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导学案: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五章第1节 两种电荷
第1节两种电荷
教材
解读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两种电荷,二是原子及其结构,三是导体和绝缘体。《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②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三、导体和绝缘体
过渡设问:既然电荷可以转移,那么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使手拿的玻璃棒带电,而不能使手拿的铜棒带电呢?
演示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教材P34)
详见光盘内容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再讲解原子的结构。
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教材P32)。
探究归纳:①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②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量及单位
过渡设问:用丝绸轻轻摩擦玻璃棒和用力快速摩擦玻璃棒,它两次吸起的纸屑多少明显不同,为什么?
探究归纳:
①基本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②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多媒体播放视频或图片:启发学生解释“怒发冲冠”道理。
过渡导语:以上现象都是因为物体带电导致的,要解释物体带电的根本原因还要从物质的内部结构说起!
二、原子及其结构
多媒体展示图片:原子结构模型图。
归纳:①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5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教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情境创设】播放视频:有趣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引入新课】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实验。
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有兴趣的观看。
交流热议。
二、探究新知1.摩擦起电【问题过渡】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实验】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学案教学设计001002
第1节两种电荷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3)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5)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电荷e。
6)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求电的知识的兴趣学习重点: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习难点: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
导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认真预习并完成有关问题: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二、课堂导学:1.情境导入: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2.出示目标: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2)认识两种电荷;3)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4)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5)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观察课本图,结合课本内容,,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一个新的工具——验电器。
2、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3、认真阅读元电荷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英国科学家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2)原子由和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带负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3.了解原子构造;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4.会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导体和绝缘体。
2.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了解原子构造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课前准备】教师:塑料丝束、玻璃棒、橡胶棒、丝绸一块、毛皮一块、验电器一个、碎纸屑、塑料吸管、金属杆、多媒体课件。
学生:塑料梳子、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丝绸、小纸屑、碎头发等。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实验导入:教师拿气球在一个同学头发上摩擦后发现头发都被吸起来了,而且气球稍微移动时顺势吸到另一同学脸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互动新授】(一)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1)请同学们拿出上节要求大家准备的物品(塑料梳子、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丝绸、小纸屑、碎头发等),一起动手操作实验:a.把塑料梳子与自己头发摩擦,然后将梳子靠近小纸屑。
b.将各种文具与自己的头发或丝绸摩擦,然后分别靠近小纸屑或碎头发。
(2)学生讨论:上述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实验后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
教师引导分析得出:①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②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展示问题:(1)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种类一样吗?教师演示实验:(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15.1两种电荷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15.1两种电荷【学习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2.了解物体带电的性质;知道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了解原子结构。
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课前预习】1.下列实例中,材料的选用与描述的物理属性不相符的是A.电线的线芯用铜制成,是因为铜的导电性好 B.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为玻璃的透光性好C.水壶的把手用胶术制成,是因为胶木的导热性好 D.划玻璃的刀刃用金刚石制成,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2.一个轻质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则小球()A.一定不带电B.一定带负电C.一定带正电D.可能不带电3.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如图所示).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将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带电吸管的一端时,发现吸管被推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吸管和橡胶棒带异种电荷 B.吸管和餐巾纸摩擦后,两者带同种电荷C.吸管和餐巾纸摩擦时,吸管得电子带负电 D.吸管和餐巾纸摩擦时,吸管失电子带负电4.“粘”字用来描述某些物理现象形象而生动,对下列现象的成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光滑铅块挤压在一起就能“粘”住——因为分子间没有斥力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由于大气压的作用C.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因为液体瞬间凝固D.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因为衣服带静电5.在空气干燥的冬天,化纤衣服表面很容易吸附灰尘。
