果板块大地构造说是成立的,则可以设想一个典型大洋盆地的生命旋回:从小的开端增长到极大,然后收缩,直到完全闭合.J .T uzo .W ilson 将大洋盆地生命旋回描绘成:①胚胎期抬升,如东非裂谷;②青年期扩张如红海和亚丁湾;③成熟期扩张如大西洋;④衰退期收缩如太平洋;⑤终结期收缩并抬升如地中海;⑥残痕期收缩并抬升如喜马拉雅.但是,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是从大洋地球物理资料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它所概括的时间段,主要是中生代以来大洋盆地的演化.对于大陆,特别是具有十几或到几十亿年的古老大陆,究竟如何呢?1996年第30届世界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就是为了对中国这样复杂的拼合古陆取得了解,以试图解决“板块登陆”问题.总之,在20世纪里,地球科学沿着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的发・4・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2000年展,使得许多弧立的地质现象进一步得到规律性的认识,而这个认识的取得首先是观念上的革新或突破,即脱离固定论的束缚而升华为活动论.对此,可以概括成下列三点:(1)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地球观.它认为地球及其岩石层板块是普遍联系的,不是弧立的,而是联系成系统的.板块大地构造也称为新全球构造,是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用岩石层板块对海陆作统一划分,并对地球发展各阶段的全过程加以认识.岩石层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裂谷、海沟、转换断层)主要都是地球深部作用的结果,并有地震、火山、岩浆活动为其表现,从而导演出岩石层板块的生成、发展和消亡的演化历史.地球的外部作用,尽管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相对地说却是微弱的.(2)从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充分说明唯物主义的发展论.它认为,地球及岩石层板块是永恒发展的,不是静止固定的,而发展是有规律的.从而地球及岩石层板块既是可以认识的,又是可以预测的.岩石层板块的相对运动,使大洋启闭、大陆离合,以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一幕幕雄壮的地质演化历史.其发展的机制有如传送带,而表现为新陈代谢,新的岩石层产生于洋脊,老的岩石层消亡于海沟.由于它们都是处于发展之中,所以必须在运动中加以考察和认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在20世纪的发展中,它吸收了全部地球科学所积累的丰富实际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赋予新的含义,对于先驱性学说,不采取全盘否定的绝以态度,而是在继承中加以变革,推陈出新.它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方面入手,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从定性描述往精确定量过渡,开展综合解释研究.地球科学是观测的科学,它在大量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工作假说(w o rk ing hypo thesis ),再到实践中去广泛求证(verificati on ),经过补充、修正,再提出新的工作假说.这样的工作方法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5・第15卷 第2期 刘光鼎:20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1]Kuhn T S .T 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 evo luti ons .2d ed .,Ch icago :T he U niv ,O f Ch icago P ress ,1970.[2]W egener A ,T he O 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 ceans ,4th ed .(1929trans .),Dover ,1966.[3]Bullard E C ,J E Everett ,A G Sm ith .T he F it of the Continents around the A tlantic .P h il .T rans .Roy .Soc .L ondon ,Scr .A ,1965.258:41.[4]Ew ing M ,B C H eezen ,Continuity of theM id 2O ceanic R idge R ift V alley in the Southw estern IndianO cean Confir m ed .Science ,1960,131:1677.[5]Bullard E C ,A E M axw ell ,R .R evelle ,H eat F low th rough the D eep O cean F loor .A d uan .Geop hy s .,1956.3:153.[6]B lackett .P M S ,E C Bullard ,S K R unco rn (eds .).A Sympo sium on Continental D rift .P h il .T rans .Roy .Soc .L ondon ,1965,Ser .A ,258.[7]H ess H H .H isto ry of O cean Basins Petro logic Studies .Geol .S oc .A m er .,196273:599~620.