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张应良)
张应良同志简介
![张应良同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f799ccac8d376eeaeaa3186.png)
张应良同志简介张应良,男,汉族,中共党员,年月日出生于重庆市潼南县。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区域经济学专业之研究方向“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之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发展与保障”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学习与工作经历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士)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总支副书记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工第五党支部书记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委员◆主要教授课程、层次与专题讲座☆为硕士研究生开设课程:《区域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为本科学生开设课程:《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农业合作经济》等☆开设专题讲座:《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运用现代经济管理原理,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主要研究方向和感兴趣的领域政府管理与公共政策;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农村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契约、效率与组织;◆主要科研经历和学术成果Ⅰ.科研项目.主持:年重庆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县域城镇形象建设研究》,(——);.主持: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农村小康社会与城乡协调发展关联研究》;.主持: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专项)《农村公共物品民营化配置机制与模式研究》();.主持:年重庆市人文社科基地项目《乡村社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主持:西南大学第一届教改项目《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主持(第三):年度成都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和四川省发改委委托项目《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和补偿政策研究》;.主持:年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项目《重庆市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估及优化研究》;.主持:教育部年度规划基金项目《城乡统筹框架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以重庆为例》();主持: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主持: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与定价方法研究》()主持:年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研究项目《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与制度创新研究》.主持:重庆市人文社科基地“农业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年重点项目《基于城乡文化差异视角的农民工教育研究——以重庆为个案》.主持:西南大学第二届教改项目《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主研:年重庆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谭志惠教授主持。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04a6f64dd88d0d232d46a94.png)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440104008学时:32学时(含课外学时)学分:2分适用对象:本门课程教学对象是农林经济管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考核要求: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6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推荐教材:《农业政策学》孔祥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主要参考书:1. 钟甫宁主编:《农业政策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 李兰英主编:《政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3.《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4.《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5.《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6.《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农业政策学》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农业政策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具体了解和掌握我国关于农业方面的基本、重要的农业政策,学会用政策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毕业论文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农业政策的本质及内涵,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2.理解并掌握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执行过程,了解农业政策的评估方法和调整手段;3.掌握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等具体政策的内容。
4.掌握《农业法》、《土地承包法》主要内容。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2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13 农业政策制定 14 农业政策执行 15 农业政策评估 26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7 农业法律体系 18 农业土地政策 19 农业金融政策 210 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 211 农业价格政策 412 农业税收与补贴政策 213 农产品流通政策 114 农业对外开放政策 115 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政策 116 农民合作社政策 117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 118 农业科技政策 119 农业基础设施政策 220 粮食政策 1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 122 农业资源与环境政策 123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 13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农业政策学是农经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在大四的最后一个阶段开设,故无后续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相关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的整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第1讲 经济发展与农业的功能地位1
![第1讲 经济发展与农业的功能地位1](https://img.taocdn.com/s3/m/2ae51646a8956bec0975e325.png)
尽管科技的力量对农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产生了极 尽管科技的力量对农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产生了极 农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大的冲击,尤其是工业文明和现代技术的发展, 大的冲击,尤其是工业文明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农 业生产工具不断改善,劳动者技能日益提高, 业生产工具不断改善,劳动者技能日益提高,农业 的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农业似乎进入了技术主导的时代,所以,需要去重 农业似乎进入了技术主导的时代,所以, 似乎进入了技术主导的时代 新认识农业。 新认识农业。
20
2.农业的非商品性功能 2.农业的非商品性功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 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无论是从横向分析来看,还是 但无论是从横向分析来看, 但无论是从横向分析来看 从纵向分析来讲,当人均收入上升时, 从纵向分析来讲,当人均收入上升时,农业在劳动力和总产 出中所占的份额均呈下降趋势。 出中所占的份额均呈下降趋势。 这一规律已经为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的实践所证实。 的实践所证实。 许多人据此得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下降 的这一结论。需要强调的是, 的这一结论。需要强调的是,用农业所占的份额衡量农业所 起的作用是不科学的。 起的作用是不科学的。
