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72066

合集下载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从理论上说,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和保健药。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引起药理效应的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兴奋: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提高的现象。

抑制: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降低的现象。

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引起的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选择性:是指很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微弱或无作用的现象。

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对症治疗: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所进行的治疗。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指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

慢性毒性:指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的现象,又称回跃反应或反跳现象。

特异质反应:是指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作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或基因缺陷有关。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以及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代谢、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药物的机理、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药效学和毒理学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包括药理作用、药效和作用机制等。

2.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主要包括吸收动力学、分布动力学、代谢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等。

3. 亲和力(Affinity):指药物与其靶点(如受体、酶)结合的能力。

亲和力越高,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结合越紧密,作用越强。

4. 选择性(Selectivity):指药物对作用靶点的选择性。

选择性药物主要作用于特定的靶点,减少对其他靶点的影响,从而降低副作用。

5. 效价(Potency):指药物对生理或病理变化产生效应的强度。

效价越高,所需的药物剂量越小。

6. 最大效应(Efficacy):指药物在最大剂量下能够产生的最大疗效。

最大效应与药物的剂量和受体数量相关。

7.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特定途径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越高,药物的有效浓度越大,作用效果越好。

8. 安全性(Safety):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对患者的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9. 半衰期(Half-life):指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一般来说,药物的半衰期越长,其作用时间越长。

10. 毒理学(Toxicology):主要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毒理学研究不仅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还包括药物的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等。

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评价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在药物的设计、开发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药理学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狭义上指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药物广义上指能通过化学反应影响生命活动过程的化学物质2、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3、毒物: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4、药物剂型:将药物的原料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这种药物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5、药物作用:药物分子和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6、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7、兴奋:在药物作用下,机体使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8、抑制:在药物作用下,机体使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减弱9、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产生的作用10、全身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身体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也叫吸收作用1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异,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特别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作用12、不良反应:与药物目的无关的或对动物产生损害的作用13、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14、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15、变态反应:药物小分子进入机体后,可与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当机体再次接触该药物或结构与之相似的药物时,会在机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16、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17、后遗效应:停药后仍残留在机体内的低于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所引起的药物效应18、药物构效关系: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或活性的密切关系19、量效关系: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比,靶部位的浓度取决于药物的剂量,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20、药物受体:指能与药物机会,相互作用并产生药理作用的生物大分子物质21、配体:对受体具有选择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22、药物的处置:指药物进入机体后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相继发生,同时进行的过程。

药理学 名词解释 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归纳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药物是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售后调研是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中,药物作用指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药理效应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兴奋是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抑制是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称为选择性。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称为疗效。

如果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如果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不良反应是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副反应是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亦称副作用。

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敏感性过高时,会对机体产生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这种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通过预知和避免来降低风险。

停药后,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已经降至阈浓度以下,但仍会残留药理效应,称为后遗效应。

另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后突然停药,可能会导致原有病情加重,这种现象被称为停药反应或回跃反应。

过敏特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异常免疫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1.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2.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3.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4.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5.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

[动因]6.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

[结果],按基本类型分:兴奋: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原有功能的减弱7.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

8.治疗作用: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9.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

10.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11.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13.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14.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15.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16.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和产生作用的机制。

3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

4 药物的作用(因):药物进入体内后与机体细胞上的靶位结合时引起的初始反应。

5 药物效应(果):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或形态变化的表现。

6 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具有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7 对因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8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9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和或痛苦的反应。

10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1 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12 变态反应:是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13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而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继发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发挥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15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16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17 最大治疗量:极量,临床上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

18 治疗量:常用量,比阈剂量大而又小于极量之间的剂量,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出现中毒反应。

19 量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可用连续性数量值表示的反应。

20 质反应:是指药物的效应不能计量,仅有质的差别只有“阳性”或“阴性”、“全”或“无”之分。

21 效能:是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22 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23 治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安全性的评价参数,一般可用感染药物的LD50/ED50或LD5/ED95表示。

24 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名词解释大全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2.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3.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6.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清除速度。

7.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9.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受体、酶、细胞、组织和整个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药理学的常见名词解释:1. 药物(Drug):具有治疗、预防、诊断、改善或修饰疾病或症状的物质。

药物可以有化学合成、天然产生或通过基因工程等方式获得。

2. 药理作用(Pharmacological action):药物通过对生物体内部的受体、酶和离子通道等产生的影响来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的方式。

3.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描述了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4.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和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药效学描述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以及对生物体的疗效和毒性。

5. 受体(Receptor):位于生物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蛋白质结构,与特定的药物结合以产生药理反应。

