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与护理

合集下载

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张燕【摘要】目的观察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以及有效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的痉挛性偏瘫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用艾灸治疗. 使用Ashworth评估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利用Barthel 评估其生活能力. 结果实验组的Ashworth和Barthel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艾灸治疗能有效的缓解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症状,配合有效的护理能有效改善预后.【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2页(P35-36)【关键词】艾灸;痉挛性偏瘫;临床护理【作者】张燕【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中医医院,贵州铜仁555100【正文语种】中文我国的中风发病率较高,位居世界第二,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上升,存活率也在不断上升,但是存活的患者均存在一定的功能障碍[1]。

痉挛性偏瘫是其中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在中风后康复的过程中,治疗和护理措施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我院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中应用了艾灸的方法,效果显著,现对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52-68岁,平均(58.6±0.5)岁。

入选患者均经过MRI 和CT检查符合中风症状,且生命体征平稳。

排除有心、肝、肺等重要脏器疾病。

疾病类型:脑梗死24例,脑出血24例。

按照住院顺序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分组后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针灸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

艾灸治疗卒中(中风)偏瘫

艾灸治疗卒中(中风)偏瘫

艾灸治疗卒中(中风)偏瘫点上面“一学就会灸”即可免费学习!零基础学会各种艾灸方法、注意事项,掌握艾灸治百病!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斜、语言不利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也叫脑卒中。

此病的症状是口角斜、流涎、吞咽困难、吐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

中医认为,造成中风的原因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即由肝肾阴虚,气血痹阻,筋脉失养造成的。

运用温和灸法艾灸,每次取3~5穴,辨证加灸,为患者通经活络,很有效果。

治疗中风的穴位:足三里穴、悬钟穴、涌泉穴、肩井穴、合谷穴、曲池穴、外关穴、三阴交穴、下关穴一般艾灸01足三里穴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足三里穴的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此穴可自行施灸。

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

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在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濡养气血02悬钟穴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悬钟穴的位置:悬钟穴位于外踝尖上3寸(4横指宽),腓骨前缘处,左右腿各有一穴。

取穴时,取正坐或卧姿,外踝尖直上4横指宽处可摸到小腿腓骨,该骨前缘与肌腱之间的凹陷处就是悬钟穴。

施灸方法:此穴可自行施灸,宜采用温和灸。

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

作用功效:调和气血。

03涌泉穴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涌泉穴的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

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

作用功效:补肾醒脑。

艾灸治疗中风偏瘫(附穴位图)

艾灸治疗中风偏瘫(附穴位图)

艾灸治疗中风偏瘫(附穴位图)
本症是由脑溢血、脑血栓、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所引起的,以一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或有感觉丧失的病症;或胖有口角歪斜、流涎、吞咽困难、口齿不清、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在中医属“中风”、"偏枯"的范围。

肝肾阴虚为发病之根本,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偏瘫。

【辩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或兼有头晕、头痛,腰膝酸重。

【治则】通经活络
【主穴】上肢瘫痪:肩井、肩髃、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瘫痪加伏兔、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语言不清加廉泉;口眼歪斜加地仓、下关。

【灸法】上下肢穴温针灸,头颈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初病每日灸1次,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

【按语】艾灸对偏瘫恢复有很好效果。

中风(脑卒中)时需要送医院及时抢救。

防重于治,平时要保持心情愉快,尽量做到恬淡虚无、淡泊名利、心胸开阔,大肚能容,对待得失荣辱,不过喜过惊,泰然处之,饮食起居要有规律,避免或少服甘厚味及刺激性食物,宜戒烟酒;在气候急剧变化时要注意调摄,顺应自然,避免劳倦过度,严防跌仆;要定期体格检查,做到及时治疗,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若不幸中风,瘫痪肢体不能自主运动,必须做到勤翻身,经常保持衣服被罩
干燥平整,受压皮肤发红时,要及时按摩,扑擦滑石粉及红花酒。

有言语障碍者,应耐心对病人进行发音训练。

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

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

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脑卒中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面瘫、肢体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在不断探索新方法,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方法。

通过对该方法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将探讨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身上的疗效,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我们来介绍一下艾灸。