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
邓宗兵
dengzongbing@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
第一讲 经济发展与农业功能定位
二、经济全球化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业结构调整问题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六、农业现代化 七、农村劳动力转移 八、农民增收问题 九、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 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供给研究以重庆S 乡农村“三变”改革为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供给研究以重庆S 乡农村“三变”改革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0be623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0.png)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02):256-266Journal of Agro-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ttp :// E-mail :nljjglxb@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供给研究:以重庆S 乡农村“三变”改革为例徐亚东,张应良*(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无论是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积累实践经验和奠定物质基础,还是乡村振兴要解决脱贫攻坚中遗留问题以及产生的新问题,均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出要求。
二者有效衔接体现在政策互补、时间交互、内容递进和组织重合四方面,并有个体层面和乡村层面两个层面的科学目标。
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和实现农村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制度供给,能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在重庆市S 乡农村“三变”改革过程中,贫困农民前期通过获得租金、工资和财政分红收入,提高收入水平,实现精准脱贫;未来则通过获得租金、务农务工和盈利分红收入,改善投资、就业和收入结构,实现生活富裕。
同时依托农村“三变”改革构建现代化微观管理组织、搭建产业平台和挖掘生态、传统文化价值,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结果表明:农村“三变”改革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制度供给。
关键词:农村“三变”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924(2021)02-0256-11DOI :10.16195/36-1328/f.2021.02.27System Supply of Organic Link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ree Changes ”in Rural Areas of S TownshipXU Ya -dong ,ZHANG Ying -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whether to accumulat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lay a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or to solve the remaining problems and new problem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s embodied in four aspects :policy complementarity ,time interaction ,content progression and organizational overlap ,and has two scientific objectives :one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and the other at the rural level.As an important system supply for deepening the rural reform and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rural resources ,the rural “Three Changes ”re⁃form can effectively coordinate the two.In the process of the “Three Changes ”reform in the rural areas of S Township ,Chongqing ,poor farmers in the early stage increased their income ,achieve accurate poverty eradica⁃徐亚东,张应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供给研究:以重庆S 乡农村“三变”改革为例[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02):256-266.收稿日期:2020⁃11⁃17修回日期:2020⁃12⁃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AGL023)、中央基本高校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WU1709115)和西南大学“坤元”创新团队项目作者简介:徐亚东,男,博士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研究,E -mail :*************** ;*通信作者:张应良,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业经济学李秉龙第三版重点
![农业经济学李秉龙第三版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4091755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9.png)
农业经济学李秉龙第三版重点摘要:1.农业经济学的概念与重要性2.李秉龙第三版农业经济学的主要内容3.农业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与意义正文:农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业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关乎国计民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李秉龙的《农业经济学》第三版,是一部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的教材,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李秉龙第三版农业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组织、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业政策等几个方面。
在农业生产组织方面,李秉龙详细阐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以及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等问题。
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他深入探讨了土地、水资源、农业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使用效率问题。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他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方面,他从供求关系出发,探讨了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在农业政策方面,他分析了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讨了如何制定有效的农业政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稳定。
农业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农业政策制定两个方面。
通过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经济问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同时,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也为农业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我们制定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农业政策,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稳定。
总的来说,李秉龙的《农业经济学》第三版是一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教材,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小田并大田”进程中的农地适度规模新探讨
![“小田并大田”进程中的农地适度规模新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b3a554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4.png)
