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
历史材料解析题特点
![历史材料解析题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20be83e6f1aff00bed51efb.png)
材料二、2006年第100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分类
类别
私营企业 国营企业 三资企业
参展企业数 5561家 4055家 2709家
百分比
39.12% 28.96% 19.35%
其他企业 1305家 9.32%
媒体企业 371家 2.65%
精品ppt课件
8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交 会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新变 化的原因。(7分)
(3)①干预:制定经济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提供 信息和政策,知道经济发展(2分) ②缺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放任政策不能调 整资本主义市场自身矛盾。(2分)优点:一定程度上 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分)
精品ppt课件
6
(二)数据型材料解析
数据图表
(1)注意数据图表和具体事项的名称 (2)准确把握数据图表中数据的变化(表格注意横纵栏间
整体把握材料: (1)材料与材料的关系,抓住中心问题。 (2)材料与课本的关系,寻找切题角度。
精品ppt课件
2
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类型
选取材料
文字型(文言文 现代文 外文翻译)
文字理解
数据型(数字表格 饼状图 拄状图 曲线图)数据变化
图片型(文物图 漫画 地图)
隐含信息
混合型
设问结构
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
变化: ①规模越来越大(或答出口交易额逐年增长, 1分) ②中国出口商品的层次越来越高(或答机电等 高新技术产品成交比重越来越高,1分)③非公有制 企业成为参展企业的主体(1分)
原因: ①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发展②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③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和完善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每点1分,得分 不超过4分)
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的命题特点及解答的思路与方法附答案(1)解析
![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的命题特点及解答的思路与方法附答案(1)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1a9fd14b73f242326c5f64.png)
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的命题特点及解答的思路与方法附答案(1)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材料一:1688年,英国从海外请来一位荷兰人做自己的国王。
至此,历时近半个世纪的政治风暴才得以止息。
国王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多次选择中被保留下来,英国最终选择了君主立宪制。
这是一种既克制专制的国王,又能保持一般的王权,从而避免社会动荡的最好的解决方法。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保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又承继悠久的传统,照顾了人民的心理承受力,因此可以说,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英国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摘编自汪效驷《论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建立及影响》材料二: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
蓬勃发展的文化、人民主权的宣布、浪漫主义的传播等都预示了民族主义的觉醒,拿破仑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
——乔治•勒菲佛尔《拿破仑时代》材料三: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得以建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对近代欧洲发展的历史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革命中第一部伸张“人权”所颁布的法律文献。
这三场革命体现了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它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0b075e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c.png)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1.仔细阅读材料: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不要遗漏任何信息。
注意材料的主题、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你理解材料的背景和内容。
2.找出关键词句: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找出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可能是对材料的总结或对问题的提示。
通过关键词句,可以更好地理解材料的中心思想和要点。
3.联系所学知识:在分析材料时,要将其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对材料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有助于回答问题。
4.归纳总结答案:在回答问题时,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5.注意细节和逻辑: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细节和逻辑关系。
对于涉及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的题目,要仔细核对材料中的信息,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同时,要注意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答案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6.反思和总结:在完成材料解析题后,要进行反思和总结。
检查答案是否准确、完整、有条理,对于不足之处要及时纠正和改进。
同时,要注意总结经验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历史材料题答题模板
![历史材料题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4681f2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4.png)
历史材料题答题模板一、题目分析。
1. 题目要求,对于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相关问题。
2. 题目特点,通常包括历史材料的原文或图片,需要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二、解题步骤。
1. 理清思路,仔细阅读历史材料,理解材料内容,把握问题要求。
2. 分析材料,对材料中的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关键信息。
3. 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提出观点和论据。
三、解题技巧。
1. 理性分析,客观分析历史材料,不带有主观偏见,不随意臆断。
2. 结合知识,结合历史学科知识,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合理见解。
3. 表达清晰,语言简练,表达清晰,逻辑严谨,重点突出。
四、范例解析。
题目,以下是一份古代文献,描述了某位历史人物的生平,结合文献内容,分析该人物的重要贡献及其影响。
文献内容:“某某,字某某,生于某年,是某朝某官员。
他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出了某项重大政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还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分析及回答:根据文献内容可知,某某在政治和文学艺术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首先,他提出了某项重大政策,这一政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社会的发展方向,促进了社会的繁荣稳定。
其次,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这些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了后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
因此,某某的重要贡献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体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注意事项。
1. 注意审题,仔细阅读历史材料,理解问题要求,抓住关键信息。
