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养殖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对策

养殖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对策

养殖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对策海参,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海产品。

在我国,海参的养殖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由于海参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导致发病的概率较高。

因此,正确理解海参的发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是养殖海参的重要课题。

养殖环境的原因在养殖海参的过程中,对于养殖环境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养殖海参必须选择水质清澈、氧气充足、无毒无害的环境。

但是,在实际养殖中,由于环境污染、饲料不当、饲料污染等原因,养殖环境往往不允许海参健康成长。

养殖环境污染养殖海参的过程中,环境污染是导致海参群体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环境污染严重时,海参的免疫系统会受到影响,从而失去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环境污染包括对水源污染、对海底污染以及对废弃物的不正确处理等。

在养殖海参的过程中,形成污染的因素主要包括:养殖船只的排放物、化学制品污染、农业、畜牧业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废落物污染等多种因素。

为了避免养殖环境污染,需要对养殖环境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以确保养殖环境清洁、卫生,并避免病原体的侵入。

饲料不当和饲料污染在养殖海参的过程中,饲料是海参生长的必要保障。

不过,如果选择的饲料不当或者受到污染,会诱发海参的多种健康问题。

常见的饲料问题包括:过度饲喂、营养素缺乏、饲料因子过于单一以及饲料污染等。

其中,饲料污染是影响海参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可能被污染的饲料包括:变质饲料、有毒有害的饲料以及饲料添加剂等。

为了避免饲料因素对海参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选择优质、无污染的饲料,避免过度喂食,同时定期清洁和更换饲料器具。

水质的原因水质是养殖海参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有害的环境因素都可能对海参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水质是这些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H值pH值是一种测量水质的常见方法,它代表水中酸碱度的大小。

如果水质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就会对海参生长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养殖海参时,需要确保水质的pH值在适宜范围内,一般应该保持在7.0-8.0之间。

大棚海参养殖常见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大棚海参养殖常见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大棚海参养殖常见病有哪些?如何防治?大棚养殖海参,在疾病防控方面,一样不同阶段的海参其主要流行疾病也会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疾病,及其产生特点和防治措施,才能更好的做好防控。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棚海参养殖的常见病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一、刺参育苗期的重要疾病1、烂边病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产生,死亡率一样较高。

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皎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沿酒囊饭袋崛起处组织增生,色彩加深变黑,边沿酒囊饭袋变得模糊不清,逐渐溃烂,**后全部幼体解体消逝。

经苏木一伊红染色发觉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

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逝。

防治: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lentus)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

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锐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预防时可采取3+3的情势,即用药3d停药3d的方式进行药物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3×10-6:而医治时,剂量升高到5×10-6,逐日施药1次,直至痊愈。

2、烂胃病此病多在大耳状幼体后期产生,每年6~7月高温期和幼体培养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

该病在山东、辽宁两省都有发觉,发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势。

其死亡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继而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全部胃壁产生糜烂,**终可导致幼体死亡。

患病幼体摄食能力降落或不摄食,发育迟缓、形状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变态率低。

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如单独投喂金藻类、扁藻等饵料。

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能够导致此病产生。

笔者现已分离到致病菌2株,其分类鉴定正在进行当中。

防治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如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满足幼体发育和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当加大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配合使用呋喃类抗菌素3×l0-6~5×10—6药浴有良好疗效。

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

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

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雷鑫S h u i c h a n y u y e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对饮食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现如今,我国海参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养殖过程中易发生一系列疾病,若是未能及时防治这些疾病,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收益,也会影响到海参养殖产业的稳定发展。

因此,新形势下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海参疾病。

本文就此展开分析与论述,希望可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海参的生态习性海参属于一种海洋生物,最适宜的养殖池盐度应当在26%~34%。

同时,海参健康生长对温度也有着一定的要求,若是温度过高会抑制海参的生长。

海参大多栖息在水深10多米的海区,其运动方式较为局限,且缺乏方向性。

因如今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海参养殖模式愈加多元化,但在养殖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疾病,要想提高海参养殖产量与质量,必须要进行有效防治。

二、养殖海参主要疾病以及防治1、烂边病(1)病症。

烂边病在每年六月份高发,最容易为害耳状幼体阶段的海参,且相对来说死亡率偏高。

染病之后,用显微镜观察,可发现边缘模糊不清,也可看到坏死组织细胞。

染病海参即使存活下来,也会出现反应迟缓、重量不增的情况。

(2)防治。

针对海参烂边病,首先需要找到引发疾病的病原体,之后再选择相应的防治手段。

研究表明,弧菌是引发烂边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要想防治该病,需结合情况选用药物,应当以预防为主,保持池水干净,尽可能减少养殖池中细菌的数量,降低海参的染病率。

2、烂胃病(1)病症。

感染烂胃病的海参,在摄取食物方面会出现进食量大大减少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海参发育较为迟缓,更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大量死亡。

烂胃病的病灶主要体现在耳状幼体胃部,观察时可看到胃体边界模糊不清,病症严重胃壁糜烂。

该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有着一定的关联,若是饵料品质不佳、缺乏营养,会引发这种疾病。

(2)防治。

针对海参烂胃病,应当从病因着手,第一尽可能提高饵料的品质,为海参幼体生长提供更多的营养;第二为减少水中细菌数量,可以在养殖池均匀撒入呋喃类抗菌素等药物,并及时换水,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水体环境。

