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咳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
因此脾胃气机失常,容易引起咳嗽。肺为手太阴、脾为足太 阴,同属太阴经,胃在中焦,肺脉起于中焦,病理上相互影 响。所以咳嗽剧烈,或久延不愈,可见到“多涕唾而面浮肿 气逆”的症象。治肺外,还应注重治胃。
总结
6、在治疗上提出了“分经论治”的针刺治咳原则
针刺治疗
五脏咳——刺其俞穴 六腑咳——刺其合穴 久咳面浮者——刺其经穴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长夏则 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译文: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则会得病, 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
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 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 先受邪。
总结
1、咳嗽的病变部位:咳不离肺,不止于肺。
2、咳嗽的病因:外因内因——“形寒寒饮则伤肺” 外因:外感风寒之邪,“皮毛先受邪气” 内因:“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
3、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肺 咳 五脏在各自所主节气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 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 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 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 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 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译文: 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 咳而腹部胀满,不想饮食。 这都是因为病邪聚于胃,并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 浮肿,咳嗽气逆。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 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黄帝道:讲得好!
膀胱-委中,心包-曲泽,胆-阳陵泉。
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经穴 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

《素问·咳论》

《素问·咳论》

《素问·咳论》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咳嗽为肺系疾患之主要证候,《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对此早有专篇论述。

现代中医将咳嗽划分外感、内伤两大类,颇合临床实用,但此分类在明代张景岳之《景岳全书·咳嗽》篇已有记载:“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关于外感咳嗽,本文暂置不论。

而于内伤咳嗽《素问·咳嗽》早有明文,如“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均能导致咳嗽。

“咳论”且详述五脏咳与六腑咳各自证候,为治咳提供临床依据。

虽后世医家治疗咳嗽已不甚采用五脏咳、六腑咳之证候分型,然总不越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而致咳嗽之病理因素。

然虽五脏六腑皆能导致咳嗽,而其中与脾胃中土关系最切。

故《素问·咳论》又曰:“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据于临床,内伤咳嗽证候甚多,除肺脏自病外,与肝胆、肾脏、脾胃均有密切关系,而其中久咳不愈者常多源自脾胃。

肺为华盖而属金,脾胃为中土而化生万物。

按五行相生规律则土能生金。

脾胃中土虚衰,土不生金而致肺虚咳嗽,为临床所常见。

脾胃虽同属于土,而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主生化气血,输布精微,故其病每多气虚,虽有脾阴损伤一途,而终不及气虚为多,故脾虚致咳者,治以益气健脾、培土生金为大法。

胃主通降,又为津液之海,故其病每以津液不足为多。

胃虚致咳者,治以养胃生津,培土生金而止咳。

脾肺气虚、土不生金而致咳嗽者,证见咳嗽经久不愈,咳声低微。

病情较甚者,可见食减便溏,短气乏力。

气虚及阳者,兼见畏寒跗冷,色白肌柔。

脉见细软,或右手脉大无力,舌淡苔薄。

方用四君子汤、异功散,或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随证选用,有痰者六君子汤。

食少便溏者,参苓白术散,兼见阳虚者,适当佐以温润扶阳之品;肺胃阴虚而致肺燥咳嗽者,见咳嗽经久不愈,干咳少痰或无痰,咳嗽夜甚于昼,夜间蒸热,食少萎黄,渴饮咽干,大便燥而不爽,脉细小或细小带涩,或右脉虚数,舌红而干,苔薄白,治拟叶氏养胃汤,沙参麦冬汤或沙参玉竹方(南沙参、玉竹、石斛、桑叶、梨肉、茯神。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8-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8-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8-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黄huánɡ帝dì内nèi经jīnɡ--素sù问wèn》第Dì38章zhānɡ咳hāi论lùn黄Huánɡ帝dì问wèn曰yuē:肺fèi之zhī令lìnɡ人rén咳hāi,何hé也yě?岐Qí伯bó对duì曰yuē:五wǔ藏zànɡ六liù府fǔ皆jiē令lìnɡ人rén咳hāi,非fēi独dú肺fèi也yě。

