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

合集下载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同意。理由:商鞅变法 ①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 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 私有制,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 制;实行县制,打破了分封制,奴隶制的上层建筑逐 步被瓦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了国家赋税标准,有利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 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 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 重被刑大小。缪(miao)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 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 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 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 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 秦策一》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 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 食货志》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 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 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 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学习要求:5.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 学习要求:5.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 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二)商鞅之死
1、商鞅之死 商鞅被诬谋反 秦惠王捕捉商鞅 商鞅被诬谋反,秦惠王捕捉商鞅,商鞅被 谋反, 捕捉商鞅, 迫反抗, 迫反抗,兵败被杀 2、商鞅变法的结果 商鞅虽死,但其改革措施得以保留(保留 商鞅虽死, 其改革措施得以保留( 了封建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了封建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春秋战国
春秋: 770-------前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 475-------前 战国:前475----前221 大变革: 大变革: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特征
大动荡: 大动荡: 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 大发展: 大发展: 经济、思想文化、 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思考:试以商鞅变法为例, 思考:试以商鞅变法为例,论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 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反作用 井田制瓦解,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所有 制形成 促进封建经济 的发展, 的发展,秦国 逐步强盛起来 废除井田制;废分封, 废除井田制;废分封, 行县制;奖励军功, 行县制;奖励军功,按 功授爵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 权;加强中央集权制 度;确立封建制度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二 商鞅变法
万里长城
秦始皇陵兵马俑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 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背 景) 2.了解商鞅变法的过程、措施与作用, 认识其特点(措施)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影响)
学习要求: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习要求: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商鞅变法(上课用)

商鞅变法(上课用)

秦国的二十等爵可分为四个等级:
相当于士的是一至四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 相当于大夫的是五至九级:大夫、官大夫、公大夫、 公乘、五大夫; 相当于卿的是十至十八级:左庶长、右庶长、左更、 中更、右更、少上造、大 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 相当于诸侯的是十九和二十级:关内侯、彻侯。
难点思考: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改革
富国强兵 理 论 依 据 上层建筑
3、军事 4、思想
法家学说顺应时代需求
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客观: 小结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变法的时代要求 经济: 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 变法的根本原因 政治: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文化: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军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 直接动力:称雄天下
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爵禄
2)强令旧贵族迁居
吴起
3)裁减冗员,节余养兵和奖励军功.
4)要求官员秉公执法
成 为 强 国
• 思考:处在春秋战国大环境 下的秦国为什么要变法? 有什么有利条件和机遇?
2、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观原因
1、改革必要性(不利形势)
⑴BC7后期,秦国虽称霸西戎,但比中原各国都 要落后
变法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势,以 巩固统治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一: 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 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 食货志》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 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鞅)平斗桶权衡仗尺---居五年,秦人富 强 ——《史记•商君列传》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精选文档】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精选文档】

奴隶社会的改革专题一梭伦改革课标:(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改革背景:①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③萨拉米危机④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及作用:(1)经济改革: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

废除债务奴隶制。

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较稳定的公民群体②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

作用: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阶级基础(2)政治改革:①首先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作用: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权,平民享有一定权力;打破了贵族专权局面(第三、第四等级)②其次是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包括三个方面:A 改革公民大会:恢复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 创立了四百人会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C 设立陪审法庭。

(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都是梭伦创立的)作用: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3.梭伦改革的评价(1)性质:奴隶主实行的民主改革(2)积极性:①促进雅典经济发展。

②平民斗争的重大胜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3)局限性:①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存。

②享有公民权的人只占十分之一。

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4.改革的基本特点:(1)革命性:触及土地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中庸性”:调停平民与贵族关系。

(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3)法治性:废除了严刑酷法,制订新法律来解决社会矛盾.中外其他奴隶社会的改革:一.克里斯提尼改革(1)内容: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课标要求: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商鞅变法

