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955f4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e.png)
跨文化沟通技巧
培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与效率。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念,培养 具有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的人才。
教育内容与方法
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课程设置、教材 编写和教育方法中,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谢谢聆听
和作用。
03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
总结词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直接观 察和体验当地文化。
详细描述
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长期居住在研究地区, 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 方式、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及这些文 化元素如何影响当地人的行为和思想。通过 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信 仰、习俗、社会组织、艺术、科技等 方面,涵盖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详细描述
文化人类学不仅研究不同文化的特点 和差异,还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结 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文 化如何传承和发展。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具有综合性、比较性、跨学科性和实地调查等特点。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文化进化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现代的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环境问题、技术发展等新议题的涌现,文化人类学将更加关注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化变迁与适应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等领域。
文化人类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面对全球化、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复杂局面,文化人类学需要应对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如何理解不 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等挑战。
文化人类学教案
![文化人类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599294680203d8ce2f24de.png)
第一讲:导言二、关于“人类学”一词人类学一词来自希腊文,它的英文名称是:Anthropology。
它是希腊文anthropos 和logos的缩写。
“anthropos”是“人”或者“人类”的意思;“logos”是“逻辑”或者“科学”的意思。
从字面的意义看,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的学问,也就是对人类的生活和文化方方面面的研究“人是什么”,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规划未来。
三、三个核心概念(Key concepts)从人类学所要探讨的问题看,我们认为,人类学有3个核心概念。
它们是:社会、文化、进化。
四、人类学的学科分支(subfields)现在人类学有4个分支学科,这些学科分支是19世纪后衍生出来的,它们分别是: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或者称作民族学)和语言人类学五、中国的人类学在中国,我们所说的人类学主要是指文化人类学即社会人类学,或者叫做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研究已经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阶段。
似乎文化人类学可以替代人类学的其它3个分支学科。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自先秦时代开始,我国就有许多著作记录和描写个民族和族群的情况,除了许多零星的记录外,许多著作比较集中地描述了某些族群的文化。
有些还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和分析。
1、翻译原著。
2、留学取经。
3、学科初建。
4、研究成果。
六、社会人类学的学科特征、研究范围人类学家强调通过研究其他社会、研究异文化,增加对其他社会和文化的了解,来改革我们自己的习俗,来促进我们文化的发展。
人类学是一门反思性的学科,其特征表现在3个方面:1、通过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审视,达到对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当作全人类一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反思与批评。
2、通过揭示我们对各种文化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进行分析的努力中所固有的弱点,来打破既有观点的稳固地位,达到对知识获得一般性规律的反思与批评。
3、通过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重新定位,达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批评。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03ceeab4431b90d6c85c7e4.png)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英文):课程编号: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二、课程内容简介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导论(3 课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 课时)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 课时)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
(1 课时)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 课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3ca8c7204a1b0717fd5ddb6.png)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英文):课程编号: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二、课程内容简介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导论(3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课时)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课时)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