受体可以是离子通道、酶或内分泌受体等。

6. 激动剂(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能够引起药理反应的物质。

激动剂可以直接激活受体或增强受体与内源性激动剂的相互作用。

7. 拮抗剂(Ant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不能引起药理反应,但能够阻断受体与激动剂或内源性激动剂的结合,从而抑制激动剂的药理作用。

8.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利用程度。

生物利用度受到吸收、代谢和消除等过程的影响。

9. 半衰期(Half-life):药物在生物体内从初始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可以用于估计药物停止治疗后的药物浓度的缩减速度。

10. 毒性(Toxicity):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药物的毒性可以表现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过量毒性等不同类型。

11.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当两种或更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一个药物会影响另一个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或毒性。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选自白皮书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4.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5.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6.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7.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其次经粪排泄。

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

药物的汗液和乳汁排泄也是药物的排泄途径。

8.离子障:不论弱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各药有其固定的pKa值。

当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书上暂时未找到,来自百度)9.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百度)10.药酶诱导剂:凡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11.药酶抑制剂:一种能抑制某种酶活性的化学物质。

它通过控制某种酶的活性,来调节或阻抑某些代谢过程,还可抑制耐药性细菌的钝化酶,故可用于某些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12.干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干肠循环。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1.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科学。

2.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3.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消除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4.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5.耐药性(抗药性):是指长期用药,导致某些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使药物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的现象。

6.二重感染:是指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使体内敏感菌被抑制,而不敏感菌得以繁殖,引起新的感染,称为二次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7.首关效应:指某些口服用药后经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8.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9.血浆蛋白结合率:指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10.肝药酶诱导剂:指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加速药酶合成,能加速其他药代谢的药物。

11.肝药酶抑制剂:指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能减慢其他药代谢的药物。

12.肝肠循环:某些药物或代谢物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水解后,再吸收入血,这种胆汁排泄又重吸收的现象称肝肠循环。

13.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类等。

14.杀菌药:不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且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等。

15.反跳现象:是指病人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现象。

16.首剂现象: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药物时,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17.激动药: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能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18.拮抗药: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不引起效应,但能阻断激动剂和受体的结合。

药理学名词解释人卫第七版

药理学名词解释人卫第七版

药理名词解释1、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药物代谢动力学)。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再分布(redistribution):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在体内的~。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6、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

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7、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

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药理学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药理学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2.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

3.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影响或在机体的影响下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

4.药物是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

对药物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适应证、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5.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用,易于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6.双盲法是指采用病人及医护人员均不能分辨治疗新品或对照药品的观察方法,然后进行治疗结果统计分析,客观地判断疗效。

1、对因治疗:应用药物的目的消除致病原因,彻底治愈疾病。

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2、对症治疗:应用药物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的治疗。

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3、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4、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及特殊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6、停药反应: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使原有疾病加剧的反应,又称反跳反应。

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后次日血压可剧烈回升。

7、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

如再增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8、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其达到一定的作用强度时所需的剂量。

9、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亦称阈剂量。

10、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的作用。

对其它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发生作用。

11、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其值越大越安全。

12、受体激动剂:能激活受体,对相应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作用及其规律、作用原理的科学。

2.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包括计划生育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除极少数诊断用药外,药物在较小量时即可影响机体组织细胞的某些过程(如生理、病理生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和免疫等过程)。

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有何作用的及作用机制。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或影响。

5.效应与作用: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组织细胞的初始作用。

药物效应是指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反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常表现为机体功能和(或)组织形态的变化,作用和效应有时难以区分其界限,故二者常混用。

6.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值,此为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7.量效关系:是指药物剂量或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强弱之间的关系。

浓度-效应关系比剂量-效应关系的线性关系好,但是临床上更常使用剂量-效应关系。

8.受体:是构成细胞的物质成份,可位于细胞膜,也可位于细胞浆。

大多数受体是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具有严格的立体专一性,具有能识别和结合其周围环境中特异分子的位点,此位点即受体分子的受点。

有些受体还分亚型。

9.激动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10.完全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α=1)。

11.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0<α<1)。

12.反向激动药:与激活态受体结合或可引起受体的构型向非激动状态方向转变,因而引起与原来的激动药相反的生理效应。

13.拮抗药:(阻断药):与受体只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4.竞争性阻断药:可逆性与受体结合,与激动药相互竞争受体,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不抑制最大反应。

15.非竞争性阻断药:不可逆的与受体结合,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并抑制最大反应。

16.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物剂量;质反应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有效(或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4.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5.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6. 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7.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其次经粪排泄。

