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史料
(完整版)中国电影史资料

传播文明的影戏(1905—1931) 寻梦《定军山》1896年8月2日,电影这个“新奇玩意”出现还不到8个月,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大张旗鼓地放映了最初的影像。
虽然这次放映未必是中国电影放映的第一次,但至少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史料中,这是最早的记录。
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一天随着放映机的转动,投射在银幕上的影像都是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接下来的若干年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报章所登载的影戏广告,却告诉我们一百年前的中国人看到的是怎样的影像:1902年,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张园上映新片的广告,开列的影片目录中有:“花旗、法国大赛珍会”(即英法世界博览会),“美国大战哑非利加”(即美西战争),“中国拳匪大战大沽口”(即中国的义和团事件)。
这些刚刚发生不久的世界大事,已经进入中国人的视线。
当时的人们就“赞叹那做电影的人,搜索枯肠,想入非非,真是世界上无声的大教育家”。
然而,这“无声的大教育家”在很多年里,始终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中国人所能看到的只是外国人摄影机里的中国。
正如洋火、洋油等许多舶来品一样,中国人最初把电影这一舶来品称作“西洋影戏”。
就像许多西方文明总是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拿起电影摄影机的中国人却是守着皇城根的北京人。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购买了一套法国制木壳手摇摄影机,并说服适逢60大寿的菊坛泰斗谭鑫培站在摄影机前,开演了京剧《定军山》“请缨”、“舞刀”和“交锋”等三个片段。
开拍前,任庆泰对刘仲伦等年青技师说,“别让洋东西唬住,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活动照相吗?”当《定军山》在任庆泰自己的产业——大观楼影戏院放映时,京城的戏迷奔走相告,京城的第一批专业影迷就此产生。
“西洋影戏”与国人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听戏,恰到好处地融合了。
中国人的夜生活由此悄然转变,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每张票一至二角,男女分座几乎是所有电影院的规矩。
在天津,权仙影戏院为便于晚场的观众回家,还“特向电车公司定下电车数辆,每夜散戏,候于园左,以送抵城之客”,看电影已成为生活的时尚。
(完整word版)史料、史学、历史的关系

②史料与历史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但流传下来的史料与可管理师相比总是片面的、局部的、零散的、死板的,而且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历史制作者的主观认识。史料的简约性和主观性决定了史料并不等同与历史。而历史是无法随人的意志改变的客观存在。
3历史是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既然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么史学当然也包括广义历史学和狭义历史学,广义历史学指关于一切事物以往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狭义历史学是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是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等,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是狭义历史学。
1.史料、史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1)概念界定:
1史料指用于说明和研究历史的所有资料,是了解过去的媒介,史料的范围无所不包,文字形态的史籍、文集、诗歌、议论,实物形态的文物、器物、遗址,社会现存的民俗生活、追忆口述等,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字资料,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有意留下的史料和无意留下的史料,有形的资料和无形的资料,主观的资料和客观的资料,等。
因此,史料、史学、历史的含义各不相同,“史料即史学”、“史料即历史”的提法都是不正确的。
(2)关系:
1历史与史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从哲学角度上看,历史是客观存在,历史学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从时间观念上看,历史是属于过去的内容,历史学则是现实的产物;历史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被加工原形”和“加工产物”的关系。
联系:史料是历史认识的材料,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是史学研究的第一步。而史学必须通过整理、分析、研究史料,进而揭示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
(完整版)齿轮的发展史