[8]D ietz R S .Continent and O cean Basin Evo luti on by Sp reading of the Sea F loo r .N atu re ,1961,190:854.[9]W ilson ,J T uzo .A N ew less of Faults and their Bearing on Continental D rift .N atu re ,1965,207:343.[10]M eckenzie ,D P .R L Parker .T he N o rth Pacific :A n Examp le of T ectonics on A Sphere .N atu re ,1967,216:527.[11]M enard H W .Extenti on of N o rtheastern Pacific F racture Zones .S cience .1967155:72.[12]M o rgan W J ,R ises ,T renches ,Great Faults and C rustal B lock s .J .Geop hy s .R es .,1968,73:1959.THE PROGRESS OF EARTH SC IENCES IN 20THCENTURYL I U Guang 2ding(Institu te of Geology and Geop hy sics ,Ch inese A cad e my of S ciences ,B eij ing 100101 Ch ina )Abstract :T he developm en t of earth sciences has experienced from con tinen tal drifting ,seafloo r sp reading to litho sphere p late tecton ics w ith their conno tati on of m ob ilis m in 20th cen tu ry .T hen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 u lti p le iso lated geo logical p henom enacan be ach ieved .Key W ord :Con tinen tal drifting ;Seafloo r sp reading ;L itho sphere p late tecton ics ;・6・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2000年。
刘光鼎三横两竖两个三角与新生代海相残留理论
中国油气的二次创业2001年8月17日,刘光鼎院士给国务院领导写了一份关于中国油气资源第二次创业的报告。
这份报告的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消费年平均递增%,而同期国内石油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仅为%。
从1993年中国开始进口石油,当年进口石油3000万吨,近几年来我国石油的进口量逐年增加,石油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瓶颈。
如何保持能源有效供给,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经历了油气资源的第一次创业,使原油年产量达亿吨,天然气产量达241亿立方米,分别位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十五位。
但截止到2004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了亿吨。
而上个世纪末我国预测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量都很大,其中石油是940亿吨,却只探明了22%;天然气是38万亿立方米,仅找到了7%。
中国油气的出路在二次创业。
此报告发出十天之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就做出了“要重视油气资源战略勘察工作,争取在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新的突破”的批示。
新中国石油的第一次创业作为新中国石油勘探的经历者,刘光鼎告诉记者,在中国的找油历史中孙建初和潘钟祥两位先生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前,全世界的石油都是在海相沉积地层里找到的。
海相生油理论认为,在海洋环境里面沉积下来的地层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地质上管它叫做海相生油。
中国广泛分布着的是陆相沉积地层,而当时认为陆相生油是不可能的。
1937年孙建初先生从国外回来,他跑到了去找油,因为他认为河西走廊是一个会有海相地层的山间盆地。
他果然在石油沟和白杨河里头看到了油苗,于是他就追踪这个油苗,从而发现了玉门油矿,这就是解放前年产12万吨原油的玉门油矿。
但是孙建初发现的石油,却并不是蕴藏在海相地层,而是陆相地层,是在陆相碎屑岩的老第三纪地层里找到的。
另一位潘钟祥先生在、工作时,就发现中国的湖泊、河流里头的沉积同样也可以生油。
潘钟祥先生1941年去美国,才把他的陆相生油理论的文章发表,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地质调查深化拓展应重视地球物理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研究员接受本刊专访
2 0 1 3 年第3 4 卷第1 期 l 1
上海国土资源 S h a n g h a i L a n d&R e s o u r c e s
第二 层意思 ,就 是地球物 理最终是想解 决什么 问题 ?还是要 去解决地质 问题 的。不能等着地质学 家们来认 识地球物理 。地质 人员的数学 、物理学功底 一般来说 是相对 比较 弱的 ,要 来学 地球物理 ,难 度不小 。因此地 球物理学 家就必须要懂地 质 , 自己采集到 的数据 自己应该能够进 行地质解释 。所 以我
S h a n g h a i L a n d&R e s o u r c e s上 海 国 土 资 源 黼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2 0 9 5 ・ 1 3 2 9 . 2 0 1 3 . O 1 . 0 0 1
