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正切1
24.1锐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24.1锐角的三角函数——锐角的正切(第一课时)授课对象: 中学九年级班教学安排:一课时授课教师: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锐角的三角函数》是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第一节的内容。
锐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是以前面学习的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的知识为基础的,本章内容是三角学中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学的必要知识准备。
2.教材处理本节教材共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正切概念的建立及其简单应用;第二课时是正弦、余弦概念的建立及其简单应用;第三课时是综合应用。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通过以前的合作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理解锐角正切(tanA)、坡度、坡角的意义;2.学会根据定义求锐角的正切值.过程与方法: 1. 经历锐角的正切的探求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2.三角函数的学习中,初步体验探索、讨论、论证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2.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锐角的正切、坡度、坡角的定义。
教学难点:理解Rt△中一个锐角的对边与其邻边比值的对应关系。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PPT)、几何画板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人民英雄纪念碑——民族的自豪”短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度呢?要求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回答测量高度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直接测量法和相似法的弊端,从而导入新课——锐角的正切。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对纪念碑高度的测量自然地导入今天的教学重点。
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同时,关注学生德育教育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正切与坡度1教案与反思
1.1 锐角三角函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1课时正切与坡度1.理解正切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重点)2.能够根据正切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3.能运用正切、坡度解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观察与思考:某体育馆为了方便不同需求的观众,设计了不同坡度的台阶.问题1:图①中的台阶哪个更陡?你是怎么判断的?问题2:如何描述图②中台阶的倾斜程度?除了用∠A的大小来描述,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方法一:通过测量BC与AC的长度算出它们的比,来说明台阶的倾斜程度;方法二:在台阶斜坡上另找一点B1,测出B1C1与AC1的长度,算出它们的比,也能说明台阶的倾斜程度.你觉得上面的方法正确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正切 【类型一】根据正切的概念求正切值分别求出图中∠A 、∠B 的正切值(其中∠C =90°).由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正切值互为________.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出需要的边长,然后利用正切的定义解答即可. 解:如图①,tan ∠A =1612=43,tan ∠B =1216=34;如图②,BC =732-552=48,tan ∠A =4855,tan ∠B =5548. 因而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正切值互为倒数.方法总结: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方法:利用勾股定理求出需要的边长,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对应三角函数值即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题 【类型二】在网格中求正切值已知:如图,在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点A 、B 、C 、D 、E 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求tan ∠ADC 的值.解析:先证明△ACD ≌△BCE ,再根据tan ∠ADC =tan ∠BEC 即可求解. 解:根据题意可得AC =BC =12+22=5,CD =CE =12+32=10,AD=BE =5,∴△ACD ≌△BCE (SSS).∴∠ADC =∠BEC .∴tan ∠ADC =tan ∠BEC =1.方法总结:三角函数值的大小是由角度的大小确定的,因此可以把求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转化为另一个与其相等的角的三角函数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类型三】构造直角三角形求三角函数值如图,在Rt△ABC中,∠C=90°,BC=AC,为AC的中点,求tan∠ABD 的值.解析:设AC=BC=2a,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得AB=22a,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E与AE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BE的长,根据正切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答案.解:如图,过D作DE⊥AB于E.设AC=BC=2a,根据勾股定理得AB=22a.由D为AC中点,得AD=a.由∠A=∠ABC=45°又DE⊥AB,得△A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AE=2a2.∴BE=AB-AE=32a2,tan∠ABD=DEBE=13.方法总结:求三角函数值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解答,当所求的角不在直角三角形内时,可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行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升”第7题探究点二:坡度【类型一】利用坡度的概念求斜坡的坡度(坡比)堤的横断面如图.堤高BC是5米,迎水斜坡AB的长是13米,那么斜坡AB的坡度是( )A.1∶3 B.1∶2.6C.1∶2.4D.1∶2解析:由勾股定理得AC=12米.则斜坡AB的坡度=BC∶AC=5∶12=1∶2.4.故选C.方法总结:坡度是坡面的铅直高度的形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类型二】利用坡度解决实际问题已知一水坝的横断面是梯形ABCD,下底BC长14m,斜坡AB的坡度为3∶3,另一腰CD与下底的夹角为45°,且长为46m,求它的上底的长(精确到0.1m,参考数据:2≈1.414,3≈1.732).解析:过点A作AE⊥BC于E,过点D作DF⊥BC于F,根据已知条件求出AE =DF的值,再根据坡度求出BE,最后根据EF=BC-BE-FC求出AD.解:过点A作AE⊥BC,过点D作DF⊥BC,垂足分别为E、F.∵CD与BC的夹角为45°,∴∠DCF=45°,∴∠CDF=45°.∵CD=46m,∴DF=CF=462=43(m),∴AE=DF=43m.∵斜坡AB的坡度为3∶3,∴tan∠ABE=AEBE=33=3,∴BE=4m.∵BC=14m,∴EF=BC-BE-CF=14-4-43=10-43(m).∵AD=EF,∴AD=10-43≈3.1(m).所以,它的上底的长约为3.1m.方法总结:考查对坡度的理解及梯形的性质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三、板书设计正切与坡度1.正切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ABC中,tan A=∠A的对边∠A的邻边.2.坡度的概念坡度是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也就是坡角的正切值.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些学生往往不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认为只要会做题就可以了,结果往往失分于选择题、填空题等一些概念性较强的题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素材积累】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7.1 正切(1)
1、如图,在△ABC中,CD是 AB边上的高,AD=2,AC=3, 5 ; 则tanA值为
2
C
2、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中,∠C=90O,AC=BC, AC=6,D是AC上一点,若 1 tan∠DBC= 3 则AD= 4 。
A
D
B
C D
A
B
3. 如图所示,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构成 的网 格中,半径为1的⊙O的圆心O在格 点上,则∠AED的正切值等于 .
B 10 A C
2、△ABC中,AB=AC=10,BC=12,求tanC.
