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及文化意义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及文化意义徽州民居建筑是中国特色的民间建筑,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已经成为国际上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作为代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典范,徽派建筑在历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地域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魅力。
本文将从徽派民居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及文化传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徽派民居建筑的历史沿革徽派民居建筑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安徽黄山市的宏村、西递等地,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古徽州地区曾是黄山山脉的南麓,地势险峻,雨量充沛,风景秀美,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
因此,徽派建筑中融合的大量的自然元素,如“雨庇”、“奇石”、“悬山”、“龙墙”等,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成为了中华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
早在唐朝时期,徽州地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但是,真正成型并保存至今的徽派建筑,实际上是在明代时期才形成的。
此时,徽州人民开始大规模迁徙至江南地区,并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承至当地。
随着时代的演进与繁荣的经济发展,徽派建筑的建筑风格也不断发展和演变,到了19世纪中期,徽派民居建筑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当时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
二、徽派民居建筑的建筑风格及文化传承徽派民居建筑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种元素,具备精致、优美、雅致的特点,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布局精美奇特。
徽派建筑的门面布局十分独特,通常采用"尺八"形、"田"形或"凸"形的门头结构,门楼设计刻画精美,深深地表达了家族血缘之间的婚恋关系、商贸之间的合作以及个人品德等信息。
建筑的内部结构也十分讲究,通常由厅、堂、房等多个空间组成,相互独立但又联系紧密,形成一种独特的空间和景观。
2、装饰风格别具一格。
徽派建筑的装饰风格富丽堂皇,特别是对于木雕、石雕、砖雕等技艺运用至极,构件之间的比例均衡协调、纹饰之间的刻画奇特生动。
徽州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
徽州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徽州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它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独特精致,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彰显了徽州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历史演变徽州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和宋朝时期,随着明清时期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徽州建筑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明代、清初和清中期。
明代时期的徽州建筑以木造建筑为主,建筑风格简约古朴、结构精细,特别是独特的悬山式结构和明间式结构,在古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清初时期的徽州建筑大量采用了青砖和石料,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融合了西方建筑的风格,不仅突出了建筑物的线条和立体感,也展示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清中期的徽州建筑则开始逐渐向建筑雕刻艺术和建筑装饰艺术方向发展,建筑中充满了高度精致的木制雕花,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峰。
文化意义徽州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代表,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徽州建筑具有地域性。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建筑设计和装修工艺融合了徽州地区的文化和民俗习惯,因此徽州建筑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也反映了徽州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征。
其次,徽州建筑具有代表性。
徽州建筑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性。
其精湛的建筑设计和工艺技法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最后,徽州建筑具有历史性。
徽州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演变的重要记录和见证。
从古代到现在,在徽州建筑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建筑文化的内涵。
总之,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徽州建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对于其保护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徽派建筑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徽派建筑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风格,起源于安徽省的黄山地区,通常指的是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的特点包括复杂
