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词
亲爱的观众朋友,欢迎您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
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带着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从甘肃同谷来到成都,暂时居住在浣花溪旁的古寺。第二年春天,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在风光秀丽的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取名“草堂”。杜甫在这里前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段时间是一生漂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在杜甫留下的240多首草堂诗歌中,有大量歌咏自然、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诗作,也有不少忧国忧民、富于现实意义的篇章,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处。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如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所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渐渐荒芜。到唐末,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为纪念杜甫,他重建了一间茅屋。成都杜甫草堂遗址由此得以被确认。从此以后,历代对草堂进行过十多次培修、重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两次规模最大。这两次重建,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并流传至今。
1正门
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
正门前的照壁,粉壁青瓦、庄严肃穆,与外界形成一道屏障,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祎出使东吴,因感于费祎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遂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得名。清代曾重修。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龙爪堰一带,绝非今天百花潭公园一带的江面。杜甫所营建之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古百花潭的北边,两句诗十分精当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与今天草堂的位置完全吻合。据此,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身临其地的这座闻名海内外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当年诗人故居的遗址上重建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流经草堂正门的是风景秀丽的浣花溪。在唐代的时候,浣花溪江阔水深,能行大舟,两岸农田阡陌,风景宜人。杜甫诗句“窗含西岭
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对当时浣花溪风景的描写。
2大廨
大廨是一座敞厅式建筑,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廨”是官署的意思,也就是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杜甫生活在“奉儒守官”的仕宦之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从小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辅佐君主,报效国家。然而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不得重用。他做过唐肃宗的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官,不久干脆辞官而去。后来流寓成都时,被好友严武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虽然杜甫始终不得显达,但他却始终是“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其爱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后人为此深受感动。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大概考虑到纪念建筑应当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既然杜甫做过官吏,那么就应有其办公之处,于是便将这重建筑命名为“大廨”,此中也明显寄托着人们对这位生前不得志的诗人的良好祝愿。大廨内陈设简单,最显眼的是伫立在大廨中央的杜甫铜像。杜甫身躯单薄,手里握着一卷诗书,他用饱经忧患的眼神望着远方,似乎内心深处正在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尊铜像是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用夸张和抽象的手法来刻画诗圣的。那单薄赢弱的身姿,概括地表现出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那深思苦吟的神态,把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
草堂内的楹联值得欣赏,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清代大学者顾复初的撰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顾复初于清咸丰末年,应四川学政使何绍基之邀来川,游宦蜀中,为四川各界大府礼聘,做其幕客。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客居夔州,曾作《咏怀古迹五首》咏怀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等古人旧宅,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诗句。意为:怅望先贤,令人感而落泪,自己和宋玉虽生于不同时代,但没能遇到贤明的君主,落拓失意的遭遇却完全一样。而对联作者在上联一开始便集用杜句“异代不同时”将自己对杜甫的追怀比之于杜甫追怀宋玉,抒发了怀才不遇的积郁。在封建时代,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把出将入相、匡国济世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因此,顾复初把自己和杜甫比作是龙虎一样的诗客,但是却如蜷龙卧虎一般,不能伸展自己的凌云壮志。因此,上联有两层含义:一是赞美杜甫,也暗指自己是不可多得的济世之才;二是叹息怀才不遇,只有且蜷且卧,居于草野。下联指杜甫和自己都流寓蜀中,杜甫虽未遇明君,壮志难酬,却能因诗垂名留下了这间长存天地的草堂,受世人凭吊瞻仰,同时也概叹自己纵有满腹经纶,不仅没能实现报国之志,也没有什么成就能像草堂那样流传后世。1958年毛泽东游览草堂时曾仔细品味此联,称赞其写得含蓄婉致,耐人寻味。郭沫若曾经称赞这幅对联:“句丽词清,格高调永。”
在铜像的东侧,有一幅上世纪九十年代绘制的草堂全景图,图的左边部分是草堂的园林景区,里面种有梅树等许多植物,图的中间部分就是中轴线上的五重主体建筑,图的右边部分是古寺庙景区。
3诗史堂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因此,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
诗史堂前悬挂有一幅对联:
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此联是草堂所有对联中唯一没有作者署名的一副。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祯游览草堂,为表达对杜甫的尊崇,命自己的两个幕僚沈寿榕和彭毓松合撰此联,丁宝祯感到十分满意,便署上自己的大名悬挂于草堂。后来对联被毁,现联由叶恭绰补书,考虑到原联并非是丁宝祯所作,故只署了补书者姓名。上联由沈寿榕出,他以杜甫的文章道德比拟诸葛亮的文治武功,颂扬杜甫和诸葛亮一样英名永存,也表达了对杜诗成就的崇敬和追怀凭吊杜甫的感情。下联由彭毓松对,他把杜甫和诸葛亮的身世和晚年在蜀中的处境反映出来,联中的“耆旧”是指德高望众的老者。“东去问襄阳耆旧”,则意为杜甫和诸葛亮客居蜀中,皆有东归故地寻访故友的夙愿。原来杜甫的先祖曾居湖北襄阳,诸葛亮也曾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杜甫的好友李白和孟浩然,一是曾居襄阳,一是襄阳人,当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二人都已先后故去。同样,诸葛亮在辅佐蜀后主时,他的襄阳好友也多亡故。因此只能空存思怀。此联格调典雅,用典自然贴切,巧妙地将咏杜甫、咏诸葛亮融为一体,是草堂名联之一。
大厅的正中陈放着一尊杜甫胸像,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通过塑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炼地刻划出诗人忧虑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上联指杜甫寓居成都的草堂永远存留于后世,受人瞻拜;下联则是指杜甫作为诗圣昭著千秋万代,永受人们的尊崇。
在堂内东西两侧,分别陈列着两尊由成都著名民间艺人泥人蔡所塑的泥像,东侧是杜甫,西侧是李白。李、杜同为唐代诗坛成就最为突出的大诗人,被郭沫若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虽然两人所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