(1课时)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分析理论第一节历史建构理论: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的理论观点),传播学派(英国学派、德国-奥地利学派、美国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博尔斯的理论观点、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以及米德的文化决定人格论),新进化论(莱斯利·怀特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朱利安·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1课时)第二节整体分析理论:法国社会学派(迪尔凯姆的社会整体论、马塞尔·莫斯、列维-不留尔、赫尔茨的整体观),功能主义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观点以及拉德克利夫、布朗德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1课时)第三节意义探求理论:象征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08b60a4168884868662d675.png)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4学时 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各个学科分支以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长其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加深其对人、社会、族群、文化的认识,并通过亲自参加田野调查的实践,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对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的重点是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人类体质的属性、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过程、沟通的意义、乡村与城市、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濡化和社会化与涵化、族性与社会分层、政治组织和社会控制、宗教与仪式、文化展示等。
难点是如何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当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4学时)1.教学内容(1)何为人类学(2)人类学的领域(3)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2)难点是人类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4学时)1.教学内容(1)进化论(2)传播与社会、文化(3)功能论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人类学发展历史轨迹;(2)难点是各理论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二) (4学时)1.教学内容(1)自然、结构与符号(2)结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3)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2.重、难点提示(1)重点自然、结构符号论、结构马克思实践理论和后现代注意理论;(2)难点是各理论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55698983d049649b665855.png)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授课班级: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社会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课时及学分:36课时(每周2课时),2学分课程类型:民族学专业专业基础课;社会学、博物馆学专业专业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授课教师:王建民教授、潘蛟教授、张海洋教授、贾仲益副教授、刘明新副教授、倪威亮(William Nitzky)讲师、张曦讲师、董真袆讲师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节课程的讲授中都应当采用互动提问方式,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进行提问,征询学生对文化人类学所涉及到的一般常识性问题的看法,由教师引导进入更广泛的文化描述,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样的过程,希望在课程教学后段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堂上提问,促进课堂良性互动的实现。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上,鉴于这是一门概论性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本课程学习期间并未安排最能体现人类学学科特色的直接的田野工作实践活动,而将更多田野工作安排在以后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和人类学分支学科课程中。
但是,在课程讲授期间,会组织学生利用课程以外自习时间,观看教师准备的人类学教学片。
之所以将观看影片时间安排在课时之外,是考虑课程课时有限。
若在有些院校或专业中,将课程量安排在54课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堂时间播放这些教学影片。
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辅以影视人类学资料和人类学专业教学辅助片。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关影像资料发展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目前,课程所使用的人类学专业影视资料主要有:Faces of Culture(文化的面孔,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8),是一套系统的文化人类学概论教学片,每集约30分钟,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专题或者一个分支人类学个案研究介绍,与教学配合十分紧密。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4f9b334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c.png)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第一篇:《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 课程代码:10606520-0 10618030-0 课程类别:考古专业基础课,历史学选修课;其他学院的选修课学时38-学分2;学时57,学分3 教学目的:介绍人类学发展的历史及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学科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理论探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教学实习使学生教学要求:掌握人类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学科基本发展情况,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社会问题等,并用相关的理论思考相关问题.教学大纲: 绪论文化人类学课程介绍声像资料:What Is Anthropology 36M 第一部分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及发展历史一,文化理论轨迹二 ,早期学说及单线进化论三,文化传播论(传播学派)本讲主要参考资料: 相关声像资料: 挑战人类进化模式 50分钟 BBC WORLDWIDE BBA出品,最初题目为:有些喜欢热SOME LIKE IT HOT.四,历史特殊论学派五,文化与人格学派六,结构功能论(或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主要参考书: 声像资料: Tribal Wisdom And The Modern World 之二“Strange Relations” 奇怪的关系60m 注:人类学发展历史和学派介绍视课时情况安排5-7次课.第二部分人类学分支学科一, 生态人类学参考书目: 声像资料: 生态伦理 AN ECOLOGY OF MIND 60分钟二, 宗教人类学本讲参考书目: 声像资料: 成佛之门 GATE TO THE BUDDHA WEN-JIE QIN 52分钟.