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将艾条燃烧,然后放置在患者的穴位上,产生热量和药物成分的作用,从而达到调节阴阳、温通经络、祛风湿、行气活血等效果。

而康复训练则是通过康复医师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来促进患者的康复。

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脑卒中偏瘫患者常常由于脑血管意外导致脑部出血或血栓形成,从而影响了瘫痪肢体的血液供应,导致瘫痪肢体的功能受损。

艾灸能够通过热量和药物成分的作用,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

康复训练则是通过运动训练,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通过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以加速瘫痪肢体的康复进程。

二、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肌肉张力脑卒中偏瘫患者常常会出现肌肉痉挛、肌肉僵硬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艾灸能够通过温热的作用进入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改善肌肉张力,使得瘫痪肢体得到放松。

康复训练则是通过系统的功能锻炼,促进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通过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肌肉张力问题。

三、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偏瘫患者常常由于瘫痪肢体的原因,导致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活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患者的肌肉功能得到改善,瘫痪肢体得到恢复,从而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身上有着明显的疗效。

而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肌肉张力等方面。

也需要注意到,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对于具体的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观察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现代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对照组应用现代康复治疗。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艾灸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关键词】艾灸;中风;痉挛性偏瘫;现代康复技术中风后的肢体偏瘫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这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自然恢复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是中枢性瘫痪的特征之一。

然而,肌肉痉挛所导致的运动障碍是阻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恢复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如何合理、有效的缓解痉挛一直是偏瘫康复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采用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综合科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住院患者,共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其中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47±970)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10±956)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①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

②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的患者。

②年龄在35~75岁之间。

③中风恢复期,病情稳定,神志清醒者。

④肌张力在Ashworh 评定方法Ⅰ~Ⅲ级之间,肌力在Ⅱ级以上。

艾灸疗法结合康复护理干预对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

艾灸疗法结合康复护理干预对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

艾灸疗法结合康复护理干预对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
响分析
艾灸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并放在特定穴位上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的效果。

艾灸疗法结合康复护理干预对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寻求各种治疗方法来帮助中风患者康复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康复护理干预是一种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康复医师和护理人员的专业指导和护理操作,对中风患者进行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培训和心理疏导等,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制定多种康复方案,如肌肉力量训练、平衡感训练、步态训练、自助生活技能训练等,有针对性地促进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康复护理人员还可以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跟踪随访和定期的康复评估,及时调整康复计划,提高其康复效果。

艾灸疗法结合康复护理干预对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是积极的。

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和周期,提高康复护理的针对性,从而使中风患者的康复效果得到更好的提高。

当然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艾灸疗法的安全性,严格遵守医嘱,避免不当使用而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影响。

希望通过更多研究,更多的案例验证,能够让艾灸疗法结合康复护理干预成为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的方法,为中风患者的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风后遗症偏瘫,艾灸一处立竿见影

中风后遗症偏瘫,艾灸一处立竿见影

中风后遗症偏瘫,艾灸一处立竿见影
中风,是一个中医学名词,偏瘫是中风的最常见的表现之一,能够引起中风的常见原因也就是引起中风偏瘫的常见原因。

中风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

它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

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口角歪斜、流涎、吞咽困难、吐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

中医认为造成中风的原因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即由肝肾阴虚,气血痹阻,经脉失养造成的。

运用温和灸法艾灸,为患者通经活络,很有效果。

艾灸疗法
“艾灸用到妙处。

胜于针刺。

肢体偏瘫艾灸立能伸曲抬举。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况且针入机体。

患者多有拒绝心态。

也这是这个原因。

艾灸之法老少皆宜。

观现在的形势。

大家都争用针刺治病。

已不稀奇了。

反而妙用艾灸老少皆宜。

绝对是针刺医生的明智选择”。

1.中风后遗症偏瘫,上肢不能举者。

灸曲池与郄门连线的交叉点。

2.中风后遗症,下肢不能抬动者。

灸丘墟直线上1.5寸处。

3.胸以上包括上肢头部疼痛者。

灸相关经络的指尖。

4.腰以下疼痛者。

灸相关经络的足趾尖。

5.筋缩穴。

除了对筋脉抽搐诸证有效外。

对于腰背不能弯与曲用之亦有疗效。

艾灸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艾灸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艾灸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观察目的观察艾灸在中风后遗症的肢体功能康复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将中风后遗症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除采用针刺及一般护理外加用灸法,对照组只单纯采用针刺及一般护理方法,比较两组四肢肌力和肌张力改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肌力和肌张力恢复情况,观察组30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针刺加用灸法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采用针刺的治疗效果。