A
B
C
3、如图,△ABC的三个顶点分别在
6 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则tanA=____ 5
4、如图,在Rt△ABC中,∠ACB=90°,CD 是AB边上的高,AC=3,AB=5,求∠ACD 、 ∠BCD、∠ABC的正切值 C
BC B1C1 B2 C2 成立吗?为什么? AC AC1 AC2
B1 B A C B2
C1 C2
正切的定义
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将∠A的对边a与它 的邻边b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 tanA,
A的对边 a 即 tan A A的邻边 b
A
B 斜边c 对边a
邻边b
C
你能写出∠B的正切表达式吗?
例2
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求tanA.
C
A
D
B
思考
3 由上可知,tan60º=_____。
例3.如图,在Rt△AB中,∠C=90°,AC=12, tanA=2,求BC、AB的值。
A
B
C
7.1 正切(1)
练习
1.如图,在Rt△ABC中,∠C=90°,
正弦余弦正切值对照表高中
正弦余弦正切值对照表高中正弦余弦正切值对照表1. sin(0°) = 0, cos(0°) = 1, tan(0°) = 02. sin(30°) = 0.5, cos(30°) = 0.866, tan(30°) = 0.5773. sin(45°) = 0.707, cos(45°) = 0.707, tan(45°) = 14. sin(60°) = 0.866, cos(60°) = 0.5, tan(60°) = 1.7325. sin(90°) = 1, cos(90°) = 0, tan(90°) = 无限大从数学层面上讲,正弦函数(sin)是每个极度(omnik)的角度将其值变成一条正弦曲线,而余弦函数(cos)是每个极度倾向于变成一条余弦曲线。
正切函数(tan)则是极角轴上变换程度跟随一条正切曲线。
下面我们将表述几个关键点:1. 当角度为0°时,有正弦值为0,余弦值为1,正切值为0,也就是说x轴的正方向和y轴的正方向垂直,所以正切值为0。
2. 当角度为30°时,有正弦值为0.5,余弦值为0.866,正切值为0.577,此时正切值就表示x轴和y轴的变形程度,向左倾斜了30°,正切值即0.577。
3. 当角度为45°时,有正弦值为0.707,余弦值为0.707,正切值为1,我们可以推断出数学中45度就是一个直角,所以正弦值和余弦值是完全相等的,自然正切就等于1。
4. 当角度为60°时,有正弦值为0.866,余弦值为0.5,正切值为1.732,此时正切值表示了x轴和y轴的变形程度,向左倾斜了60°,正切值等于1.732。
5. 当角度为90°时,有正弦值为1,余弦值为0,正切值为无限大,由于90°代表一个垂直,即x轴改变了90°,y轴完全不动,所以正切值此时正好成为正无穷大。
第8讲:正切与余切(1)
第八讲 正切与余切(1)【基础知识精讲】1、正切、余切概念:(1) 在ABC Rt ∆中,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A tan 。
即 的邻边的对边A A A ∠∠=t a n(或b a A =tan )(2) 在ABC Rt ∆中,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 ∠的余切,记作A cot , 即 的对边的邻边A A A ∠∠=cot (或a b A =cot )2.A tan 与A cot 的关系A A cot 1tan =(或AA tan 1cot =, 1cot tan =⋅A A ) 3、 特殊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3330tan =; 145tan = ; 360tan =; 330cot = ; 145cot = ; 3360cot = . 【例题巧解点拨】例1:在ABC Rt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
3=a ,4=c ,求A tan ,A cot ,B tan ,B cot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1)45cot 30tan 330sin 2++; (2).︒+︒︒︒--︒-︒60tan 45cot 30cot 45tan 160cot 130tan 22b例3:填空:(1)若3tan =A ,则.______=∠A (2).__________35cot 45tan 35tan =⋅⋅ (3)若1cot 47tan =⋅β ,则锐角._________=β【同步达纲练习】A 组一、选择题:1. ABC ∆Rt 中,︒=∠90C ,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则ba叫A ∠的( )A .正弦B .余弦C .正切D .余切2. 在ABC ∆中,33tan =A ,1cot =B ,则ABC ∆为(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 3. 在ABC ∆Rt 中,︒=∠90C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有( )(1)A a b tan ⋅= (2)B b a cot ⋅= (3)B a b tan ⋅= (4)A b a cot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3、4,则较小锐角的正切值是( )(A )43 (B )34 (C )43或37 (D )不同于以上 5.计算22)31(45tan 60sin ---⋅,结果正确的是( ) A .49 B .49- C .411 D .411- 二、填空:6、 在ABC ∆中,︒=∠90C ,3=a ,5=c ,则A t a n =_________,A cot =__________ 7.在ABC ∆中,C ∠为直角,已知15=a ,30=∠A ,则b =_______. 8.在_________,1,2tan ,,===∠=∠∆b a B Rt C ABC Rt 则若中9.等腰梯形腰长为6,底角的正切为42,下底长为212,则上底长为 ,高为 。
1.1 锐角三角函数 第1课时(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九下
第1节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正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过程.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3.能够运用tan A,sin A,cos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4.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1.经历三个锐角三角函数的探索过程,确信三角函数的合理性,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2.在探索锐角三角函数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探索、讨论、验证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1.通过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建立,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2.让学生在探索、分析、论证、总结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解决实际问题中感悟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利用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难点】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能够用tan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3.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重点】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自制4个直角三角形纸板.2.复习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导入一:课件出示:你知道图中建筑物的名字吗?是的,它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是世界著名建筑奇观,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是奇迹广场三大建筑之一,也是意大利著名的标志之一,它从建成之日起便由于土层松软而倾斜.【引入】应该如何来描述它的倾斜程度呢?学完本节课的知识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设计意图]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比萨斜塔的倾斜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并且为学生探究梯子的倾斜程度埋下伏笔.导入二:课件出示:四个规模不同的滑梯A,B,C,D,它们的滑板长(平直的)分别为300cm,250cm,200cm,200cm;滑板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分别为30°,45°,45°,60°.【问题】四个滑梯中哪个滑梯的高度最高[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滑梯进行引导,使学生有亲切感,滑梯与课本中引用梯子比较类似,学生的探究思路会比较顺畅.(一)探究新知请同学们看下图,并回答问题.探究一:问题1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你有几种判断方法?小组讨论后展示结果:1组:梯子AB较陡.我们组是借助量角器量倾斜角,发现∠ABC>∠EFD,根据倾斜角越大,梯子就越陡,可以得到梯子AB较陡.师:哪组还有不同的判定方法?2组:我们也是认为梯子AB较陡.我们组是分别计算AC与BC的比,ED与FD的比,发现前者的比值大,根据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越大,梯子就越陡,可以得到梯子AB较陡.3组:我们组的方法和1组的大致相同,借助倾斜角来判断,不过不是测量,我们是过E作EG∥AB 交FD于G,就可以清晰比较∠ABC与∠EFD的大小了.4组:我们组发现这两架梯子的高度相同,水平宽度越小,梯子就越陡,所以我们也认为梯子AB较陡.探究二:问题2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学生会类比问题1给出的四种判断方法,只要说得合理即可.问题3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么判断的?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代表发言:AB和EF的倾斜度一样.