农村·农业·农民2023.12A 23农村经济Nongcun Jingji“小田并大田”进程中的农地适度规模新探讨李贵芳1,逯梦岩1,马栋栋2(1.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北干旱区土地经营规模和灌溉效率双目标优化及实现路径”(23CJY054);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引黄灌区农业用水效率提升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232400410106);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技术进步对黄河流域城市群减霾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2022-ZZJH-27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碳减排的机理与对策研究”(2024-ZZJH-15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信和·黄廷方青年学者资助计划作者简介:李贵芳(1990—),女,河南汤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通信作者:马栋栋(1987—),男,河南太康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摘 要:“小田并大田”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整改的新导向和新目标,但是如何将政策与传统农地适度规模理论体系融合以指导实践是各界探讨的重点问题。
基于现阶段我国土地整改经验,结合农业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提出应该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异质性、不同作物种植和生长特征、不同经营主体差异化机械动力水平及不同经营主体差异化生产管理水平来动态调整农地规模,以期为“小田并大田”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小田并大田”;农地适度规模;规模经济;空间异质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于是“小田并大田”“一户一田”成为农业农村土地整改关注的焦点问题。
但是,“大田”的规模越大越好吗?“小田并大田”又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这是有待深入探讨的农地适度规模问题。
农业支持政策的相关理论
![农业支持政策的相关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728424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d.png)
农业支持政策的相关理论1.农业弱质性理论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具有弱质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作为一个特殊产业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工业)相比比较利益较低,由于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缺乏价格弹性并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较大。
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生产的弱质性和农产品的弱质性,这种弱质性不仅对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收入不利,也对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产生负面影响。
发展中国家农民因受教育程度较低造成的劳动力质量差、经济集聚效应不佳形成的规模不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造成的市场力量薄弱等因素,加剧其农业弱质性。
农业生产既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既承受自然风险也承受市场风险。
一方面,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气候、土壤质量、耕地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即便利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农机设备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也无法使其达到工业生产那样的标准化,很难实现高效稳定、规模经营。
由于农业生产中高质量耕地稀缺,部分国家尤其是人地关系极度紧张的小农经济国家,不得不将生产资料费用较高的劣质耕地(如日本山区半山区耕地)也纳入生产,这类地区生产的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相对较高。
另一方面,农产品供给端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这种滞后反应往往伴随风险。
农业生产相对于其他部门资金周转速度缓慢,配置于农业的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资源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和平均劳动报酬,农业部门缺乏对资本的吸引力,要素资源向非农产业流动,出现多渠道的资本流出,引致农业竞争力降低。
若不将农业作为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产业进行支持,则很容易产生资源向工业倾斜的现象。
农产品处于产销链末端,是与工业品完全不同的特殊商品,农产品的质量取决于产地和新鲜程度等,而其生产的分散性和储藏、运输等环节的不确定性使农产品规格化、等级化、标准化生产具有比工业品生产更大的难度,需要农业支持政策对其生产提供支持和保护。
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的比较利益较低,缺乏对投资的吸引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农业经济学课件 第十四章农业宏观调控
![农业经济学课件 第十四章农业宏观调控](https://img.taocdn.com/s3/m/e8a13d989b89680203d825b2.png)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依据
一、政府干预经济理论演变
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二)农业的公共物品性
三、农业宏观调控的现实依据
概念: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其不适合通过市 场来供给,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进行调控。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依据
一、政府干预经济理论演变
3 市场化,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让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包括 生产要素、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在内的一切社会资源。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依据
一、政府干预经济理论演变
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五)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三、农业宏观调控的现实依据
1
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而非完全刚性
2
说明了企业的最优定价行为及其宏观经济含义
2
加强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
3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第二节 目标、内容和手段
一、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
二、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三、农业宏观调控手段
(六)健全农业保护制度和粮食储备制度
当前,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 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第二节 目标、内容和手段
一、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 二、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三、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
(二)法律手段
1、运用法律形式保护农业要素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森林、草 原等自然资源,防治结合;
2、运用法律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其经济 利益;
3、运用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农产品交易的正常进行,逐步实现农 业的现代化,创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
农业政策学复习资料.doc
![农业政策学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7d9e46d669eae009591bec21.png)
农业政策学【注意点:人章节,小点,不确切】第一章导论1. 识记:政策、农业政策、农业、市场失灵的含义。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是人类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生长发育机能以获取劳动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2•领会:市场失灵的原因、政府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及缺陷。
市场失灵原因:①市场机制木身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②市场经济无法提供社会运行所需的公共产品③自然垄断的存在④信息不对称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政府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及缺陷:必要性:1 rh于市场失灵的存在2政府干预的基木目标是对宏观经济进行总量控制和政策控制,从而使国家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基本平衡,以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缺陷:首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政治和行政行为,其目标不可能与市场经济的理想目标完全一致,其措施也不可能与市场机制完全相容。