标签:艾灸;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护理;应用观察中风又称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是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1]。

病后多遗留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蹇涩或者失音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中风的护理尤其是后遗症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形成的基本病机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致阴阳失调、经络阻滞、气虚血瘀、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病性多属本虚标实[2]。

《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灸法是用艾绒或者药物为主要灸料,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我科自2012年1月~12月,应用针刺外加灸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肢体功能康复的患者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60例中风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43±9.11)岁,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左侧肢体偏瘫20例,右侧肢体偏瘫10例,肌力Ⅰ级、肌张力4级17 例,肌力Ⅱ级、肌张力3级13例,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左侧肢体偏瘫17 例,右侧肢体偏瘫13 例,肌力Ⅰ级、肌张力4 级15 例,肌力Ⅱ级、肌张力3 级15 例,两组患者病程均在15~45 d,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合并其他心、脑、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障碍患者及无其他由于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

如何通过艾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

如何通过艾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

如何通过艾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四川省自贡市中医医院 643000脑中风便是我们常说的脑血管意外,该病症包含出血性与缺血性两种类型。

根据脑中风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来看,该病症会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并且留下诸多后遗症。

常见的脑中风后遗症有偏瘫、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等症状,不少患者还有可能会出现视物模糊不清、吞咽障碍等疾病。

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

基于此,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要对脑中风后遗症引起重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艾灸身为中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手段,根据实践活动来看,对于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十分有效,这一手段的应用为脑中风患者带来福音。

一、什么是艾灸?所谓的艾灸指代的是一种中医针灸疗法,在艾灸过程中,首先要将艾叶制成的艾柱、艾条点燃,随后用点燃的艾条、艾柱熏烤患者的穴位,以便最终能够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

根据艾灸治疗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运用灸法的起源特别早,在人类掌握用火之后的石器时代,便出现了灸法的运用。

艾灸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作用机理与针疗十分相似,并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通常情况下针与灸并用,将其称为针灸。

目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针灸治病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艾灸的治疗原理是利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来将人体的特定部位或者穴位进行刺激,通过激发人体经气的活动,调整人体内部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最终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如何通过艾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一)治疗材料在通过艾灸治疗脑中风患者后遗症时,主要材料为艾,这是一种草本植物,是一种中药。

根据艾的应用情况以及外形特点来看,艾叶形状与菊类似,气味芳香但是辛温味苦。

艾本身较易燃烧,并且火力温和,本身有温经散寒、消淤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艾本身除了有易燃、易得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十分显著的药物效应。

在应用艾灸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情况下会选择曲池穴、百会穴、神阙穴、涌泉穴以及足三里穴进行治疗。

艾灸联合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

艾灸联合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

艾灸联合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

方法共选择我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6月收治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予中医艾灸法及加减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

结果经治疗4周后,研究组治愈10例(21.74%),显效14例(30.43%),有效18例(39.13%),无效4例(8.70%),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治愈5例(10.87%),显效8例(17.39%),有效20例(43.48%),无效13例(28.26%),总有效率为71.74%。

两组比较,研究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

结论艾灸联合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效果满意,故值得推广。

标签:中风;痉挛性偏瘫;艾灸;加减补阳还五汤;疗效观察Observ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supplementing Yang and returning five soup in thetreatment of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AN Mei-hua中风是一种临床中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属急危重证之一,据有关报道显示,我国中风病的发病率位居世界的第2位,每年新发中风人数在1.3万~1.5万之间[1]。