海参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新方法

海参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新方法

海参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新方法近年来最为常见的疾病现象、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治方法综述:疾病现象一:因亚硝酸盐引起的中毒症状轻者海参不落池底,生长速度缓慢,导致海参肿嘴、吐肠、化皮等疾病,重者使海参呼吸困难,甚至中毒,窒息而死亡。

疾病现象二:刺参溃烂病(腐皮综合症)是当前对刺参养殖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又称“化皮病”、“烂皮病”等。

发病特点:一是发病面广,波及到所有养殖区域;二是发病快,一旦发病很快蔓延全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可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

症状:发病初期,病参活动能力和附着力变弱,摄食量减少,身体收缩、僵直,摇头,疣足尖端开始溃烂,口部肿大,不能收缩与闭合,排脏。

随着病情加重,病参溃疡处增多形成蓝白色斑点、全身溃烂、自溶,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附着物上留有一白色印痕。

溃烂病主要是细菌感染蔓延所致,日常管理中应以预防为主。

益源生技术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手段!1、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水质的调节不利,氨、亚硝酸盐超高造成。

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1mg时,海参红细胞数量的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丧失,造成海参的呼吸受阻,出现病害、呼吸困难,引起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海参不摄食,影响其正常活动能力和生长速度;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5mg/l时,海参的某些新陈代谢功能失常,体力衰退,不落池底,集结在礁石堆中,很容易引起海参腐皮综合症的发生。

水中微生物菌群平衡失调是导致海参疾病的主要原因。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通常用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水色和透明度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要确保养殖水质长期维持在良好状态,让含氮有机物进行有效的转化是养殖成功率的关键之一。

但在海参养殖或塘底净池内,由于定期使用消毒药剂等原因,容易将有害菌和有益菌全部杀灭,往往导致消化过程受阻,这是海参养殖池水,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高温季节由于有机物质丰富,富营养老化,大型藻类大量繁殖,增加了池水有机物耗氧量和水体黏度,从而造成了硝化转过程受阻;再就是多年来未改造清淤的养参池,由于池底老化,放养密度大,有害杂藻太多,水质混浊的池塘,养殖池水最容易引起氨、亚硝酸盐超高,从而诱发海参疾病。

海参养殖之扁形动物病防治技术

海参养殖之扁形动物病防治技术

海参养殖之扁形动物病防治技术海参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生物,广泛分布在中国沿海的海域中。

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欢迎。

然而,在养殖海参的过程中,扁形动物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着海参的生长和品质,给养殖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掌握扁形动物病的防治技术对海参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扁形动物病简介扁形动物病是一种由扁形动物寄生引起的海参感染病,主要病原体包括单环虫属(Myxozoa)和线形虫属(Cnidaria)。

扁形动物病主要表现为出现白斑、黑斑、溃疡、软化、脱水、变形、甚至死亡等症状,严重影响海参的生长和品质。

因此,预防和控制扁形动物病成为海参养殖的关键。

扁形动物病防治技术1. 定期检查和监测定期检查和监测是预防和控制扁形动物病的基础。

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病害,使得治疗更加有效。

在海参养殖中,为预防扁形动物病的发生,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监测:1.1 食物监测食物监测是检测扁形动物是否存在的重要方法之一。

将食物直接放入海参口中,然后静候10分钟,再取出观察有无扁形动物寄生。

1.2 望远镜检查利用望远镜进行检查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可在养殖场周边放置专业观测望远镜,定期观察海参的生长情况以及有无扁形动物寄生。

1.3 环境监测通过环境监测也可以预防和控制扁形动物病的发生。

通过监控水温、PH值、溶氧量等指标,及时发现水质异常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海参死亡,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对养殖海参的水质进行管理非常重要,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2.1 小分区养殖在实际生产中,将同样大小的海参隔离,即以小分区的形式进行养殖。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海参过度拥挤而导致的病害发生。

2.2 定期换水养殖海参时,应经常定期换水。

定期换水能够有效地保证海参养殖环境的稳定性,从而降低扁形动物病发生的概率。

2.3 清理残饵和粪便养殖海参时残饵和粪便是重要的来源之一。

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积累起来就会导致水质严重下降,进而引起扁形动物病的发生。

海参十大疾病防治技术

海参十大疾病防治技术

海参十大疾病防治技术一:养殖水体偏清、青苔生长过快原因:水体养分不平衡,缺乏微量元素和必须营养元,藻类生长失衡,水体透明度过大,导致海参应激反应。

解决方案:培肥水质,降低水体透明度,于晴天上午使用。

(1)“三效肥水精” 2—3Kg/亩米+ “复合芽孢杆菌” 250克/亩米,活化3—5小时后全池泼洒。

(2)“三效肥水精” 2—3Kg/亩米+尿素1千克/亩米,全池泼洒。

(3)如青苔过多,可使用“青苔净” 250g/亩米,青苔死亡后,使用“复合芽孢杆菌” 250克/亩米二:消除浊水,降低氨氮,稳定水质原因:雨后导致池水浑浊、藻相老化,水中悬浮物质偏多。

解决方案:于晴天上午使用为宜,可分步进行,也可同时使用。

(1)“海参池底改良活化素” 10千克/亩米+ “复合芽孢杆菌”250 克/亩米;(2)“水质净化剂” 0.8 — 1.0ppm,全池泼洒。

三:解毒、消除应激反应原因:水质、水温、气压骤变,污染物、重金属、药浴等因素导致的中毒、应激反应等。

解决方案:可消除应激反应、降解重金属毒害、消除环境变化等引起的刺激。

(1) “神草丹” 20—30ppm(2)“复合芽孢杆菌” 250克/亩米+ “水产专用Vc”0.5 —I.OKg/ 亩米,全池泼洒。

四、猛水蚤等挠足类虫害病因:猛水蚤等挠足类对海参苗猎食、损伤、争夺事物和空间,甚至导致海参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症状:猛水蚤等挠足类大量繁殖,甚至观察到其摄食海参幼苗,幼苗有解体、滑板症等。