据史料记载,远在公元前400~200年的中国古代就巳开始使用齿轮,在我国山西出土的青铜齿轮是迄今巳发现的最古老齿轮,作为反映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指南车就是以齿轮机构为核心的机械装置。
17世纪末,人们才开始研究,能正确传递运动的轮齿形状。
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齿轮传动的应用日益广泛;先是发展摆线齿轮,而后是渐开线齿轮,一直到20世纪初,渐开线齿轮已在应用中占了优势.早在1694年,法国学者Philippe De La Hire首先提出渐开线可作为齿形曲线。
1733年,法国人M。
Camus提出轮齿接触点的公法线必须通过中心连线上的节点。
一条辅助瞬心线分别沿大轮和小轮的瞬心线(节圆)纯滚动时,与辅助瞬心线固联的辅助齿形在大轮和小轮上所包络形成的两齿廓曲线是彼此共轭的,这就是Camus定理.它考虑了两齿面的啮合状态;明确建立了现代关于接触点轨迹的概念。
1765年,瑞士的L.Euler提出渐开线齿形解析研究的数学基础,阐明了相啮合的一对齿轮,其齿形曲线的曲率半径和曲率中心位置的关系。
后来,Savary进一步完成这一方法,成为现在的Eu-let-Savary方程。
对渐开线齿形应用作出贡献的是Roteft WUlls,他提出中心距变化时,渐开线齿轮具有角速比不变的优点。
1873年,德国工程师Hoppe提出,对不同齿数的齿轮在压力角改变时的渐开线齿形,从而奠定了现代变位齿轮的思想基础。
19世纪末,展成切齿法的原理及利用此原理切齿的专用机床与刀具的相继出现,使齿轮加工具军较完备的手段后,渐开线齿形更显示出巨大的优走性。
切齿时只要将切齿工具从正常的啮合位置稍加移动,就能用标准刀具在机床上切出相应的变位齿轮.1908年,瑞士MAAG研究了变位方法并制造出展成加工插齿机,后来,英国BSS、美国AGMA、德国DIN相继对齿轮变位提出了多种计算方法。
为了提高动力传动齿轮的使用寿命并减小其尺寸,除从材料,热处理及结构等方面改进外,圆弧齿形的齿轮获得了发展。
(完整版)历史概念教学文献综述

(完整版)历史概念教学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有关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早己有之。
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许多学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对概念教学的定义、概念形成过程和概念获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而提出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概念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借鉴意义。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概念形成模式即被塔巴作为归纳思维教学模式三大教学策略之一,她认为这一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或观看一些实验、现象来获得信息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而形成概念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并不是教师将理论和概念悉数传授给学生。
这就启示我们,对于思维积极、活跃的高中学生而言,历史老师要注重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全面培养并不是给他们“倾倒”概念和理论。
进入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Bruner)提出概念学习理论,他认为概念学习是思维的核心,并把概念学习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获得两部分,特别强调了概念获得的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既要注重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体验”,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高水平的思维,这样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的历史概念才会更牢固、更深刻,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史思维能力。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其学习认知理论的重要概念。
他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类型有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他将概念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形成概念和同化概念。
这两个阶段也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阶段。
同时,他将概念学习之间的属性关系分为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组合关系,他提出的概念学习的目标和过程比布鲁纳的概念学习更加明确和具有操作性。
这对我们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学生进行历史概念的学习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思路和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Gagne)在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提出的概念学习理论基础上,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加涅在其名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中认为:具体概念是通过直接感觉而获得的,例如对某个人物的认识;定义概念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而获得的。
(完整版)桥的演变历史

莫
言
深 闺 空 寂 寞
善 舞 红 袖 传
飞
鸿
ShiQiao
简介 图片
MuQiao
简介 图片
莫 言 深善 闺舞 空红 寂袖 寞传
飞 鸿
转 彩 流描 光形 纳绘 美影 景画
缤 纷
早期木桥多为梁桥,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桥,即为 多跨梁式桥。木梁桥跨径不大,伸臂木桥可以加大跨 径。中国 3世纪在甘肃安西与新疆吐鲁番交界处建有 伸臂木桥,“长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 肃临夏附近河宽达40丈处建悬臂木桥,桥高达50丈。 八字撑木桥和拱式撑架木桥亦可以加大跨径。16世纪 意大利的巴萨诺桥为八字撑木桥。
性板桥面同箱形钢梁相结合的桥型,在大、中跨径的桥梁上广
泛运用。
诺伊斯桥
GangQiao
黑 白 纵 横经 三天 千纬 里地
一 点 通
山 河 日 月一 总句 成悠 对然
尘 世 间
GangJinHunNiTuQiao
用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建造材料的桥梁。在十九世纪 后半叶才出现,但发展速度却很快。一百多年来,钢 筋混凝土桥广泛采用,特别是在中小跨径方面。
桥梁之最
●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桥——1946年瑞典建成的绥依纳 松特桥,跨度为155m.
●世界上第一座具有钢筋混凝土主梁的斜拉桥——1925年 在西班牙修建跨越但波尔河的水道桥,主跨为60.35m.
●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西班牙的卢 纳巴里奥斯桥,跨径达440m,采用了双面辐射形密索布置.
MuQiao
转 彩 流描 光形 纳绘 美影 景画
缤 纷 渭河胜利桥东侧发现古代木桥墩遗迹,曾经连接汉中路和清姜路
MuQiao
山 河 日 月一 总句 成悠 对然
孝文帝改革之史料大全版