中风发病后虽经有效治疗后,部分患者仍会留有一些后遗症,痉挛性偏瘫即是中风的一种常见后遗症,其发生率高,如不能有效救治常可导致痉挛状态永久存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存质量。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艾久法及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6月吉林省龙井市中医医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9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2组,每组46例,研究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4~64岁,平均年龄(51.6±3.4)岁,病程27~40 d,平均(33.1±4.8)d;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1.3±3.5)岁,病程26~42 d,平均(33.3±4.5)d。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肢体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燃烧艾条进行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

本次观察选择了30例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在30岁至60岁之间。

这些患者均已确诊为痉挛性瘫痪,且肌张力较高,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困难。

观察期为12周,每周接受一次45分钟的肢体艾灸治疗。

在治疗开始前,我们对这些患者进行了初步检查,并记录了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病情描述。

还进行了额外的肌张力测试,以量化肌张力水平。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常用的肢体艾灸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阳陵泉等。

每次治疗,我们会使用艾条进行艾灸,同时结合按摩手法来增强效果。

治疗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患者的肌张力在治疗后有所下降。

经过12周的治疗,患者的肌张力明显改善,平均降低了20%。

尤其是对于那些肌张力较高的患者,疗效更加显著。

在观察的30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的肌张力下降幅度超过20%,7例患者的肌张力下降幅度在10%至20%之间。

仅有少数患者的肌张力下降幅度在10%以下。

我们还观察到患者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患者反馈称,肢体艾灸治疗后,肌张力下降,肌肉放松程度增加,从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轻松自如。

患者也报告了疼痛感的减轻和改善,这进一步证实了肢体艾灸治疗对疼痛的缓解效果。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明显。

通过调节气血运行,肢体艾灸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张力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只观察了治疗后的短期效果,对长期效果和机制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观察结果,并为肢体艾灸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摘要】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

文章首先介绍了肢体艾灸治疗的原理和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病理生理特点,然后探讨了肢体艾灸治疗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机制。

接着描述了临床研究的设计和方法,以及疗效观察结果。

最后分析了肢体艾灸治疗在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方面的作用,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结果显示,肢体艾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肢体艾灸治疗的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肢体艾灸治疗、痉挛性瘫痪、肌张力、疗效观察、机制、临床研究、降低、作用、未来研究、病理生理特点1. 引言1.1 背景介绍痉挛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伴有肌肉痉挛和肌张力增高的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前,针对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治疗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本研究旨在观察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探讨其治疗机制,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肢体艾灸治疗在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方面的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肢体艾灸在改善痉挛性瘫痪患者肌肉痉挛症状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肢体艾灸治疗对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影响程度及持续时间;2. 探讨肢体艾灸治疗在调节神经肌肉系统功能方面的作用机制;3. 分析肢体艾灸治疗对痉挛性瘫痪患者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的影响;4. 为进一步优化肢体艾灸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5. 探讨肢体艾灸治疗技术在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方面的应用前景。

2. 正文2.1 肢体艾灸治疗的原理肢体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燃烧艾草,利用热量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一、引言痉挛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常见于中风、脑损伤等病情严重的患者。

其主要症状为肌张力增高,导致肢体僵硬、运动受限等问题。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这些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患者往往难以满意恢复。

寻找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康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选择60例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在我院神经病科门诊就诊。

根据入选标准,患者须符合以下条件:1)确诊为痉挛性瘫痪;2)本病初次发病;3)未曾接受过肢体艾灸治疗;4)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2)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2.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

治疗组接受肢体艾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

治疗组:将患者选择的肢体暴露,清洁患处。

然后,将艾灸头点燃,将燃烧的艾条对准患者的痉挛部位进行艾灸。

注意调节艾灸的温度和时间,以使患者感到舒适为宜。

每次治疗的时间约为40分钟,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3个月。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功能性训练、物理疗法等。

每次治疗的时间约为40分钟,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3个月。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肌张力改善程度。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教育部颁布的神经功能恢复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肌张力改善程度采用痉挛性瘫痪患者常用的肌张力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总分为5级,分数越低,肌张力改善程度越好。

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两组数据使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肌张力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艾灸配合拔罐在中风偏瘫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艾灸配合拔罐在中风偏瘫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艾灸配合拔罐在中风偏瘫护理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寻中风偏瘫患者有效的护理方法。

