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第二章
环境心理学笔记
环境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环境心理学绪论1第一章绪论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我们可将环境区分为个体出生前的先环境,即合子环境,和出生后的后环境,即外环境。
外环境又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物理环境按人类干预的程度大小,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先(合子)环境人为环境环境物理环境自然环境后(外)环境社会环境(简答-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关系)普罗夏斯基(Proshansky,1990)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简答-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因作用,相互关系,如果将环境和行为割裂开,会很难理解这种相互关系。
所以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论述-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前景★★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一、相关学科的渊源:◆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名词a论述thus)提出:“人口增长的趋势永远快于生产的增长。
如果不加控制,人口总是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照算数级数增长,人口扩张到生活资料仅能够维持生存的极限时,就会出现饥饿、战争和疾病。
”◆19世纪后半叶,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Haecke论述)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定义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生态学,它探讨个体、种群、群落、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心理学 2.环境知觉
丹麦学者鲁宾早在1915年 就注意到这种现象,绘制了 著名的两可图形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一)图形与背景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1)图形清晰明确 (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 (3)图地关系可以互换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一)图形与背景 2、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 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有助于突出景观河建筑 的主题。 注意:缺乏图地之分易造成视觉混乱,但有时却能形 成一种万紫千红、琳琅满目、喜气洋洋、熙熙攘攘的特殊氛 围;或者创造出雾里看花、花间隐榭的朦胧美。实际设计中 要根据目的灵活运用。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特定环境的物质特征一旦向使用者展示了其外在显现 的功能,使用者敏感的生态知觉能迅速发现该环境的潜在 功能,并利用这些功能,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常见的潜在功能:可爬、可坐、可躺、可骑等。而这 些行为在现实中往往不被允许,属不文明行为。
可爬:爬树似乎比赏花 更能唤起对远祖巢居生 活的潜在记忆。
上海三林某菜市场
上海 标志
对于同一环境,居民体验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因而更习惯 生态知觉和概率判断,即更关心环境的功能意义。 而艺术家和观光客一般只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因而更习惯 于格式塔知觉,即更关心眼前画面或照片的美,即审美价值。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
人类也是大自然孕育的物种之一,不可能完全摆脱自 然法则的控制。 人类作出选择是必要的,但不能是随意的,生态系统 永远制约着人类的选择。 人类应尊重生命,敬畏造物,也应该承担起对环境生 态的责任。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研究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2021三级心理咨询师《环境心理学》要点第二章
2021三级心理咨询师《环境心理学》要点第二章(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第二章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环境心理学通常遵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它的独特之处在于:①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以物理环境作为关注的中心,这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通常要消除的控制的因素。
②应用多种方法。
③更关注长期效应。
④多学科方法的整合。
2.科学的目标是控制、预测和理解。
3.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
他可以给被试发出刺激,通过试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被实验者,实验对象。
他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被试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
4.变量:指的是可以在数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
一项心理学实验通常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因变量,也就无所谓自变量,反之亦然。
5.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和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6.对因变量的选择和测量需要考虑以下主要的几个问题:⑴因变量的可靠性(信度),即一致性,同一个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得到相近的结果。
否则就缺乏一致性,这种因变量是不可靠的。
⑵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而不是其它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有效的。
⑶因变量的敏感性。
