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第三节)

合集下载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摘要】本文将探讨功利论、道义论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三种不同的伦理观。

功利论强调行动的结果和社会利益,认为道德行为应该追求最大化的利益。

接着,道义论强调行为的道德性质和理由,认为道德行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类解放,认为道德观念是受到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影响的。

通过对这三种伦理观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最终,本文将总结这些不同伦理观的特点和局限性,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功利论、道义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引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学科,包括功利论、道义论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这些理论流派对于人们如何应对道德困境,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公正和合理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功利论认为道德的基础在于追求最大程度的幸福或利益,通过权衡利弊来决定行为的合理性。

而道义论则强调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根据道义规范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则从社会阶级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类行为和道德观念的根源,强调了社会的历史和经济条件对于道德规范的塑造和形成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比较功利论、道义论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优缺点,探讨它们在解决道德问题和建立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希望通过对这些不同理论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道德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正文2.1 功利论功利论是一种以功利最大化为基础的伦理学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人们的行为应当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即追求最大的幸福或快乐,同时最小化痛苦或不快乐。

功利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贝塞尔,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当根据行为的结果来评判好坏,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才能确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功利论强调实用性和效用性,主张追求个人或社会的最大利益。

第2章 道德冲突:道义论与功利论

第2章 道德冲突:道义论与功利论

(二)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目的论 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派别, 一般认为,其代表人物是十八、 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边沁 (Jeremy Bentham, 1748-1832)和 密尔(John S. Mill, 1806-1873,也 译作“穆勒”)。
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增进 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原 则是评价一切行为的道德价值 的最终的尺度,因而是一切道 德行为的最终动机。
边沁的道德哲学的出发点是个人效用 或个人利益,其依据是一个明白浅显的 心理学事实,即:人的一切行为的基本 动机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既然社会 是由个人组成的,并且我们重视每一个 人的利益,那么自然可以得出,就社会 范围而言,我们应当增进最多数人的最 大利益。
边沁试图把人的快乐或不快加以定量 化,从而把伦理学改造成为科学。但是 他的这一努力一般公认是不成功的,一 个明显的事实是,快乐是多种多样的, 对于不同种类的快乐无法加以定量的比 较,并且不同的人对快乐与不快的感觉 也是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几乎不 可能找到一个公共的和客观的衡量标准。
于是我们再问,为什么应该把自 我牺牲等美德作为个人幸福呢? 密尔回答说,因为自我牺牲等美 德能够促进社会利益。这样就回 到了一开始的问题:一个人为什 么应该以促进社会利益即增进最
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的?
显然,密尔的辩护是一个循环论证, 因而是无效的。用康德学派的话说, 即使在密尔那种复杂的功利主义体 系中,也没有在欲望和义务、 “是” 与“应该”之间建立一座逻辑的桥 梁功利主义在很大程 度上已经包含了道义论的成分,
因为它已承认道德准则对于行
为功利的相对独立性。可以说,
在做道德判断时综合考虑准则
功利和行为功利,相当于,将

功利论,道义论

功利论,道义论

、功利论的定义xx 功利论:功利论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

凡行为结果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行为,则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

当代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给功利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功利原则十分严格地指出,我们做一件事情所寻求的,总的说来,就是善(或利)超过恶(或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过善的最小差额)”(引文加重点为原作者所加)。

“这里的,善?与,恶?,是指非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

”二、功利论的分类:功利论又分行为功利论与规则功利论。

行为功利论,是说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行为,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便是道德的。

规则功利主义是依据规则能够带来好的结果的行为即为道德行为。

三、功利论的特征功利论有三个特征:一是注重思想、行为的绩效、效果或结果,不计较行为的动机,或不大注意思想端正与否、动机纯洁与否,只要有好的效果,就可以了。

二是在行为前权衡,比较,计算利弊得失,不合算的事,吃亏的事不干。

推衍到他人与社会。

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或幸福是根本的,他人、社会大众的益利或幸福。

总之,功利论带有自发的、不经学习,就可以掌握的。

道义论定义三是立足于个人,为此,不得不顾及本能的倾向,甚至道义论与功利论相反。

它主张人与行为道德与否,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或行为依据的原则,即行为动机正确与否。

凡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行为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

xxxx所说:“道义论主张,除了行为或规则的效果的善恶之外,还有其它可以使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正当的或应该遵循的理由—这就是行为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不是它所实现的价值。

”二、道义论的分类道义论亦可分为行为道义论与规则道义论。

所谓行为道义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那么行为就是正当的。

规则道义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否则便不是道德行为。

道义论的特征道义论同样也有三个特征。

第三讲功利主义

第三讲功利主义

具体步骤是:




——计算最初由行为产生的明确可辨的每一 快乐的价值; ——计算最初由行为产生的明确可辨的每一 痛苦的价值; ——计算由行为产生的作为第一个快乐的结 果的,和使第一个痛苦不纯粹的每一个快乐的价 值; ——计算由行为产生的作为第一个痛苦的结 果的,和使第一个快乐不纯粹的每一个痛苦的数 量;
3、道德行为责任

效果论:边沁重视对行为后果的认识和 预见,即重视理性的判断力和明智的计算。
一个人的行为无论抱有什么动机,只要 其结果不好,他就要对行为负有完全的道德 责任,就应该受到道德上的谴责。


边沁把功利原则的约束力归并为如下 四种,他称之为制裁(sanction),即自然制 裁、政治制裁、道德制裁和宗教制裁,在 晚年他又加上了另外三种:惩罚、同情和 反感。
1、行为功利主义