2. 注意逻辑,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表达准确。
3. 注意细节,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细节要有深入了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六、总结。
历史材料题的解答需要对历史材料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历史知识,客观理性地回答问题。
九年级上册部编历史材料题的命题特点及解答的思路与方法附答案(1)解析
![九年级上册部编历史材料题的命题特点及解答的思路与方法附答案(1)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2bdcaf3c1ec5da51e2701e.png)
九年级上册部编历史材料题的命题特点及解答的思路与方法附答案(1)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18世纪中叶以后至19世纪中期,亚洲和美洲殖民地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殖民统治和压迫的民族独立运动。
九年级某班历史兴趣小组为了解近代史上为民族独立与自由而战的悲壮历史,开展了探究学习活动。
探究一(为自由而战)材料一上图为《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路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援助美国并非他热爱民主起义,而是由于他畏惧且憎恨英国,他帮助美国,支持自由事业,中这却成为压倒法国的最后一块巨石,法国已彻底倒闭了。
——海斯、穆恩、韦兰《全球通史》(1)仔细观察《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何说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一次“民主起义”?请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18世纪后半期英国被法国“畏惧且憎恨”的原因。
探究二(为反抗民族压迫而战)材料二:1848年戴贺胥任印度总督后,炮制了“丧失权利论”。
根据这个理论,王公死后如无直系后嗣,他们的领地和年金均收归东印度公司。
萨塔拉、那格蒲尔、占西等10多个土邦因此被公司兼并。
1856年,戴贺胥又以治理不善为名,吞并了奥德王公的领土。
随后又以种种借口剥夺了马拉特王公那那·萨希布领取年金的继承权,剥夺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大量土地。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三: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徒具形式的东印度公司,由英国女王直接管理(1877年初,英国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11月1日,印度总督坎宁公布了巩固维多利亚女王的诏书,宣布不再侵犯印度封建王公的利益和特权。
……同时,进行军事改革,减少英印军队中的士兵比重,增加英籍士兵人数,并大量从印度少数民族中征兵。
材料三:英国女王1858年11月1日文告(节录):……朕对于当地王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如同对于朕自己王权一样,加以尊重。
……对于其他一切以武装反对政府的人,朕于此特允无条件宽恕、特赦和大赦其对于朕躬、朕的王权和尊严所犯的一切罪行,只要他们回家和从事正常的工作。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df8aa4c55270722182ef75c.png)
认识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方法历史材料题以其设问灵活、考查能力强、分值较大等特点,在高考历史题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分数的高低成为历史科总分高低的重要依据。
从近年高考和平时学生做题经验看,学生做材料题缺乏正确的解题方法是影响成绩好坏的原因之一。
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做材料题的解题方法,仅供同学们参考。
一、提炼(概括)要点型试题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特点(背景、影响、作用)”。
2、变式提问:“说明……阶段性特征”、“材料反映……的问题”等。
3、解题思路:(1)对材料分层提炼要点;尽量使用材料中的关键词来组织答案。
(2)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角度提炼要点。
4、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主要是答题角度单一、要点概括不全。
对策在于要善于运用归纳法,多层次、多角度概括要点,分层(分句)提炼中心思想(或要点)。
5、示例——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
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
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
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
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转移的特点。
【解析】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和分析问题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主要从材料中概括出来,材料可以划分四个层次从转移背景、中心区域、迁移效率、工业类型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提炼答案。
二、比较异同型试题1、设问方式:“比较……异同”、“指出……不同之处(或差异、特点)”、“指出……相同之处”。
2、解题思路:首先,认识该问题的正确的比较角度(适合于设问中没有给出比较角度的试题),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题型03材料解析题——“变化”类设问(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03材料解析题——“变化”类设问(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915ba56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5.png)
题型03 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变化”类设问【设问特点】(1)该设问类型主要包括:“阐述从……到……的变化”;“概括……以来……的变化”;“概括……以来……演变的特征”;“说明……变化的特点”;“概括……转变的历程”;“指出……演变的趋势”。
(2)该设问类型分值不高,大致在2—4分,不超过6分。
(3)该设问类型的答案,要求语言表达清晰明了,不能含糊不清。
【思路分析】(1)该设问类型,就是要求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阶段前后不一样的表现”。
(2)该设问类型从题干中的定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角度来说,答案以出自材料居多。
注:以下表格,仅供参考。
定向词分类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回答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教材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综合上述材料回答设问间的递进或并列或转折关系答案肯定在材料间递进或并列或转折的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类型一】1.(2023·湖北卷,16,节选)[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
西周“六艺”重视射、御。
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
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
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
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
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
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
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8a3c42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a.png)
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纵观近些年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出当今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命题发展的基本趋势为:①在选取命题材料方向,有纯文字材料,也有历史图表与数据混合的材料,形式多样,材料来源十分广泛;②设问由材料的分层设问向综合应用材料的整体设问发展;③答案由按点给分逐渐向分层采意发展,甚至让考生自由发表见解,试题的开放性更加明显,有向问答题形式接近的趋向;④命题内容与现实的结合愈益密切。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1、能够很好的阅读理解材料;2、能比较完整的完整准确提取有效信息;3、能够快速的联系书本知识迁移与运用;4、能够明确的根据设问要求进行分析说明二、分析设问与整体把握材料分析设问,借助设问的限定揣摩材料的意思和答题方向,减轻阅读的难度,整体把握材料明确答题方向。
设问的模式:(1)根据材料X,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