的木结构、精美的雕刻和绚丽的彩画。
这种建筑风格深受当地文化
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徽派建筑起源于明代,当时安徽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徽派建筑的兴起也与当地商人的发展和繁荣密切相关。
这些商人通
过经商致富,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并利用这些财富兴建了许多豪华
的宅邸和府邸。
徽派建筑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南方建筑风格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徽派建筑注重细节和精巧的工艺,雕刻和
装饰都非常讲究。
建筑物通常以庭园为中心,环境布局合理,营造
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徽派建筑的文化背景是丰富多样的。
建筑中常见的雕刻和绘画
经常以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为题材,反映了当时的价值观和思想。
建筑中还常见传统文化符号的使用,例如八卦图案、蝙蝠和莲花等,寓意吉祥和幸福。
徽派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
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技艺,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经济状况。
如今,徽派建筑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和旅游景点。
总结起来,徽派建筑的起源和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安徽地
区的商业和文化繁荣。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绘画展示
了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演化与文化价值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演化与文化价值徽州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枝独秀,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探索。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的南宋时期,但是真正兴盛的时期是在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
为何会在这一时期迎来全盛期?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演化1、南宋时期的徽州民居建筑南宋时期(960年~1279年),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通过贸易致富的商人、官吏、文人等,同时人民普遍崇尚文化,擅长诗词歌赋等艺术活动。
在这种背景下徽州民居建筑逐渐形成,从构造结构、建筑材料、装饰工艺等方面均融入了南宋时期的文化特点。
2、明清时期的徽州民居建筑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徽州地区经历了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化繁荣等时期,此时期也是徽州民居建筑的全盛期。
在这个时期里,徽州民居建筑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和完善,夯土墙、黑瓦头、雕花楼、插板门、腰斗窗等一系列特点被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高峻、雄伟、精美的建筑群体,赢得了广泛赞誉。
二、徽州民居建筑的文化价值1、建筑艺术价值徽州民居建筑的建筑艺术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工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徽州民居建筑的修建,以夯土为基材,运用了植物纤维等自然环保材料,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理念。
同时,徽州民居建筑的立面特点,如墙面砖雕、花草图案、人物故事、道德寓意等,皆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精品,也是文化遗产的珍品。
2、历史文化价值徽州民居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
它是徽州特有的文化符号,记录了徽州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文化传承等一系列内容。
从夯土墙到黑瓦头,从成列式庭院到插板门,徽州民居建筑把徽州的特色文化、传统习俗、地域特点等融于现代生活之中,在徽州百姓中享有盛誉。
3、社会价值徽州民居建筑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有着深厚的社会意义。
安徽徽派建筑
安徽徽派建筑安徽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的一个独特分支,以安徽省为中心发展起来。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代表性建筑等方面进行介绍。
徽派建筑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明清两代,兴盛于清代。
徽派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了安徽的地域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名称中的“徽”指的是安徽的简称,因此徽派建筑也被称为安徽建筑。
徽派建筑以徽商的兴盛为背景,与徽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徽派建筑的建筑师多为徽派建筑世家,代代相传,形成了徽派建筑传统的延续。
徽派建筑的特点是“三上加二厅”,即山墙、额枋、础台加上前后两进厅。
徽派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砖砌墙体,外表面涂以黑色油漆,显得庄重古朴。
徽派建筑的屋顶多为歇山式,坡度较大,既有防雨的功能,又能够体现建筑的气势。
而建筑中的山墙、额枋和础台则是徽派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它们被视为建筑的灵魂,承载着徽派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以前堂高大、后厅宽阔、院落开阔、门面庄严为设计特点。
传统的徽派建筑通常由正院、花厅、后厅、回廊、厢房等部分组成。
正院作为主要起居空间,通常用于办公和接待客人;花厅则是用于举办宴席和娱乐活动的场所;后厅则是家庭成员休息起居的地方。