第2单元商鞅变法一、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知识结构:1、时代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军事:诸侯争霸,战乱不断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2、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1、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2、商鞅投秦,主张变法: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开始: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第2题)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1、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4、对后世: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2、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3、改革不彻底,并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背景影响过程商鞅变法必要性历史机遇有利条件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可能性三、思考与讨论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阶级: 军事: 思想: 直接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生产力的提高)
公田抛荒,私田增多
土地逐渐私有化
生产关系变革的核 心是生产资料所有 制的变化:各级奴 隶主贵族—私田主
人(地主)
新兴地主阶层 的日益壮大
封建生产关系出现
合作探究: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 的必然性。
请思考: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
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 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 刑(惩治)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 日(第二天),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说明:改革的阻力来自上层;打击了守旧 势力;商鞅具有巨大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通 过严刑峻法推进改革;树立了变法的权威。
1、军事改革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 功,设立军功爵制度。
2)严肃军纪
3)建立什伍组织 作用: 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保证兵源。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109年之 间,秦同东方六国共作战65次,获取全胜58次,斩首 129万,拔城147座,在攻占之地共建立了14个郡。
3、从春秋战国改革家们的身上,你可以 得到什么启示?
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 时代精神和改革勇气
课标要求: 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具体措施和内容, 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落实课标一:商鞅变法背景
铁器和牛耕使用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
经济: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逐
渐形成
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年王,只曾得平派定人其向弟鲁共—国叔—求段助《叛丧论乱葬语。费·季继。武氏桓》

春秋战国变法

春秋战国变法

变革潮流 时代要求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一、时代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社会转型)——奴隶社会迈向C,合称东周时期) 春秋(770BC-476BC)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战国(475BC-221BC) ——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 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三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 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1、生产工具改进,社会生产力提高
新兴地主
以前我们虽然 掌握了一部分 土地,但是丌 许买卖,土地 是国有的。我 们做官的人很 少,政治地位 较低。
旧贵族
我们以前一生 下来就是小贵 族,吃穿丌愁, 丌用劳动,丌 用打仗,可以 继承祖辈的爵 位和财产。
农民
我们毫无人 身自由,没 有自己的土 地和财产, 命真苦啊!
军士
国君
秦国如此落后, 我们没有立 如果丌能富国 功受赏的机 强兵,就有被 会,拼死沙 列国兼并的危 场毫无回报! 机,现在最缺 的就是贤能之 士啊!
思考1 材料一改革产生什么影响?实质是什么? 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②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③使齐国在争 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④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实质: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思考2 在内容上材料二不材料一的改革有什么相同点和丌同点?
相同:实际上都在废除井田制。丌同:材料一主要在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 而材料二丌但改革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也迚行了大力改革。 思考3 材料二不材料一的改革在本质上有什么丌同? 材料一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方面,维护的是奴隶制统治;材料二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 到上层建筑,要完成社会的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型,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考纲】商鞅变法【知识结构】【互动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背景材料一:(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四: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争霸不断,到战国七雄,此时出现局部统一,其间纵横捭阖,战争仍频。

根据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即社会转型(大变革)的表现。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的逐渐瓦解。

②经济:生产力的提高;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③思想: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法家学说更是为各国的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

④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一)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 1. 目的: 2. 内容 3. 意义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

其他改革:农业税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已在中国存续了2600年之久,期间共经历了五次大的调整和变化。

总的看来,历史上农业税制变化的趋势是由繁到简,但无论形式多变、名称多变却未改变农业税作为国家主要税种和收入来源的地位与作用。

改革变法与秦国历史机遇

改革变法与秦国历史机遇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改革的迫切性
偏居关中,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2.改革的有利条件
前代改革的基础;君权集中;法家学说君民 认同;民风质朴,崇尚武力;
3.改革的机遇
1)晋国分裂,力量大大可 能性;3)公元前361年诸候国会盟,秦孝公受 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1)春秋: 争霸战争 (2)战国: 兼并战争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4.思想文化方面: 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 说成为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秦始皇佩服 的“韩非子”
大发展 大动荡
铁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大变革
经 济 基 础
阅读材料: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 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 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请回答:上面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 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 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 齐语》 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 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 蔡泽列传》 请回答: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2)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3)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 征?
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 创造了条件