其主要原因是( )A.冬天气温低 B.冬天灰尘多 C.化纤衣服创造了电荷 D.化纤衣服摩擦带了电6.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图所示),发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子B.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得到电子C.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带了异种电荷D.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子向橡胶棒转移7.现有三个轻质小球,实验发现其中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由此可判断()A.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 B.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C.一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不带电 D.一个小球带电,两个小球不带电8.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D.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负电9.下列关于“粘”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A.胶水具有“粘”性﹣﹣﹣﹣因为分子间有斥力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因为分子间有引力C.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因为冰棒熔化D.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因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10.有甲、乙、丙三个带电的泡沫塑料小球,甲带正电.先用甲靠近乙,发现乙被排斥;再用乙靠近丙,丙被吸引(如图).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乙带正电,丙带正电B.乙带负电,丙带负电C.乙带负电,丙带正电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学习探究】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摩擦起电?带电体有什么性质?2.什么叫做正电荷?什么叫做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3.什么是电荷量?电荷量的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表示?4.验电器的作用是什么?原理是什么?5.原子有什么构成?最小的电荷量是多少?为什么通常情况物体对外不显电性?6.摩擦起电中带正电的物体失去还是得到电子?7.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此时丝绸带什么电?8.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金属导电靠的是什么?互学探究1. 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5-1两种电荷
初中物理资源*精品文档*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15-1两种电荷教学目的:1、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电荷e=1.6×10-19C。
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只存在两种电荷,摩擦起电原因。
探究活动一:摩擦起电完成下列实验,仔细观察现象,思考:实验1、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去靠近桌面上的纸屑,观察到的现象是实验2、用毛皮跟橡胶棒摩擦,去靠近桌面上的纸屑,观察到的现象是实验3、用丝绸跟玻璃棒摩擦,去靠近桌面上的纸屑,观察到的现象是这些现象中的笔杆、橡胶棒、玻璃棒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这些物体带上了,或者说带了。
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就是现象.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有且只有种电荷,其中,我们把的电荷叫做电荷,把的电荷叫做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1、用毛皮摩擦的两根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到的现象实验2、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到的现象实验3、用丝绸摩擦的两根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到的现象总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把规定为正电荷,把规定为负电荷。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练习1: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它们相互靠近时,A排斥B,B吸引C。
已知A球带正电荷,试判断B、C两个小球的带电情况?验物体是否带电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方法二:用验电器检验:①验电器结构:②检验原理:。
电荷量及单位:________________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量的单位:,简称.符号为.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电荷,大约只有,一片雷雨云带的电荷,大约有探究活动二、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和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全册 第十五章 15.1 两种电荷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2)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静电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导体和绝缘体
1.人们穿普通化纤面料的服装容易吸附灰尘,这是现象。
2.自然界中只存在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的多少叫,其单位是。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
互的原理制成的。
4.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和核外电子组成
的,带正电,带负电。
5.以下学习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塑料刻度尺 B.物理课本
C.绘画橡皮 D.金属小刀片
6.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5. 静电现象:例如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的性质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的单位:库仑。
(4)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3. 实验演示:(1)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玻璃棒带电现象。
(2)毛皮摩擦橡胶棒,观察橡胶棒带电现象。
4. 随堂练习:(1)判断正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题目。
5. 知识拓展: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六、板书设计两种电荷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5. 静电现象静电吸附静电放电七、作业设计1. 判断正负电荷的题目:(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电。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电。
2. 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3、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4、能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2、通过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规律形成感性的认识。
2、通过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教学难点】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讨论合作式,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教师:气球火箭模型、能量转化的媒体资料。
学生(每组):黑色塑料袋、水、温度计、电池、导线、小电动机、钢笔、纸屑、质量稍大的乒乓球、橡皮泥。