帝Dì曰yuē:愿yuàn闻wén其qí状zhuànɡ。

岐Qí伯bó曰yuē:皮pí毛máo者zhě,肺fèi之zhī合hé也yě,皮pí毛máo先xiān受shòu邪xié气qì,邪xié气qì以yǐ从cónɡ其qí合hé也yě。

其Qí寒hán饮yǐn食shí入rù胃wèi,从cónɡ肺fèi脉mài上shànɡ至zhì于yú肺fèi,则zé肺fèi寒hán,肺fèi寒hán则zé外wài内nèi合hé邪xié,因yīn而ér客kè之zhī,则zé为wéi肺fèi咳hāi。

五Wǔ藏zànɡ各ɡè以yǐ其qí时shí受shòu病bìnɡ,非fēi其qí时shí,各ɡè传chuán以yǐ与yǔ之zhī。

黄帝内经·欬论原文

黄帝内经·欬论原文

黄帝内经·欬论原文本篇要点:一、咳嗽的病变,固属于肺,而五脏六腑的病变,又都能影响于肺,使之功能失常,发为咳嗽。

二、咳嗽发病与四时有很大关系。

三、咳嗽日久不愈,脏病可以移腑。

四、指出咳嗽的治疗原则。

原文和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麽道理?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

帝曰:愿闻其状?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想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

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

这是肺咳的情况。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所以当的时候,肺先受邪;当的时候,肝先受邪;当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的时候,肾先受邪。

帝曰:何以异之?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咳论篇-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十八篇咳论篇

咳论篇-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十八篇咳论篇

咳论篇-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咳论篇咳论篇-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咳论篇编辑閏姥識慧 2022-01-07 08:18第三⼗⼋篇咳论篇好我们现在开始看咳论篇第三⼗⼋,就是《黄帝内经》第三⼗⼋篇,专门讲咳。

黄帝说那咳嗽就是肺了,岐伯说不对不对,五脏六腑都会让⼈咳嗽,不单单是肺,所以我们如果说光是咳嗽看肺那就不对,那有⾮常多种各种不同的咳嗽的症状。

那岐伯就解释,⽪⽑者肺之合也,肺主⽪⽑,那如果是肺咳的话,⽪⽑先受⽓,这个邪⽓再慢慢顺着经络跑到肺⾥⾯去,这才是肺咳。

那如果当这个寒⽓⼀种是从表的经上进来会造成咳嗽。

还有呢,你吃冷的,吃冷的⾷物下去,那这个冷⽓,胃⾥⾯的寒⽓也会顺着脉跑到肺⾥⾯去,就会造成肺寒,这个呢也会⽣咳,所以肺寒,肺常态是这样⼦。

所以你读《黄帝内经》,你⼀定要了解什么叫做常态,就是正常。

那⼼是⽕,肺是⾦,存在于⾦和⽕之间的关系,⽣克,它两个相克,克就是互相牵制,在平衡的状态之下的时候,这是⼼是⽕,肺如果是寒的,⼼是热的,这两个才能平衡,寒热才能平衡。

那如果有⼀天呢太冷了,或者是太热了,那就是在⽕上,你这个肺⾥⾯太热了,⼼本来就是热,热加上热就是过盛,那寒呢太寒了,太冷了就会造成肺寒。

所以说,寒进来的状况有从⽪肤表⾯上感到风寒,然后沿着经络跑到肺⾥⾯,吃冷的东西,所以经常⾷物热着吃,吃冷的东西也会造成肺寒,这个是会造成肺咳。

当然我们也有热的咳嗽,但是表⾯上热它是⽣于寒,那因为每⼀个⼈的⾝体的体质不⼀样,就是造成表⾯都是寒的,但⾥⾯有热,⾥⾯是寒的,有些⼈⾥⾯是热,不⼀样。

那五脏呢,各以其时受病,那平常我们五脏呢,肝⼼脾肺肾,我们落上去春夏长夏秋冬,这是按照时节来受病。

那如果是你不是按照这个时节来受病的时候,⽐如说春天是⼲咳,夏天是⼼脏咳,秋天是肺咳,冬天是肾脏的咳,结果你看到夏天的时候跑出来肾脏的咳,那就不是因为节⽓转换⽽造成的病,⽽是内脏传出来的,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其时,不是按照四时的节⽓来,各传以与之,就是从别的脏传进来的。

