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 二轮: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卷)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答案】C【解析】从材料所反映的不同地区以出产不同的商品出名,某个地方专门生产某种商品,且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可以看出已经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故答案为C项。

A是在两宋时期;B是在明朝中叶之后;D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所述商品应为民营手工业而非家庭手工业生产,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地域特点2.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材料中原文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结合史实可以知道 B 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

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C、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戽(汲)水”“高垄”分析可知诗中描述的是田地里农业灌溉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

对此不合理的推论是A.鼓励垦荒、减税,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B.大量垦荒,可能加速人口的增长C.禁止官吏勒索,保证了清朝政治的清廉D.过度垦荒,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鼓励垦荒,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可能加速人口的增加,但过度垦荒,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故ABD项正确;材料中禁止官吏勒索,是为了垦荒,但无法保证清朝政治的清廉,故C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鼓励垦荒2.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可知当时已经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故本题选B项。

A项不符合史实,东汉早已有制瓷业;C 项从材料无法体现;明朝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居于主导,但不是占领了整个市场,D项表述错误。

3.《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含解析)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1城市功能从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到商贸经济功能。

2商业活动由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宽。

3数量和规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4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的转移紧密相连。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在中国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②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晋商和徽商是当时势力最为强大的商帮。

③商品买卖的场所“市”随着商业的发展不断冲破一些限制,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

随着商业的繁荣,不同朝代出现了一些商业大都会。

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一种冲击。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消极的。

封建社会初期,这一政策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封建统治。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工商业的日益活跃,这一政策压抑了社会经济活动,妨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成长,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的原则,其后“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②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0年浙江新高考选考专题冲刺小卷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0年浙江新高考选考专题冲刺小卷

专题0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解读本专题为高考高频考点,从考查内容来看,着重考查对中国古代经济现象的理解,如农业经济的特点,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及特点,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以及海禁政策的体现等;从考查题型来看,多以选择题呈现,偶有主观题;从考查的试题形式来看,多以史料构成题干,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注重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复习备考本专题,一是要从直观的角度感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二是要从抽象的角度来思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建议通过表格的形式梳理知识点,按照朝代顺序将知识进行归类整合。

阶段特征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生产的变化,土地制度则经历了从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管理有严格的制度,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民间手工业则包括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在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多个领域都有过辉煌成就,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古代商业商业在商代已有了初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民间商人迅速崛起,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草市”在唐代得到很大发展。

宋元时期商业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市”突破了原先时空上的限制,海外商贸也十分繁荣。

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出现商帮与会馆,都市繁华。

古代经济政策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远来看,其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阻碍了社会进步。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A .曲辕犁的推广使用B .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C .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D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答案】D【解析】据图片消息可知,男耕女织的现象,这是小农经济的特点,D 正确;曲辕犁出现于唐朝,A 错误;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只能说是满足温饱,根本谈不上殷实富足,B 错误;据所学可知,元朝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C 错误。

新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B卷(含解析)

新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B卷(含解析)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2.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说明A.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B.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D.耕牛的极度缺少4.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

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

这反映出()A.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C.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D.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5.西汉初年的《户律》规定,居民进行田宅买卖或者根据遗嘱分割田产,都要依法定籍(登记变更情况),并鼓励分割后独立建立户籍,如相关官吏故意为难拖延定籍,则给予处罚。

这些规定意在A.加强官吏的管理B.抵制土地自由买卖C.禁止农民的迁徙D.保证政府财政收入6.下表是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统计表据此可推知从周秦至清代A.水利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B.农业生产发展受制于治水活动的开展C.国家分裂期治水活动比较活跃D.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7.(2020·珠海模拟)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

高二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元明清三代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

以上数字说明了( )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B.中原人口南迁,带走了北方的文化C.南方地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D.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实行对汉族的文化歧视2.如果某一地主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炫耀的财富不可能有( )A.精美的青铜酒樽 B.色泽鲜艳的彩瓷C.削铁如泥的钢刀D.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3.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4.“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

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A.丝纺织业 B.棉纺织业C.麻纺织业 D.毛纺织业5.“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

