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一)

合集下载

王昌龄的从军行的译文

王昌龄的从军行的译文

王昌龄的从军行的译文从军行(其一)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沙海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从军行(其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从军行(其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从军行(其二)》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从军行(其三)唐•王昌龄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译文]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从军行(其三)》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从军行(其四)》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从军行(其五)唐•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从军行二首·其一 王昌龄

从军行二首·其一 王昌龄

从军行二首·其一王昌龄
王昌龄创作的古诗《从军行二首·其一》,描写了沙漠的荒芜以及战乱。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古诗《从军行二首·其一》,,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二首·其一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注释
古代“榆关”是范围广泛的军事防区概念,南至海、北至山,东至山海关,西北抵青龙都山。

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高句丽入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大批兵马。

本诗作者是唐人,所用地名也是唐代的。

漠北历史上是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

把榆关搬到漠北的发明家是现代某粉。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卫将军骠骑列传》 )
事件:“大将军出战”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环境:“白日暗榆关”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面黄金甲”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战果:“单于破胆还”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逃跑而去。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原文】从军行七首⑴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白话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赏析】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从军行(其一)

从军行(其一)

附录二:《从军行》(其一)诗文解读《从军行》(其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心情。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能归的结果。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ppt课件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ppt课件

王昌龄的《从军行》以边塞战争为题材,展现了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
英勇精神;而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涉及战争题材,但更注重描写战争
的残酷和士兵的苦难。
02
风格特点
王昌龄的诗风豪放、气势磅礴,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高适
的诗风则更为深沉、悲壮,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岑参的诗风则以
清新自然、明快流畅著称。
《从军行(其一)》原文呈现
全文展示
《从军行(其一)》原文完整呈现,附带作者王昌龄简介及时代背景 等元素。
重点字词标注
对诗中的生僻字、多音字进行注音和解释,帮助学生顺畅阅读。
逐句解读及意境描绘
句子解析
针对诗中每一句进行详细的解读 ,包括字词含义、句式结构等。
意境描绘
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剖析,引导学 生想象和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壮阔 意境和豪情壮志。
士的崇高形象。
保家卫国
边塞将士的形象塑造体现了他们保 家卫国、捍卫民族尊严的使命感和 责任感,激发了读者的爱国情感。
民族精神的象征
边塞将士的形象不仅是个体的英勇 表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 息的精神特质。
04
与其他边塞诗比较研究
与高适、岑参等诗人作品比较
01
题材选择
书法和绘画
唐朝书法和绘画艺术也达到了高峰,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和阎立本、吴道子等 画家,他们的作品风格独特、技艺高超,代表了唐代艺术的最高水平。
06
思考与实践:课堂互动环节
提问与讨论
01
02
03
问题一
《从军行(其一)》中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二
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和修 辞手法来描绘边塞风光和 战争场景?

古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赏析

古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赏析

古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赏析古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赏析1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诗人介绍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其一赏析导语:《从军行七首》是唐代作者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王昌龄从军行其一赏析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从军行七首⑴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二)词句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三)白话译文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四)赏析其一组诗的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作者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唯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十分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作者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

比较阅读王昌龄两首诗歌《从军行其一其二》附答案

比较阅读王昌龄两首诗歌《从军行其一其二》附答案

比较阅读王昌龄两首诗歌《从军行(其一
其二)》(附答案)
比较阅读王昌龄两首诗歌《从军行(其一其二)》(附答案)阅读王昌龄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注释]①: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二)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

《关山月》是乐府曲辞的一种,多写离别。

“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即“关山渡若飞”中的“关山”,古代地名。

B“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C第一首诗中的“独坐”两字透露了戍卒的孤独和
思绪,而“伤别离”的乐府歌曲《关山月》,则传递了思乡念妻的浓烈情绪。

D第二首诗末句以绵亘的长城、高悬的秋月为背景,借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渲染了征夫怀念亲人、思恋故乡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这两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A(2)第一首诗前三句是叙事,描写环境,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先写景后抒情,第二首诗前三句借音乐
声抒情,后一句写景。

先抒情后写景。

(3)这两首诗都抒写了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鉴赏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鉴赏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鉴赏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鉴赏曾源语文工作室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

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一》鉴赏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一》鉴赏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一》鉴赏
从军行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注释
古代“榆关”是范围广泛的军事防区概念,南至海、北至山,东至山海关,西北抵青龙都山。

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高句丽入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大批兵马。