7.如何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高限和低限效应?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一类称为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加大任务难度。
另一类称为低限效应(地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太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减小任务难度。
8.额外变量即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在确定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后,就应该使实验的其他因素保持恒定。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目录绪言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特点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知觉与认知一、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二、知觉定势三、习惯化——适应四、对变化的知觉五、认知第三节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一、视觉研究的深化二、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三、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二、基本观点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二、概率性的世界三、概率知觉与个人经验四、概率知觉与环境问题第三章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三、认知地图的性质四、认知地图的特点五、认知地图的功能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第二节城市公共意象研究实例——武汉市的公共意象一、城市公共意象图二、问卷资料的归纳和讨论三、城市环境总体评价第三节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被试者个人背景二、公共意象和认知结构三、风景质量评价四、讨论和建议第四节校园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研究对象概述二、比较:范围、结构、同一性和意象元素三、讨论:识别、使用和理解第五节校园评价地图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二、情感评价地图三、审美评价地图四、校园环境总体评价第四章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一、唤醒与情绪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三、唤醒与绩效第二节环境应激一、应激反应二、应激物的种类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一、环境负荷理论二、适应水平理论三、行为约束理论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一、场所的环境特征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三、场所的生命四、研究行为场景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一节噪声一、噪声的定义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四、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第二节拥挤一、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二、影响拥挤感的其他因素三、对拥挤的理论解释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二、人际距离三、人际空问定位第二节私密性一、私密性的定义二、私密性的功能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第三节领域性一、领域性和领域二、领域的类型三、领域的功能第七章城市环境的认知第一节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一、城市意象研究范围的扩大二、研究方法的改进三、研究内容的深化第二节空间定向一、满足基本需要的导航系统二、定向系统的文化差异三、自然环境特征对定向系统的影响四、环境具体因素对空间定向的影响五、环境改变对空间定向的影响第三节认知距离一、认知距离的概念二、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三、影响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第八章城市环境的体验第一节城市环境体验的原理和特点一、环境信息的特点二、对“复杂性”的偏爱三、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第二节显著差异与城市环境体验一、显著差异的含义二、从环境知觉理论看显著差异三、可利用和开发的元素第三节与城市环境体验有关的若干问题一、形成显著差异元素二、城市设计美学——审美情感反应的理论模型三、综合性模拟研究四、寻求易识别性和复杂性的平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一节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一、早期国外的研究二、近年的外部空间研究三、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第二节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一、动作性行为习性二、体验性行为习性三、行为习性的差异第三节城市外部空间研究实例一、洪山广场二、红楼广场三、滨江公园四、四美塘公园五、讨论和建议第四节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一、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二、兼顾私密性活动三、形成私密性一公共性层次四、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五、预防和减少破坏行为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一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一、超载假设二、城市环境应激三、行为约束和人员过剩四、城市多场所分析概述第二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一、应激与应对行为二、亲和与亲社会行为三、犯罪、犯罪率与恐惧感四、绩效和健康五、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六、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一、重视社会因素二、旧城更新:研究例证与设计建议三、城市区域安全防卫研究第十一章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第一节基于行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一、反映建筑与行为关系的理论二、“适用”的现代术语三、