三, 旅游人类学有关声像资料: Powwows An Introduction To Native American Powwows 58分钟注:有关文化人类学分支学科的介绍视课时情况可以安排5-7次课,即还可以介绍“医学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等分支学科.第三部分专题讲座一, “KULA(库拉)”——交换专题本讲主要参考资料: 声像资料:库拉——权力圈 KULA RING OF POWER“A T ALE OF RITUAL, POWER AND SORCER IN THE SOUTH PACIFIC'S Islands OF LOVE” 二, 饮食与文化专题三, 族群理论本讲参考资料: 声像资料:1,错误的认同 Mistaken Identity 60分钟2,山上的薄雾与墨西哥 Mountain'S Mist & Mexico 56分钟注:该部分视情况还可以介绍“婚姻,家族”等专题,共5次课.第四部分田野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专题:田野调查从准备到完成报告的个案分析参考书目: 声像资料: Margaret Mead's new Guinea Journal 90mins First contact A Film by Bob Connelly and Robin Anderson Anthropologists at work: Careers making a difference 36mins 注:田野调查方法安排两次课,田野实习一次.主要参考书: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杨堃著《民族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夏建中编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庄锡昌,孙志民编著《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英)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汪宁生著《文化人类学调查》*.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王建民等著《中华民族学史》(上,下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998.林耀华,庄孔韶著“中国的民族学:回顾与展望”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六期.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下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宋蜀华主编《中华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胡耐安著《中华民族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4(1964)文化人类学经典费孝通:《江村经济》林耀华:《金翼》E.B.泰勒:《原始文化》摩尔根:《古代社会》弗雷泽:《金枝》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莫斯:《论礼物》马凌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英文徐),《科学的文化理论》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民》,《社会人类学方法》博厄斯:《原始艺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种族,语言和文化》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校馆),《文化模式》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特维-斯特劳斯:《野蛮人的思维》,《结构人类学》怀特:《文化科学》R·赫尔兹《右手的优越》玛丽·道格拉斯《污秽与禁忌》注:这些只是基础性的参考书,不全面,尤其是新近翻译,出版很多,不一一列举.任课教师:徐君博士副教授,哈佛大学2001-2002年访问学者所在单位: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藏学研究所参考书目:¡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a5c6d64b9d528ea81c779fd.png)
《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96602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英文名称:Cultural Anthropology课程类别:公共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所有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最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本课程将系统介绍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历史、研究方法、认识论和方法论主题等。
在此基础上,课程将详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理论议题和分析视角,并结合中国研究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用人类学视野分析日常生活的兴趣。
Cultural anthrop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nthropology as a discipline. First of all, the course intends to introduce the subjects, the history,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epistemology of anthropology. The course will also introduce the main fields, theoretical issues and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to analyze the everyday live 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these issues will be taught together with the ca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通识课(选修)。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主题,理论流派,以及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议题等等。
文化人类学概论
![文化人类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dd5588a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6.png)
1、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
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
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
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5e6b54581b6bd97e19ea17.png)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授课班级: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社会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课时及学分:36课时(每周2课时),2学分课程类型:民族学专业专业基础课;社会学、博物馆学专业专业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授课教师:王建民教授、潘蛟教授、张海洋教授、贾仲益副教授、刘明新副教授、倪威亮(William Nitzky)讲师、张曦讲师、董真袆讲师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节课程的讲授中都应当采用互动提问方式,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进行提问,征询学生对文化人类学所涉及到的一般常识性问题的看法,由教师引导进入更广泛的文化描述,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样的过程,希望在课程教学后段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堂上提问,促进课堂良性互动的实现。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上,鉴于这是一门概论性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本课程学习期间并未安排最能体现人类学学科特色的直接的田野工作实践活动,而将更多田野工作安排在以后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和人类学分支学科课程中。