建立了学校和图书馆,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这对于当时
的社会和后来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和影响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促进民族融合
01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加强了北方地区
的民族团结。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02
改革中的均田制和税收制度为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为经济发
制定改革计划
孝文帝任命了一系列官员负责制定改革计划,包括均田制的具体方案、迁都洛阳的计划、 推行汉化政策的措施等。这些计划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得到孝文帝的批准。
宣传改革思想
为了使改革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孝文帝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改革的思想和意义,包括发 布诏书、召开会议、与官员和士人交流等。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赦免罪犯、减轻民负 担等,以争取民众的支持。
改革的推进和实施
推行均田制
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限制官僚贵族占田过限。这一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 极性,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洛阳
为了更好地推行汉化政策,孝文帝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这一决策遭到了一些守旧贵族的反对,但最终得以实 施。迁都过程中,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宫殿、安置居民等,以确保迁都的顺利进行。
推行汉化政策
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包括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族制度等。他废除了鲜卑族的传统制度,推 行汉族的官制、法律、礼仪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他也注重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以维护国家 的统一和稳定。
改革的影响和效果
01
促进了经济发展
孝文帝的改革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均田制的推行增加了
史料与史料实证+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六)坚持唯物史观的总原则
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立场不同。如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站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立 场;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立场等) 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 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2 、时代不同、受时代局限。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准和 思维方式。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儒 学备受尊崇;而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科学与民主,儒学被批判抨 击。 3、占有史料不同。人物经历的复杂性,史料选取与应用上的差别, 新材料的发现与解密等。 4、分析方法和角度不同。例: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 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 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 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关于工业革命 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说明(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 5、现实政治的需要。例:《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 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 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修撰的政治性)。
具体材料C、反 可用于研究…… 映了……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
C 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记述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 师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 ,不利而旋。”
两者价值高低不能绝对化
A
一、史料分类
(三)根据目的
1、有意史料:作者为了左右别人的认识而有意制造的 史料(如官修史书或成文历史著述,回忆录或公开的 报道、摄像等) 2、无意史料:没有上述主观故意的情况下形成的史料 (如官方留下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等)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专业:中国古代史姓名:范黧学号:M070494一、基本史料(一)“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研究秦汉历史,最基本的史料包括《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秦汉时期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资治通鉴》。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司马迁所著部分篇章散佚,后由元、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凡注“褚先生曰”,即为褚少孙所补之处。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至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后跨越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成书后,有多家学者为其作注,现存的主要有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世纪正义》。
起初三家注各自独立,到北宋时被合为一编,即今天的“《史记》三家注”。
今天研究《史记》,主要采用的是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包含了《史记》正文和三家所注,由顾颉刚先生等分段标点,中华书局编辑部整理加工。
研究《史记》可以参考的工具书有:《史记注释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47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再版。
《史记索引》,黄福銮编,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远东学术研究所1963年出版。
《史记人名索引》,钟华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2、《汉书》东汉班固撰,其中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所续。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
全书共一百卷,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汉书》相对《史记》创造了新的体例,改《本纪》为《纪》,改《列传》为《传》,并且将《世家》并入《传》中,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为张骞设立专传,还增补了很多史料,特别是诏书、奏疏等。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完整版)史料