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第二节环境一行为信息概述一、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二、使用者群体三、环境~行为现象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一、功能研究的扩大二、功能研究的深入: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三、功能研究的细化:特定功能与行为第十二章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第一节建筑意象与室内认知距离一、建筑的意象二、使用者的建筑综合意象三、建筑室内的认知距离第二节室内空间定向一、建筑易识别性研究概述二、建筑平面拓扑复杂性的影响三、加强室内空间定向的建议第三节建筑体验概述一、知觉理论与建筑体验二、建筑体验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三、室内空间的体验第四节特定建筑类型与行为一、居住场所二、老年人福利设施三、其他建筑类型结语:走向更朴实和更开明的环境一行为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环境心理学第二章1
第一节 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五、人体舒适性
►舒适性的概念 ►相对舒适环境 ►舒适性类型
第一节 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向环境索取资源。处于“刀耕火种” 时代的人类命运是受自然条件主宰的。由于人口稀少,人类对环 境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和损害。
第一节 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一、人与自然环境
(三)环境保护和治理
►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人类活动干预 某一部分,整个系统可以调节,以保持原有状态不受破坏。 ►生态系统的组成越多样,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 调节能力就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大规模的干预,自 动调节的能力就无济于事,生态平衡就遭到破坏。
第一节 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三、刺激与效应 境
生
地球环境
人体外环境
环 具
设 眼
备 皮肤 建
物
然 家
体
筑环
外
自
耳人
人体内
境
感官 感 口 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体内环境
艺
官
法
术 社
鼻 伦理
济 经
境
会
环
人造环境
第一节 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三、刺激与效应
(一)人体外感官和环境交互作用
——人体外感官五觉效应
即环境因素引起的物理刺激或化学刺激
第一节 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知觉表达
环境心理学
周围时间段人流情况 8
云水苑幼儿园
社区周围入口情况
交警大队
5 2
广旺大药房
1 钱塘江
3
杭州学正中学
正京大药房
4
500m间距
• 社区1000米辐射范围以内有交警大队以及药房,如图 2线与5线
• 社区辐射2000米内依次有药房3线、文海中学6线、工商大学7线、幼儿园8线等,服务业与 教育业都齐全 • 社区2000米以外,便可到达钱塘江1线观赏、以及学正中学4线。
南入口以及东入口人车共流的情况下,交通较混乱,
对行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危险。
第二章
社区地理位置概况
社区周围环境概况
周围时间段人流情况
社区周围入口情况
入口情况分析
小区内,主入口分别为A、B、C三个主入口
根据人流量流动调查可知 •A入口人流量流动最为频繁。对面是一条商业街,
并且,A入口处有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人口集中。
第三章
内部道路
内部设施
内部景观
有些道路坡度过于陡 对于老人和小孩来说 很危险(设计问题)
水池旁边没有灯,池中 间断开的小路走起来不 方便,对于老人与小孩 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设计问题)
第三章
v v
内部道路
内部设施
内部景观
• 连接两边小区的两扇铁闸门设计不合理,出口刷 卡不便利,需伸手越门,给行人造成不便,对老 人小孩更存在一定危险性(管理问题) • 夜间周围环境过于昏暗,照明不够(设计问题) • 一进门发现老人和小孩都聚集在中间玩耍跳舞, 但是空间不够,很多小孩都在没有水的喷水池玩 耍,地方过于脏乱(管理问题) • 小区内沿路边没有休息的座椅(设计问题) v
第二章
(整理)环境心理学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就是典型的心理建筑环境学的例证,它是在人们的心理上、乃至哲理上有了一定的"宇宙模式"、"天人相应"、"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后,才到自然界中去寻找他的风水宝地,即所谓的"宅择也,择吉地而营之",并在建筑上和环境设计上附会阴阳五行的理论,求得心理上的安适和满足,从而激起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对工作的激情,因而可能事业发达,前途无量。实际上,它同时又满足建筑设计和城镇规划中趋利避害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价值。
如何使80%以上的居住者或使用者感到满意,如何使建筑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的和心理的需求,应该是建筑师和研究人员不断探索的目标。特别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问题,由于它的复杂性、特定性和不断发展性,已经成为建筑舒适性设计理论的瓶颈问题。
心理环境学的研究目标就是针对这一瓶颈问题,研究心理声学(包括心理噪声学、乐音学、心理热环境学、视觉心理学、心理色彩学、心理日照采光学、心理形体形态学、空间和行为心理学)与建筑环境学的关系,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心理建筑环境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建筑师在方案设计中从酝酿到成熟的心理过程等。
其实,就是埃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铁塔、悉尼歌剧院、"珠江帆影"、白天鹅宾馆和风行一时的玻璃幕墙,都与人们、特别是设计者和决策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有关。
心理环境学和环境心理学是一对姊妹科学,它们并不是简单的词语倒换,而是有着重大的区别。首先是所属的领域不同,前者偏向于环境科学和建筑学;后者偏向于心理学,从而使得参加两类学科的研究人员有所不同。其次是研究的内容不同,前者侧重于在特定的心理状态下人们需要怎样的建筑与环境;后者侧重于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可能存在怎样的心理与行动。再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不同,在前者的研究中,人是主动的,是自变量,而环境是被动的,是因变量;在后者的研究中则相反。最后是研究的层次不同,前者着眼于人工环境对特定心理的适应情况,并力求对古代建筑进行说明,对未来建筑的发展作出预测;后者主要对环境与心理的对应关系进行描述、说明或解释。它们的既是一物的两面,又是整个设计过程应当考察的两个相邻的阶段。