地质调查深化拓展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视地球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研究员接受本刊专访
【 编者按l
2 0 1 3 年1 月2 5 日下午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副总 工程师兼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杨建刚教授与上海 市地 质调查研究 院总 工程师办 公室副主任兼 《 上海 国土资 源》编辑部 主任 龚士良教授 ,专程赴中 国科 学 院地 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 ,拜访了该所原所 长 、中 国地质 大学 ( 北京 )地球物理与信 息技术学院院 长 、中 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研究员 ,并代表 《 上海国土资源》期刊进行了专题访谈 。 刘院士 阐述了综合 地球物理学及 其实践成果 ,强调地质 学要与地球物理 学相结合 ;指 出地球物理
是现代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高新技术 ,在地质调查深化与工作领域拓展 , 特别是在海岸带与海洋地质调 查中 ,应充分重视综合 地球物理学 的应用 ;地球 物理勘探技术不 仅是认识地 球的重要手段 ,也要在资 源勘查 、环境 保护 、灾 害防御等事关 国计 民生 的重大领域中发挥 更大作用 ,同时也是保护海洋 国土 、 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技术支撑 ;海 洋地质 的学科体 系建设 与完善 ,应将地球物理学纳入其中 。 关键 词 :地球物理学 ;综合 地球物理勘探 ;地质调查 ;海洋地质 ;海洋 国土 中图分 类号 :P 6 3 1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2 0 9 5 . 1 3 2 9 ( 2 0 1 3 ) 0 1 . 0 0 0 1 . 0 4
刘光鼎:“海洋地质之父”的家与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最具声誉的称号是“中国海洋地 质之父”。
他一辈子为中国寻找石油,特别是为中国海洋能源开 发所作的贡献,被称为具有“开创性”。
有人说,东海最早就是因为刘光鼎的部署,才使中国有了 今天的主动地位。
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査局原副局长冯志强的话则是,“东海的奖,刘先生挂头”。
当选院士很多年后,会打太极拳的刘光鼎成为“金庸迷”, 对诸多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信手枯来。
何为侠者?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刘光鼎是赞同这句话的,“我的爱国心太重,侠气太重,这 也是我爱读金庸小说的一个原因。
”他不需要江湖。
家国于他而言,已足够付出生命之重。
“酒中八仙’’有我家老头子旧时山东蓬莱钟楼南街后下洼子,有一厅三院的刘家大 院。
大门上有牌匾“乔梓联科”,是说这一家曾经有兄弟或父子 两人同年考中过举人。
刘家院子的厅堂里,供奉着祖先牌位,只是这家门荣耀 的故事已经无从详细追溯。
可以知晓的是,刘光鼎的父亲刘本钊曾到日占时的朝鲜大学留学,后来在外交部主事,相当于 处级官员。
1928年,北伐军攻入北平,刘本钊因不愿加入国民党而被 辞退。
次年12月29日,刘家第八个孩子刘光鼎呱呱坠地。
刘本钊后来到刚刚成立的青岛大学,也就是今天的中国海40INNOVATION TIME I2017.1洋大学任职。
幼时的刘光鼎,便由此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青岛大学那时名人云集,刘本钊常与闻一多、梁实秋等人聚饮,这就是后来梁实秋在几篇文章中都提到的“酒中八 仙”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
2004年,刘光鼎参加中国海洋大学举办的“科学人文未来”论坛。
他说,“我知道你们学校有个‘酒中八仙’,里面就有 我们家老头子,所以我不能不来。
”而刘光鼎本人,则是到20世纪60年代才打破酒戒,结果一 发不可收拾。
决定投身于石油领域进步青年刘光鼎于1948年9月在北大加人中国共产党。
他 回忆说,当时曾与华罗庚的女儿华顺一起散布新华社的宣传纸,也曾到街头调査傅作义的兵力配置。
开展地球物理深部探测,实现我国“入地”壮举
开展地球物理深部探测,实现我国“入地”壮举刘光鼎【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2(055)012【总页数】1页(P3883)【作者】刘光鼎【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已有30年历史,目前正面临资源短缺与能源紧张的瓶颈,这反映出油气与矿产资源对提升国家总体实力的重要性;而油气与矿产资源的发现取决于地学界对地球探测能力的提高.近百年来,世界各国地球科学研究实践表明,要揭开海陆地壳演化奥秘,更加有效地寻找矿产资源、保护环境、减轻灾害,必须进行深部探测;而地球物理观测则是最重要的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的方法,属当代探索地球奥秘不可或缺的高新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发达国家陆续启动了深部探测计划,把视野延伸到地壳深部,获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揭示了板块碰撞带地壳的双莫霍面结构,发现造山带山根,提出岩石层拆沉模式和大陆深俯冲理论;美国在造山带之下找到大型油田,澳大利亚在覆盖层下发现奥林匹克坝超大型矿床;前苏联发现了深部油气和矿化显示,从而突破了传统油气成藏理论,拓展了人类索取资源的空间.