防治:“速效灭蚤灵” 0.3 —0.6ppm, 3小时后用0.5 —1.0ppm(药浴前半小时泼洒“水质净化剂” 0.8 — 1.0ppm + “高能速氧”)五、烂胃病病因:幼体培育密度过大,饵料不佳为主因,继发细菌感染。

症状:多发于耳状幼体阶段,幼体胃壁增厚、粗糙、狭窄、萎缩变形、不膨胀、棒状,严重时整个胃发生糜烂,导致幼体死亡。

防治:(1)饵料中添加“海参专用多维” 0.5% + “食母生” 0.2% + “解毒开胃散” 0.5% + “化皮灵2#” 0.05%。

海参养殖技术:(一)海参发病原因、征兆和育苗保苗疾病防治

海参养殖技术:(一)海参发病原因、征兆和育苗保苗疾病防治

一、海参发病原因和征兆彭张华1、海参发病原因及发病的特点由图可见导致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种质、饵料、营养和免疫力是影响海参体质的重要因素。

目前养殖状况下饵料营养基本能满足海参所需,但由于种质质量参差不齐,苗种质量难以控制,养殖过程中海参更易发病,因此,在水体环境适宜的前提下,需要通过提高免疫力来增强海参体质,增强海参防御病害能力,减少海参发病几率;●海参免疫力、抗病力下降,加之水中病原超标,易使海参被动感染;●水质变差,有害有毒物质过多,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参易发病。

2、海参发病的征兆海参在发病前会在短期内出现一个发病征兆,即海参出现“亚健康状态”,通过细微的观察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现象:•①参苗不伸展、呈现蜷缩状;•②海参在附着基上下分布不均匀;•③拖便太长(两万头以上的苗有少量拖便属正常现象,但拖的太长就是状态不好);•④挑苗筐看翻起的粪便,不规则、易碎、断断续续类似虚线,说明参苗状态不好;•⑤参苗体色暗淡、无光泽;•⑥摄食量明显下降。

当出现以上现象时,说明海参已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快就会大规模发病,此时是疾病预防、治疗的最关键时期,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否则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海参育苗、保苗期间常见病害防治1、烂边病的发生与防治【发生时间】: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可达90%以上。

【病因】:弧菌是致病原之一。

【主要症状】: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

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防治措施】:预防时可采取3+3的形式,即用药3天停药3天的方式进行药物全池泼洒连同内服,外泼“派尼均安”1ppm;治疗时,“肠速康”2ppm+敏感抗生素。

2、烂胃病的发生与防治【发生时间】:此病多在大耳状幼体后期发生,死亡率可高达90%。

【病因】:一方面是由于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如单独投喂金藻类、扁藻等饵料);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可以导致此病发生。

海参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

海参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

海参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海参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和医疗保健功能的海产品。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参的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然而,海参养殖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疾病问题,为了保障海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和有效的疾病防治方法。

一、海参养殖技术1. 基础设施建设海参的养殖需要建立充足的养殖场地,选择适宜的水域或土地进行布置。

建立合适规模的养殖池塘或槽,确保海参能够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2. 规划养殖过程在进行养殖前,应制定详细的养殖计划,包括品种选择、养殖密度、饲料类型和投喂量等。

科学的养殖规划可以提高养殖效率,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3. 管理水质海参对水质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养殖密度较大时,更需要严格控制水质。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维持适宜的水质条件,如保持水温、pH值和溶氧量等在合适的范围内。

4. 合理投喂海参的饲料种类繁多,包括植物饲料和动物饲料。

根据养殖的阶段和品种特点,选用合适的饲料种类和投喂方式。

饲料的投喂量应适宜,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海参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二、海参疾病防治1. 疾病预防预防疾病是海参养殖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首先,要生态化养殖,保持水质清洁;其次,加强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定期清除废弃物和死亡海参,防止病原体的滋生;同时,注意对养殖环境进行调节,避免极端气候和水质波动。

2. 疾病监测定期进行养殖水域和海参的疾病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监测包括水质监测和海参体质检查,如体色、体形、呼吸情况等。

3. 病害诊断一旦发现疑似疾病症状,需要及时进行病害诊断。

可以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测,或者将疑似患病的海参标本送至相关实验室进行确诊。

4. 疾病治疗根据疾病的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其他科学的治疗手段。

但需要注意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投药,以避免对环境和海参本身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海参养殖技术的学习和疾病防治的重视是保障海参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海参养殖的疾病防治

海参养殖的疾病防治

海参养殖的疾病防治
1、烂皮病:为饵料污染、有机物污染、油污、无机污染、重金属及PH值波动过大、水质淡化(盐毒小于17%)等原因引起。

治疗方法:潜水员下水收集刺参,放于青霉素、链霉素各50ppm药液中半小时左右投入池中即可;化学污染和有机污染要停止换水,加强内循环,污染解除方可换水;雨季大量淡水注入时要加盐使盐度保持在
18‰以上。

2、桡足类:投喂新鲜的海泥或鲜鼠尾藻磨碎液时,一定要提前2小时施5ppm的晶体敌百虫,杀死其中的桡足类和猛水蚤,池水中有桡足类时,施2--3ppm的晶体敌百虫,过5--6小时大换水。