方法:从2020年7月到2021年4月前来我院就诊的64例中风偏瘫患者,按照1:1随机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的病例数均为32例。

对照组接受艾灸,实验组在这一基础上再行拔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能力与自理能力。

结果:两组患者的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中风偏瘫患者而言,艾灸+拔罐干预尤为必要,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关键词:中风;偏瘫;艾灸;拔罐中风是一种典型的脑血管疾病,中老年人是高发疾病,可分为出血性、缺血性类型,其中缺血性最为常见。

祖国医学[1]指出,中风是本虚标实,患病后往往会产生昏厥、言语障碍、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各种症状。

现代社会中,医疗水平较高,有力地控制了中风患者病死率,致残率较高。

相关研究[2]指出,中风恢复期间接受针对性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优惠预后,加快神经功能、肢体功能的恢复。

艾灸、拔罐是中医护理的常见项目,广泛运用于各疾病护理中。

对此,本研究针对中风偏瘫患者,提出艾灸+拔罐综合护理方法,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我院2020年7月到2021年4月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64例,按照1:1随机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的病例数均为32例。

实验组男患、女患例数分别为20例、12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8岁,最大年龄为80岁,平均年龄为(61.04±3.11)岁;对照组男患、女患例数分别为19例、13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9岁,最大年龄为82岁,平均年龄为(62.6±5.02)岁。

以数据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得出P值>0.05,提示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符合临床对照研究条件。

艾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中医证候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

艾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中医证候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

艾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中医证候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肾实施艾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效果,及对中医症候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以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另一组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艾灸进行治疗,并对不同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对比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的对比结果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对比结果显示(p<0.05),观察组的气虚证积分以及血瘀证积分均较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治疗前的运动功能评分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显示(p<0.05),观察组评分较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结论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实施艾灸联合康复治疗据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艾灸;康复;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中医证候中风就是临床上常说的“脑卒中”,其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而痉挛性偏瘫是该疾病的后遗症,如果延误治疗的时机,则会增加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降低生活质量。

目前药物是改善中风病情的首选方式,但是无法改善患者的偏瘫情况,因此,有研究学者指出[1],在药物治疗期间,应该辅以有效的康复训练来培养患者正常的肌肉和关节运动模式,促进功能的恢复,而艾灸是中医技术,其可以促进血液的流通,加强局部组织的代谢,降低患处部位的周围神经兴奋性,再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更佳,因此,本文进行如下分析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所选对象共计60例,均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观察组。

对照组:本组3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名,女性患者14名,最小年龄者40岁,最大年龄者75岁,平均年龄为(59.05±5.31)岁。

循经艾灸联合超声波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护理分析

循经艾灸联合超声波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护理分析

循经艾灸联合超声波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我科纳入研究的34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所有患者皆接受循经艾灸联合超声波疗法治疗,另外,对照组(17例,基础护理),观察组(17例,针对性护理),分析患者生活情况和舒适度。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ADL分值为(78.46±11.94)分,对照组为(68.97±11.76)分,观察组分值显著更高(t=2.335,P=0.026);观察组舒适率为94.12%,对照组舒适率为47.06%,观察组患者舒适率更高(Χ2=6.942,P=0.008)。

结论:采用针对性护理效果更优异,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康复进程短,护理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循经艾灸;超声波疗法;护理分析;生活情况;舒适度中风疾病主要与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有关,此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其是一种对中老年患者生活有不利影响的突发性脑部疾病。

此疾病紧急发作下,医疗人员会采取紧急救治,但若治疗干预后疾病预后差,患者呈现痉挛性瘫痪现象,患者则应继续住院,接受对症治疗[1]。

循经艾灸联合超声波疗法是临床上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疾病的有效干预手段,其能起到散结止痛、理气舒筋等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瘫痪症状,但其治疗进程缓慢,若患者依从性变差则会影响康复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护理手段,加快康复进程[2-3]。

为此,本文从护理方案进行研究,具体分析护理后患者生活情况和舒适度,以明确不同护理方案实施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病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选取时间段:2021.7-2022.7;纳入例数:80例。