《黄帝内经》之咳论

《黄帝内经》之咳论
题解
本篇专论咳嗽的病因、病机、 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故 名篇。
内容提要
1.“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和“聚于胃,关于肺” 的咳证病机.
2.五脏咳和六腑咳的病机和病候. 3.咳证的治疗大法.
2 咳嗽的病因病机
外被风寒等邪气 所伤 “皮毛先受邪气”
内外合邪
寒饮停聚 “寒饮食入 胃”,其寒邪 “从肺脉上至 于肺”
* 肝咳: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 满.
* 脾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 动,动则咳剧.
* 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1.五脏咳的病候
• * 肺咳: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 心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 肝咳: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 满. * 脾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 动则咳剧. * 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2.六腑咳的病机和病候
* 病机: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五脏咳不愈, 病情发展,累及六腑.(脏病及腑,腑脏同病,病情 加重,与脏病出腑——由里出表不同)
* 病候: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胆咳:咳呕胆汁. 大肠咳:咳而遗矢(屎) 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膀胱咳:咳嗽而遗溺(尿) 三焦咳:(久咳不已),咳而腹满,不欲食
4.咳嗽的治疗大法
* 五脏咳:针治其俞(俞为气血所注,治 其注入之邪)
* 六腑咳:针治其合(合为气血所入,治 其注入之邪) 基本精神:辨证论治.
* 咳而浮肿:针治其经(经为气血所行, 疏通经气, 调畅气机)
基本精神:辨证论治.


胡某,女,60岁,85.7.8就诊。咳嗽20余天, 服止咳糖浆、甘草片等药物无效。咳而少痰, 两胁胀痛,口干苦心烦、嗳气多,胃脘不舒, 二便尚调,脉弦滑,舌苔微黄。

素问·咳论

素问·咳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目的要求
1、掌握“内外合邪”的致咳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理整体观及 其 临床意义。 3、理解咳“皆聚于胃、关于肺”的病理学意义 及其临床意义。 4、了解五脏六腑咳的分证要点。 5、了解咳症的治疗原则。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一)咳嗽的病因、病机
“以四时论之,春季咳,木气升也, 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瓜蒌 仁之属;夏季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 沙参、花粉、麦冬、知母、玄参之属; 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 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 冬季咳,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苏叶、 川芎、桂枝、麻黄之属。”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5.针刺治疗原则
治脏者治其俞 治腑者治其合 浮肿者治其经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三)小 结
一、本篇是系统论述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的专篇。 二、本篇认为咳嗽虽主于肺,但与五脏六腑亦皆有关,其中尤 以肺与胃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对于咳嗽的病因,本篇从外感和内伤两方面进行认识。并 且提出“外内合邪”这一重要的发病学概念。 四、从对五脏咳和六腑咳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咳嗽的大致病 程转归。同时体现了脏腑辨证的特色,为后世脏腑辨证的发展 和完善提供了依据。 五、在治疗上提出了具有分经论治思想的针刺治咳原则,这不 但对后世治疗咳嗽有所启发,而且对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建 立也有重大指导意义。
4.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先受邪气
肺脏先病
肺咳 五脏六腑咳
五脏六腑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意义
咳嗽的论治不只是治肺,而且必须同时 考虑五脏六腑的影响而调理五脏六腑的 病变。 论治时要辨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标本 关系,或治本,或治标,或标本兼治。 如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五脏六腑咳是《素问·咳论》对咳证的五脏六腑分类方法,是一种掌握特征的方法。

它为咳嗽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虽然经文所述症状尚不全面,但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咳证的分类、名称、辨治等有了发展。

如从致病因素上看,多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名称上多不直接叫某脏咳、某腑咳,而是称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痰热咳嗽,在辨证治疗上,也不局限于肺,而注意到治脾胃、治肾的整体疗法。