由于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比值相等,再加上夹角相等,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以证明两个倾斜角相等,所以AB和EF的倾斜度一样.教师引导:我们发现当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比值相等时,梯子的倾斜度一样,请大家判断一下在问题2与问题3中,两直角边的比值与倾斜度有什么关系?请继续探究下面的问题.问题4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教师引导:我们观察上图直观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即哪一个更陡,可能就比较困难了.能不能从上面的探究中得到什么启示呢生讨论后得出:思路1:梯子EF较陡,因为∠EFD>∠ABC,根据倾斜角越大,梯子就越陡.思路2:梯子EF较陡,因为>,根据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越大,梯子就越陡.师生共同总结: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判断哪个梯子更陡,应该从梯子AB 和EF 的倾斜角大小,或垂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比的大小来判断.做一做:请通过计算说明梯子AB 和EF 哪一个更陡呢?生独立解答,代表展示:∵==,==,<,∴梯子EF 比梯子AB 更陡.[设计意图]通过探究逐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既对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回味和运用,也让学生的思想逐步向本节课的中心“两直角边之比”靠近.[知识拓展]梯子的倾斜程度的判定方法:(1)梯子的倾斜程度和倾斜角有关系,倾斜角越大,梯子就越陡.(2)梯子的倾斜程度和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有关系,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越大,梯子就越陡.(二)再探新知课件出示:【想一想】如图所示,小明想通过测量B 1C 1及AC 1,算出它们的比,来说明梯子的倾斜程度;而小亮则认为,通过测量B 2C 2及AC 2,算出它们的比,也能说明梯子的倾斜程度.你同意小亮的看法吗?(1)直角三角形AB 1C 1和直角三角形AB 2C 2有什么关系生很容易得出两个三角形相似.由生说明理由:∵∠B 2AC 2=∠B 1AC 1,∠B 2C 2A =∠B 1C 1A =90°,∴Rt△AB 1C 1∽Rt△AB 2C 2.(2)和有什么关系?由于Rt△AB 1C 1∽Rt△AB 2C 2,所以有=.(3)如果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呢?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生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生得出结论: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始终相等.想一想:现在如果改变∠A 的大小,∠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会改变吗?生讨论得出:∠A 的大小改变,∠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会改变.∠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只与∠A 的大小有关系,而与它所在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总结提升】由于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A 确定以后,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因此我们有如下定义:如图所示,在Rt△ABC 中,如果锐角A 确定,那么∠A 的对边与邻边之比便随之确定,这个比叫做∠A 的正切(tangent ),记作tan A ,即tan A =.当锐角A变化时,tan A的值也随之变化.能力提升:如果∠A+∠B=90°,那么tan A与tan B有什么关系?生讨论得出结论:tan A=,即任意锐角的正切值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互为倒数.【议一议】前面我们讨论了梯子的倾斜程度,在课本图1-3中,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有关系吗?学生思考后,统一答案: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反之,梯子越陡,tan A的值越大)[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及函数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拓展]正切的注意事项:(1)tan 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2)tan 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3)tan A不表示“tan”乘以“A”.(4)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切.(教材例1)如图所示表示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想一想:要判断哪个自动扶梯比较陡,只需求出什么即可?生思考后得出:比较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陡,只需分别求出tanα,tanβ的值进行比较大小即可,正切值越大,扶梯就越陡.要求学生独立解答,代表展示:解:甲梯中,tanα==.乙梯中,tanβ==.因为tanα>tanβ,所以甲梯更陡.[设计意图]通过对例题的解答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正切”这一数学工具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同时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课件出示:如图所示,有一山坡在水平方向上每前进100m就升高60m,那么山坡的坡度(即tanα)就是: i=tanα==.结论: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称为坡角,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称为坡度(或坡比),tanα=,即坡度等于坡角的正切.[设计意图]正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通过正切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及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知识拓展]坡度与坡面的关系:坡度越大,坡面越陡.(1)正切的定义:tan A=.(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的关系(∠A和tan A之间的关系):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3)坡度(或坡比)的定义:i=tanα=.1.在Rt△ABC中,∠C=90°,AB=13,AC=12,则tan A等于()A.B. C. D.解析:∵在Rt△ABC中,∠C=90°,AB=13,AC=12,∴BC=5,∴tan A=.故选B.2.如图所示,将∠AOB放置在5×5的正方形网格中,则tan∠AOB的值是()A.B.C.D.解析:认真读图,在以∠AOB的O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里求tan∠AOB的值,由图可得tan∠AOB=.故选B.3.(2014·温州中考)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C=2,BC=1,则tan A的值是.解析:tan A==.故填.4.河堤横断面如图所示,堤高BC=5m,迎水坡AB的坡度是1∶(坡度是坡面的铅直高度BC与水平宽度AC之比),则AB的长是.解析:在Rt△ABC中,BC=5,tan A=1∶,∴AC=5,∴AB==10(m).故填10m.第1课时(1)正切的定义:tan A=.(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的关系(∠A和tan A之间的关系):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3)坡度(或坡比)的定义:i=tanα=.一、教材作业【必做题】1.教材第4页随堂练习第1,2题.2.教材第4页习题1.1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4页习题1.1第3,4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C=6,BC=8,则tan A的值为()A. B. C. D.2.小明沿着坡度为1∶2的山坡向上走了1000m,则他升高了()A.500mB.200mC.500mD.1000m3.已知斜坡的坡度为i=1∶5,如果这一斜坡的高度为2m,那么这一斜坡的水平距离为m.【能力提升】4.(2015·山西中考)如图所示,在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C都在格点上,则∠ABC的正切值是()A.2B.C.D.5.如图所示,将以A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A'B'C',使点B'与C重合,连接A'B,则tan∠A'BC'的值为.6.如图所示,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10cm,BC=9cm,△ABC的面积为27cm2.求tan B的值.7.某商场为方便顾客使用购物车,准备将滚动电梯的坡面坡度由1∶1.8改为1∶2.4(如图所示).如果改动后电梯的坡面长为13m,求改动后电梯水平宽度增加部分BC的长.【拓展探究】8.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D是AC边上的中线,若AB=13,BC=10,试求tan∠DBC的值.【答案与解析】1.D(解析:∵在Rt△ABC中,∠C=90°,AC=6,BC=8,∴tan A===.故选D.)2.B(解析:设铅直高度为x m,∵坡度为1∶2,∴水平宽度为2x m,由勾股定理得x2+(2x)2=10002,解得x=200.∴他升高了200m.故选B.)3.10(解析:∵斜坡的坡比是1∶5,∴=.∴=,∴斜坡的水平距离为=10m.故填10.)4.D(解析:如图所示,连接AC,由勾股定理,得AC=,AB=2,BC=,∴△ABC为直角三角形,∴tan B==.故选D.)5.(解析:如图所示,过A'作A'D⊥BC',垂足为D.