2024年历史商鞅变法知识要点

2024年历史商鞅变法知识要点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统一度量衡
商鞅铜方升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商鞅变法-变法背景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春秋战国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变法运动

战国变法一定程度瓦解宗法贵族统治,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强化;
为秦帝国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李悝:(约公元前 450—公元前390)战国时 期魏国人,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 传世有《法经》一书。他 辅佐魏文侯推行变法,魏 国由此强大,并为各国的 变法图强开辟了道路。
吴起(?—公元前 381年),善用兵,初在 魏国为官,后遭陷害,逃 奔楚国,帮助楚悼王实行 变法,“明法审令,要在 强兵”,并打击旧贵族, 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 他的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 强,北胜魏国,南收扬越。 楚悼王死后,他被旧贵族 杀害,变法失败。
改善了吏治, 削弱了旧贵族特权 破坏了井田制 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维护秩序,稳定政局
经 济
法 律
吴 起军 事Fra bibliotek创建强大军队“武卒” 使“秦兵不敢东向”
影 响
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魏国迅速崛起; 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战国的变法潮流
魏文侯〈李悝﹑吴起变法〉 前445-387年 楚悼王〈吴起变法〉 前401-381年 秦孝公〈商鞅变法〉 前364-338年 韩昭侯〈申不害变法〉 前362-333年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 前325-299年 战国七位君主 变法示意表
齐威王〈邹忌变法〉 前356-320年 燕昭王〈乐毅变法〉 前312-279年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 (一)变法的背景: (二)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三)战国时期变法的特点: 问题思考:比较管仲与李悝的改革 (与春秋时期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改革 有什么新的特点?)
比较管仲改革和李悝变法的异同?
魏文侯,名斯,战国时 期魏国的创立者,著名的政 治家、改革家,治魏42年。 他拜子夏为师,任用了李悝、 段干木、吴起等一大批政治 军事人才,顺时应变,变法 革新,富国强兵,开战国时 期各国变法运动之先河,使 魏国成为战国时期最早称雄 的强国。

商鞅变法(学案)

商鞅变法(学案)
诸侯国官吏 地方县吏
县 制
(三)军事方面:
根本目的:实现强兵。 内容:
(1)建立军功二十级爵制。(以军功行赏为中心) (2)废除“世卿世禄制”。(无军功不能享受贵族待 遇) (3)实行什伍制度。(满足征兵的需要)
作用:
(1)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造成早 在秦孝公父祖辈已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所以他取消的 贵族特权,只是秦国传统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亲 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 秩等级”的特权体制。——朱维铮《重考商鞅变法》 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体现了 这一核心观点?这一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观点:商鞅变法用军功贵族体制取代血统贵族体制。 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社会结构:传统贵族没落,军功地主崛起。 社会风气:礼崩乐坏进一步加速,尚武的社会风气形成。
政策: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意义: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 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国力。
3、军事上: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王安 石 政策:奖励军功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 基础。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谏逐客书》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 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 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 食货志》 (1)材料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都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2)材料二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事实:“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作者持否定态度。 评价: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发 展了生产力,是历史的进步。