回廊和厢房则用于起到过渡和辅助的功能。
徽派建筑的装饰常常极为精美,给人以繁华而不失庄重的感觉。
徽派建筑的装饰使用了丰富的图案和雕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云纹、石狮、花鸟、人物等。
这些装饰图案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寓意着吉祥和吉利之意。
徽派建筑的门楼多用石材建造,形制庄重大气,门匾上往往刻有“龙门”二字,象征着进入新的领域和寻求更大发展。
徽派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是黄山的宏村。
宏村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村落建筑遗产的珍品。
宏村以其独特的民居建筑,被誉为“中国古代民居博物馆”。
宏村的建筑风格沿袭了徽派建筑的传统,同时融入了周围山水的景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
徽派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
徽派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
本文将简要介绍徽派建筑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起源徽派建筑起源于中国安徽省黄山一带,在明代中叶开始兴盛,并一直延续到清代。
徽派建筑的兴起与当地经济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徽商是安徽地区的商业精英,他们通过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
这些富豪们利用自己的财力兴建了大量的宅第和祠堂,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
发展徽派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
在明代,徽派建筑的风格还较为简朴,注重结构的稳固和功能的实用。
到了清代,徽派建筑开始有了更多的装饰,线条和色彩更为丰富,富有装饰性的门窗、彩画、石雕和木雕等元素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在民国时期,徽派建筑的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风格的徽派建筑。
特点徽派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结构稳固:徽派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定和抗震性能,采用了许多木构造和石构造的技术手法。
2. 独特的门窗设计:徽派建筑的门窗通常采用木质材料,具有独特的雕刻和装饰,如窗棂花纹和门楣的彩画。
3. 精美的彩画和雕刻:徽派建筑以其精美的彩画和雕刻而闻名,这些装饰元素通常以自然和传统文化为主题。
4. 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融合了儒、道、和地方民俗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结论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其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使其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徽派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轨迹和精神内涵。
徽派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文化一、徽派建筑的由来1.1 历史背景1.2 形成与发展二、徽派建筑的特点2.1 整体布局2.2 建筑风格2.3 艺术造型2.4 施工工艺三、徽派建筑的代表作品3.1 宏村3.2 西递古村落3.3 安徽徽派博物馆四、徽派建筑文化的影响4.1 地域影响4.2 文化影响4.3 建筑影响五、徽派建筑文化的当代价值5.1 保护和传承5.2 旅游资源5.3 设计灵感六、结语徽派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中国安徽地区,以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著称。
本文将会从徽派建筑的由来、特点、代表作品、影响及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徽派建筑的由来1.1 历史背景徽派建筑起源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安徽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为徽派建筑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形成与发展徽派建筑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徽商的兴起为徽派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人力资源,而当地的传统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也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徽派建筑的特点2.1 整体布局徽派建筑注重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和美观性。
建筑通常以内院为核心,四周围以厢房和走廊相连,形成独特的空间结构。
同时,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
2.2 建筑风格徽派建筑风格独特,以其精致的雕刻、丰富的图案和饰物而闻名。
建筑常采用黑色、白色、灰色等素雅色调,给人以庄重、典雅的感觉。
2.3 艺术造型徽派建筑的艺术造型精美细致,注重对细节的雕琢和处理。
建筑外观常用石雕、木雕、砖雕等材料进行装饰,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2.4 施工工艺徽派建筑的施工工艺精湛,多采用传统的木构架和石灰质砌筑技术。
建筑的屋面常采用瓦片覆盖,既起到防水保护作用,又具有装饰性。
三、徽派建筑的代表作品3.1 宏村宏村是典型的徽派古村落,位于安徽黄山脚下。
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3.2 西递古村落西递古村落是另一个著名的徽派建筑代表作品,也位于安徽黄山附近。
徽派建筑描述
徽派建筑描述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流派,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
它是一种在我国南方特有的民居建筑,它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物,它是徽州先民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徽派建筑始于唐代,盛于明清。