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易知A'D是底边上的中线,∴A'D=B'D=.∵BC=B'C',∴tan∠A'BC'===.故填.)6.解:如图所示,过点A作AH⊥BC于H,∵S=27,∴×9×AH=27,∴AH=6.∵AB=10,∴BH===8,∴tan△ABCB===.7.解:在Rt△ADC中,AD∶DC=1∶2.4,AC=13,由AD2+DC2=AC2,得AD2+(2.4AD)2=132,∴AD=±5(负值不合题意,舍去),∴DC=12.在Rt△ABD中,∵AD∶BD=1∶1.8,∴BD=5×1.8=9,∴BC=DC-BD=12-9=3(m).答:改动后电梯水平宽度增加部分BC的长为3m.8.解:如图所示,过点A,D分别作AH⊥BC,DF⊥BC,垂足分别为点H,F.∵BC=10,AH⊥BC,AB=AC,∴BH=5.∵AB=13,∴AH==12,在Rt△ACH中,AH=12,易知AH∥DF,且D为AC中点,∴DF=AH=6,∴BF=BC=,∴在Rt△DBF中,tan∠DBC==.本节课是三角函数部分的第一节概念教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此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实验教学、直观教学,唤起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了解,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这是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认识规律,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有想象的过程,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令人生畏的过程.概念教学由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成员间合作交流.通过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紧紧围绕着函数概念,引出正切概念,再通过相应的典型题组练习巩固概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阶段性的反思小结,使学生能够及时总结知识和方法.本节课的开放性还不够,探究梯子倾斜程度时,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没有给予展示机会.第一个环节内容设计多了一些,所以导致后面的教学处理上稍显仓促.对第一个环节的处理力求更加简洁,并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随堂练习(教材第4页)1.解:能.tan C====.2.解:根据题意,得AB=200,BC=55,则AC===5,所以山的坡度为=≈0.286.习题1.1(教材第4页)1.解:∵BC===12,∴tan A==,tan B==.2.解:∵tan A==,BC=3,∴AC=BC=.4.tan A=.学生学习时首先通过情境题了解本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利用“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通过三个探究活动逐步得出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的关系(∠A和tan A之间的关系),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运用正切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其前提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找准直角是解题的关键.而有些题目需要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也可以通过角度的转化进行求解,同时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如图所示,设计建造一条道路,路基的横断面为梯形ABCD,设路基高为h,两侧的坡角分别为α,β.已知h=2m,α=45°,tanβ=,CD=10m.求路基底部AB的宽.〔解析〕如图所示,过D,C分别作下底AB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在Rt△ADE和Rt△BCF中,可根据h的长以及坡角的度数或坡比的值,求出AE,BF的长,进而可求得AB的值.解:如图所示,过D作DE⊥AB于E,过C作CF⊥AB于F,∴DE∥CF.∵四边形ABCD为梯形,∴AB∥CD,∴EF=CD=10m.∴四边形DCFE为矩形.在Rt△ADE中,α=45°,DE=h=2m,∴CF=DE=h=2m.在Rt△BCF中,tanβ=,CF=2m,∴BF=2CF=4(m).故AB=AE+EF+BF=AE+CD+BF=2+10+4=16(m).答:路基底部AB的宽为16m.[解题策略]此题主要考查了坡度问题的应用,求坡度、坡角问题通常要转换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必要时应添加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
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 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正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切的含义,并能够举例说明;会在直角三角形中说出某个锐角的正切值;了解锐角的正切值随锐角的增大而增大.【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求解等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教学说明】通过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盲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Rt△AB1C1和 Rt△AB2C2有什么关系?(2)111B CAC有什么关系(3)如果改变B2的位置(如B3C3)呢?(4)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教学说明】通过相似沟通了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从而变换角度继续探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时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此环节的设计正是数学思维的开阔性,多角度、多方位性的展现师生的共同努力,淋漓尽致地演绎了数学体现在思维艺术上的美,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归纳结论】在Rt △ABC 中,如果锐角A 确定,那么∠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便随之确定.这个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 =A A ∠的对边∠的邻边当锐角A 变化时,tanA 也随之变化。
(5)梯子的倾斜度与tanA 有关系吗?【教学说明】借助几何画板,从运动的角度来实施动态化、形象化、直观化教学.【归纳结论】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大小确定后,无论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怎样变化,∠A 的对边与∠A 的邻边的比值总是唯一确定的.所以,倾斜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可以用来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 见教材P 3上第1题.2. 如图,在 Rt △ABC 中,∠C= 90。
1.1第1课时正切(教案)2023春九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安徽
此外,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学生不仅巩固了正切知识,还学会了将所学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努力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偏离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主题的聚焦和深入。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正切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课后,我了解到仍有部分学生对正切的应用存在疑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我计划在课后加强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正切这一知识点。
1.数感与符号意识:通过正切定义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运用符号表示正切函数,增强数感与符号意识。
2.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通过正切图像的绘制与分析,培养学生探讨正切的性质,培养推理与论证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4.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切知识解决,培养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正切图像:绘制并分析正切图像,了解其曲线在0°到90°之间单调递增的特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对正切函数图像的认识。
举例:在讲解正切性质时,可以结合具体角度(如30°、45°、60°等)的正切值,让学生观察正切值的变化规律,从而加深对正切性质的理解。
1.1.锐角三角函数1(正切)
A的对边 即 tanA= A的邻边
A tan ['tændʒənt]
∠A的对边
┌ ∠A的邻边 C
tan: tan jin ta
2014.12
定义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tanA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是一个锐角(注意数形结 合,构造直角三角形). 2.ta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表示∠A的正切,习惯省去“∠”号 ;
BC tan A AC BC 5 AC 12 tan A 5 12 AB BC2 AC 2 5 2 12 2 13
2014.12
数学理解
3.观察你的学校、你家或附近的楼梯,哪个更陡?