本诗作者是唐人,所用地名也是唐代的。

漠北历是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

把榆关搬到漠北的发明家是现代某粉。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卫将军骠骑列传》)
事件:“大将军出战”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环境:“白日暗榆关”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面黄金甲”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战果:“单于破胆还”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逃跑而去。

【古诗文阅读】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诗文阅读】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诗文阅读】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红尘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解]①:并无那:无奈,指无法消解思亲之恨。

①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

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②海:指青海湖。

③羌笛: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戍边生活。

金闺:古时表示年长女子的居室为闺房。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头顶秋月照长城。

注:(1)关山:山川关隘。

指山川隔绝的故乡。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两首诗都就是边塞诗。

《关山月》就是乐府曲辞的一种,多写下初恋。

“总是关山旧有别情”中的“关山”,即为“关山渡若飞”中的“关山”,古代地名。

b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c 第一首诗中的“红尘”两字透漏了戍卒的寂寞和思绪,而“伤别离”的乐府歌曲《关山月》,则传达了思乡念妻的浓郁情绪。

d 第二首诗末句以绵亘的长城、高悬的秋月为背景,借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渲染了征夫怀念亲人、思恋故乡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情”与“景”关系的处置上有何特点?请作详细分析。

(3)这两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1)a(2)第一首诗前三句就是故事情节,描绘环境,为第四句抒情搞铺垫,先写景后抒情,第二首诗前三句筹钱音乐声抒情,后一句写景。

先抒情后写景。

(3)这两首诗都抒写了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

其一赏析: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笔法简约而富蕴意,读法上很存有特色。

诗人精妙地处置了故事情节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故事情节,描绘环境,使用了层层深入细致、反反复复图形的手法,缔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并作铺垫,注重了抒情句的地位,并使抒情句变得格外警拔有力。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翻译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军行》其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本文就来分享一篇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翻译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自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是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王昌龄诗鉴赏这首诗以久戍边关的士卒口吻抒写的军中思归之情。

首句中的“烽火城”,代指设置烽火台的边城;古时的边境上筑高城以御敌,一旦敌人入侵,便于城垛上燃狼粪或柴草,白天以烟、夜间以火来报警。

“百尺楼”,也指边地戍楼。

这两种景物,都是边境上所特有的;它既点明了地理环境,又给这首边塞诗笼罩上一层浓浓的沙场氛围。

次句则点明这是秋天的一个傍晚,在苍茫暮色中,一名兵士正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迎着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阵阵寒风,默默无语,神驰他乡。

“黄昏寂寞,独坐凄凉;海风入楼,秋夜怀远。

只一句,而层次之中,无穷边思。

”(清人王尧衢语)耳边又传来呜呜咽咽的羌笛声:“ 更吹羌笛关山月。

”关山月,乐府曲调,属《鼓角横吹曲》,内容大都表达征戍离别之情。

本来心绪已十分悲凉的征人,伤离别的乐曲又引发了他无穷的思亲之情。

禁不住心驰万里而涌起滔滔愁思。

“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指无奈。

金闺,女子闺阁的美称;这里借指家室。

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

因边城闻笛而代为金闺之愁;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一》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一》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一》及赏析
从军行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注释
古代“榆关”是范围广泛的军事防区概念,南至海、北至山,东至山海关,西北抵青龙都山。

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高句丽入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大批兵马。

本诗作者是唐人,所用地名也是唐代的。

漠北历是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卫将军骠骑列传》)
事件:“大将军出战” 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环境:“白日暗榆关”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面黄金甲” 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战果:“单于破胆还” 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逃跑而去。

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1、《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起羌笛关山月,并无那金闺万里恨。

2、《从军行·其二》琵琶舞动换新声,总是关山旧有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张公铎回师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日报斩杀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影踪。

8、《塞下曲·其一》凉风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旧。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有,黯黯见到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肢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回去者并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大哭塞云。

12、《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飘将在,不教导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崭新横跨白玉鞍,弱旅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薛仁贵其一:[作者简介]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 ()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来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当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从军行(其一)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州宅堂前荷花》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从军行(其一)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州宅堂前荷花》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从军行(其一) 》《蓟中作》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注释]①无那,无奈。

(1)两首诗共同表现了边塞什么样的环境特点?(3分)(2)王诗最后一句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技巧,请具体分析。

(4分)(3)同为边塞诗,其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3分)【参考答案】:(1)广漠无边,充满凄清与悲凉,但也潜藏着紧张。

(2)运用了曲笔。

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的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是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作者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也可以从虚实或者对比衬托的角度谈)(3)王诗表达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高诗表达了自我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阅读答案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其【问题】何年顾陆②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