”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仅次于官窑,排在第二位。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哥窑属于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当时水平最高C.宋代手工工场生产发达 D.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6.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7.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8.“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总结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及特点Word版包括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总结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及特点Word版包括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考向预测本专题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小农经济,井田制,土地私有制2.手工业的开展,其主要内容为青铜器,铁器,瓷器,丝织品的开展3.商业的开展,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商业开展,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帮的出现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业方面: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田庄的特点、租佃制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2.工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开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本专题多以农业或商业为突破口进行设计,区域经济开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

知识与技巧的梳理【知识框架】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开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根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开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开展的重要因素。

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主要方式〕开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农具的变化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商周时期石器锄耕〔耜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兴旺地区〕铁制农具〔兴旺地区〕汉代牛耕普及全国耦犁→ 一牛挽犁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2.土地制度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产生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开展的结果土地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私有制问题土地兼并,社会分化,阶级矛盾激化土地北魏、隋唐都曾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国有制租佃制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租佃制的开展3.经营模式〔小农经济〕形成特点作用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封建社会的经济根底,精耕细作的主要推动力考点二经济重心转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高考复习】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复习(含答案)

【高考复习】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复习(含答案)

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复习一、选择题1.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2.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匮乏B.明清时期手工业技术落后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D.私营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的压制3.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4.17、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5.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6.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 )A.冶铁业的进步B.甲骨文的成熟C.兴起了棉纺织业D.已经有了养蚕业7.作为社会地位最高的仕宦之人在宋朝初期还“皆以营利为耻”;到北宋中期,“今乃不然,纡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者有之……日取富足”。

这一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 )A.追利求富是人们首要目标B.商业环境相对宽松C.人们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D.商业经济空前繁荣8.《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学案(含解析).d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学案(含解析).d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学案(含解析)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有关键的作用。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推动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②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

土地过度集中导致耕者无其田,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③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

皇室的庄园为皇庄,称苑、宫庄、王庄等;贵族、官吏和地主的庄园为私庄,称墅、别墅、别业、别庄等;属于寺庙的庄园称常住庄。

唐中期以后,庄园成为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

庄园地主一般把庄田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

租地农民对地主有一定的依附关系。

庄田产品多用于自给,少数也出卖,因此,庄园经济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1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

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扬州调研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

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解析选A 材料仅叙述了江东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是整个长江流域,更体现不出“广泛使用”,故选A项。

2.2019·海门调研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

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

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

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广种薄收C.休耕轮作D.少种多收解析选C 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故C项正确。

3.2019·无锡调研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抑制商业的体现,故A 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小农户纳税,但是不能反映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纺织中没有体现使用机器,故C项错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跟市场有联系,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D项正确。

4.2019·苏中名校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三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 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 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 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 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 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
(4)影响: 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 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②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 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 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 政治交流。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 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 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 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 资本。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 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 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⑥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这说明明清时期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出现重大的变化C.市镇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D.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2.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据此可推断,当时()A.小家庭观念盛行 B.人口衰减严重C.小农经济遭破坏 D.人口隐瞒严重3.《诗经-甫田》曾这样描述齐国的农业状况:“无田(佃)甫田(大田),维莠(杂草)骄骄。

”。

据此可知A.战国时期战争相当频繁 B.井田制逐步瓦解C.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A.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5.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提到:“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

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

”这一现象导致了:A.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B.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6.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规定:“侥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一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

政策实施五年后,“不特丝价依然昂贵,未见平减,且遇值蚕事收成稍薄,其价较前更昂”。

上述现象说明海禁政策A.无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B.导致手工业产品物价上涨C.不利于中外贸易的交流D.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7.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朱元璋这一政策的意图是A.固化社会分层以巩固统治根基 B.鄙薄压制工商业者以固守农本C.打击游惰者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严禁人口流动以安定社会秩序8.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板块一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人民版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板块一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人民版