2014.12
课堂小结
B
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 么∠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随之确定, ∠A的对边 这个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 ┌ A的对边 A ∠A的邻边 C 即 tanA=
B2
A
C2
C1
2014.12
议一议
如图,正切也经常用来描述山坡的坡度.例如,有 一山坡在水平方向上每前进100m就升高60m,那么 山坡的坡度i (即tanα)就是:
60 3 i tan . 100 5 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称为坡角, 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称 为坡度i(或坡比),即坡度等于坡角的 正切.
B1C1 B 2C2 AC1 AC2
∴Rt△AC1B1∽Rt△AC2B2
B1
B2
B3 A C3
C2
C1
∠A值不变的情况下,从任何位置测出的梯子的铅垂高 度与梯子底部与墙的水平距离的比值一定
2014.12
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 邻边的比随之确定,这个比叫做∠A的正切(tangent), 记作tanA B
第1课时 正切(1)
4m ┐α 8m (甲)
过程示范:
13m β
5m ┌
(乙)
想一想: 怎样刻画一个山坡的倾斜程度呢?
1、坡角;
坡面
坡角
学以致用 (选自课本第4页随堂练习第2题改编)
2. 如图,某人从山脚下的点A走了130m后到达山顶的点B. 已知点B到山脚的垂直距离为50m,求山坡的坡度.
B
A
C
巩固练习 (选自课本第4页习题1.1第1题)
1. 在 Rt△ABC中,∠C= 90°,AC=5, AB=13,求tanA和tanB.
B 13
C 5A
联系拓广(选自课本第5页第4题)
4. 在 Rt△ABC中,∠C=90°, tan A 与tan B有什么关系?
A
b
CaB
课堂小结
在Rt∆ABC中
B
⑴
∠A的对边
∠A的正切
tan
A
∠A的对边 ∠A的邻边
当水平宽度相等时,竖直高度越大,梯子越陡.
A D
4m 3m
B 2m
C E 1.5m F
图3
M
N 1.3m
图4
竖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值越大,梯子越陡.
(1)Rt△AB1C1和Rt△AB2C2有什么关系?
Rt△AB1C1∽Rt△AB2C2
(2)B1C1 和 B2C2 有什么关系?
AC1 AC2
B1
┌
当锐角A变化时,tanA的值也随之变化.
A
C
∠A的邻边
⑵ ∠A越大,tanA越大,梯子越陡.
(3)tanA与tanB互为倒数,即 tanA·tanB=1
(4)正切经常用来描述山坡的坡度(坡 比),正切值越大,坡度越大,山坡越 陡.
4.2.1正切
图 4-2-3
4.2.1 正切
知识点二
特殊角的正切值
tan30°=____, tan45°=____ 1 ,tan60 °=____.
4.2.1 正切
重难互动探究
探究问题一 求锐角的正切值及正切值的应用
例1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和6,那么底角的正 切值是________.
[解析] (1)若 4 为底边长, 作底边上的高, 所以高为 62-22 4 2 =4 2,所以底角的正切为 =2 2 ; 2 (2)若 6 为底边长, 作底边上的高, 则高为 42-32= 7, 7 所以底角的正切为 . 3
4.2.1 正切
[归纳总结] 对于这类没有给出图形的问题,解题时应先 画出草图,再结合图形求解.对于等腰三角形,当题目中没 有明确指出腰和底的长度时,要分情况进行讨论.
4.2.1 正切
例 2 课外活动小组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 如图 4-2- 4,当太阳光线与地面成 30°角时,测得旗杆 AB 在地面上 的投影 BC 长为 23.5 米,则旗杆 AB 的高度约是________ 米 13.6 (精确到 0.1 米, 3≈1.732).
图 4-2-4
AB [解析] 在 Rt △ABC 中,tan C= , BC AB =BC×tan C= 23.Leabharlann ×tan30°≈ 13.6(米).
4.2.1 正切
探究问题二
特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例 3 [2013· 菏泽 ] 计算: 2 - 1- 3tan30 °+ ( 2 - 1)0+ 12+Cos60 °.