春秋战国的变法

春秋战国的变法

• 春秋与战国时期改革各有什么特点?导致不同的 原因是什么? • 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领域的赋税制度 方面,没有涉及到上层建筑。战国时期的变法是 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更加彻底。 • 导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 如何理解战国时期的变法比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 更加彻底? • (1)、措施更全面----经济、政治; • (2)、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性质 --奴隶社 会瓦解
战国
影响
措施:政治、经济 --封建社 商鞅变法 军事、思想 会形成 影响:对秦国、对战国、对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是什 么?根本原因和直接动力?
• 目的:富国强兵 • 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 力 • 直接动力:在残酷的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 进而成为霸主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 阅读材料,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回答问题. ). 公元前6世纪初 ,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 立军功 ;努力耕织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 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 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 级. (2),梭伦 :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1)按梭伦立法 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 :)不畏权贵 ,严刑峻法 . 么政治权利商鞅 (2分 如果生活在秦国 ,依据商鞅之法 ,他可 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4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 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4分)
参考答案
• (1)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 (2)“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 指以井田制、分封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 • (3)“倾邻国而雄诸侯”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1)地位:措施最全面,最彻 底;历时最久,推行力度 最大;成效最明显;影响最深远; 2)变法的手段: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以法律形式 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
四.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的影响
性质:
积极:
较彻底的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运动
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为富国强兵和统一奠定 基础,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得到秦国的重用
什么是“刑名”之学?
从词面上来说,“刑”(形)就 是形态、外形,“名”就是名号、 名称。凡物必先有“形”,然后 才有“名”。刑名之学应该发端 于齐国稷下诸贤。后来指建立和 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 说。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 继位。商鞅初到秦国时 第一二次见到秦孝公, 对他讲述学尧、舜等的 帝王之道,孝公直打瞌 睡;第三次他就与孝公 讲述了富国图强之术, 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 连几天都不厌烦。
B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确立封 建制度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 • • •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为田开阡陌 D、重农抑商 商鞅变法中的 “废井田,开阡陌” 实际上是废除了旧的 生产关系,确立了封 建生产关系,即社会 性质发生了变化。

3、《战国策.秦策》中:“公元前338年孝 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 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 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 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 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3、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 主阶级的要求; (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 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学一体案一.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认识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二、预习提纲时间:_____前期管仲改革措施:赋税制度影响:齐国强大,加速_______瓦解春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秋政治战强调______国李悝变法变魏文候变法经济:“尽地力”—破坏了井田制法吴起变法:军事——武卒影响:魏国强大,强化了________阶层的地位三、线索勾勒管仲改革—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宗法分封制瓦解政治社会转型李悝变法经济井田制瓦解春秋战国变法魏文候变法军事富国强兵吴起变法影响:顺应时代潮四:重、难点1、横向比较背景内容影响管仲改革魏文候变法2、阶级分析法认识春秋战国变法的性质和作用3、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五.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

背景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动力: 称霸天下的欲望.目的: 富国强兵.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内容: 【春秋】齐桓公: 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鲁国: 前594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战国】魏文候: 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楚悼王: 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影响: 管仲改革: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鲁国改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李悝改革: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改革: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评价:①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战国策〃秦策》记载:(公元前 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 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 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 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C、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 D、富裕农民
作法自毙
商鞅变法规定,告发奸人可以得到奖赏,不告发 的则处以腰斩。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 否则店主连坐。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到 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这些人煽起了秦惠王 (即太子驷)的仇恨情绪,唆使他发布了逮捕商鞅的 命令。商鞅听到消息,带着手下和老母逃跑。他们一 直逃出京城,想找个客栈投宿。客栈的主人不敢收留 商鞅,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 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又逃往魏国避难,但是因 为他曾带领秦兵攻打过魏国,所以也被拒之城外。无 奈之下,商鞅只得重返商地,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 后人就用“作法自毙”来形容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 害的。
吴起
军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直接动力
文化: “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 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民族关系上: 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
大发展 大动荡
铁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大变革
经 济 基 础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上 层 建 筑
重点突破:从商鞅的个人命运看改革成败
依据和成败因素 (1)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 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积极成果是否得 到维持。
要点解读:商鞅变法的结果和成功的原因
1、结 果:‚商鞅虽死,秦法未灭‛,秦国实现 了富国强兵。 2、成功原因: ⑴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 会的历史趋势,合乎秦国的国情,这是成功根本 原因。 ⑵秦孝公大力支持:由于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 法措施得以坚决实行,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⑶商鞅的政治才干:敢于同反对派进行斗争, 赏罚分明,取信于民。 ⑷变法深得人心:变法施行十年,百姓有较长 时间适应及接受。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以下基础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落与诸侯实力的壮大,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井田制的瓦解,春秋初期的管仲改革与战国时期魏文侯的改革。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使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开始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变动中逐步确立,社会的转型是在王石衰落、诸侯征战、各国纷纷变法中逐步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管仲改革及其影响魏文侯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教学方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有着改革传统的国家。

每当社会运行出现障碍的时候。

要求改革的呼声就此起彼伏。

历史上每一次改革,虽然无不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但杰出历史人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可低估。