其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具体的人,而每个抱有良好愿望的人都有可能犯错误。
不了解实际情况或缺乏应有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方法都有可能导致政策的失败。
3•掌握:农业的特点、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农业的特点:农业最根本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
其他特点如:土地不可替代;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有较强的影响力;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吋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体积大,价值低,易腐烂,难储运;农业生产单位往往是一家一户等等。
(补充:经济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过程屮济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周而复始,不断更新,包插物质资料,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依靠其新陈代谢机能,借助口然力和外界环境条件,通过生长发育和繁衍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使自身不断更新繁衍的过程。
外出务工、家庭汇款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基于流失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分析
![外出务工、家庭汇款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基于流失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415d6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4.png)
㊀第45卷㊀第4期2024年4月㊀㊀㊀㊀㊀㊀㊀经济与管理研究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Vol.45㊀No.4Apr.2024DOI:10.13502/ki.issn1000-7636.2024.04.003外出务工㊁家庭汇款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基于流失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分析张禹书㊀张应良收稿日期:2023-09-11;修回日期:2024-01-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新形势下提升中国粮食产业战略竞争力的重点方略与路径选择研究 (20AGL02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实施藏粮于地㊁藏粮于技战略研究 (21AZD03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大食物观视角下西部丘陵山区耕地撂荒治理效果评价与政策优化研究 (23BJY163)作者简介:张禹书㊀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400715;张应良㊀西南大学商贸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㊂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评审意见㊂㊀㊀内容提要:本文借助家庭内部分工理论构建外出务工影响耕地撂荒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16 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㊂研究结果显示,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流失效应造成农户耕地生产有效劳动力投入不足,引致耕地撂荒行为的发生㊂同时,农户外出务工在非农部门获取超额的劳动回报,由此产生的收入效应并不会正向作用于农业生产性投资,实际导致了耕地保障功能的削弱,反而加剧了耕地撂荒㊂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外出务工主要是通过增加家庭汇款影响农户耕地撂荒行为㊂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专业户家庭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耕地撂荒行为的发生;外出务工对具有社会保障的农户家庭耕地撂荒的影响更为突出㊂因此,在保证农户拥有长期稳定的外出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的基础上,要有效引导土地流转和托管,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缓解耕地撂荒㊂㊀㊀关键词:外出务工㊀耕地撂荒㊀流失效应㊀收入效应㊀家庭汇款㊀㊀中图分类号:F301.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7636(2024)04-0038-18㊀㊀一㊁问题提出耕地既是广大农村家庭的生计来源,也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赋予了农民自主决策权,中国农村开始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耕地撂荒现象[1]㊂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与城乡间户籍迁移壁垒的松动,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断脱离农业融入工业化㊁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持续上升㊂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全国人口净流出的行政村数量占全部行政村数量比重高达79.01%㊂国家统计局‘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加311万人,增长1.1%㊂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村人口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2]㊂当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4,2024)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年第4期)区域外出务工后,农业生产有效劳动力投入不足势必会影响耕地利用㊂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课题组研究显示, 2017年全国95%的县级行政单元存在耕地撂荒现象 [3]㊂特别是在中国南方丘陵山区地带,农业机械难以取代体力劳动,耕地撂荒现象更为明显㊂面对十八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的硬性约束底线,如何避免耕地资源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难题㊂现有研究对造成耕地撂荒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探讨㊂主流观点认为耕地撂荒主要是由劳动力转移引发的农业生产有效劳动力投入不足造成的㊂其原因在于农户家庭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个体通常会被分配至自身所擅长的领域,从而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而农业生产与其他产业相比的先天劣势导致农户优质劳动力会被优先置于非农生产活动,以便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㊂当家庭从事非农生产的外出劳动力逐渐增加,留守劳动力弱质化的特征愈发突出,且难以通过增加劳动强度弥补农业生产的损失,便会采取粗放式经营方式,减少基本性生产,耕地因此变得贫瘠荒凉[4]㊂这揭示了家庭劳动力流失效应所带来的耕地撂荒行为[5]㊂然而,新迁移经济学理论(NELM)指出,虽然外出务工带来了家庭人力资本的流失,但通过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活动,农户能够从中获得汇款流入,改变了农户生产决策的条件约束㊂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收入效应如何作用于农业生产,现有研究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㊂王子成(2012)从收入水平视角出发,认为务工汇款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这种劳动力流失效应带来的农业经济损失,但对汇款用途未进行探讨[6]㊂一些研究发现,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增加可能导致农户存在非理性农业生产投资,促使农户购买生产性服务实现要素替代[7];或是在收到汇款后更多地投资于农业生产,例如旱地和水田投资利用[8-9]㊂相反,另有研究指出,农户外出务工所得的家庭汇款会被更多用于消费性用途[10],如改善自身家庭生活条件㊁住房建设投资㊁补贴家用或是优先用于子女教育投资[11],并未显著提升农户的生产性投资,甚至产生负向影响[12-13]㊂总体而言,学术界针对外出务工与耕地撂荒进行了丰富的探讨,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㊂然而,已有文献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关于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多侧重于讨论劳动力转移后带来的流失效应所引发的耕地撂荒,较少关注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收入效应如何影响家庭农业生产决策,即流入汇款所带来的作用效应缺乏统一论断;第二,农户撂荒耕地更多地表征为家庭联合决策的结果,同样,农户外出务工最重要的是保证㊁维持家庭的生存运转,两者始终围绕家庭效用最大化㊂综合来看,以往文献在讨论外出务工与耕地撂荒之间的关系时,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孤立地讨论个体行为,