3、肠炎:肠炎的治疗方法是用2--3ppm的土霉素,每个疗程3天。

4、赤潮、黑潮、黄潮:三潮必须提前预防,水深1。

5米左右时,泼撒生石灰40千克/亩,碾成粉末,均匀洒落,沉底变为白色,对海参无害。

也可用2--4ppm的甲醛或次氯酸钠,均匀泼洒,可使水体营养化消失,对刺参无害。

以上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好,但不可混合使用。

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

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

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随着海参养殖业的发展,在市场价格的调控下规模日益壮大,但是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养殖的过速发展、不科学运作,最终造成病害问题愈加严重,成为造成养殖户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也对该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要大力发展海参养殖业,就要着手解决其病害的问题。

下面就海参养殖几种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技术作简要的探讨。

1刺参的生态习性海参属于海洋生物,因此在高盐度的海水中才能适应良好,一般来说,盐度26‰~34‰的海区是最佳的养殖场地。

而海参生存对于温度的要求也较高,稚参在水温高于25 ℃就基本不会生长了,高于28 ℃的海水中就会大量死亡。

其运动方式较为局限,一般在砂石和岩礁裂缝等不平坦的地形上运动,沿着地形运动的活动范围通常不过几十平方米,且缺乏方向性。

由于海参对水域环境要求高,而我国周边的海域污染严重,养殖户大多向室内养殖转战。

室内大棚养殖的兴起,使我国海参产量迅速提高。

室内养殖却同样存在疾病和价格的风险。

2刺参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2.1刺参育苗期的常见疾病育苗期属于刺参养殖的起始阶段,但是育苗期刺参的疾病防治及存活率却直接关系到刺参养殖的经济效益。

因此,对于育苗期疾病的关注是不可或缺的。

2.1.1烂边病一般发生在每年6-7月份,该时期海参在耳状幼体阶段,是该病的高发阶段,因其死亡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刺参养殖的效益。

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胶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1]。

海参在发病后,可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有增生的组织,颜色随病情发展逐渐加深变黑,继而出现边缘模糊不清、溃烂,最后整个海参耳状幼体解体,消失,导致死亡。

经组织学技术苏木—伊红染色后有如下表现:可观察到有固缩深染的细胞核,且能看到坏死组织细胞。

大量发病后存活下的个体,也不会存活超过一周,在存活的时间中增重不多,且变态反应迟缓,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疾病防治措施及病原分析

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疾病防治措施及病原分析

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疾病防治措施及病原分析引言:海参作为一种具有高蛋白质和营养价值的珍贵水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海水养殖已成为推动海参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海水养殖过程中,海参苗的疾病问题常常困扰着养殖户。

本文将以海水养殖海参苗的疾病防治措施及病原分析为主题,旨在为养殖户提供科学合理的疾病防治方法,提高养殖效益。

一、病原分析:1. 黑斑病(Pseudoalteromonas):黑斑病是海参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细菌病害。

黑斑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菌体侵入到海参体内,通过伤口或呼吸道进入体内,导致感染。

黑斑病的症状表现为海参体表出现黑色斑点,患病海参苗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

2. 软体动物感染(Turbellaria):软体动物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害,会导致海参苗生长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

感染过程中,软体动物会在海参体内寄生,从而阻碍海参的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

3. 水质问题:水质问题是海水养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酸碱度的变化、温度变化以及水质中有害物质的积累,都可能对海参苗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水质污染会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影响海参的呼吸作用。

二、疾病防治措施:1. 优化孵化水质:在孵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洁是防治疾病的首要措施。

孵化池应定期清洗,维持充足的氧气供应。

同时,适当调整水质的酸碱度和温度,确保适宜的生长环境。

2.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的饲料搭配和科学的喂养管理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在饲料配方中,应根据海参苗的生长需求,确定适宜的蛋白质和营养成分含量。

同时,定期观察海参苗的口器情况,确保其正常进食。

3. 对症治疗:在海参苗发生疾病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防治疾病的关键步骤。

针对不同的病原体,可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但需注意合理使用药物,避免产生药物抗性。

4. 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对养殖环境中的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异常情况。

保持适宜的水质条件,有利于提高海参苗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海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海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海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近年来,沿海地区海参养殖业蓬勃发展,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海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

从2004年水产养殖病害测报中可以看出,海参病害以2月份~4月份最为严重,7月份~9月份趋于平缓,进入12月份以来又有爆发迹象。

海参病害的发生对海参养殖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影响了海参养殖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笔者结合生产实际谈以下几点看法:一、海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1.苗种问题全人工育苗成功解决了海参养殖的苗种数量问题,但随之而来的苗种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养殖者。

育苗生产不规范,造成苗种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了海参养殖生产的全过程。

2.环境问题首先是选址问题,没有根据海参生物学特性选址,特别是忽视了无水污染、无大量淡水流入、有适宜的生长环境等自然条件。

其次是池塘建造不合理,池形设计不科学,容易产生死角,甚至有的池塘形成了“盘子底”或楔子形池塘,不利于水体交换;池塘深度不够,在夏季高温季节不能有效地减缓日光照射,抑制水温升高,冬季不能防止水温突变对海参的不良影响;配套设施不全,有的海参养殖池进、排水口共用,不利于水体循环。

最后是虾池改造的养参池没有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特别是没有清除丝状藻,在沉积物较厚的地方没有翻耕曝晒或反复冲洗以促进有机物分解排出,容易引起水质败坏;新建养参池也没有经过浸泡冲洗和阳光曝晒,以清除土壤中的有害析出物,为有益生物的繁殖创造条件。