行为功利主义主要以澳大利亚阿德雷 德大学哲学教授乔治· 斯马特为代表。他认 为,正确的行为是该情况下具有最大功利 的行为。一个人在决定某一行为是否正确 时,应直接考虑它的全部后果。如果一个 行为的直接效果或直接价值是给相关的人 们带来的福利超过痛苦,那么,这个行为 就是正当的。
2、规则功利主义
2分析,指出14种 简单的快乐和12种简单的痛苦。 为了比较苦乐的价值,以求快乐、幸福 的“大”和“多”,边沁规定了7个指标: 强弱(强度)、久暂(持续)、虚实(确定 性)、远近(时空接近)、增殖(富饶—— 它为同类的其他感情所伴随的机会)、纯杂 (纯度——它不为相反种类的感情所伴随的 机会)、广狭(范围——如果它不只牵连到 一个人,那么,也就必须考虑到这些人的数 目)。



什么是功利主义?他说“承认功利为道德基 础的信条,换言之,最大幸福主义,主张行为的 是与它增进幸福的倾向为比例;行为的非与它产 生不幸福的倾向为比例。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 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掉快乐。” “合成说”:密尔提出把整个利益看作是个 人利益简单合成。为了增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 福,各人只要努力增进自己的幸福就可以了。 道德标准:密尔区分了道德行为和行为者。 道德标准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而不是评价善 人或恶人的标准。对于人的评价,除了考虑他的 行为是非、善恶之外,还要考虑他的内在品质。

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由分趋合浅议

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由分趋合浅议
20 0 9年 9月
保 定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OF BAODI NG UNI VERSI TY
S p,0 9 e. 0 2 V 1 2 No o. . 2 5
第2 2卷第 5期
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 由分趋合浅议
于 璐
(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山东 主义 也称 功 利 论 , 以行 为 功 效 或利 益 作 是 为评 价标 准 的道德 学说 。 从广 义 上看 , 功利 主义 着 重 强调 功 用价 值 , 寻 求行 为 结果 的幸 福作 为 人类 活 将 动 的根本 归 宿 。 利主 义之 路 可 上溯 到 古希 腊 哲 学 功 家 伊壁 鸠鲁 , 的思 想 中蕴含 了 “ 益 为上 ” 他 利 的成 分 , 提 出人 生最 大 的善 来 自于快 乐 ,求乐 避 苦 ”是人 的 “ 本 性 和最 大 利益 。 这 一 思想 上 升 为理 论 的学 者 是 将 1 世 纪法 国的启 蒙思 想家 爱 尔维 修 , 试 图建 立 基 8 他 于人 性论 的道德 学 说 。 马克思 将其 主要 因素概括 为 : “ 感性 的 印象 和 自私 的欲 望 、 享乐 和正 确理解 的个 人 利益 , 整个 道 德 的基 础 。 类 智 力 的 天然 平 等 、 是 人 理 性 的进 步和 工业 的进 步 的一致 ,人 的天 性 的善 良和
根源 在于 其 “ 乐避 苦 ” 趋 的本 性 , 张从 人 的感 觉经 主
验 出发 确 立 道 德 理 论 , 实 现 “ 大 多 数 人 的最 大 以 最 幸福” 为伦 理 标 准 , 过 个 人 幸福 的实 现 集 成 社 会 通
远远 大 于 一位 多 病 的 老人 , 就该 坐 视 不管 ? 然 , 显 功 利 主义 在 遇到 道德 义 务 的时候 , 容 易 产 生对 少 数 很 人 不 公正 的伤 害 。 因此 ,O世 纪 后 , 人类 越来 越 感 2 当 触 到 道 德 危 机 、 态 危 机 、 际危 机 这 些 现 实 困境 生 人 时, 倡导 极端 功利 主义 的学 派便逐 渐走 向衰 落 。

康德三条道德先验原则道德律功利主义义务论

康德三条道德先验原则道德律功利主义义务论

一、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The Law of Morality in Kant's 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

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

传统规范伦‎理学有三种‎形态,即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

道义论和功‎利论,都可以转化‎为德性论。

故此,先从道义论‎与功利论讲‎起。

一、日常生活中‎的功利论与‎道义论何为功利论‎、何为道义论‎何谓功利论‎?功利论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

凡行为结果‎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行为‎,则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

当代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给功‎利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功利原则十‎分严格地指‎出,我们做一件‎事情所寻求‎的,总的说来,就是善(或利)超过恶(或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过‎善的最小差‎额)”(引文加重点‎为原作者所‎加)。

“这里的…善‟与…恶‟,是指非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

”(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功利论又分‎行为功利论‎与规则功利‎论。

所谓行为功‎利论,是说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行为,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便是道德‎的。

规则功利主‎义是依据规‎则能够带来‎好的结果的‎行为即为道‎德行为。

道义论。

道义论与功‎利论相反。

它主张人与‎行为道德与‎否,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或行为依‎据的原则,即行为动机‎正确与否。

凡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行为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

恰如,弗兰克纳所‎说:“道义论主张‎,除了行为或‎规则的效果‎的善恶之外‎,还有其它可‎以使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正当的或‎应该遵循的‎理由—这就是行为‎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不是它所‎实现的价值‎。