数 学
新课标(XJ) 九年级上册
4.2.1 正切
4.2.1 正切
探 究 新 知
2022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锐角三角函数1正切课件鲁教版五四制16
A.都没有变化
B.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
C.都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D.不能确定是否发生变化
4.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10 cm,周长为 36 cm,则底角的正切 值为( C )
【点A.1拨53】由B.周1123长为C.13526 cmD,.15底2 边长为 10 cm,可得其腰长为 13 cm. 画出草图,如图所示,AC=BC=13 cm,AB=10 cm. 过 C 作 CD⊥AB 于点 D,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得 AD=12AB
解:解方程 5x2+2x-3=0,得 x1=35,x2=-1. ∵三角形的各边长都是正数,∴tan A=35. 又∵tan A=BACC,∴AC=taBnCA=6×53=10. 根据勾股定理,得 AB= AC2+BC2= 102+62=2 34.
12.如图,CD是一个平面镜,光线从点A射入经CD 上的点E反射后照射到点B.设入射角为∠α(反射角 等于入射角),AC⊥CD,BD⊥CD,垂足分别为C, D.若AC=3,BD=6,CD=12,求tan α的值.
10.如图,在 Rt△ABC 中,CD 为斜边上的高,下列不是 tan A 的值的是( ) A.BACC B.CADD C.BCDD D.BACB
【点拨】∠A 同时在 Rt△ADC 和 Rt△ABC 中,因此 tan A=CADD= BACC.另外,∠A 还和∠DCB 相等,所以 tan A=tan ∠DCB=BCDD. 本题易忽略∠A=∠DCB 而致错.
【点拨】利用等角代换法将 ∠α用∠A代替,求出∠A的 正切值即可.
解:∵AC⊥CD,BD⊥CD,∴∠ACE=∠BDE=90°. 又∵反射角等于入射角,∴∠A=∠B=∠α. ∴△ACE∽△BDE.∴ACCE=BEDD. 又∵AC=3,BD=6,CD=12, ∴C3E=12-6 CE,∴CE=4.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2《正切》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2《正切》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2《正切》是学生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介绍正切的定义、性质和运算,通过学习正切,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三角函数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正切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如何运用正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切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正切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正切的定义,掌握正切的性质。
2.学会运用正切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正切的定义和性质。
2.如何运用正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正切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切知识。
2.例题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正切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教师需要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包括正切的定义、性质、运算方法以及典型例题。
2.练习题: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正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正切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切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正切解决实际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正切的应用范围和条件。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正切知识的理解情况。
锐角三角函数(1)
9.1
授课时间
9.3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锐角的正切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
2、能够利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并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
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注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
一、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本第2页开始的图片,提问:
图中哪个梯子更陡些?你是怎样判断的?你有几种判断方法?
二、新知探究:
由复习提问中“梯子的倾斜程度”导课:我们有很多方法能比较出两个梯子哪个更陡,若只有一个梯子,你能知道它的倾斜程度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
请同学门自学课本第3页“想一想”解决课本提出的问题。
教学重点
正切函数的定义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它是全章乃至整个三角学的预备知识。
教学难点
正切函数的概念隐含着角度与数值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函数思想,并且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tanA来表示,学生过去未接触过,所以正切的概念是难点
教学关键
网络多媒体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具
白板课件、投影机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质疑,教师点拨释疑。
如图,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BC与邻边AC的比值便随之确定,这个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
tanA=∠A的对边/∠A的邻边
小组讨论,完成课本第4页“议一议”:
在“想一想”的图中,你发现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A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
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集备时对课本中的探索进行改动。探索1得出直角三角形中,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唯一确定的。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探索
第1课时 7.1正切(
A
C (1) B 7m ┍ 10m (2)
A
C
例题分析
例1 如图,△ABC中, ∠C =90° , AC=4,BC=3 , 求tanA与tanB的值.
B
3
┍
练习
A
4
C
根据下列图中所给条件分别求出∠A、∠B的 正切值. C
B
1 6
A
2
C
A
10
B
例题分析
例2 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13, A BC=10. 求tanB的值.
4 3、如图,在Rt△ABC中,∠C=90°,BC=12,tanA= 3
求AB的值。
A
A
E
D
B
C
B
C
4、在直角坐标系中,△ABC的三个顶点的坐 标分别为A(-4,1),B(-1,3), C(-4,3),试求tanB的值.
结束寄语
锐角三角函数描述了直角三角 形中边与角的关系,它又是一个变 量之间重要的函数关系,既新奇,又 富有魅力,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与它建立好感情 噢!
B
第七章第一节
正
切
A
C
情境创设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 梯子是我们日常生 活中常见的物体. 你能比较右图中两个 梯子哪个更陡吗?
源于生活的数学
合作交流
梯子AB和EF哪个 更陡?你是怎样 判断的?
生活问题数学化
小明的问题,如图:
A E
5m
5m
B
2.5m
C F
2m
D
可以通过计算梯子的高度与水 平方向长度的比,来说明梯子的倾 斜程度.当这个比值越大时梯子越 陡.
B
23.1.1 第1课时 正切
1.理解锐角的三角函数中正切的概念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重点) 2.能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切值,并进行简单计
算; (重点) 3.了解坡度、坡角的概念,能解决与坡度、坡角有关的简单实
际问题.(难点)
1
导入新课
回顾与思考 1.在Rt△ABC中,∠C=90°,AB2=__A__C_2_+_B_C__2 __. 2.在Rt△ABC中,∠C=90°,AB=10,BC=6,AC=___8___.
A
解: 1tan A BC 62 32 3 3 3.
AC 3
3
6 ┌3
tan B AC
3
3 3. B
C (1)
BC 62 32 3 3 3
提示: 求锐角三角函数时,勾股定理的运用是很重要的.
19
3.在Rt△ABC中,∠C=90°,
(2)如图(2),BC=3,tanA=
AB AC2 BC2 36 4 2 1( 0 米).
【方法总结】理解坡度的概念是解决与坡度有关的计算 题的关键.
16
当堂练习
1.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所给数据求出 tanC吗?