3.放苗密度问题有些养殖者为了追求高利润,盲目加大投苗量。

如体长为2cm~3cm的参苗投放密度以8000头/亩~15000头/亩为宜,但有些养殖者投放密度达到5万头/亩~6万头/亩,大大超过池塘承载能力,池塘生态环境恶化,加大了海参生存压力,也是海参在1~2个养殖周期内就发生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4.饵料单一,营养不足问题人工养殖海参密度较大,仅靠天然饵料生物不能满足海参生活、生长的需要。

投喂饲料的品种过于单一,造成海参营养缺乏,体质下降;过度投喂又影响养殖水质,恶化海参生活、生长环境。

海参养殖之细菌性溃烂病防治技术

海参养殖之细菌性溃烂病防治技术

海参养殖之细菌性溃烂病防治技术
稚参培育阶段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加上培养密度一般比较大,此病发生率很高,传染速度快,尤其是5 mm以内的稚参,容易患病死亡,一经发生很快就会波及全池,难于控制,在短期内可使全池稚参覆灭。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稚参的活力减弱,附着力也相应减弱,摄食能力下降,继而身体收缩,变成乳白色球状,并伴随着局部组织溃烂,而后溃烂面积逐渐扩大,躯体大部分烂掉,骨片散落,最后整个参体解体而在附着基上只留下一个白色印痕。

该病主要是细菌感染所致,具体菌种未见报道。

致病微生物在附着板上繁殖很快,使附着板上出现蓝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的菌落。

凡有上述菌落蔓延的附着板上,稚参很容易引起溃烂病而死亡,直至解体。

据张群乐等报道,使用土霉素、呋喃西林3×l0-6~5×l0-6,2~3 d后能基本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蔓延。

注意防治海参的常见疾病和寄生虫。

注意防治海参的常见疾病和寄生虫。

注意防治海参的常见疾病和寄生虫。

海参是一种珍贵的水产品,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使其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材。

然而,虽然海参被誉为滋补佳品,但也存在一些常见的疾病和寄生虫问题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和防治。

首先,常见的海参疾病之一是感染性疾病。

由于海参生活在水中,所以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其中,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是细菌和病毒。

细菌感染会导致海参外观变红,身体肿胀,并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病程较为急性。

病毒感染则表现为海参活动减少,食欲不振,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加强海参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并根据疾病症状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其次,亚硝酸盐中毒是海参饲养中一种常见的疾病。

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当水质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时,会导致海参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海参身体变软,肌肉无力,呼吸急促等。

为了预防亚硝酸盐中毒,应该定期检测养殖池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同时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管理,保持养殖水质清洁,避免过度喂食和过量投喂饲料。

再次,寄生虫也是海参饲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常见的寄生虫有纤毛虫和吸虫等。

纤毛虫的寄生会导致海参体表出现白色粘液,肌肉收缩,呼吸困难等症状。

吸虫寄生则会使海参感染呼吸道疾病,导致频繁肥皂水出现。

寄生虫的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海参的体表和内脏,发现寄生虫及时进行隔离和药物治疗。

此外,加强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管理,保持水质的新鲜和流动也能有效减少寄生虫的滋生。

最后,海参还容易出现营养缺乏症。

海参寄居的环境中营养物质有限,当饲养过程中缺乏某种或多种营养物质时,会导致海参生长发育异常。

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状包括体型短小,萎缩,运动能力降低等。

为了防止海参发生营养缺乏,饲养者需要确保食物种类的多样性,合理搭配饲料,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

总的来说,海参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疾病和寄生虫问题,饲养者需要加强对海参的养殖环境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包括定期检测水质和检查海参体表,以及合理搭配饲料,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

海参腐皮综合症症状、病因及防治技术

海参腐皮综合症症状、病因及防治技术

海参腐皮综合症症状、病因及防治技术该症也称“皮肤溃烂病”,“化皮病”,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

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成参,感染率很高,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

每年的l~3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8℃以下)是发病高峰。

这是因为,漫长的冬季海参很少吃料或不吃料,池底下会落一层厚厚的底栖硅藻以及水体中其他藻类的腐殖质,在开春后漫长的同温期造成底层的缺氧会加快这些腐殖质的变酸变臭。

此阶段海参的肠胃处于全年最长,功能最为完善的阶段,也就是说当海参一旦出爬恢复吃料,这将是全年海参胃口最好的时期。

此阶段若不及时投喂人工优质饵料,海参出爬时就只能吃变坏的底栖硅藻以及水体中其他藻类的腐殖质,一旦底有问题就会诱导海参发病,这就是生产上经常会出现的海参的体质越好越提前出爬,提前出爬的就会提前开口,提前开口就会越早发病的原因。

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根据感染初期和后期多例病参病灶部位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观察、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初期病灶部位以假单胞菌属的Pseudoalteromonas ifaciens和弧菌属的灿烂弧菌(Hbrio splendidus)为优势菌l71,感染后期由于刺参表皮受细菌的侵袭腐蚀作用形成体表创伤面,易于使霉菌和寄生虫富集和生长造成继发性感染,加剧海参的死亡速度。

一、其病因可由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诱因:海参发生肿嘴、化皮、吐肠等病害的诱发因素很多,包括细菌直接感染、底质败坏、水质污染、缺氧、营养摄取不足及水环境突然改变造成应激等原因。