排除标准:未接受循经艾灸联合超声波疗法治疗;中途死亡;不接受护理。

纳入标准:确诊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疾病,需要接受护理;意识清醒,配合治疗。

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徐玉梅;刘燕平;彭思萍;陈玉清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13(0)14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现代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对照组应用现代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艾灸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总页数】2页(P195-196)
【作者】徐玉梅;刘燕平;彭思萍;陈玉清
【作者单位】518033,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518033,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518033,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518033,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J], 张燕
2.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J], 杨媛; 和智娟; 赵亚丽; 顾力华; 李鹏程; 盘雪娇; 岳秀丽; 周剑英
3.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J], 杨媛; 和智娟; 赵亚丽; 顾力华; 李鹏程; 盘雪娇; 岳秀丽; 周剑英
4.艾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中医证候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J], 陈瑛玲
5.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41例临床观察 [J], 齐江敏;张天生;郝重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艾灸护理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中医艾灸护理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中医艾灸护理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01-20T01:19:20.085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3期作者:胡成纳[导读] 探讨中医艾灸护理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胡成纳徐州中医院脑病针灸科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艾灸护理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40)与对照组(n=40)。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医艾灸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的心理健康状况、肢体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

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简式Fugl-Meyer量表(FMA)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9个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

结论:中医艾灸护理可有效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功能性步行能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后偏瘫;中医艾灸护理;心理健康状况;肢体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生活质量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点,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对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1]。

偏瘫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肢体障碍、知觉障碍及语言障碍,导致患者身心严重受创,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

随着中医疗法的优势及特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护理技术因其简单易行、效果显著、费用低廉等优点而在改善慢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彰显优势,其中艾灸在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方面充分发挥中医护理技术特色[3,4]。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引言痉挛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如何有效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成为了临床治疗的重要问题。

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100名诊断明确的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

年龄范围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45岁。

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痉挛性瘫痪。

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肢体艾灸治疗,治疗频次为每周3次,持续治疗8周。

具体治疗方法为在患者的患部肌肉经络区域进行艾灸刺激,每次艾灸时间为20分钟。

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肌张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治疗有效性评价。

肌张力评分采用修订的Ashworth评分标准,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瘫痪生活质量量表,治疗有效性评价采用患者和家属的主观评价以及临床观察数据。

4.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t检验和χ2检验对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经过8周肢体艾灸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肌张力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明显改善者占60%,显著改善者占30%,轻微改善者占10%。

生活质量评分也有明显改善,瘫痪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65.2±7.3)分提高至治疗后的(75.6±6.8)分。

治疗有效性评价显示,80%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效果满意,认为肢体艾灸治疗对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具有良好疗效。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肢体艾灸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讨论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增高是其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降低肌张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肢体艾灸通过刺激患部肌肉经络区域,调理气血,舒经活络,改善局部微循环,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肌张力。

艾灸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

艾灸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

艾灸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在脑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的远期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脑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锻炼,研究组常规康复锻炼基础上配合艾灸治疗,进行情志、饮食、功能煅炼等护理,三月后观察肌体功能运动康复效果。

结果:研究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艾灸护理和康复指导有机结合服务于患者可使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艾灸;中风;偏瘫;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1-0302-02The moxibustion in the long-term care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from stroke【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moxibustion in the long-term care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from stroke. Methods:50 cases of patients turned randomly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in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was done, bu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outin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and nursing in moxibustion,spirit, diet and function training were done.After three months the body movement function was observed. Results: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nerve function defect score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P < 0.05). Conclusion:Moxibus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struction can make the patients recovery effect and life quality improve obviously.【Keywords】moxibustion stroke hemiplegia nursing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问题的主要疾患之一[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现代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对照组应用现代康复治疗。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结论艾灸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关键词】艾灸;中风;痉挛性偏瘫;现代康复技术
中风后的肢体偏瘫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这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自然恢复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是中枢性瘫痪的特征之一。

然而,肌肉痉挛所导致的运动障碍是阻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恢复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如何合理、有效的缓解痉挛一直是偏瘫康复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采用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综合科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住院患者,共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其中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47±970)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10±956)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①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