•中文名五脏六腑咳•类别中医基础术语•出处《黄帝内经》概念《素问·咳论篇》就咳嗽的成因、分类、症状、病理传变及针治大法等分别进行了讨论。

并着重指出咳虽属肺,而五脏六腑之病,又皆能令人作咳,说明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咳论篇》中还列举了五脏六腑致咳的不同症状。

解读咳不离乎肺,邪犯于肺则令人咳。

因肺脏本身病变所致者,属直接关系,五脏六腑任何一个脏腑受邪,影响及肺而令人作咳者,是间接关系。

反之,肺咳久延不愈也有可能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

如肺痨之咳可影响脾胃及肾。

古人认为咳嗽的兼证多与脏腑功能及脏腑的经脉循行路线有关,总结出咳嗽以五脏六腑辨证分类的方法。

但不能误解为除肺咳之外,其他脏腑(心、肝、脾、肾等)会直接出现咳嗽。

1、肺咳“肺之令人咳”,是因为外邪先侵入皮毛,皮毛乃肺所主。

因此,邪合于肺,影响肺脏主气、司呼吸之功能,肺气不畅,呼吸不利,发为咳嗽。

后世医家对此论述亦较精辟。

如喻嘉言云:“咳者,肺之本病也。

”汪昂亦言:“肺主气,又属金,主声,故咳必由于肺也。

”其根本机制都是肺脏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影响了肺的宣发与肃降的生理功能而引起。

故张景岳云:“咳嗽虽多,无非肺病。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咳嗽第四》中云:“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乎肺也。

”2、五脏咳五脏咳,《内经》云:“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这是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来讲的。

五脏各有其主时,如春季是肝脏的主时,夏季是心脏的主时。

自我康疗38:解读《黄帝内经·素问·咳论》

自我康疗38:解读《黄帝内经·素问·咳论》

自我康疗38:解读《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自我康疗38:解读《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这是宇宙盈缩的自然轮回,也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大道循环运动常态化。

所谓“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自从“盘古氏开辟鸿蒙”,中国人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认知。

“人命关天”,这句世代相传的古训,就是说人的生命健康至高无上。

如果忘记了这个根本,就是违逆天道的自作孽!“黄老学说”大道文化经典《黄帝内经》有言:“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这段话大意是说,人体随四时节气与天地生态系统循环相应。

因此,五脏各自在其相应时令受到风寒侵袭,就会产生寒邪病症。

如果风寒侵害轻微,就表现出咳嗽症状。

如果风寒侵害严重,就会产生腹泻和腹痛症状。

由此可见,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治过程,就是按照医道原理施用医术的过程。

这个医道原理,则是源于天道自然规律。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医术,就是应用医道原理治病的方法手段,包括针灸术和药物疗法等等。

当然,西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治过程,也是按照西医理论施用医术的过程。

譬如,对新冠瘟疫患者的诊治过程。

从治疗效果对比来看,中医与西医的治病疗效差异,并不是源于施用中药或西药的技术手段有别,而是源于理论基础的根本不同。

进而言之,中医理论讲天道常理,西医理论讲科学真理。

中国医道原理是“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观,西方科学真理则是“天人分离”的专业技术观。

因此,中国医道显得有些神秘莫测,西方科学则有标准化的流程规范。

中医认为西医不讲道理,西医则认为中医不讲科学。

正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肆虐的新冠瘟疫病毒,就是不服掌握科学真理的西医,却不得不服讲道理的中医。

“不看广告看疗效”,这就是中医不讲科学的“硬核”。

回头再看,“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观,就体现了中国大道文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天人分离”的专业技术观,则体现了西方科学文化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宇宙观和人生观。

素问针法治咳嗽,效果非一般医家所及

素问针法治咳嗽,效果非一般医家所及

素问针法治咳嗽,效果非一般医家所及《黄帝内经》,永恒的中医经典黄贵生老师(古派巨灵针灸传承人)笔课:黄贵生:关于咳嗽与大家分享,初期在肺中期在脾后期在肾。

建议你应该看看素问的咳论。

五脏六腑,都可以引起咳嗽,哪里会是肺,脾,肾,这样的传变?《素问· 咳论篇第三十八》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柰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黄贵生:看得懂么?你要先看看咳论再说。