但是,在课程讲授期间,会组织学生利用课程以外自习时间,观看教师准备的人类学教学片。
之所以将观看影片时间安排在课时之外,是考虑课程课时有限。
若在有些院校或专业中,将课程量安排在54课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堂时间播放这些教学影片。
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辅以影视人类学资料和人类学专业教学辅助片。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关影像资料发展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目前,课程所使用的人类学专业影视资料主要有:Faces of Culture(文化的面孔,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8),是一套系统的文化人类学概论教学片,每集约30分钟,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专题或者一个分支人类学个案研究介绍,与教学配合十分紧密。
文化人类学电子教案.ppt
![文化人类学电子教案.ppt](https://img.taocdn.com/s3/m/3238f6b558f5f61fb6366641.png)
1950年大学毕业获得哲学学士学位。 后去哈佛大学师从克拉克洪学习人类学,并于
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 现在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部教授。
主要著作
1960年的《爪哇宗教》 1963年的《旧社会、新国家》 1973年《文化的解释》(论文集) 1980年的《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 1983年的《地方性知识》 1995年的《事实之后:两个国家、四十年、
(4)神话是对仪式的补充,神话包含仪式,仪 式同时也包含神话。
(5)象征不可能在孤立的条件下得到理解,象 征总是潜在地具有多种解释,只有当象征作为一 整套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象征进行对比时, 它们才产生含义。因此,要正确地解象征的主题, 就必须详细研究该象征的文化背景。
返回
道格拉斯
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1921—)出生于意 大利,曾经在伦敦一个修道院读小学和中学,后进入牛 津大学学习,1943年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人类学家的任务就是要从“本地人”出发,即从本 地人的观念出发。这并不等于要把人类学家变成当 地人,而是要去理解他们是怎样来设想他们自身的。
《利未经》
耶和华对摩西以及亚伦说:“你们晓谕以色 列人:在地上一切走兽中可吃的,乃是以下 这些东西,凡碲分两翼反刍的走兽你们都可 以吃;但是,骆驼不可以吃,因为它反刍但 不分碲,猪因为碲分两瓣却不反刍,也不可 以吃。这些走兽的肉,你们不可吃,死了你 们也不可摸,它们都不干净。水中可吃的, 乃是这些:凡在水里、海里、河里,有鳍有 鳞的都可以吃,无鳍无鳞的都不干净。凡有 并用四足爬行的动物,你们也都不要碰。”
所有这一切都为象征人类学理论的兴起奠定了基础。60年代 以后,在象征人类学领域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埃德蒙 特·罗纳德·利奇以及玛丽·道格拉斯。
文化人类学概论精品PPT课件
![文化人类学概论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01644faef8941ea76e05b8.png)
4.对文化的定义:所有文化因素,最 终都被视为满足个人的生理上的基本 需要,然后满足“制度上的需要”( 如法律制度、教育制度)以及“整合 上的需要”(如宗教艺术等)——三 大功能说
实例解读——“库拉”交换圈
“库拉”(Kula)是马林诺斯基在新几 内亚东部和北部诸岛上发现的一种非常 特殊而又耐人寻味的交换形态。这里交 换的物品只有两种:红贝壳项链和白贝 壳手镯。它们分别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 方向在岛民间循环交换。交换只是在男 人之间进行,还伴随特别的仪式,甚至 巫术。
{ 自然界----衣、食、住、行-----物质文化 人{ 人类社会---法律、制度、协约---制度文化 { 人类自己 ----艺术、宗教 ----- 精神文化
2、文化的定义
“文化或文明,从其最广泛的意义上 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所习 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 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能力和习 惯的复合整体”。——泰勒
现代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一个社会成员共享 的理想、价值和信仰,社会 成员用它们解释经验并生成 行为,而且它们也反映在他 们的行为之中。
五、文化人类学主要理论
(一)文化功能论 (二)文化相对论 (三)文化与人格理论
(一)文化功能论——拉德克利夫.布朗
一切文化现象都有特定的功
能,无论在整个社会还是在某个社
三、考试
第一讲 概 述
一、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
19世纪欧洲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异 文化引起人们的关注。
殖民统治的需要。 二战中,人类学家卷入战争。 第三世界人类学家的兴起。
为什么会有人类学学科?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二、文化人类学因国而异的学科 名称
人类学(狭义) 文化人类学 社会人类学 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PPT教案
![文化人类学PPT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2008d9ee06eff9aff807d1.png)
第17页/共27页
普那路亚家庭
由美国人类学家L H 摩尔根命名,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 普那路亚(punalua)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 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来的, 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 路亚”。这种家庭制度是群婚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原始社会发展 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由于人工火的发明,人类制作石器和狩 猎活动,以及原始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类居住地相对地稳定下来;又由于人口的繁衍,一个血缘家族不 得不分裂成几个族团。为了扩大物质资料生产,满足日益增长的人 口的生活需要,族团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合作和社会联系,于 是便产生了各族团之间的通婚。同时,在人类本身的生产方面,经 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族 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 交关系的观念,于是在家庭内部开始排11页/共27页
产翁(couvade)