较少将其置于农户这一整体单位上进行微观层面的定量实证研究㊂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本文以家庭内部分工视角作为切入点,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外出务工㊁家庭汇款㊁耕地撂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外出务工作用于耕地撂荒的机制和内生性问题进行讨论;第二,通过考察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收入效应如何影响农户的耕地撂荒决策,拓展了主流研究聚焦于流失效应的研究视角,弥补了已有定量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三,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动态角度阐释农户外出务工所内含的要素资源交换及配置过程,弥补了以往研究仅注重静态分析的缺陷㊂㊀㊀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㊀㊀(一)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影响的分析框架以往经济学研究在讨论家庭内容时往往局限于家庭物质生活中的收入和支出方向,忽视了传统社会中家庭所具有的重要社会属性㊂20世纪中期,贝克尔在考察居民户和家庭内的分工情况时,认为家庭作为微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年第4期)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4,2024)观的生产单位,是以明确㊁细致的分工协作为基础的㊂如果一个家庭是高效率的,且成员之间都有着不同的比较优势,拥有更多比较优势的个体会使其生产活动专业化㊂具体而言,这种比较优势体现在家庭成员的时间配置和人力资本差异,他们不会同时投资于市场部门和家庭部门,在市场部门具有比较优势的成员会使其市场活动完全专业化,在家庭部门具有比较优势的成员则会使其家庭活动专业化,以此获取专业化投资收益[14]㊂基于此,本文理论推导尝试建立在巴德汉和乌瑞德(Bardhan&Udry,1999)[15]的分析基础上,在完善市场假定条件下构建一个标准的农户模型㊂假设农户家庭中包含有两位成员,且每位成员均从各自的消费(c1,c2)和闲暇(l1,l2)中获得效用㊂其中,p是产品价格,(w1,w2)是农户成员劳动力价格,w3是雇佣劳动力价格㊂假设该农户在自有耕地上从事农业产品生产活动,并以凹形生产函数F(L,A)作为代表㊂L是耕作所用劳动力,A是耕地面积㊂同时,假设E A为农户的土地禀赋,E L i是第i位成员的时间禀赋,r为单位土地的租赁价格㊂农户所面临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可表示为:max U(c1,c2,l1,l2)(1)约束条件为:p(c1+c2)+w3L h+rA hɤF(L,A)+w1L m1+w2L m2+rA m(2)L=L f1+L f2+L h(3)A=A f+A h(4)E A=A f+A m(5)E L1=L f1+L m1+l1(6)E L2=L f2+L m2+l2(7)c i,l i,L f i,L m i,A f,A mȡ0,iɪ{1,2}(8)式(1)表示农户的效用最大化决策,总效用取决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消费和闲暇;式(2)表示农户所面临的预算约束,消费支出p(c1+c2)㊁雇佣劳动支出(w3L h)和租入土地支出(rA h)三项费用总和不超过农业收入F(L,A)㊁劳务输出收入(w1L m1+w2L m2)和出租土地收入(rA m)三项收入总和;式(3)表示农场所用劳动力L,等于农户自有劳动(L f1+L f2)与雇佣劳动(L h)之和;式(4)表示农场所用土地(A),等于自有自用土地(A f)与租入土地(A h)之和;式(5)表示农户的土地禀赋(E A),等于自有自用土地(A f)与租出土地(A m)之和;式(6)和式(7)表示农户每一位成员的时间禀赋,等于自有农场农业劳动㊁劳务输出和闲暇之和㊂将式(3) 式(7)代入式(2)可得:p(c1+c2)+w3L h+rA hɤ[F(L,A)-w1L f1-w2L f2-w3L h-rA]+(w1E L1-w2E L2)+rE A(9)式(9)表示农户的消费支出不能超出其农业生产利润与家庭禀赋价值之和㊂为简化分析,将式(9)改写为:p(c1+c2)+w3L h+rA hɤπ+(w1L m1+w2L m2)+rA m(10)π=F(L,A)-w1L f1-w2L f2-w3L h-rA(11)当农户效用函数具备局部非饱和特点时,式(10)中农户效用最大化的最优解是在取等式时,并且农户效用函数的最大值会随π的增加而增加㊂因此,农户效用最大化生产决策表示如下:π∗(L,A)=max F(L,A)-w1L f1-w2L f2-w3L h-rA(12)式(12)中,预算约束及农户自身偏好是由农业生产利润和家庭禀赋价值之和所决定的,此外,农户还会选择消费和闲暇组合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目标㊂当市场处于完善条件下,农户的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存在可分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4,2024)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年第4期)性的特征㊂但是,当市场存在多重不完整性时,农户的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便会交织在一起,可分性特征便不复存在[16]㊂然而,现实情况中市场通常是不完善的,农户耕地撂荒又属于家庭生产行为㊂本文以农业生产利润和家庭禀赋价值之和构成家庭生产总效用函数,并将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引入模型㊂考虑到农户外出务工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劳动力无法在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中灵活配置,产生了自有耕地撂荒行为,即A (A ɪA )为农户的耕地撂荒面积,πʎ为家庭总效用,家庭生产的总效用函数表示为:πʎ=F (L ,A )-w 1L f 1-w 2L f 2-w 3L h -rA +(w 1E L 1-w 2E L 2)+rE A (13)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表示为:∂F (L ,A )∂L m 1-w 1=0(14)∂F (L ,A )∂L m 2+w 2=0(15)∂F (L ,A )∂A -r =0(16)将式(14)㊁式(15)㊁式(16)联立求解可以得出,在农户家庭存在耕地撂荒的情况下,最优的劳动力投入水平L ∗和耕地撂荒面积A ∗㊂考虑到农村要素市场并不完全,农户外出务工就业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农业生产中的雇工成本非常高,而土地要素市场的不完善又进一步推高了耕地流转成本㊂因此,农户家庭选择撂荒耕地将会造成农业生产部分的效用损失㊂如果农户的非农劳动力投入和耕地撂荒面积分别为L 0和A 0,农户总效用的变化可以表示为:Δπʎ=ʏL ∗L 0∂F (L ,A )∂L m 1-w 1éëêêùûúúd L +ʏL ∗L 0∂F (L ,A )∂L m 2+w 2éëêêùûúúd L -ʏA 0A ∗∂F (L ,A )∂A -r éëêêùûúúd A (17)式(17)中,ʏL ∗L 0∂F (L ,A )∂L m 1-w 1éëêêùûúúd L +ʏL ∗L 0∂F (L ,A )∂L m 2+w 2éëêêùûúúd L 表示自有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的非农收益,ʏA 0A ∗∂F (L ,A )∂A -r éëêêùûúúd A 表示自有耕地撂荒带来的租金损失(农业收益损失)㊂从式(17)中可以得出,农户外出务工对家庭总效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劳动力的配置方式,并不会对家庭生产造成完全负向影响,非农收入的增加也将提升农户总效用㊂可见,当家庭劳动力能够从非农生产活动中获得远高于农业生产经营收益时,家庭优质劳动力会更倾向于非农就业㊂其中,非农转移的这部分劳动力通常是具备市场部门比较优势的家庭成员;反之,在家庭部门具有更多比较优势的成员,由于其家庭部门的边际产品大于市场部门的边际产品,会倾向于从事家庭部门生产㊂即,前者会在市场部门形成专业化,后者会在家庭部门形成专业化㊂由于极端化的市场部门投资存在,当农户家庭劳动力过度配置于市场部门时,所产生的流失效应将会导致无人参与家庭部门生产,耕地撂荒发生的可能性较大㊂与此同时,这种劳动力跨产业的离农配置方式在提升家庭非农收入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对于农户耕地利用存在一定的影响也需要考虑在内㊂以农民因个体原因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转出耕地承包权所获的租金可被视为耕地的养老保障功能,王亚辉等(2020)按照1986年不变价格计算发现,全国层面人均耕地养老保障价值从1986年的550元/年降至2015年的150元/年[17],而现阶段外出务工所能获得的工资性收益远高于此㊂通常而言,这类非农收入会以汇款方式与家庭经济构成紧密联系,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家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年第4期)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4,2024)庭成员保障的公共负担[18],也间接削弱了耕地长久以来的保障功能,发生撂荒的可能性较大㊂此外,如果一个地区的土地要素市场较为完善,存在较低的制度性成本,农户能够以较为合理的价格获取土地租金收入,可以有效地避免耕地撂荒行为发生带来的损失㊂但是在山区或是丘陵地带,由于耕地自身禀赋条件或是要素市场发育迟缓导致耕地收益无法有效获取,这种情况下往往给家庭总效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㊂这也与当前较多的研究结论[19]相符,在中国丘陵山区耕地撂荒发生的可能性更大㊂㊀㊀(二)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影响的研究假设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加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户的生产过程通常面临流动性与风险的双重约束㊂在有限的户均耕地面积下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土地由此在内卷化过程中得到精耕细作[20]㊂随着城乡间要素流动互通便利,农村劳动力产生了迁移的动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引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引发了农户家庭要素与资源配置的重构㊂一方面,碍于自身禀赋条件约束,大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并不具备