所以世人少懂咳论。

素问针法治咳嗽,效果不是一般医家所及。

举个例子:男38岁,丹麦人,乐师。

从五岁开始咳嗽。

父母从小带他遍访欧洲各大医院,以及中医和印度医生。

打了无数的针,吃了无数的药,包括西药,中药,和印度药。

我问他,你一天什么时候咳,白天咳呢,还是晚上咳?回答说一天到晚都咳。

精读黄帝内经咳论篇第三十八

精读黄帝内经咳论篇第三十八

精读黄帝内经咳论篇第三⼗⼋原⽂【 XJ】咳嗽,相信每⼀个⼈都经历过。

在西医看来,咳嗽多与⼈的呼吸系统有关。

但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有病都会咳嗽,并且详细列出了各脏腑咳嗽的症状和表现。

精读黄帝内经咳论篇第三⼗⼋黄帝问⽈:肺之令⼈咳,何也?岐伯⽈:五脏六腑皆令⼈咳,⾮独肺也。

帝⽈:愿闻其状。

岐伯⽈:⽪⽑者,肺之合也;⽪⽑先受邪⽓,邪⽓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胃,从肺脉上⾄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其时,各传以与之。

⼈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先受之,乘⾄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何以异之?岐伯⽈:肺咳之状,咳⽽喘息有⾳,甚则唾⾎。

⼼咳之状,咳则⼼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痛,甚则咳涎。

帝⽈: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呕,呕甚则长⾍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肠受之;⼤肠咳状,咳⽽遗失。

⼼咳不已,则⼩肠受之;⼩肠咳状,咳⽽失⽓,⽓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腹满,不欲⾷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多涕唾⽽⾯浮肿⽓逆也。

帝⽈:治之奈何?岐伯⽈: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善。

■黄帝问⽈:肺之令⼈咳,何也?【原⽂】黄帝问⽈:肺之令⼈咳,何也?岐伯⽈:五脏六腑皆令⼈咳,⾮独肺也。

帝⽈:愿闻其状。

岐伯⽈:⽪⽑者,肺之合也;⽪⽑先受邪⽓,邪⽓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胃,从肺脉上⾄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其时,各传以与之。

⼈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素问·咳论

素问·咳论
1. 满,不欲饮食。
2.概括咳嗽的病因病机:
病因:胃中饮食寒邪循肺经入肺,胃为气血之源, 脾胃虚则肺失养而易致咳。
病机:胃气上逆易引动肺气上逆;脾胃受伤,水津 失运,停聚于胃为痰饮,上逆于肺为咳
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素问·咳论》
SUCCESS
THANK YOU
2020/9/25
四、咳嗽的治疗
治脏者治其输,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素问·咳论》
《素问·咳论》
《素问·咳论》
《素问·咳论》
SUCCESS
THANK YOU
2020/9/25
素问·咳论
一、咳嗽的机理
1. 肺令人咳
(1)皮毛受邪以从其合。 (2)寒饮食入胃,寒邪循肺经入肺。
2.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五脏主时,于当令之季受邪而传于肺。
《素问·咳论》
二、五脏六腑咳的症状和病机
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肺咳 心咳 肝咳 脾咳 肾咳
喘,甚则唾血。 心痛,咽肿,喉痹。 胁痛,胠满 右胁痛,引肩背,动则咳剧。 腰背引痛,咳涎。
《素问·咳论》
胃咳 呕,甚则长虫出。 胆咳 呕胆汁。 大肠咳 遗失。 小肠咳 失气。 膀胱咳 遗溺。 三焦咳 腹满,不欲饮食,多涕唾,
面浮肿气逆。
《素问·咳论》
总结:
(1)咳嗽由五脏向六腑传变。 (2)五脏咳为五脏经气不利,多实证。 (3)六腑咳为六腑功能失常,兼虚证。
《素问·咳论》
三、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内经》第12讲 素问·咳论