其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徽派建筑风格主要是以天井为中心,由前院、后院和内宅组成。
天井为“四水归堂”式,寓意“四世同堂”。
在天井中还设有水池,既有照壁的装饰作用,又有蓄水作用。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等省,以徽州地区最多见。
徽派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徽商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省黄山市一带。
其中以黟县宏村镇最为集中。
宏村古称“牛形村”,位于黄山北麓黟县北部,距离县城10公里。
全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160余幢、近千间、约8万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 1 —1 —。
徽州建筑故事
徽州建筑故事
徽州建筑,又称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安徽省徽州地区。
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砖、木、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注重布局严谨、典雅美观。
徽州建筑的故事源远流长,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1.历史渊源:徽州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由于徽州地区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徽州人民在建筑方面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
2.建筑特点:徽州建筑讲究天人合一,布局严谨,注重风水。
它的主要特点有:砖雕、木雕、石雕三大工艺,以及黑白灰三色为主的建筑色调。
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绝伦,展示了徽州地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建筑类型:徽州建筑主要包括民居、祠堂、庙宇等。
其中,民居是徽州建筑的代表作品,多为四合院式布局,内部设有天井,以利于采光和通风。
祠堂和庙宇则体现了徽州地区对宗族和信仰的重视。
4.文化内涵:徽州建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徽州商人文化、徽州民俗文化等。
徽州建筑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5.保护与传承: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徽州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许多古老的徽州建筑得到了修缮和保护,同时也有越来越
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徽州建筑技艺,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总之,徽州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见证了徽州地区的发展变迁。
如今,徽州建筑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继续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徽派建筑历史文化总结
徽派建筑历史文化总结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支重要流派,起源于安徽地区,被誉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徽派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末年,至清代中期达到鼎盛时期。
徽派建筑以其精巧、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广受赞誉。
徽派建筑的特点是注重平衡和对称,建筑结构严谨,装饰精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徽派建筑注重空间的布局和功能的合理安排。
它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追求与谐和的自然和谐统一。
其次,徽派建筑注重形式和装饰的精细化。
徽派建筑的屋顶、门窗、壁画等都采用了精细的雕刻和彩绘技术,使建筑更加精美细致。
再次,徽派建筑注重色彩的运用。
徽派建筑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巧妙地运用了颜色的对比和协调,使建筑更加鲜明生动。
最后,徽派建筑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徽派建筑多采用木材和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徽派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徽商的贡献。
徽商是明清时期安徽地区的商业精英,他们以其商业智慧和慷慨解囊的精神,为徽派建筑的兴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徽商在建筑中注重质量和工艺,大量投入建筑项目,并且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创新。
徽商的贡献使得徽派建筑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也为后来的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徽派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徽派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徽派建筑中融入了儒家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徽派建筑也吸收了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徽派建筑中的壁画、雕刻和装饰等元素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徽派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上,还体现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上。
徽派建筑的发展与徽商的兴盛密不可分,徽派建筑成为了徽商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徽派建筑不仅是徽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他们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体现。