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经将“地壳探测”计划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 Probe)”专项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研究和深部探测实验计划.专项在全国部署了“两网、两区、四带、多点”的探测实验,完成了全国4°×4°、华北和西藏高原中南部1°×1°的大地电磁测深(MT)“标准网”实验观测,共布设3600个MT测站;在重要构造区地壳结构精细探测方面完成了6000km深地震反射、折射和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在重要成矿带布置了大量地震、电磁测深和重、磁探测综合剖面,为实施我国重要矿集区地壳结构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专项成功研制、实验了适应我国地质、地貌条件和地壳、上地幔岩石层结构特征的深部探测方法技术系列,通过技术组合创新,形成了高精度、多尺度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体系,这将为我国“地壳探测工程”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我国“入地”的宏伟壮举.专项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与重要地学成果,这足以证明我国当代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球物理学报》十分关注我国深部地球物理研究进程,持续跟踪国家重大项目研究进展,与相关科研专家群体始终保持热线联系,及时报道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本专辑发表的40篇论文即是专项取得的部分成果.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化,今后会有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本刊陆续发表,期待引起国内外地学界的充分关注.。
地苑赤子德厚流光——专访我国著名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刘光鼎院士
地苑赤子德厚流光——专访我国著名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
家刘光鼎院士
黄玮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 地球物理,和地质与地球化学一起,是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地球物理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地球,同时为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服务,这之于民族,之于国家,之于世界都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和意义.今天我们要采访的便是这样一位与地球物理有着不解之缘的科学家,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刘光鼎院士.
【总页数】8页(P44-51)
【作者】黄玮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位“80后”科学家的“二次创业”--记我国著名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刘光鼎院士 [J], 张方方
2.耄耋之年的二次创业——记我国著名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刘光鼎院士 [J], 方方
3.与苍茫后土对话树二次创业丰碑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院士--刘光鼎 [J],
4.踏歌行遍万里山海豪情相伴强国之梦--记“中国海洋地质之父”刘光鼎院士 [J],
刘岩松;陈国辉
5.中国海洋地质学家刘光鼎院士其人其事 [J], 秋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1年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评选实施办法及申请表
“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评选实施办法各位同学:接刘光鼎地球物理科学基金会通知,2011年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评选工作已经开始,现将奖学金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望符合条件的同学在地物学院主页上下载“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申请表,填写完全后,于2011年10月13日晚9:00-10:00将相关材料(包括申请表、成绩单、获奖证书等)交学院学生事务办公室2#107。
我院今年评选名额为08,09级中选出地物专业2名,物探专业1名。
“刘光鼎地球物理科学基金会”是非政府的、公益性的科学基金会,旨在推动地球物理事业发展。
为鼓励地球物理专业品学兼优,开拓创新的学生,特设立“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
一、奖学金的奖励范围相关院(校)地球物理学专业在读三年级以上(含三年级)本科生,品学兼优者,可申请该奖学金。
二、奖学金的设立时间“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设立的时间自2007年9月始。