《内经》第12讲 素问·咳论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胆咳:咳呕胆汁。 大肠咳:咳而遗失。 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膀胱咳: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三焦咳状,咳而腹满。
3. 咳嗽久而不愈的传变趋势
“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
五脏咳久不愈,病情进一步发展才 形成六腑咳。因此,六腑咳标志着病位 扩散,病势发展,病情加重,疾病从单 纯转为复杂,绝不能从病证由阴转阳, 由里出表来理解。
[复习思考题]
1.“五藏六府皆令人咳”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指导价值? 2.引起咳嗽的病因是什么?它在发病上有何特点? 3.五藏咳和六府咳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它们的传变规律如
何? 4.“聚于胃,关于肺”说明什么问题?对临床有何指导意
义? 5.解释:(1)五脏各以其时受病;(2)聚于胃,关于肺。 6.背诵:“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甚则为泄痛。”
林佩琴《类证治裁》
“以四时论之,春季咳,木气升也,治 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瓜蒌仁之 属;夏季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沙参、 花粉、麦冬、知母、玄参之属;秋季咳, 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 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冬季咳, 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苏叶、川芎、桂 枝、麻黄之属。”
4.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先受邪气
肺脏先病
肺咳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咳
意义
咳嗽的论治不只是治肺,而且必须同时考 虑五脏六腑的影响而调理五脏六腑的病变。
论治时要辨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标本关 系,或治本,或治标,或标本兼治。

外邪犯肺,肺失清肃之咳嗽, 肝火犯肺之咳, 肾阳虚衰之类“肾咳”, 脾虚湿盛之咳。
5.针刺治疗原则
治脏者治其俞 治腑者治其合 浮肿者治其经
(三)小 结

内经临床运用(疾病)9.11.素问·咳论

内经临床运用(疾病)9.11.素问·咳论

内经临床运用(疾病)9.11.素问·咳论宏五学堂 2022-06-24 04:29 发表于天津内经临床运用(疾病)9.11.素问·咳论音频:00:0010:18经文分析(一)咳嗽的病因、病理本篇认为咳嗽的病位在肺,但五脏六腑的病变皆可影响于肺而致咳。

篇中首先指出肺咳的成因一是外邪从皮毛入肺;二是内伤寒饮食,邪从中焦胃循肺经上入于肺,"内外合邪",影响肺之宣发肃降机能,肺气上逆,从而导致咳嗽。

这说明咳嗽的病因虽有外感、内伤之不同,但其根本机理都是影响了肺之宣肃功能,才能引|起咳嗽,首先明确肺与咳嗽的关系最为密切,然而,从整体观出发,咳嗽虽属肺的病变,但与五脏六腑都有关,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五脏六腑皆通过经脉与肺相联系,故肺与各脏腑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亦可相互影响,当其他脏腑生病时,均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

此外,本文从"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出发,指出咳嗽的发病与时令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

(二)咳嗽的五脏六腑分证及其传变规律五脏咳、六腑咳,是古人把咳嗽与其兼见症状,按脏腑经络和脏腑功能进行归类的分证方法,用以分析综合各种证候,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后世脏腑辨证提供了范例。

至于六腑咳的形成,认为是"五脏之久咳,乃于六腑"。

移,蔓延传变之意,言五脏久咳不愈,通过脏腑表里相合关系,蔓延移及于六腑,这是病势发展,疾病加重的表现,而不同于一般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应注意加以区分。

文中分别叙述六腑咳嗽原因虽多,但与肺胃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样对咳嗽的辨证论治,更有重点可以掌握。

此观点实为后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这一理论的渊源。

(三)咳嗽的针治大法治疗五脏咳,应取其俞穴;治疗六腑咳,应取其合穴;凡有浮肿者,可取脏腑之经穴而分治之。

此虽指针法而言,然其指导思想,亦重在辨证论治,因势利导,以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想配合的
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

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
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

这是肺咳的情况。

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

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

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

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
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