”(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道义论亦可‎分为行为道‎义论与规则‎道义论。

所谓行为道‎义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那么行为就‎是正当的。

规则道义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否则便不是‎道德行为。

第二章传统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传统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传统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章传统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三论”(P25-49)第一节功利论(P25-36)一、边沁的理论(P25-31)功利论也称“功利主义”、“功用主义”,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狭义来说,主要是指边沁、穆勒(也译为密尔)为代表的西方功利主义。

但广义地说,它不仅包括边沁、穆勒为代表的西方功利主义,又包括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革命的功利主义。

功利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杰米里·边沁、约翰·穆勒。

迄今为止,功利论已经形成多种流派,尽管这些流派存在分歧和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基本的,都是以功利和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衡量什么是善,什么是最大的善的问题,并依此判断行为的道德性。

边沁(1748-1832)。

是系统的功利学说的创始人,他既是伦理学家,又是法学家,而且是一生为新的立法而努力的活动家。

毕业于牛津大学,1789年,因发表他的伦理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绪论》一书而负盛名。

他主张感觉经验是知识的最根本而又真实的基础或要素,因此,在伦理学上边沁认为苦乐感情是人性或道德的基础,人们应当追求最持久、最确实、最迫切,而且又是最广泛和最纯粹的快乐,他指出,幸福就是趋乐避苦求得最大快乐,功利主义是最高道德原则就是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多数的幸福。

实质上,这也是边沁的人权原则。

如何界定功利?一般都认为,功利是指事物的内在价值或者内在的善,而不是外在价值或道德上的善。

内在的善是指健康、快乐这类非道德意义上的内在价值。

外在的善是一种手段的善。

某事物是否具有外在善,是需要通过它能否获取“内在的善”的能力来证明。

例如,获得更多的财富是善的,如果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按照边沁和穆勒的观点,功利完全等于幸福和快乐。

并且认为,幸福和快乐是可以衡量和比较的。

边沁认为:“总计所有快乐和痛苦的全部价值,然后加以比较,如果余额在快乐的方面,则表明行为总体上表现为善的倾向。

反之,则表现为恶的倾向。

功利与道义

功利与道义

功利与道义西方伦理学的道德原则主要是功利原则和道义原则(功利论、道义论正式出现于近代社会),密尔的功利论是近代功利论的典型代表,康德的道义论是近代道义论的典型代表。

功利论和道义论,都有自己的理论贡献和理论局限。

现代社会的规则功利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修正了近代功利论,企图消除近代功利论的局限性。

功利论和道义论是从德性论和幸福论发展而来的,而这种发展也意味着古代伦理学走向了近代伦理学,从道德目标走向道德原则。

功利论、道义论和德性论和幸福论一样,作为伦理学的思想体系,都包含了道德目标、道德原则等内容。

德性论和幸福论侧重的是道德的目标。

而功利论和幸福论侧重的道德的原则。

通过特定的代表人物来讨论功利论和道义论,以及规则功利主义。

以密尔为代表的功利论。

功利伦理学:就是以功利为道德基础的伦理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功利以及功利的大小作为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标,以及作为道德判断的基本准则,注重行为的实际效果,即行为能否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功利。

理论来源:古代伊壁鸠鲁的幸福论,近代社会以来的诸如霍布斯、昆布兰、洛克、曼德维尔、莎甫伯利、休谟、斯密等人的有关伦理思想,都为功利伦理学的产生和完善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边沁将近代功利伦理学加以系统化,而密尔则将其推向顶峰,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弱化那种将功利论极端化的倾向,在功利论伦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某些道义论的因素。

与近代大多数伦理学家一样,密尔将趋乐避苦看成是人之不可动摇的本性。

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利益,追求自己的快乐,为了追求快乐和利益而避免任何痛苦。

密尔认为人们还有一种将个人和社会连成一体的社会感情和欲望,这种欲望和感情其实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

由于内在的这种道德情感,一旦我们违背了义务,就会产生相当强烈的痛苦。

在具有道德品格好的人那里,这种痛苦将会极大地增强,以至于他们绝不做违反义务的事。

所以这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其实也是一种与履行义务保持一致的情感。

在经济学方面,亚当.斯密通过对经济人的假设,创造性的提出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成为西方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源头。

功利主义与道义论

功利主义与道义论

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生物光子学研究院摘要:功利主义和道义论是西方社会两个最重要的道德哲学流派。

作为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趋向,功利主义与道义论在相互辩驳、相互争斗中发展和嬗变。

两者的对立体现在不仅各自的范畴体系和理论内容不同,而且在众多伦理问题上两者观点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1]。

同时,在相互诘难中两者又不断相互接近、相互融合,两者之间同样存在诸多共性乃至理论一致性。

当代的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这一发展,使得超越两者的对立并最终走向统一成为可能。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继承了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规范伦理学.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统一,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关键词:功利主义道义论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一、功利主义与道义论概述功利论就是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凡是行为结果给行为者(要注意,不只是行为者),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这样的一种行为就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功利论认为什么叫道德,什么叫不道德,就看你这个行为者跟相关的人给他带来好处是什么,或者是带来了利大于弊的行为,这就是道德的,否则就不是道德的。

功利论又分为行为功利论和规则功利论。

行为功利论是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我们的行动,就是根据眼前的情况来决定我们的行动,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就是道德的。

规则功利论是依据规则,我们做事情依据某种规则,这个规则能带来好处,能带来好的结果就是一种道德行为。

所以功利论简单的说就是效果论,你做事情能不能获得好的效果。

获得了好的效果,获得了利益,获得了好处,获得了实惠,它就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简单的说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道义论和功利论相反,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不道德不是看行为的结果,而是看行为本身和行为所依据的原则。