3.考向: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016·10 月浙江选考,T2)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 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 C。①反映的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属于手工业领域的成就;②③反映
的是农业领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④反映的是文化领域的内容。故②③符合题
2.古代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 (1)战国时期:李冰和郑国分别主持修建__都__江__堰___和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3)隋唐五代:北方以_立__井__水__车__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了_高__转__筒__车__。 (4)宋代: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5)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 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逐渐与生产以及自由的雇 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 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 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意。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中国的纺织业 (1) 新 石 器 时 代 : 纺 织 技 术 已 经 萌 芽 , 纺 织 原 料 最 初 是 用 麻 和 葛 , 出 现 人 工 育 蚕 和 _丝__织__技__术__。 (2)商周时期: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在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发现玉蚕。 (3)汉代:品种多、技术高,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有“_丝__国_____”之称。 (4)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__私__营__纺__织__作__坊____兴起。 (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6)元代:___黄__道__婆__革新纺织工艺,_棉__布______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标志着__资__本__主__义__萌__芽____ 开始产生。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工商食官”是指西周时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当然手工业者和商人生产经营的成果全部归政府所有,说明当时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答案选A。

BC两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西周的工商食官【名师】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官营手工业、私人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和产品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

2.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答案】C【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种现象是中国古代商人的典型代表。

可知,这会导致本来用于商业的资本缺乏,最终影响到扩大再生产环节。

从长远来看,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A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B项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题干“对经济发展”要求。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讲义: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讲义: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考试内容及要求命题规律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①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②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c);③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1)本专题命题关注度比较高,涉及所有考点;唐宋和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更应引起高度重视(2)与长效热点“三农”问题相联系;丝绸之路不仅可以联系商业,也可联系手工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①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②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③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c)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①“市”在历代的发展(d);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c)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①“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②“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1)“刀耕火种”:中国古代农业的原始阶段。

(2)铁犁牛耕①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②发展:汉代时期,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并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和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③成熟: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3)主要影响①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小农户个体经营使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2.古代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1)战国时期:李冰和郑国分别主持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3)隋唐五代:北方以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

(4)宋代: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5)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规模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规模小分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技术特点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地位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1)制度演革①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讲义:2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讲义:2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知识结构][时空定位][线索归纳]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考点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主干整合]1.生产技术——由粗放生产到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①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②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③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②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①两汉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2.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a.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_2024-2025学年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_2024-2025学年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制度?A、土地私有制B、土地公有制C、土地均分制D、土地租佃制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人民在上面进行耕种使用。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形式?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工商业3、题干:以下哪种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的“男耕女织”?A. 水稻种植B. 玉米种植C. 耕牛犁地D. 棉花种植4、题干:以下哪项政策推出后,使中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出现了一次高潮?A.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唐太宗实行科举制C. 隋唐时期开放海上丝绸之路D. 明太祖废除元朝的行省制度5、下列哪一项不是汉代农业发展的表现?A.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B. 牛耕技术的普及C. 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D. 租佃关系的消失6、关于宋代经济的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如推广了稻麦轮作制C.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产品质量显著提升D. 政府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7、在古代中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工具?A. 铁犁牛耕B. 耧车C. 火药D. 钱币8、以下哪项不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A. 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管理B. 商业活动地域范围扩大C. 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 商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9、西汉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主要体现了哪个方面的控制?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矿业 10、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由政府统一铸币的朝代最早的是哪一个?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1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A. 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B. 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C. 发展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D. 生产资料主要依靠农民自给自足12、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唐代商业活动进入城市,出现了专业市场和夜市B. 宋代商业发展进入高峰,出现了“草市”C. 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海外贸易达到鼎盛D. 所有古城镇都准许商人在城内自由经商13、明朝时期,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哪一项不是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A. 推广双季稻种植B. 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赋税改革C. 大力发展海外贸易D. 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14、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B. 宋代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 宋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并不发达D. 宋代的货币制度较为落后15、题干: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以下哪项不是其基本特点?A.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B.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C. 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D.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成“男耕女织”的模式16、题干: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A. 钱币的流通B. 长期存在地方割据现象C.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D. 商业资本参与农业生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训练(二)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 1.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上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

此图反映了当时 (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犁耕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C.铁犁牛耕的应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2019·浙江湖州高一期末]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统计表(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①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②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隋唐 筒车 ③ 控制耕土的深浅 A.①刀耕火种 ②耧车 ③二牛抬杠 B.①铁犁牛耕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C.①刀耕火种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D.①铁犁牛耕 ②耧车 ③曲辕犁 3.[2019·浙江1月学考] 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

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

”“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

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

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

”这反映出 ( ) A.中国北方常受饥馑的威胁 B.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C.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D.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4.[2019·浙江4月选考] 一说“china ”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