情况、分析原因、影响等(X分)(2)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等)。
(X分)(3)综合x材料。
谈认识(或者启示等)(X分)整体把握材料:(1)材料与材料的关系,抓住中心问题。
(2)材料与课本的关系,寻找切题角度。
通过以上四种情形看,在解题中我们要注意各自解题途径和方法:(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对于这种情形,学生在解题种需要认真研读材料,根据所设计问题要求从材料中去撷取答案,这种情形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处理就可以解决。
(2)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要学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课本中进行知识的定位,根据对课本的知识的掌握进行整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方面是通过对材料分析处理找出部分答案,还有部分答案在已经学过的知识里,所以另一方面回顾课本进行概括和总结。
(4)通过材料或综合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或认识,这实际上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在充分理解材料主旨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性思维科学总结。
中考历史作业本 特殊题型探究 材料解析题
![中考历史作业本 特殊题型探究 材料解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39b7751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e.png)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待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该态度使美国产生怎样的变化?
态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引进;集聚外来人 才。变化:使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 位置;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
材料二 1933 年 8 月 14 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 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 效果……”1950 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 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 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 识?
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历史在传承中发展等。
【针对训练】 1.(2021·安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 促逼下,中国人民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从 只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价值观裂变、 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政治变革、社会全面革新、制度层次近代化、“人” 的近代化等阶段。……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 化作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美、英、苏三大国经过一系列重大的 国际会议与会晤,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史称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 大战成为国际格局的真正转折点,战后世界进入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时 代。
——摘编自徐蓝《20 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2)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试从“合作与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庄园制度或农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历史材料解析题怎么答
![历史材料解析题怎么答](https://img.taocdn.com/s3/m/89b2a57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7.png)
历史材料解析题怎么答高考中的每一科的答题都有其特有的技巧,那么对于文科生来说,历史的选择题有什么技巧刻意加快答题速度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材料解析题怎么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材料解析题怎么答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1.最佳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5272026b52acfc788ebc902.png)
准确答题 (七大注意法)
• • • • • • •
形成答案的素材:材料、教材、递进关系、思维能力 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从史出 历史和现实的结合 克服思维定势 史学观点的运用 答题的完整性、格式化和序号化 答案准确简明扼要和运用学科语言(求简求全)
2019/1/9 研修班 11
解题技巧中五种较为常用的具体方法:
•
•
•
• •
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 知识挂靠起来。 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 要点。 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 的观点、看法。 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 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 质性的东西。 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 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理由,经比 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
设问部分
研修班
2019/1/9
4
材料解析题的能力要求:
1.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2.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 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 信息。 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2019/1/9
研修班
5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四步曲
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联系。 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相合。
(正文、注解、标点符号、出处、层次等)
(2)抓住关键句、词、字 (3)重视材料间关联,抓住中心问题。
2019/1/9 研修班 7
审题( 咬文嚼字法 )
常用问法:
(1)“根据材料X,指出(或概括、归纳)…” (2)“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 概括、归纳等)……” (3) “综合x材料……谈认识”
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b30f716a300a6c30c229f66.png)
题指导中学政史地高三综合80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张贵贤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促使高考(教育教学无形的指挥棒)其模式、理念、内容、题型等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更注重体现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十多年高考历史题型的几次大变动中,列举题、填空题、多项选择题均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材料解析题的地位自面世以来却随着其题量、能力要求和占分比重不断加大而直线上升,从当年的小荷初露成为今天的三大巨头之一。
自1989年高考以史料分析的姿态粉墨登场(当时100分制中仅占两题共4分),在1990至1993年渐露头角(100分制中占两题共10~14分),到1994年升级(150分制中占三题共30分),从1996年以来到现在均在150分制中占34~37分之重,并把借助材料的方式渗透于高考的其他题型中,使材料解析题稳居高考题型榜上。