长期稳定就业能力,诸如非农产业在年龄㊁能力等多方面条件要求下,外出务工劳动力呈现候鸟式流动特点,增加了非农务工的时间成本㊁交通成本以及信息成本,只有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劳动投入,才能满足非农劳动必要投入要求㊂部分地区外出务工家庭选择将双季稻改为单季稻,或是复种指数的下降,对耕地利用率带来了负面影响[21]㊂即便多数外出农户以兼业化方式维持家庭农业生产,碍于耕地细碎化等问题,使其不能有效使用大型机械实现劳动力要素替代,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低下[22]㊂另一方面,当家庭劳动力过度转移后,农户自有耕地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有效劳动力投入的限制而得不到充分利用㊂主要是留守家庭成员多表现为老龄化㊁女性化和弱质化的特点,难以长时期维持农业生产高强度投入,逐渐演变为粗放式的经营或是撂荒状况㊂这种劳动力转移的要素约束效应,不仅抑制了贫困家庭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对于中高收入农户家庭的非农生产行为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激化了人地矛盾关系[23]㊂正如前文理论框架所述,非农劳动力L0投入水平为达到最优非农劳动力投入水平L∗,势必减少耕作所用劳动力L,即家庭劳动力被配置于非农生产部门后,对于家庭农业生产造成的劳动要素流失效应,将会挤兑农业有效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最优(最小)撂荒面积A∗将会逐步增加至A0,表现为更为广泛的农户耕地撂荒行为㊂谢花林和黄萤乾(2022)在以闽赣湘地区为样本的研究中,证实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后,家庭耕地因劳动力短缺而被迫撂荒[24]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行为有正向影响㊂中国劳动力大量迁移的背后,一部分引起更少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另一部分也带来了更高的家庭非农收入[25],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家庭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也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㊂农村外出务工成员与留守成员之间的这种关系,主要源于一种相互协商后的契约安排,并以此为保障各个成员的利益分配与家庭稳定,体现出一种利他主义动机㊂家庭内部分工理论同样认为,家庭内的分工和广泛的专业化可以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个利他主义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这一保证㊂当农户家庭劳动力要素在市场部门和家庭部门的分工配置后,既能够降低收入波动风险,也能够实现家庭收益最大化[14]㊂特别是以传统农业经营收入为主的农户,成员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收入增长能够拓展整个家庭的收入约束边界,使其能更多地购买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节约型农业生产要素或是增加正式保险的购买以实现内部的风险分担[26]㊂事实上,达到上述目标的前提是汇款收入能够被优先用于农业投资㊂然而,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的提升,以及农业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比例的下降,农业会逐步走向兼业化,甚至副业化[27]㊂在过去农村社会养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耕地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是作为农村居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4,2024)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年第4期)民的社会保障,外出务工农户对于土地的 粘连 相对更容易出现(如兼业化选择)㊂但随着工资性收益与日常消费不断上升,农户能够从耕地中获取的收益在消费需求占比中越来越小,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弱化[17],承包地逐渐表现出财产功能属性㊂当农户难以过多地指望家庭所有耕地完成再生产过程,源于耕地的利用方式与资本性投入将会面临更高的边际成本,致使整个家庭愈发表现出离农倾向,家庭收入越高的农户,发生撂荒的可能性更高[28]㊂而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汇款流入使得留守农业劳动力更倾向于增加闲暇时间以及 偷懒 行为的发生,农业经营趋于粗放化,进而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负面影响[29]㊂前文理论模型中式(17)阐述了当前两段非农收益ʏL ∗L 0∂F (L ,A )∂L m 1-w 1éëêêùûúúd L 与ʏL ∗L 0∂F (L ,A )∂L m 2+w 2éëêêùûúúd L 远高于第三段农业生产收益ʏA 0A ∗∂F (L ,A )∂A -r éëêêùûúúd A 时,外出务工所增加的收入将会以汇款形式反馈于家庭,进一步削弱耕地生产或是流转租金的依赖㊂贺雪峰和董磊明(2009)指出,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着两种不同内在逻辑,一种是外出务工赚取收入以维持农村家庭的体面生活,另一种是以赚取进城生活的积蓄或获得逃离村庄的资本[30]㊂结合中国农村情景,更多的外出务工劳动力将非农收益用于房屋建设㊁食物消费㊁子女教育以及赡养父母,而不是生产性投资[31]㊂也正是如此,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所获的家庭汇款,是先以解决温饱需求或是提升生活质量为出发,进一步替代了耕地所具备的保障功能,导致耕地撂荒的产生㊂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H2:外出务工能够促进农户收入的增加,但并不会直接用于家庭农业生产性投资㊂H3:外出务工通过促进家庭汇款,间接增加了农户耕地撂荒㊂图1是外出务工影响耕地撂荒的流程㊂可以看出,外出务工主要是通过两条渠道作用于耕地撂荒:一条是劳动力流失效应造成的有效劳动力投入不足;另一条是收入效应,即前面论述的外出务工所获高额经济收益并未用于农业生产性投资,反而间接地削弱耕地保障功能㊂图1 外出务工与耕地撂荒作用流程㊀㊀三㊁数据来源㊁变量说明及实证模型㊀㊀(一)样本及数据来源文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㊂该项调查涉及中国29个省份(未包括海南㊁西藏㊁港澳台地区)的400多个村居(社区);调查内容覆盖面广,聚焦于中国劳动力的变迁与农业生产现状,也被广泛用于农村劳动力问题研究㊂本文利用2016 2018年两轮追踪调查的面板数据开展研究,在样本选择与实证分析过程中,首先进行数据整合,按照家庭编码对个体调查问卷㊁家庭调查问卷㊁村居调查问卷进行匹配与合并㊂其次,因本文主要研究农户及其生产行为,故按照户籍类型筛选出农业户籍个体样本,再根据农户家庭是否承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年第4期)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4,2024)包耕地进行二次筛查㊂最后,剔除调查问卷数据中存在的缺失值㊁极端值以及部分无效回答的数据,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数为9210个,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㊂表1 描述性统计耕地撂荒行为农户家庭承包地是否存在撂荒:是=1,否=00.121外出务工家庭中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0.14870.2046户主年龄农户家庭户主年龄/周岁55.452115.3741户主性别农户家庭户主性别:男=1,女=00.54800.4977户主文化程度被访农户家庭户主学历:未上学=0,小学=5, 6.8993 3.9057初中=8,高中=11,大专及以上=14户主婚姻状况被访农户家庭户主是否未婚:是=1,否=00.84020.3663户主健康状况被访农户家庭户主健康状况:1=非常不健康,2=比较不健康,3=一般,4=健康,5=非常健康1.81030.3920农业生产专业户被访农户是否为农业生产专业户:是=1,否=00.10820.3106流转耕地面积①农户家庭承包地流转面积/亩② 1.611313.3348自有耕地面积农户家庭承包地面积/亩 4.131610.0159土地确权程度被访农户是否领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是=1,否=00.67100.4049家庭总收入农户家庭全年总收入/万元 5.78739.6551家庭汇款农户家庭全年汇款收入/万元0.2146 1.2545家庭农业收入农户家庭农业收入/万元0.84042.6644家庭人口规模农户家庭人口总数 4.3944 2.1699自购农机具农户家庭耕地是否自购农机具:是=1,否=00.13300.3396家庭用电情况没通电=1,经常断电=2,偶尔断电=3,从未断电=43.32300.5534政府帮扶农户家庭救济金领取金额/万元0.07100.6233村庄地势村庄地势情况:平原=1,丘陵=2,山区=3 1.67300.8288村庄基础设施村庄交通道路是否有路灯:是=1,否=00.17440.3795村庄公共服务本村是否为乡政府所在地:是=1,否=00.59850.4902㊀㊀(二)模型设定本文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属于离散变量,且适用典型的二值选择模型,因此构建评定(Logit)模型考察外出务工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具体如下所示:P(Abandoment i=1|X i)=exp(Z)/[1+exp(Z)](18)Z=α0+α1Outwork i+α2X i+δi(19)式(18)和式(19)中,被解释变量Abandoment i表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核心解释变量Outwork i表示农户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比,X i为户主特征㊁家庭特征㊁村庄特征等控制变量㊂此外,忽视内生性问题可能导①②耕地流转面积主要指农户承包他人耕地的面积,即转入面积㊂1亩ʈ666.67平方米㊂。
北方八省(区、市)教育会计学会第十四次联席会议召开
![北方八省(区、市)教育会计学会第十四次联席会议召开](https://img.taocdn.com/s3/m/faafd5577c1cfad6195fa7ec.png)
北方七省(区、市)教育财会第三次高端论坛召开2019年5月22—23日,北方七省(区、市)教育财会第三次高端论坛在北国江城吉林市召开,会议由吉林省教育会计学会主办、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协办。