(完整版)史料(完整版)史料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在揭示历史真相、还原历史背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史料的定义、分类与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史料的应用价值。
一、史料的定义与分类史料是指保存有历史信息的各种实物和文字材料。
它包括古代铭刻、碑文、纪念品、文物、书信、日记、档案、文件、报纸、石刻、砖刻等。
在研究中,史料通常可分为正史、私家文献、地方志、档案文献和报纸等几类。
正史是官方编纂的历史著作,一般包括史书和编年体史记。
史书是朝廷正式编纂的历史作品,如《史记》、《资治通鉴》等;编年体史记则是按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件的著作,如《春秋》、《战国策》等。
私家文献是个人或家族编纂的历史文献,如家谱、族谱、笔记等。
地方志则是各地方政府或地方学者编纂的历史志书,详细描述了该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等。
档案文献是官方机构或个人所产生的各类档案文件,如国家档案、地方档案等。
报纸则是以新闻事实为主要内容,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事件。
二、史料的重要性史料对于研究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史料是还原历史真相的关键依据。
通过研究史料,可以查证历史事件的真实发生情况,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还原历史时代的真实面貌。
其次,史料可以提供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当时的档案、书信、报纸等发现,了解到当时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社会风貌等,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最后,史料可以作为历史教育的重要资源,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和实物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三、史料的应用价值史料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在学术研究中,史料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和依据。
历史学家可以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究,解答历史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结论。
其次,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史料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可以保护和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再次,在社会治理和公共决策中,史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可以通过研究历史史料,了解历史发展规律,为社会治理和公共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完整版)史料

(完整版)史料史料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史料以其珍贵的价值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证据。
史料是人们对过去的记录和记载,它凝结了时间的痕迹,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着重探讨史料的重要性、种类以及对历史研究的价值。
一、史料的重要性史料是历史研究者的重要依据,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和价值。
首先,史料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事件。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为了解历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史料是历史真实性的重要证据。
不论是口头史料还是书面史料,都是历史事实的记录。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比对,研究者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
史料的真实性也是评估历史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准,因此对史料的准确解读和分析至关重要。
此外,史料是历史记忆的珍贵遗产。
史料凝聚了过去的回忆和经验,记录了历史中的各种人物和事件。
通过研究史料,可以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激励人们尊重历史、珍视传统,使历史记忆得以永久保存。
二、史料的种类史料的种类多种多样,广泛涵盖了不同的载体和形式。
根据媒介的不同,史料可以分为口头史料和书面史料两大类。
口头史料主要包括口述传承、采访记录和录音录像等,书面史料则包括古籍、档案、信件、日记、官方记录等。
口头史料作为一种传统的史料形式,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
通过对长者的采访和口述,可以获取到一些往事的珍贵记忆。
然而,由于口述史料的主观性较强,可能存在记忆的偏差和失真,因此需要专业研究者进行准确的解读和整理。
相对而言,书面史料更具可靠性和权威性。
古籍、档案以及官方记录等书面史料对于研究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当时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人们的行为准则等,为理解过去的历史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三、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价值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没有史料的支持就没有可靠的历史研究。
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整版)中国税收发展史