道义论主张你行为是不是道德的,不看你的结果,看你行为本身和行为所依据的原则,也就是说行为的动机正确与否。

功利主义与道义论

功利主义与道义论

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生物光子学研究院摘要:功利主义和道义论是西方社会两个最重要的道德哲学流派。

作为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趋向,功利主义与道义论在相互辩驳、相互争斗中发展和嬗变。

两者的对立体现在不仅各自的范畴体系和理论内容不同,而且在众多伦理问题上两者观点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1]。

同时,在相互诘难中两者又不断相互接近、相互融合,两者之间同样存在诸多共性乃至理论一致性。

当代的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这一发展,使得超越两者的对立并最终走向统一成为可能。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继承了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规范伦理学.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统一,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关键词:功利主义道义论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一、功利主义与道义论概述功利论就是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凡是行为结果给行为者(要注意,不只是行为者),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这样的一种行为就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功利论认为什么叫道德,什么叫不道德,就看你这个行为者跟相关的人给他带来好处是什么,或者是带来了利大于弊的行为,这就是道德的,否则就不是道德的。

功利论又分为行为功利论和规则功利论。

行为功利论是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我们的行动,就是根据眼前的情况来决定我们的行动,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就是道德的。

规则功利论是依据规则,我们做事情依据某种规则,这个规则能带来好处,能带来好的结果就是一种道德行为。

所以功利论简单的说就是效果论,你做事情能不能获得好的效果。

获得了好的效果,获得了利益,获得了好处,获得了实惠,它就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简单的说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道义论和功利论相反,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不道德不是看行为的结果,而是看行为本身和行为所依据的原则。

道义论主张你行为是不是道德的,不看你的结果,看你行为本身和行为所依据的原则,也就是说行为的动机正确与否。

道义论”抑或“功利论”-生态伦理学的根据

道义论”抑或“功利论”-生态伦理学的根据

道义论”抑或“功利论”:生态伦理学的根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生态伦理学的根据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议西方近代以来的伦理学思想,绵延着“道义论”和“功利论”两条主线,这两种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也反映到了现代的生态伦理学理论中来,具体表现为以道义论或者以功利论为理论基础去建构生态伦理学。

所谓道义论,也称之为义务论,是指以道义、义务和责任作为行动依据,以行为的正当性、应当性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

而所谓功利论,也称功利主义,是指以功利、效用作为行为依据并进而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

在长期的思想交锋和碰撞中,道义论和功利论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范畴体系和理论内容,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道德理念、道德标准、道德追求和伦理精神:首先,两者的道德理念不同在道义论看来,道德本身就是目的,道义论关注的是人们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应履行的义务,因而它往往诉诸于一定的行为规则;而在功利论的理论视野中,道德只是获得功利的手段和工具,功利论关注的是人们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功用、效益,因而偏重于利益的算计和对价值的诉求。

其次,两者在道德标准问题上有显著的差别。

道义论把道德理性理解为道德行为的内在本质,主张从人类理性中去寻找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认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是人的善良意愿,或者是某种抽象的理性原则,它们才是人们行为的依据,源自于善良愿望和理性原则的动机成为断定行为正当与否的评价标准;功利论则认为道义论的道德标准是空泛的,明确主张从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功用和效果上去探寻道德标准,认为行为的善恶与否在于该行为所带来的“幸福总量”的多少、所产生的“快乐总量与痛苦总量的绝对差额”的大小。

再次,两者的道德追求也是有差异的。

道义论“重动机轻结果”,专注于普遍的道德理性的建立,追求正义的实现;功利论“重结果轻动机”,强调功用、效果,把对善的追求就直接理解为寻求“善超过恶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过善的最小差额”、“利超过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害超过利的最小差额”。

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第三节)

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第三节)

"作一个不满足的人总比作一 作一个不满足的人总比作一 个满足的猪要好些, 个满足的猪要好些," "作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 作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 作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 总比作一个满足的傻子要好 些."
不过,密尔承认, 不过,密尔承认,实际社会中 像苏格拉底这样的高素质的人 总是少数, 总是少数,因为 "享受高等情 感的能力, 感的能力,在大多数人的天性 中是像一株脆弱的植物, 中是像一株脆弱的植物,不仅 易被敌对势力摧残, 易被敌对势力摧残,而且只要 缺少培养,就会消灭." 缺少培养,就会消灭.
边沁试图把人的快乐或不快加以定量 从而把伦理学改造成为科学. 化,从而把伦理学改造成为科学.但 是他的这一努力一般公认是不成功的, 是他的这一努力一般公认是不成功的,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快乐是多种多样 的,对于不同种类的快乐无法加以定 量的比较, 量的比较,并且不同的人对快乐与不 快的感觉也是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 的,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公共的和客 观的衡量标准. 观的衡量标准.
康德把这种基于人类理性的善良意志又称 之为绝对命令 之为绝对命令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绝对命令有三种表述, 绝对命令有三种表述,其一被称之 为"普 遍律原则"(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ity); 其二表述通常被称之为"人性原则"(the 其二表述通常被称之为" principle of humanity)或"人格原则"(the 或 principle of personality)或"人类尊严原则" 或 人类尊严原则"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 for persons).其三 表述被称之为"意志自律原则" 表述被称之为"意志自律原则" (the principle of autonomy of the will).