古建中国解说徽派建筑的文化
古建中国解说徽派建筑的文化徽派建筑又称徽州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徽派建筑对当地建筑风格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徽派建筑起源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汉文化建筑派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以其所保留的传统工艺和独特风格,为中国建筑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2000年,由徽派建筑群形成的有近千年历史的黔县西递、宏村,两处古建筑村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接下来我们从建筑环境、建筑空间、建筑构造和建筑美学等多个方面因素来深入探究徽派建筑文化。
1、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
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将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
群房一体,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的方式,并配以大小不一、布置灵活的斜坡屋顶,使得外观层次丰富、耐看,颇有韵味。
3、较宜人的空间尺度。
建筑的高宽比和空间比例适中,感觉既不空旷,也不压抑。
如屯溪老街的街道宽6-7米,两侧建筑物的高度也大多为7米左右,高宽比约为1:1,给人以良好的空间感受。
4、独具一格的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层层跌落,前后进退,极富韵律感。
5、灵活多变的斜坡屋顶。
徽派建筑大量使用坡屋顶,用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大小有变化,高低有层次。
6、朴素大方的色彩。
徽派建筑不以华丽复杂的外观取胜,而以典雅大方的灰白色调见长。
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7、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
安徽徽派建筑名词解释
安徽徽派建筑名词解释
安徽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的徽州地区,包括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等地。
徽派建筑的特点在于其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外观,以及精湛的雕刻技艺和装饰细节。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同时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在建筑布局上,徽派建筑强调“天人合一”,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徽派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风格和特点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明朝时期,徽派建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徽派建筑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安徽地区,其风格和特点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其他地区。
如今,徽派建筑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地应用于旅游开发、文化传承等领域。
总的来说,安徽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代意义。
徽派建筑文化价值
徽派建筑文化价值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其起源地为安徽省徽州这一地区。
徽派建筑自古就被誉为古代建筑中的瑰宝,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徽派建筑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以下是徽派建筑文化价值的详细介绍。
一、记录历史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代精华的代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宋朝,直至明清时期。
这些建筑记录了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面貌。
在当今社会,徽派建筑也成为了历史文化遗产,保存了这些建筑可以通过它们的结构、装饰和刻画记录中国建筑发展的历程,并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传承中华文化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其建筑面貌和装修工艺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
其建筑特点和造型对于当今的建筑设计和文化传承至关重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的车窗、徽派彩画、屏风、窗棂和木雕等装饰的细节丰富和装饰风格对现代的文化艺术有着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因此,保护和发扬徽派建筑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艺术审美价值徽派建筑凝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它所展现的豪华及细腻的雕刻风格,非常考验工匠的技术水平和心血耗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高超,能够给人视觉上的美的享受。
同时,徽派建筑的建筑营造也尤为注重审美,从建筑的平面布局到建筑内部及外部的透光效果,都体现了对美感的追求与表达,非常艺术。
四、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徽派建筑的基本特点包括了对孔子思想的崇拜,对“和谐”“诚信”的追求。
这些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是宗教信仰上的影响,也是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的重要传承。
在徽派建筑中,很多细节都展现了这些价值观,这使得徽派建筑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因此,徽派建筑不仅是代表过去,也是对未来的启示,对时代的价值观和信仰标准具有很好地参照和借鉴作用。