来自北京、山西、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七省(区、市)教育会计学会的216位代表参会。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张立峰校长、吉林省教育厅财务处刘青川处长、吉林省教育会计学会栾立明会长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总会计师杜莉,北京师范大学财经处易慧霞处长,内蒙古财经大学财务处李宏旺处长,太原理工大学经管院赵丽萍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财务处李业鸿处长全方位介绍和解读了管理会计、绩效管理的理论与政策,以及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解决方案。
参会代表围绕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等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分组讨论。
吉林省教育会计学会李明勋副会长做总结发言。
会议旨在探讨解决教育财务面临的各种难题与挑战,提高教育资金支出绩效水平。
北方八省(区、市)教育会计学会第十四次联席会议召开2019年5月25日,北方八省(区、市)教育会计学会第十四次联席会议在延吉召开,会议由吉林省教育会计学会主办、延边大学协办。
4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由吉林省教育会计学会副会长周艳秋主持。
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国教育会计学会2019年工作计划。
延边大学计财处处长崔龙杰从财经政策沿革、财务信息平台建设、共享平台内核构造、大数据实时分析等方面介绍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经验。
与会代表就各自学会一年来在财务人员培训、科研课题研究、学会自身建设、组织会员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大数据时代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注重部门间的信息协同、完善内控体系建设、提升数据资源共享和加工能力,做好政府会计制度落实情况的调研工作,及时就疑难问题开展专题培训。
会议的召开,将有效地促进学术交流、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北方八省(区、市)教育会计学会工作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㈠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和具有较高的农 业劳动生产率; 业劳动生产率; ㈡广泛采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具有较高的土地 广泛采用现代生物、 生产率; 生产率; ㈢广泛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具有较高的农产品 商品率; 商品率;
㈤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具 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有经营管理才能的现代商品生产者; 有经营管理才能的现代商品生产者; ㈥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 通过农业产业化, 率; ㈦有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 有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 率。
第5讲
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
1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⒈国际上的看法 ⑴ 过程论 国际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把现代化作 为一种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不是单一因素的, 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多因素综合 变化。对于现代化内涵的表述,学术界既有共 同之处,又有较大差别。例如: ①台湾:《21世纪世界彩色百科全书》提出:
水平较低而农产品总需求不断增大的矛盾, 有机农业不可能成为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 主要模式,因此不可能替代现代农业的发 展。
㈡生态农业理论
生态农业于1971年首先由美国土壤学家 W.Albrecht提出,目的在于通过增加腐殖质、 少施化肥、禁施农药,来改变土壤条件和 避免环境污染。生态农业的主要内涵是建 立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低投入的、
计算单位 元 ℅ ℅ 元/人.年 ℅ ℅ ℅ ℅
现代化 数值 40000 ≥90 ≤30 20000 ≥80 ≥60 >20 >50
权重 0.20 0.10 0.10 0.05 0.10 0.10 0.10 0.10
备注 1995年上中等收入国 家人均GNP4260美元 1995年上中等收入国 家为91 ℅
㈠现代化的表述
“现代化与变迁密切相关是随着愈来愈复杂以及相关连的人类生 现代化与变迁密切相关是随着愈来愈复杂以及相关连的人类生 活在整个文化背景、工艺、经济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变迁 活在整个文化背景、工艺、经济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变迁……他是 他是 一种适应的过程,适应经常多变的环境” 一种适应的过程,适应经常多变的环境”。这种表述强调现代化 是各个领域的变迁过程,人们要适应这种多变换环境。 是各个领域的变迁过程,人们要适应这种多变换环境。 ②日本:“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化过程,通过这种变 日本: 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化过程, 化,一种发达社会转变为更为发达社会特点的社会。表述的特点 一种发达社会转变为更为发达社会特点的社会。 是强调社会的发达程度,提出要有多种模式的现代化。 是强调社会的发达程度,提出要有多种模式的现代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化过程,依靠这种变化使欠发达社会具有 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化过程, 更加发达社会所共有的特点。 更加发达社会所共有的特点。这种表述的特点是从社会科学的角 度分析现代化,同时强调了经济增长的作用。 度分析现代化,同时强调了经济增长的作用。
㈡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⒈改革前: 改革前: ①50年代和60年代,曾将农化概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 50年代和60年代,曾将农化概括为“四化” 即农业机械化、 年代和60年代 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 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 ②70年代“七化”,即土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 70年代“七化” 即土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 年代 品种优良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 品种优良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
㈡本课程认为:
⒈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实现农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 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 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 ⒉科学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在农业 科学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 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与栽培技术、 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与栽培技术、 饲养技术等。 饲养技术等。 ⒊经营管理现代化。即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农业。 经营管理现代化。即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农业。 ⒋农民素质现代化。即培养一代新型农民,使之有较高的文 农民素质现代化。即培养一代新型农民, 化科技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 化科技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 ⒌资源环境优良化。即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农业。 资源环境优良化。即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农业。
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㈠亦有不同观点,主要有三: 观点一: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三方面的现代化。 观点二:农业现代化归纳起来可概括为 三方面: 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或高 级化、农业生产环节的一体化。 观点三: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物质装备现代 化、技术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农民素质现代 化、资源环境优良化。
总的说来,现代化是经济、政治、社会诸多方面的综合变化过程。 那么这个过程的特征是什么呢?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从使