因为每一次改革,都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整个过程必然要伴随着尖锐而复杂的斗争。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又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

他们变革的是什么?变法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新变化?一、变法运动的背景——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字发轫以来的第一个历史分水岭。

春秋战国之前,夏商周三代文明初萌发展并臻于成熟,而支撑夏商周社会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崩离析,此后“百代皆行”的“秦政制”实则滥觞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总计549年(春秋时期为公元前770——前476年,历时295年,战国时期为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历时254年),在社会动荡和变革之中,完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我们首先来了解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春秋战国变法运动的背景。

商鞅变法说课稿

商鞅变法说课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说课一、说课标教材未动,课标先行。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说教材《商鞅变法》是高二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重点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日后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首创延续至今的法令。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发挥历史想象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独立的全面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明白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潮流,而无数先烈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改革是值得的。

(2)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

通过情景再现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5、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6、难点:商鞅变法特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与成败四、说学生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选修历史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有一定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主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五、说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导学,并采取讲授,讨论,学生课堂表演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教材插图以及多媒体设计课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08.2.19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结构:导学结构:一、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的时期,是时期,同时也是时期。

1、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日益活跃;2、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并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3、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阶层要求通过变法废除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4、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成为各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的内在动力。

5、理论依据: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武器。

背景材料1 《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就是以水陆攻战为主题,本身就是战争作为战国时代特征的显著反映。

思考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攻取之间有什么联系?二、春秋时期的变法改革:1、管仲改革:1)时间国家2)改革措施(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3)影响:。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

三、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一)魏文侯变法1、魏文侯变法的地位。

(二)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背景:①战国初期秦的落后状况:。

②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③商鞅。

背景材料2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选修1第2单元商鞅变法【课标及学习要求】【知识结构】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生产力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社会发展要求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①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②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③社会发展要求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破”,即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井田和摧残奴隶制的上层建筑——世卿世禄制度。

这是变法的两大要害问题。

二是“立”,即维护、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既得利益和权利。

2、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改革;鲁国的实施“初税亩”。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各国变法的实施,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与教训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其中,法家思想顺应时代需求,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秦国变法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1、必要性:①前7世纪后期,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②前4世纪,秦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①君主权力较集中②法家学说易受秦国君臣民众认同③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④三家分晋,力量削弱⑤士人游说,追求建功立业⑥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二、商鞅变法的内容(一)、概况: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指导思想:法家理论;宗旨:富国强兵。

(二)、内容:1、经济方面:以农求富⑴“为田开阡陌封疆”(表现、作用);⑵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原因、作用);⑶统一度量衡(作用)。