海参养殖之腐皮综合症防治技术

海参养殖之腐皮综合症防治技术

海参养殖之腐皮综合症防治技术背景海参是一种珍贵的滋补食品,因其营养丰富,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比于野生海参,养殖海参更受欢迎。

但是,在海参养殖中,腐皮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如果不及时防治,将会影响海参的生长和产量。

腐皮综合症的概述腐皮综合症是海参养殖中的一种疾病,也称为海参皮肤弊病。

腐皮综合症的主要症状是海参表皮出现软化、发黑、腐烂等现象,严重影响海参的生长和产量。

这种疾病常常在温度高、水质污浊或养殖密度过大的情况下发生。

此外,海参养殖中的饲料配制不当,饵料不新鲜,养殖中长时间堆积等也是腐皮综合症的主要原因。

预防与控制海参腐皮综合症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控制的技术。

环境卫生腐皮综合症主要是通过感染病毒和细菌等传染病导致的,因此保持养殖场的环境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养殖场应该经常做好防疫消毒、更换养殖水、清理残留物等工作,避免养殖环境被病毒和细菌感染。

控制养殖密度海参的养殖密度是影响腐皮综合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过高的密度会导致海参之间相互摩擦,表皮容易被破坏,从而引发腐皮综合症。

因此,控制好养殖密度是预防腐皮综合症的关键。

饲料管理饲料是海参养殖中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也是预防腐皮综合症的重要措施。

在饵料的选择上,优先选择新鲜和有营养的饵料。

同时,在饵料的配制上,注意控制好饵料的质量和用量,避免出现过多的浮粉或冗余的饵料残留。

疫苗接种除了做好养殖环境的卫生和饲料管理,接种疫苗也是防治腐皮综合症的一种有效措施。

接种疫苗可以大大降低海参染病的风险,并且有效地减少腐皮综合症的发生率。

总结腐皮综合症是海参养殖中一个比较严重的疾病,也是影响海参养殖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控制养殖密度、饲料管理、环境卫生等措施,可以预防和控制腐皮综合症的发生。

同时,在实际养殖中也需要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海参的疾病,确保养殖效益和海参质量。

海参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分析及解决方案

海参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分析及解决方案

海参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分析及解决方案目前辽宁刺参的养殖方式主要有室内工厂化养殖、潮上带筑堤提水养殖、潮间带沉箱养殖、围网养殖、池塘养殖、筏式笼养、多品种混养等。

其中以池塘养殖和箱式养殖为主。

发病月份为3、4、5、6、7、10月,主要病害是弧菌病和腐皮病,其中10月份发病率最高。

下面我们向大家列举部分常见的海参疾病:1 、生物病原1.1细菌腐皮综合症病因:以细菌感染为主,常伴有霉菌以及寄生虫的继发感染。

症状: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刺参腐皮综合症:表皮严重腐烂流行情况:该症也称“皮肤溃烂病”,“化皮病”,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

该病多发生在每年的1~4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期,3~4月份是发病高峰期。

此病的感染率很高,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全池,死亡率高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

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参。

可使用:复合碘或连翘芩黄液+绿康源或维水灵1.2 霉菌病因:此病是由于过多有机物或大型藻类死亡沉积,致使大量霉菌生长,然后由霉菌感染海参而导致疾病发生。

外观病症:参体水肿或发生腐烂。

发生水肿的个体通体鼓胀,皮肤薄而透明,色素减退,触摸参体有柔软的感觉。

表皮发生腐烂的个体棘刺尖处先发白,然后以棘刺为中心开始溃烂,严重时棘刺烂掉呈为白斑,继而感染面积扩大,表皮溃烂脱落,露出深层皮下组织而呈现蓝白色。

流行情况:每年的4~8月份为霉菌的高发期,幼参和成参都会患病,目前尚未发现霉菌病导致海参大批死亡的病例。

可使用:复合碘或连翘芩黄液1.3 纤毛虫盾纤毛虫外观病症:在显微镜下可见纤毛虫攻击活力弱的稚参参体,造成创口后侵入组织内部,在海参体内大量繁殖,致使海参幼体解体死亡。

注意防治海参的常见疾病和寄生虫。

注意防治海参的常见疾病和寄生虫。

注意防治海参的常见疾病和寄生虫。

海参作为一种珍贵的海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

然而,在养殖海参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疾病和寄生虫的问题,给养殖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保证海参养殖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加强对海参常见疾病和寄生虫的防治工作。

首先,海参常见的疾病有烂肠病、腐胃病、滑皮病等。

烂肠病是海参肠道发炎的一种疾病,常常是由于饲料和水质问题导致的。

出现烂肠病的海参肛门周围会有黏液产生,并伴有肠道积气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腐胃病是由于海参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引起的,主要症状是海参腹部出现黄绿色的污染痕迹,同时海参的体重迅速下降,食欲不振。

滑皮病是一种由于海参皮肤表层细胞大量死亡引起的疾病,会导致海参的皮肤变软,严重的还会出现皮下溃疡。

针对这些疾病,养殖者首先要加强对海参的合理饲养。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科学的投喂量,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烂肠病和腐胃病的发生。

同时,养殖者还要注重良好的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及时清理废物和残饵,保持水质清洁。

对于滑皮病的防治,可通过增加海参的运动量,改善环境温度和湿度等方式加以控制。

其次,海参经常会受到一些寄生虫的侵害,如吸虫、寄生线虫和介形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对海参的生长和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吸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一旦感染,海参的肛门周围会出现粘液和白色的团块。