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

药物的汗液和乳汁排泄也是药物的排泄途径。

8. 离子障:不论弱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各药有其固定的pKa值。

当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书上暂时未找到,来自百度)9. 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百度)10. 药酶诱导剂:凡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11. 药酶抑制剂:一种能抑制某种酶活性的化学物质。

它通过控制某种酶的活性,来调节或阻抑某些代谢过程,还可抑制耐药性细菌的钝化酶,故可用于某些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12. 干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干肠循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言1.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or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 发现新药根据实验药物的来源,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充分了解未知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特点。

6. 评价新药经过科学、严格的实验设计,并与已上市的公认的有效药物进行比较,客观评价有效化合物的优劣,从而决定取舍。

7. 一般药理学研究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进行研究。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物质对机体伤害作用的科学。

第二章药效学1.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2. 药物效应(drug effect)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5.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药物无需经过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6. 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吸收作用、系统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环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7.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8.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9.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治标,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0. 副作用(side effect)副反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1.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药剂量过大or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药物:影响细胞生物学过程,用来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3.药动学: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药效学:研究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禁忌症,适应症等。

5.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6.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对疾病有防治效果的作用。

8.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会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的药物反应。

9.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0.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使机体内药量达到最小中毒量以上时出现的反应。

11变态反应:是机体对药物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12.继发效应(继发性反应):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1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4.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

15.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能与特异性配体(ligand)结合,并能传递生物信息,引起生物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多为蛋白质、核酸等。

16.向下调节(又称不应性或衰减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激动剂后,使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下降。

17.向上调节(又称上增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拮抗剂后,使受体数目增多或亲和力增强。

18.同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使自身的受体发生变化。

19.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作用。

20.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21.拮抗剂(部分激动剂):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的药物。

(能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22.储备受体:有些药物只占领部分受体,就能引起最大效应,剩余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

23.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可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其药理效应强弱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和亲和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作用及其规律、作用原理的科学。

2.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包括计划生育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除极少数
诊断用药外,药物在较小量时即可影响机体组织细胞的某些过程(如生理、病理
生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和免疫等过程)。

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有何作用的及作用机制。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或影响。

5.效应与作用: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组织细胞的初始作用。

药物效应是指机体对药物
作用的反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常表现为机体功能和(或)组织形态的
变化,作用和效应有时难以区分其界限,故二者常混用。

6.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值,此为评估药物安全性的

要指标。

7.量效关系:是指药物剂量或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强弱之间的关系。

浓度-效应关系比剂量-
效应关系的线性关系好,但是临床上更常使用剂量-效应关系。

8.受体:是构成细胞的物质成份,可位于细胞膜,也可位于细胞浆。

大多数受体是某些大
分子蛋白质,具有严格的立体专一性,具有能识别和结合其周围环境中特异分子
的位点,此位点即受体分子的受点。

有些受体还分亚型。

9.激动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10.完全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α=1)。

11.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0<α<1)。

12.反向激动药:与激活态受体结合或可引起受体的构型向非激动状态方向转变,因而引
起与原来的激动药相反的生理效应。

13.拮抗药:(阻断药):与受体只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4.竞争性阻断药:可逆性与受体结合,与激动药相互竞争受体,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
右移,不抑制最大反应。

15.非竞争性阻断药:不可逆的与受体结合,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使激动药的量效
曲线非平行右移,并抑制最大反应。

16.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物剂量;质反应指引起50%
实验对象出现有效(或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17.半数致死量(LD50):指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的药物剂量。

18.不良反应:指无益于防治疾病的,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或组织损害的作用,包括副作用、
毒性反应(包括三致作用)、后遗反应、停药反应、药源性疾患、变态反应、
依赖性等。

19.毒性反应:一般是用药量过大(急性中毒反应)或用药时间过久(慢性中毒反应)所引
起的有害于病人的作用,部分毒性作用尤其急性毒性作用常为药理作用的增
强或延续。

20.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作用。

一般是由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较低所致:用于治疗作用以外的作用即为副作用。

副作用多半是可恢复性的功能变化,一般轻微。

21.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22.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为一种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故针对相应
药物作用性质的特效解毒药对此反应无效),是药物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与药物的剂量无关;仅见于少数个体。

23.pA2值(拮抗参数):是定量评价竞争性阻断药作用强度的指标,即首先实验做出激
动药的浓度-效应曲线后,然后再竞争性阻断药存在的条件下,当
2倍浓度的激动药才产生没有阻断药干预的等同的效应强度时,此
时阻断药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