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

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

《内经》论咳证

《内经》论咳证

《内经》论咳证咳证为肺的主要病证之一。

咳,即咳嗽。

《内经》中有《素问·咳论》专篇论述,指出病位在肺,肺气失于宣降,气逆而咳。

张介宾在《介宾全书》中亦云:“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但其他脏腑疾患涉及于肺时,亦可出现咳嗽症状,《素问·咳论》明确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证的病因《内经》首先强调外内合邪客于肺,即外受寒邪,内伤寒饮食。

如《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谓:“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

”其次,《内经》认为风、暑、湿、燥等亦可致咳。

如《素问·风论》云“肺风……多汗恶风……时咳短气”,说明风邪客肺可导致咳嗽;《素问·气交变大论》云“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少气咳喘”,说明暑热之邪可致咳证;《素问·生气通天论》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湿邪犯肺咳嗽;《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燥淫所胜……咳”之燥邪伤肺咳嗽。

此外,《内经》认为其他原因伤肺也可致咳。

如《素问·刺禁论》云“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说明针刺误伤肺可致咳证;《素问·调经论》云“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之气盛而咳;《素问·脉解篇》云“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说明血瘀致咳之证等。

故张介宾将咳证的病因概括为“咳嗽之要,止为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程士德在《素问注释汇粹·咳论篇》对此亦作出了总结:“无论内伤,外感风寒暑湿燥火诸邪,皆可伤肺而致咳。

”因此,临床治疗咳证,应当分辨病因,据因论治。

咳证的分类由于脏腑相关,表里相合,故肺咳可涉及五脏、六腑,反之,五脏六腑有病亦可涉及于肺而为咳,所以有五脏咳、六腑咳之分。

五脏咳《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咳论、气厥论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咳论、气厥论篇解读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咳论、气厥论篇解读举痛论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

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气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

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上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

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谈咳的分类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谈咳的分类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谈咳的分类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嗽,五脏久咳传给六腑
一五脏
1 肺咳:咳而喘息有声音,甚至咳血
2 心咳:咳时心痛,喉部异物感,不舒畅感,甚至咽喉肿痛
3 肝咳:咳时两胁下痛,甚至不能转身,转则两胁下满
4 脾咳:咳时右胁下痛,隐隐觉得引痛于肩背,甚至不可以动,动则咳剧烈
5 肾咳:咳时腰背牵扯痛,甚至咳涎
二六腑
1 大肠咳:肺咳相传,咳则大便失禁
2 小肠咳:心咳相传,咳则放屁
3 胆咳:肝咳相传,咳则吐胆汁
4 胃咳:脾咳相传,咳则呕吐,甚至吐蛔
5 膀胱咳:肾咳相传,咳则小便失禁
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咳则腹满,无食欲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鼻涕唾沫而且面部浮肿,气逆的缘故

治脏——治其俞穴
治腑——治其合穴
治浮肿——治其经穴
注:五脏六腑的井荥俞经合。

中医关于“咳嗽”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咳嗽”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咳嗽”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咳嗽咳嗽是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症的疾病。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上多表现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西医学中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均可参照“咳嗽”辨证论治。

二、关于“咳嗽”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列有咳嗽专论,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和治疗都有详细的论述。

2.《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又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外邪犯肺和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均可导致咳嗽,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

根据咳嗽的症状,划分为五脏之咳和六腑之咳,为咳嗽的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4.东汉·张仲景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明清时期,咳嗽的辨证论治趋于完善。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指出:“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执简驭繁地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并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

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

6.王纶《明医杂著·咳嗽》提出咳嗽的治法须分新久虚实。

7.《医宗必读·咳嗽》:“大抵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

治内者,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

”8.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清燥救肺汤治疗燥咳,论述了温润、凉润等治咳之法,对后世颇多启迪,至今对临床仍有参考价值。

素问·咳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素问·咳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素问·咳论【原文】素问·咳论【内容】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

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

大肠咳状,咳而遗失(《甲乙经》作矢)。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

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

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咳论
【原文】
素问·咳论
【内容】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

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

大肠咳状,咳而遗失(《甲乙经》作矢)。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

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

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