总的来说,徽派建筑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和价值观使得徽派建筑具有了深远的文化价值,并在保护和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徽派建筑的总结
徽派建筑的总结1. 简介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之一,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明清两代,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省的徽州地区。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徽派建筑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文化意义进行总结。
2. 特点2.1 结构布局徽派建筑的结构布局追求均衡、谐调和精细,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典型的徽派建筑是由前、中、后三进建筑构成,每进建筑之间有天井相连,形成独特的空间布局。
在建筑的正中心通常设有庭院,该庭院既是采光与通风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筑的视觉焦点。
2.2 屋顶形式徽派建筑的屋顶多为歇山式,这种屋顶形式曲线柔和,富有节奏感。
同时,屋顶上还常常装饰有雕刻精美的瓦当和飞檐,营造出独特的建筑氛围。
屋顶的造型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也是为了抵御风雨,保护建筑。
2.3 砖雕木雕徽派建筑以其精湛的砖雕和木雕工艺而著名。
徽派建筑的立面常常用砖雕进行装饰,砖雕的内容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
这些雕刻既具有装饰性,又富有文化内涵,展示了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同时,徽派建筑的檐口和门窗也常常采用木雕进行装饰,木雕的图案多样,精细程度令人惊叹。
3. 历史背景徽派建筑起源于明代,当时的徽州地区是一个商业繁荣、文化兴盛的地方。
徽州地区的商人和官僚集团在当时开始兴建徽派建筑,这些建筑既是居住之所,也是展示家族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徽派建筑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并影响了后来的建筑形式。
徽派建筑在明清两代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文化意义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代表了徽州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徽派建筑凭借其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同时,徽派建筑还承载了徽州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代表了徽州人民对于生活和美好的向往。
徽派建筑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 总结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布局、屋顶形式以及精湛的砖雕木雕工艺而闻名于世。
徽派建筑有多少年历史
徽派建筑有多少年历史1.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徽派建筑是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流行于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
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徽派建筑最初源于东阳,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
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徽派建筑对当地建筑风格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
据《寄园寄所寄》载:“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
其风最为近古。
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
”黟县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的祠堂群。
村前横店街,200米长就有八座祠堂。
“序秩堂”、“程氏宗祠”为两大宗祠,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
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
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石板作台阶。
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
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
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罗东舒祠融“古、雅、美、大”于一体,共四进四院,后寝宝纶阁高达13.6米,面阔11开间。
著名的祠堂还有龙川胡氏宗祠、黟县敬爱堂、棠樾清懿堂(罕见的女祠)等。
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由于文风颇盛,当地居民"处之以学,行之以商。
徽派建筑介绍
03 徽派建筑代表作品分析
宏村古村落
宏村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徽派建 筑之一,位于安徽省黄山市。
宏村的建筑风格独特,以黑白两 色为主色调,融合了徽派建筑和
江南水乡的特色。
宏村以水系景观为特色,村落周 围环绕着水塘和溪流,形成了独
特的景观。
西递古村落
西递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是另 一个著名的徽派建筑古村落。
文化交流与国际影响
文化交流
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徽派建筑的魅力,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 作。
国际影响
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 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05 徽派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 的影响与启示