【教学过程】:【想想议议】1.放在最高点的乒乓球具有什么形式的能?2.下落的过程中每次跳起的高度有什么变化?【板书设计】: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一、能量存在的形式:机械能、太阳能、风能、化学能、核能等二、能量守恒定律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教学反思】:一、亮点:1.在处理P28“想想议议”中乒乓球的能量到哪里去了这个难点时,我设计了让乒乓球跳动时落在橡皮泥上,观察印迹来分析能量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能量并没消灭,并类比流星的形成来说明乒乓球与空气摩擦生热。
2.在进行能量转移的过程中,用一道关于热量冷热水混合的计算题,即复习了热量的计算,又让学生明白在能量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不变。
3.设计了一道习题,从能量守恒定律的角度去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第1节 两种电荷(导学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重点)2.知道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知道原子的结构,认识元电荷。
(难点)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活动一:摩擦起电(试一试,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实验:将自己的塑料直尺等文具在毛发中摩擦后,分别靠近小纸片。
发现,小纸屑被。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
结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活动二:两种电荷(阅读课本P32-33页部分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两种电荷①正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②负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简称“同异”3.电荷量:①定义:,简称。
②单位:,简称,符号。
4.验电器:①作用:检验物体。
还可以粗略估计带电的多少。
②原理:。
活动三:原子及其结构(阅读课本P33页和P33页第1自然段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原子的结构原子核质子(带正电)原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元电荷:电子是带有最小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为。
符号。
三、当堂检测1.以下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脏物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铁屑2.三个带电的通草球A、B、C,其中A排斥B,C吸引B,说明A和C带___________电荷.若B带正电荷,则A带__________电荷,C带_________电荷。
3.验电器是根据的规律制成的,用来检验物体_________。
4.电子是带有最小______的粒子,这个最小电荷是__________C,称做_____,用e表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导学案一、导学目标•了解电流的概念和特性•掌握电流的计算方法•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元件的作用•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二、知识回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电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电荷、电压等。
在本章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电流和电路的相关内容。
回顾一下,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在电路中,电荷在线路中移动形成电流。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了解电流的概念和特性。
三、电流的概念和特性1. 电流的概念电流(电流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电荷通过导线的数量,用字母 I 表示,其数学表示式为:I = ΔQ / Δt其中,I 表示电流强度(单位为安培 A),ΔQ 表示通过截面的电荷量(单位为库仑 C),Δt 表示通过的时间(单位为秒 s)。
2. 电流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常常需要计算电流的大小。
根据电流的定义,我们可以有以下计算方法:•计算电流强度:I = ΔQ / Δt•通过电流和时间计算电荷量:Q = I × t•通过电流和电荷量计算时间:t = Q / I3. 电流的特性电流有以下两个特性:•电流的大小和电荷量的多少成正比,与通过的时间成反比。
即电流强度越大,通过的电荷量越多,通过的时间越短。
•电流的方向由正电荷(从正向移动的电荷)到负电荷(从负向移动的电荷),与电子(带负电荷)的运动方向相反。
四、电路的概念和元件的作用1. 电路的概念电路是指由电源、导线和电器元件组成的一个闭合的电流路径。
简单来说,电路就是电流在导线中流动的路径。
2. 元件的作用•电源:提供电流,使电荷流动。
•导线:将电流从电源传输到电器元件。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状态。
•电器元件:变压器、电阻器等,根据需要消耗或者改变电流。
五、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1. 串联电路串联电路是指将多个电器元件连接在同一条导线上,形成一个电流依次流过各个元件的电路。
串联电路的特点有:•电流在电路中的各个元件中大小相同,即I1 = I2 = I3 = … = In。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1节 两种电荷 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荷的存在。
2.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明确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了解正负电荷的规定。
3.知道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4.了解电荷量的概念和单位。
5.了解原子的结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和带电的实质。
6.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两种电荷相互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初步认识归纳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
2.运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3.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
2.通过建立原子模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难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和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问题引入:◆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观察:摩擦后的物体靠近轻小物体时的实验现象。
观察、思考二、探究新知一、摩擦起电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
◆探究活动2:观察带电体相互靠近时的现象。
观察、倾听、思考观察、思考、总结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例题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小球是( )A.带正电B.带负电C.不带电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例题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 )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C.纸屑带的是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D.纸屑带的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例题3: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能是(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三、验电器1.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观察、思考观察、思考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对两种不同电荷的描述,属于电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性质,为后续电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标要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摩擦起电现象,但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是比较抽象的内容,需要从实验探究中入手。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2.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2.通过利用带电体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和“匀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重点是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难点是对电荷的认识。