中国税收发展史一、税收的产生税收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税收是与国家有本质联系的一个分配范畴。
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
(一)税收产生的条件概括地说,税收的产生取决于两个相互影响的前提条件:一是经济条件,即私有制的存在;二是社会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存在。
历史上,私有制先于国家形成,但对税收而言,是同时存在这两个前提条件,税收才产生。
可以说,税收是私有财产制度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产物。
(二)税收产生的历史过程早在夏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国家凭借其政权力量进行强制课征的形式——贡。
一般认为,贡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
到商代,贡逐渐演变为助法。
助法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
到周代,助法又演变为彻法。
所谓彻法,就是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量交纳给王室,即“民耗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
”夏、商、周三代的贡、助、彻,都是对土地收获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在当时的土地所有制下,地租和赋税的某些特征,从税收起源的角度看,它们是税收的原始形式,是税收发展的雏形阶段。
春秋时期,鲁国适应土地私有制发展实行的“初税亩”,标志着我国税收从雏形阶段进入了成熟时期。
春秋之前,没有土地私有制。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到春秋时期,在公田以外开垦私田增加收入,于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即“履亩十取一也。
“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除上述农业赋税外,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商业手工业的赋税。
商业和手工业在商代已经有所发展,但当时还没有征收赋税,即所谓“市廛而不税,并讥而不征。
”到了周代,为适应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对经过关卡或上市交易的物品征收“关市之赋”,对伐木、采矿、狩猎、捕鱼、煮盐等征收“山泽之赋”。
孝文帝改革之史料大全版

均田制
新租调制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两石。 ——《魏书· 食货志》
三长制
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度
措施 施行官俸制 目的 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内容 作用 俸禄国家筹集; 吏治有所好转 制定惩治贪污办法; 减轻人民负担 地方官任期规定 按一定标准将国家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控制的土地分配给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 农民耕种;农民要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承担一定徭役杂税 向政府交纳一定 数量的租调 减轻农民负担; 国家税收大增
•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 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 俗
北魏前期百官无俸禄,高允从太武帝到文成帝, 为中书侍郎27年“时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 自给”,那些无所顾忌的鲜卑镇将刺史则不同, 他们在任上,只要上缴定额的租调,便可在区内 大力搜刮。因此,北魏前期吏治腐败,官吏四处 搜刮抢掠,“初来单鞭执马,返时从车百辆”。
孝文帝主持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孝文帝主持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北魏前期百官无俸禄高允从太武帝到文成帝为中书侍郎27年时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自给那些无所顾忌的鲜卑镇将刺史则不同他们在任上只要上缴定额的租调便可在区内大力搜刮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 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所谓“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 “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而存者盖十五焉。”正可说明 这扰攘的一百多年间,中原地区的农民不是在战争中大批地被屠 杀,便是饥馁死亡,或弃去自己的田园逃往江南,以及漂流异乡, 变为世家大族庇护下的“佃客”。这样,自然使中原地区许多肥 沃的土地,变成了荒田。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 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 还,恒从见口……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 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 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食货志》
孝文帝改革之史料大全版-文档资料