环境心理学的各种效应模型
第二章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加大任务难度。
低限效应(地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太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减小任务难度。
第五章气候与行为热对人际吸引具有分享效应:贝尔和巴伦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境中,势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分享效应”。
也就是说,是否与他人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与他人分享同样的环境遭遇时,高温不会降低人际吸引;相反,高温会减少人际吸引。
P71[06]第八章、灾害、污染与行为影响对灾难知觉的重要因素包括危机效应、堤岸效应和适应1.危机效应:在事件刚刚发生时,人们对它的意识和注意最为深刻,但是,很快在下次灾难到来之前就消失了。
2.堤岸效应:一旦采取某种措施来避免灾害,人们总是倾向于采用以前的方案第九章、领地与个人空间:人类的领地性具有1. 优先居住效应:类似于动物减少冲突的防卫功能。
例如:在体育比赛上也体现出优先居住效应,它可以称为“主场优势”,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在主场赢的机会更多。
第十章、拥挤1、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a. 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b. 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
环境心理学的各种模型第一章、绪论:几个主张人的行为与人们对环境的直接知觉体验相关联的理论模型和代表人物有透镜模型:布伦斯瑞克(Brunswik)由于提出测量知觉恒常性程度的公式而著名。
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1P9第四章、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知觉理论——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
环境心理学 文档
第一章环境心理学导论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谁?1.设计的目的首先是保护人爱护人,进而实现人对美的需要的实现。
没有人的危险而是保护人、爱护人,解决外界环境与人的冲突是所有设计分支学科的共同目标。
因此环境设计师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以更好地为其服务。
园林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思考过程中会形成这样一个经验,那就是设计的景观与人的联系往往比景观本身更为重要。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两者之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心理学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把心理学称为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心理学不仅是一门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也是一门认识与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科学。
⏹简单地说,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生活中的环境心理学实例⏹一、孟母择邻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一位被尊称为“亚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这就是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其名轲,字子舆。
孟子的母亲,为了培养教育自己的儿子成才,三迁择邻,对于后来孟子成才,成为儒家学说的继承人,不无影响。
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尊孟子为“亚圣”,可见孟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当时孟子的母亲虽然还很难说是一位环境心理学家,但是深谙环境育人的朴素哲理却不能不令人敬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明代的无心子《金雀记·临任》中有这样一段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老爷既能作赋,小人岂不能作歌。
”意思是说,靠近朱砂易染成红色,靠近墨就会变黑。
比喻人会因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其习性。
接近善良的人,其他人也会接受其影响,而改变个性,成为善良人。
在这里也强调了环境的作用。
⏹“狼孩”早在50年代,在印度的某地荒野中发现一个“狼孩”,其外观形体面孔完全是人的模样,然而却生活在狼群中。
(完整版)环境心理学1
(完整版)环境心理学11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为: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即都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础理论和内容都直接来源于实际研究.3、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第一章 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 感 觉 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一、 感觉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不仅会引起厌烦,还会产生强烈的痛苦,并有损于健康。
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一)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人的感受器具有不同的形态构造,执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能。
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适宜刺激物,只对各自的适宜刺激产生最大的感受力,从而产生清晰的、有一定意义的感觉.平时人们最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其次是嗅觉、味觉、肤觉,事实上人的感觉不只上述五种,还有动觉与平衡觉等。