这一变化是基于材料解析题集考查考生的历史基础、灵活运用历史知识水平和提取、分析信息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下能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优点,而使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明确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能力要求,研究材料解析题的命题特点、解题策略等方面对高三备考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内容、形式与能力考查课题组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中关于材料处理方面的叙述,有其中以下3项要求:1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2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综观近年的高考,无论材料解析题形式上怎样变化,命题者的目的始终是围绕一个宗旨,就是着重考查考生上述三方面的能力。
因此,在平时备考中有针对地培养学生达到上述要求将对应战高考起重要作用。
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分析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这类题型对于考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结合史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方式。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4b89b37376baf1ffc4fad86.png)
中考历史考卷考试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一、材料题的含义、考查能力、组成部分含义:材料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
材料解析题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忠实于材料而不是忠实于课本,它的设计是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历史材料,要求应试者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课文所体现的历史知识网络,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
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反映该考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
考查能力: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资料中发现、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
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
组成部分:材料题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材料部分:一般是由文字、图表,图片、数字数据、综合型材料等。
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材料相应地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问题的设置一般是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回顾历史,又关注现实,又展望未来;问题的设置一般强调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要求学生解答。
二、材料解析题的分类(一)、材料解析题按其材料采用的形式:1、文字材料2、数字材料3、图形材料4、图片材料5、表格材料6、综合材料(即前面五种材料的结合型)(二)、根据命题者给予材料提示的显著程度分:1、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这类材料解析题,命题者不给考生任何有关材料背景的说明,完全依赖于考生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背景,考生根据已有知识首先要判断出材料属于哪部分历史范畴(时间、朝代、范围),这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判断这一步走对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回答命题者所给出的有关问题。
2、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这类材料中,命题者在给出材料前,往往在题首给出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引用提示明显的材料,考生据此可立即发现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历史范畴。
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的命题特点及解答的思路与方法及解析(1)解析
![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的命题特点及解答的思路与方法及解析(1)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5291f77cd184254a35353a.png)
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的命题特点及解答的思路与方法及解析(1)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杠杆,创新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灵魂。
资产阶级思想的出现是思想创新,社会体制变革是政治创新,生产关系变革是经济创新,发明创造涌现是科技创新。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思想创新)材料一:14﹣16世纪,在欧洲出现了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场运动冲破了天主教教会一千多年来对欧洲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统治,淡化了神的主宰地位,强调人性的解放,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材料二:它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思想上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制度、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并且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1)材料一中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材料二中“它”指的是哪一思想运动?(政治创新)材料三: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的分割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力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材料四: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经常把法国和美国、英国的历史进行对比,特别指出他们之间的区别:美国没有封建制度这个强大敌人;英国新兴贵族并未因革命是丧失权利,他们与资产阶级实行联合统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是哪三个事件。
(4)美法两国“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所颁布的法律文件宣扬的共同的思想”是什么?这“三个伟大的历史事件的爆发”表明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5)试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影响。
(科技创新)材料五: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大国崛起》解说词(6)材料五中所说的“崭新的生产方式”是什么?材料六:(7)图1的改进者是谁?图1与图2存在着怎样的关系?(8)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创新的认识。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885cc2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7.png)