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

其【问题】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注释①陈季常,人名。

名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居士,四川眉山人,乃北宋隐士。

其父陈希亮名公弼。

成语“河东狮吼”的典故即出自陈季常和其妻子柳月娥的事迹。

作者也在那儿作签书判官,遂与季常相识。

后陈氏移家洛阳,作者至黄州后,季常数从之游。

蓄,收藏。

这是作者为季常题其所藏画的诗。

朱陈村全村仅朱、陈二姓,世为婚姻,唐白居易曾有诗咏其事。

②顾恺之、陆探徽,均晋代有名的画家,二人都善绘人物。

③崔姓、卢姓,都是北朝——魏、北周——的贵族。

南北朝时,最重门第;一直沿到唐代,仍以崔、卢诸姓为重。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王昌龄《从军行》:
其【问题】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问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有又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2)二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赏析】:
《从军行一》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从军行七首其一意思

从军行七首其一意思

从军行七首其一意思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嘿,咱来聊聊这首诗哈!你看那烽火城西的百尺高楼,在黄昏时分啊,就那么孤零零地矗立着,迎着那海上吹来的瑟瑟秋风。

这画面,是不是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啦?就好像咱自己站在那楼头似的。

然后呢,又传来了羌笛吹奏的《关山月》,那曲调悠悠扬扬的,哎呀,可真是能勾起人的愁绪哟!这就好比啥呢,好比你正一个人待着,突然听到一首特别伤感的歌,那心里的滋味儿呀,别提多不是滋味了。

再想想啊,这边战士在边疆吹着笛子,感受着这萧瑟秋风,那远在万里之外的妻子呢,还在那闺房之中苦苦思念着呀!这相隔万里的愁绪,可真是像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深不见底呀!咱说这战士得多不容易呀,远离家乡和亲人,在这荒凉的地方守着。

那他们心里得有多想念家里的温暖呀!那妻子在家里也是日日夜夜盼着丈夫能平安归来,这盼呀盼的,心里得多焦急呀!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无奈呀!你说要是没有战争该多好呀,大家都能和和美美的待在一块儿,该干活干活,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哪还用得着忍受这分离之苦呀!咱再回过头来想想那百尺楼头的战士,他吹着笛子的时候,心里在想啥呢?是不是也在想着妻子这会儿在干啥呢?是不是也在回忆着以前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呢?这战争呀,可真是残酷,把好好的人都给分开了。

不过呢,咱也得佩服这些战士们,他们为了国家,为了咱们大家,甘愿在这吃苦受累。

这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呀!咱现在的生活多好呀,没有战争的硝烟,每天都能开开心心地和家人朋友在一起。

咱可得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呀!可不能忘了那些曾经为了咱们的幸福而付出的人们呀!所以呀,这首诗不只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

咱得从中学到点东西,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

同时呢,也得向那些勇敢的战士们致敬,感谢他们为我们做出的贡献。

这就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你们觉得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城遥望玉门关。
“其四”是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抒其发四戍”边侧将重士写为边国塞杀环敌境、条视 件的死艰如苦归;的心豪理情描壮写志上。采用实
写方式,直接写戍边பைடு நூலகம்士为国
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1.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 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 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
2.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 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
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 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边塞戍卒 怀乡思亲之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 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 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 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 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 之情。这也是曲笔的表现方法。
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 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环境与心理描写:
从军行(其四)
抒“情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 独,通过“写其羌一笛”的曲声笔音抒,情从,听虚写
觉上征抒人写家思乡乡的之妻情子;的心无理奈描而写痛
青海长云暗雪山, 采用苦虚的写思方念式之,情以。想象写情。
2.这首诗在写相思之情上有什么特点?
3.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4.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 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 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 话表述。
【提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 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 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
2. 这首诗在写相思之情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借景抒情(第一二句)

借音乐抒情(第三句)

曲笔(第四句)
3. 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

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

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在设有烽火台的边防城 镇的西边,有一座观察 敌情的百尺高楼。
黄昏时戍边战士独自登 上高楼,这时从青海湖 上吹来了秋季的寒风。
更吹羌笛关山月, 他一遍遍地用羌笛吹着
《关山月》曲子。
无那金闺万里愁。
无奈的是那深闺妻子 的万里愁怀无处解。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 话表述。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知人论世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 (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 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 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 闾丘晓所杀。
他的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 圣手 ”、“诗家夫子”之称。王昌龄边塞诗 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