设计理念与手法借鉴
01
简约与自然
徽派建筑注重简约、自然的设计理念,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现
02 徽派建筑风格与元素
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布局著称 ,这种风格起筑风格之一。
徽派建筑的布局通常以天井为中心, 注重采光和通风,同时也考虑风水因 素。
徽派建筑风格以粉墙黛瓦、马头墙、 砖雕、木雕、石雕等为基本元素,整 体色调以黑白灰为主,给人以清新淡 雅之感。
现代应用与发展趋势
旅游开发
将徽派建筑作为旅游资源 进行开发,打造具有地方 特色的旅游景点,促进当 地经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
将徽派建筑元素融入文化 创意产业,开发具有地方 特色的文化产品,推动文 化产业的发展。
城市更新与改造
在城市更新和改造过程中 ,注重保留和传承徽派建 筑风格,打造具有地方特 色的城市风貌。
特点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马头墙、白 墙黛瓦、天井等为特色,注重建 筑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强调实用 性和美感。
徽派建筑的发展史
徽派建筑的发展史徽派建筑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多个历史时期,其演变过程深受地域文化、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徽派建筑发展史的简要概述:一、形成期:上古至东汉末年徽派建筑的最初形态可以追溯到上古至东汉末年的山越文化时代。
这一时期,建筑以古山越人的干栏式山地建筑为主,具有防潮、防动物和通风等功能。
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古代徽州地区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二、发展期:东汉末年至北宋末年随着历史的发展,徽州地区逐渐融入了中原文化,建筑风格也开始发生变化。
东汉末年至北宋末年,徽派建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这一时期,建筑保留了“干栏式”的特征,但逐渐演变为单层落地、以当地砖、木、竹、石为材料建造的简单居住形态。
同时,徽州地区也开始受到吴越地方建筑和宫廷建筑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
三、鼎盛期: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徽派建筑的鼎盛时期。
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徽派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
同时,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构件也逐渐形成并广泛应用。
徽派建筑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技术、艺术和文化的巅峰,被誉为“无徽不成镇”。
四、衰落期:清末至20世纪八十年代清末至20世纪八十年代,徽派建筑逐渐进入衰落期。
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许多徽派建筑遭到破坏和遗弃。
同时,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徽派建筑逐渐失去了市场和社会需求。
这一时期,徽派建筑主要以二层木构阁楼为主,形态简单,天井转化为前园,大型村落聚居形态逐步消失减少。
五、崛起期: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提高,徽派建筑逐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徽派建筑在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许多传统徽派建筑得到了修复和保护,同时新的徽派建筑作品也不断涌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建筑样式、空间功能、材料结构、建筑局部、工程工艺、文化意涵)起源与发展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明朝中叶,徽商崛起,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商贾大帮之一。
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
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
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
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应运而生了。
)建筑样式结构: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徽派建筑其精华体现在三个方面:门楼、天井明堂、中堂。
(1)门楼徽州方言中的正屋大门为“门阙”。
阙是古代封建制度中贵族爵品的标志性建筑。
徽州人将“阙”顶部精华特点转移的门顶上,包括马头墙的翘角都容纳阙的夸张式特征。
特别是祠堂与豪宅,它集砖雕和石雕之精华,门阙成为整个建筑最讲究的精华部位,除了结合门向的风水之外,越人在木雕方面的天赋也容入其中,它成为徽派建筑的主要“门面”。
门楼通常有砖雕和石雕,最豪华当然数门坊了,由雕刻的木坊或石坊嵌入墙内。
门楼无疑是徽州民宅最显要的艺术精华部位,除了其外在的美观气派之外,其内在则意味着“人生之富贵体面,全然在咫尺之间”。
(2)天井明堂――神居徽派建筑的天井与明堂可谓最有代表性。
“上有天井,通天接气;下有明堂,四水归一”,这是徽州建筑结构与村落布局体最初是出于防御功能的布局和引水之需,因为徽州常年多雨,一旦遇到外敌威胁,只要粮水贮足,全族人可久居在寨内不出,特别可防夜间袭击。
随着岁月的推进,天井与明堂被赋予一种审美理念与风水文化,并结合了宗法理念与工艺结构。
徽派建筑事实上复合式建筑,除了后墙翻水是外流之外,正屋则是四水流向明堂。
天井用采光,使得两厢和堂屋不至于黑暗。
天井与明堂的设计按住宅大小深浅设计,普通民居分为“小三间”和“大三间”,小三间没有上下堂屋,明堂等于一个屋套,前门与照壁同为一墙,明堂的地面通常采用石条构成一条排水“阴沟”接到屋檐水。
大三间分上下堂,除了天井开阔之外,明堂设有台池,甚至摆设假山奇石之类,明堂是精工麻石长条所铺成,它通常是一项费力的局部工程,那些石条,重则上吨。
“大三间”也叫“五间”,下堂除了有隔门之外,左右两边可设两间下厢房,如果有一定立深的话,在上下厢房的通道间“过厢”设小偏厅,用作休闲与接待不重要客人。
下堂阁楼与上堂阁楼不是同一个水平,主要考虑到堂厅开阔与气派,因为堂厅前有楹柱、上方弧弓的正梁(俗称:冬瓜梁)和中间方梁(俗称:“塞”);下堂楼阁一般低于上堂一米多,它通常是女眷的闺房,(3)中堂徽派民宅的中堂由于强烈的宗法思想,使得中堂这个小地方成为一个富有精神意蕴的大世界。
它的整体包括厅堂、交椅、八仙桌和条桌。
中堂上方有牌匾、祖训和铭记,如“天地君亲师位”是最常见的,正中一般没有固定,按具体的时节、事件作不同的摆设,如喜、丧、寿、祭多做相应调整,其中遗像、名迹、字画是最常见的。