功利论,道义论

功利论,道义论

一、功利论的定义何谓功利论:功利论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

凡行为结果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行为,则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

当代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给功利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功利原则十分严格地指出,我们做一件事情所寻求的,总的说来,就是善(或利)超过恶(或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过善的最小差额)”(引文加重点为原作者所加)。

“这里的…善‟与…恶‟,是指非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

”二、功利论的分类:功利论又分行为功利论与规则功利论。

行为功利论,是说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行为,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便是道德的。

规则功利主义是依据规则能够带来好的结果的行为即为道德行为。

三、功利论的特征功利论有三个特征:一是注重思想、行为的绩效、效果或结果,不计较行为的动机,或不大注意思想端正与否、动机纯洁与否,只要有好的效果,就可以了。

二是在行为前权衡,比较,计算利弊得失,不合算的事,吃亏的事不干。

三是立足于个人,推衍到他人与社会。

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或幸福是根本的,为此,不得不顾及他人、社会大众的益利或幸福。

总之,功利论带有自发的、本能的倾向,甚至不经学习,就可以掌握的。

道义论定义道义论与功利论相反。

它主张人与行为道德与否,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或行为依据的原则,即行为动机正确与否。

凡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行为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

弗兰克纳所说:“道义论主张,除了行为或规则的效果的善恶之外,还有其它可以使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正当的或应该遵循的理由—这就是行为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不是它所实现的价值。

”二、道义论的分类道义论亦可分为行为道义论与规则道义论。

所谓行为道义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那么行为就是正当的。

规则道义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否则便不是道德行为。

道义论的特征道义论同样也有三个特征。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3
元伦理学:META-ETHICS
定义:研究道德判断的性质与逻辑、道德语言 的理论。
特点: 1、陈述不涉及具体道德对象,不作实际道德 判断; 2、不关心道德行为和判断的标准; 3、不构建体系,不说明某种体系是正确的。
精选课件
4
元伦理学的两种类型
1、认识主义:COGNITISM
道德术语和概念可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道德 命题构成知识,道德判断有真假之分。
精选课件
6
规范伦理学的类型
规范伦理学
目的论
义务论
快乐主义
自我实现 神命义务论 道义义务论
利己主义
德性论
功利主义
契约义务论
精选课件
7
二、功利主义
1、含义:是以“功利”作为道德标准的学 说。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和幸福 利益是快乐和幸福的基础 追求利益就成了道德的标准 代表人物:(英)边沁、密尔、墨子
精选课件
13
3、医学义务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
通过诉诸形式化的道德原则,避免了人们行动 的任意性,即根据义务论的原则行动可以避免 许多可能的恶果。
在社会伦理层面上,义务论强调每一个个体的 权利,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受到尊重,都应当得 到公平的对待,这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正。
精选课件
14
局限性:
行为义务论将人的行为依据诉诸良心和直觉等, 难以保证这一良心和直觉的正确性;
1、含义:
义务论从词源学意义上说就是关于责任、应当的 理论。
代表人物:康德、孔子,道德并不是建立在感性 欲望之上,而是以人的理性为基础。
医学义务论研究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表述形式:医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
的责任是什么?

道义论与功利论

道义论与功利论
——《墨子》
(墨子, BC468~BC376 )
2.功利论的代表人物——西方
The rightness of an action is determined by its consequences ”
John Stuart Mill 密尔(穆勒) 英国哲学家
“actions are right in proportion as they tend to promote happiness, wrong as they tend to produce the reverse of happiness.”
(一)评价行为
案例分析
(二)指导行为
四、道义论、功利论临床应用
患者王某,男性,62岁,某部队退休干部,平素身体状 况较好,因腹痛来院就诊,经诊断为结肠癌晚期。家属曾嘱 咐医务人员,担心患者无法接受,不要将诊断结果告诉患者。 但患者一直追问护士 ┄ ┄
肿瘤患者向护士询问自己病情
四、道义论与功利论的临床应用
J. Jeremy Bentham 边沁 英国哲学家
3.功利论(Utilitarianism)的定义
功利 (utility)
功利论(Utilitarianism) 也称之后果论
功效和利益
是一种以实际功利或效用 作为行为原则和评价标准 的伦理学说
4.功利论( Utilitarianism )的基本观点
康德(Kant) 德国哲学家
——Immanuel Kant
3.道义论(Deontology)的定义
道义:
“道” 本意是水之源头, 引申为事物之理据 “义”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 举动,具有至上性
道义:即道德义务
道义论(义务论)
是关于义务、责任和应当的理论, 是指人们必须按照某种正当性或者 某种道德原则去行动的道德理论。

美德伦理学、道义论、非认知主义和功利主义

美德伦理学、道义论、非认知主义和功利主义

美德伦理学、道义论、非认知主义和功利主义美德伦理学、道义论、非认知主义和功利主义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美德伦理学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关注的是个人的品德和道德特质。

它强调人们通过培养和发展好的品德来决定他们的道德行为。

美德伦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并且一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

在美德伦理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品德,而不仅仅是遵守道德规则。

道义论(Deontological Ethics)道义论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道义原则和义务。

根据道义论,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来判断我们的行为是否正确。

道义论强调我们应该遵守道德规则和原则,而不仅仅是追求某种特定的结果。

非认知主义(Non-Cognitivism)非认知主义是一种伦理学理论,认为道德陈述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情感、意见或偏好。

根据非认知主义,道德判断是主观的,不可证实的。

它认为道德陈述不能被证明或证伪,因为它们没有客观的真值。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强调追求最大的幸福和最小的痛苦。

根据功利主义,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其结果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加整体幸福感。