由于电荷无法直接观察,比较抽象,学生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推理来理解电荷的概念。
由于对电荷的最直观的感性认识来源于摩擦起电现象,所以做好摩擦起电的演示实验是关键。
本节的另一个难点是通过实验进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重点:认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对电荷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摩擦过的气球会吸引头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实验演示,充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关注,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现象观察的方式,引入两种电荷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规律。
对于电荷量等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进行讲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阅读的形式体会其概念。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5章 电流和电路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15.1 两种电荷【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重点难点】1.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2.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学习内容一:两种电荷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2—P33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量的单位是库,符号是C。
5.实验室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带电。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动手做一做:用塑料笔在头发或衣服上来回摩擦几次,再让它去接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发生?答:碎纸屑被吸引到塑料笔上去了。
小结:这个现象说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演示课本P32的“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你看到什么现象?(1)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玻璃棒怎样运动?(2)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橡胶棒怎样运动?(3)将橡胶棒与玻璃互相靠近,两棒怎样运动?现象:靠近的两玻璃棒或橡胶棒会相互排斥,靠近的橡胶棒与玻璃棒会相互吸引。
总结: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二种,且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演示实验15.1-2,说说怎样用验电器来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答:用被检验的物体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下面的金属箔张开,则说明物体带电,反之则不带电。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1.金属验电器是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工作的,我们可以从金属箔张开的角度的大小来粗略比较所带电的多少,但是不能检验带什么电。
2.利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也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即时练习】完成P35第1、2题。
学习内容二:原子及其结构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3-P34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 第一节两种电荷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两种电荷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2.了解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掌握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掌握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学习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学习难点】:两种电荷的推导【课前预习】1、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A.库仑 B.伏特 C.欧姆 D.瓦特2、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A.相互吸引 B.相互排斥 C.无相互作用 D.无法判断3、通草小球在带正电的物体附近被吸引,则小球【】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可能带负电 D.一定不带电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C.从摩擦起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D.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5、两个悬挂着的通草球甲和乙,相互排斥,那么甲球一定是【】A.带正电荷B.带负电荷C.不带电D.带与乙球相同的电荷6、下列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A 橡胶手套B 玻璃杯C 塑料盆D 钢尺7、导体容易导电,是由于具有较多的【】A. 原子核B. 自由电荷C. 正负电荷D. 质子8、一个带负电的物体A和一个带正电的物体B,用一根带绝缘柄的金属杆将它们连接起来时,发生移动的电荷是,瞬间电流的方向是。
【自主学习】阅读课两种电荷相关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用塑料笔杆与头发摩擦后靠近纸屑,纸屑被_________,是因为摩擦过的塑料笔杆带了____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____________________。
带电体有的性质。
2、自然界中只有___种电荷,把摩擦过的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把摩擦过的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课本P32的图15.1-1演示实验说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本章知识点,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2.小组交流完善、补缺自己的思维导图,培养团结合作能力。
3.聚焦典型题例,突破本章重难点。
4.利用分组抢答形式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电荷的相关知识。
2.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3.了解电流的形成原因,产生电流的条件,电流方向的规定。
4.掌握电路的三种状态,会识别短路现象。
5.会辨别区分串并联电路,连接电路。
6.学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三、教学难点: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连线。
2.短路现象的识别,及对短路故障的判断。
3.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四、教学过程:师:我们已经学完了电学的第一章《电流和电路》,那么这一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在中考中占有30%的赋分比例,也是我们学习后面电学的基础。
因此我们利用本节课对这一章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查漏补缺。
检查一下同学们利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课件展示教学目标,并做简要解释。