父系氏族制代替母系氏族制时产生的一种习俗。一般认为 是父亲坐褥育儿之意。此俗是男子在母权制势力仍十 分强大的情况下,为迅速获得对女子拥有至高无上的 权力而采取的一种方式。男子通过模仿妇女生育,以 加强与子女的血肉联系,从而确定孩子为父亲所生所 有,并获得像母亲一样的亲权。产翁的形式为:妇女 分娩后,由丈夫代替妻子坐褥,接受饮食和医疗等方 面的特殊照顾以及亲友的祝贺,禁吃某些食物,不事 繁重劳动。而产妇却需下地干活,服侍产翁。中国历 史上越、僚、傣、仡佬等族中曾流行产翁习俗。法国 南部与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区一带的伊比利亚人及 其后裔巴斯克人也曾盛行产翁习俗。此外法国的科西 嘉人,非洲西海岸马达加斯加岛的一些居民,加里曼 丹岛的达雅克人及南美洲的部分印第安人均保留产翁 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授课班级: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社会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课时及学分:36课时(每周2课时),2学分
课程类型:民族学专业专业基础课;社会学、博物馆学专业专业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
授课教师:王建民教授、潘蛟教授、张海洋教授、贾仲益副教授、刘明新副教授、倪威亮(William Nitzky)讲师、张曦讲师、董真袆讲师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节课程的讲授中都应当采用互动提问方式,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进行提问,征询学生对文化人类学所涉及到的一般常识性问题的看法,由教师引导进入更广泛的文化描述,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样的过程,希望在课程教学后段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堂上提问,促进课堂良性互动的实现。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上,鉴于这是一门概论性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本课程学习期间并未安排最能体现人类学学科特色的直接的田野工作实践活动,而将更多田野工作安排在以后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和人类学分支学科课程中。
但是,在课程讲授期间,会组织学生利用课程以外自习时间,观看教师准备的人类学教学片。
之所以将观看影片时间安排在课时之外,是
考虑课程课时有限。
若在有些院校或专业中,将课程量安排在54课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堂时间播放这些教学影片。
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辅以影视人类学资料和人类学专业教学辅助片。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关影像资料发展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目前,课程所使用的人类学专业影视资料主要有:
Faces of Culture(文化的面孔,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8),是一套系统的文化人类学概论教学片,每集约30分钟,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专题或者一个分支人类学个案研究介绍,与教学配合十分紧密。
Warriors of the Amazon(亚马逊勇士,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6),表现雅诺玛米人(Yanomami)宗教信仰和社会联盟状况。
The Ax Fight(斧战,Documentary Educational Resources, 1980),通过影视手段,展现著名人类学家(Chagnon)和蒂莫西·阿什(Timothy Asch)对雅诺玛莫人(Yanomamo)印第安村落世系集团之间的争斗的政治人类学分析,分析包括未经剪辑的影片、争斗的慢动作回放、争斗的亲属结构分析和最后的编辑版。
酋长的第五位新娘(《人类学概论》所附影视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由法国人类学家执导和拍摄。
表现尼日尔的一夫多妻制家庭类型及文化变迁过程。
我妻我女(《人类学概论》所附影视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表现一个中国当代城市家庭的母女关系,能够引发父母如何教育独生子女的广泛思考。
仲巴昂仁(《人类学概论》所附影视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描写一个藏族民间说唱艺人的传承史,展现了藏族民间艺人的精神追求和藏族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
兰屿观点(《人类学概论》所附影视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台湾人类学家拍摄。
记录了台湾东南方的兰屿岛面对旅游所带来的现代化冲击之下的文化转型,既
呈现了雅美人的传统生计活动、社会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又表现出他们生存所面临的现实威胁,以及他们的困惑、焦虑和适应。
虎日(《人类学概论》所附影视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反映凉山彝族地区如何利用民间传统文化遏制毒品和艾滋病的蔓延和泛滥。
在人类学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北方的纳努克(The Criterion,2005),记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经典名作。
记录了以采集渔猎方式生活的爱斯基摩人的现实生活场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不同的生计模式和文化的多样性。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将向学生概括介绍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和主要观点,以更好地认识在当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价值,激励学生从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更好地建立文化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引导学生把握人类学学科的基本脉络,为进一步学习掌握社会学、人类学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⑴通过认识文化的性质及其多种多样的表现,发展一个理解当今世界复杂性的框架;⑵以整体研究的路径,从地方、国家和全球不同层次考察人类的技术、社会、政治和宗教体系;⑶探讨西方工业社会与发展中国家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现代性与文化变迁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和确立这种关系;⑷理解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相对论的价值。
四、内容要点
文化人类学概论是人类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其他专业学生应当学习的通识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学学科基本定位、文化的概念与性质、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人类学研究方法、语言的结构与认知、象征体系与意义、人格发展的文化与心理过程、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社会的政治组织、族群、种族与民族主义、宗教与仪式、文化的表意方面、人类学与当代世界等。
本课程共分十二章三十四节,每章节各有不同的知识点。
在编排上考虑到各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以构成文化人类学总体框架。
课程内容讲求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体系性概念,并能够进一步发展文化人类学的知识领域。
五、教学进程
在教学中应当按照章节确定每课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及方法的教学实施过程,明确每课时的具体教学目的,以及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具体目标,分析课程重点与难点。
这里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本课程的总体安排,担任课程教授的课程建设组各位成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对象,提出相应意见,进行讨论,以进一步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