功利主义关注的是行为的后果,并认为我们应该采取那些能够产生最大幸福的行动。

美德伦理学、道义论、非认知主义和功利主义是伦理学中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它们提供了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和解决道德问题。

美德伦理学关注个人品德和道德特质,强调发展良好的品德来指导行为;道义论强调遵守道德规则和原则,将行为的道德性与义务联系在一起;非认知主义认为道德陈述是主观的,反映个人情感和意见;功利主义关注行为的结果,强调追求最大的幸福。

这些不同的伦理学理论和观点提供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伦理问题。

例如,当面临一个道德抉择时,美德伦理学可能会鼓励人们通过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品德来指导他们的行为。

道义论可能会鼓励人们遵守道德规则和义务,而不仅仅是考虑行为的后果。

道义论”抑或“功利论”-生态伦理学的根据

道义论”抑或“功利论”-生态伦理学的根据

道义论”抑或“功利论”:生态伦理学的根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生态伦理学的根据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议西方近代以来的伦理学思想,绵延着“道义论”和“功利论”两条主线,这两种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也反映到了现代的生态伦理学理论中来,具体表现为以道义论或者以功利论为理论基础去建构生态伦理学。

所谓道义论,也称之为义务论,是指以道义、义务和责任作为行动依据,以行为的正当性、应当性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

而所谓功利论,也称功利主义,是指以功利、效用作为行为依据并进而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

在长期的思想交锋和碰撞中,道义论和功利论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范畴体系和理论内容,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道德理念、道德标准、道德追求和伦理精神:首先,两者的道德理念不同在道义论看来,道德本身就是目的,道义论关注的是人们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应履行的义务,因而它往往诉诸于一定的行为规则;而在功利论的理论视野中,道德只是获得功利的手段和工具,功利论关注的是人们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功用、效益,因而偏重于利益的算计和对价值的诉求。

其次,两者在道德标准问题上有显著的差别。

道义论把道德理性理解为道德行为的内在本质,主张从人类理性中去寻找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认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是人的善良意愿,或者是某种抽象的理性原则,它们才是人们行为的依据,源自于善良愿望和理性原则的动机成为断定行为正当与否的评价标准;功利论则认为道义论的道德标准是空泛的,明确主张从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功用和效果上去探寻道德标准,认为行为的善恶与否在于该行为所带来的“幸福总量”的多少、所产生的“快乐总量与痛苦总量的绝对差额”的大小。

再次,两者的道德追求也是有差异的。

道义论“重动机轻结果”,专注于普遍的道德理性的建立,追求正义的实现;功利论“重结果轻动机”,强调功用、效果,把对善的追求就直接理解为寻求“善超过恶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过善的最小差额”、“利超过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害超过利的最小差额”。

美德伦理学、道义论、非认知主义和功利主义

美德伦理学、道义论、非认知主义和功利主义

美德伦理学、道义论、非认知主义和功利主义美德伦理学、道义论、非认知主义和功利主义是伦理学中的几个重要的派别和理论流派。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出发,探讨了道德和伦理的本质、来源以及如何判断行为的正确与否。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四个主题,并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美德伦理学是一种强调个体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伦理观。

它认为道德的核心在于培养和发展个体的美德,例如勇敢、正直、慷慨等。

美德伦理学强调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培养,认为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美德,才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道义论是一种关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伦理观。

它认为道德的核心在于遵守社会和人类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例如公正、尊重和公共利益。

道义论强调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人们应该根据这些规范来判断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非认知主义是一种关注道德判断的认识论观点。

它认为道德判断不是基于客观的事实和真理,而是基于个体的情感、主观意愿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非认知主义强调道德判断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做出道德判断。

功利主义是一种关注行为后果和社会效益的伦理观。

它认为行为的价值取决于其带来的幸福和利益的最大化。

功利主义强调实用性和效益原则,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权衡利弊来选择行为,以追求最大的社会利益。

这四种伦理观在一些方面存在共同点,例如都关注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都试图解释道德的本质和价值。

然而,它们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美德伦理学更注重个体的内在品质和道德素养,而道义论更注重社会和文化的道德规范。

非认知主义强调主观性和相对性,而功利主义强调后果和效益。

这些不同的观点反映了不同的伦理关注点和价值观。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伦理观可以相互补充和结合。

例如,在道义论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美德伦理学的方式培养和发展个体的道德素养。

在非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行为的后果和效益,以指导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这种综合应用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到道德的多个维度和因素。

医学伦理学第二章:第三节 医学后果论

医学伦理学第二章:第三节 医学后果论

第三节 医学后果论⼀、概述(⼀)后果论后果论是伦理学的重要理论,⼜被称为⽬的论或效果论,是以道德⾏为后果作为确定道德规范的最终依据的伦理学理论。

它认为确定道德规范的⽬的是调整⼈们的利益,道德所规范的就是⼈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使道德⾏为取得好的⾏为结果。

根据道德效⽤的主体(道德有利的主体)不同,后果论发展到今天主要包括利⼰主义、功利主义和公益论。

利⼰主义就是根据⾏为是否以⾃⾝利益为直接⽬的⽽确定道德规范的后果论。

利⼰主义⼜分为极端利⼰主义和合理利⼰主义。

前者认为确⽴的道德规范必须直接有利于实现⾃⾝利益,不考虑别⼈的利益,即使伤害他⼈利益也不顾。

如德国的施蒂纳提出了“我就是⼀切”的极端利⼰主义理论。

后者是追求个⼈利益⽽不损害他⼈利益。

“主观为⾃⼰,客观为⼤家。

”如法国的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尔巴哈,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持这种观点。