用人力、畜力转变为使用非生物动力,从使用手工工具到使用机 用人力、畜力转变为使用非生物动力, 器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这意味着财富增长、技术多样化、 器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这意味着财富增长、技术多样化、 分化与专业化,从而导致一种新型的劳动分工,以及工业化和城 分化与专业化,从而导致一种新型的劳动分工, 市化。 市化。
需求,又能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 需求,又能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由传统农业 转化为开放式现代农业的历史过程。 转化为开放式现代农业的历史过程。 农化应有以下内涵: 农化应有以下内涵: ⒈要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 要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 农业。 农业。 ⒉农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农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⒊农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 农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 ⒋农化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旨在 农化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 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 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转化效率以及农 产品产品率、农业环境质量,实现经济、 产品产品率、农业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 机统一。 机统一。
1995年上中等收入国 家为73 ℅,下中等收 入国家为56 ℅
09
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0
0.0.年 10000 0.10
五、国际现代农业发展理论
㈠有机农业理论
何谓有机农业?1980年美国农业部一个考察 组把它描述为“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 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的生 产制度。有机农业主要内容是采用豆科作物、绿 肥、作物桔秆、牲畜粪肥、有机废物和作物轮作 来保持土地肥力,并对病虫害应用生物防治方法。 我们认为,有机农业强调保护环境、有益健康 的观点是可取的,对收入较高阶层来说有机农产 品也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针对中国农业生产力
四、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㈠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一
蒋建平主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 与模式》一书中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主体指 标7项,群体指标22个。 ⒈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 ⑴农民人均纯收入 ⑵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 ⑶农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 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⑷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
⑸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 ⑹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⒊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⑺农业净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⑻农业商品率 ⑼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⑽人均肉类产量 ⑾林牧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 ⑿百公顷农机总动力 ⒀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可概括为: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可概括为:运用现 代生产手段和技术及现代科学管理方式, 代生产手段和技术及现代科学管理方式,实 现集约经营,有效的配置、利用、 现集约经营,有效的配置、利用、保护农业 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农业高效持续发展, 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农业高效持续发展, 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 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 转化率以及商品率, 转化率以及商品率,将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 农业的历史过程。 农业的历史过程。
㈡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二 ㈢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三 ㈣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四 ㈤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五
我认为比较好的指标体系:
序 号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指标名称 人均GDP 非农业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 全部劳动力比重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机化综合作业率 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 农业社会服务人数占全部农业劳 动力比重 农村城镇人口比重
我们认为自然农法强调保护土壤、防治 食物污染,具有积极意义,但自然农法绝 对顺应自然,要求“四不”是行不通的, 自然农法的内涵实质上属于有机农业体系, 但相比之下显得更加绝对化,因而不可能 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㈣持续农业理论
关于持续农业的内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88年联合国粮食 组织提出的一种表述:持续农业是“持续满足目前和世世代 代的需要”,能够保护好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 适当,经济上有活力,而且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 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持续农业是经济、社会、技术同环境 协调发展的农业。它于80年代末在我国开始发展,并引起政 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总的看来,我们认为,持续农业综合 考虑经济、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并于农村 发展相结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深远影响与广阔发展前景。
⒁化肥有效成分施用量 ⒌农业生产技术与文化教育 ⒂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劳动力比重 ⒃初中以上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⒍农村组织建设与经营管理 ⒄乡镇一级科技服务三站普及率 ⒅乡(镇)村二级农业服务人员数占农业劳动 力的比重 ⒎ 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
⒆森林覆盖率 ⒇自然灾害成实率 21 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 22 耕地污染面积比重
⒉改革后:定义的主要观点: 改革后:定义的主要观点: ①技术论:农业现代化说到底是最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普遍 技术论: 应用。从根本上讲是技术的发展问题。 应用。从根本上讲是技术的发展问题。 ⑵生产力论。农业现代化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作为一个目标, 生产力论。农业现代化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作为一个目标, 它是四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过程,是农业 它是四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过程, 不断发展的过程,无论从哪方面看, 生产力按照一定规律 不断发展的过程,无论从哪方面看,农化都 属于生产力范畴。 属于生产力范畴。 ⑶全面论。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现代化的问题,而且也是生 全面论。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现代化的问题,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现代化问题。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现代化问题。 ⑷从内容上考察,农化是用现代工业设备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 从内容上考察, 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使农业既能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 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