推行均田制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 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实行租调制 设立三长制
健全基层行政体制; 邻长—里长—党长 保证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保证了税收的征收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 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 函帝宅,伊洛王里,因兹 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任城王传》 政治: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继续深入改革 经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军事: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北魏统治者采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尖锐; 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激化; 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孝文帝5岁即位,因年幼,由其 祖母冯太后辅政。冯太后,长乐信 都(今河北冀州市)人,是北魏西城郡 公汉人冯朗的女儿。史称太后“性 聪达”、“猜忍,能行大事”。冯 太后以汉人身份而成为北魏女主, 因而十分重视用汉族封建文化教育 拓跋皇族子弟。正是在冯太后的精 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 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及其深 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材料一 所谓“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 “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而存者盖十五焉。”正可说明 这扰攘的一百多年间,中原地区的农民不是在战争中大批地被屠 杀,便是饥馁死亡,或弃去自己的田园逃往江南,以及漂流异乡, 变为世家大族庇护下的“佃客”。这样,自然使中原地区许多肥 沃的土地,变成了荒田。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 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 还,恒从见口……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 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 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食货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
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一、史料的分类:
第一种分法:按史料存在的形式划分,可分为实物类史料、文献(文字)类史料、口述类史料、图片影音类史料和风俗类史料。
1、实物类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碑刻、雕塑、绘画、墓葬、遗迹或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它是“重现”远古历史的最重要依据,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2、文献(文字)类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料。
如:官私史书(如“二十四史”,又称“正史”,其中《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其余为纪传体断代史,注意《资治通鉴》不属于“二十四史”),思想类与学术类著作,公私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报刊杂志(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刊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文学作品(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文集日记,野史笔记,回忆文稿,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简帛文字、碑刻、和墓志,日常生活的文字遗留(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薄、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等。
3、口述类史料:经过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或为后人记录而成的史料,适用于民间传说、节日来源、习俗、比较隐秘或具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或亲历者尚存等情况。
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社会歌谣、座谈录音以及访问调查等。
其内容大都是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实,保持了其权威性和鲜活性。
亲历者所述说的环境、细节、所体验的感情、所刻画的心理往往是别人不易领会到的。
但由于口述者个人的夸张、知识水平、情感的偏向、记忆的误差或其他不可告人的隐情,容易出现片面、舛误、作伪、隐瞒等失真情况,从而影响史料的真实性。
因此,在使用时应考察记录者的动机、身份和记录的时间,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辨别真伪,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史料价值。
4、图片影音类史料: 记录一定的历史内容的图片或音频、视频资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漫画图、纪录片、影视与音频资料等。
历史事件发生时实地捕捉的图片、照片、音视频资料一般可信度较高,但如果被人为地进行技术处理则另当别论。
漫画图、经艺术加工的影视与音频资料具有“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特点,虽带有虚构成分,但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5、风俗类史料:借由对于当今流传风俗文化的观察,作为讨论历史现象的依据。
例如由现今对遗留的民间信仰仪式研究为线索,来了解其在古代的情形;或由现在仍存在的原始民族的研究,来推断早期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第二种分法: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1、第一手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有的是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或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不远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是比较直接的证据。
例如:实物史料(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原始的图片、影音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回忆录等),部分文献史料(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碑刻、墓志、家谱等)。
2、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例如: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音史料等。
第二手史料的可信度不如第一手史料。
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史料”;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正史一般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野史一般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二、史料的一些特点:
凡是史料都能够反映历史;史料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史料对历史的反映是多角度的;不同的史料价值是不同的;史料是发展的。
三、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上网查阅资料
3、观看纪录片或其它影视资料
4、开展社会调查,或采访当事人、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5、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6、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四、如何甄别史料的价值:
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实物史料的可信度高于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影像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纯文本资料。
此外,同样是文献资料,正史的可信度不如正史以外的史书和杂书。
其原因众所周知,史书是由胜利者写的,其美化、篡改、歪曲之处势所必然。
因此,要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选取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而且所有的史料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实证和辨伪,既要考证其真实性,又要剔除其虚假成分。
五、史料选择与运用时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针对性原则:史学研究的本质要求是,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必须有事实依据,先有史料,后有史论,信而有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不能加入个人主观观点,更不能有史论的预先设定。
2、充分性原则:史料的解释必须围绕史料展开,其对应关系必须符合逻辑,如果史料解释和逻辑不合理,那么史论就不合理。
即使史料可靠、确凿,但用来证明某一历史结论却不一定充分。
3、全面性原则:史学研究中有“孤证不立”的原则,即在没有其他佐证、或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单一的史料要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能直接认定其客观性和真实性。
其基本要求有两点:首先,史学研究要依托准确的、够量的和典型的史实,要搜集更多的史料,并对这些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忌默认、以偏概全、缺漏;其次,出现争议时,不能只选取对自己论点有利的证据,而对不利的证据视而不见,要注重反面证据的作用,注意史证的全面性。
4、以辩证的眼光评价历史:在历史评价方面,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要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对史料进行辩证评判。
5、以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史料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要得到准确客观的解释,就必须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
因此,了解语境是准确释读史料含义的关键。
6、以超越的眼光评价历史:由于评价者的立场和价值观会影响史料的解读,所以历史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就必须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
而这恰恰是整体史观的价值追求。
7、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要“以史为鉴”,就必须思考“历史事实”背后的“意义”,从现实的角度去追溯历史,在历史中寻找对今天仍然起作用的东西,追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为现实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永远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它所研究的过去不是死了的过去,而是仍然活到现在的过去。
六、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如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立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立场);研究者的价值观不同;研究者的史学观点、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