寄生线虫则会寄生在海参的肠道中,引起海参的消化不良和营养吸收障碍。

介形虫则是常见的一种外寄生虫,会黏附在海参的皮肤上,引起滑皮病和溃疡。

针对这些寄生虫,养殖者要注重海参的环境卫生。

保持养殖池的清洁,定期疏通沉积物和废物,减少寄生虫的滋生。

同时,养殖者在投喂饲料时,应该选择优质的饲料,避免使用含有寄生虫卵的饲料。

对于已经感染了寄生虫的海参,可以使用一些有效的药物进行防治,比如吡虫啉、氧环腺苷等。

但是要注意合理使用药物,避免过量使用和频繁使用,防止药物对海参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海参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和寄生虫的防治是保障养殖健康和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

海参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分析及解决方案

海参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分析及解决方案

海参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分析及解决方案目前辽宁刺参的养殖方式主要有室内工厂化养殖、潮上带筑堤提水养殖、潮间带沉箱养殖、围网养殖、池塘养殖、筏式笼养、多品种混养等。

其中以池塘养殖和箱式养殖为主。

发病月份为3、4、5、6、7、10月,主要病害是弧菌病和腐皮病,其中10月份发病率最高。

下面我们向大家列举部分常见的海参疾病:1 、生物病原1.1细菌腐皮综合症病因:以细菌感染为主,常伴有霉菌以及寄生虫的继发感染。

症状: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刺参腐皮综合症:表皮严重腐烂流行情况:该症也称“皮肤溃烂病”,“化皮病”,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

该病多发生在每年的1~4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期,3~4月份是发病高峰期。

此病的感染率很高,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全池,死亡率高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

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参。

可使用:复合碘或连翘芩黄液+绿康源或维水灵1.2 霉菌病因:此病是由于过多有机物或大型藻类死亡沉积,致使大量霉菌生长,然后由霉菌感染海参而导致疾病发生。

外观病症:参体水肿或发生腐烂。

发生水肿的个体通体鼓胀,皮肤薄而透明,色素减退,触摸参体有柔软的感觉。

表皮发生腐烂的个体棘刺尖处先发白,然后以棘刺为中心开始溃烂,严重时棘刺烂掉呈为白斑,继而感染面积扩大,表皮溃烂脱落,露出深层皮下组织而呈现蓝白色。

流行情况:每年的4~8月份为霉菌的高发期,幼参和成参都会患病,目前尚未发现霉菌病导致海参大批死亡的病例。

可使用:复合碘或连翘芩黄液1.3 纤毛虫盾纤毛虫外观病症:在显微镜下可见纤毛虫攻击活力弱的稚参参体,造成创口后侵入组织内部,在海参体内大量繁殖,致使海参幼体解体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殖海参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王印庚1,荣小军1,2,张春云3,孙素凤1,2(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海水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山东 青岛 266071; 2. 中国海洋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部海洋生物系,山东 青岛 266003;3.哈尔滨工业大学 海洋学院,山东威海 264209)摘要 :首次对中国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疾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表明,育苗期的主要疾病有烂边病、烂胃病和化板症,而越冬保苗期和养成期则以腐皮综合症的危害最为严重。

详细描述了以上主要病症的流行病学特征,总结出当前海参疾病的病原以细菌为主,兼有霉菌、寄生虫和敌害生物。

此外,针对主要病症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和综合预防措施,以指导生产实践。

关键词:水产养殖;海参;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 ;疾病;细菌;防治中图分类号:S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96(2005)03-0001-07收稿日期:2004-09-28;修回日期:2005-12-29基金项目: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02-1-kchhh -44)作者简介:王印庚(1963-),男,河北唐山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水产动物疾病学,电话:0532-5841732,E -mail: wangyg@ 近年来,山东省和辽宁省大力发展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养殖业,使其一跃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水产养殖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3年,山东、辽宁的刺参养殖面积达到33 000 ha 以上,总产值超过100亿元,成为中国海水养殖业中产值最大的养殖品种之一。

然而,养殖的过速发展和不规范运作造成了病害问题日趋突出,出现了多种明显病症和大规模死亡现象,给广大刺参养殖业者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1] 。

2002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在国内首次对养殖刺参疾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建立起刺参疾病档案,基本查明了刺参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疾病和病因,并研发了海参专用药品,初步形成了一套海参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治技术,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2]。

作者将刺参育苗期、越冬保苗期和养成期出现的主要疾病的研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报道。

1 养殖刺参常见疾病种类及其防治措施1.1 刺参育苗期的重要疾病1.1.1 烂边病 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

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胶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图 1),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

经苏木—伊红染色发现: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

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3]。

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 lentus )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

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预防时可采取3+3的形式,即用药3d 停药3d 的方式进行药物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3×10-6;而治疗时,剂量升高到5×10-6,每日施药1次,直至痊愈。

1.1.2 烂胃病 此病多在大耳状幼体后期发生,每年6~7月高温期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

该病在山东、辽宁两省都有发现,发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势。

其死亡率可高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继而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壁发生糜烂,最终可导致幼体死亡。

患病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变态率低[3,4]。

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如单独投喂金藻类、扁藻等饵料。

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可以导致此病发生。

笔者现已分离到致病菌2株,其分类鉴定正在进行之中。

防治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如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满足幼体发育和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当加大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配合使用呋喃类抗菌素3×10-6~5×10-6药浴有良好疗效。

1.1.3 化板症此症也称为“滑板病”、“脱板病”和“解体病”,多在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稚参时发生,是刺参育苗后期危害最为严重和普遍发生的一种流行疾病。