(二)感觉阈值:并非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会引起感觉,例如人听不到远处微弱的声音,感觉不到飘落到皮肤上的尘埃微粒,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值.当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所引起的就不再是正常感觉而是痛觉,例如过强的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引起的效果都是痛觉,这个能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称上绝对感觉阈值,从下阈值到上阈值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产生感觉的刺激范围。
(三)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三种类型: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和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主要内容
02
私密性
01
个人空 间与人 际距离
领域性
03
第二节 私密性
一、私密性的定义
可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退缩和信息控制。 1、退缩:独处、与世隔绝 2、信息控制:匿名、隐瞒减少交往
第二节 私密性
二、私密性的功能
1、有助于建立自我认同感 2、有助于个人建立和保持自律 善于交往是一种能力,耐得住寂寞也是一种能力。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千手观音
雍和宫万福阁 迈达拉弥勒大佛
由整根白檀木雕成。通高26米,8米埋 地下,地上18米。从万福阁大门进入,距 离大佛像仅4米左右,D:H远远小于1,给 人以极近距离感,使得人们不得不产生高 山仰止膜拜的姿态。
为了产生繁华热闹的气氛,商业步行街临街建筑必须相对呼应,行人之 间、行人和商店之间也必须相互视觉和听觉涉及;街面宽度和临街建筑的高 度以接近为好,比值至少不应大于2,过大则与车水马龙的交通干道无异。
法国议会最早在剧场中开会,代表或议员坐观众席,发言者站在舞台 上。当今的法国议会虽然也受教堂的影响,但更多体现的是歌剧院的风格 而仍保留了这一布局传统。
台湾虽然吸取了法国的 议会风格,但主席台更 低,离议员座位也更近。
人人都想当主席,人人都 想抢话筒,为议员间上演 “全武行”提供了方便。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别过来,让我静一静!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1、被入侵者的反应 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都影响 着被入侵者的反应。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2、入侵者的反应 (1)入侵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同样被别人侵犯,所以入 侵者自己也会感觉不自在。 (2)人们忌讳穿越正在交谈的两人所形成的空间,尤其 是男女交谈的“双人空间”。 (3)人们不愿入侵正相互交谈的群体成员的个人空间, 更不愿意侵犯社会地位较高者的群体空间。
环境心理学2
2、尽管表现一个地点特点的许多东西是很个人化的, 但是一个群体甚至一个社会都有可能产生共同的地点依恋。 美国、爱尔兰和塞内加尔的居民似乎都把他们自己的 家、自己的地方和属于自己的东西说成是最好的。这支持 了生物偏爱假设,即他们都把自然环境说成是最好的,不 过随着他们的本地景观经验不同,选择的特定的自然环境 类型也不同(例如,爱尔兰人喜欢田园风光)。
2、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949) 提出的大地伦理学(1and ethic)是一个著名的生态中 心主义的世界观。大地伦理学使现代人从大地征服者 的角色转变成大地的一个平等的成员和公民。 3、最近20年,最著名的环境价值测量是一个 叫做新环境范式(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NEP) 的量表。NEP的建立是基于一种新的人和自然世界的关 系正在形成,其中人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脱 离于自然的。作为测量工具,NEP测量的是普遍的环境 关怀而不是更具体的一系列价值 。
一、压力减少 那些使人能形成这种反应的地方被称为“恢复性 环境”。恢复反应包括减少压力、减少攻击性,以及恢 复健康和能量。 按照功能进化观,人类对恢复性的自然环境有 一种生物的接受性。而对城市就没有这样的反应,因为 人类进入城市只有不多的几代人的时间。
二、注意恢复理论 任何计划,只要是强度足够大而且持续时间足 够长(即使是令人愉快的任务),就会引起定向注意疲劳。 按照注意恢复理论,要让注意指向休息,就要找到另一 种不同的、无意的,只需要付出很少努力的注意。 自然环境被看做是一个重要资源,是一个能引 起人们注意的迷人事物
第五节 作为地点的自然景观
1、有时情感性的评价同某些有特别意义的地理位置及 环境有关。地点依恋这个概念表示人们对特定地点有一 种根的感觉。地点中心的态度是个人化的、有很高价值 的、甚至会被知觉为精神性的或宗教性的。 地点被情感所渗透,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美的特 征,另一方面也因为它们和我们记忆中的事、人、感受 相联系。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第一部分环境心理学导论第二部分环境的感知与认知第三部分环境中人的行为第四部分环境心理学与设计第一章环境心理学导论一、心理学基础1.心理学是什么?展过程。
心理学(Psychology)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2.心理学的发展:2000年前,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种人格,之后古希腊的盖伦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用气质代替人格,形成四种气质。
19世纪前,心理学属于哲学范畴。
19世纪中叶,开始引入实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的韦伯,研究出著名的韦伯定律。
也叫阈限定律。
1860年,德国的费希纳开创心理物理学,德国的艾宾浩斯开创记忆的实验研究。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心理的产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
4.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心理现象产生了,就会有心理产生。
感觉产生的最早又能发展出其他心理现象,感觉就是心理诞生的标志。
5.心理学的分类(12大类)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
(普通心理学按照心理活动的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还可分为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注意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智能心理学、气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基础学科)。
(2)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心理学笔记整理
Sept.8th, 2011 - 第一章概述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