功利主义就是根据⾏为是否以相关者的利益为直接⽬的⽽确定道德规范的后果论。

功利主义的原则是“多数⼈的幸福”。

功利主义认为确定的道德规范必须直接有利于实现多数⼈的幸福。

如英国的休谟、亚当•斯密、边沁、穆勒等持这种观点。

公益论就是根据⾏为是否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直接⽬的⽽确定道德规范的后果论。

随着⼈类的不断社会化,不同群体、国家乃⾄整个世界有着共同的、长远的利益,这些公益与每个⼈的利益息息相关。

公益思想⾃古就有,当今世界⼈们共同⾯临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猛增、贫富差距等⼀系列现实问题,使⼈们的公益意识空前强烈。

公益论认为确定的道德规范必须直接有利于⼈类的共同利益。

(⼆)医学后果论医学后果论是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理论,是以医学道德⾏为后果作为确定医学道德规范的最终依据的医学伦理学理论。

它认为确定医学道德规范的⽬的是调整⼈们的利益,医学道德所规范的就是⼈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使医学道德⾏为取得好的⾏为结果。

医学后果论同样是医学伦理学古⽼⽽永恒的理论之⼀,医学后果论是后果论在医学领域中的贯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沁理论的另一个重大缺陷 边沁理论的另一个重大缺陷 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常 常会发生冲突, 常会发生冲突,并不总是一 致的, 致的,因此从追求个人最大 利益到追求社会最大利益之 间并不存在一个他所默认的 自然而然的桥梁. 自然而然的桥梁.
密尔指出, 密尔指出,人们衡量快乐或幸福的时 候所注重的不是量上的区别 而是质 量上的区别, 候所注重的不是量上的区别,而是质 上的区别.快乐可以分为" 上的区别.快乐可以分为"心灵的快 肉体的快乐" 乐"和"肉体的快乐",二者之间有 着质的差别, 着质的差别,即"心灵的快乐高过肉 体的快乐,主要在于前者的更持久, 体的快乐,主要在于前者的更持久, 更稳妥,更便宜等等"因此, 更稳妥,更便宜等等"因此,尽管获 得心灵的快乐常常以损失一些肉体的 快乐为代价, 快乐为代价,但人们还是常常选择心 灵的快乐. 灵的快乐.
边沁在其著作《 边沁在其著作《道德与立法原理引 在其著作 论》系统地阐述了功利主义的 道德体系, 道德体系,该书的第一段话就开宗 明义地谈道: 明义地谈道:"自然把人类置于两 个至上的主人——苦与乐 个至上的主人 苦与乐——的统 的统 治之下. 治之下.只有它们两个才能够指出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 将要怎样做. 将要怎样做."
(二)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目的 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派 别,一般认为,其代表人物是 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 边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和密尔(John S. Mill, 18061873,也译作"穆勒").
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 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增 进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进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 一原则是评价一切行为的道 德价值的最终的尺度,因而 德价值的最终的尺度, 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最终动机.
边沁的道德哲学的出发点是个人效 用或个人利益,其依据是一个明白浅 用或个人利益, 显的心理学事实, 显的心理学事实,即:人的一切行为 的基本动机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的基本动机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既然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既然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并且我们 重视每一个人的利益, 重视每一个人的利益,那么自然可以 得出,就社会范围而言,我们应当增 得出,就社会范围而言, 进最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进最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普遍律原则是:
要只按照你同时 认为也能成为普遍 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人类尊严原则是:
"你的行动,要把你自 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 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 候都同样看做是目的,永 远不能只看做是手段."
根据康德的这一原则,一个 人不仅应当把别人当目的, 而且也应当把自己当目的; 因此,一个人即使处于困难 的境况中也不应该自杀. 否则,"他就是把自己的人 身看做一个把过得去的境况 维持到生命终结的工具."
边沁试图把人的快乐或不快加以定量 从而把伦理学改造成为科学. 化,从而把伦理学改造成为科学.但 是他的这一努力一般公认是不成功的, 是他的这一努力一般公认是不成功的,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快乐是多种多样 的,对于不同种类的快乐无法加以定 量的比较, 量的比较,并且不同的人对快乐与不 快的感觉也是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 的,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公共的和客 观的衡量标准. 观的衡量标准.
"不了解个人利益是什么,而侈 不了解个人利益是什么, 不了解个人利益是什么 谈社会利益,是无益的.一件 谈社会利益,是无益的. 事物如果趋于增大某个人的快 乐之总和,或者(也是一回事) 乐之总和,或者(也是一回事) 减少他的痛苦之总和, 减少他的痛苦之总和,那么我 们就说它是增进那个人的利益 或者有补于那个人的利益的. 或者有补于那个人的利益的."
在密尔看来, 在密尔看来,在一个完善的 社会中, 社会中,个人利益和社会利 益是一致的, 益是一致的,因此他并不总 是鼓励自我牺牲, 是鼓励自我牺牲,仅当自我 牺牲可以增加社会利益的时 自我牺牲才堪称美德. 候,自我牺牲才堪称美德.
"功利主义者的道德观念,承认 功利主义者的道德观念, 功利主义者的道德观念 人类有能力为他人的好处而牺 牲他们自己最大好处. 牲他们自己最大好处.功利主 义只是不承认牺牲的本身也是 一善事.不增加或不趋向增加 一善事. 幸福的总量的牺牲, 幸福的总量的牺牲,功利主义 看来是浪费. 看来是浪费."
应该说, 应该说,密尔的这一理论比边沁的理 论对于解释人们的道德行为有更强的 说服力, 说服力,但是仍未完全摆脱边沁理论 所面临的一个困难,那就是: 所面临的一个困难,那就是: 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 时候, 时候,为什么应该以牺牲个人利益 为代价来成全社会利益? 为代价来成全社会利益?
密尔似乎给出一个回答即: 密尔似乎给出一个回答即:因为对高素质的人 来说,这样的自我牺牲实际是更大的个人幸福. 来说,这样的自我牺牲实际是更大的个人幸福. 我们再问,为什么应该作一个高素质的人呢? 我们再问,为什么应该作一个高素质的人呢? 密尔回答说,高素质的人能够把自我牺牲等美 密尔回答说, 德作为幸福, 德作为幸福,因而比低素质的人具有更多的幸 福.于是我们再问,为什么应该把自我牺牲等 于是我们再问, 美德作为个人幸福呢?密尔回答说, 美德作为个人幸福呢?密尔回答说,因为自我 牺牲等美德能够促进社会利益. 牺牲等美德能够促进社会利益.这样就回到了 一开始的问题: 一开始的问题:一个人为什么应该以促进社会 利益即增进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的? 利益即增进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的?
目的论主张,一个道德行 为的动机或者评价一个道 德行为的标准最终可以归 结为道德之外的某个目的, 亦即对这一行为的某种后 果的追求;因此,目的论 也叫做"后果论".
道义论则主张,一个 道德行为的动机或者评 价一个道德行为的标准 是在道德之内,而不是 在道德之外;也就是说, 为道德而道德.
目的论的基本道德原则是 隶属于人们的最终目的之 下 的,因而是相对的和有条件 的;道义论的基本道德原则 是超越人的任何其他目的的, 因而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
康德说道: 人们不能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康德说道:"人们不能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老调子当作一个指导行动的原则和规则. 这种老调子当作一个指导行动的原则和规则.因 为这条原则, 为这条原则,虽然有所不同但只不过是从前一条 原则引申出来的原则. 原则引申出来的原则.还因为它不是一条普遍规 它既不包括对自负责任的根据.好多人都有这样一种看法, 他人所负责任的根据.好多人都有这样一种看法, 除非他有借口不对别人做好事, 除非他有借口不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就不会对 他做好事.最后因为, 他做好事.最后因为,它不是人们互相间不可推 卸的责任,并且那些触犯刑律的人, 卸的责任,并且那些触犯刑律的人,还会以此为 根据不服法官的判决,逃避处罚. 根据不服法官的判决,逃避处罚."
康德把这种基于人类理性的善良意志又称 之为绝对命令 之为绝对命令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绝对命令有三种表述, 绝对命令有三种表述,其一被称之 为"普 遍律原则"(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ity); 其二表述通常被称之为"人性原则"(the 其二表述通常被称之为" principle of humanity)或"人格原则"(the 或 principle of personality)或"人类尊严原则" 或 人类尊严原则"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 for persons).其三 表述被称之为"意志自律原则" 表述被称之为"意志自律原则" (the principle of autonomy of the will).
"作一个不满足的人总比作一 作一个不满足的人总比作一 个满足的猪要好些, 个满足的猪要好些," "作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 作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 作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 总比作一个满足的傻子要好 些."
不过,密尔承认, 不过,密尔承认,实际社会中 像苏格拉底这样的高素质的人 总是少数, 总是少数,因为 "享受高等情 感的能力, 感的能力,在大多数人的天性 中是像一株脆弱的植物, 中是像一株脆弱的植物,不仅 易被敌对势力摧残, 易被敌对势力摧残,而且只要 缺少培养,就会消灭." 缺少培养,就会消灭.
功利主义