三、奖学金的评选标准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3、品学兼优、成绩优异,当学年平均成绩85分以上,单科成绩不低于70分,素质测评在本专业(或班级)前二名4、符合以上条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并取得突出成绩优先考虑四、奖学金的评选名额及奖励金额“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每所校(院)评选名额为3人,基金会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不低于国家奖学金)。
五、申请奖学金需提交的材料(1)“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申请表;(2)成绩单复印件(加盖教务处或所在学院成绩管理专用章);(3)“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初审推荐报告(评审委员需亲笔签字)(4)“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推荐汇总表六、奖学金的评审办法及程序1、符合条件的学生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填写“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申请表一式两份。
2、院(系)整理学生申请材料,在各校(院)评委委员组织下,进行民主评议择优推荐,确定推荐名单并公示,将相关材料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探索深部地球物理奥秘,揭示青藏高原动力机制
探索深部地球物理奥秘,揭示青藏高原动力机制
刘光鼎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2017(060)006
【摘要】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是中生代以来全球最重要的地质
事件之一.围绕青藏高原深部结构与大陆动力学问题的探索,一直是全球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进步,青藏高原深部结构的研究也已逐步细化和深入,形成了一些针对特定区域如东西构造结、川滇接触带、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东缘和针对特定目标任务如地震发生机制、科学钻探、深部结构与大陆动力学、深部探测计划等专项研究,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
【总页数】1页(P2029)
【作者】刘光鼎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 [J], 王绪本;高原;王志;余嘉
顺
2.多尺度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揭示成矿系统、助力深部找矿——长江中下游深部探
测(SinoProbe-03)进展 [J], 吕庆田;董树文;汤井田;史大年;常印佛;SinoProbe-03-CJ项目组
3.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2004) [J], 卢占武;高
锐;李秋生;管烨;张季生;贺日政;黄立言
4.新的超级计算机模型揭示青藏高原地下奥秘 [J], 王立伟;王艳茹
5.揭开地球深部的奥秘——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滕吉文 [J], 韩跃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动力学特征
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动力学特征
刘光鼎
【期刊名称】《地质学报》
【年(卷),期】1992(066)004
【摘要】1960—1990年间,在中国海域内进行了广泛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根据所取得的实际资料,编制出“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M)”,实际上是对中国海30年地质地球物理工作的系统总结。
本文在说明系列图的指导思想与方法之后,概略地论述了中国海的地球物理场、地球动力学和地质构造等特征。
【总页数】15页(P300-314)
【作者】刘光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黑石——镜泊盆地地球物理特征及地球物理场地质解释 [J], 郑文新
2.华峰尖火山通道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J], 姚俭[1];王艳青[2]
3.中国海地球物理场与油气资源 [J], 刘光鼎
4.中国海地球物理场特征 [J], 刘光鼎
5.白垩纪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地球深部动力学 [J], 史瑞萍;朱日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强地震带构造研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地震带构造研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刘光鼎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2015(058)011
【摘要】固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为我们提供了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与能源.500年来,人类工业化的进程与地球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地质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发等方面的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开拓地球物理学的研究领域.