⏹区别于其他心理学领域:观察方法不同(大多非实验室);问题和情境的种类不同(如何适应环境设置) 恢复性环境(人类更偏好大自然)恢复是重新获得在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被损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注意恢复:清新头脑、补充注意、宁心静气、反思☐心理进化:环境偏好是进化的结果;对环境的压力反应首先是情绪,而非认知“好的研究自变量少,因变量多,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个问题。
”环境心理学的使命1.关注环境对人的行为、情绪的影响和决定作用2.研究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3.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理论上为心理学提供新的视角;实践上也意义重大。
) 环境心理学的特点1.环境—行为关系是一个整体2.环境—行为真实地相互作用3.理论和应用并重,以问题为中心4.跨民族跨学科5.折中主义的方法论:维持环境的整体性;时间跨度不至于太短;非干扰性测量(被试觉察不到)展望1.人类环境的全球变化来源网络虚拟世界;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社会经济、宗教、种族、文化差异扩大造成的不稳定;上述混合2.行为背景的结果性变化多官能环境;家庭、工作场所和休闲场所彼此混淆;现实和虚拟的混合“永远不在现场”3.环境变化对心理的影响本体环境与世界环境融合;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过渡;扩展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忍耐度和反应时间Sept.15th, 2011 - 第二章自然与人类本性关于自然的价值观1.资源主义在美国占支配性(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自然的有用性,是原料的储藏库,目的是满足人类的需要2.保护主义强调整体自然观(生态系统大于部分之和),任何部分的变化都可能给其他部分带来灾难后果3.生态中心主义自然生态因自己的权利而有价值,与其对人类的价值无关;人类没有特殊性,其行为应有益于其他物种 新环境范式(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NEP)人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不是脱离自然的;强调普遍的环境关怀而非具体的环境价值是一种环境价值测量→用的最广的环境价值量表深层生态学(我们的文化被机械论的世界观所统治,滥用科学并为资本主义的统治服务)建立在对现代技术、科学和政治结构进行批判基础上的生态主义环境公平运动(寻求自然和生态的平衡而不仅仅是考虑人类的利益)第三节环境品质评估1.环境品质指数(EQI):评估环境可直接测量的方面这些测量可以组合成客观的指数(污染、噪声等)2.环境知觉品质指数(PEQI):人类观察者估计的可知觉的环境品质对环境品质进行主观的评估3.环境情绪反应指数(EERI):评估环境带来的烦恼或愉快等情绪对环境的情绪唤醒(2 dimensions)唤醒——非唤醒;愉快——不愉快适应水平对环境评估有调节作用:1.个体在每个维度都有最适应水平,对这个水平的偏离(唤醒减少或感觉寻求)需要相应的测量;2.暴露于一种情绪唤醒会造成对下一个环境的评估向反方向偏转环境景观:景观美学与偏好1景观评估的描述性方法:景观的经验性判断[视觉对比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艺术判断[专家与普通人不同] 2景观评估的物理知觉方法:强调环境物质特性,特性与判断偏好有统计学上的联系,运用实验,更符合行为科学的传统3环境评估的心理变量:找被试主观评判某景观的复杂性、独特性、品质和美丽度等。
环境心理学2原版
1.环境心理学最早产生于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北美2.如何理解下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限3.客观事物引起注意取决于哪些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a刺激物的对比强度b刺激物的状态c刺激的新异性d注意的广度e个人特征4.不同感觉之间相互影响如何一、相互削弱和破坏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信息常会削弱或破坏视觉体验二、相互加强或协同简单的加强比较多见。
复杂的加强涉及到更多感觉,尤其当多种感觉提供同一信息或同一类信息时,体验就更加深刻;协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某一环境(建筑)所提供的多种感觉应与所在环境性质相匹配;二是这些信息在质和量两方面互相配合三、相互补偿或替代理想的幼托建筑不仅应造型美观、新颖、复杂,而且还应提供足够的听觉、触觉、动觉刺激作为补偿;在环境中,不同种类的感觉还可相互替代----当视觉提供的信息令人不感兴趣时,其他感觉提供的信息就可能发挥主要作用。
5.什么是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即固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6.格式塔知觉理论基本观点主义有哪些(多选)?一、知觉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区分为元素。
二、同型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系,它们都是同型的现象三、场作用力物理现象、生理和心理现象三者都具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动力结构。
四、是有组织的心理整体7.如何理解图地之分?在一定的场内,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而不是明显感知其中所有的对象-----有些突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则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俗称图地之分。
8.群化原则主要包含哪些内容?邻近原则、相似原则、连续原则、封闭原则含义:在我们自然而然的进行观察时,知觉具有控制多个刺激,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的倾向。
这种使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称为群化原则。
9.如何理解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体现了格式塔学派同型论和场作用力的观点。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精要第一章绪论 (5)⒈什么是环境心理学? (5)⒉简述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
(5)3.论述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
(5)第二章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6)1.举例说明环境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范式。
(6)2.什么是时间序列设计。
(6)3.如何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高限和低限效应? (6)4.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