24.受体脱敏:指受体对激动剂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的现象。

25.选择性:在一定剂量下,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的专一或广泛程度。

26.效能:药物所能引起的的最大反应。

27.效价强度:指多个作用相同的药物引起等效反应时的相对剂量。

28.药物作用机制:是人们用最先进的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后,对药物效应所作的解释,
是药理作用的一部分。

29.安全范围:通常指LD50/ED95或LD5~ED95之间的距离,反映药物的安全性。

30.量反应:在个体上,以药物引起某一指标的数或量的变化程度来反映药物效应的强度,
药物效应的强弱连续增减的量变。

31.质反应:以给药后某一效应在群体中的发生率来反映药效强度,对群体的个体而言只有
该效应的出现或不出现(阳性或阴性、有或无)之分。

32.阈浓度(阈剂量):或最小有效量,药物引起生物效应所需要的最小的剂量或浓度。

33.pD2值:亲和力指数,即药物-受体复合物的解离常数K D的负对数。

34.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所出现的症状,常表现为原有疾病的加剧,故又称
回跃反应。

35.解离常数K D: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单位为mol,指引起最大效应的50%时所需

的药物摩尔浓度。

36.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在量反应中是指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物剂量。

37.特异质反应:由于遗传因素许多药物的作用有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的现象。

38.继发反应:是指继发在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一种不良反应,是治疗剂量下治疗作
用本身带来的后果。

又称为治疗矛盾。

39.首过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道、胃肠粘膜细胞和肝脏细胞时,部分被代谢灭活,使
进入循环的药量减少,此效应称为首过消除。

40.生物利用度:即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41.时量曲线:指在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以给药后时间为横坐标,
血药浓度为纵坐标作图即为时量曲线。

42.半衰期:一般指药物消除半衰期,指组织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人们常说的半
衰期一般指药物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也有人将
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叫做药物的生物半衰期。

43.表观分布容积:指体内的总药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来溶解,所需体液的容积,为理论数值,
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的常数。

44.稳态血药浓度:又称坪值浓度,指恒速恒量连续多次给药后(4~5个t1/2),机体吸收
药物入血的速度与从血液中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趋于稳定时的
浓度。

45.一级速率消除:即恒比消除,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每单位时间血浆药物
浓度按等比例衰减,绝大多数药物属此类消除。

46.零级速率消除:恒量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相等,血浆药物单位时间恒量减少,
恒量消除多数情况下是药量过大,超出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所致。

47.负荷剂量:对安全性较大的药物采用首剂加倍的方式,使血药浓度快速达到有效浓度的
给药剂量称为负荷剂量。

48.峰值浓度:指药物在血浆内所达到的最大浓度。

49.达峰时间:从给药始至出现峰浓度的时间叫达峰时间。

50.再分布:又称一般药物先向血流量较大的组织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较少的组织器官
转移的现象称为再分布。

51.血脑屏障:包括血液与脑组织的屏障、血液与脑脊液的屏障等,对药物通过血液进入脑
部具有选择性限制的屏障作用
52.被动转运:又称下山转运或顺梯度转运,即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散渗透,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没有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现象,但扩散速度受
药物的理化特性影响。

53.离子障:指非离子型药物易穿透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则不易穿透细胞膜,被限制在细
胞膜的一侧的现象
54.主动转运:又称上山转运,即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转运。

这种转运需要细胞膜上的受
体,需要能量,有饱和性和竞争抑制现象。

55.肠肝循环:某些药物经肝生物转化后向胆管分泌,胆有浓缩作用,故某些药物在胆汁内
的浓度大于血药浓度,药物随胆汁入肠后,可被重新吸收形成肠肝循环。

56.易化扩散:介于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之间,其特点为:顺浓度差、不耗能,但需要细胞
膜上载体,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57.安慰剂:指不含药理活性成分只含赋形剂,在外观上与有活性的药物制剂完全相同。


临床试验中,作为空白对照,以排除受试者心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58.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在机体内发生的相互影响称为相互作用。

59.协同作用:药物之间作用使原有的效应增强。

60.拮抗作用:药物之间作用使原有的效应减弱。

61.药物的依赖性:指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该类药物产生了生理性或(和)精神性
的依赖和要求,有精神依赖性和生理依赖性两种。

62.习惯性:应用药物一段时间后停药,病人精神上发生主观的不适感觉而没有发生其他生
理功能的紊乱和危害,有药物耐受性,并要求反复连续用药。

63.成瘾性:药物在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精神和生理功能紊乱的现象
64.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效应逐渐减弱或消失。

65.耐药性:即抗药性,指病原体在长期用药后产生的耐受性。

66.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可递减直至无效称为快速耐受性。

67.药物滥用:指无病情根据的大量长期的应用药物。

68.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69.
70.
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