【总页数】2页(P3865-3866)
【作者】刘光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沙瓦构造带南部地震弱反射层构造解释研究 [J], 杨新明;施玉琴
2.新生地震构造带——马边地震构造带最新构造变形样式的初步研究 [J], 韩竹军;何玉林;安艳芬;李传友
3.南天山及塔里木北缘构造带西段地震构造研究 [J], 田勤俭;丁国瑜;郝平
4.基于地震与非地震联合约束下复杂冲断带构造建模:以西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为例 [J], 吴鸿翔;邹乐君;张欲清;李春阳;杨少梅;程晓敢;章凤奇
5.北半球表面露出的主要构造带及上地幔的地震柱构造简化图——地震地热说编图说明 [J], 陈立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报国就要急国家之所需,刘光鼎院士做出那些贡献
报国就要急国家之所需,刘光鼎院士做出那些贡献刘光鼎,1929年12月29日出生,山东蓬莱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
1980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
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1993年当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享有“中国海洋地质之父”美誉。
“报国就要急国家之所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1948年,刘光鼎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并于同年9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回忆说,当年他曾与华罗庚的女儿华顺一起散发过新华社的宣传单,也曾到街头暗中调查傅作义的兵力配置。
刘光鼎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951年夏天,他与另外9名同学到陕北实习。
这次实习也是党组织为了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而特意安排的,地质矿产部和燃料工业部正焦急地向北大延请人才。
当时指导刘光鼎的老师是陈贲——中国石油地质界的先驱。
作为一名老地下党员,陈贲曾与刘光鼎彻夜谈心,他说:“一个国家要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强大。
中国要国富民强,不能没有石油,石油是国家经济的血脉,没有石油就等于贫血。
”谈话从晚上7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7点。
刘光鼎思绪万千:“爱国就要报国,报国就要急国家之所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由此,刘光鼎的志向及全部精力都投向了石油。
很快,刘光鼎成为中国第一支地震勘探队的成员。
那时地震勘探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勘探石油:用炸药引发地震波,通过收集反射情况,判断地层情况,最终发现石油。
野外地震勘探异常艰苦,经常是脚踏黄土,面迎风沙,扛着沉重的炸药,还要拉着胳膊般粗细的电缆……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
苦!累!不过刘光鼎心中明白,以地球为实验室,就得克服困难;也只有克服困难,才能换来成功和喜悦。
在地震队的日子让刘光鼎受益多多,终生难忘。
他对地震勘探技术有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认识。
恭贺刘光鼎先生八十华诞--刘光鼎先生简介
恭贺刘光鼎先生八十华诞--刘光鼎先生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2008(29)5
【摘要】刘光鼎,男,汉族,1929年12月29日出生,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
他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地质矿产
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成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是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总页数】1页(PI0001-I0001)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世界科学院;名誉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海洋地质;地质矿产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24;K826.16
【相关文献】
1.刘光鼎先生简介 [J],
2.深切缅怀刘光鼎先生 [J], 《海洋石油》编辑部
3.初议成矿地球物理场──献给刘光鼎院士七十华诞,祝愿刘光鼎院士健康长寿 [J], 刘秉光
4.恭贺刘光鼎先生八十华诞——刘光鼎先生诗词选 [J],
5.刘光鼎院士八十华诞庆祝大会在青岛举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大地构造格架