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 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 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 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2 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 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 要找出这个中心;有的不同材料虽然各自联系着不同的知识点,但这不 同知识点之间可能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这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即是 要找的中心;材料或材料的中心与设问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以及设问 之间有哪些联系;材料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一些联 系等。 试题虽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有的题目要求“分析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教材知识为背景或依 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教材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 定了材料与教材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教材中“对号入座”。 3 第三步:回答设问内容 1.注意答好第一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分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 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他便迎刃而解了3)译文(欧化文)。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我们有一定的 差别,加上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比较隐蔽,特别是一些文件、条 约、回忆录等充满外交刺令和故意隐瞒其真实意图,更需考生细心观 察,思考、辨别、提炼出材料观点。 二、回顾教材,归类对号,落实章、节、框。 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在平时学习当中很难接触到的,当时没有 见过的材料背后必然至少有一个学过的知识点。任何材料虽千变万化,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 是不可能的。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 缩小范围,根据题目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更好 地进行知识迁移。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将材料分析透彻, 注意回想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有关。同时,根据题意扣紧教材知识,不 漫无边际,无从思维作答。所以,应读懂材料,了解材料大意后,根 据材料意思总体把握分层作答,如果是多则材料,应先弄清各则材料 之间是何关系?材料观点是否相同。这类题型不分层次难以深分析,且 答案要点不全,得分数值不高。 可见回顾教材的作用:(1)帮助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2)帮助判断材料观 点正误;(3)帮助解答问题。 三、组织材料,确定要点,拟定提纲。 审完题后,我们应根据题目要求,迅速拟定答案提纲,这是解题的重
历史材料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初中
![历史材料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9f86b84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e.png)
历史材料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初中一、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1.带着问题读材料2.重视材料出处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5.规范做答6.分析材料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一读: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
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
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
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
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
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
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633d57e376baf1ffd4fad40.png)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卢玉英中考历史题型中的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在中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对于中考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和开放型材料题。
下面就这三种类型的解题技巧作细致分析。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
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
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按照前面的“一读”“二找”“三答”三步来入手即可。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 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主要有单纯表格型、单纯图片型和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等形式。
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
因此,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
要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
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自1989年材料解析题作为历史高考的新题型出现以来,以其题目新颖、考察功能多样、内容丰富且角度宽广,受到广泛好评。
随着高考由知识立意命题,向水平立意命题的转变,材料解析题所体现的作用日益凸现,不但表现在近几年高考历史题目中材料解析题的分数比重持续增大,而且还出现了材料选择题、材料问答题,使材料题在历史高考试卷中成为一大“主角”。
明确高考材料题的水平要求,研究材料解析题的命题特点、解题思路与方法等,对学生备考有重要意义。
在水平要求上,根据考试大纲要求中对材料处理方面的叙述,有以下3项要求:1、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2、对材料实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实行说明论证。
纵观近年的高考,无论材料题怎样千变万化,命题者的目的始终围绕一个宗旨,就是着重考察学生上述三方面的水平。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水平。
材料解析题对于考察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结合材料,使用所学知识实行分析、回答问题的综合水平,是一种极好的检验方式。
近年来,随着高考命题技术的日臻完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也逐步走向成熟,它以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突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在命题原则上,充分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要求从材料提供的史事作立论基础,以鲜明的观点作立论导向,从而得出准确的观点和结论。
如1998年历史高考试卷第45题关于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的外交努力予以评价一题,在答题上就要求学生充分使用材料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突破教材观点的制约,确实体现论从史出的原则。
(二)在命题选材上,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察。
试题可能通过引用大量课本以外的史料或其他社会生活素材,构成新的设问角度。
但无论怎样,知识的落脚点都离不开《考试说明》的复习范围,不会脱离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能够说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归于课本。
(三)在水平考察上,更多讲求知识迁移。
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从陌生的材料中准确寻找到与所学知识的最佳切合点,并按题目要求用文字表述出来。
在使用知识、处理信息以解决问题方面,它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样的水平只有靠扎实的历史基础功底加上灵敏的思维触角反应才能达到。
(四)在命题形式上,趋于向问答题靠拢,常见于归纳型和评论型材料题的出现。
有时要求学生归纳材料要点,如2000年全国高考40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一题,要求结合材料归纳原因。
有时要求学生先归纳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实行客观评价,如2003年广东高考题26题要求指出明后期的风气与观点,再指出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这类题在近年高考出现频率很高,设问不多,分值较高,重在考察分析水平和归纳水平。
(五)在命题观点上,重视开放式思维模式,答案与评分标准灵活,突出表现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如1995年高考题要求从继昌隆缫丝厂情况得出结论,按不同的角度分析,答案按两类给分,只要答对一类就可给分,不作硬性规定,在观点上也鼓励创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六)在涉及领域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一直是主角,也包括文化等其他方面。
另外,中外热点问题和时事也是材料题注重的方面。