2、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

⑴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作用)⑵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作用)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作用)⑷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作用)3、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评价)4、社会生活方面:改革社会风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削弱旧贵族特权
“尽地力”发展农业,平籴法
加强法治,制定《法经》
促进 农业发展
第一部法典,稳定政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变法运动的兴起-战国时期 •楚国-吴起变法
政治
削弱贵族,改变分封制
整顿吏治,限制贵族权力
严禁私门请托,改良社会风气
创建强大军队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春秋与战国变法的异同点
奴隶主性质 封建地主性质
军事
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1、废除世卿世 禄,奖励军功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 级优势 提高军队战斗力
2、严肃军纪
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经济
1、废除井田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
2、奖励耕织
提高生产积极性
经济
经济 1、废除井田 2、奖励耕织 3、重农抑商
4、统一秦国度量衡
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统一赋税和俸禄
利于消除割据势力
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政治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强化中央集权
2、什伍连坐制度
3、制定秦律, 轻罪重刑
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 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铁器牛耕的使用
经济基础
封 建 土 地 所有制确立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各国先后变法 确立封建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经济: 政治: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天子势微-诸侯争霸、兼并-变法图强 百家争鸣-法家顺应时代要求
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思想文化
管仲、李悝-法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反对 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 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 不能因循守旧。 吴起-法家、兵家的代表。强调国家和军队 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命令;重 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
成功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 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结果商鞅被车裂而死。那么商鞅变法 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1)司马迁: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2)马克思主义:商鞅变法触犯奴隶主 利益,受到报复(阶级分析) •(3)新说:是君主集权与贵族分权的斗 争,因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导致与 秦惠王矛盾加剧而被杀
性质
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经济:土地私有 政治:加强集权
军事:奖励军功 习俗:改革旧俗
历史作用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 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 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 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 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 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 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A
• 《战国策.秦策》中:‚公元前338年)孝 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 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 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 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 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C、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 D、富裕农民
对商鞅变法起了重大作用的秦国国君是: A、秦穆公 B、秦孝王 C、秦不孝王 D、秦惠文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鞅原是卫国人 B、秦国编入什伍组织做后备兵源的男 子年龄为15岁以上 C、秦代虎符是一种装饰品 D、县的设立早于郡的设立
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转化为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公田转化为私田
经济
井田制的瓦解
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经济: 政治: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天子势微-诸侯争霸、兼并-变法图强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 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 事。 ——《孟子· 滕文公上 》
“公田”,是天子分封于诸侯的,需缴纳税赋; “私田”,是奴隶主贵族额外驱使奴隶开垦的, 不需缴纳,不属国有。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经济
公田转化为私田: 实质:生产关系的转变
土地私有化 新的剥削方式产生-地租 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地主&农民 封建小农经济形成
商鞅变法措施 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
• • • •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为田开阡陌 D、重农抑商 商鞅变法中的 ‚废井田,开阡陌‛ 实际上是废除了旧的 生产关系,确立了封 建生产关系,即社会 性质发生了变化。
判断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地 主阶级政治改革,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废除特权,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塞私门之请”,移风易 俗 2、“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共 居
先秦时期家庭是国家管理 的基本单位,收税、征兵、 服徭役等都与此有关。 客观上改变了秦地的民 风,增加财政收入,避 免地方家族势力扩大。
变法的核心
农战
法治
变法的特点
1、战国时期最全面、最彻底、最持久,效果 最显著的一次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2、以农战和法治作为变法的主要内容。 3、建立起了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经济: 政治: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天子势微-诸侯争霸、兼并-变法图强 百家争鸣-法家顺应时代要求 民族大融合-利于秦的统一
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 霸,秦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核心地 带,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 后的秦国在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 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以上材料是从哪一角度来认识商鞅变法的?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 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 下了土地兼并的祸根,对封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 极影响。
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国君 分 封 制 诸侯 国君 县 制
诸侯国官吏
地方县吏
商鞅在制定法律时还规定轻罪重刑。请看书思考: “轻罪重刑”,在当时起到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应该如 何评价这一主张?
积极: 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百姓的威慑作用, 能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的作用; 消极: 措施过于严苛,罚不当罪,势必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导致 社会的不安定。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3、商鞅个人因素-政治才干和铁 血手腕。
勤奋好学、善于总结经验、敏锐洞察 力、敢于斗争赏罚分明、取信于民。
• 商鞅之死
• • • • • 1、原因 (1)奴隶主贵族对新法的抵制、破坏 (2)秦孝公去世 2、商鞅之死 商鞅被诬谋反,秦惠王捕捉商鞅,商鞅被 迫反抗,兵败被杀 • 3、商鞅变法的结果 • 商鞅虽死,但其改革措施得以保留(保留 了封建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根据材料,概括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 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 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 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从上述材 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政治
•同:根本原因(生产力);目的(争霸)
•异: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 触及到上层建筑; 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 立了封建制度。
【史学理论深化】试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 史实,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生产力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
总 和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材料: 1、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 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 “恃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2、西汉时,著名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有些人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根子或许早在商鞅 变法时就已经种下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经济: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经济
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何在?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牛耕得以推广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公田转化为私田
经济
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经济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国有” 是以国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所有 制。
商鞅执政后,专讲法治而摒弃德治,用严刑酷法推行变法,最终引起了许 多人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失去政治靠山的商鞅因遭诬陷而被诛灭九族。
思想
焚烧诗书(“燔诗书而明法 令”)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变法就必须排除复 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 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 文化典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