②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的患者。

②年龄在35~75岁之间。

③中风恢复期,病情稳定,神志清醒者。

④肌张力在ashworh评定方法ⅰ~ⅲ级之间,肌力在ⅱ级以上。

⑤近期未服用过中西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或纳入标准者。

②非脑血管病所致的肌痉挛患者。

③神志昏迷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④合并严重的心、肝、肺、肾疾病与精神疾病患者。

⑤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在现代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艾灸治疗。

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照海。

均取患侧穴位,采用雀啄灸,每穴3~5 min,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2 d,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2 d,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3中风偏瘫患者的护理①饮食护理患者应进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不宜吸烟、饮酒,不宜过饱,更不要暴饮暴食。

②压疮护
理定期翻身拍背,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③心理护理及时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在生活上、情感上、经济上给予患者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息,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加康复。

④安全护理做好防坠床、防跌倒、防烫伤护理,防止意外发生。

⑤体位护理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预防骨骼肌畸形,预防压疮,预防循环功能异常。

24艾灸操作注意事项施灸前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
出现烧灼、热烫的感觉或烫伤、水泡等情况;暴露施灸部位,注意遮挡和保暖,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及时弹去艾灰,如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施灸后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局部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肌张力评定采用ashworth标准,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

32统计学方法结果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4结果
5讨论
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一般遵循brunnstrom偏瘫六阶段理论,即弛缓、联合反应、痉挛、共同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和分离运动等,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初期(约2周)表现为弛缓性瘫痪,出现自主运动后则因为痉挛和共同运动等表现为运动控制能力下
降[3]。

痉挛程度与偏瘫患者运动恢复阶段密切相关,一般于发病2周后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强,于协同运动充分时达到高峰,之后随分离运动出现同步下降[4]。

因此抑制患者肢体痉挛和纠正异常运动模式,以及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主要工作内容,抑制痉挛,是偏瘫恢复的关键,积极的、正确的治疗和训练可达到抑制痉挛或诱发出部分分离运动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主要是脊髓中枢兴奋性增加,特别是αγ环路活动性增强而引起的。

因此,在取穴方面,我们取非痉挛侧穴位,即上肢取阳经穴,下肢取阴经穴。

有研究认为,针刺非痉挛侧肢体的穴位,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针刺痉挛侧肢体的穴位[5],其机理为针刺非痉挛侧穴位时产生信息沿着ia类传人纤维,兴奋了脊髓内ia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对痉挛侧肌群的脊髓a运动神经元活动性产生了抑制作用,使痉挛侧肌群的αγ环路活动性降低、肌紧张度下降,从而有利于缓解肌痉挛状态[6]。

艾灸作为一项中医护理技术,通过艾绒的燃烧,熏灼局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目的。

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局部穴位,可在局部形成了一个高温区,并循经传递,形成循经高温线。

循经
高温线上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较少、能量代谢旺盛、乙酰胆碱含量增加,从而引起血管扩张[7];亦有研究表明,高温区的mg2+atp 酶活性增强,可能导致外周atp释放能量的功能活动增强,从而促使组织能量代谢旺盛[8]。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不仅可以使痉挛侧肌群的αγ环路活动性降低、肌紧张度下降,有利于缓解肌痉挛状态,而且可以使局部组织代谢加强,血管扩张,降低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减轻肢体偏瘫痉挛。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艾灸治疗可改善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以实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艾灸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广泛使用,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外治法,较内治法作用更直接,且无副作用,是一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更有效、实用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6):379380.
[3]davies pm 循序渐进成人偏瘫康复训练指南.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6:1821.
[4]许建鹏偏瘫康复的运动功能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10):579581.
[5]王国祥,刘殿玉针刺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
性的影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3(2):222224.
[6]王国祥,李长宏针刺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2004,3(3):248230. [7]孙志波温灸诱发循经高温线形态学和组织酶化学相关研究. 针刺研究,2005,30(2):102105.
[8]谭连红,马春红,张栋,等温灸家兔穴位后循经皮肤温度及组织mg2+atp酶活性的变化. 针刺研究,2007,32(5):3303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