该病传染性很强,发病快,数天内死亡率可近10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附着的幼体收缩不伸展,触手收缩,活力下降,附着力差,并逐渐失去附着在附着基上的能力而沉落池底。

在光学显微镜下,患病幼体表皮出现褐色‘锈’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参体外包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皮肤逐步溃烂直至解体,骨片散落。

镜检池底可见大量骨片。

分析研究表明:有三株革兰氏阴性细菌可引起此症,具有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已鉴定出一株弧菌(图2)为致病菌之一[3]。

在防治措施上:一方面,采用二次砂滤或紫外线消毒的方法,并及时清除残饵、粪便、有机物等,适时倒池,尽量减少养殖用水中病菌数量;另一方面,重视投饵的质量和数量,特别是通过消毒处理确保海泥和鼠尾藻等饵料不携带重要致病原。

另外,应定时镜检,观察幼体摄食、活动及健康状况。

发现病情,在池中泼洒喹诺酮类抗菌素,以药浴和口服同时处理进行治疗。

图2 化板症病原菌的电镜负染照片Fig.2 Electronic photo showing the bacterium that caused off-plate disease1.1.4 气泡病多在耳状幼体培育期出现,死亡率较低。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体内吞有气泡,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最终也可导致幼体死亡。

有报道认为该病是由于通气量过大,使幼体吞食过多气泡而导致的。

因此,可通过调整通气量,避免充气过大过强或者采取间歇充气的方法,即每2 h 通气30 min 断续充气可以解决气泡病的发生[5]。

1.2 稚参培育阶段(度夏期)1.2.1 细菌性溃烂病稚参培育阶段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加上培养密度一般比较大,此病发生率很高,传染速度快,尤其是5 mm 以内的稚参,容易患病死亡,一经发生很快就会波及全池,难于控制,在短期内可使全池稚参覆灭。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稚参的活力减弱,附着力也相应减弱,摄食能力下降,继而身体收缩,变成乳白色球状,并伴随着局部组织溃烂,而后溃烂面积逐渐扩大,躯体大部分烂掉,骨片散落,最后整个参体解体而在附着基上只留下一个白色印痕[5]。

图1 患烂边病幼体Fig.1 Darken edges (arrow) of auricularia with ulceratedmargin该病主要是细菌感染所致,具体菌种未见报道。

致病微生物在附着板上繁殖很快,使附着板上出现蓝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的菌落。

凡有上述菌落蔓延的附着板上,稚参很容易引起溃烂病而死亡,直至解体。

据张群乐等[5]报道,使用土霉素、呋喃西林3×10-6~5×10-6,2~3 d后能基本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蔓延。

1.2.2 盾纤毛虫病在夏季高温季节,水温在20℃左右,海参幼体附板后的2~3d易暴发此病。

未见在海参浮游幼体时期发生。

该病感染率高,传染快,短时间内可造成稚参的大规模死亡。

2004年6~7月,该病在山东长岛、蓬莱流行甚广。

当稚参活力弱时,在显微镜下可见纤毛虫攻击参体造成创口后,继而侵入组织内部,在海参体内大量繁殖,致使海参幼体解体死亡。

通过活体观察、扫描电镜、银浸法染色对其形态学作了初步研究,经鉴定为盾纤毛虫类,嗜污科,种名待定。

纤毛虫活体外观呈瓜子形,皮膜薄,无缺刻,新鲜分离得到的虫体平均大小为38.4 µm ×21.7 µm。

微生物分离和显微观察显示:该病多由细菌和纤毛虫协同致病。

首先,先由细菌感染致使稚参活力减弱,然后遭到纤毛虫的攻击而使稚参死亡。

该病的防治措施包括: (1)养殖用水应严格沙滤和300目网滤处理。

(2)及时清除池底污物,勤刷附着基,适时倒池。

(3)饵料应经过药物处理后再投喂,杀灭饵料中的致病菌和纤毛虫等寄生虫。

(4)在育苗池中,配合使用合适的抗菌素,以保障海参幼体强健不受细菌的感染,从而抵御纤毛虫的攻击。

1.3 幼体培育及养成阶段1.3.1 腐皮综合症该症也称“皮肤溃烂病”,“化皮病”,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6]。

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成参,感染率很高,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

每年的1~3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8℃以下)是发病高峰。

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图3),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图3 患腐皮综合症的幼参Fig.3 Y oung animals suffered from skin ulceration根据感染初期和后期多例病参病灶部位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观察、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初期病灶部位以假单胞菌属的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和弧菌属的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为优势菌[7],感染后期由于刺参表皮受细菌的侵袭腐蚀作用形成体表创伤面,易于使霉菌和寄生虫富集和生长造成继发性感染,加剧海参的死亡速度。

 防治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购买参苗时应实施种苗健康检查措施,肉眼检查应选择体表无损伤、肉刺完整、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好、摄食能力强、所排粪便较干呈条状的参苗为佳。

有条件者可采用显微观察和微生物分离等手段确认其健康程度。

(2)投放苗种的密度适宜,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底质环境。

(3)采取“冬病秋治”策略,入冬前后定期施用底质改良剂以氧化池底有机物,杀灭病原微生物,改善海参栖息环境;同时趁海参能够摄食时投喂专用抗菌药物,使海参在冬季时体内积累一定药物浓度以达到抗病效果,使海参安全越冬。

(4)巡池观察海参活动状态,体表变化,摄食与粪便情况,池底清洁状况;定时测量水质指标和生长速度。

发现海参患病后,应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及时将身体已经严重腐烂的个体拣出后进行掩埋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