B
1.5
┌
A
D
C
解:tan C BD 1.5 1. DC 1.5
17
14
二 坡度、坡角
如图,正切也经常用来描述山坡的坡度.例如,有一山坡在水
平方向上每前进100m就升高60m,那么山坡的坡度i (即tanα)就
是:
i tan h 60 3 .
l 100 5
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称为坡角,坡 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称为坡 度i(或坡比),即坡度等于坡角的正切.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正切》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正切》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正切》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正切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通过学习正切,学生能够理解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掌握正切的定义和运算规则,并能运用正切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三角函数和其他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本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和三角学等。
他们对函数的概念和图像有一定的了解,但正切作为新的函数类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学生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建立起对正切函数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正切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正切的概念,掌握正切的定义和运算规则,了解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探索正切函数的性质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切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2.教学难点: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理解,正切的运算规则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主动探索正切的概念和性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复习初中阶段学过的函数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基本概念:介绍正切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正切函数的性质。
3.性质与运算: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和证明,掌握正切函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4.应用与拓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小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4.3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课件(人教版)(1)
[0, )
,
正切函数图象
2
2 2
二、正切函数的图像
探究新知
1. 正切函数 =
, [0, )的图像
2
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0, 0)
T
y
B
则 =
0
0
=
=
=AT
x
O
M
A(1,0)
远只能被生活选择。你读书时偷的懒,要用一辈子去还,
请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然后,昂首面对生活的挑战。
当(− , )时,可取(−∞, +∞)内任意实数值,但
2 2
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因此,正切函数的值域是.
探究新知
一、正切函数的性质
6. 渐近线:
当
趋近于
2
2
+ , 时函数值趋近于正无穷和负无穷,
所以 = + , 为其渐近线.
探究新知
一、正切函数的性质
2
3 2
1
即x 2k , k Z .
3
1
所以,函数的定义域是 x | x 2k , k Z .
3
π
π
x ,又 tan( z π) tan z ,
2
3
π
π
π
π
所以 tan[( x ) π] tan( x ) ,
2
3
2
3
π
π
π
π
即 tan[ ( x 2) )] tan( x ) .
求单调区间的方法及注意点
tan-1的计算方式
tan-1的计算方式标题:如何使用tan-1函数计算角度?摘要: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tan-1函数计算角度的方法和步骤,包括计算原理、使用示例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第一节:tan-1函数的计算原理tan-1函数,也称为反正切函数,是三角函数中的一种,用于计算给定正切值的角度。
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中,tan-1函数被广泛应用。
其计算原理如下:1. 根据给定的正切值,使用tan-1函数可以计算出对应的角度。
2. tan-1函数的结果范围在-π/2到π/2之间,表示的是弧度制的角度。
3. tan-1函数的输入参数是一个实数,表示正切值,输出结果是一个实数,表示角度。
第二节:如何使用tan-1函数计算角度?使用tan-1函数计算角度的步骤如下:1. 确定要计算的正切值。
2. 将正切值作为tan-1函数的输入参数。
3. 使用计算器或数学软件,调用tan-1函数并输入正切值,得到对应的角度结果。
例如,要计算正切值为1的角度,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将正切值1作为tan-1函数的输入参数。
2. 调用计算器或数学软件中的tan-1函数。
3. 输入正切值1,得到结果0.785398163,表示该角度为约45度。
第三节:tan-1函数的使用示例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示例来展示tan-1函数的使用方法:示例1:计算正切值为0的角度1. 将正切值0作为tan-1函数的输入参数。
2. 调用计算器或数学软件中的tan-1函数。
3. 输入正切值0,得到结果0,表示该角度为0度。
示例2:计算正切值为√3的角度1. 将正切值√3作为tan-1函数的输入参数。
2. 调用计算器或数学软件中的tan-1函数。
3. 输入正切值√3,得到结果1.047197551,表示该角度为约60度。
示例3:计算正切值为-1的角度1. 将正切值-1作为tan-1函数的输入参数。
2. 调用计算器或数学软件中的tan-1函数。
3. 输入正切值-1,得到结果-0.785398163,表示该角度为约-45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切和余切【学习目标】1.了解正切、余切概念的意义及正切和余切互为倒数的关系.2.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会用这些数值计算、化简含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的式子,会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对应角的度数.3.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切(余切)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切(正切)值之间的关系. 4.会用有关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求直角三角形中未知元素的问题. 【主体知识归纳】1.正切:如图6—6,∠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 .即tan =baA A =∠∠的邻边的对边.v2.余切:如图6—6,∠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 的余切,记作cotA ,即cotB =Aa b A A tan 1==∠∠的对边的邻边. 3.锐角三角函数: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4.互余两个锐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之间的关系: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即tanA =cot (90°-A ),cotA =tan (90°-A ). 5.特殊角的正切、余切值【基础知识讲解】1. 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必须注意: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无单位,只是一个数值;当这个锐角取任意一个固定值时,这一比值也是一个固定值.