(6)第三章环境心理学的理论 (7)⒈环境心理学的作用 (7)2.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是怎样描述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的? (7)3.刺激负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7)4.按照行为局限理论的观点,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哪三个步骤? (7)5.为什么说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和行为局限理论都可以归入应激理论的体系中? (8)6.试对几种环境心理学理论进行比较。
(8)第四章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9)⒈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
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再认和刺激的评定过程。
(9)⒉环境认知应该是“知道环境或具有环境方面的知识”。
(9)3.试述认知地图和指路地图的异同。
(9)4.什么是认知地图? (9)5.什么是指路地图? (9)6.试述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
(10)7.试分析认知地图可能的错误。
(10)8.认知地图是如何获得的? (10)第五章气候与行为 (11)1.环境适应性指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适应环境指适应环境中的某种特别刺激。
(11)2.分享效应:与他人分享同样的环境遭遇时,高温不会降低人际吸引;相反,高温会减少人际吸引。
(11)3.环境负荷具有什么特点? (11)4.试阐述热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1)5.什么叫做“消极情感逃离模型”? (11)第六章光照、颜色、气味与行为 (12)1.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如何治疗季节性情感障碍? (12)2.举例说明颜色如何影响行为。
(12)第七章噪音与行为 (13)1.交谈声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由噪音的振幅和频率决定的,也由交谈者和听者的距离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格式塔知觉理论
2)图地关系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图地关系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 感知对象图地不分或难分,成为暖昧或混乱的图形,视觉易疲劳而 令人感到厌烦。 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题——观众 在随意、轻松的情境中第一眼就发现所要观察的对象。 环境中某一形态元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 使整个形态构图形成对比、主次和等级。反之,缺乏图底之分的风景 园林环境易造成消极的视觉效果。
1、格式塔知觉理论
1.2引申
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 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 有格式塔的性质。
凡能使某一感知对象(如建筑立面、平面)成为有组织整体的因 素或原则都称为格式塔,出现了“格式塔(或格式塔原则)在建 筑设计中的应用”、“良好格式塔”的说法。
环境心理学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授课教师:杜世光
1
目 录 Contents
第2章 环境知觉理论及其 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1、格式塔知觉理论
1.3 基本观点
知觉的整体性 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区分为元素。
同型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 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系,因而它们都是同型或称同构的 现象。
场作用力 场作用力可看成是同型论的推论。这一观点认为,既然物理现象是保 持力关系的整体,那么与之对应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当然也是保持力关 系的整体,即三者都具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动力结构。所有这些力,即 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
例如: 1、河湖可供人捕鱼、行船、取水; 2、一块尺度适宜、表面平坦的石头,可能使人产生要坐在上面休息 的行为; 3、一个内部空间大于人体、坚固不漏的山洞可供人藏身和躲避风雨。
2、生态知觉理论
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 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的生存意义。 例如:一根树枝,可以把它当柴烧,也可以作手杖,还可以作防身武器。
1、格式塔知觉理论
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如园林中或山坡上具有共同特点并成组布 置的建筑群。
1、格式塔知觉理论
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易成为图形,如在中国传统风格的街道上 出现一座天主教堂,或以现代建筑为主的街道上出现一组仿古建筑。
1、格式塔知觉理论
4)建构方法 容易形成视觉显著点的视觉条件
根据视知觉心理规律,刺激物引起注意的方法可以利用图形 与背景的差异程度,归纳成为如下特点:
2.1基本观点
环境的提供 知觉反应的先天本性
2、生态知觉理论
2.1.1环境的提供 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 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因此,不需要从环境作用于我们 的各种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经过重建和解释的中介去建立意义,这种 意义已经存在于环境刺激的模式之中———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生 态特性的直接产物。
2、生态知觉理论
2.2.2恐惧 动物界对某些刺激表现出天生的厌恶甚至恐惧。 观察发现,猩猩玩耍时总是躲避着带有眼睛的玩具。因为动物世界中充 满了捕食和逃生的竞争与对抗,被一双眼睛紧紧盯着,往往意味着被捕杀 的威胁。
1、格式塔知觉理论
1)良好完形原则 视觉组织中,把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
1、格式塔知觉理论
2)简洁原则 为上一原则的深化,知觉在织织空间位置相邻视觉刺激时,具有 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
2、生态知觉理论