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宏观特征可归纳 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 三横: 天山 - 阴山 - 燕山;昆仑 - 秦岭 - 大 别;绍兴-十万大山 两竖: 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武陵山;贺兰 山-龙门山 两个三角:塔里木-柴达木;松潘-甘孜
18
上世纪 40 年代, 李四光就在“中 国地质学”一书 中指出,中国 大 陆宏观地势 是 西 高东低 ,从青藏 高原经鄂尔多斯 -四川,再经中 国东部到中国海 是 逐级下降 的。 现代中国大陆 地 势 图显然与 地壳 厚度分布密切相 关 ,甚至可以说 是有 成因 联系的。
古生代末—侏罗纪,中国西部属 特提斯洋,地势低,而东部却地势 高,有些地层受剥蚀而缺失; 新生代期间,地壳遭受构造运动 的强烈挤压、抬升,特提斯域演化 形成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增大,地 势增高;随后,滨太平洋域受到S-N 向拉张,地壳减薄,地势降低。
六、中国海陆构造演化
中国海夹持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和欧亚板块之间,它的形成演化是这三 大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尽管中国大陆 是由多个块体拼合而成。 中国海的形成最初起始于三叠纪中晚 期,随着印支运动(T2-T3)揭开阿尔卑 斯构造旋回,地壳演化进入新全球构造 发展阶段,而中国海雏形的最终形成则 是在早第三纪晚期。
三、中国大地构造格架
矿产资源特点 在“三横、两竖、两个三角” 的结合带附近,是各种金属矿床赋 存地; 在“三横、两竖、两个三角” 的结合带之间,是油气勘探的主要 研究目标。
四、中国大地构造思想
中国大地构造思想,可以总结为:
1.一个分界 2.两条锋线 3.三次变格 4.四条转换断层 5.五幕演化史
四、中国大地构造思想
1.一个分界 即以印支期为界。印支期以前为古全 球构造阶段,前寒武纪期间在特提斯洋 中有华北、扬子、南华、塔里木等多个 陆核出现,它们发展壮大,形成相对稳 定的克拉通,块体之间无相互作用,属 槽台体制。直到古生代末拼合成古中国 大陆,当时还没有青藏高原,而块体的 拼合,属板块体制。
四、中国大地构造思想
4.四条转换断层 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太平洋板块在四 条南北向转换断层之间发育成长,进入新 生代始新世时,转换断层扩张方向转变为 NW-SE,由马里亚纳海沟 - 岛弧 - 弧后盆地 系圈出菲律宾海板块,在欧亚板块与菲律 宾海板块之间,板缘聚敛,板内拉张,地 壳减薄,形成滨太平洋域并有一系列断陷 盆地在中国大陆东部出现。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三横、两竖、两个△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
天山-阴山-燕山
昆仑-秦岭-大别
塔里木
柴达木-祁连 羌塘块体 冈底斯块体 印度块体 松潘甘孜 四川 鄂尔 多斯
南岭
华南块体
贺兰山-龙门山
天山-阴山-燕山 昆仑-秦岭-大别 南岭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 贺兰山-龙门山 金沙江—澜沧江 阿尔金—祁连山 班公--怒江缝合线 雅鲁藏布江缝合线 郯庐断裂带
3、晚三叠 世—早白垩 世:中国大 陆经受严重 挤压、改造
中国
板块 构造体制
五、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五幕演化史)
( 4 )晚白垩世 - 中渐新世( K2-E32 ) 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聚敛,板 内拉张,地壳减薄,在滨太平洋域内形 成一系列箕状坳陷,并有陆相沉积物充 填;
4、晚白垩 世—中渐新 世:板缘聚 敛,板内拉 张,地壳减 薄,陆相断 陷盆地出现
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认识论
深层制约浅层
复杂的浅层地质条件是有其深部构造背景的, 复杂的深部构造背景必然引起中、上地壳结 构上的强烈不均匀性,导致产生复杂的地质 条件。古生界形成于前寒武结晶基底之上, 之后又叠加了中新生代的构造形迹,其构造 格局既受结晶基底的控制又是其后中新生代 发展、演化的基础,关注深层对浅层的制约 作用,更清晰地了解盆地的概貌、成因及其 演化,为油气及矿产资源勘探提供指导原则 和思路。
四条转换断层
四、中国大地构造思想
5.五幕演化史
地壳岩石层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陆 核形成、古全球构造、中间过渡和新全 球构造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不同 块体形成的时代不同,进而是有“同序 时差”的表现。
地壳发展阶段 阶段 新全球构造 中间阶段 稳化 古全球构造 时期 俯冲,沉降 拉张,聚敛 挤压,改造
3.三次变格 自南大陆北上的羌塘与塔里木碰撞, 缝合线为澜沧江 - 金沙江,时代为 T3-J1 。 之后,冈底斯又自南大陆北上与羌塘碰撞, 缝合线为怒江 - 班公湖,时代为 J3-K1 。随 后,印度又经南大陆北上与冈底斯碰撞, 缝合线为雅鲁藏布江,时代为 K2-E32 。这 三次变格波及面广,使中国大陆受到严重 的挤压、改造。
中国
五、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五幕演化史)
(5)中渐新世-第四纪(E32- Q) 洋壳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西太平 洋沟 - 弧 - 盆体系,陆内沉降,出现现 今中国海大地构造的基本面貌。
5、晚渐新世 以来 :板缘 俯冲,板内 沉降
六、中国海构造演化
中国海陆宏观构造演化归纳为 “跷跷板”过程
六、中国海陆构造演化
谢 谢!
