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述评

[摘要]:心理健康标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评定,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标准相当重要。本文结合国内外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近况进行小结,旨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一个综述和简要评价,并对下一步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面对的心理压力也相应增加。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及教育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一、心理健康标准的含义及其分类

心理健康标准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客观指标,是制定心理健康量表、心理健康诊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将心理健康做不同类型的划分。

(一) 心理健康的程度一般分为健康与不健康,其标准通常分为三种

1、统计学的标准,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正常行为的数值分布(常态分配的平均数加或减一个标准差)。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接近数值分布的平均状态,就被认为是健康的。如果其行为偏离平均状态,则被认为是不健康的。

2、社会学的标准,每个社会都有某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为标准。对于社会学的标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社会学的标准其实和统计学的标准有共同的原理,社会学的标准其实就是用统计方法量化。

3、医学的标准,没有心理疾病症状者被认为是健康的,凡表现出心理疾病症状者被视为心理不健康。

(二)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众数标准”、“精英标准”。

“众数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大多数的心理行为是健康的,偏离这一标准的就可视为不健康的。和前述的社会学的标准相似,这种标准在研究方法上是选取社会成员的较大样本,根据其平均心理健康程度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显著低于或高于这个标准的个体可视为不健康,在这个标准左右上下浮动的视为健康;“精英标准”是马斯洛提出的一条与众不同的研究心理健康标准的思路,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人,这样的人才代表着真正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根据自我实现者的心理品质来确定,即以自我实现者所共同具有的那些心理特点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 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划分

根据年龄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年心理健康标准、老年心理健康标准。前三者可以归纳为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少年儿童智力发展正常,好玩好动,正当需要能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乐于交友合群,心理行为符合儿童少年特征,虽情绪自控能力较弱,也属于心理健康范围;老年人心理健康准包括:怂、知觉能力尚好,记忆好,不健忘,逻辑思维健全,不颠三倒四,情绪稳定,不轻易冲动,反应适度,能经受悲欢离合;人际关系较好,能合群,不孤独;有个人兴趣爱好,乐于参加活动,心理行为正常,不因退休而格外失落,不因衰老疾病而消极悲观,不过分偏见固执。很明显,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某些标准,比普通成人心理健康标准有所降低,这是符合老龄人口实际的。

二、国内外主要心理健康标准概述

(一) 心理健康的国际化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Mjttelman)提出了心理健康的ll条标准:具有适度的安全感、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有自知之明、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此标准的设立是基于“自我实现”的人能达到的标准,曾被一些研究者尊奉为“经典标准”或“标准中的标准”。在国内,张春兴和杨国枢(1980)的心理健康标准:了解并接受自己,认识并面对现实,工作休闲并重,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纵观以上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可以发现,大多心理健康标准的表述虽各有差异和侧重,但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大多都是从心理健康的状态来定义健康的标准,都认为心理健康重要的是心理活动对外部的适应和内部的协调。

(二) 心理健康的本土化研究

国内近几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中,也出现不少质量较高的量表,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量表,郑日昌等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大学生自卑心理诊断量表、心理适应能力自测问卷、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测量问卷、嫉妒心理诊断问卷等。其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运用量表研究心理健康标准以外较少运用新的研究手段。其理论的建构大多是针对国外群体,怎样制定合符本国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或许是众多学者研究的新方向。

三、对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建议

(一)心理健康标准制定应具备正确的指导思想

目前心理学健康标准研究缺乏整体观。总的看来,当前心理健康标准种类繁多,但研究过后发现它们仍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就是说当我们从一个角度来考察上述几种标准时,它们实质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事物。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如果以科学的系统观和辨证观作为方法论指导,也更加容易达成共识的局面。

(二)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随着人类认识及科学研究的的深入,仅靠单一学科进行科学研究已不再可能,多学科共同关注同一问题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心理健康标准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要将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放入一个开放而有序的系统中,对系统内的各种研究取向、方法、理论建构等子系统进行合理定位,使各子系统既有自己独立的边界又相互融合,多元共生;强调将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放在一个动态的框架下,将传统心理健康研究与现代心理健康理念相融合,将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发展相衔接。这样就可以使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个别研究与一般规律探索等能有机结合,以期趋近心理健康的本质,进而制定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

(三)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具有统一性

我们所看到的常常是心理健康标准的冗繁及多样化,概括为“不完全目录”。因此,当前必须尽快打破这种严重的学科、学派分化现象,积极整合各学科、各理论学派的研究成果,将理论整合与经验积累二者有机的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证,以形成一个为大家共识的、具有较高操作性、指导性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

(四) 整合资源,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标准的本土化建设

引进国外的理论对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盲目照搬。我们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积极吸取和改造西方心理科学的合理成分并不断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发展主流的心理健康观及心理健康评价体系;如果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不注重本土化,提高实效性、可操作性,只是为了标准而标准;或者不顾我国自有的文化背景及发展现状,这样的研究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因此,应在借鉴的基础上,总结并挖掘我国传统文化有关心理健康的思想,使心理健康的标准本土化。

当前的研究状况表明,建立—个科学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时机远未成熟,然而从现实需要和推动研究发展角度来考虑,我们很有必要从现有的标准研究成果中选择比较合适的标准作为评判的基准。一方面,这满足了社会实际的需要;另一方面,这样标准在实践中的运用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