它可以摆设一些传家宝、避邪物和炫耀物等等;如名贵陶瓷、座钟、玉雕、假山。
每逢佳节倍思亲之际,也可从祠堂里请来已故父母牌位放置板几上祭供,如已故亲人的大寿和刚过世亲人的忌日均与厅堂、板几和八仙桌有关,它是个鬼事活动的重要场合。
建筑局部马头墙马头墙是徽州民居建筑一个重要的形态特征,但马头墙的风格样式也形形色色,线条有方直型和圆翘型,解构有重叠型和单一型。
马头墙本来的功能用于防火,但在徽州建筑中也被发挥到一个艺术与宗教的高度,马头墙有雕砖嵌贴而成,并配有窑制的熬鱼以图吉祥和小鬼避邪,最简单的马头墙也有墨线和花纹以及人物画或山水画。
而在古代,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
材料结构、装饰工艺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
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
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徽州三雕是中华文化园里一颗璀璨明珠。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
徽州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
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
到了明清年间,徽州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
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
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
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
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
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文化寓意徽州古建筑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地理环境为依托,以其自然文化作底蕴,呈现出其居住建筑的人文意蕴有以下六个方面:1.色调上素雅淡秀。
徽州民宅的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
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
平淡自然的美学理想,从理论上赋予道以美的属性,深深渗透在民居建筑艺术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自我完善以达到内心平衡、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对于徽州建筑文化及其风格的形成和发展,都具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影响。
2.布局上紧凑通融。
徽派民居在布局上是以天井厅堂为中心,采用中轴线为主,两边对称地各建房屋,四周有高高的墙围护:主要指两侧山墙原本就是封闭的,前后两面高墙从正面和后面堵住其两侧山墙构成的两面坡,不得由屋前脊泄雨水,而势必使得雨水从天沟顺水枧汇入天井明堂前,即民俗文化所称的“四水归堂”。
这一徽派民宅用以采光、通风和泄雨水的天井,到了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人们才又赋予它以“肥水不流外人田”、招财进宝、天降洪福的俗文化寓意。
3,结构上奇巧多变。
徽派建筑结构一般是:进门为前庭,中开天井,后设厅堂。
以一明堂二暗室的三间式为一单元基本定式,连接组合而成多进堂的多单元纵横向延伸。
这最能体现徽州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聚族而居”讲求“亲亲”的思想:每进一堂便递升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
另外,木结构的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雀替、斜撑等构件,相互勾连迂回的巧妙结合使得技术工艺和艺术相渗透,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这些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清淡柔和而格外古朴典雅,是徽州居民们高格调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的反映。
4.装饰上古朴优美。
徽州民居是朴素简洁的,配置各种精美的雕刻,形成一种清丽高雅的艺术格调。
在徽州的一些村落间,仿佛置身于建筑雕刻的艺术画廊,几乎每一种建筑材料都可用来雕刻,每一建筑构件都可加以雕刻。
砖、石、木“三雕”艺术对于主体建筑的细部装饰可谓绮丽多姿、精美绝伦。
仅就门罩门楼作为徽州民居大门装饰的一大特色便见其一斑。
门罩是大门之上用砖木叠涩出檐的防雨罩,其建筑结构和砖雕装饰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既可挡雨遮日,又是入口标志。
门罩样式通常分作门楼式和门罩式两种。
门楼式出现于明末,考究的一般在上方挑出双角起翘的小飞檐,鸱吻角兽,下起檐椽头,上覆瓦片垫翘,势如一对翻飞的燕翅;飞檐下方和门楣之间的花边图案框内,嵌镶着砖雕图像,其内容丰富多彩,极尽千姿百态,举凡山水人物、草虫花木、珍禽异兽以及各种锦地纹饰、几何图案,无所不收。
并擅拟人们喜闻乐见的寓意吉祥,或具文学性的历史典故、戏剧题材等,以烘托制造热闹亲切和谐感人的气氛。
徽派民居建筑运用的造型手段,诸如远近、大小、点面、虚实、疏密、内外、黑白、明暗、简繁、刚柔等等的对比,不但表明徽派建筑制作技艺高超,而且折射其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贯入其中的信息。
徽派建筑是一部用砖、木、石写成的立体史书,可以阅读到古代文明的脉冲和当今时代的搏动,其所体现的是徽州人文、科技、工艺的动态平衡和它们综合创建的光辉业绩。
徽派建筑是徽州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美的物质产品,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力量和审美意识,反映了徽州能工巧匠、民间工艺的高超水平和民众的审美水准。
作为封建宗法制度下产生的一座座建筑,特别是徽建三绝中的祠堂、牌坊及名宅,又是一件件体现封建宗法统治森严的精神产品。
走进徽派民居,最初的第一印象是家族中尊卑有秩、上下有序的等级制度:厅分上堂、中堂、下堂,房分正(明)间、偏(暗)间、廊(厢)房。
这种主次分明的建筑格局沿袭古代的一种“朝暮之制”。
再者,祠堂是反映人与社会尤其具体到宗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物态,人们凭此,以求得天、地、人之间和谐,达到趋吉避凶与后代昌盛、永享福寿之目的。
一座座宗祠从外形上表达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封闭性、保守性和神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