道义论
我们曾经谈到, 我们曾经谈到,道德哲学的研究对象就 是对道德问题或道德冲突做出评价或选 择.道德评价涉及在不同道德准则之间 的优先次序做出区别. 的优先次序做出区别.当然也有这样的 可能, 可能,被比较的两个道德准则的优先次 序始终没有被明显地区分开来. 序始终没有被明显地区分开来.这种冲 突叫做"终极冲突" 突叫做"终极冲突",终极冲突及其解 决是道德哲学的重要问题, 决是道德哲学的重要问题,涉及道德哲 学的基本分野, 道义论(deontology) 学的基本分野,即道义论(deontology) 和目的论(teleology). 目的论(teleology).
"凡是作为达到幸福的手段,都 凡是作为达到幸福的手段, 凡是作为达到幸福的手段 变成被独立追求的东西. 变成被独立追求的东西.既被 独立追求, 独立追求,也就是人所追求的 幸福的一部分. 幸福的一部分.……按照功利 按照功利 主义的观念, 主义的观念,美德是一种可以 这样来讲的善: 这样来讲的善:它没有所谓原 来的欲望或动机,它只是有助 来的欲望或动机,它只是有助 快乐. 于快乐."
密尔把人们所追求的目的分为许多 层次,原始的目的是" 层次,原始的目的是"增进最多数 人的最大利益" 人的最大利益",其他目的都是由 它派生出来的, 它派生出来的,即开始作为达到原 始目的的手段,习惯成自然, 始目的的手段,习惯成自然,逐渐 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 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包括自我牺 牲在内的最高美德也是如此. 牲在内的最高美德也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