提出理论者:吉布森(James J. Gibson)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专长知觉心理学研 究,创立了生态光学理论。出生于美国俄 亥俄州麦克奈尔斯威尔的一个长老教会家 庭,逝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
2、生态知觉理论
小海龟刚刚孵化出来立刻就会向大海爬去; 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 捕杀; 爬虫、走兽、飞禽会利用天然洞穴,或选择恰当位置利用可获得的材料 造窝、建巢以满足栖身和育儿的需要; 因为发现环境客体对自己有用的功能特性,便本能地利用这些特性满足 自己的生存需要。
1、格式塔知觉理论
图形
有具象意义 易被识别 左右对称的图形 被包围的图形 单纯完整的图形 易产生联想关系的图形 具有动感趋势的图形 单个凸形 水平与垂直的形 肌理感与立体感较强的图形 趋向暖色相的部分 有序有积聚的形 面积较小形状相叠的形
背景
无具象意义 不易被识别 非对称的图形 包围的图形 不规则的图形 无视觉经历的图形 静止状态的图形 单个凹形 斜向形 无肌理感无立体感的图形 趋向冷色相的部分 无序散乱的形 面积较大形状单纯的形
2、生态知觉理论
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放、手脑的协 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 远超出生物本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用 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觉的体现。
2、生态知觉理论
2.2 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本能的行为习性,缘自本能的情感反应。孕育生命的天地大环 境也孕育了我们基本的情感反应—愉悦和恐惧。这是物种对 祖先经验的集体记忆, 成为一种生物自卫本能。
2)相似原则 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这是人认识世界时通过 分类简化刺激对象的方式。
1、格式塔知觉理论
1、格式塔知觉理论
1、格式塔知觉理论
1、格式塔知觉理论
3)连续原则 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
4)封闭原则 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做一个完整的图形。
1、格式塔知觉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 生态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
环境知觉的概念
个体或群体直接地和真实地感知环境信息的 过程;这种感知是紧接着刺激发生的并和过去的 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
1、格式塔知觉理论
德语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 形,还具有英语Structure (组 织)的含义,由于Structure一词 己为其他心理学派所专用,因而 英译为configuration或音译为 gestalt, 中 译 “ 完 形 ” 或 音 译 为“格式塔”。
功能性: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脱离功能的空洞的 概念,而是由环境的物质特性直接显示出来的、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 能意义;
满足性: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
2、生态知觉理论
2.1.2 知觉反应的先天本性
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如重力、天地、四季变幻、昼夜循环等,相 对于人类进化史而言是恒定的,这一恒定的天地大环境提供孕育生命 的条件。 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是遗传进化的结果。凭本能的直觉就能发现 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供”,应该不需要学习就能学会。动物的许多重 要知觉能力很早就已形成(从会移动开始)。
愉说 恐惧 艺术欣赏 信息控制
2、生态知觉理论
2.2.1愉悦 自然风光对病人具有康复作用。 例如:给紧张的病人观看一段风景录像,5分钟内,他们的肌肉紧张程度 和脉搏显著下降,暴露于自然风光可以减少手术后的紧张和焦虑。对 自然风光的偏爱,反映了我们对物质环境的需要,也反映了我们精神的回 归—对始祖生活的伊甸园环境的深深眷恋。
1、格式塔知觉理论
1、格式塔知觉理论
1、格式塔知觉理论
1.4.3 简化原则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感知对象的知觉组织所需要的信息量越 少,该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就越大,简单几何形体容易被感知为 图形就是这一道理。而且,人们在对视觉刺激进行组织时,也喜欢 采取尽量减少或简化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
1、格式塔知觉理论
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 形态易成图形。
对称形态易成图形。
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 成图形,大如群山环抱 的天池,小如围墙上的 漏窗、月洞门等。
1、格式塔知觉理论
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对于凹凸连续的形态,图形 与背景可以互换。
1、格式塔知觉理论
动的形态比静的更易成为图形,如广场上的喷泉、活动雕塑或飘动 的彩旗等。
1、格式塔知觉理论
1.4.2 群化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进行观察时,知觉具有 控制多个刺激,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的倾向。使多个刺激被感知为 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通常称为群化原则。
邻近原则 连续原则
相似原则 封闭原则
1、格式塔知觉理论
1)邻近原则 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
1、格式塔知觉理论
学派的建立
尽管图形静止,但在观察者看来,以—定时间间隔映示的图形却在 运动,把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韦特海默认为似动自身是一个现象,是一种格式塔完形,而不是由 若干个不动的感觉元素所拼合而成的。他进而推论心理现象的整体是不 可分析为元素,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合,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又决定各个 部分。
从生态观点来说,知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个人的探索、 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个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 能。(目标选择)
2、生态知觉理论
环境的“提供”包括三重含义:
便捷性:环境对象要为它的使用者群体提供便捷性,即让需要它的人 能方便地到达它所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