如2002年全国高考33题相关欧洲一体化,2003年广东高考27题相关少数民族自治问题等,都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密切。
鉴于材料题的这些特点,在解题上应该有相对应的对策。
我们能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1、先审题目设问,再带着问题看材料。
有些学生阅读材料时没有带着问题阅读,等材料读完了再看题目时,才发现材料在大脑中已没有什么印象,无奈只好再读一遍,这在高考中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带着问题看材料能够使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注意力高度集中,避免盲目看材料导致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浪费时间的现象。
2、一步一景,处处留心。
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表等。
材料解析题其信息的获取,不但仅体现在材料的本文(如文字、图、表),而且其按语、出处、时间、图名、表头、表名等都是解答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必须要处处留心,切不可粗心大意,否则就会挂一漏万,最忌看材料时只看表面或只看正文。
如2002年全国文综37题,通过从清末到抗战后期及建国初期,东北旅顺、大连主权的损害到恢复,反映新旧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新旧中国政府的不同的外交政策。
要解答好这个材料题,学生除了要认真阅读文本外,还要仔细阅读文本的出处、提示语、按语、备注等,整体把握,充分提取信息。
(二)思:解题的关键读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的过程,边读边思。
注意以下几点:1、材料与教材间的关系。
不管材料出自何处,其考查的内容都在我们所学的知识中有所体现,是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
考试大纲中已删的知识点或不涉及的知识,也能够以材料的形式出现,不能视为超纲,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第39题近代能源和交通的发展,又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第37题中凯末尔革命的内容。
所以找到材料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对回答问题、组织答案都有好处。
学生应努力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明确解题方向。
2、材料与设问间的关系。
设问必然与材料息息相关,我们经常能够通过设问洞悉材料、整理材料。
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的37题有这样三问:(1)根据材料一,说明格老秀斯提出的各项原则有何积极意义?(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有何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宪章》关于安理会的主要规定,分析这些规定对安理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积极作用。
设问给我们几方面的提示,一是回答的依据,如据材料回答,据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还有材料和所学知识都没有涉及的如理解、启示等。
如本题中第1小题要求据材料一回答,第2小题要求据材料一、二和知识回答,第3小题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不注意审题,如设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但学生往往不看清题目也不看材料,就依据课本上的内容回答,结果是南辕北辙。
须知如果一个材料解析题的所有问题完全脱离了材料就能回答,那还出成材料题干什么,出成问答题就行了;二是题干中包含的关键词,就象问答题中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特点、结果、影响等等,本例中加横线的词语就是要回答的关键词。
只要学生注意审题,注意设问的每一重要信息,就能找到材料和设问间的关系了。
3、材料与材料间的关系。
材料的选择、编排是经过命题者精心设计的。
材料与材料间有的是并列关系,比如同一时期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材料间不存有先后顺序,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能从不同角度的材料中归纳中心。
有的材料是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在一起,突出在“变”字上,所以材料的先后不能变换,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能细心观察每一材料间的联系,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动,回答好每一问题。
4、找到材料中能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
如果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回答,学生就要在阅读材料时找到能回答该问题的有效信息(关键词语或句子)。
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的第39题历史部分。
材料一: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理解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
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
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产量为3.6万多吨,1899年增至77.8万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
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
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
根据材料一,回答:(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理解。
(8分)(2)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8分)(3)概括中国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4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处理信息、分析、归纳、概括等方面的水平。
第1题要求学生能找到材料中的这些句子:“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
第2题要求学生能找到材料中的这些句子:政策“清朝前期,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
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收效“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
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产量为3.6万多吨,1899年增至77.8万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
”第3题要求学生能找到材料中的这些句子: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
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产量为3.6万多吨,1899年增至77.8万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
”电力工业“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
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我们读材料,思考问题,最终是为了答好题。
在答题上要注意的是:1、按问作答,看清设问指向。
如前所述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回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还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还是谈理解、启示等。
如果是要求根据材料回答,则要对材料中能回答该问题的有效信息实行加工,一般不要照抄材料原文(题目要求用原文回答除外)。
答案来源有三种:一是材料,二是所学知识,三是自己的思考(如理解、启示类)。
还有要求回答什么,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还是原因、经过、特点、结果、影响等。
还要注意分值分布。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实事求是。
材料解析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我们一方面不要拘泥于课本,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得出结论。
忠实于材料而不是忠实于课本,应是解答材料题必须遵循的一大原则。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对材料实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最后解答问题。
3、言简意赅,条理清楚,书写工整。
作答时问什么答什么,贵精不贵多,不要随意发挥,想好再下笔。
总来说之,材料解析题是对学生多种水平的检测,但只要我们掌握了适当的方法,平时注意积累经验,材料解析题是能够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