学习目标1.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本章知识点。
2.小组交流完善、补缺自己的思维导图。
3.聚焦典型题例,重点突破。
4.利用抢答形式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教学环节一: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本章知识点进行梳理。
确定一级主题电流和电路,二级主题分为三个分别是电荷、电流、电路。
三级主题是各相关细化知识点。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老师提示关键字,尽量让学生回答出相关知识,对整张知识点系统的进行归纳梳理。
教学环节二: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通过讨论、交流来补充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对老师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观察,巡视,指点学生的作品,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上台补充老师的思维导图。
教学环节三:老师对在学生活动中巡视发现的一些优秀思维导图进行展示点评。
指出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中学备课专用稿(改进版)九学年理化组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集体备课时间:9月3日第 1 周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
主备人审核人九学年理化组
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了解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学习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习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及电荷的移动。
教具
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散开的塑料绳,碎纸屑、验电器、金属棒
学法指导阅读课本第32-34页,利用双色笔将书中重点勾画出来,看完书后对重点知识点默记一次,完成自学检测。
一、温故知新: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机做的有用功越多,效率一定越高
B.热机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C.热机做一定的有用功,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D.热机做功越快,效率一定越高
二、自主学习:
(一)、两种电荷
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思考: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摩擦起电:演示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现象:______________ 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 __。
备注
结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图15.1-1
①正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量:①定义:,简称。
②单位:,简称,符号。
4.验电器:
(1)构造:。
(2)原理: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由于。
(3)用途:检验物体。
(二)、原子及其结构
1、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2、原子由___和____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是_____,_
___带正电,____带负电。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
量上_____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4、元电荷:电子是带有最小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
为。
符号。
5、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
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它的一些电子就
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电,得
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电。
6、摩擦起电的原因: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
荷,使正、负电荷分开。
(三)、导体和绝缘体:演示图15.1-4、15.1-5
1.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
取两个验电器A和B。
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
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1)导体: 的物体。
如、、人体、大
地、酸碱盐溶液等;
(3)自由电子: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
金属导电靠的是___________
注意: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
如:湿木是________,玻璃是_______,被烧红玻璃是_________。
三、知识点总结
摩擦起电及其原因、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导体与绝缘体。
四、自我检测
1.验电器是根据_________ ___的规律制成的,用来检验物体_________.
2.电子是带有最小______的粒子,这个最小电荷是__________C,称做_____,用e表示.
3.摩擦起电并不是_________,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____到另一个物体,使_____分开.
4.三个带电的通草球A、B、C,其中A排斥B,C吸引B,说明A和C 带___________电荷.若B带正电荷,则A带__________电荷,C带
_________电荷.
5.如果两个带电体互相排斥,则它们所带的电荷必定是_______电荷,如果两个带电体互相吸引,则它们所带的电荷必定是________电荷.6.若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带等量的异种电荷,两金属球互相接触后,箔片的张角将_________,这时发生了电荷的_________现象.7.用一个带电小球去靠近另一个塑料小球,如果出现________现象,不能判断塑料小球是否带电;如果出现________现象,则可判定塑料小球一定带电.
8.有A、B、C三个带电体,已知A带正电,将A、B、C依次与一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接触,验电器的箔片第一次张开较小的角度,第二次角度继续增大,第三次角度变小了,由此可知:B带________电,C 带________电.
9.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扇叶转动过程中带上了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10.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
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带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11.如图13-7所示,在开关和小灯泡之间连接两
个金属夹A和B,在两个金属夹之间分别接入硬币、塑料尺、铅笔芯、橡皮,闭合开关后,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是()A.硬币和橡皮 B.硬币和铅笔芯
C.橡皮和塑料尺 D.铅笔芯和塑料尺
12.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
A.库仑B.伏特C.欧姆D.瓦特
13.以下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脏物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铁屑
14.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材料的一组是()
A.铜和玻璃 B.银和陶瓷 C.铁和橡胶 D.铝和盐水15.四个带电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已知A带负电,则B、C、
D带电情况是()
A.B带负电,C带正电,D带正电B.B带负电,C带正电,D
带负电
C.B带正电,C带负电,D带负电D.B带正电,C带正电,D
带负电
16. 下列五种学习用品中:①透明塑料袋②金属刀片③塑料三角尺④铅笔芯⑤橡皮擦。
属于绝缘体的有()
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④⑤ D.①②④
【作业布置】
教材第35页1、2、3题。
教
、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