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 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该记载反映了 (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灌溉工具的改进 D.冶炼技术的发展 6.下图为南宋《脚踏三锭纺车图》。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A.家庭手工业是手工业的主要形态B.民营手工业生产城乡所需日用品C.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手工业发展D.纺织业以手工劳动方式进行生产7.下图为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这一状况( )A.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B.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促成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D.推动了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8.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街东则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该记载反映了当时( )A.草市已经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B.商业活动因不受官吏监管而异常繁华C.乡村庙会集市虽定时一聚但百货齐全D.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9.据记载,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

“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

由此可见当时( )A.社会秩序紧张B.商业非常繁华C.管理相当严格D.经营时间短暂10.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注重本籍问题,“占籍”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在侨寓地拥有田地、坟墓达一定年限,才可入籍当地参加科举考试。

明代新安镇(今江苏省灌南县内)的形成就与徽商求田问舍存在密切的关联。

徽商的这些行为( )①得益于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②有助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③体现了他们“贾而好儒”的传统④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1.金银窖藏是古代中国地主、官僚、商人保藏财产的重要办法。

明代福建海商在菲律宾等地经商所积累的白银,即多窖藏于地。

近年来闽南各地曾屡次发现当年窖藏的西班牙银币。

该材料最能反映( )A.当时民间的中外贸易仍然存在B.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金银窖藏无益于商品经济发展D.西班牙银币在世界范围流转12.明代某士人指出:“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这一言论意在说明( )A.“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B.“闽省”渔业发达的原因C.沿海贸易网络的形成D.“海禁”政策的弊端所在二、非选择题13.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造就了古代伟大文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a) 图(b)材料二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

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

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

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

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

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材料三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

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州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

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

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1)请分别写出图(a)、图(b)所示生产装置或生产工具的名称。

它们分别开始出现于中国历史上的什么朝代?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应用于生产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14.[2018·浙江11月选考]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

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

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

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材料二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

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

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1)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

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

(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专题训练(二)1.C [解析] 据材料“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和“汉代画像石上的牛耕图”结合所学可知是铁犁牛耕的应用,故选C项。

2.D [解析] 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耧车是西汉的播种工具;曲辕犁发明于唐朝,可控制耕土的深浅,故选D项。

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排除A项;风力水车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排除C项。

3.D [解析] 由题干中“贫儿二亩地……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

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可知,农户土地少,经济贫困,符合小农经济下家庭的窘境,故选D项。

4.D [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结合所学唐朝景德镇的白瓷也很著名,故D项正确。

5.D [解析] 根据材料“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可知,该工具为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故选D项。

6.D [解析]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纺织业是以手工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的,故选D项。

家庭手工业从来都不是手工业的主要形态,排除A项;材料中并无产品流向,也无法判断是何种手工业形态,排除B项;图片没有反映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C项。

7.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明代中期工商业市镇的分布情况,由图可知,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地区,说明江南地区商业经济繁荣,而明中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这一状况可以推动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故选D项。

8.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东京城市发展状况,与草市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东京城的繁华,但未涉及市场的监管因素,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发展而非乡村庙会集市,故C项错误;根据“两边皆居民。

街东则车家炭……李四分茶”可知市与居民区混杂,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故D项正确。

9.C [解析] 西汉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且题干没有提及社会秩序,故A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市的设置,没有提及商业繁荣,故B项错误;题干中“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

‘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说明政府对“市”的管理相当严格,故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问题,故D项错误。

10.D [解析] 徽商的兴起本身就是明清工商业发展的体现,故①正确;根据所学,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故②错误;材料“科举考试注重本籍……明代新安镇(今江苏省灌南县内)的形成就与徽商求田问舍存在密切的关联”体现了商人在经商成功的同时,希望后人能够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故③正确;商人希望通过科举入仕,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稳定,故④正确。

D项符合题意。

11.A [解析] 题干中明代闽南海商窖藏西班牙银币,说明在明朝“海禁”政策之下,民间的对外贸易并没有断绝,依然存在,故A项正确。

12.D [解析] “‘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只是背景,而材料重点在于“一旦禁之……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故A项错误;B项也与材料的重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沿海贸易网络,与材料中“闽省”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以海为田……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勾连入寇”表明“海禁”政策存在弊端,故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