这个值与它所在三角形的大小没有关系.如图6—7的甲、乙两个直角三角形,大小显然不等,但∠A =∠A ′=30°,tan =33,tan ′=33,也就是说,∠A 的正切值没有因为所在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同样,余切值也没有改变.2.求锐角三角函数的值我们知道,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就是应用相关概念、性质、定理等,求该锐角所在直角三角形某两边的比值.而确定有关比值的方法,在常见的题目中,根据已知条件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已知各边的大小或能够求出各边的大小;第二类是无法求出各边的大小,已知各边间的倍数关系或能够求出各边间的倍数关系.解决第二类问题一般采用辅助元的方法,通过已知条件的转化,用辅助元表示直角三角形的各边,消元后求得.显然,此类问题体现着概念的灵活运用,题目常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到初中代数、几何等知识.3.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在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则 (1)两个锐角的关系——互余,即A +B =90°;(2)边与边的关系——勾股定理,即a 2+b 2=c 2; (3)边与角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即sinA =ca =cosB , cosA =c b=sinA ,tanA =b a =cotB , cotA =ab=tanB .【例题精讲】 例1:计算:(1)2)60tan 1(︒-–sin60°; (2)︒+︒︒∙︒--︒-︒60tan 45cot 30cot 45tan 160cot 130tan 22; (3))45cos()45cos(72cos 18sin 72cos 30sin 4αα-︒+︒+︒+︒︒∙︒–cot(45°+α)(0°<α<45°); (4)tan 260°–2cos45°+sin 225°+sin 265°–3cot 260°. 解:(1)原式=|1–tan60°|–sin60°=|1–3|–23=23–1. (2)原式=)32(3313193133231311)33(13322+--=+---=+⨯---⨯=2. (3)原式=)45cos()45cos(72cos 72cos 72cos 2αα-︒+︒+︒+︒︒–cot(45°+α)=︒︒72cos 272cos 2+cot(45°+α)–cot(45°+α)=1.(4)原式=(3)2–2×22+(sin 225°+cos 225°)–3×(33)2=3–2+1–1=3–2.说明:(1)三角函数的计算要遵循以下原则:当所给的角是特殊角时,只要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计算即可;当所给的角不是特殊角而又要求不查表时,要注意灵活运用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和互为余角的三角函数关系进行化简.(2)本例的第(4)题,用到了“sin 2α+cos 2α=1”这个关系式,你不妨证明一下. 例2:在Rt △ABC 中,∠C =90°,各边长都扩大3倍,那么∠B 的正切值和余切值( ) A .没有变化 B .都扩大3倍 C .都缩小3倍 D .不能确定剖析:在Rt △ABC 中,各边长都扩大3倍后,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若是,则可用三角函数定义;若不是,则不能直接用三角函数定义.由(3a)2+(3b)2=9(a 2+b 2)=9c 2=(3c)2.所以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函数,故可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解法一:∵a 2+b 2=c 2,(3a)2+(3b)2=9a 2+9b 2=9(a 2+b 2)∴(3a)2+(3b)2=(3c)2.即各边长扩大3倍后,三角形仍然是直角三角形. 由三角函数定义,得tan =b a b a =33, cot =ab a b =33.∴∠B 的正切值和余切值不变.故选A . 解法二:∵三角形各边扩大相同的倍数, ∴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对应角相等.即∠B 的三角函数值不变.例3:在Rt △ABC 中,∠C =90°,且已知AC =b ,∠A =α,那么边BC 的长为( )A .b ·sin αB .b ·cos αC .b ·tan αD .b ·cot α剖析:在直角三角形中,由三角函数定义知,已知三角函数中三个量的任何两个量,都可以求出另外一个量.解:在Rt △ABC 中,由三角函数定义,得tan α=ACBC,∴BC =AC ·tan α.即a =b ·tan α. 故应选C .说明:由于AC 、∠A 是已知的,所以要求a 的值,就必须用与AC 、与∠A 有关的三角函数来表示.本题主要考查两点,其一是正确理解如何用已知元素表示未知元素;其二是能熟练地用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表示一锐角的三角函数.例4:计算:tan 260°+tan(43°+α)–cot(47°–α)–tan44°·tan45°·tan46°. 剖析:要求上式的值,必须知道各项的值,或者可以把未知项消去.显然本式中的 tan60°、tan45°的值都是已知的,tan (43°+α)、cos(47°–α)、tan44°、tan46°的值都不知道.通过观察分析可知,tan(43°+α)与cot(47°–α)的值相等,tan44°与tan46°的积等于1.所以上式的值可求.解:原式=(3)2+tan(43°+α)–tan [90°–(47°–α)]–tan44°·1·cot(90°–46°)=3+tan(43°+α)–tan(43°+α)–tan44°·cot44° =3–1=2.说明:在遇到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式求值时,要注意灵活运用互为余角三角函数及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例5:如图6—8,在△ABC 中,∠ACB =90°,延长AB 到D ,使BD =AB ,连结CD ,若tanECB =31,求∠A 的四个三角函数值.解:如图6—8,取CD 的中点E ,连结BE . ∵点B 、E 分别为AD 、CD 的中点, ∴B E∥AC ,且AC =2B E. ∴∠CBE =∠ACB =90°. ∴tanECB =BC BE =31. 设BE =m (m >0),则AC =2m ,BC =3m . 在Rt △ABC 中,AB =1322=+BC AC m . ∴sin =13133133==m m AB BC ,cos =13132132==m m AB AC , tan =2323==m m AC BC , cos =3232==m m BC AC 说明:(1)为了利用tan =31,需构造∠BCD 所在的直角三角形. (2)在求sin tan 的值后,还可用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求cos 、cot 的值.同角的三角函数有以下几种关系:①平方关系:sin 2A +cos 2A =1②商式关系:tan =A A cos sin ,cot =A Asin cos .③倒数关系:tan =Acot 1,即 tan ·cot =1.例6:已知tan α=2,求ααcos sin 2cos 3sin +-a a的值.剖析:(1)要求该式子的值,只要求出sin 、cos 的值即可,而已知的是tan α的值,如果通过恒等变形,把式子中的sin 、cos 用tan α表示也可以,显然分子、分母同除以 cos 即可.(2)由已知tan α=2,可知sin α=2cos α,把该式代入原式也可以求值.解法一:原式=1tan 23tan cos cos cos sin 2cos cos 3cos sin +-=+-αααααααααα,∵tan α=2,∴原式=5112232-=+⨯-.解法二:∵tan α=ααcos sin =2, ∴sin α=2cos α.原式=51cos 5cos cos cos 22cos 3cos 2--=+⨯-αααααα.说明:在进行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时,常利用有关公式进行恒等变形,怎样变形?要根据题目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变形.【知识拓展】你知道古埃及是怎样测量金字塔高度的吗?你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吗?它们是古代埃及国王们的坟墓,那是一些古老雄伟的建筑,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两千六百多年前,埃及有个国王,想要知道已经盖好了的大金字塔的高度,可是谁也不知道怎样测量. 人爬到塔顶上去吧,不可能.因为塔身是斜的,就是爬上去了,又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呢?后来,国王找到了一个名叫法列士的学者来设法解决这个问题,法列士答应了,他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国王、祭司们的亲自驾临下,举行了测塔仪式.看热闹的人当然不少,人们拥挤着、议论着.看看时间已经不早了,太阳光给每一个在场的人和巨大的金字塔都投下了长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