THANK YOU
四、中国大地构造思想
2.两条锋线 中生代期间,羌塘、冈底斯、印度先后 从南大陆北上,使特提斯作“手风琴式” 的启闭,形成特提斯域的锋线;随后,新 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改变扩张方向,使菲 律宾海板块向欧亚大陆聚敛,甚至俯冲, 出现沟 - 弧 - 盆系,板内拉张、地壳减薄, 形成太平洋域的锋线。
四、中国大地构造思想
地质时代 E32—Q K2—E32 T3—K1 P—T2
备注
D—C
Pt3—S
成台过渡
陆核形成
Pt3—O Pt1-2
同序时差
Ar
五、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五幕演化史)
(1)陆核形成 中国大陆雏形的陆核分别出 现于太古代(Ar)(华北),元古 代(Pt)(扬子、南华、塔里木 等)。它们经过成台过程,逐渐过 渡成陆壳,并逐渐稳化;
1、前寒武 纪:华北、 扬子、印支、 塔里木等陆 核先后在原 特提斯洋出 现
槽台体制
五、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五幕演化史)
(2)古生代拼接 自元古代末(Pt3)到古生代 (Pz)期间,上述地块经过多次聚敛 与离散,最终在印支运动拼合成古中 国大陆;
2、古生代: 陆核逐渐发 展,形成块 体,并在古 生代末期结 合形成古中 国大陆
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认识论
古人云: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区域约束局部, 深层制约浅层”
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认识论
区域约束局部 从区域整体出发,认识区域地质现象并 找到规律,获得对局部具有指导意义的 规律性的认识,并由此来指导油气及矿 产资源勘探,据此可以在复杂的情况下 分清层次,认清勘探区的全貌,科学地组 织集中力量对局部的突破,较快地发现 油气田和矿山,从盆地的整体来研究 勘探区的沉积、构造、资源潜力,有 的放矢的指导油气及矿产资源勘探开 发的科研生产。
综合地质地球物理 与中国大地构造
刘光鼎 2009年8月1日
提纲
一、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论 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认识论 三、中国大地构造格架 四、中国大地构造思想 五、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六、中国海陆构造演化
一、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论
概括为“一、二、三、多”
一种理论—以全球构造活动论为 理论指导; 二种纽带—以物性和模型为纽带; 三种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及地 球化学相结合、正演与反演相结合和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三原则; 多次反馈—上述过程多次反复”。
塔里木
华北 华南
五、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五幕演化史)
(3)中生代(T3-K1)挤压、改造 印支运动揭开阿尔卑斯构造旋回, 地壳演化进入新全球构造发展阶段,即 板块体制。西部特提斯域的三次变格, 形成中国大地构造的西部锋线。中国东 南大陆边缘也有三条缝合带:海南-飞弹 ( T3-J1 )、玉里 - 领家( J3-K1 )、东 京-马尼拉(K2-E1),形成中国大地构 造东部锋线;
总结
从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和地壳各块体结构及其形 成发展来看,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两个发 展阶段: 印支前的陆核形成,发展形成块体,以及块体 之间的拼合离散与最终形成中国大陆的块体发 展阶段——以块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印支后板块扩张增生,俯冲消减形成沟-弧-盆 体系,以及板块之间碰撞挤压与大陆边缘蠕散 发展阶段——以板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总之,中国大地构造发展可以说以印支为界, 经历了前后两种体制不同的构造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